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调研报告

时间:2024-08-13 16:59:53 调研报告 我要投稿

乡村调研报告15篇[精选]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乡村调研报告,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调研报告15篇[精选]

乡村调研报告1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乡村调研报告2

  一、基本情况

  xx乡、xx乡、xx乡都是xx区的农业大乡,也是最早实现乡级农合联全覆盖的乡镇。三个乡的经济产业各有特点。调研过程中,许多村民、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农村三位一体改革有效促进了农民利益联结紧起来、涉农资源统起来、合作运转实起来,让农民尝到了改革的甜头,区级部门和基层七站八所找到了改革路径、明晰了改革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化运作体系基本建立。围绕来料加工、柑橘、中草药、农精品文章

  家乐等十大产业,我们成立了覆盖主要农业产业和主要涉农经营领域的互助会。同时组建4个区域性三位一体综合服务中心,把全区540家农合联会员都纳入服务范畴,并由十大产业互助会作为农业主体对接市场,农合联全力高效协助配合,实现农民与市场无缝衔接。

  2.实体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区农合联运营资产经营公司和农民合作基金两大平台,优化整合涉农资源,有效破解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销售拓展、资金来源等一系列难题,形成了以xx乡方向明、xx乡郑华丽、xx乡徐志辉等一批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创业格局,打造农民共建共享、共创共富的利益共同体。

  3.精准化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比如,xx乡种粮大户郑华丽通过农合联将现有的45台农机农具和2条加工设备生产线以租赁方式为全区40家种粮户提供服务,将全区2100亩的种粮面积扩大到8450亩,并实现每亩节本增效300元以上。xx乡村民方向明注册成立xx早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产品经纪人+农户模式,仅一个经纪人就带动辐射500多户农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

  二、存在问题

  1.缺少大机制保障,农合联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涉农部门职能的转移还有待提升。农合联是合作经济组织,政府对农合联的介入并不是越深越好。按照省委文件两分离要求:管理与服务分离,监督与执行分离,需要将涉农部门的服务和执行的职能委托给农合联。但调研中发现,农合联毕竟是一个合作经济体,不是行政机构,不具备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资质。而各涉农部门的服务职能是在相对封闭管道内运精品文章

  行,职能转移涉及权力再调整、利益再分配。有些涉农部门在职能转移时存在挑三拣四拖泥带水的现象,服务职能打架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农民技能培训涉及农办、农业局等部门,让农合联来承接这项服务后,各方之间协调难度较大,在培训计划、资金保障等方面也难以统筹安排。

  2.缺少大主体引领,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高。目前产业互助会成员均为本地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大户,新引进的资本主体很少。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全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为66.1%,在全省来看不算低,但平均经营耕地规模不足0.5亩,全区10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不足100户,20亩-100亩的不足200户,经营规模偏小,土地分割零碎,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仍显不够。此外,各类农产品品牌过多过滥,在产品营销、品牌打造、流通创新方面有效方法不多,缺少对接市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柑橘等主导农产品供求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缺少大规划统筹,资源的挖掘开发、综合利用不够。各农业主体更多的还是陷于小农业圈,就农业而发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拉伸得不够。多规合一、多态融合、一体整治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还不到位,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之间的多要素联动推进还不足,农村各类要素潜能的.挖掘以及农民财产的赋权等力度不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与农村三位一体改革结合得不够紧密。这也导致乡村许多沉睡的土地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还没能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4.缺少大产业带动,愿意回归乡村、扎根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不多。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确实带动了一些产业增效、一部分农户增收,但离形成燎原之势、推动全面振兴还有差距。全区农业户籍人口为22.8万人,可是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仅为5.27万人,而且50%以上是60周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农民收入的构成中农业收入只占26%左右。小农意识普遍存在,一些农民将承包地视为私有,有些兼业农户把种植业当成副业,即使土地荒芜也不愿转包或放弃承包,土地流转难度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依然稀缺,很多农户不论是生产还是经销都与市场脱节。甚至二十多年过去了,区里的农业大户和带头人仍旧是当年那批先闯先试的人。

  三、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我们应该把三位一体改革放到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大背景下去思考,系统谋划、精准发力。

  1.强化规划的引领。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整治为抓手,把乡村作为一个大整体、生态圈,加快做好全域一张图规划。通过科学规划,充分发现和挖掘乡村的潜在资源和价值,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和功能布局。通过统一规划,着力破解农田碎片化、村庄无序化等问题,进一步促进耕地集中连片、质量提升,为乡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提供充足空间。

  2.突出产业的融合。要把准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坚持融合化导向,突出差异化定位,构建专业化的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为生产合作提供方向。政府要整合好各方资源、资金,有意识地引导产业规模化、精品文章

  集群化发展。重点抓好柑橘、中草药等产业发展,多产联动、多态融合,拉长产业链、构建生态圈,打造农业+旅游+科技+文创+运动的新乡村、新平台、新社区。

  3.加强品牌的打造。品牌打得响,供销就不愁。要以市场为中心,围绕xx有礼城市品牌元素,从质量、设计、仓储、营销、保护等方面着手,构建一套标准化的品牌体系。着力扶持培育壮大中澳柑橘风情园、农法自然、浙八味神农蝴蝶谷、大荫山丛林探险等一批龙头企业和项目,让xx特色农业品牌、森林运动品牌、乡宿xx文旅品牌等系列特色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站得住、铺得开。

  4.用好金融的力量。借助金融的杠杆作用和专业能力,深化拓展信用合作。要结合绿色金融改革,把农村抛荒地、农民宅基地以及农房、农地的使用权、经营权转变成为农民融入乡村振兴的注册资本,让闲散土地成景区、荒芜田园成公园、闲置民房成客房,变乡村的资源、资产为资本、资金,促进康养休闲、民宿产业、文化创意、运动健身等新兴业态在乡村百花齐放。

乡村调研报告3

  一、引言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了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现状,2018国家统计局农村司组织全国省(区、市)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开展了“乡村振兴之路”调研活动。全国共调研了1103个村,填报11979份有效调查问卷;对广大农民意愿、农村产业发展情况、生态宜居情况、乡风文明情况、乡村治理情况、民生保障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二、农民对乡村振兴的意愿

  (一)“乡村振兴战略”知晓度高,深得百姓拥护

  调研显示,知道“乡村振兴战略”的农民占全部受访农民的比重达到82、8%,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大农村居民的积极拥护。

  (二)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和“产业兴旺”

  农民对乡村振兴5个方面的总要求充满美好向往,受访农民最期盼的是“生活富裕”,占40、0%;其次是“产业兴旺”,占22、7%;对“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分别占17、6%、13、8%和5、4%。

  (三)农民最急需的是资金、技术和人才

  调研显示,资金、技术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最关键因素,受访农民认为乡村振兴最急需的是资金,占64、6%,其次是人才,占52、3%,再次是技术,占50、8%3。资金紧张、技术水平落后、人才匮乏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瓶颈。

  (四)农民最希望培训的项目是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调研发现,目前农业新品种数量多、种类繁,农机更新快,农民急需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在问及最想接受的培训项目时,58、4%的受访农民选择了“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五)农民家庭最大的负担是医疗、生产投入和教育费用

  认为“医疗”是家庭最重负担的农民最多,占全部受访农民的26、5%,其次是“农业生产投入”和“教育费用”,分别占22、9%和20、0%。农村因留守人员中老人、儿童所占比重大,对医保、教育和生活生产扶持有较高的期待。

  (六)农民认可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

  受访农民最认可“道路变宽”,占66、1%;其次是“医疗更方便”,占49、8%;认可“房子变大”、“上学更容易”和“工作机会变多”的分别占29、4%、28、8%、21、9%。

