实用文档>记叙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答题技巧

时间:2022-07-04 10:56:51

记叙文答题技巧

  相信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这类型的作文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叙文答题技巧,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叙文答题技巧

记叙文答题技巧1

  料的整体感受,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具体考查学生在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赏评拓展等方面的能力。

  一、文题解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题的理解及文题对阅读文本所提供的必要帮助,目的在于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文题的途径来选择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综上,透过文题,可知文章的体裁;或是叙事的线索、或揭示文章的主旨。

  二、整体感知,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搜集和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包括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三、文意把握,主要考查对搜集的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感悟、评价等,从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及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语言品味,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作品感受,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表达的领悟能力。具体说就是,感受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事件,感受主旨;对文和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面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感受作品的情感价值;对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等。

  六、赏评拓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字作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考感情倾向,能联系相关的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对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领略其中的'含义。

  这是中考记叙文阅读考试的几个大的方面,希望我们在组织复习时能够抓住重点,给学生以指导,特别是答题方法的指导,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考查形式,不再列举。

  语段阅读题答题的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文章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文章要看两遍或以上。尤其是开头和结尾。

记叙文答题技巧2

  1.解释词语的语境义:答题技巧是:先解词的本意;再答语境中含义。注意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常用的词有:"这里指……"。

  2.层次结构--划分段落或层次。一是要善于发现带有标志性的词语或句子,二是找出文中主要人物,弄清人物的关系。三是明白事件的全过程,弄清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提炼筛选主要信息。记叙文的结构层次一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作者的思路和行文线索,记叙的顺序和层次,过渡和衔接,伏笔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

  3.题目--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意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4.概括--概括语段、事件、全文中心:

  应对技巧:概括语段:主要的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3)并列的,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4)段末归纳,段中的几层意思层层深入,摘取最后的归纳的意思。

  形成:记叙(交待)了"人"+"事"(心情、经过、背景、感受)。

  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

  概括中心:(1)分析文章标题;(2)分析文章的`结尾;(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句式:"通过……(事情),表达了(赞扬、抒发)……的感情(精神、品质)"。

  5.分析--能抓住关键性语句,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应对技巧: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1)结构上作用:

  在开头:常设悬念埋伏笔作铺垫、引下文、点题、、总领全文等。在中间部分: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在结尾: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

  (2)内容上作用:

  在开头常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待环境背景;在中间或结尾常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

  6.理解探究--探求人物产生某种性格、心理及行动的原因;结合语境填写空缺的话:

  (1)可以把自己比作对方,具有对方的性格和经历,设身处地感受;

  (2)可结合人物性格、生活经历和作者感情倾向推知;

  (3)可根据上文预设的伏笔、铺垫和上下情节的衔接去领悟。

  (4)补充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注意与上下文的贯通一致。

记叙文答题技巧3

  1. 文章体裁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 议论文阅读技巧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 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记叙文答题技巧4

  一、相关知识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突出中心;

  内容集中,对比鲜明;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补充交待了……,使叙述更加充分,内容更充实;

  为下文的……做铺垫。

  插叙和倒叙的区别:

  (1) 把中心事件的结局或某个重要情节提到前边来,然后再顺着中心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是倒叙。这种写法是先倒叙,后顺叙。

  如果全文的结构是顺叙,中间插入了另一件事,显然它也可能是以前发生的事,但在全篇中仅是一个片段,而不是全文的中心事件,那么插入的这段事情就是插叙部分。

  (2)倒叙部分是中心事件的一部分,紧扣住“时间”,衔接分明;插叙可以插入跟中心有关的另一件事或另一场面,插叙完了,把暂时中断的时间继续下去即可。

  3.记叙的线索:(1)时间(2)行踪(3)人物(4)物件(5)事件(6)情感变化(7)见闻和感受

  找线索的方法:

  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出现的关键语句。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4.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1)描写:包括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①渲染了……的气氛 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④暗示了人物……的品质 ⑤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社会环境

  ①交待了……的社会(历史)背景。

  ②交待了人物活动场所。

  ③交待了……的风土人情。

  ④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人物描写:

  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或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文章主题。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正侧结合作用:使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突出。表现了……

  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

  (2)议论: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抒情: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作用: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4)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5.表现手法(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虚实相生:以虚写实,却能留给人更多的想象余地,收到言语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侧重于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在描写的景物中有明显的作者情感在流露。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为主,情感是含蓄地“寓”在里面的。侧重于寓字上。没有刻意的“借”意,只是在描写景物中自然地渗透了作者的情感。

  二、 阅读技巧

  1. 概括内容:

  ①要素归纳法

  (1)找出文章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2)的主人公:哪个人最能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哪个人物便是主要人物。

