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乡愁》余光中

《乡愁》余光中

时间:2022-06-11 05:36:31

《乡愁》余光中

《乡愁》余光中1

  原文

《乡愁》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赏析

  一连串充溢着生活性的意象,一连串朴素无华的倾诉,一连串平淡中透露出深沉情感的喻体......缀成了一连串凄美绝伦的乡愁。乡愁是作者成长的足迹,是游子思乡的行吟,是一段心灵的历程,是一曲经典而质朴的古筝,是一部沉重的历史,是风雨沧桑中历史车轮碾过时留下的一声呻吟。

  乡愁在作者笔下不只是“月是故乡明”的清淡,不只是“低头思故乡”的忧郁,不只是“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无奈,不只是“乡音未改鬓毛衰”的嗟伤......乡愁是一只老船,装载着传统的乡愁乡情乡思,也装载着历史的血泪,装载着望夫崖上的沉重和悲壮,也装载着海峡两岸的沧桑和风霜。从“邮票”、“船票”到“坟墓”是深沉的情感,而至“海峡”则是主题的升华!乡愁不再是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成了群体内心的感思;乡愁不再是纯粹的个体感叹,而成了民族之情的化身。对国家统一的热望,对民族团结的期盼,有形无形地融化在诗的字里行间,构成了民族情感积淀下来的厚重和深邃。

  于是,乡愁这个古老的话题在诗人笔下又多了一层内涵,这源于作者明睿的眼力和新颖的立意,更源于作者那高度的民族责任心和深厚的民族情。于是乡愁那平凡而又传统的顺叙表达蒙多了一层朴素的光辉,那简单的时间排列披多了一种美妙的灵光,那从“母亲”、“新娘”到“大陆”的浅浅诉说变得经典而庄严起来。

  乡愁的意境是美的,没得忧郁而庄重,仿佛一丝苦苦的芬芳,那芬芳来自一支残荷。乡愁的构思是简约的,简约的就像断臂维纳斯身上的一段白纱。乡愁的语言是白居易的再现,反复中的平实酝酿着深深的情,回旋中的朴厚流淌着深深的愁。乡愁那没有技巧的技巧使乡情回味无穷,隽永悠长,使全诗既富有流动性,又不乏静止感。众人皆知,“看不出化过妆的化妆才是最高妙的”,而诗人的乡愁就是这样,那层次化的意境仿佛纯纯的“天然去雕饰”,那复沓中的叙述好像平平的,质朴而又真淳。

  乡愁自“小小的邮票”流出,因为那邮票载不动历史的伤痕;乡愁自“窄窄的船票”溢出,因为那船票带不完民族的悲哀;乡愁自“矮矮的坟墓”冒出,因为那是一颗种子,它在发芽、生根、成长,直到枝条连起岛陆。乡愁自浅浅的`海峡涨出,因为那是一个泉,它要和源汇成大海,用浪奏鸣《黄河交响乐》,用涛荡起长江奏鸣曲。乡愁用反复手法把意象紧密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乡愁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来,层层深入地展现了群体心态和民族状态。于是乡愁既是乡愁,也不再只是乡愁;乡愁成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情结,乡愁成了岛与陆沟通的纽带。

  乡愁的情调是低沉的,因为有心上秋;乡愁的节奏是舒缓的,因为有愁中愁;乡愁的传情达意是形象而动人的,因为那一唱三叹是命泉中流出的旋律、心琴上弹奏出的乐曲,有含蓄中的澄明,更有幽邃中的真实。乡愁是抑郁的,因为愁太重太浓,重得托不起,浓得化不开。但乡愁又是自然的,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诗中。

  乡愁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由诗境和神韵中流露出来,语尽而情未了,让人在故事中忘我地投入,在历史中回味,乡愁的无限韵味。

《乡愁》余光中2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作品赏析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 余光中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4-5]

  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诗人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是单纯、明朗、集中、强烈。它们又是丰富的,即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这四个意象把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乡愁”物化、具体化,通过“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这些意象和“这”、“那”这两个简单的指示代词联接在一起,巧妙地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将愁绪的两端紧密融合。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阊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舒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和无尽的相嗯。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饬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用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语,唱出了诗人心中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之情。[6]

