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粤教版必修一我的家在哪里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一我的家在哪里导学案

时间:2022-07-03 13:26:45

粤教版必修一我的家在哪里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一我的家在哪里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文章主旨。

  2、品味作家冰心平易自然、简洁含蓄的语言,感悟文中蕴涵的丰富哲理。

  3、体悟散文的对比手法和语言运用。

  (一)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冰心(1900.10.-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中国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在小说、诗歌、散文、儿童文学和翻译诸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主要作品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斯人独憔悴》《去国》《超人》《秋风秋雨愁煞人》《小橘灯》《空巢》等,诗歌《繁星》《春水》等,儿童文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等,散文《往事》《关于女人》《樱花赞》《关于男人》等,翻译《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沙与沫》(纪伯伦)等。冰心的自由体小诗晶莹清丽、轻柔隽逸,被称为“春水体”;散文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练流畅,这种独特的风格被时人称为“冰心体”。

  2、选出加黑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作揖 yì 款 kuǎn 巷道 xiàng

  B 褂子 guà 迦 jiā 朝思暮想 mù

  C 眷念 juàn 玙 yù 燕南 yàn

  D 回溯 sù 店铺 pū 如饥似渴 sì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文本鉴赏与解读:

  1、解题,朗读课文。

  (课题是“我的家在哪里”,就是说作者想“寻家”,那究竟作者是如何寻家的?她找到了吗?她的家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朗读课文。)

  2、思考:作者是如何寻家的?(坐车到处找?)文章从什么写起?

  3、提问:寻到了吗?冰心的家在哪里?

  4、思考:为什么说“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背景介绍: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14号三合院中,冰心住了10年,直到赴美国留学。中剪子巷的10年,是冰心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岁月,尤其是“五四”运动的惊雷把她“震”上了文坛,她以《超人》为代表的“问题小说”,以《笑》为代表的白话散文,以《繁星》和《春水》为代表的自由体小诗,奠定了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位置,在思想上开始形成了她的“爱的哲学”。)

  (1)体验整篇文章情感的关键句,我们怎么来理解呢?关键词是什么?

  (2)为什么在“家”前加“灵魂深处永久的”几个字?

  5、联想与交流:根据课文的描述,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冰心老人“灵魂深处的永久的家”是什么样子的?与现实中的家有什么不同?(课堂交流,回答)

  6、朗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个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她真的是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翳(à) 惆怅(zhóu) 伎俩(zhī) 眷恋(quàn)

  B.璀璨(cuǐ) 针灸(jiù) 作揖(jī) 埋怨(mái)

  C.褂子(guà) 柏林(bǎi) 和煦(xù) 不禁(jīn)

  D.文藻(zǎo) 膀大腰阔(bǎng) 跻身(jī) 尴尬(gà)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场来势凶猛的“技术革命运动”,自80年代中期开始,年年方兴未艾,直到九三年后才式微渐止。

  B.他就是这么样的一个人:有事情要他帮忙,他总是找借口推脱;有责任要他负责,他总是找理由推托。

  C.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D.鲁迅先生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狂人日记》,可以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发轫之作。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经过元旦三天的旺销,国美已经全面掌握了市场需求的较高的产品,特别针对此类产品进行了备货。

  B.照片拍得好,诗歌写得有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的。

  C.日前,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要求各地各部门解除对小排量汽车的各种限制措施。

  D.随着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深入,为滨海新区提供强大的智力、人力支撑,已成为本市高校的广泛共识。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我们先在地上挖洞,再将芦苇集束成捆,一段一段接起来,扎成长十数米的芦把,慢慢地插入洞中,深藏地下的沼气,会沿着芦把的空隙升上地面,积蓄于土灶中,只要划一根火柴,就能在灶口燃起一簇蓝色的火苗,为贫困的生活增添些许温馨。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件无比奇妙的事情。

  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坚韧和多姿多彩。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帕斯卡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然而我的担心大概是多余的,只要泥土和流水还在,只要滩涂上的芦根还在,谁也无法使这些绿色的生命绝迹。我的故乡,也将因为有芦苇的存在而显得生机勃发,永葆它的天生丽质。

  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1)文章的标题在设计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2)联系原文,请简析“抚慰”一词的含意。

  (3)你认可本文作者对“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的另义理解吗?试作简述。

  附《我的家在哪里》的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

  2、B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

  3、思考:作者是如何寻家的?(坐车到处找?)文章从什么写起?

