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1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理清“事”与“理”之间的关系
2.理解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3.体味本文诗意的语言美及作者美好的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
理解把握万物皆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
一.导入新课
关于狼的两个成语(生答)和狼有关的成语多是一些贬义词,如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奔豕突(成群坏人乱窜);狼心狗肺;狼子野心;鬼哭狼嚎(凄厉)同学们听过狼嚎叫的声音吗? 请闭上眼睛设想: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群山寂静,只能隐隐听到风过树林,叶子的沙沙声,突然一声狼嗥撕破了这份宁静。此时你的感觉如何?(恐怖,惊慌,)狼的这声嗥叫传达了什么讯息,你能否读懂?由此你想到什么?下面我们看作家利奥波德是如何解读的,出示题目《像山那样思考》PPT
二.作者简介:(生读)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 “近代环保之父”,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其中他的《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题目是一个短语,根据你对文章的预习,请同学们把题目补充完整,(提示:山会思考么?【拟人】它在思考什么?怎样思考的?【语气号召】要谁像山那样思考 ?)
明确:(人类应当)像山那样思考(狼的嗥叫声中隐藏的含义)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为什么还要屈尊向山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山对狼的嗥叫声是怎样思考的?人又是怎样思考的?让我们追寻着狼的嗥叫声,逐步揭开问题的答案。首先请同学们找一下文中哪个地方有关于狼的嗥叫的特写?(生答:第一段)
三.品读赏析
1、生齐读段一,划出关键词并思考,体会这一声音传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喜怒哀乐?)
明确: 对于这一声嗥叫,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生找关键词,从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学生自由发言)
2、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理解。下面我们看,留意这声狼嗥的都有哪些事物?这一声对不同的生物有着怎样的意义?(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生读段二(PPT)
明确: 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反应的共同点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 “客观的”,它知道这声音里隐藏的更加深刻的含义。
3、对这种只有山知道的所谓“秘密”和“隐藏的含义”作者什么时候开始发现的?是一开始还是转变之后才有的?哪个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生读6节)(PPT)
明确:(生答。段4第一句)看见一只狼死去开始的。转变后才有的.。
4、当看到那“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与前面的兴奋形成对比),垂死时的绿光”时,作者说“我察觉到,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没有狼的地方意味着猎人的天堂)
“新的东西”是什么,与前文哪些语句一致?(说白了就是前面山所领悟到的狼嗥中“隐藏的更加深刻的含义”)这种“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究竟指什么?
5、 先来看作者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快速阅读4-6段,看能否从文中直接找出答案。(举手回答)
明确: 社会——“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大家的共识,有狼必打)
自身——“那时,……,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追问:从作者枪杀狼来看,人类非要置狼于死地而后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讨论后明确:
1、人从眼前利益出发,(狼少鹿多),对牧牛人来说,狼少牛多,可以直接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2、狼在人的眼中是贪婪,狡猾,冷酷,嗜血的。狼的存在对人作为万物之灵的尊严构成了威胁,从主观意志出发,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要杀死这个十恶不赦的天敌。对自然的随意干涉,调节,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主宰。
【其实,狼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坏:狼是最团结的动物,它不会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狼尊重每个对手,它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而且据说狼的一生只有一个伴侣,如果它的伴侣弃它而去,他就会离开他的群体孤独一生。每当月圆之时对月悲鸣,表达对伴侣的思念,直至终老,一生不变。它的许多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人类学习。】
6、当最后一只狼被杀后,有没有出现作者期望的“天堂”?自然界没有狼会怎样?默读7-9节,找出狼被杀后带来了哪些恶果?
明确:“鹿径皱皱巴巴,树苗被吃掉,鹿饿死,”第7段运用排比手法,连用一系列的“看见”写出了狼被消灭后出现的生态平衡遭破坏的严重后果。当鹿的数量因狼的消失急剧膨胀,对山来说这是一种灾难,而山的灾难最终导致了鹿的死亡。第8段用形象的语言表明了生态平衡遭破坏后恢复的艰难。“疲惫”
小结:到这里,我们就明白了作者察觉到的“新的东西”, 山所领悟的 “隐藏的更加深刻的含义”:(学生总结发言)
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PPT)
狼的嗥叫声中饱含着大自然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集结号,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生存环境——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认识变化过程:从开始对狼的肆意猎杀与破坏,到意识到保护环境,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
补充:作者从小就有着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直到去世。他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沙乡年鉴》,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应该说作者的这些实践活动对他认识的发展更有启发。
7、下面我们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上面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看作者在不断地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齐读)(请解释两句话)
人似乎在为和平而奋斗,但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人们只顾维护眼前的利益、暂时的安全,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人不能为了眼前的发展而牺牲了与我们和谐共处的大自然。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提问: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启示)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环,我们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人和自然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这就是作者由以人类为中心到平等对待自然万物的认识发展与提高。 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8、回读第一段,思考狼嗥的含义?
