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说课教案
绝唱说课教案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威海七中的梁春霞,今天我代表城里学区几位初三级部的老师来完成《绝唱》这篇课文的说课。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 学情分析
初三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愿意接受新事物,但仍是喜看表象,难识本质;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理解知识点和记忆积累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他们对记叙文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绝唱》是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六篇讲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丰富生动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的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要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并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本文联想想象丰富,语言华丽绚烂;大量使用通感,成功运用映衬,把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传递得淋漓尽致,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的良好素材。
2、学习目标
基于对学情和教材的理解、分析,我们这样定位本文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运用联想和想象,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的写法;了解通感。
2)复习烘托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运用品味和揣摩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2)训练联想和想象能力。
3)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文学和音乐艺术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文章是如何传递音乐魅力的。
教学难点:
把握并学习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
三、说教法和学法
从学生发展出发,依据“课课有得、因文制宜”的教学原则,依照“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我们设计采用情景探究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采用诵读法、对比阅读法、讨论法、欣赏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体意识,让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贯穿教学始终,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虽然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但更主要的是从美文的角度节选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中把字词、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放在课前,课堂全部让给诵读、品读、感悟和训练。整个教学过程,我们设计为五个大部分:(一)情景导入;(二)整体感知,链接重点;(三)品读赏析,研习重难点;(四)拓展训练,情景描摹;(五)课外延伸,作业巩固。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我们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我们不常听到的京韵大鼓,然后提问学生听后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听内容。学生各抒己见,老师适当鼓励,这样引导入课文: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它贴切、传神的表达出来呢?就让我们来学学晚清时期的刘鹗是怎样用文字为我们留下一段音乐的美丽传奇。
(二) 整体感知,链接重点
首先请学生结合预习,迅速通读全文,抓出文中所涉及的人物,判断重点写谁,正面描写她在文章的哪几个段落。学生速读后基本上可以准确的整理出来:本文涉及的人物有观众、琴师、黑妞和白妞,重点写了白妞,正面描写在5-7段。这对本文来说,基本上已经理清了结构,学生对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也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样还可以训练学生快速收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另外,这样迅速简洁的处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波兰的罗曼·英伽登认为学生必须具有积极主动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才能产生审美创造动力的接受动机。因此,我顺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王小玉说书吸引了所有的人,她的魅力何在?直接进入课堂的重头戏:品读赏析,研习重难点部分。
(三)品读赏析,研习重难点
这一环节要充分品读重点文段,赏析语言文字与音乐的美,并落实知识目标1、2,能力目标1。
1、自由朗读5-7段,感知王小玉说书的魅力主要体现在那几方面。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可见诵读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熟悉,也是审美的一种有效的形式。设计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不拘形式,有人喜欢出声读,让文字的冲击力刺激思维,有人喜欢边默读边思考,让思考更慎重。通过诵读,学生很快会发现王小玉说书的两方面魅力:外形和声音。外形部分相对次要,所以只要学生抓出描写最出色的一点——“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中养着两丸黑水银”就可以了。
对于声音的美,学生的感觉比较笼统,不好叙述。于是我们设计请学生分组用曲线画出王小玉说书时声音的变化,并尽可能用文中的原话概括说书的各个阶段,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这一环节通过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接着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更加精妙的曲线图解,当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象时,学生不难体会到王小玉说书的另一个魅力:声音的多变与美妙,初步感受到感官相通的妙处。
接着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用什么方法把她声音的美传递给我们的呢?把学生引导到对文本的探究、感悟上来。
2、再读重点文段6、7段,鉴赏语言之美。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出为什么喜欢,引导学生关注联想和想象的运用,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的写法,明确“通感”的修辞。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帮助学生准确地体会本文描摹声音的特点,可以用示范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一处比喻,如“像吃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句,可以先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吃什么会有“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的感觉,学生一般会回答“热天吃冷饮,吃西瓜”等等;再接着问吃时的感觉怎样,学生立马就会发出“舒服”“甜”“爽”“畅快”这样的感叹,那么什么样的音乐会给你这样的感受呢?学生自然联想到甜润、舒畅、轻灵等等特点,在一步步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逐渐认同听觉与味觉的共振,第一次突破重、难点。由扶到放,再指导学生集体鉴赏其他的比喻、通感,在合作学习中再次突破重、难点。
认知学的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者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自体验与发现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学生初尝突破的喜悦时,我们把赏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在有所感悟时积极交流,在达成共识时有感情的朗读被点评的文字,进一步感知通感这一特殊比喻的表达效果。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中完成了品读,“举一而反三”,再一次突破重难点,进而把品味和揣摩内化为习惯。之后进行2分钟妙句积累的比赛,各人找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多者胜出。
3、老师范读6、7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王小玉演唱技艺高超的认识。并解读题目“绝唱”。值此之际,又一次借助声音的感染力,体现文学与音乐的魅力。让学生对文学艺术、音乐艺术的喜爱油然而生。
4、完成感性的鉴赏之后,需要帮助学生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于是我们设计引导学生联系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名句,让学生比较两者的共同之处。学生通过比较,会发现他们都是通过联想和想象,把声音这样一个无形无色的对象转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化无形为有形”、“赋声以形,赋声以色”的写作方法。
5、 解读烘托的运用
到这里,文章的重点部分已经完成,“写其他人物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自然浮出水面。可以给学生自由探讨的空间,让学生来解读,老师只要适当的引导一点就可以得出烘托的写法及其效果。
(四)、拓展训练,情景描摹
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这个“变”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而是知识的再建构。是一种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所以课堂上要有写的训练,可以再次播放课前的那段京韵大鼓,让学生闭目倾听,而后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的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尽量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写下自己对音乐的印象,不论长短。课文提供了借鉴的蓝本,宽松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实践欲望,交流、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内化了联想和想象, 保证了学习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给学生三分钟的交流时间,老师简单点评。然后可以这样小结来激发学生对文字的热情:王小玉说书是绝妙的,更妙的是刘鹗的生花妙笔,它通过联想和想像,赋声以形,赋声以色,将无尽的风韵留至今日,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通过实践,我们能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只笔,那么,你能用这只笔去继续书写生活么?
(五)课外延伸,作业支持
课后作业越来越要求它的创新性和创造力,我们的学生也需要更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我们设置这样一份作业:
文中绝妙的说唱艺术是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像这样的民间文化遗产在威海在我们身边也存在,有待于大家去发掘、了解,进而喜爱它们。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对身边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进行搜集整理,细致描述,然后小组间充分交流,探讨。
这个作业是对这单元主题的支持,也是 继续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以至对生活的热爱。
五、结束语
这节课的教学,我们力求打造一个全面互动、和谐流畅的课堂,视角要高,起点放低,坡度放缓,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和发展,让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真正用心感悟,体会了文字的魅力,也领略了民间文化的光华。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绝唱说课教案】相关文章:
打击乐说课教案02-27
小学写作课教案03-25
《说“木叶”》教案设计(精选10篇)04-21
趣味语文活动课教案01-30
高中作文讲评课教案(精选11篇)03-16
《马说》优秀教案与板书设计(通用10篇)05-10
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几》的说课设计02-12
最新《捕蛇者说》教案设计(通用10篇)06-09
化肥第十一单元复习课教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