  三、各地值得推广的做法

  (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产业振兴

  1、突出地域特色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以来,各地结合本地实情和特色,积极制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x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和精准灭荒。x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森林生态旅游,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x、x等地实施农业质量提升工程、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农村脱贫攻坚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及农村基层党建工程等“振兴工程”,全面破解振兴乡村难的问题。

  2、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调研显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农产品是各地共同抓手,已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x发展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打造东宁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大幅度提高了农业附加值,形成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x培育“产业特色小镇”,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体系,实现了从单一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经营转型。x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绿色支柱产业,发展“互联网+农业”拓宽农户增收途径,推进“旅游+农业”优化乡村产业结构。x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三品一标”基地,做好山区村民搬迁安置工作,促进贫困户贫困村脱贫摘帽。x发展戈壁设施农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建设、项目支撑、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积极开展农牧产品加工、戈壁生态休闲观光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3、发挥典型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

  x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对列入整治工程建设计划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等项目进行扶持,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xx市全面建设县(区)级乡村振兴试验区,打造乡村振兴先导镇,培育乡村振兴示范村。x建设“美丽鹊山”文化创意园示范项目,解决村民劳动就业,带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宣传,全面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1、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x98%的受访村已在公共场所张贴环保宣传标识标语,提高农民环保意识。x华容县成立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和环保基金,制定了完善的环保规章制度。农民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助于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美化整治,提升乡村村容村貌

  xx市以美在“全域”为要求,实施“示范提质扩面”“人居环境提升”“特色文化保护”“创业富民强村”全面提升行动,美丽乡村逐步迈向“面上美”“持久美”“内涵美”和“兴旺美”。x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质工程、农民安居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宜居示范工程,打造美丽中国“x样板”。x开展绿化香化、实施街路亮化、建有文化广场、建立管护队伍行动,有效推动了农村环境整治由点向面拓展、由表及里延伸,实现了农村环境管护长效化。x西畴县实施大规模的石漠化综合治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施深度产业开发,逐步让生态劣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绿色低碳,推进污染综合治理

  从调研情况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xx等地(市)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乡村格局。x规范废物排放,开展“一控两减三基本”集中治理,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绿色循环经济模式。x开展“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涌现出x县、攸县等一批农村环境治理先进典型。x大力推广以“减量化、精准化”为核心内容的生态施肥技术,不断加大有机肥料推广使用力度,避免化肥农药对农村生态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的污染和影响。

  (三)弘扬传统,完善治理,推进文化振兴

  1、植根优秀传统文化

  x黄新庄村先后兴建了农民文化礼堂、文化长廊、村民活动广场,传承了传统的狮子旱船和腰鼓表演,开展群众性的文体娱乐和联欢会,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文化氛围。x先后评选公布了两批55个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6个春节文化特色地区、65个省级民俗文化村、32个省级非遗主题小镇、70个传统戏剧之乡,这些保护基地和特色地区带动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路径。

  2、树立乡村新风貌

  x铜鼓县通过开设道德讲堂、民心讲堂以及制定村规民约等方式,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树立了尊老爱幼、邻里互助、丧事简办、热心公益等文明新风。x仙人洞村开展“五好家庭”评选等活动,积极倡导遵守社会公德。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有很大改善,新时代的新农民正呈现出崭新的精神风貌。

  3、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良好的治理环境,要坚持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引领、以自治为核心的差异化治理。x萧县费村坚持法治、自治相结合,积极落实民主管理,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程序开展工作,维护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村民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乡村治理。xx市利民村“三治”融合着力打造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村干部、民情信息员、村民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四)促进增收,改善民生,实现“生活富裕”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调研显示,各地多措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xx市楠柳村通过拆园并园和土地流转,拓展了土地租金、房屋租赁、外出务工和自营收入等农民收入渠道。x在市场化模式下,村民以土地、房屋形式参与文旅公司的合作经营,公司优先招聘村民,并对村民进行职业培训,实现村民的自我造血、自我升值。

  2、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调研显示,各地将民生工程视为政府与群众的沟通纽带,从农民最迫切的医疗和养老需求着手,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升。x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都达到应参保人数的90%以上,努力实现应保尽保。xx市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69个、示范村卫生室168个。x调查的180个行政村全部配备有医疗诊所和卫生防疫人员,新农合投保率在80%以上。

  四、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任重道远

  1、乡村垃圾、污水处理能力仍严重不足

  调研显示,乡镇和行政村层面的集中供水、供气设施和垃圾集中处理只能覆盖部分住户。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的任务更重,部分农户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沟。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6、1%的村全部生活垃圾没有进行集中处理,82、6%的村全部生活污水没有进行集中处理。

  2、农村改厕任务艰巨

  调研显示,农村新一轮改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改厕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农户,由政府投资配套污水处理体系设备,农户投资完成本户厕所改造。

  3、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差仍是短板

  在生产设施方面,各地反映最突出的就是水利灌溉问题,水利系统不健全,灌溉成本高,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在生活设施方面,农村的水、电、气、路、教育、文化和网络依然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偏远的农村地区。

  (二)脱贫攻坚出现新问题需高度关注

  1、部分贫困户缺乏内生动力

  调研显示,贫困户脱贫致富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少数贫困户吃惯了“救济粮”,花惯了“便宜钱”,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想着主动脱贫致富奔小康,而是将脱贫希望寄托于各级政府、帮扶部门和结对干部给钱给物。

  2、部分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存在意见

  贫困户享受“建房、看病、小孩读书、生产”等基本不花钱的帮扶措施,而处于贫困边缘的其他农户则享受不到政策的帮扶,越来越多的非贫困户群体对扶贫政策和工作产生不满,为基层干部推进脱贫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群体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3、传统孝道文化受到冲击

  部分农户把老人分出去单独立户,且不赡养,找政府要求解决其“贫困户待遇”。这种状况呈现蔓延趋势,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孝老文化,开始成为基层政府抓“乡风文明”的难点。

  (三)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不足

  1、资金不足

  乡村振兴千头万绪,基层反映的共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如xx市百善镇有200多个自然村,有效治理污水需要铺设排水管网,资金投入巨大,百善镇财政无力承担。

  2、人才匮乏

  调研显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升与需要匹配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已经形成剪刀差,年轻人不愿意来,来了也留不住人,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

  3、贷款难办

  调研中不少省份反映,金融机构存在融资手续繁杂,时间长、可抵押担保物少、贷款数额小、周期短等问题。为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xx市与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合作探索创新“政、银、担”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在全市推广“劝耕贷”模式,但x市种植户仍反映,“劝耕贷”存在不到位的情况。

  (四)基层组织建设和带动力弱

  1、农村基层组织力量薄弱

  调研显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严重滞后的落后村,其村“两委”班子能力薄弱,“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农村“两委”班子目前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

  2、缺乏对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

  目前村干部收入较低,普遍在1000~3000元/月,远低于外出打工收入。此外,村干部政治和荣誉方面的待遇少,缺乏激励机制,年轻人普遍不愿意留在村里做村干部,影响了村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五)部分领域融合发展不够

  1、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深

  调研显示,目前“农业+”发展的广度深度不足,与工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物流业融合不紧密。同时,农业产业链过短,农业研发能力弱,加工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环节,仓储、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多数地区没有形成科研、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2、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对接难

  调研显示,大多数贫困村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分散的传统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未能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得到充分提高。这些落后地区都存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不足,品牌建设力度不够,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缺少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等问题。

  3、城乡互联互通不顺畅

  目前,部分发达省份通过建立新型农村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与农村的双向互通打造绿色通道,推动着城乡产业经济圈发展。但当前城市优质资源下乡仍缺乏有效联结渠道和承接平台,支持鼓励资本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制还不够健全,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共赢”、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以特色小镇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1、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