不驯顺、对抗性:狼对人类厮杀掠夺的反抗
苦难是谁的,罪魁祸首是谁?自以为聪明的人类肆意破坏生态平衡遭到的灾难报复, 蔑视:对人类目光短浅的蔑视,因此说是骄傲的悲鸣,对生命权利被剥夺的悲怆。
四、问题探究:
1.遗憾的是人类往往忽视了狼的这一声嗥叫,忽视了这个荒野中得到的启示,因此屡遭大自然报复,举出事例?(图片展示)
明确: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沙尘暴,酸雨,水体污染等,看到这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终于明白了人类遭此报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山又是怎样去思考的?(PPT)
山:从生态利益角度考虑,客观、无私、深刻、长久
人:从眼前利益角度出发,主观、自私、肤浅、表面
2.讨论:学完这篇文章后,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作为一名中学生,从环境角度,我们应当做些什么?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今天,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践行科学发展观?
现在,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环境的保护,像每年的六月五日,为世界环境日,还有,水日,粮食日,气象日等。
提示:
1、不随地吐痰
2、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3、用完水及时关闭水笼头
4、多种花、草、树木把您打扮的更漂亮
5、保护臭氧层
6、不随便丢垃圾
7、垃圾分类
8、回收废电池
9、尽量不排放乌烟
10、不浪费纸张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载物,讲的就是要有地道宽厚、尊重自然的品格和人生价值观念,要能包容天地万事的情操。
我们应该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五、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环保的歌曲,歌词。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2
教学设想:
《像山那样思考》是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通过对一声狼嗥的特写,引出了关于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文笔简洁传神,裹挟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作者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在教学中,要做足原点话题,即“狼嗥”;做活发散问题,即生态保护;做深探究课题,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特别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打造生态活力型课堂。
教学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涵的能力。
2.通过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3.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活力思维。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狼嗥的含义,分析领会其中饱含的生命内涵和生态意义。
2.体味作者的生态伦理思考,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预习:
1.字词整理;
2.课文读两遍;
3.问题收集与整理
一、导入:
美国好莱坞曾有一部科幻史诗大片《阿凡达》,影片展示了未来世界地球资源日益枯竭,人类为了掠夺新的资源,启动阿凡达计划,攻击潘多拉星球的故事。《阿凡达》虽然只是一部科幻电影,但却给观众引出了人、自然和科学的话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是人与自然的话题,那么,这个话题是由什么引出的呢?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请学生模拟一下狼嗥,以调动课堂气氛。)
二、走近文本,聆听“狼嗥”,感受“狼悲”
1.朗读课文第1节,聆听文中的“狼嗥”,体会语言诗意的悲壮。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明确:“不驯服的”即野性的,“对抗性的”即血性的。作品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正像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样,这声嗥叫首先带给我们震撼的是――生命的力量!如同其他生物一样,狼也是大自然的一个生灵,我们应该尊重它,应该平等地对待它。除了生命的意义,这声狼嗥之中还有着更深层的内容,那就是对被蔑视的悲鸣。
请学生说有关狼的成语。
明确:长久以来,狼一直是一个被人类错误认识和对待的大自然的成员。从古至今,人们对狼就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憎恶情绪。古希腊寓言家拉封丹写过许多关于狼的寓言,他笔下的狼,不是凶狠就是狡诈。明代蒲松龄在其名著《聊斋志异》中也有《狼》三则,通过描写农夫如何机智勇敢来反衬狼的凶狠、狡诈和贪婪,把狼刻画得跟凶神恶刹一般。翻开成语词典,“狼狈为奸”“狼子野心”“鬼哭狼嚎”“狼心狗肺”,带“狼”字的贬义词比比皆是。
2.听到“狼嗥”,不同的听众有怎样不同的反映或态度?