  《乡愁》有令人瞩目的形式美。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二是同一位置上的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在音乐上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乡愁》余光中3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啊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诗歌赏析

  《乡愁》虽是用白话写的,却有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他具有深厚的'国学底蕴,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认为中国人的情操都是从屈原来的,从《离骚》来的。” 他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在岳麓书院世纪论坛上,当余光中被问及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他说,我写诗,写散文或搞翻译用了不少文言。文言用得好,可以使白话文多样化,如同平面中出现了浮雕,引我们产生美妙的回味,有一种追忆、回忆的情感。所以要注意多读古、诗、词、曲。有人说都什么时代了,你还读苏东坡的诗?我说为什么不可以读?你知不知道你的日常用语里面都缺不了苏东坡。你会说,哎,某人啊,我没有见过他的庐山真面目,这就是苏东坡的诗啦。你说人生漂流不定,雪泥鸿爪,那不是苏东坡教你的吗?你说这位女子啊,绝色佳人,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些都是苏东坡留给我们的遗产。《诗经》、《楚辞》的优美的诗句都已经进入了我们日常的成语。这就是民族的遗产。没有这些成语,没有这些名句,我们的生活会暗淡得多。

《乡愁》余光中4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而/现在”诗人笔锋一转,阳平高起,声音下行,感情高升,但要悬住。此处要长停一下,给听众留下悬念:现在究竟怎么样了?下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母子情、夫妻情变成了家国情,诗人由“小”感情转入“大”感情,字字着力,“是一湾”后面要“挫”一下,以便把后面“浅浅的海峡”加以强调,使“浅浅的”读起来感觉并不“浅”。“我/在/这头”紧接上文,“我”字提起,近全上声,“大陆/在/那头”中“那”字读得重一些,“头”字长一些,要缓缓地收。“大陆/在/那头”整个句子,与以前的格式均不同,结尾是情感的`升华之处,读得要深而沉,该拉长处拉长,如:“大陆—在—那头——”,意味深长,引起听众共同的感情,让听众也融入进来,翘首而盼,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乡愁》余光中5

  读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首先想到的是那片绿涛,是那片群山。余光中先生用精短的文字写出了对祖国无限的怀念,而我只是对故乡太多的思念,却也是这支拙笔所能承受的。

  家乡的山,不知从何时起牵动着我的心……

  小时候,山是普通的,永远披着那件墨绿的纱衣。

  我的家乡在高原,到处是山的海洋,像一座天然的屏障,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小时候,见得最多的是山,可能就是因为太常见,就觉得普通、太熟悉,便不懂得珍惜。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却没有答应她的挽留,匆忙离去,只留下她那黯淡的墨色背影,像一件纱衣……

  长大后,山是神秘的,绵延而来却不知要走往何处。

  我已不再是那个无知的女孩,各方面的压力重重压上来。终有一天我疲惫的坐在长椅上,看着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山。眼前的墨绿已不再普通,像那一位身着青衫的小姐,让人不由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来,怪不得许多画家喜欢画山。作家喜欢写山,因为她散发着国最古老的气息,庇护了我们一代又一代。

  爸爸曾说过,祖先们是被人陷害贬到这大山里的,可能就是其中的某一座吧!山抚固化了他们的愤恨,平静了那颗争斗的心,吸引着祖先们而忘记世俗的隐忧。他们也为我们留下生存的印记,可能是眼前的这棵大树,也可能是脚下的青石板,透明的明月记下了这一切,饱满深邃。山给了流浪之人一个安宁的'处所,给了后人一个神秘的身影。

  而现在,山是神圣的,却不知从何时渐渐模糊了。

  即将离开家乡,站在人来人往的月台上。这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人们不停地走着,来的脚步声掩盖了去的脚步,而去的脚步也掩盖了来的脚步,今夜的我已是它送走的第几批游子呢?月台是流动的浮土,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显示出了什么,或许是浮土焉能扎根……

  踏上远行的火车,夜里隐约看见山在向我挥手,是挽留还是告别。再醒来已是午后,窗外是一末末绿影闪过,是山,正如我当初不肯为她停留一样,只是匆匆而过,而我,只是呆呆地望着。时间渐渐从山肩爬过,染红了那件绿衣,却又多了几分妖娆,最终仍被黑夜吞噬了。

  再次醒来时,习惯向窗外看,山呢?我呼,竟像走丢的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就这样,连最后的告别也没有对我说。就匆匆离开了。有时望着天出神时,仿佛会看到那模糊的身影,仍是绵延伸长,是伸向故乡的吧!