  小城镇介于城市和农村之间,是城乡基础设施和产业互联互通的承接平台。加快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以“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为原则,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现代农业、特色产品、特色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信息产业、民俗文化传承等特色小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加强村庄规划,引导适当集中居住,制定农村遗弃房屋处置政策,带动农民就近城镇化。

  2、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础,以建制镇为支点,搭建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平台,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基础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引领示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培育多元化农业产业经营主体。

  (二)以基层党组织和领头人为抓手,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1、提高基层组织能力

  建议开展基层党组织“星级化”创建工作,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政务公开;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平台;在村庄普遍建立网上服务站点,逐步形成完善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农村社会组织,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

  2、强化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实施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和后备干部培养工程,健全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乡镇机关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制度;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建立农村党员定期培训制度。建立健全乡村致富带头人的激励机制,考虑乡村致富带头人合理的政治待遇需求,发挥好以村党支部书记为代表的农村发展“领头羊”的作用,打造稳定一支政治过硬、年富力强、扎根基层、群众拥护的农村干部队伍。

  3、发挥乡贤作用

  产业项目的投资要按市场化运作,鼓励引导民间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每个乡每个村都有乡贤,通过乡贤们的人脉、资源,对接产业项目,吸引产业资金回归乡村。

  4、培养和引进人才

  将留在农村的年轻人培育成新型农民。财政设立专门的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技术培训,每年在农闲季节选拔青年农民到农业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专门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农业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回乡务农。出台技术人员离岗或在岗返乡创业、工商业者返乡投身乡村振兴的鼓励扶持政策。

  (三)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1、深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从调研情况看,扶贫的根本还是在于扶志和扶产业,没有产业支撑的贫困户即使脱贫也难以持续。坚持开发式扶贫与保障性扶贫并重,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特色产业培育、安全住房建设为抓手,因人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确保稳定增收不返贫。

  2、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扶贫能力

  调研显示,村集体经济强的村,贫困问题相对较少,村集体组织的强大能够弥补贫困户个人能力的不足。抓住农村承包地和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以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机遇,结合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旅游业,建立合作社、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促进集体经济发展。

  3、强化脱贫攻坚责任监督

  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益。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严肃查处。完善扶贫督查巡查、考核评估办法,严格控制各地开展增加一线扶贫干部负担的各类检查考评,切实给基层减轻工作负担。

乡村调研报告4

  内容提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与一个地区农村社会发展进步和农民思想意识、生活水平是否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国家减免农业税等优惠政策实施后,布尔津县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发生了明显变化,各个乡(镇)村(社区)依托自有优势,围绕土地、林地、X牧养殖、旅游服务、劳务等,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乡村集体经济得以不断发展壮大。但在集体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对布尔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客观分析,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发展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集体经济、资源优势、科学经营、奖惩激励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整个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近几年,布尔津县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农村级集体经济的总体实力得到了不断壮大。

  一、发展的基本现状

  据我们调查资料显示,截止xxxx年底,全县辖x乡x镇xx个行政村,x个居委会,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为xxx.xxxx万元。其中:村(社区)级集体经济收入为xxx.xx万元,集体地面积xxxxx亩收入xxx万元,集体林面积xxxx亩收入xxx.x万元,草集草场xxxx亩收入xx.xx万元,集体Xxxxx头(只)收入xx.x万元,其他经营性收入xx.x万元。xx个行政村和x个社区居委会中:x万元-x万元的xx个,占村总数的xx.x%;x-x万元的xx个,占村总数的xx.x%;x-xx万元的xx个,占村总数的xx.x%;集体经济收入xx---xx万元以上的x个,占村总数的x.x%;集体经济收入xx万元以上的x个,占村总数的x.x%。

  二、呈现的主要特点

  近几年来我县乡村两级党组织从各自的实际出发,积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依托地缘、资源、产业等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从全县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仍然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统计,我县农村集体共有集体地xxxxx.xx亩,平均每村xxx.x亩;集体林xxxx亩,平均每村xxx.xx亩;草集草场xxxx亩.平均每村xxx.xx亩,总数收入xxx.x万元,占总收入的xx.x。特别是杜来提乡耕地面积大,各村预留机动地相对较多,周边宜农荒地也较广,在全县集体经济收入x个到十万元以上的村中,该乡就占了x个,其中最多的杜来提乡草原新村集体地xxxx亩,承包费x.xx万元,集体林xxx亩,收入xx.xxx万元。这些村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集体所有,农户竟价承包经营办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二)依托集体资产优势,实行多种经营,仍然是乡、村级集体经济最普遍的经营方式。我县大部分乡、村的集体经济规模较小,经济总量不大,区位优势不明显。这些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搞活集体资产经营,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增加集体收入。主要是利用集体统管的荒地、荒滩、林场、草场、养殖场(集体X)、房屋等资源,通过招标承包、招商引资,使用权出让,租赁经营等途径,搞综合经营性开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xxxx年全县各村集体Xxxxx头(只),收入xx.xx万元。杜来提阿肯齐村集体林xxx亩,收入x.x万元。窝依莫克乡托洪台村水费收入x.x万元。禾木哈纳斯村房屋租赁一次性收入x.x万元。

  (三)依托地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按照“围绕旅游办基地,办好基地促旅游,搞好旅游促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靠城、靠路、靠景点的优势,修建饭店、市场、出租门店等设施,围绕第三产业求发展,成为乡村集体经济增长的新亮点。目前,由各乡镇村自主开发建设了“阳光沙滩”、阿合贡盖提民俗风情园、白桦林休闲园等xx多个旅游景点和配套服务网点,使乡村集体年增收xx多万元。例如,窝依莫克乡养殖示范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在旅游沿线建起了“大药房”,一部分用作村办公室,一部分用于出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xxxx元。

  (四)依托资源优势,组建农村股份合作社,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新渠道。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许多村集体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想出了很多好办法、新点子壮大集体经济。例如,托洪台村积极兴办农村股份合作社,按照“参股不控股,监督不经营”的原则,采取村集体出资、村民出力的方式,成立了“托洪台湖股份合作社”,增加集体收入,达到了村集体与村民共同获利的“双赢”效果。窝依莫克村在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把村办公室的临街处全部建成了门面房,增强了集体经济。

  (五)依托帮扶共建,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下联动工作形成合力。建立了滚动帮扶重点村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制度,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结合起来,并选派了xx个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县直部门滚动帮扶贫困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这一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在圆满完成第一轮帮扶目标任务的基础上,xxxx年又启动了第二轮帮扶工作,各帮扶单位累计投入xx万,为x个重点帮扶村购买了xxx只生产母X、新建了村级办公阵地及配套设施、安装了有线电视等。针对部分村资源匮乏、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采取强乡帮弱村、强村带弱村的方式扶持“后进”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杜来提乡采取牧业村给农业村借X、农业村给牧业提供草料的方式,促进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格孜托别乡通过给村集体借X、划拔集体X的方式,确保了“空壳村”不出现反弹。

  三、当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存在的问题和主要原因

  总体来看,虽然布尔津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整体来看,乡村集体经济整体的实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从我县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和经济大环境等主客观条件分析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因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所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增收渠道不宽,收入乏力的问题.xxxx年全县农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总数收入xxx.xx万元,其中直接经营收入仅为xx.x万元,发包上交收入xxx.xx万元。

  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就全县整体情况来看,杜来提乡、阔斯特克乡是村集体土地较多的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水平整体比较高,年收入大多都在x万元以上,