自然界其他成员: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明显而迫切的希望和恐惧)
——站在自身的角度:浅层、片面、主观 自私 ,为了谋生,功利立场。
大自然:
——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站在自然的角度:深刻、长久、客观 无私,懂得生命,生态立场。
我:
——认识到“山的秘密”,懂得了“山的恐惧”
——引起痛苦的回忆和反思,想起“绿光”,由听觉的冲击写到视觉的震撼。
二、走入回忆,察觉“绿光”,懂得“山的恐惧”
1.请学生复述作者回忆的狼的故事?和文本中作者的记叙和描写进行对比。
明确:作者将激情隐含于细腻的描写之中,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
2.在回忆中,我遭遇到了怎样的狼?(请学生朗读第4节写狼的句子,然后将所有的“狼”字换成“狗”字再读,体会这一段作者的用意。)
明确:发现狼时,狼毫无防范,摇晃着尾巴,和小狼正在自由自在地活动;小狼则“喜气洋洋地摇晃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此种情景,让我们联系起小猫小狗在一起玩耍的情景,在作者笔下,狼与自然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
3.我为什么会打死狼?
明确:“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社会认识充满着“傲慢与偏见”: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当时的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我的年轻冲动,对自然的无知)
4.什么使年轻冲动的我发生了思想的转变?
明确:狼被猎杀时,老狼“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给了作者极大的触动。
5.在人类的错误认识下,狼难逃被猎杀的命运,但是当人类一厢情愿地消灭了狼之后,有没有出现人们希望的景象?
明确:事与愿违,狼被猎杀之后,鹿群却死了。这种割裂生态链行为的直接后果让人类始料不及。大自然给人类上了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课,产生了“山的恐惧”。
《阿含经》有云:“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句话告诉我们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6.文中有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山的恐惧”
明确:牧牛人取代了狼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人类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不得不“越俎代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高山植被和草原的破坏和退化,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尘暴……人类的未来就像河水冲刷一样在慢慢消失!
“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这句话该如何读?重音放在何处?)
7.为什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明确:荒野无人涉足,自足本真,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自然的秩序维系着平衡,维护着和谐,能够给人类以借鉴和警示。
利奥波德在他的书中说“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无独有偶,与利奥波德同一时代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是“在”的看护者、邻居和牧者。我们虽然是万物之灵长,然而我们并非万物的主宰,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个“在”,尚且只有管理权而没有所有权!我们与其他生命是伙伴的关系,是友邻的关系,并且我们有责任看护他们,养育他们。如此,我们与其他生命的关系才能达到和谐。
三、探究质疑课题“三问”,课堂生成新问题
1.文章主旨小结:在狼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的启示下,利奥波德告诫人们: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比一座山高明。只有“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尊重自然,与自然平等相处,大自然才能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2.课题探究质疑,让学生主动思考。
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类、我、每个人)
能不能像天空一样思考,像海一样思考,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警示人类应该像山一样思考自身与万物之间的关系。米兰昆德拉“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3.出示材料:为了实现这个土地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奥尔多·利奥波德,这个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近代环保之父”的著名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在他近50岁时,购买了美国威斯康星河畔的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名为沙乡的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长达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他用全副身心经营着他的“桃花源”,直到去世。1949年《沙乡年鉴》出版,被誉为“绿色圣经”。这是他多年观察、实践与思考的结晶,我们这篇课文就选自其中。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了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结合所给材料,生成新问题,如:
文章主旨有无时代局限性?
面对现在的海洋污染、水资源紧缺、雾霾天气,你认为仅仅“像山那样思考”够不够?
你赞成人与自然平等的观点吗?
