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在语文诗歌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找到这个撬起课文的“支点”?为此我们安排了一次专题研讨活动,使大家明确略读课文怎样教学才有效。
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课前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还需要教师有意识的指导,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喜欢课文,愿去探究,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需要学生积极的诵读,让他们在形式多样的诵读中体味语言的魅力,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节奏。
这次活动是在9月18日上午在保定中心小学开展的,三山区小学语文中心组成员观摩了施萍萍老师执教的公开课《中华少年》,观课的老师充分发表意见,并与施老师面对面交流对话,下面选录部分教师的评课以供研讨。
龙湖中心小学杨春老师的观点是“把诵读放在诗歌教学之首”:
能把一篇课文教得简单是我们每位教师所愿意的,能简单快乐地去学习课文是每位学生所希望的。语文课能否上得简单而有效呢?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因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即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学生只要“读进去”即可,就这么简单。
但要让学生简单而有效地学,教师须简单教;教师要做到简单教,还须先做些复杂的工作: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寻找一些巧妙的方法等。
《中华少年》一课是一首诗歌,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本文的教学,我认为让学生逐步“诵读好”这首诗,就足够了。诵读诗歌对于老师、学生而言都应该是快乐而简单的事情,但若要做到“逐步诵读好”却需老师先诵读好并多想办法进行设计。本课若是我上,我会注意以下两点:
一、师生课前要做好一些准备,搜集相关的资料
对文中语言的理解、感悟,不能没有相关知识的支撑,所以一课的学习,常常需要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在学习这首《中华少年》时,一些文字、图片可以使学生对中华的了解更深,更有利于情感的激发。师生共同努力搜集准备资料,不但利于本课的学习,而且能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利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施老师在这方面较注重。)
二、引导学生想象,激发情感,加深感悟
一篇课文的学习,不能没有读者的情感投入,不然,读而无获。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的作用了。我们教师要能巧妙引导学生去想象,想象能激发情感,诗歌的学习更需想象。指导诵读《中华少年》时,可在某些地方适时地问问学生:“读了这句,你想到了什么?”例如,学生读“冬子、雷锋的脚印引导我向前”时,这样去问,学生也许会想到生活中一些有冬子、雷锋精神的人和事以及冬子、雷锋一类的故事对他产生的一些影响。从而,学生心中的崇敬感、自豪感等都会油然而生,诵读起来自然就会更好。另外,让学生做动作表演读也利于产生想象,利于读出情感,加深感悟。例如,让一名女生表演读时,做个雪莲花状,她怎么会不想象到那种情境?她怎能不产生一种纯洁、美好和因自己的祖国而自豪的情感呢?
三山中心小学范园园老师的观点是“创设情境,有效学习”: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从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本节课教学伊始,教师就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富于激情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有效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沉浸在这种情境中无法自拔。这个特定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体会、领略、想说、要说、掌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轻松的学习,有效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效果。
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的时候,虽说沿用的是以前的学习方法,但每一步的学习都主动征求了学生的意见。这种教学民主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教学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凸显了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双边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的只是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教师一味地包办,什么事都亲力亲为,那会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挥,无法真正体现课改的精神。
当然,施老师的这节课最让我印象深刻的,除了深厚的阅读教学功底外,就是这节课的真实性。从施老师的课堂上,仿佛看到了自己上课时的影子。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上公开课时的“作秀”──将课堂上所有不和谐的因素都掩盖起来,使我们只看到美的一面,而是出现了平时我们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的一些小问题,我们也并没看到老师着急去掩饰,看到的是老师从容不迫解决问题的身影,使我们不得不为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感到喝彩。也使我们听课的人从真真切切中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学机智。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可感,有所收获的课堂。
【《中华少年》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少年闰土优秀教学反思(通用11篇)06-07
《第一套少年拳1-4动》的教学反思03-07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总结03-20
《On the farm》的教学反思02-27
seasons教学反思01-17
《大海》教学反思02-26
新诗教学反思03-19
《母鸡》教学及反思02-18
新诗教学反思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