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豆》教学反思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剥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剥豆》教学反思 篇1
《剥豆》一课是毕淑敏的一篇记事散文。写的是一次剥豆子的过程中,她的儿子向她发起的挑战,以及最后挑战失败的整个过程。表达了要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困难与挫折的思想感情。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易于理解。这篇课文是课后的选读课文。
这堂课总的`来说,比起精心准备的汇报课相差甚远,但相对平常的常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对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整个教学过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让学生提前来到多媒体教室进行早读,并且较有秩序地安排了学生的座位。避免了上次教学中所出现的学生情绪不稳定的情况。有效地营造了学习气氛,能使学生更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回顾前面的课文最后谈谈对父母的爱的体会,这样更利于教授新的只是。
毕淑敏的文章在这个学期我们已经接触过,《学会看病》,讲述的也是她和自己儿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在网上,我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对毕淑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课堂更加有利。
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从这些课文中孩子们学到了更多,也更能体谅父母。
《剥豆》教学反思 篇2
“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是我一贯的主张,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今年的青年语文教师赛课活动中,我第一次挑战上选读课文,也是第一次尝试将两个班的孩子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以下几点还做得不错:
1.依据学生的喜好选择文本。
我没有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上课的内容,而是根据班里孩子们的想法选择了选读课文《剥豆》。一方面是他们觉得教师在教此类课文时不够重视:要么不上,要么就是匆匆带过,因此对它没多大印象。另一方面很多孩子觉得这篇课文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与父母进行过家务劳动比赛,很想了解文中母亲与儿子的剥豆比赛是怎样的。既然孩子们喜欢这篇文章,我何不尊重他们的意愿呢?细读文本,发现作家毕淑敏在文中刻画了一位母亲为了让儿子剥豆取得胜利,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矛盾心理,最终是儿子的自信与坦然才让母亲恍然大悟:应该让孩子勇敢地面对磨难,在磨难中成长。课伊始,我让孩子们根据意思“去掉外面的壳或皮”确定“剥豆、剥花生、剥夺、剥削”的读音,让他们学会据意定音。
2.浓墨重彩地学习心理描写。
语文教学要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我认为学习这篇文章,除了让学生学会一些生活的哲理: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外,还应该重点学习文章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这是我这堂课的重点。对待同样的剥豆比赛,母亲和儿子的态度却迥然不同。我先让孩子们读课文,并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母子二人对待剥豆比赛的态度。他们很快找到重点词: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儿子(认真、执著)。之后,我让孩子们找出能体现母亲瞻前顾后、小心翼翼的句子和体现儿子认真、执著的句子,在文中做上记号。
学生交流时,我重点带领孩子们反复读描写母亲心理活动的部分,思考:母亲为什么时快时慢,时缓时紧?并用“剥豆时,我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然后师生合作读,在朗读中品味母亲心理活动的一波三折,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变化,她的动作也时快时慢,时缓时紧。
《剥豆》教学反思 篇3
《剥豆》人教版第九册中的一篇选学课文,是著名作家毕淑敏写的。本文短小精悍,但言语之中意味隽永,于平实中揭示了深刻的主题。作者刻画了一个母亲为了让儿子剥豆取得胜利,瞻前顾后矛盾的心理,最终是儿子的行为让母亲恍然大悟应该让孩子在磨难中学会坚强和勇敢。文章以母亲“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表达了一种别样的母爱。如何让学生深刻地明白母亲内心的感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理念:
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有重点的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对话中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揭题,让学生明白本课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并解决多音字“剥”读音上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梳理文本
设计意图:请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关注文本,并理清文章内容,做好理解文章的第一步。
三、细品词句,体会人物内心
自由读、师生合作读、同桌配合读、指生读
教师点评刚才的朗读情况,说出亮点,点出不足。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注重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所以,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特别是师生的合作,既是示范更是引导,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再次感受慢与快带来的母爱多面性的体验。
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作者用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人生哲理,带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原文的结尾的出现,是学生对原有文本学习理解的一次提升,是学生心灵的再一次震撼。学生们在进一步的感悟中,通过朗读加深体会,深刻地感受到了源于文本的震慑力,又超越文本。学生真诚朗读拉进与作者的距离,使感情得到升华。从而把这节课推向一个高潮。