  梦。作者梦见自己在大街上喊“洋车”要车夫送她回家,回的那个家就是中剪子巷。文章从一个真实的梦境写起。巧妙构思。

  (探究:为什么巧妙?)

  梦能揭示灵魂深处的“向往”和“眷恋”,同时也引出了:我的家在哪里,梦中的家才是灵魂深处永久的家,(潜意识)梦也预示着难以实现,照应了题目,也和后面的家形成对比。

  提问:寻到了吗?冰心的家在哪里?

  “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5、联想与交流:根据课文的描述,找出相关语句,结合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冰心老人“灵魂深处的永久的家”是什么样子的?与现实中的家有什么不同?(课堂交流,回答)

  梦中的家:(1)黄土铺地的大街小巷——原始、朴素。

  (2)慢条斯理,相互作揖、请安、问号、一站就站老半天——和谐。

  (3)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原始(出生,与女儿和外孙比较),温馨。

  即:(1)那是一个没有争斗的美好的世界。(2)那是年少生活的一段日子。代表着一种真、善、美。

  感情:向往,朝思暮想。

  现实中的家:(1)北京的前圆恩寺,娜安辟迦楼,北京的燕南园、云南的默庐、四川的潜庐。日本东京麻市区……

  (2)酸甜苦辣。

  (3)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充满竞争,喧闹。是个肮脏的世界。

  感情:无情批判,厌恶。

  总结:冰心向往像儿童时代一样的,原始的,朴素的,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厌恶充满“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充满竞争,喧闹的世界。

  6、朗诵文章最后一段,思考:文章结尾处说“我这个人真是‘一无所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她真的是一无所有吗,为什么?

  明确:当写道“我这人真是‘一无所有’”时,作者的情感掀起波澜,文势也随之起伏跌宕,文章用了排比句式做了突如山洪暴发般的情感宣泄。与作者朝思暮想的儿时的家对比,她厌恶的是现实中的夺权、罢官、降级、罚款、毁旧。冰心以她无谓的良知、高尚的人格,面对肮脏的世界、炎凉的世态。面对自己坎坷的人生,作出20世纪末的呐喊。这实际上是冰心是用自己一生一世的清白反衬出现实社会的阴暗、肮脏的那一面,对社会中的黑暗和污浊作了无情的批判。从中可看出冰心灵魂的高尚和伟大,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骨气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达标检测

  1、A(A应是“y씓chóu”“j씓juàn”;B“灸”应读“jiǔ”,“揖”应读“yī”,“埋”应读“mán”;C“柏”应读“bó”;D全对)

  2、C(C项“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自谦之词,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不能够接手。A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意思用对了,但只能指说话时的状态,与“年年”有矛盾。成语出自《乡土情结》。B“推托”,借故拒绝。“推脱”,推卸责任等。D项“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D(A项成分残缺,应“国美已经全面掌握了市场需求的较高的产品项目”。B项两面和一面呼应不当。C项“解除”和“措施”搭配不当。)

  4、(1)巧妙地借用了西哲帕斯卡的话点明了写作的对象,运用拟人手法翻出新意,给阅读者以提示。

  (2)芦苇懂得“掸我衣”“拂我脸”,懂得与我亲近,宽慰我;芦苇懂得适时地展现生命的美丽多彩与自由,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与希望;在面对艰难环境时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倔强,给予我战胜困境的信心与力量。

  (3)答案示例:认可。人可以如芦苇般柔韧和坚毅,如芦苇耐寒耐涝耐盐碱般耐艰苦;只要你有思想,你就会觉得芦苇也能“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只要你热爱生活,你就能从这种美丽自由的生命中感受到安慰和鼓励,即使面对艰苦岁月也充满勇气与力量。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