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时间:2024-09-08 04:44:01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欢迎大家分享。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通用10篇)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1

  【三维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 知道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预习导学】

  1.海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为什么将少量蔗糖固体放入一杯水中,搅拌后固体消失?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对溶液有哪些认识?

  学生展示:

  生1:看到不同颜色的液体。

  生2:可能是不同物质溶在水里的结果或可能是色素溶在水里的结果。

  生3:溶液是透明的。

  师: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问题引领】

  一、自学: 阅读课本第26到30页,明确以下内容:

  1、 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基本特征?

  2、怎样判断溶质溶剂?

  3、什么是乳化现象?

  二、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分组实验:观察食盐、糖、硫酸铜晶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教师巡视,对个别组加以辅导。)

  小组展示:填表

  现象

  结论 食盐糖硫酸铜晶体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下面让我们再来观察老师的这五种溶液,要求仔细观察有些什么特点,注意对溶液的整体体和局部进行对比。

  小组展示:

  学生1:它们的颜色不同。

  学生2:每一种液体都一样。

  学生3:它们都是混合物

  师质疑:(教师边引导学生观察边口述溶液、溶质、溶剂的定义并将它们板书到黑板上)

  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征?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所见到的哪些溶液,并说出它的溶质和溶剂。

  小组展示:

  生1:均一、稳定。

  生2:糖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

  生3:医生用的碘酒,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教师设疑:在生活中有时有这样的现象,当油渍滴到了你的衣服上时,你将怎么办? 生答:用水和洗衣粉洗。

  活动与探究(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

  结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活动与探究(三):水、植物油、洗涤剂溶解情况探究

  小组试验后展示:

  试管内加入

  物质 现象 振荡前 振荡后

  静置后 把液体倒掉后的试管是否干净 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

  洗涤剂

  【师生互动】

  溶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质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液体互溶,一般把____________叫做溶剂,_______________叫做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______叫做溶剂。

  溶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常用的溶剂是________;碘酒中_________是溶剂,______是溶质。

  【精讲点拨】

  1、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直至过量的全过程中,下列转变关系正确的是( )

  A. 溶液 乳浊液溶液

  B. 溶液悬溶液乳浊液

  C. 悬溶液乳浊液溶液

  D. 溶液悬浊液溶液

  2、关于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种溶剂中只能溶解一种溶质

  B. 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C. 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混合后仍为溶液

  D. 同一种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和浓度不一定相同

  3、下列可作为溶质的是

  A、 气体

  B、液体

  C、固体

  D、都可以

  4、下列四个家庭实验不能配制成溶液的.是( )

  【归纳总结】

  1、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2、乳化现象:

  【拓展延伸】

  1、病人在医院接受静脉注射或滴注时,常用到生理盐水即氯化钠注射液,回答:

  (1)该注射液里的溶质是;

  (2)常温下一瓶合格的氯化钠注射液密封放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出现混浊现象?为什么?

  2、50 g稀硫酸中投入5 g铁(全部溶解),反应停止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溶液质量是( )

  A、55 gB、大于55 g C、 小于55 g D、 无法确定

  【作业布置】

  一、 填空题

  1.溶液是指一种或几种物质____________另一种物质里,形成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其中,能溶解____________的物质叫做溶剂,被____________的物质叫溶质。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的;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从体积上看,溶液的体积_________溶质和溶剂的体积之和。

  二、 选择题

  4.溶液的基本特征是

  A.含有溶质和溶剂 B.其组成中一定含有水

  C.具有无色及透明性 D.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5.蔗糖水是溶液,原因是

  A.两种物质组成的 B.无色透明的液体

  C.加热至沸腾也不分解 D.蔗糖分子均匀分散在水中

  6.一杯食盐溶液,从溶液的上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a g/cm3;再从下部取出一些,测得它的密度为b g/cm3,则a与b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a<bC.a>b D.无法确定

