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入户调查经验总结

入户调查经验总结

时间:2024-08-04 02:26:34

入户调查经验总结

入户调查经验总结

入户调查经验总结

  一、入户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一)关于问卷

  首先是尽量熟悉问卷内容,充分理解问题的设置目的、准确理解问题的意义,因为部分问题会使用书面语言或术语,要事先考虑好如何转换为居民能够听得懂的问法,并且尽量符合问题的原意,这个环节访员之间可以相互商量一下或者请教老师。还有有些模糊的概念自己要弄清楚,以备向居民解释,如社区服务/管理中心、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中心”的定义,这些机构在各大居的情况还不尽相同,必要时可以向居委会事先了解下,虽然这次调查没有设置社区问卷,但不妨可以通过自己实地观察和从居委会方面得到的信息,作为引导居民回答问题时的参考(实际操作中碰到过一些不太出门活动的人把明明有的配套说成没有)。

  (二)关于居委会等的帮助

  居委会的配合与否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居委会(或者物业)愿意出具相关证明,会成为“尚方宝剑”,能帮助访员快速取得居民的信任。有些热情的居委会还会派一些工作人员或者志愿者帮助访员入户也是很有利的条件。有楼组长的小区也可以请楼组长帮忙。有些小区会有很多老年人在楼下聊天的,不妨也可以问问他们样本的情况(是否有人在此居住、是否上班时间不在家等等)。遇到一些不愿意配合的居民,尤其是有些样本做了一半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停止的,可以请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楼组长等帮忙尽量完成掉,废了可惜。当然是否寻求他们的帮助要看他们的热情程度来定,不要过于麻烦他们。

  (三)一些小物品的准备

  卡片册的制作要便于被访者的翻阅,多选题和表格题的题干尽量以卡片的形式呈现给被访者以提高效率。访员证尽量做得正规一点有利于取得居民的信任。学生证也要带上(我就遇到要查我学生证的人)。还有些方便访员自己的小物件,比如说自带鞋套,进入人家家中套上能给别人好印象。

  二、入户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礼仪方面

  主要是尊重被访者,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比如自带鞋套,雨伞放在人家门外,避开午休时间入户等等。还有提问时注意使用敬语,比如问到对方家人情况时问“您太太”、“您先生”,遇到年纪大的被访者也可以直接用“爷爷”、“奶奶”代替问“您太太”、“您先生”,如问“您是哪一年出生的?……那爷爷是哪一年呢?”总之要根据对方的情况使用最合适的敬语。还有刚离开被访者家门时,不要在人家家门口讨论这家的情况,有什么话等走远了再讨论。

  (二)入户开场白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能不能顺利入户是最关键的。一般来说居民的防备心理还是挺强的,有些非常谨慎的居民甚至没等你说完“您好,我们是上海大学的学生”就砰地一声关上门(可能是看到大学生模样的就觉得是推销之类的吧),也有些听你自我介绍完了就连连摆手说“我们不清楚,你找别人吧”之类,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要再争取下的(比如强调您被抽中是我们通过科学方法选取出来的,您的意见将代表本社区很多人,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恳请您能帮助我们;还有该问卷是匿名调查,不会泄露您的任何信息,所有采集的数据都会以统计资料的形式用于研究中),可以说我们是和这边居委会合作的(有居委会开的证明的话要第一时间亮出来)。到最后我碰到隔着门高喊“谁呀?”的情况时干脆就直接以“居委会的”应答,等他开了门再解释清楚自己的身份。关于研究目的和内容的说明,以下是我常用的一些说法,可能有些地方不太符合研究伦理的要求哈:“我们老师是受上海市相关部门的委托,对大型居住社区的居民生活进行了解、研究,为他们制定相关决策提供参考。”、“我们是受居委会的委托来了解您对这边社区的配套设施、社区提供的服务等方面的看法。”当然这些说法主要是为了让戒备心较强的居民尽快认同,也有遇到大学生或者刚工作的年轻人就直接说“这次调查是我们社会学专业的实习课,做我们老师的课题”之类。我在松江泗泾入户时有位在楼底下座椅上休息的老先生和我聊天说,“我女儿学的行政管理,也做过你们这类入户调查”,在他看来,我们的入户调查只是学校给我们的一次接触社会的机会,算不上什么真正的研究,“学校把你们的问卷收回去就会扔在那儿看都不看”,我向他解释我们的调查的作用他也只是呵呵而已。