  全县年收入超过xx万元的村只有x个,超过xx万元的只有x个。而一些地处偏远,而又无资源优势的村,年经营性收入只有x万元,可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还非常薄弱,无钱办事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干部素质不适应的问题。尽管目前乡村干部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村干部文化层次普遍较底,思想解放不够,发展意识不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知之甚少,也没有经营管理的经验,不能顺应市场的要求,从市场发展需求出发寻找路子,因而,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基层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一是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发展的空间很小。加之县、乡两级对集体经济特别是薄弱乡村的集体经济扶持不够。不仅总体上数额小,而且扶温饱的多,扶根源的少,极易返贫。二是一些乡、部分村的发展思路不清,缺乏长远规划,增收路子窄,发展点子少,短期行为多,滚动发展慢。

  (二)主要原因

  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与近年来农村个私经济的快速发展相比,显得相形见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识不浓。不少人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足:一是“过时”论。认为现在大气候是鼓励发展个私经济,再讲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时宜。二是“畏难”论。认为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集体资产管理难度大。三是“无用”论。认为现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无关乎农村经济发展大局,不须再强调集体经济作用。此外,在一些贫困村还存在“等靠要”的心理,自我发展意识不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条件薄弱。全县不少集体经济薄弱村所处地理位置偏僻,可开发利用资源较少,而且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技术落后,经济的发展空间很小。只能靠机动地获取有限的收入,缺乏新的有效的增收渠道。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干部能力不强。村干部在素质上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在发展农村经济、致富农民群众上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少数村干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别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找思路,而是想从中捞取好处,谋取个人利益;不少村党支部书记整日忙于乡镇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时间谋划村里发展大计,对发展村集体经济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保持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各级领导及各乡(镇)和有关单位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意识,立足现实,放眼长远,积极培育和扩大集体财源,拓宽增收渠道,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创造力、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为村集体经济提供宽松的发展环境,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将有经济头脑,有实干精神的能人选进村级领导班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全村经济发展。

  (二)因地制宜,多轮驱动,扩大乡村集体生产资料规模。

  各乡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也可以发展第三产业,购置农业机械,入股搞合作社等多种形式。

  第一、抓住农区X牧业和现代X牧业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挖掘农牧区的载X潜力,不断扩大集体X、禽养殖规模。

  一方面,采取有力措施挖掘乡(镇)村的内在潜力,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多方筹措资金,根据自身的发展能力,不断扩大集体X群的数量。

  另一方面,把扶贫项目购进的牲X作为乡集体扶贫基础X,无偿转借分配到各重点贫困村,由村集体负责承包经营。每轮帮扶任务完成后,基础X如数返还乡集体,形成“牲X轮借,帮扶轮茬”的滚动发展机制,在滚动发展中增加集体的生产资料。通过x-x年的发展,使每个村集体X达到xxx头(只)以上,有条件的村达到xxx头(只)以上。

  第二、结合退耕还林工作,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在保证效益、有利增收的前提下,稳步增加集体林面积。

  借助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资金,县乡村三级联动,积极开展工作,多渠道筹措资金,除将不宜耕种的土地还林还草外,把荒山荒地及其它宜林地一起纳入了还林还草工程,通过国家和集体出资,农民出力的方式大幅度增加集体林面积,在农民受益的同时,增加集体收入。种植业扶贫项目主要以低产田改造、发展黄豆基地和饲、草料基地为主。布尔津县现有盐碱低产田x.xx万亩,因盐碱化而弃耕的土地x.xx万亩。可通过争取扶贫项目,实现低产田改造,扩展黄豆基地和饲草料基地建设。

  第三、积极利用喀纳斯旅游资源优势,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谋求一席之地。引导乡镇立足本地优势,在全县旅游开发的大框架、大规划下,积极参与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在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旅游服务方面创收,增加集体收入。如禾木喀纳斯乡、冲乎尔乡、窝依莫克乡、布尔津镇都可以借助旅游的优势,发展集体经济。

  (三)明确奖惩,加强激励,督促乡(镇)村、帮扶单位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工作合力。

  一是通过建立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这一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各方的工作积极性。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乡(镇)、村、对口帮扶单位和下派干部的工作职责,按照百分制量化集体经济发展目标任务,层层签订责任状,逐级落实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责任主体。每年把各乡(镇)、帮扶单位、下派干部落实责任状情况与乡村综合评比、帮扶单位评优定等和干部考核结合起来。完不成任务的乡(镇)和单位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党政“一把手”、下派干部,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并与工作较好的单位和个人一并在全县范围内进行通报。

  二是实行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改变那种干好干坏都拿相同报酬的旧模式,把村干部的报酬与村集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多劳多得的工作机制。村干部是村民自治的代言人,是由村民自主选举产生的代表村民管理村级事务的特殊群众,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只有通过引导和制定激励措施来实现。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县制定并实行了村干部结构工资制度,把村干部工资划分为基础工资、奖金和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三部分。基础工资、奖金部分由各乡党委、政府根据各村的集体收入状况和每年年终考核情况确定。在此基础上,按照集体经济依靠自我投入和滚动发展增收的部分核定一定比例作为发展集体经济效益工资发放给村干部。

  (四)加强监管,科学经营,引导乡村集体经济步入长期稳定增长的良性发展轨道。

  一是加大对乡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每年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对乡级集体资产进行一次专项审核,乡(镇)负责组织人员对各村进行一次审核,全面排查掌握各乡(镇)村集体资产的数额和各项财务开支情况,摸清各乡(镇)村集体经济收入底数。强化村账乡管制度,建立乡、村集体资产专门台帐,定期进行登记更新。

  二是完善乡村集体资产承包经营制度,向科学经营要效益。对现有集体耕地和集体X,坚持扶优扶强的承包方向,结合养殖示范区、种养示范户建设工作,改变以往撒“胡椒面”的方式,集中发包,确保规模经营。发包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进行,根据集体资产安全运营的需要,明确规定经营能力、赔偿损失能力等承包条件,经过可行性论证后才能发包。对大规模承包经营集体资产的,预收部分承包费或以固定资产作抵押。所有承包行为必须签定书面承包合同,并经过公证部门的依法公证后,才能承包。

  三是逐步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工作失职、失察、失误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的,将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要求其追回流失的资产或按一定比例进行赔偿,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

  (五)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做好“五个”结合。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通盘谋划,实行“五个”结合:一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三是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四是发展与管理相结合。五是“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大对经济落后村的帮扶,使其尽快摆脱贫困局面。

乡村调研报告5

  农业税免征后留下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面对历史尾欠。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国家农业税免征政策,按照县政协的统一安排部署,我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对本镇农村税费尾欠和现存债务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细致的调查清理。现就调查有关情况与问题报告如下:

  一、调查组织

  县政协第六届四次会议之后,我镇立即召开了班子成员会议,就本次调查的组织和操作方法进行了专题研究、周密部署。接着,由乡政协联工委牵头,抽调财税、农经、教育等有关部门的人员成立了调查小组,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开展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调研。

  调研小组采取数据统计与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认真搞好资料搜集、数据摸底、汇总分析等数据统计工作,一方面通过走访和座谈,广泛听取政协委员、人大代表、镇村两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基本保证了调查数据的准确真实与情况意见的客观全面。

  二、基本情况

  鸭田镇地处隆回极北,毗邻新化,下辖26个行政村(居)委会,人口2.6万,农业人口7760户,耕地总面积1.72万亩,土多贫瘠,人均耕地面积少,农村经济十分落后,村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近几年来因受“地下xx彩”冲击,经济发展停滞,农村经济更为萧条。

  通过调查,全镇历年累计农村税费尾欠金额高达64.6万元,其中农业税尾欠金额30.4万元,乡统筹尾欠金额12.1万元,村提留尾欠金额5.9万元,公路集资尾欠金额3.3万元,教育集资尾欠金额10.3万元,其他各类尾欠金额2.6万元。全镇30.4万元农业税尾欠中,税改前尾欠金额4.6万元,税改后尾欠金额25.8万元,全镇农业税尾欠实欠国库4.3万元,上清下未清尾欠金额26.1万元。