  7.组成溶液的溶质

  A.只能是气体 B.只能是液体

  C.只能是固体 D.可能是固体,也可能是液体或气体

  8.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反应速率快 B.易于操作

  C.不需加热 D.设备简单

  9.在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里属于乳浊液的是

  A.牛奶 B.生理盐水

  C.眼药水 D.白酒

  【点火预热】

  .有人说:“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故溶解中只发生溶质的扩散过程,而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故溶解中只发生溶质的水合过程。”对吗?为什么?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不同

  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情况也不同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二、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质、溶剂、溶液的概念,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许多溶液,如盐酸、硫酸铜溶液、食盐溶液等等,对溶液并不陌生。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为下面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了解溶液的一般用途。

  2.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是:“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的组成。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因此,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四、教法和学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和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五、实验准备

  药品:

  食盐、蔗糖、硫酸铜、高锰酸钾、碘、乙醇、汽油、水

  仪器:

  烧杯、试管、玻璃棒、胶头滴管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

  教师展示五种颜色不同的溶液(氯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并设疑:请同学仔细观察试管中漂亮的液体,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新课的引入,意在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活动与探究】

  本课题中活动与探究比较多,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几个实验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活动与探究(一)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与水

  学生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课堂交流。探究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并从微观角度解释蔗糖为什么会消失。

  (把简单易做的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多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仅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渴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该探究活动十分简单,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因此可以把重点放在对实验现象的微观解释上。蔗糖溶于水的过程是蔗糖的分子扩散的过程,食盐溶于水的过程则是离子的扩散过程。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不必展开,只要求学生了解,无论是分子还是离子,它们都是极其微小的粒子,它们均匀地分散在水分子中间,以此来理解溶液的本质。

  在活动与探究(一)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得出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活动与探究(二)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引出:

  活动与探究(三) 水与乙醇能够互溶吗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并设疑: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那么,请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举例说明。

  教师小结: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通过设疑:把油放入水中是否能形成溶液呢?引出:

  活动与探究(四) 洗涤剂在清洗油污时起的作用是什么?

  活动与探究(四)实际上讲的是乳化和乳化现象。课程标准中要求“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要求比较低,实际上是从密切联系生活的角度提出来的`:洗涤剂是一种最常用的乳化剂,用洗涤剂清洗餐具就是乳化现象的应用。因此,教材中“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学生做完实验后,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教师点评。并提出问题:什么是乳浊液?将试管内的液体倒掉,观察试管内壁的现象是什么?怎么处理?学生回答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方案。思考: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加了洗涤剂的乳浊液可以稳定存在?教师边演示Flash动画,边解释。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课堂小结】

  学生先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 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 乳浊液(乳化剂)乳化现象。

  巩固练习

  1、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1)硫酸铜溶液

  (2)稀硫酸

  (3)75%的医用酒精

  (4)油脂溶解在汽油里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6)盐酸

  (7) CO2的水溶液

  2、结合课本P27,图9—3,谈一谈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用途。

  3、课本P33,习题1——4。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3

  一、教学设计思路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药品中认识一些溶液的实例。通过对物质溶于水等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理解溶解的过程及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学生通过水和油的小实验,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素质。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授课人

  吕芳学校江苏省天一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仪器、药品

  烧杯、玻璃棒、试管、药匙、蔗糖、食盐、碘、水、高锰酸钾、汽油、洗涤剂等。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

  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

  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学生讨论回答: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

  (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观察解释。

  蔗糖 食盐 碘

  水 水 酒精

  学生阅读理解溶液、溶质、

  溶剂的概念。

  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增强学生对溶液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通过回忆微观粒子的运动理解溶解的过程。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

  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

  1课时

  过程:

  教师演示趣味实验:向烧杯(底部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NaOH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块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与探究

  (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作用。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水氯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比较,意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活动与探究(二):尽可能利用生活中的用品对下列问题任选一个进行探究。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设想一种实验方案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讨论与交流:交流各组的设想。