  (3)补充起因、结果、时间、地点(有必要交待哪个便交待哪个)

  要求:语言简洁。可以用反推文章内容的方法检验正确与否。

  ②题目扩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③摘录句段法。

  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2. 明确中心

  (1) 抓标题 (2)从分析开头入手(3)从分析篇末入手

  (4)抓议论、抒情语句

  概括主要内容,一般这样一些常用词语: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

  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分析词的含义和作用:

  ① 解释词的本义(有时不需解释)→②联系上下文分析在文中的意思→③表达了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感情。即(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4.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5.理解句子:

  (1)分析句子的表达作用

  ①抓关键词:(字面义)+语境义+情感义

  ②抓修辞: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人格化,形象生动

  夸张: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突出/讽刺/强调了……

  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

  对比: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

  对偶:句式整齐,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反复:强调/突出了……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问:加强肯定/否定的语气

  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记叙文答题技巧5

  一、 词语理解

  1 、从词语的语境义开窍

  现代文教学和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了语言跳动的脉搏。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所以正确地理解文中的词语的含义,必须充分考虑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而且对于某些词,如果不明词义,只要能结合语境,认真推敲,也可以大体揣摩出词语的意义。

  2、从代词的上句开窍

  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是找不到答案的,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中找,而且应当由远及近地去找,如果只着眼本句,不对词语所在的语段从整体上把握,就难以弄清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了。

  3、从释句处开窍

  有些词语的理解从本句中找不到答案,从上句中也找不到答案,这些词语往往比较抽象,对他们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从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仍然是必由之路。与其他情况不同的是,因为他们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的句子我们称之为释句,释句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二、句子理解

  4、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开窍

  关键语句往往在文章中成语段中起关键作用,要理解它,必须注意它本结构和修饰限制成分,同时必须考虑它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比如说,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无论总起还是小结,关键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内寻找答案。

  5、从相邻句开窍

  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关于句子的理解,有些设问的句子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构部分起小结作用,而是在文章或者语段中间,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句子,总在文章中起着一定作用。对这种句子的理解,特别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抓住这个唏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是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任何一个关键句子都与中心思想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还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社会背景与作品反映的内容、作者写作的目的有着密切的关系;还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比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飞丰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例证出现,证明论点;说明文中的描写,或再现对象特征,或以文艺性笔调起点染作品使之生动的作用。

  三、根据具体内容

  6、从核心词句开窍

  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基本能力要求,那就是对具体的内容,能加以概括,这是基本的常用题型。解答这类题目办法多种多样,如果所要概括的具体内容是单句,注意从句子结构入手,如果是复句、句群,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文段,可以从标点入手,或从分层次入手,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通过分析找出文中(或句中)关键词句,或称核心词句,也就是体现文段(或句)主要观点、思想内容的词句,用文中现成的词句来概括准确省力。

  7、从设问法开窍

  寻找核心词句是概括具体内容的有效办法,但是有些文章,有些语段,没有现成的中心句,找不到核心词,怎么办?那就采用设问法,给自己提问,然后结合原文来回答,一般说来如果语段是说明文,则问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如果有多个对象,则问相同点是什么、相异点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则问记叙对象是谁,干什么,什么事,通过记叙体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如果是议论文,则问主张或反对什么,证明一个什么道理。设问法也是一种准确概括的方法,而概括的基本原则就:要点不能丢,语言要简练。

  8、从本句的修饰语开窍

  现代文阅读测试有一项重要能力要求,就是要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句是重要的语言单位;由句组成段,进而组成文章,所谓句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指:表明文章主旨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丰富的句子,作用较大的句子,结构复杂的句子,意在言外的句子等等。确切地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有助于把握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段的意思、文章的主旨,也非常有助于理解文中关键的语句,因此我们应通过深入领会体察,抓其结构,解其主旨,品其意味,知其作用,真正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窍门之一就是从句子结构入手,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6

  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

  (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作用: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作用: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描写——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作用: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考点之三:表现手法[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

  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记叙文答题技巧7

  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文章 体裁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 (2)抒情散文

  4、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5、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小小说。

  6、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9、文 眼: 标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

  10、 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11、 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①.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②.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③.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②、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③、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④、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①、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②、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12、 记叙的线索及作用:

  线索: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4)时间 (5)地点 (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

  如: 文章以“……”线索,中间串写了“……”、“……|”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13、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核心人物 (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 (6)作者情感

  14、 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5、 语言特色:(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 “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赏析词库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生动优美的语言赏析词库: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16、 写作手法及作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 尽致的抒发。