  调查结果显示,全镇农村税费尾欠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尾欠总额大。全镇农村税费尾欠金额村平1.17万元,最多的渭溪村达5.35万元;户平110元,最多的户达856元。

  二是尾欠范围广。全镇7760户农业人口中,存在农村税费尾欠的就有4172户,占53.8%,欠农业税的有3331户,欠乡统筹的有1364户,欠村提留的的有775户,欠公路集资的有324户,欠教育集资的有1023户,其他尾欠211户。

  三是形成尾欠的原因复杂。既有主观恶意欠缴的因素,也有部分政策性的因素,还有因为村组班子配备不齐或者因为干部素质低下,各种问题不能及时处理,造成干群关系对立,影响了农业税收任务完成的。

  由于各类尾欠太多,造成村级财务和镇财政负债累累。调查数据显示,全镇26个村负债总额达36.3万元,镇财政负债358.1万元,其中包括基金会上级注入资金159.7万元,学校危房改造33.6万元,公共基础建设7.6万元,财政周转金25.7万元,垫交财税收入25万元。沉重的债务严重制约了全镇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成因分析

  (一)农村税费尾欠形成的原因:

  1、经济困难无力上缴。我镇域属丘陵,人多地少,以农村自然经济为主体,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状况落后。全镇26个村的农田多属山地、高垄田,灌溉条件差,主要靠天吃饭。农民人均收入低,20xx年度仅人平970元,部分家庭完成各种上缴任务确属困难。从调查情况分析,尾欠农税的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在全镇平均生活水平之下的占到68%-75%,与当地农户平均生活水平相同的占到19%-27%。

  2、无人在家无法收缴。本地经济落后,外出务工成为多数家庭的经济支撑,许多家庭全家外出无人在家,导致各项税费无从收缴。这种情况的尾欠达578户,尾欠金额6.1万元,占总额的19.7%。

  3、思想落后有意拒缴。由于历年收缴各村、各组之间的收缴进度不一,导致互相攀比,而一些思想落后的农户更是抱徘徊观望态度,借口推迟,加上近几年农村税费体制改革,国家政策变化幅度大,部分农户更期待对自己有利的政策,故意拖延。

  (二)镇村两级债务形成的原因:

  1、农业税入库上清下未清。农业税尾欠是责任制下放到户后的衍生物,有欠国库的,更多是欠集体的。近年来,各乡镇、村组在农业税征收期间,为保证入库进度,完成入库任务,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挪款垫缴、上清下不清的现象。就我们鸭田镇来说,这种情况形成的债务就有29.6万元,26个村都存在垫交农业税的情况,垫交最多的鸭田村历年累计达2.9万元。垫付资金来源渠道不一,有用上级拨款收入的,有用村干部工资的,有贷款的。

  2、公益事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负债累累。近几年,我镇公益事业投入较大:学校危房改造,集资办校,村级公路建设,城区改造,街道美化、绿化、硬化、亮化,等等,自筹资金无法到位,多靠东挪西借,形成债务比重较大。

  四、引发问题

  免征农业税后留下的历史尾欠以及镇村两级的`债务包袱,客观上必然形成一些难题与矛盾,据调查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镇村债务难化解。前些年由于建校、修路、办企业等兴办公益事业以及财务管理混乱,村集体债务庞大。全镇26个村就有20个村有债务,总额达23万元,平均每村近0.9万元。尽管有的村通过拍卖资产等途径化解了一部分,但现在村级仅有的经济来源就是转移支付,而这笔资金相当少,连村组干部的工资都难兑付,更谈不上化解债务了。据调查,由于农户欠缴的税款无法征收,村级为维持正常运转,只能依靠借款。再加上借(贷)款利息不断增长,致使村级不良债务继续呈上升趋势。乡村债务如何化解,这一问题形成时间长,涉及面广,成因复杂,数额巨大。免征农业税后,化解乡村债务已经成为迫在眉睫需要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是公益事业难开展。村级集体收入在税费改革前主要来源是向农民征收的三项提留(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税费改革后主要来源是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资金。农业税免征后,村级集体收入几近空白,这样,村级道路维修、沟渠修整等公益事业兴办的资金来源只有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这笔钱如果修了路,就修不了沟渠,其它的公益事业更难办。因此,现在我镇各村虽然采取了精简干部、限款订阅报刊、取消招待和压缩开支等一系列节支措施,但由于收入渠道窄,村级运转较过去更为困难。

  三是税费尾欠难清缴。由于村级集体经济年年入不敷出,维持运转尚感捉襟见肘,更无力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农民群众的一些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更增加了征收税款的难度,从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有些农户因遗留问题没得到解决而拒绝缴纳税款;也有些全家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应承担的税额无法征收;还有一些特困户和老人单独立户的家庭,无力缴纳税款。

  四是村干队伍难稳定。农业税免征前,基层干部工资和中小学教育必需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大部分实际上来自农业税。农业税免征后,兑付工资和支付办公经费必然给县、乡两级财政增加了难度。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是解决农业税取消后基层运转困难的一种手段,但目前转移支付在操作上很不规范,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苦乐不均。由于村干部报酬低,工作难度大,村里的年轻人和有文化的人大都外出打工去了,不愿意当村组干部,致使现任村组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难以担负起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任。

  此外,免征农业税后农村遇到的问题还有:土地纠纷问题。种地收益增加,农民种田积极性高涨,农村出现了抢田耕种现象,土地纠纷增多,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重要因素,土地流转困难加大,难以形成种植大户,农业综合开发难度加大;农民负担反弹问题。为防止乡镇以其他名目加重农民负担,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高压线机制已经十分迫切;村级经费和五保户供养经费的保障问题。免征农业税后,原来由农业税附加提供的村级组织运转和五保户供养经费改由预算内安排,资金供应的性质由集体资金变为财政资金。在新的机制建立中无章可循,需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五、几点建议

  对于这些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在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供上级参考。

  一是区分不同情况,出台具体政策。上级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处理农村税费尾欠和镇村两级债务的具体政策和可操作办法。首先是对农村税费尾欠和镇村两级债务进行彻底清查清理,明确债权债务;其次是适当划转有关债务,确属兴办公益事业的债务转入县以上政府承担,县以上政府无力承担的,省级以上政府应给予适当解决;再次是制订统一的清收政策,以便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具体操作;最后是增加对乡村两级的转移支付资金,镇、村干部工资、公用活动经费纳入县级财政统筹,解决基层的经费困难,保证镇、村有钱办事、有章理事、有人管事,确保正常运转。

  二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偿还能力。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还款能力和意识,增强乡村集体经济实力,是解决农村税费尾欠和镇村两级债务的治本之策。加强基础组织建设,积极吸纳农村致富能人、个体工商户、外出打工人员中的优秀分子进入村级两委班子,增强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给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增强协调、化解矛盾化解的能力。

  三是加强债务化解,严防新增债务。镇村两级可采取盘活闲置资产等各种途径筹集资金偿还、化解现有债务;同时进一步加大镇村两级财务管理力度,规范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严防债务反弹。

  四是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清欠力度。尾欠久拖不清,势必挫伤那些按时足额缴纳的农民的积极性,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积极作好清欠工作。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前发生的农村税费尾欠,要登记造册,暂缓清收,以后再作处理。对改革后新发生的尾欠,特别是基金会欠款和财政周转金借款,不符合减免条件的,要督促其制订还款计划,依法逐步清收,以说服教育和解决实际困难为主,搞好各方面的服务,促使遗留问题尽快解决;对极个别完全有能力又恶意不缴者,应首先约谈,约谈无效的,要采取强制措施。