  (三)迎合与引导

  提问过程中要把握好被访者的心理活动,努力营造使被访者感到舒适的气氛。遇到一些健谈的、有倾诉欲的被访者有时会离开话题,在不影响进度的情况下尽量不要打断他(她),甚至有时候要迎合他的话题,给予适当的回应,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使对方觉得受到尊重,产生自豪感,更愿意配合你的提问,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展现出来。我的经验是对被访者提及的经历回应以自己有过相似的经历,比如有位从苏州来的老先生说到大居存在的问题时不停地拿苏州工业园区的社区模式来比较,我就适时地回应以我对苏州园区的看法和认同,使他觉得很开心;还有发挥我对江苏各地情况都有所了解的优势建构起“老乡”的身份认同,也很有利于推动问答,比如我遇到几位来自我家乡附近的如东、海安、淮安一带的被访者,就直接用方言来问答,效果相当好。

  除了迎合以外,也需要对被访者的思路加以引导,通过合理的插话让对方知道你最关心的问题,从而逐步将话题引回正题。

  三、一些感受与思考

  (一)“这里比上海差多了”——政府的高定位vs居民的不认同

  首先谈谈大型居住社区的性质,作为“社区”,大居应该能自给自足,就是说它的规划建设必须能使各项设施配套建设到位,从而为居民提供一个完备的、能满足各种生活需求的良好环境。其中隐含的重要一点是为了实现大居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规划中应为居住人口提供一定的产业支撑,以减少跨社区的通勤交通,让大居成为工居皆宜的有机体,而非现状的“居住区”。很多居民抱怨大居的配套迟迟不到位,但是一个白天就成为空城、居住人口又以老年人和幼儿为主的“居住区”,如何吸引商业配套的入驻呢?

  在我的入户调查问及“您对社区未来的发展繁荣是否有信心?”、“与搬来之前相比,您觉得自己的生活有哪些变化?”等问题时,动迁房、经适房的居民大多认为“这里比上海差多了”甚至是“这里不是上海”。在他们看来,大居“自成体系”是不现实的,它无非是中心城区人口的疏散地,用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我认为大居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基本上面向单一的社会群体,居民的同质化使得居民的生活习惯趋同,户外活动习惯和频率类似,不利于配套服务设施的最大化利用。

  (二)所谓居民自治及其可能性

  居委会名义上是居民自治组织,但在居民看来,认同“居委会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的较多、认同“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的很少。在与被访者的深层交流中,他们很多认为居委会主要还是以上级任务为中心开展工作的,主动上门为居民提供服务不现实,这一点居民们也大多对居委会表示理解,毕竟社区的人员编制很少且服务半径很大,让居委会服务到每家每户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那么发动志愿者(包括楼组长等)又是否可行呢?我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是,志愿者主要是由一些上海本地的退休的企事业单位员工组成的,这批人空闲时间较充裕、文化素质也相对较高,愿意付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区工作中。而外来人口、上班族一般不太参加志愿者组织,两者给出的主要理由分别是不熟悉情况和没有时间和精力。可见,志愿者队伍同样存在严重的成员同质化问题。

  关于楼组长,有这么一个案例:在松江泗泾入户时我碰到一位“前楼组长”,当她了解我的调查目的后向我吐槽了很久,说以前她担任楼组长时由于经常向居委会反映情况惹得居委会工作人员嫌烦,与居委会关系处得不是很好,做了一年就辞职不干了,现在的新的“楼组长”是居委会“任命”的,那个人是住在别的楼里的,一个人身兼几栋楼的“楼组长”,在她和居民看来这样一个“外人”根本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而她则深受居民信任和支持(她所在的楼栋为市区动迁房,居民多为多年的老邻居),现在“带领”居民继续“向上提意见”。

  我忽然意识到,这些动迁房的居民,他们集体从某个市中心的街坊迁移至郊区,尽管原来社会身份各异,如今却因共同的境遇集合在一起,联系得比以往更为团结紧密,并转换为一种共同体,具备一种不一定合法但能体现社会团结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能形成对体制内的居委会某种程度的对抗,然而不会产生与其的分裂。这种集体性萌生于“离开市中心家园”带来的刺激,这是从它的消极意义上认识,因为这种意识具有明显的心理代偿性;从积极意义上看,它却建构了居民间的认同基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这种“老邻居”的集体迁移能否给居民自治带来新的契机呢?

【入户调查经验总结】相关文章:

学习经验总结05-29

关于家教经验总结03-20

小学音乐教学经验总结02-17

css的调试方法与经验总结03-20

老司机实用开车的经验总结03-20

高一数学经验总结03-19

双色茉莉开花的经验总结03-20

100个日常交际的技巧经验总结08-02

班级管理经验总结(精选14篇)04-28

车队事故经验总结及事故整改计划(通用10篇)07-24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