四、情至文出总结升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提升能力。读和写是一个互动共生的过程。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能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创造性地处理文本,短短数分钟内,通过文字的形式把初步的感受内化为孩子们独特的`对生活、对生命的认识。对学生而言,珍视他们真情流露的瞬间,给他们写的机会,不仅能练习真挚的语言表达,更让瞬间的涌动成为永恒的情感积蓄。
此次教学的主要经验教训:
1、教学步骤安排不合理。导致本堂课的讲解有些散乱。应顺着学生思维。集中力量先跳过前面,直接讲解课文重点部分。
2、还是放得不够开。讲得过死。新课标的学生主体性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教师讲得过多。
3、教师评价小结很重要。
4、有些地方还是点得不够到位。课堂语言的准确性上有待加强。
《剥豆》教学反思 篇4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开展的课例研究选择了课外补充教材《剥豆》作文教学内容,卢xx老师担任执教老师,其余老师作为观课者,我重点负责观察学生。卢老师的第一次课选择了我任教的班级来上,一堂课下来,我的感触颇深。卢老师以她优秀的语文素养把孩子们带入了那次剥豆比赛的现场,学生学得积极,学得投入,不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而且体会到了学语文的成就感。现就当时关注到的情况做如下简评:
一、可贵之处
1、年段教学目标把握较准,学生的学习能力够得着。《剥豆》这篇文章就一件家务事——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展开叙述,笔触细腻地将一个自信、大气认真的儿子和做事考虑周密谨慎的母亲的性格特征刻画得十分鲜明。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四条,所有目标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制定,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提出的学习任务都突出了五年级阅读理解的重点,教师所指向的问题明确,学生能较快地进行学习操作,跳一跳就够得着,因此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比较轻松的,也是比较愉快的。
2、抓住重点细读体悟,学生对学习内容印象深刻。品读部分的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研读母亲,第二层是研读儿子。教师很巧妙地做到了长文短教,化繁为简。研读母亲主要抓住母亲的心理描写和动作的变化来体会母爱的细致入微,重点抓住“慢快缓紧”这两组反义词,通过四次朗读一层一层地挖掘母亲的复杂心情,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了“瞻前顾后”的意思,体会到母亲的温柔严厉,感受母爱的细致理性。研读儿子部分则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出儿子的表现,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儿子。板书上所写到的“阳光、大气、认真、执着”等词语都来自于学生对文本关键词语的理解,由学生自己感悟、概括所得。一堂课下来,学生对重点部分的印象也就非常深刻了。
3、开展小组学习,学生的学习精神得到锻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既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从而促使学生得到锻炼。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给了孩子这样的舞台。大家先自主勾画描写儿子的句子,然后概括出合适的词语来形容这是怎样的儿子。由于小组内人数不多,学生不得不接受学习任务,也因为难度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大,学生便乐于去思考,去总结,甚至去交流。孩子在前面习得方法之后进行这样的学习,能做会说,总体反应是积极的,参与度是高的,效果也是挺不错的。
4、以读悟写,以写促悟,学生在课堂上习得了方法。真正的.语文教学应该做到读写结合,这堂课教师便颇为重视。在感悟母亲的形象时,教师重在以读促悟,引导学生明白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所以当教师引导孩子想象儿子会有哪些心理活动的时候,写已经不是问题了。不少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儿子,这样的学习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架起了一座通往儿子内心世界的桥梁,此时进行练笔已是水到渠成,不少学生还能用极富个性的语言来替儿子表达。表面上看是老师让学生在写话,其实是学生在写话中与文中的儿子一起感受经历的这次成长,实际上就是学生自己的成长,从而获得深刻的道理,同时书面表达也得到锻炼,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两次研读详略得当,关注点不同,带给学生的收获也不同,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张弛有度。
二、我的建议
1、本文的两个主人公是母亲和儿子,而母子二人在比赛过程中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母亲因为对儿子的爱而瞻前顾后,小心翼翼,所以心理有变化,由心理变化引起动作上的变化。但儿子在比赛中一直认真投入,只想赢得比赛超越自己,并没有发现母亲的心理产生了这么多的变化。所以从这些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中来感受母爱的细致入微和儿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态,就成了这个环节主要研读的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除了体会文本之外,也可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为什么写母亲的部分用了语言、动作、心理多种描写,为什么写儿子部分却没有进行心理描写?从而使学生懂得写作的方法值得关注,也懂得我们研读文本,还有另外一些研究角度。
2、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帮扶略微显多,留给学生发挥的时间就不那么富余了。教师所设计的“完成表格,感悟儿子形象”和“小练笔:写写儿子的心理活动”这两处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都相对不难,学生轻轻一跳就够得着,而对于文末那段含义深刻又体现文章主旨的话,学生的感悟却并不深透,如果教师在这里做点文章,让学生谈谈理解,写写感悟,似乎更能走进作品,走进作家,今后在生活中可能更加注重思考,收获经历。
当然,教师对文本的感悟毕竟有不同,对教学的考虑也就有自己的选择。总的来说,孩子们在卢老师的带领下学得积极,学得愉快,学有所获,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学生学得好的课堂,才是教师应该追寻的课堂。
【《剥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学习动手剥教案设计02-25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
将心比心教学反思03-19
岳飞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