  改革是为了发展,改革的同时也必然带来一些相关的问题和矛盾,看到问题,正视问题,再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思路和做法。我们相信,有上级的正确决策,有广大农民的热情支持,有相关部门的扎实工作,一定能够解决免征农业税后遗留下的历史尾欠以及镇村两级的债务包袱问题,及时避免和化解因此带来的一些难题。

乡村调研报告6

  一、基本情况及成效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将人居环境改善同精准扶贫、全域无垃圾、乡村振兴等工作结合,互促互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投入资金1791.4万元,硬化贫困户入户路15.4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39 6.5万元,硬化3661户贫困户院落27.89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40万元,硬化巷道1.92万平方米;投入资金697万元,在13个村开展村容村貌整洁工程;创建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3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个、“万村整洁”村30个。通过对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建设的大量资金投入,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提升。机构改革以来,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责任得到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主管单位积极推进工作,清理乱搭乱建,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等74处,清理积存垃圾263吨,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59处,通道绿化140.5公里6.46万株,村庄绿化7.9万株、种花22亩。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一)环境治理效果明显。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原则对全域无垃圾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开展以来,全县各乡镇均安排环卫、保洁人员10到20名,各村护林员协助共同负责日常环卫保洁工作的开展,定期确保对辖区生产生活垃圾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进行清理。全县购置垃圾清运车辆340辆,修建垃圾房(垃圾台)196处,购置垃圾箱、垃圾斗1004个,先后清理陈年垃圾4000多吨垃圾,清理整治乱堆乱放垃圾地420多处。20xx年计划投资3267.45万元,对全县11个乡镇50个村进行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治理。

  (二)旱厕改造持续开展。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农村社区、行政村结合乡村规划,合理布局建设无害化公共厕所,或对原有旱厕进行无害化改造,全县13个乡镇135个行政村,累计改建新建卫生厕所721座,完成率14.42%,卫生厕所覆盖率2.01%。举办全县厕改技术培训班一期35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举办宣传活动120场次7000余人,投入县级专项资金97.8万元。20xx年,通过各乡镇摸底,计划投资104.4万元组织实施旱厕改造任务348户。

  (三)面源治理稳步推进。今年以来,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主管单位层层靠实工作责任,实地落实废旧地膜回收和尾菜处理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全县清理农村生活垃圾263吨、村内水塘1口、村内沟渠124公里、村内淤泥160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55吨,新建废旧地膜回收点7个,回收地膜784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43.6%。农业污染防治方面,加大对蔬菜主产区尾菜的处理利用,截至目前总体尾菜产生量17028吨,处理利用量6469吨,处理利用率38%,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224头(只)。20xx年计划确定1-2个建制村开展生活污水治理试点。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涉及面广、参与部门众多、持续性强,且农村的基础条件较差,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所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环境治理不够彻底。近年来,随着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开展,对各乡村陈年垃圾的集中清理,全县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好转。但仍有一部分村社内的垃圾清理得还不够彻底,尤其是偏远村社的偏僻角落,随处可见垃圾堆放。由于资源配置的不足和各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的不平衡,农村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环境就这个样”的思想根深蒂固,对环境治理态度消极,工作敷衍塞责,走过场,形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上边热、下边凉”的现象;二是农村保洁员人员配备较少,工资较低,队伍参差不齐,有的村挑选保洁员是出于对老弱病残人员的照顾,而不考虑此类人员能不能担负起职责,有的'村虽然配备了专职保洁员,但是疏于管理,缺乏监督考核,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积极性不高。三是相对于需求资金的不足,资金投入的统筹整合成效不明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仍任重道远。

  (二)面源污水治理滞后。一部分村社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利用率低,塑料地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逐年积累危害土壤生态环境;一部分村镇存在大量不按要求治污的散养户,畜禽养殖排出的粪便及农家厕所的随意排放,大部分污水挥发、渗透,直至形成沉积,加之衣物洗涤废水等污染水质的随意排放,对周边水源、土壤、空气和作物等造成严重污染。由于此类面源污染分布较为分散,涉及范围广、随机性强,且农村污水收集渠道管网系统不健全,基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面源污水治理推广滞后。

  (三)旱厕改造进展缓慢。“小厕所,大民生”,厕所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离不开的卫生设施,同时它也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的品质提升,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强农村旱厕改造工作,但实际改造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前,我县农村旱厕改造主要有两类,化粪池厕所和简易式水冲厕所,在调研中了解到,一部分村民在政府提供补贴改造厕所的情况下仍不愿改造,主要原因是觉得改造后并不方便。化粪池厕所相对造价高,池满后抽粪困难,加上化粪池水向地下渗透,容易对地下水和土壤的造成污染;而简易式水冲厕所水桶在冬天容易结冻,不方便使用。

  (四)整村建设缺乏规划。近年来,我县通过灾后重建、危房改造、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等项目,大力改造农村居住条件,群众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也存在农村建设无序,管理不足的问题。一是一些农村村容村貌布局欠佳,违建难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土地用地规划缺少科学引领和严格规范。很多村社土地没有任何建设的规划管理,村民任意建房,违规用地养殖问题突出。大部分违建只通过一定的罚款予以解决,村民不以为然,使罚款失去了约束效力,相关管理部门由于人员少,距离远,执法程序复杂导致实际管理困难,而村级组织又对违建乱建等情况无权约束管理,造成村民各搞一套,无法形成良好的村容村貌。二是一些新建了房的农户没有将危房拆掉,这些危房由于无人居住,有的遇雨坍塌,有的长满荒草,有的堆积杂物垃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的提升。

  (五)农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村环境治理的最大问题,就是村级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干、百姓看”等现象时有发生;近些年来,由于国家投入农村的资金越来越多,使群众在感受到了党的关怀的同时,又产生了理所当然的心理,将垃圾治理、环境美化等公益性质的工作全部推向政府,养成了事事依赖政府,自己袖手旁观的习惯。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村民没有真正参与到人居环境改善的行动中来,村民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加上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乱丢、乱倒、乱扔、乱堆等现象不绝,造成人居环境治理困难。二是大量有识青年都到外地工作,村内缺乏文明风尚的引领,乡村文化得不到良性发展。

  (六)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一是环境治理改善涉及面广,直接经济效益不高,难以形成稳固的长效管理体系。环境治理项目吸引力低,社会资本投入有限;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自有资金投入能力不足,垃圾分类、堆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虽然一些地方通过集中整治较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但不久便出现了设施闲置破损、杂物乱堆乱放、垃圾污水依旧等问题,原因是没有建立起管护长效机制。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必须依靠群众自身的动力,才能长足有效的开展。一要大力宣传,通过编写宣传材料、书写固定标语等方式,教育和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遵守村规民约、实行门前“三包”、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在各学校广泛开展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带动家庭改善环境。二要通过环境整治相关工作的逐步开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特色、改善村庄环境,激发村民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从而引导群众珍惜环境整治成果,自觉遵守村规民约,积极参与村民自治。三要积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创新模式,加强环境治理。总体来看,我县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还处在较低水平。在投入总量不足的同时,也存在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因而必须创新投入方式。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农村环境整治资金投入不能靠政府全包全揽,要探索建立村级垃圾自收自营的管理模式。政府先期投资一部分设备资金,通过村民或企业承包经营,合理收取垃圾处理费用,在村内进行市场化运营,形成农村垃圾处理的长效链条。在自然村划分片区,组织邻近农户,建立环境卫生责任农户小组,互相监督,形成片点垃圾点的自觉保持。

  (三)立足实际,合理改造旱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不同地区农村改厕工作目标;根据地形地貌、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用肥习惯、村社基础条件等不同,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改厕模式,确保达到农村厕所无害化的基本要求,制定层递式改厕方案,避免改厕实行一刀切。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企业或个人出资进行厕改后设施维护、粪渣收运等后续工作。

