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巴金《家》教学设计

巴金《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02 00:00:34

巴金《家》教学设计

巴金《家》教学设计

巴金《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导读让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进而自觉地阅读名著。

  2、让学生通过《家》的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处境,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时代。

  3、让学生懂得青春的美好,热爱青春,做自己的主人。

  教学重点:

  1、欣赏小说的方法。

  2、《家》中人物及情节的把握:通过人物描写及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人物的性格,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了解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形象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通过导读让学生了解《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一位同学朗诵小诗《家》。

  家

  家有苦蔓苦藤的牵连

  家有冬去春来的甘甜

  家是风雨同舟的信念

  家是倦鸟必归的巢眷

  家收藏着童年般的顽皮

  家镌刻着秋天般的丰盈

  家是你受伤时最温馨的呼唤

  家是你寂寞时最氤氲的弥漫

  家是你遇到暴风雨时避风的港湾

  家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恒的挂念

  通过对比该诗的温情与巴金《家》的冷酷导入新课。

  二、作品分析

  1.时代背景(论世)

  《家》写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0年冬至1921年秋的生活。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长期在封建羁绊下生活的青年们开始觉醒并不断反抗,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的矛盾斗争中。

  2.家庭背景(知人)

  “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你可以想象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巴金

  3.内容概括

  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个月时间里。成都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后来梅和瑞珏双双惨死。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民爱上琴,冯乐山却要他娶自己的侄孙女,在觉民觉慧的反抗下,他们终于取得胜利。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故事主要以高家三兄弟的爱情遭际为线索)

  欣赏小说方法介绍——人物 情节 环境 主题 语言

  4.人物与情节:

  觉新:善良、待人诚恳、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实行“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

  高老太爷:专横、虚伪、腐朽、冷酷

  觉新矛盾性格的根源:

  ⑴“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承担着维护封建家族长治久安的责任。

  ⑵“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使他对封建家庭产生不满,并有了改良旧家庭的愿望。

  欣赏小说方法介绍——分析人物形象要注意两个方面(写作技巧):

  5.主题概括。思考: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概括出《家》的主题吗?

  控诉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压迫者受害者);

  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觉新);

  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两兄弟)。

  6.语言特点:朴实而饱含真情。

  三、《家》的启示。(《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作业。

  1.根据你对《家》进一步的理解,用一句话补充下列短句。

  我说家是 ;高老太爷说家是 ;觉新说家是 ;巴金说《家》是 。

  2.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家》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少于800字。

  巴金《家》(节选)课后练习及答案(鲁教版高二《中国现当代小说》)

  《家》(节选)课后练习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分娩( ) 私塾( ) 肄( )业 拈阄( )

  傀( )儡 如火如荼( )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小学和初中她都是在很普通的学校里上的,虽然师出无名,但今天她却成了这一领域中的杰出人才。

  B.应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提出疑问,对旧的学术权威提出挑战,要在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方面独辟蹊径。

  C.日子过得真快,一转眼,寒假就要结束了,开学的日子已迫在眉睫。

  D.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切实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团中央、全国学联日前在京准备启动一项大型社会公益活动。

  B.在教育行政部门干预下,上海孟母堂刚刚停办,武汉的一所现代私塾──童学馆又出现了,45名四五岁的孩子们身穿汉服,峨冠博带,俨然重现古时杏坛场景。

  C.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自从打出招聘王小丫“魅力搭档”广告后,应聘者达到4000多人,其中还包括30位博士生也去一显身手。

  D.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使西部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向往平民

  郭翠华

  纳兰性德最大的心愿就是: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是纳兰性德至死都不曾瞑目的向往。

  而作为康熙大帝的御前一等侍卫,权臣的儿子,满清贵族的公子,纳兰性德却不得不过着另一种生活。他只能陪伴在康熙大帝的左右,鞍前马后,四处奔忙。在别人眼里,纳兰性德可谓占尽了风光和荣耀,但纳兰性德却没有一丝的得意和张狂。当他和康熙大帝一道顾盼江山时,他飘忽的目光,就像游离的云朵浓缩着无言的惆怅,他一点也不喜欢这种官场的生活,他甚至对政治有点厌恶,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所向往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然而,他却被命运的缰绳牢牢地羁绊着,不得不成为皇帝御座前的一个尊贵的小摆设。