  (1) 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 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 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7、 修辞方法及作用: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 夸张:突出 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 ,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 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18、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9、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20、分析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 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22、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题套路: “X X”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①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②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23、给文段拟题

  (1)、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

  (2)、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24、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25、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26、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27、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1)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可按时间或空间转换、事件的发生经过、内容的、表达方式变换或感情的变化逻辑关系(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来划分;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其中小说还可以按情节的四个环节来划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学会概括段意、层意。

  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 完整、简洁、明确。

  28、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 ,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29、记叙文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30、记叙文中的描写:记叙文中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又细分为 : (1 )肖像描写 (2)外貌描写 (3)神态描写 (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 (6)心理描写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31、记叙文的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32、记叙文中议论: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3、 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4、记叙文中的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简明扼要。

  35、记叙文中的过渡及照应。

  (1)过渡:过渡是段落层次连接的桥梁。

  要求:恰当、巧妙,能够使文章连贯、布局慎密、转承自然。

  过渡时一般用词语、句子、段来过渡。

  作用:过渡能在段与段、层次与层次之间起到纽带作用或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组织成篇的作用。

  (2)照应:照应是指上下文之间的相互照顾和呼应,包括交代和照应两个方面。交代是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地提示一下;照应是对前面提示的内容的回答。

  照应可以分为:开头(起段)与题目的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即文章前后照应,或称:相互照应)、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迭式照应。

  36、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37、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38、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 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39、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2)、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

  (3)、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

  (4)、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记叙文答题技巧8

  (一)看题目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记事、状物等类型的。记叙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

  1.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神态等,从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2.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情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3.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象、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4.借景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等,篇末点题即可。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特点;

  (3)想象、联想、象征手法的运用。

  拓展阅读:初中语文考试复习方法

  一、题海拾贝法

  在浩如烟海的试题中,特别是各地历年的中招试题、模拟试题,有一些试题设计比较精巧,可以从中选出具有典型性、灵活性、实用性的小题进行训练,比如:古诗词的理解性背诵、文学知识、口语交际、修辞方法、语病修改等。利用课前几分钟采用竞答的方式进行提问,这样,学生有兴趣,精力集中,能起到较好的巩固知识的`作用,同时,查漏补缺,弥补了不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一些中招试题,可以明确中招试题的命题意向,撑握中招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技能,为参加中招考试作好心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二、文林撷英法

  从课本中选取一些重点课文,利用早读的时间,要求背诵的背诵,不要求背诵的要反复读,重新领悟、巩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以及学习重点;每周从课外至少选一篇精美的文章,在佳作欣赏课上彼此交流自己推荐的文章,从文章的语言、构思、立意、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理解、谈感受、谈启示,从而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分类训练法

  复习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是主线,这应该作为复习的原则。复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的过程。这里的“训练”是广义的训练,包括听、说、读、写、背,狭义的训练理解为就是做习题,做习题是必要的,通过做习题来验证、反馈,达到巩固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目的。由于语文知识的庞杂,各类习题放在一块训练耗时费力,效果不佳,可以采取分类训练的方法,同类的试题集中在一起,便于比较鉴别和记忆掌握。可分五类复习,一是语文的知识积累与运用;二是文言古诗词,重点是正确背写句子,掌握实词、虚词的意思;三是现代文阅读训练,要兼顾课内课外,注重整体把握;四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注意知识的综合和探究;五是作文训练,从复习过程角度应考虑文题、材料、构思、修改、成文等方面的训练;从复习内容角度,应考虑到对亲情类、友情类、吟咏类、畅想类、说明类、应用类7方面的覆盖。

  四、稳步推进法

  期末复习最忌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应给学生一种乐观、镇定、自信的精神面貌。要扎扎实实地复习,一步步地前进。可分三轮进行复习,第一轮时间相对长一些,采取分类复习的方法;第二轮采取综合复习法,有针对性地综合集中;第三轮采取筛网式复习,时间较短,主要是适应中考各种情况,做好心理调试。

  五、模拟考试法

  如果把模拟考试也作为一种复习方法,那模拟考试法就是复习方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模拟考试,可以增强心理素质,对做题速度、时间的把握能力,试题的解题方法的领悟能力等也可以在考试中得到锻练和提高。

记叙文答题技巧9

  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细节描写(2)环境描写的作用(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引号:(1)表引用(2)反语,表讽刺否定(3)表强调(4)特指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3)表声音延长(4)表插说或中断。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2)表静默或思考(3)表语言的中断(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17、围绕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或感受:答题模式:先用1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2-3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讲道理、若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结合亲身经历。

记叙文答题技巧10

  记叙文赏析题答题技巧:

  1、先读题后读文。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粗读全文,细读题目涉及段落。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选定文段区域,再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往篇,则要再读全文。