四、结语
展示《阿凡达》经典台词:能量在生物间流动,所有的能量都是借来的,早晚有一天要还回去。
展示“我们只有一个脆弱的地球”图片。
同学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是脆弱的。透过这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我们或许已经感悟到了利奥波德“像山那样”,从生态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信,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就可以真正懂得“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合一”(庄子)的道理,保护自然,合理开发,在自然与现代文明之间从容行走,把现代家园变成和谐的乐园。在大自然面前,我们要记住泰戈尔的话:我们最谦卑时,才最接近伟大。
五、作业安排:课外阅读一首日本诗歌。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六、板书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的诗意语言。
2.通过研习,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2.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有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美;有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利奥波德这篇文章《像山那样思考》,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和感悟。
二、文本研习。
接下来就给大家一些时间,我们可以小声地快速地阅读全文。相关字词可以参见大屏幕,希望大家能够把它画出来,标注好。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阅读,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由是什么?(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4
一、说教学理念
我将在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我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以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以训练的为主线,突出学生在训练中进行巩固性学习
二、说教材
《像山那样思考》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中的“湖山沉思”版块,该板块意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本文是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本课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味鉴赏散文的能力,而且刚刚学过梭罗的《神的一滴》,对本版块的教学已有一定的认识,解读文本的难度不会太大,本次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赏析散文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应该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上,学生能够体味赏析文中富有诗意和思辨色彩的语言,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通过分组讨论,进行文本研习,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赏析文中富有诗意思辨的语言来体味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品读文中富有诗意思辨的语句,读出文意,理解文章意蕴
学法: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讨论探究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情境导入,整体感知,文本研习,重点突破,拓展延伸五个环节
1、情境导入我的设想在播放舒缓的的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环境恶化的相关图片,如沙尘暴、地震、洪水等,然后让同学们谈谈感想,以此来导入新课《像山那样思考》的学习我认为如此导入可以让学生对现在的自然环境状况有一个直观深切认识,为学习像山那样思考埋下情感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2、整体感知我将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中与文本进行对话,把自己的感想写在书中空白的地方朗读结束后,学生交流朗读后的感受,自主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只有山能够“山”能够地听狼的嗥叫?二是作者希望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山究竟是如何思考的?朗读是课堂对话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获得最初最真实的阅读体验,学生交流感受,自主发言,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文本研习我将带领学生一起研习文本,学生分成诺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人一味的捕杀狼,当狼减少消失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狼的消失对山对我们人类又意味着什么,从中我们又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讨论完后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阐述小组讨论后的结果,其他小组可以点评和质疑教师只需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我这样设计是因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够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起到的引导点拨的作用,而且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后可以对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4、感悟赏析课文中有很多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的的语句,非常值得学生去品味咀嚼鉴赏,因此在本环节我将安排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他们所喜欢欣赏的语句,并加以解读赏析,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如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等语句我如此设计主要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富有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的散文,学习这样的散文,鉴赏品味语言,感悟散文的思想内涵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还可以对课文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
5、拓展延伸学生自主发言,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现象,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个人的自己又应该做些什么,课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小短文我设计的意图是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字写作能力,而且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珍爱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八、说板书设计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增强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学习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3.学习本文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提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增强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学习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进入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最后一课的学习,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在《致青年公民》中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我们过去不是常会说人定胜天,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
二.文本研读
(一)研读第一节,激发学生的疑问
1、思考:第一节写的是什么?画出其中的关键词语。
2、齐读
3、讨论:如何理解狼的嗥叫是“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提示:可结合狼的遭遇去思考
4.思考:为什么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对一般读者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说法,仅看第一节是很难弄明白的,我们不妨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向下阅读
(二)研读第2、3节
自读 思考:
1、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
提示:1.找标志性的词语(“只有山”)
2.找关键语句
明确:
一类:鹿、松树……(普通)人
从自身利害考虑 从狼的嗥叫中听出“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只有”)山
“客观地去听取”从狼的嗥叫中听出“更加深刻的含义”
山从狼的嗥叫中究竟听出了什么“更加深刻的含义”,且让我们继续向下阅读。
(三)组织自读、讨论:
1、“我”对狼的认识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或: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学法指导:阅读时从文中找关键句
明确:对狼的认识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
a、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快
原因(文中关键句):1.“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2.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注意第一句中用的是“我们”,这表明这是当时的一种普遍的认识,而非个别人的看法,对这样的一种心理,文中有生动的描述:“在一秒中之内,……”“……手痒痒”,让学生找出读一读,加深感受并借鉴这种形象化的写法。
b、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
文中关键句:“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
原因:见到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
让学生读读写狼的嬉戏及垂死的眼神的文字
问:读了这样的文字,我们各位同学是否也稍稍地改变了对狼的固有的看法呢?
c、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原因:见第7—9节
2、结合“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这句话,引导学谈谈生态遭破坏的现状
3、问:作者是在以平静的口吻叙述狼的被消灭而带来的危害吗?
齐读第7节,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排比等手法,体会本文的散文笔法,感受作者的痛惜和忏悔之情。
(四)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
作者对狼的前三点认识,学生结合文本阅读,一般来说,是能够理解的,但真正要弄明白如何“像山那样思考”去听取狼的嗥叫,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需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指导学生研读课文最后一节
1.学生自读,画出富含哲理和理解起来困难的句子
2.学生质疑、相互讨论
3.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我们现在从事的一切其目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目的?