  引导集体经济、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有机肥厂,解决粪便处理问题,打造绿色产业链,形成管收用并重、责权利一致的长效管护服务机制。

  (四)开展“三拆”,提升村容村貌。通过宣传发动群众,政府设资奖补,乡镇村集中整治,在农村开展“三拆”行动,一是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羊圈、废厕所工棚茅房;二是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三是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等。在进行“三拆”的同时,要注重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老房子、民居、古村落等。通过“三拆”行动,全面提升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综合面貌,营造整洁的居住环境。

  (五)完善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农村人居环境三分在建、七分在管。针对农村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公用设施运行管护,要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要积极探索建立县乡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的管护经费保障制度,建立专业管护队伍,确保人居环境建设的成果能持续发挥作用。同时,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放在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全局视野下统筹规划,统筹推进,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以乡和村为单位,立足长远,尊重科学,顺应规律,契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村镇规划。综合考虑排水、排污、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实际问题,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村镇建设逐步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

乡村调研报告7

  叶县地处中原腹地,2019年5月9日,经省级专项评估检查,达到脱贫摘帽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当地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政策的扶持下发生了巨大的发展与变化。为实地了解叶县乡村振兴的实施情况,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专项调研队深入叶县开展了为期10天的调研活动。

  政府表率,守好乡村振兴第一线

  在进行调研之前,团队首先来到了乡政府,与政府人员进行交流对接,乡长很热情的招待了我们。进入乡政府的庭院,一个悬挂“乡村振兴局”的房间映入眼帘,队员们不由得感到好奇。在和乡长交流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建立“乡村振兴局”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多层次、立体化帮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乡长还说:“为了度过五年过度时期,我们安排了专人负责,一方面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建立稳固的提升机制,保证脱贫成效持续稳定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国家政府人民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苦一些累一些不重要,看到农民们过上好日子我们就满足了”。乡长的话虽然质朴,但却道出了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工作人员的心声。听了乡长的话,队员们信心十足,迫不及待地想要展开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成就。

  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谋求发展

  在乡长的引领下,队员们经过了大片的土地,乡长介绍说:“我们根据我们这里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规模种植,这一块是村民们的葡萄园,每年夏天葡萄就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种植的葡萄纯天然无污染,使用农家肥,废物利用,葡萄长势良好,味道甘甜,在附近的村庄小有名气,成熟期间每天都有很多外村人来采购,明年我们乡准备扩大种植面积,争取成为我们乡的代表。我们前面还种植有莴笋,现在不仅向我们村超市供应,附近村还有县城我们都是供应商嘞!”

  乡长的语调里透露着骄傲与自豪,更让我们志愿者对接下来的调研充满信心!热心的乡长还摘了葡萄送给我们调研的队员,正如乡长所说,在过去的精准扶贫与现在的乡村振兴中,因地制宜,不随波逐流,很多时候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敢于创新,不走老路追求进步

  在去往许庄村的路上,队员们看到路边园圃刚刚用白色的小篱笆围好,在群山环绕之中一片山清水秀,一行人到旁边的民宿。调研结束后,民宿老板和我们闲聊,告诉说:“以前这一片环境很好,山清水秀的,但就是很少有人来观光,这我们闲着也是闲着,想着把在这一片都修剪修剪,增加点娱乐设施,又在山下这一片盖了民宿,弄成了个小型的旅游景点。”

  队员们了解到,通过乡里帮助宣传,现在这个小型旅游景点在附近也算比较有名的,每年节假日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这里,住上三四天,孩子们在这玩的开心,家长们也在这得到了放松。可能以前很少有人想着不走寻常路,但近几年来政策好,支持也到位,这种创新的模式在村里面有很多,村民们很多都不走以前的.老路了,进步发展很大。而这种模式形成了独特的致富之路,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勇担责任,鄙视等靠要肩责于肩

  在走访的过程中,曾为贫困户的吴文贵向我们吐露:“我原来是贫困户,这几年,国家的政策好,乡里的扶持力度大,亲戚朋友都鼓励我说,脱贫还得靠着自己。我一想也有道理,刚开始养了几只鸡,下的鸡蛋我去卖,这天天收入也有。后来开始养了鸭,鸳鸯,再后来养了猪,村里面定期来给猪打疫苗,这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我也顺利走出贫困。看新闻说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很有感触,这些是当国家为人民做实事,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前的时候村里的贫困户们都不愿意自己干点啥,一心想着政府给我办,我饿不着冻不着,不用操心,其实我自己走出贫困之后,才觉着过去精准扶贫过程中的想法得改变,得让农户们自己有动力,不去等、靠、要,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脚步才能更快。”

  吴文贵的一番话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很多时候会成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只有自己内心有动力,才想真出力。而在后续的调研中,队员们很开心地发现有这样思想的农户有很多,他们逐渐摸索出来了致富之路,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天的调研很快结束了,晚上队员们在总结工作的时候都对叶县的乡村振兴赞不绝口。可见,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叶县的乡村振兴势在必行!

乡村调研报告8

  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体的综合型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较的乡村旅游项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作重点之,充分体现了“造式”扶贫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康。

  幅员积2.3373平公,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1296,均纯收1500元左右,村民收来源较单,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为主。前建档卡的贫困户数有41户112,以疾病、缺乏劳动、缺乏资为主要致贫原

  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贫困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贫困的扶贫。村千亩基地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是旅游可进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时,公共交通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均上千法满游客需求。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法找到停车位导致汽车占公路停车,从进步导致出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项耗体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个短暂的休息,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年、孕妇和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分不便。

  ()资投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的持,长期以来农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融滞后城市融的.均衡局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地流转、提供梅花苗,农户通过地股,可使的资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量资,但融资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持资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前基地的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定的知名度,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周边村的可进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村庄可进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度,实现“路亦观景,观景亦路”。从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加融资投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性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是积极向上争取资,根据政府投资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向,能体现地特项规划。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游、购、娱”,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宣传度。可制作宣传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明为,为基地打造个更加舒适的态环境。通过、电视、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态旅游村,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度和管理作,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乡村调研报告9

  县地处泛珠三角地区中南部,处在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黄金廊道上,位于市南面、区东北部,隶属桂北经济区的南部,县人民政府则处于桂东北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3与国道321的交界处。

  旅游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县地处优拓区,与大旅游圈阳朔县仅相距40km,不仅交通便利同时旅游资源丰富,1994年我国加大了旅游产业的推广力度和政策支持,到1998年我国旅游正式进入产业化转型阶段,并从以接待为主的旅游产业转化为以经济发展为主的旅游产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稳步提升,使旅游成为了闻名天下的重要旅游地点,尤其是以阳朔镇为中心不断辐射的旅游产业。2005年县在旅游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正式将旅游提升到产业化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县已基本实现了“四大旅游景区,五大旅游线路,六大旅游特色”的总体发展格局。

  在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县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经过认真思考,现将县乡村旅游发展有关调研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县具有秀丽的田园山水景观、特色民居景观、丰富的岩溶资源、浓郁的民间文化,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旅游项目主要有田园风光游、岩洞探险游、攀岩登山活动、竹筏漂流及寻幽访古游,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于有强烈的致富愿望,县广大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村民主动开办家庭旅馆饭馆。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县乡村旅游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从业人员的素质尚待进一步提高,民居建筑有待进一步改善,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问题。另外,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显著特点,旅游综合效益尚需提高

  县游客结构以散客、观光为主体。旅游经济呈现“餐宿经济”特点,综合带动作用没有得到显著体现。旅游总收人中餐饮、住宿收入比重占绝对优势,其他如门票、导游、娱乐、购物等方面收入比重小,旅游综合效益不高。

