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留侯世家的感想
读史记留侯世家的感想
自己晓得要读史记的时候,最先看的便是留侯世家。原因也并不出奇,国漫《秦时明月》的子房,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潇洒不羁,博学多识,睿智足谋……对于花季少女,照现在的话来说,便是心神皆往的男神,自己就主动在意有关他的一切。
那时年纪尚浅,瞧不出什么,只觉得美丽用在子房这样一个男子身上是十足贴切的,印象最深的是太史公最后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可见,子房的俊美在于阴柔。
子房祖上五代相韩,终而国灭家破,是秦王毁了他的一切。彼时,他方弱冠,正当是意气风发的时候,可他珍爱的所有,却都没了。那时的哀伤与悲恸,绝不止书中的寥寥几句:子房孤注一掷,散尽家财,只为求得秦王一死。血海深仇,于国于家,焉可不报?
十二年的筹谋,耗尽了子房的整个盛年。却在力士误中副车的那一刻化为灰烬,经年心力一朝废,何况是那样的国仇家恨。便觉得史记此处实过于轻描淡写了,除开子房当时的心境,更有处境,也绝非更名亡匿便可讲清的。而年轻的这些经历,正是子房所以成为子房的原因。或与高祖干系不大,子长因而吝惜笔墨,亦未可知。
至于圯上老人授书,很有些古代素有的味道。要说起来,老人可谓为子房的贵人。古世传奇话本,落魄书生得有贵人相助,从此飞黄腾达。近世小说武侠,主角偶至绝境,或得高人,或得秘籍,而成盖世神功,不一而足。圯上老人授书甚怪,或子长闻从民间,索性记下,后世方能效之。
圯上老人多番轻贱子房,子房虽怒而忍。这便要说起子长前头的一句:良尝学礼淮阳。子房自出身,便是加无可加的尊贵,那份与生具来的骄傲哪容下一介布衣的再三轻慢?但子房毕竟学礼淮阳,一切便就称理了。
再过十年,陈涉起兵,此时距子房散财已二十二年,尚有余财可聚少年百余人,可见子房家底之厚。家财是闲谈,但说子房时已四十有二,在二十二年漫长的岁月里,子房未必未曾更变心智。从前是自身,报的是私仇,而今是群人,报的是公仇。只一样,与谁为群人?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古训。后世亦有:若有知音见采,不辞唱遍阳春。今人鲜如斯,可为一大叹。子房而就沛公,乃成其高祖。可若细思,沛公未必便明晓子房衷内所思。
沛公终成高祖,除自身野心外,更多是时势所迫。乱世从不缺有巨大野心而终成败寇之人。一个无赖市井,或许有些英雄气魄,可他一未丧家,二未丧国,三来文墨极少,哪里能真正懂子房,懂他的痛?子房投向沛公,说到底是权衡之计。他要亲手亡灭秦朝以奠家国,所以先入秦宫者,是汉王。
属于子房的韩,在他弱冠那年,便已消失不见了,秦国亲手灭的,他亲眼见的。那一刻,那一时,韩国已经死了,再回不来,他知道。哪怕后来韩王成为项羽所封,可那样的韩国,毫无骨气的韩国,与他无干。
厚积薄发,子房四十四岁那年,秦灭。可世势有如漩涡,一旦陷入,再难全身而退。子房倾力襄助,汉王終可践祚。高祖于他是大恩,不得不报。帝业既建,便是离开的时候。
子房自然是要走的,可高祖怎么会放过他。且不论汉功初成,他缺人辅宰。再者,帝业未稳,不善功臣的名声,这时的高祖担不起。可再如何的富极贵极,于子房,不过烟云过眼,转瞬即散。韩国既灭,子房从贵公子沦为平民,世态炎凉,人道艰辛,子房早就尝得够了。
留住子房的不是名利,是情分。毕竟累年征战,哪时哪处不是生死相依,甘苦同享?到底人非草木。直到韩信事发,子房知道,再不能拖下去了。那年,他五十四岁,垂垂老矣,该留些时间给自己了。人世所欠,皆已偿还,他请辞云游。
生命里最后十年,大约便是他下半生,最快乐的日子了。征战时日,流离不定。待得功业既成,仍需战战兢兢——伴君如伴虎。只这时,他才能彻彻底底地放松下来。可细想,子房体弱,行军路上便多有病症。风烛残灯的那十年里定少不得病痛折磨,又真正能有多少快乐?
言多无益,但愿公子安度晚年,喜乐从容。
【读史记留侯世家的感想】相关文章:
读论语后的感想07-13
读《将军和蚂蚁》的感想06-30
读《暴风骤雨》感想03-19
读《读懂幼儿的思维》的感想03-09
读《半生为人》感想03-08
关于读用思想点燃课堂的感想10-13
读中华美德颂感想十篇07-13
读《爱睡懒觉的种子》的感想(通用17篇)09-19
读海底两万里的收获和感想(精选55篇)04-10
植树带来的感想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