  归巢的鸟儿到底是倦了,清叫了几声,便消失在山中,因为山,是故乡!

《乡愁》余光中6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赏析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 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乡愁》余光中7

  一、风趣听背,体会诗题内含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我就是今天要给你们讲课、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老师。既然今天要讲课,昨天咱们是不是应该见上一面、认识认识啊?

  生:是。

  师:可是咱们昨天没见着,那今天现认识你们觉得来得及吗?

  生:来得及。

  师:好,那我来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你们应该怎么称呼我啊?

  生:赵老师。

  师:对,真聪明!我姓什么来着?

  生:赵!

  师:记忆力不错嘛!现在我就想考一考你们的记忆力,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生:敢!

  师: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我来说一首诗,这首诗共有两节,每节有四句话,我每次说两句,而且只说一次。大家听清要求了吗?

  生:听清了!

  师:诗人说:

  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

  绿荫把夏天的门推开了。

  (教师指定一名学生背诵,学生背诵得十分准确)

  师:鼓掌!你真行,老师只说了一遍,你就把这样复杂的两句诗背下来了,你觉得你行不行?

  生:还行吧!

  师:挺谦虚的,看来你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师: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飞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

  生:(背诵)

  师:精彩!这么长的诗你们只听了一次就背了出来,老师真佩服你惊人的记忆力。

  师:

  师:我们再来背首古诗,谁来背李白写的《静夜思》。

  师:《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生: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你们说李白思念故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

  生:6个字。

  师:你能从中去掉一个字而不改变原来的意思吗?

  (学生争相发言,分别去掉了“的.”、“忧”、“故”、“思”)

  师:现在就剩下了两个字“乡愁”,谁能来说说乡愁是什么意思?

  生:思念故乡的忧愁。

  师:那思念故乡的忧愁就是……

  生:乡愁。

  师:《乡愁》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它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小诗,我们仍然用一边听、一边学、一边背的方法来学习,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好!就这么决定了。

  师:这首诗的作者叫余光中。有谁听说过这个人?

  师:现在我来介绍作者余光中。我说三句话,这三句话里蕴含着我将要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要注意听,认真想。

  师:余光中是我国台湾省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1928年出生于南京,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余光中还活着吗?还在世吗?

  生:在世。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他现在是台湾省高雄市中山大学文学院的院长。

  师:他今天多大岁数了?

  生:81岁,因为他1928年出生,用20xx-1928就得到了他今年的年龄。

《乡愁》余光中8

  二、吟咏品味,体验诗情流程

  师:你猜猜余光中的乡愁,可能是思念哪里的忧愁?

  生:南京、祖国。

  师:有一定道理。这个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师:同学们,“乡愁”这个东西你们摸过吗?

  生:没有。

  师:看见过吗?

  生:没看见过。

  师:这样一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让你写,你会写吗?

  生:不会。

  师:但是有一个方法,就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写出来了。这就是: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指代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师:同学们,如果你很小就去外地上学,你最思念家里的谁呢?(板书:小时候、少年)

  生:母亲、父亲、亲人。

  师:那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寄托自己对家人的思念呢?

  生:打电话、写信。

  师:对!对家信的等待就是对乡愁的等待,余光中爷爷就是借用信上的一样东西说出了自己浓浓的`乡愁,你们猜是什么?

  生:邮票!

  师:说对了,现在我就把第一节诗读给同学们听。

  师: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背诵)

  师:慢慢地,作者长大了,从少年变成了青年,而且还娶了一个温柔贤慧的女孩儿做妻子。可是刚刚结婚不久,他又不得不与新婚妻子离别,坐着轮船到外国留学。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时乡愁对于作者来说,还只是一枚邮票吗?

  生:不是,是船票。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

  我在这头,

  娇妻在那头。

  师:意思对了!很不错!但是,称自己的妻子为“娇妻”,难免有些炫耀的嫌疑,能不能换个词?