提示:找出相关语句,揣摩关键词(如:“这一时代的”“似乎”“大概……,不过……”等)
明确:我们“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本身并无什么错误,而且也应该考虑这些,但问题是我们仅仅着眼于我们自身而不顾及其他,仅仅着眼于现在而不顾及长远,这样我们也便不难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句话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表达的也正是的.意思吧。
②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
提示: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明确: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这样我们便可明白作者对狼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对其生态价值的认识上,而是将其提高到这样的高度:它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
行文至此水到渠成的把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的认识发展到万物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而我们也由此提高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即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的凌驾于其他万物之上的权力,人与自然是平等的,应和谐相处。
③解决研读第一节时留下的疑问:
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
明确:联系上面对作者思想与主张的分析,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三.小结
浏览全文思考:
1.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明确: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在,我们从上到下都在创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不是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呢?是不是还应包括点别的什么方面呢?大家不妨像山那样作点思考。
2.本文是从什么角度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给我们写作以什么启示?
明确: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借对狼的嗥叫内涵的思考去表现人类如何与自然相处这样一个重大主题,以小见大。
3.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色呢?比如同样是介绍自然的,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它与我们的地理课本的语言,与我们的一些生物学理论,在文字表达上有何区别呢?
明确:后者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同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溶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理解本板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2. 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3. 学生能理解和把握本板快散文写作的特征,能对作品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作简要的分析评价。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后两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冬景的多副画面和诺日朗不同的风格景象是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好,慰藉,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在自然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时,我们怎样回报自然呢?
(二)1.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思考:思考的对象是什么?
2.第一节,从狼嗥写起,特写,怎样理解“不驯服”,“对抗性的悲哀”,“对一切苦难的蔑视”?
明确:心灵的震撼,面临灭种的嗥叫,狼与人的行为的对抗,更是作者对于狼群消失的一种思考,一种理解,包含了作者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忧患意识。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3.第三节,“山对狼有秘密的看法”怎么理解?
明确:对山来说,狼正是山的守护者,只有山知道,保持山的自然生态平衡,必须有狼,狼嗥是保持生态平衡的象征。
4.第四到第六节,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狼越少,鹿越多,猎人的`天堂→人类猎杀狼群是对自然、人类的灾难。
5.第七到第九节,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样?
明确:狼群减少,鹿群增多而造成草原和高山植被无可挽回的变化。
“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去”“未来”怎样理解?
水土流失意味着人类未来的消失。
6.第十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怎么理解?
明确:付出生态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世界的启示在荒野”,现代的生存现状正为未来的灭绝危机埋下潘多拉的盒子。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平等共存。
2、确立正确的生态观,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教学重难点]:
1、文中重点语段的理解。
2、和谐平等生态观的确立。
[教学方法]:
文本研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
用齐秦的《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听过狼嗥吗?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想像一下当时的场景。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请谈谈对狼嗥的感觉。
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为什么这声音是“不驯服”、“对抗性”、“悲哀的”?
这种“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又是从何而来呢?
二、 文本研习
(一)分析2、3节
1、 先来看看周围的事物对这一狼嗥的反应。
“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分别的反应。
它们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点?——“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2、 却有另一种反应与众不同,是谁的?怎么不同?
山 “更加深刻”、“客观”
3、 “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为了强调这一观点,作者在第3节中有呼应的文句,能找到吗?
明确:“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
(二)分析4、5、6节
1、那么,究竟这种“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是指什么呢?作者自己又是否从一开始就知道的呢?
明确:不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是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开始的”。
2、阅读4、5、6节。
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
明确:社会——“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自身——“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人为什么那么厌恶狼,非要置之于死地?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明确: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补充:作者曾是一位资源保护主义者,把资源分为“有用”和“无用”,保护有用的(鹿),消灭无用并有害的(狼)。
③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
明确: “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必须杀死狼的观点)
“新的东西”与前文哪些语句是一致的?(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
④山的“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究竟指什么?可能我们在解答完另一个问题时,答案就明了了。
问题:自然界失去了狼会怎样?
阅读7、8、9节,用一句话概括狼被消灭后带来的`危害。
一句话: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也不复存在!
这一点,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山和狼了然于胸,因此, “秘密的看法”和“隐藏的含义”就在这里。
⑤人类遭到自然报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人类是怎样思考的,山又是怎样去思考的?