  3、仔细审题,思路清晰。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多想想题目到底要答什么(内容),要怎样答(形式)才能得高分。问答阐述题有几个问,每个问从哪几个层次回答,不妨用“1、2、3”进行标识。

  4、答题力求做到准确、简洁、全面。答题时要点要全面、内容要精确、用词要准确、语言要简洁。尽可能多答,因为现代文阅读字数逐渐放开,那么多答一点,就会多得分。况且答了也不扣分。

  5、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往往在原文之中,答题时我们尽量在文中去找,或摘录关键词句并重新组合。

  6、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有时可采用“看分答题”的方法,可参考该小题分值答题,如3分,有可能要答3个小点。

  7、认真书写。卷面整洁、字迹工整者已成功了一半。

  记叙文阅读考点梳理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入要内容。从广义角度理解,初中阶段所学散文、小说、寓言、童话、新闻等文体都属于记叙文范畴。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的试题是最普遍的、最广泛的,题型的设计角度也比较开阔、丰富,相对来说所占分值也较多。

  命题热点:

  1、能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分清要素、人称、线索、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

  3、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握性格特征。

  6、体会象征、讽刺、对比、衬托等表现用法及作用。

  7、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引申其他话题,考查学生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能力等。

  常见考点

  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概括层意(段间)

  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有些文段的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概括文章主旨

  1、掌握概括方法:题目、文章结尾、文中关键词语及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与中心有密切的关系,可根据这些词句来领会和概括文章主旨。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提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修辞义

  修辞义涉及到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比拟义、讽刺义等,理解含有修辞格的词语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如:天然湖泊也在被迫精简机构。由于地下水位的迅速降低,由于污染,由于填滩盖疗养院,瀑布都有了管教,平时野性全无,被引去耕地发电。

  试题:文“精简机构”和“管教”两个词语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案:文中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精简机构”指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减;“有了管教”是指瀑布被人为地控制,失去了自然之态。

  2、隐含义

  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如:我的父亲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民,劳动一生,默默死去,像一把黄土。黄土长了庄稼。却并不为太多人的注意。全中国老一辈的大多数农民都是这样。

  他现在去了!黄土上劳动一生,最后回到黄土里去。黄土是博大宽容的,无论善与恶,最终收容了所有的人。

  试题:这篇散文题为《黄土》,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黄土”的象征意义。

  答案:①象征了“我”的父亲;②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的农民;③象征了博大宽容

  3、临时义

  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如《贝多芬之谜》的第二题: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受听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懂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试题:最后一段中,作者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指什么音乐?

  分析:题目考查词语的指代义。文中说“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这表明“最有深度的音乐”指和贝多芬的音乐具有相同的特点,它就是文中一再强调的贝多芬注重用音乐表达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激情。文中对它表述最具体全面的的就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整个这句话可以得到“最有深度的音乐”中具有产生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的音乐。

  指代对象的判断一般是入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4、情感义

  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词语是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按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但是某些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他们的感情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还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是反语,表示讽刺。

  再如“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1、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

  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2、从结构上看作用

  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提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3、从艺术手法上看表达效果

  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表现手法及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设悬生疑、对比映衬、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情景交融、小中见大等,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句子的含义一般有基本义、特定义、深层义。句子的基本义即表层意义,往往不难理解。有些句子的特定含义往往是指句子的警策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揽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阅读文章时,还会遇到一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双往往起重要作用。这样的句子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

  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在家都‘如’了。”显然句子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进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意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答题技巧:

  解答这类题目,最主要的是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的特殊含义。

  词语的语境义和作用

  含义

  作用

  “XX”一词原指……,文中指的是……,起到了……的作用。

  句子的意思是……,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内容+结构)

  句子或语段的意义和作用

  解答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这类题目,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或句子的:

  1.特殊含义

  2.言外之义

  3.深层含义

  1、从内容上,常有:①开篇点题;②设伏笔、作铺垫;③深化中心;④点明主旨(画龙点睛);⑤表达感情;⑥表现人物的特点等作用。

  2、从结构上,常起:①承上启下过渡;②总领下文;③总结上文的作用。

  表达方式及作用

  考点剖析: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本考点主要考查在阅读中识别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能在阅读中分析体味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和效果。

  表述特定内容所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就叫表达方式。它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

  1.记叙。记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议论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开关、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本段(本句)运用了……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的……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描写及作用

  肖像、神态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语言、行动

  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时间、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细节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的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其他描写作用

  描写角度:下面描写(直接)、侧面描写(间接)

  衬托、突出……特点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写出了人物……性格特征

  描写的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生动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

  以动写静,生动形象,较好地写出……特点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