  纳兰性德只能看着时光水一般地流淌,心疼着自己的生命在日复一日中消逝,他的心就像一台空磨子,每天都在转动,但挤压出的都是无法诉说的郁闷。

  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纳兰性德走的时候,正是繁花似锦的春天,他孤寂的目光透过窗棂伸向遥远的天空,天空下就是他可望而不可即的平实的生活。他疲惫的心现在终于憩栖下来,他把自己终于还给了自己。他看见先他而去的妻子正在向他招手,他终于丢下了早已厌倦了的官场生活,脱离了虚情假意的上层社会,像一只脱蛹而出的蝶,飞出了壁垒森严的宫殿。那年,他才三十一岁。

  而纳兰性德的这一切,却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纳兰词》。在这本收集了他三百多首词的集子里,我们认识了另一个纳兰性德。读他的词,如同读他的人,他的那些词就像一朵朵荷,散发出冷艳的馨香。纳兰性德在无奈的岁月里,只能以他的词诉说自己,但他不曾想的是,因为他的词,我们找到了他。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我们还找到了一个至情至性、至真至善的兄弟,可以与之终生为伍的朋友。历史只会淹没一切琐屑的不齿的污泥尘垢,而一切人性的光芒都不会被淹没的。曾经,在厚厚的铠甲后面,在英武的外表下,在“翡翠丛中,鹅黄队里”的纳兰性德所执著的人生理想,正是十六世纪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对人性的呼唤和呐喊。纳兰性德则是以他最孤独的方式,以他的词表达了他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纳兰性德的人格魅力由此再现,他对生命本质的热爱与追求无不闪耀出温暖的光芒。

  纳兰性德的词却让我们看到了在满清王朝政权的背后所潜藏的旋涡与险滩,辉煌背后的衰败与没落,更让我们看到了作为诗人的纳兰性德无法享受的那种平庸和浅薄。高处不胜寒。纳兰性德只能像所有的有良知的文人一样,听从自己心灵的召唤,独自品尝那份孤寂、清凉和凄苦。

  一个很平常的夜晚,纳兰性德终于转回了他的背影,他看见了作为平民的我们,怎么用相同的目光凝视着他。他的眼中有晶莹的泪水,因为孤寂太久,因为等得太久。当他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个清纯而忧郁的诗人,看见了一个淡泊而又正直的青年。当我们走向他的时候,也如同走向我们自己。就像一个叫慧子的人说的:“所有献身文化的人,没有人能逃得过这种宿命!”我们只能承受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命运,因为我们的孤独永远都是相同的。

  4.纳兰性德向往平民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纳兰性德自由的灵性曾经就像一片饱满的绿叶,却不得不面对冬季里满眼的苍凉”一句的丰富含意和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纳兰性德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引用慧子的那句话?有人说:“读郭翠华的散文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叫人心灵愉悦又绝不轻松。”此文的“不轻松”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略

  2.B

  3.D

  4.他希望自己能像平民那样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向往自己的生活平实纯粹而又简单。(或:有爱妻朝夕相处,有朋友经常往来,坐看花开花落,闲观云卷云舒,这样一种超然物外、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生活)

  5.饱满的绿叶形容纳兰性德青春活泼的生命状态,但现实环境却让他无法尽情地释放生命活力。此句巧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无奈和痛苦。

  6.对上层社会的不屑,对平民生活的向往,对诚挚爱情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对人性的呼唤与呐喊。

  7.此句深化主题,深刻地说明了献身文化富有人文理想的人,同他生活的环境格格不入,水火不容。这是命中注定,无法逃脱的。“不轻松”是指作者呼唤有历史责任感的文人要坚守自己的理想,要耐得住寂寞。

【巴金《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教学设计06-04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06-04

精选家的教学设计06-05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语文教学设计06-04

《巴金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06-01

《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模板06-01

《家》教学设计范本06-06

《家》优秀教学设计06-05

《家》教学设计范文07-19

小学语文《巴金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06-0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