  师:

  生: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第一节诗同学们没忘吧?谁能把一、二两节诗一起背诵出来?

  师:我们这样吧,大家挑选两名同学,一人背一节诗,等他们把前两节背完,我的感情就酝酿好了,然后,我背诵第三节。这样好吗?

  生:好!

  (配乐,学生背诵一、二节诗)

  师: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节背一遍。

  师:把这首诗的前三节完整地背诵一遍。

  生:国愁。

  师:这家愁和国愁合在一起,就是作者的――

  生:乡愁!

  师:研究到这,大家一定知道作者写的乡愁是什么了。

  生:就是国愁和家愁。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现在就让我们再次完整地欣赏一遍这首美妙的《乡愁》,走进作者浓郁的思乡情感之中。(播放课件、发课文,学生捧着课文,随着课件演示朗读)

  师:同学们,相信余光中爷爷所写的《乡愁》一定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其实,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的祖国。(教师深情地朗诵)

《乡愁》余光中9

  乡愁..... 那遥远的思恋,在每次月亮升起的时候, 遥望着皎洁的月亮,她是那么强烈的萦绕在心头。这一刻,我泪眼迷离...... 每每在思议里想起她,她的轮廓又是那么模糊的惆怅。源远流长的长江水,你不是水,你就是那思乡的酒,那醉酒的滋味就是乡愁的滋味儿,一醉到天明。那乡愁的思恋是游子永远无法磨灭的痕迹,乡愁的思恋和大树的年轮一样,永远在游子的心理蔓延......

  每当在异地他乡读起余光中先生的这首感人至深的《乡愁》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顿时觉得有满腹的话语要倾泻出来,只好借此机会将他们付诸笔端了。曾记得有句歌词唱过说:“夜深人静的时候是想家的时候”,但我觉得风雨飘潇的时节也能够勾起人们的乡思之愁。“烛光摇闪风雨夜,正是乡思最浓时”。眼下又是风雨飘潇的时节了,霏霏的细雨在缠绵了如许多日之后仍没有离去之意,依旧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让本来颇不宁静的心又凭空增添了几丝无名的烦愁。斜倚窗栏,静观风雨,任思绪天马行空,随风飞扬。但脑海中映现最多的,不是风,也不是雨,而是家。那个非常熟悉、充满了温馨与欢笑、令我魂牵梦绕、永生难忘的家啊!想念家中的亲人、想念儿时的'伙伴、想念家中一切的一切、想着院子里的那棵我亲手种下的枣树,也该在风雨的洗礼中慢慢的长高长壮了吧---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一个时间、空间、尘世间星移斗转的世纪;这是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沧海桑田的年

  代。古往今来,无数的人们(尤其是客居海外的游子们)无不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故土和家的深深眷恋。无论是权倾朝野的政坛权贵;还是富可敌国的商界巨子;或是满腹经纶的鸿儒名宿;亦或是胸无点墨的平头百姓,莫不如此。树高千尺,落叶归根,试问这世上有几人会不想家,又有几人能在离家之后不对它充满了眷恋与牵挂! 家,一个可以随时停留歇息的驿站;

  家,一个可以躲避暴风雨的港湾;

  家,一个可以让你感受到人间温暖的地方;

  家,一个可以让你倾情诉说的好去处

  家, ------ ------ ------

  你有什么理由不去想它!难道还有比家更让你思念的地方吗,更难道还有比对家的思念更让你难以割舍的情愫吗?没有!至少我以为。

《乡愁》余光中10

  小时候

  Детство.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Ностальгия -- почтовая марка:

  我在这头

  Мать отправила --

  母亲在那头

  Я получил.

  长大后

  Вырос.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Ностальгия -- парохоный илет.

  我在这头

  Я -- зесь.

  新娘在那头

  А жена -- там.

  后来啊

  Позж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Ностальгия -- могильный холмик.

  我在外头

  Я -- снаружи,

  母亲在里头

  А мать -- внутри.

  而现在

  А сегоня.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Ностальгия -- мелкий морской пролив,

  我在这头

  Я -- тут

  大陆在那头

  А материк -- там.

  1972年1月21日

  21 января 1972 г.

  于光中

  й Гуанчжун

  《乡愁》

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