  学生:在玻璃杯底部用石蜡粘上小木块,就可用来验证NaOH溶于水时大量放热。

  学生:在小木块上洒一些水,再放上一个玻璃杯,即可验证NH4NO3溶于水时大量吸热。

  学生:将用过的小玻璃瓶用合适的橡皮塞密封,在橡皮塞上安上一支用完的透明圆珠笔芯,既能验证NaOH溶于水时放热,又能验证NH4NO3溶于水吸热。

  拉近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同学们的设想是否正确,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请同学们课外继续去探讨。我们看哪些组的同学完成得出色,完成得好的组将有一份纪念品。

  反思与评价:

  比较活动与探究

  (一)中的实验方案与活动与探究

  (二)中的实验设想,说出它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学生:

  (一)中用到了温度计,适合于测量任一物质溶解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

  学生: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做实验,只有温度有很大的变化,才有明确的实验现象。

  旨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说不定未来的科学家就诞生在你们中间。

  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师生共同分析:溶质溶解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可投影下列图片(也可动画展示)。

  扩散──吸热 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利用图片(或动画)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5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教学方式】:

  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

  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

  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 抗酸成分+抗碱成分 右移-2H2O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缓冲作用、缓冲溶液的概念;

  2、知道3种类型缓冲溶液;

  3、学会判断构成缓冲溶液的条件;

  4、试讲解缓冲原理。

  二、学习重点: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学习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原理。

  三、教法、学法指导:

  通过阅读课本再结合学案的导学问题进行知识梳理,小组探究最后完成课内探究部分题目及相关问题。

  四、导学过程:

  激趣导入: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7.45?

  出示目标:

  投影出示目标,学生齐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问题导学

  1:(自主学习独立完成)

  1、什么是缓冲作用?

  2、什么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有那两部分组成?

  3、根据缓冲溶液的组成,常见的缓冲溶液有哪三种类型?

  深入探究:

  1、强酸及其对应的盐(如HCL和NaCL)溶液是否具有缓冲能力?

  2、在CH3COOH和CH3COONa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NH3.H2O和NH4CL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NaH2PO3 和 Na2HPO3构成的缓冲对中抗碱的成分是、抗酸的成分是。

  精讲点拨:(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教师精讲点拨,建构知识) 缓冲溶液类型:弱酸及其对应盐中要注意多元弱酸如H2CO3 和NaHCO3可构成缓冲对,但H2CO3 和Na2CO3是不能构成缓冲对的,也就是说要构成缓冲对其抗碱成分在抗碱的过程中必须转化出抗酸的'成分,抗酸的成分在抗酸的过程中也必须转化为抗碱的成分。

  范例剖析:(学生自主完成)

  1、对于缓冲作用的叙述,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够对抗外来酸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B .能够对抗外来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C. 能够对抗外来大量的酸或碱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D.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碱或适量的稀释而保持溶液PH几乎不变的作用

  2、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A.CH3COOH和CH3COONa B.NH3.H2O和NH4CL

  C.NaH2PO3 和 Na2HPO3D.HCL和NaCL

  问题导学2:

  1.试说明缓冲原理

  学习札记:(总结学习过程与收获)

  板书设计:缓冲溶液

  1、缓冲作用。

  2、缓冲溶液及其组成。

  3.缓冲溶液三种类型。

  强化练习:

  1.基础训练: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缓冲溶液能能够对抗外来少量的酸或碱。

  B.强酸或强碱也具有缓冲作用。

  C.人体内的各种缓冲对使体液PH保持不变。

  D.人体血液中缓冲能力最强的缓冲对是H2CO3 - NaHCO。

  32.能力提升:

  1、下列化合物中,不可构成缓冲对的一组是()

  A.CH3COOH和CH3COONa B.NH3.H2O和NH4CL。

  C.NaH2PO3 和 Na2HPO3 D.HCL和Na OH。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

