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贾谊
《过秦论》贾谊1
过 秦 论
贾 谊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社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③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④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⑤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2)赢粮而景从( )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
A.制造 B.制服 C.管束 D.统帅
(2)奋六世之余烈 ( )
A.振作 B.鼓动 C.举起 D.震动
17. 将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以第⑤段为例分析本文的对比手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本文以赋入论,有人认为其层层铺陈、繁简失当。你认为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1)吝惜 (2)像影子一样
16.(1)B (2)A
17.(5分)然后(秦始皇)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占据着高耸的华山,往下面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一个逗号1分)
补主语、践、华、河、据、临、固(形容词做名词),错一个扣1分,扣完为止。
18.(3分)陈涉和山东诸国对比(1分)(四选一:领导者地位高下、武器的精良与否、士兵的寡众强弱、智慧的高低),凸出双方力量的悬殊(1分),突出秦国不施仁义的惨痛结果(最后指向秦)(1分)。
19.(4分)
不失当。铺陈内容概括(2分)【秦统一天下/六国过程的漫长、秦的暴政(1分);略写了秦之灭国/秦一统后的情况(1分)】,通过强烈的反差(1分),强调秦因未及时改变策略导致覆灭的惨痛教训(1分)。
失当。概括(2分)【秦统一天下/六国过程的漫长、秦的暴政(1分);略写了秦之灭国/秦一统后的情况(1分)】,未能正面论述秦指速亡的原因(1分),过渡渲染了秦的强大,以叙代议、喧宾夺主(1分)。
《过秦论》贾谊2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2、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四)美育渗透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
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学法指津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
《过秦论》贾谊3
过秦论 贾谊 【题解】
《过秦论》,论秦之过也。原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载于《新书》第一卷,《文选》卷五十一,另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陈涉世家》及《汉书》。全文着重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本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经验,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鲁迅先生对贾谊《过秦论》的评价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汉文学史纲要》),富有气势美。从内质看,述史实,渲染铺张,材料富瞻,发议论,简炼透辟,见解情微。从外形看,起伏多变,文笔放荡,论证严密,语言优美。写秦兴,气焰赫赫,不可一世;写秦亡,急转直下,迅速覆灭;最后是一锤定音,推出全文论点。读这样的文章,不仅使人晓喻历史经验教训,明白国家兴亡之理,而且为文章的`磅礴气势而折服,而叹赏。(摘自《应用写作》杂志1988年第4-5期《谈论说的气势美》)
【作者简介】
【 贾生 作者: 唐·李商隐 】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着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三篇,《陈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提出用“众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巩固中央集权制。要“驱民而归之农”,巩固政权。其文说理透辟,逻辑严密,气势汹涌,词句铿锵有力,对后代散文影响很大。鲁迅曾说,他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书·艺文志》着录有赋七篇,被贬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谪居长沙三年,作《鵩鸟赋》,假托与鹏鸟的问答,说明“万物变化之理”,对死生荣辱,万物众生,皆不在意。发自肺腑,哀伤之情跃然纸上。假辞赋之要,抒忧国之情。其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所着文章五十入篇,刘向编为《新书》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辑有《贾长沙集》,今人辑有《贾谊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文(上)】
过秦论·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贾谊4
一、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甿隶(méng)万乘(shèng)锄耰棘矜(yōu qín)
B.鞭笞(chī)从散约败(zng)瓮牖绳枢(yǒu)
C.隳名城 (huī)蹑足行伍 (háng)度长絜大(dù jié)
D.以窥周室(kuī)亡矢遗镞(shǐ iú)逡巡(qùn)
二、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音、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A.蒙故业(méng承接)膏腴之地(gāo yú肥沃)
B.履至尊(lǚ实行)振长策(cè马鞭子)
C.瓮牖绳枢(yǒu窗户)鞭笞天下(chí打)
D.制其弊(bì疲惫)逡巡(jùn xún徘徊)
三、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前代的策略)因利乘便(因为)
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奋六世之余烈(余威)
C.追亡逐北(溃败的军队)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开)
D.将数百之众(率领)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坚固的城)
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
A.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B.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内立流度,务耕织。
D.秦人开关延敌。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E.收天下之兵。 斩木为兵。
F.振长策而御宇内。 因遗策。
G.赵奢之伦制其兵。 履至尊而制六合。
H.序八州而朝同列。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五、以下各项中加横线的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
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
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
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
六、以下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 )
A.赢粮而景从。B.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振长策而御宇内。D.余威震于殊俗。
E.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F.孝公既没。
《过秦论》贾谊5
教学目的
一) 知识教学点:
1。 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
2。 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
3。 诵读全文,把握语气,正确传达课文主旨,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
二) 能力训练点
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注意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的正确理解。特别是第五自然段对比分析处应认真理解。其几项力量的对比是:陈胜<九国<秦国<秦朝。但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强秦亡于陈涉,其结论推出中心论点。这种顺理成章,极有说服力的写法应仔细体桧。
2。理解课文中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单元知识短文掌握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处理修辞格的知识。
3。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4。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三) 德育渗透点
1。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教育学生不应只着眼于秦之兴衰,而应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四) 美育渗透点
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1。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学习课文先叙史实后分析归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线(时间的纵线)点(某一时间段的铺陈拓展)结合的安排结构的方法。
3识辨课文中通假字,活用词,古今异义词,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及多义词。
教学难点:以叙史来对比论证。
学法指津
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1)孝公:崛起(2)五王:强大 兴(攻)(3)始皇:统一(4)二世:灭亡 亡(守)(5)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析。即是对内部层次的理解。第一段,要抓住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施政方针三方面进行分析;第二段,要注意领会作者极写诸侯约从反秦的强大阵容和不可抗衡的声势的意图(用以反衬秦之强大,为下段写秦统一全国已成定局蓄势);第三段,分析秦创建大帝国之后怎样转入守势,从其愚民、弱民、防民等守策看其走向覆亡的必然性;第四段,要明确作者写陈涉亡秦而采用寓褒于贬的写法的用意(秦民心丧尽,自取其祸);第五段,分析内部层次以及与全篇的关系(①从不同的角度将陈涉之众与九国之师进行对比,提出问题。②归纳中心论点,解决问题。在第二层次中,均有与上文相照应的句子:前4句照应一、二段,中间5句照应三、四段,最后照应成败异变二句,顺势回答了第一层留待解决的问题)。
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指导,使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释、工具书和参考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简况及各段大意,疏通文句。
2。讲授课文,指出作者政治主张的历史局限时,不必在什么是秦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上旁征博引,同时对文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及史实,也不要过多介绍。可在课外指导学生读点通史或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虽是小说,但基本事件多见诸其书)。
3。文言文翻译,是本单元主要知识点。在研习新课中要有意识设计必要的讨论题,引导学生用单元知识短文所讲的道理来解决疑难问题,获取新知识。
4。本文逻辑严密,文辞优美,可利用录音等手段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文章气势之磅礴,说理之透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课文的后三段。
课时安排:三课时(1、读课文并落实字词;2、指导翻译;3、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