(阅读第10节)
人似乎在为和平而奋斗,但如何理解“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人们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却带来了长远的危害。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如何理解?这是梭罗的名言,作者对此也是完全赞同的。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荒野中万物之间都是怎样的。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⑥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
拓展延伸
可悲的是,对于这一点,只有大山明白,却极少为人类所领悟,学过此文后,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呢?话题:人与自然(学生谈)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幅公益广告吗?拍卖最后一滴无污染的水,最后一株无污染的植物,当我们一味的追求物质进步,而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那留给我们的只能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类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无言的和无助的、甚至濒临绝迹的动物与植物,都拥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严、履历与故事。芸芸众生,他们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势必影响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都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可怕的灾难。
电影《后天》、《可可西里》
这篇文章是这本书的压轴之戏。在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专题中,我们涉及到了人与自然这样一个人文话题。也许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和感触:大自然,她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
面对大自然,有的人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有的人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的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诗歌欣赏: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日本]谷川俊太郎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静无语,屏住呼吸
野兽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铺路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汹涌的波涛是枉然的呻吟
鱼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修建港口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大街变得更加热闹
孩子在大街上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建造公园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彼此变得十分相似
自己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继续相信未来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在静静地涌淌泪水
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还在无知地继续歌唱
“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二、词语积累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思考: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6、“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13、“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现在我们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含义?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14、通过我们先前的反复朗读,我们能否感觉到这篇文章在形式上,特别是在语言文字上与一般介绍自然、介绍生态伦理观念的文章不同?不同在哪里?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三、课堂小结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四、作业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山、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 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师生活动设计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本文选自《沙乡年鉴》。《沙乡年鉴》是美国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著作。该书出版于1949年。西方19世纪之前,人们一直把自然当作无条件被人驱使、利用的资源,不懂得保护它。这种观念造成人对自然的巨大破坏,直到20世纪生态学的进展和环境危机的出现才使我们对其重新认识。美国生态学家、自然资源保护论者、现代环境伦理学的奠基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就是这一观念转变的先驱者,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 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 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 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六、 作业布置
1. 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 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高中《像山那样思考》教学设计 10
[教材分析]
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
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二、质疑问难
要求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产生而自己没能解决的各种疑问。
设计这一环节,是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是这堂课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对文本有更深、更到位的领悟,另一方面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读懂一篇文章则是这堂课的主要目的。
三、文本研习
这个环节不作固定不变的预设,拟根据上一环节学生提出的问题,临场梳理出一个合理的步骤。预计要重点探讨如下内容(按文本先后顺序,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实际顺序):
1、题目
标题可以引发三个具体问题:谁像山一样思考?山是怎样思考的?思考什么问题?
第一和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指导同学寻找点题句--第九节的“他(按:指猎杀狼以保护牛群的牧牛人)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和全文末句“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解决,明确题意是作者希望人类用山那样的思考方式思考狼嗥中隐藏的内涵。第二个问题则可以和对文本开头三节的研读结合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放在开始解决,不必求深,某些含义可以在后面涉及相关内容时加深理解)
2、嗥叫
第一至三节重点写了狼的一声嗥叫。这几节在全文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写到的那一声“嗥叫”是本文的文眼,是题目中“思考”的对象,同时,山的“思考”方式也隐含其中。吃透这几节,也就掌握了理解文本的钥匙。而作者采用了诗性的语言来表达深广的内涵,其中微妙之处学生往往难以领悟,因此值得在课堂上重点加以突破。文本的语言富有情感和美感,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内心的忧愤,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学生的理解不能到位,可考虑分解为若干小问题来各个突破:
A.这一声嗥叫有什么特征?“骄傲”“不驯服”“对抗性”“蔑视”如何理解?
B.嗥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山的反应与其他的反应有什么根本的不同?(这是关键问题,题目“山那样”中“那样”的内涵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如果学生理解有障碍,可以让他们放眼全文,从人原来如何思考这个反面角度了认识山如何思考)
C.“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秘密”具体指什么?