  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

  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

  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

  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

  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

  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和浑浊液体2(媒体)。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溶解现象,从微观的角度了解溶液形成的两种变化过程和吸热、放热现象。

  ⑵、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溶剂。

  ⑶、了解乳浊液的形成,知道几种常见的乳化现象,并能简单地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实验介绍和思考,学会对实验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⑵、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认识到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其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及其和“乳化”的区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叙述】同学们喝过糖水吗?尝过盐水吗?他们有什么味道?为什么他们和清水的味道不一样呢?因为糖水和盐水中溶解了糖和盐。今天我们来学习“溶液的形成”。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溶液的形成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糖水的形成

  【回忆思考】生活中大家都喝过糖水,糖水是怎么形成的?你能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这个过程吗?

  【总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教材中的实验,教师可以简单的介绍这些实验。)

  活动二: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讨论交流】生活、生产中你见过哪些有关溶液的用途?(化学实验中在溶液中反应可以加快反应;植物的无土栽培技术;医疗过程中的注射现象;鱼池中的鱼较多时用喷泉的.形式增加含氧量等。)

  2、乳浊液的形成

  活动三:认识生活中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回忆生活中使用洗涤剂的过程,讨论乳浊液的形成和乳化现象。

  【总结交流】共同总结乳浊液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乳化现象。(用洗涤剂清洗油污)

  活动四:区分“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现象

  【讨论交流】根据教材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讨论“溶液”和“乳浊液”、“溶解”和“乳化”有什么区别?

  【师生总结】“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分子或离子扩散到另一种物质的分子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而“乳浊液”则是一种液体被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并不聚成较大的油珠而存在于水中所形成的一种混合物。“溶解”与“乳化”是一种过程,具体区别如上。

  3、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

  活动五:探究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实验设计】学生根据教材第30页“活动与探究”内容,设计实验。

  【阅读教材】学生阅读教材中第31页的内容,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过程。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思考练习】完成教材第33页中的“习题”内容:第1、2、3、5题。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学完本节课,我们知识了哪些内容?

  【拓展资料】教材第31页的“资料”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33页“习题”第4题。

  2、教材第32页的“家庭小实验”。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9

  开场白: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化学组三号考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自己看时间和效率适当加)

  铁树老师面试辅导

  一、说教材

  本节选自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第一课时。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初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

  (2)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用途;

  (3)认识乳浊液,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通过情景导入法、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兴趣及参与度,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溶液的形成。

  而在学法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溶液的性质。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任选其一)

  导入案例一:用投影展示几种溶液,分别是:红色的眼药水,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淡黄色的橙汁,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无色的氯化钠溶液,看到这五种液体,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有趣的观察并回答。紧接着投影展示大海的图片,提问:海水是纯净物海水混合物?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海水和这五种液体都是溶液并板书课题。

  导入案例二:(展示修车工人用洗涤剂、汽油洗手,学生感冒,医生给学生输液的小情景,当中的洗涤剂、汽油、输液用药水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那么什么是溶液?溶液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从而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生活实际引入,以激起学生探究欲,及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板书课题:溶液的形成)

  (二)新课讲授

  【探究活动一】

  在探究活动一中,我将于学生合作进行食盐、蔗糖、硝酸铵、氢氧化钠固体物质溶解于水的操作实验,学生进行实验现象观察并进行记录。

  我将让学生思考:

  1、物质能溶解在水中吗?

  2、为什么这几种物质最终会消失在水中?(并在此再次进行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

  在我的提示下,经过小组讨论,总结:构成食盐的微粒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水分子中去,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此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全面观察实验能力,提升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渗透说明物质在溶液中是以分子或者离子形式存在。

  通过实验获得四种溶液,让学生根据实验探究并思考:

  1.它们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2.如果从小烧杯取出部分蔗糖溶液,与原来的溶液相比,它们的甜度、浓度、密度是否一样?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了固体?

  经过学生小组讨论,总结溶液的概念:像这样,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而我特别强调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3.混合物(解释均一性、稳定性)(板书)

  在此并通过课件展示几个判断题让学生练习,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以下判断题目可以不用说,优秀教师选拔或者职称需要体现:

  1、溶液一定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溶液。

  3、溶液一定是液体。

  4、把实验溶液倒掉一半后,原溶液变稀了。)

  在讲解溶液概念及特征基础上,提问:蔗糖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其中哪种物质被溶解了?

  经过讨论总结: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板书】

  溶液的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V(溶液)≠ V(溶剂)+ V(溶质)(语音强调)

  此环节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对比,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验中总结出概念,便于理解。

  在此提出这样的疑问:前面我们谈到的溶质大部分是固体,那溶质还能否是别的状态呢?

  进入探究活动二,乙醇溶于水

  此实验不需要详细解释

  药品:酒精、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显色)

  仪器:试管。

  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实验记录现象,总结得到:溶质不只是固体,液体也可作为溶质。并进一步强调: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并进一步追问:溶质除了是固体、液体外还可以是什么状态?我通过举例说明---气体也可以做溶质,例如碳酸饮料中溶质为二氧化碳气体等。

  通过以上实验并总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时,量少的是溶质,量多的是溶剂,但如果有水,不管水多还是水少,水是溶剂。

  (用水作溶剂的溶液,叫做水溶液,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水溶液。)

  我在此呈现练习进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此内容可以省却,职称类、优秀教师选拔适当加入)

  氯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硝酸钾溶液、碘酒、稀硫酸、稀盐酸、石灰水、75%的医用酒精、95ml酒精和5ml水、95ml汽油和5ml植物油。

  通过及时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并在练习中寻找存在问题解决问题。

  在此全面总结:

  1、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2、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3、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4、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

  我与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内容整理归纳,便于学生的有效记忆。

  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应用,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并总结溶液的用途:

  ①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②对动植物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养料的吸收、O2和CO2在血液中的循环。

  ③医疗上用的葡萄糖溶液和生理盐水

  通过提问:餐具上的油污是如何清洗的?通过学生小组进行水和植物油,水、植物油和洗涤剂的'混合,进行震荡并观察前、后、静置、倒掉液体后的试管是否干净的现象。思考:所得的混合物是否稳定、均一?是不是溶液?

  得到乳浊液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在此进行思考:水、植物油和洗涤剂混合起来,振荡前分层,振荡后形成均一的泡沫,静置后泡沫仍均匀,不分层。倒掉液体后试管较干净。为什么呢?

  通过讨论总结得到:洗涤剂的分子结构中有亲水基(喜欢与水在一起的一端)和亲油基(喜欢与油在一起),当它接触油脂时,亲油基就会将大油滴分散成小油滴,这些小油滴不会聚集起来,又能随水流走。化学上把这种现象叫乳化现象。(板书)

  在此让学生思考:

  1、乳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①用洗衣粉洗衣服。

  ②洗发水洗头。

  ③用洗洁精洗餐效果较好。

  2、洗涤剂和汽油除去油污的原理有什么不同?(汽油去污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洗涤剂是利用了乳化作用。)

  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溶解和乳化的区别,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知识的运用能力。

  在探究活动四中,通过向装有泥沙的试管中倒入10毫升水,震荡观察现象:浑浊,静止一段时间后分层。从而引入悬浊液认识:固体小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

  常见的悬浊液:泥水、淀粉水的混合物、钡餐等。

  (三)巩固小结

  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溶液的特征、形成过程、乳化现象等,我将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进一步强调。

  (四)作业布置

  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请同学们围绕洗涤用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小论文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一)溶液

  1、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组成: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m(溶液)=m(溶剂)+ m(溶质)

  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二)乳化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 篇10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水盐平衡失调、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综合思维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压与浓度关系、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

  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溶液的形成》初中化学导学案】相关文章:

《故乡》的导学案02-14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铁的性质导学案09-01

秋天的怀念导学案03-20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往事依依的导学案08-27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