小结:在作者笔下,狼和荒原、山崖、松林、鹿……组成了一个共同体,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共同体中都是平等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竞争,更有合作,巧妙地维持着一种平衡。但是,人类以万物的主人自居,从短暂的眼前利益出发把万物区分为好的和坏的、有用的和无用的,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一声嗥叫,是对自己的生存权利的宣示,也是对人类愚蠢行为的抗议。
3、作者对狼的态度的变化
理解这一点,也就理解了文本的四至六节。这部分内容,写了作者怎样从一个资源保护运动(把大自然作为人类的资源库,确信资源分为“有用”“无用”,“有利”“无利”)的追随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的心路历程。施教时应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寻找能表明作者对狼的态度认识前后变化的关键语句,重点揣摩以下句子:
①在那个年代,没有人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没有人”“一秒钟之内”说明了什么?)
②当时我很年轻,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候。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说明了什么?“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是这样?后一问题带起对第七节的理解)
③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新的东西”指什么?)
4.结尾
结尾几段文字饱含激情,只是这种激情是以一种有节制的文辞表达的,表面看起来相当地平静。这里作者含蓄地表明了他的“土地伦理学”的.重要观念,即便是形象化的句子也蕴含着哲理性的思考,需要细心的咀嚼品读方能会意。领会隐性内涵是学生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难点,故有必要在方法指导上下功夫。
重点研读以下文句:
①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了。
②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样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和平”前的定语必要吗?)
③太多的安全可能产生了长远的危险。
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指导学生从什么是与“荒野”相对的概念入手,再思考“荒野”的特征,进而理解“启示”内涵,最后理解与文题的联系)
四、简要总结
1.作者写本文,意在弘扬一种新的伦理观念,一种对土地、对万物的应有态度。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你对这种观念、态度的理解说出来。
如果时间允许,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中国传统思想中蕴含着积极的生态观的句子,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再如: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2.保护生态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有关的专著、文章汗牛充栋,你觉得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色?
要点:大多数同类文章用的是一种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却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强,是一种诗化的语言,读来诗意盎然。这就使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与优美的形式溶为一体,使他的著作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五、课外拓展
介绍作者利奥波德,并推荐阅读他的《沙乡年鉴》。
利奥波德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是一名大地的观察者与思考者,他的《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作是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1887年,梭罗去世二十年后,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由于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的利奥波德就培养起了对大自然的兴趣。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十三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几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土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正如梭罗把他在瓦尔登湖畔的躬耕与沉思写进了《瓦尔登湖》一样,利奥波德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为《沙乡年鉴》一书。1948年4月,利奥波往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扑救邻居农场大火的途中,他没有能够看见《沙乡年鉴》的问世。
设计这一步是因为,利奥波德是一位可敬的生态保护先行者,诞生于60年前的《沙乡年鉴》早已成为生态保护运动的“圣经”。身处当今世界,生态意识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阅读这本文质兼美的著作可以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益处。
[板书设计]
像山那样思考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人的思考狭隘主观主宰
山的思考全面客观共同体
[教学反思]
借班上课是很容易上成一节遗憾的课的。因为教育要求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你所面对的“材”的学习情况。在备课的时候,我只笼统地、想当然地知道梁丰中学的学生相当优秀,但优秀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刚进高一的同学语文学科优秀到什么程度,是完全不了解的。因此,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家常的课,尽量摒弃公开课中比较容易见到的有作秀之嫌的某些做法。从结果来看,基本上符合自己的预期。
梁丰的同学确实是比较优秀的。这样一篇看起来并不艰深的文章理应、事实上也的确能大体读懂。但同时必须看到,我们手头的文本又是有深刻内涵的、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的文章,“土地伦理学”这样的思想对同学们来说可能是全新的概念。因此我相信,正如我自己的学生一样,他们中至少相当一部分人会停留在比较肤浅的表层,“没有疑问”未必是真正的没有疑问。由此我设定本节课以同学们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以及上课过程中生成的问题为中心来组织教学。果然,课前和几个同学个别交流时,他们纷纷表示这篇文章容易看懂。经过鼓励之后,“新的东西”指什么东西,“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诸如此类有不同程度的思维含量的问题便纷纷提出来了。
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我们的同学还未必都能调动各种手段予以解决。我并不奢望一节课教会学生所有的方法,考虑到文本有许多富有意蕴的关键词句的特性,我选择了从关键词句入手解决问题,深入理解的路子。试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具体的方法,比如,通过点题句和与结尾处的联系来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思考与“荒野”对应的概念来理解“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样含蓄的语句。从施教结果看,有一定效果。
当然,这节课也留下诸多遗憾。在评课的时候,黄厚江老师等指出张力不够等问题都是非常客观的,这些问题便是今后教学实践中应该解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