  (二)旅游产品质量较低,类型较单一,体验参与性活动项目尚需进一步开发

  县一些饭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此外,民居旅游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和住宿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较少,缺少“农家乐”的“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体验。

  (三)规划布局不够合理

  县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90%村民建了新房,县赏月路两侧已改造成具桂北民居特色的饭馆、旅馆。但由于乡村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县主村一些饭馆旅馆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县目前尚有大量旧房保存的现象,同时县主干道尚未改造完成。

  (四)乡村旅游的内涵挖掘不够深人

  县对独特的田园山水、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县优越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文化品位尚需进一步提高。

  二、县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

  (一)乡村旅游日益成为全省旅游产业的重头戏

  2010年到2012年,各级政府和组织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响应国家提出的“乡村旅游年”和融入全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切人点,积极规划景区,推出线路,培育产业龙头典型,合力推进。虽然起步较晚,但行动迅速,很快由落后地区跃升为全国乡村旅游的巾上游省份。到***年,全省评比推出了涉及乡村旅游的各类省级示范区(景点)***家,其中涉及“三农”的示范区(景点)**家。到2012年末。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整合全省各类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形成了较高水准、品牌独特的乡村旅游线路和景区

  黑龙江省根据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国乡村旅游年”的“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主题,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推出了多条乡村游线路,集中展示了县众多的农业产业、田园风光、山水森林、地质奇观、乡村古镇、休闲养生、民风民俗、乡村古迹、农耕文化遗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风貌等独特景观,推出了***区旅游区、**狩猎场、**森林动物园、**山庄、**生态湖、***农场等一大批乡村旅游精品。

  (三)极大的推动了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宏观经济建设

  乡村旅游的发展,推进了全省的旅游产业,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保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到2012年,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万人次,创汇***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接待国内旅游者***万人次,旅游收人***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和***%;旅游总收入实现***亿元,比上年增长***%。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乡村旅游经济总量估计占全省旅游经济指标的***%左右。

  三、县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主导战略,加大宣传力度

  县政府应将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升到经济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将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并根据社会、经济以及环境制定整体发展规划。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联合网络、广播以及电视等媒体,扩大县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力度,此外,对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旅游资源,并实施对旅游周边产业,配套产业进行引导,为旅游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进而实现推动县乡村旅游业稳步发展的目的。

  (二)发挥示范作用,推动品牌建设

  品牌塑造差异,精品铸就品质,推动精品化战略发展,树立起“打造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发展目标,发挥乡村旅游示范作用,对各示范点的特色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情况,全面打造县旅游示范基地,将**示范片作为县发展的龙头示范片,纵深推动**、**等示范片的旅游资源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具有特色的溶洞旅游精品,使旅游形象和品质得到彰显,进而塑造起独有的旅游品牌。

  (三)推动特色产业,营造民俗氛围

  是一个多民族居住地,这里集合了壮族、汉族、苗族和瑶族等多个民族,其中壮族和瑶族只要集中于茶城、新坪、龙怀、东昌、马岭以及杜莫等乡镇,他们长时间居住于此,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物质文化,也为县营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本土特色旅游项目,使田园和民族特色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构建茶场游、民族园等游园项目,重点对民俗风情游进行开发,为游客营造一个民风特色和乡土氛围浓厚的旅游园地,让游客能够在旅游中体验到不同于当代的特色文化,进而使其魅力得以充分展现。

  (四)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新农村建设

  政府应设立专门的乡村旅游专项资金,将其全部用到县乡村旅游发展中,重点用于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项目贷款贴息和补助、乡村宣传促销奖励等上,同时给予新农村建设优先扶持,加大生态环保、水电路气等设施建设中,将农村饮水和建设工程作为重点,通过推动休闲林场、休闲农村、绿色茶园、庭院大户延伸、规模果园等发展,针对以农业为依托的旅游项目应优秀安排、优先考虑。组织农民参与到乡村旅游服务培训中,尤其是针对导游、营销、管理以及民俗文化传承等人员应作为重点培训对象。

  (五)结合农业发展,打造生态旅游

  县不仅拥有享誉国内外的“皇室贡品”芋,同时县的生猪、马蹄、生姜、夏橙、八角以及食用菌等均非常闻名,故应将发展的重点放到花卉、桑蚕、速丰林、中草药等上,以“生态、绿色、体验、休闲”为主题,真正实现生态旅游的构建,同时将市场需求作为发展向导,在农村的依托下,打造一个民俗文化、自然生态、农林牧渔以及田园景观的特色农业产业,培训其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点,使其真正成为推动县旅游发展的动力源。

乡村调研报告10

  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升级换代的时代,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升级转型。20xx年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数的1/3,旅游收入高达3200亿,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不可轻视的力量。

  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升级换代的时代,乡村旅游产品也亟待升级转型,以应对越来越多元个性化的市场需求。

  在此背景下,旅游业成为拉动国内消费的助推器。20xx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高达3.25万亿,两项指标年增长速度均超过10%,其中国内乡村游客数量达12亿人次,占全部游客人数的1/3,旅游收入高达3200亿,全国乡村旅游接待点(农家乐以上)逾200万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业内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一、调研背景

  此次调研活动以网络问卷形式开展,历时26天,共收到有效问卷1773份(同一IP地址或设备只能参与一次),参与人数超过预期,为研究提供了较准确的基础数据。

  二、调研对象

  此次调研对象是一二线城市中产阶层(收入水平较高、教育背景良好、家庭结构合理、年龄层次主力、男女比例适中)。因此问卷聚焦此类人群,经问卷回收后分析,参与人群与计划的调研对象基本一致。

  三、调查结论

  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频次依旧偏低,开发潜力巨大

  田园风光依旧是乡村旅游的第一吸引力

  自驾游是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

  乡村旅游消费承受能力正在提高

  乡村民宿/客栈市场需求空间巨大

  100-300元价格是乡村民宿/客栈的主力承受区间

  乡村旅游地的开发要求及条件正在提高

  乡村旅游的购物意愿比较强烈

  乡村度假庄园的基本市场面已具规模

  乡村度假庄园的内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

  四、调查小结

  本次调研发现乡村旅游的广阔市场前景及巨大潜力,表明乡村旅游已经进入一个升级换代的时代。

乡村调研报告11

  农村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近年来,国家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把环境治理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解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近日洛南调查队组织人员分别对洛南县保安镇黑潭村、石坡镇罗窑村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共获得20个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样本,并与县相关部门及地方工作人员座谈了解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进展情况。

  一、洛南县概况

  洛南县地处秦岭东段南麓,全县下辖16个镇(街道),一个工业集中区管委会,244个村(居)委会,面积2830平方公里,全县人口46.1万人,农村人口37万,占全县人口8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消费市场上产品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提高,但同时农村的各种生活垃圾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处理不当,就会破坏原本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科学处理农村垃圾污水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考验。

  二、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特点

  在此次调研中,调研团队通过访谈、问卷及观察等方法了解到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其中包括村民对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污水排放方式、厕所改建等的态度、意见与建议,政府的支持和宣传力度。具体现状如下:

  (一)生活垃圾处理

  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回收、处理:样本问卷中100%的村民选择“本村垃圾进行集中处理”与“本村内部及外围没有存在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或积存的建筑、生活垃圾”,90%的村民选择垃圾集中处理方式为“乡镇直接转运走”。表明目前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已经初具形态,在各个村庄内安置大型垃圾回收箱督促村民集中丢弃垃圾,逐步改变村民以往在路边、河道处堆积生活垃圾的习惯。

  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样本问卷中75%的村民认为生活垃圾没有做到日产日清,100%的村民认为本村生活垃圾没有做到分类回收处理。表明在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上,镇办部门及相关处理部门对垃圾回收点的管理仅仅做到统一回收,集中填埋。

  处理生活垃圾基础设施不足:样本问卷中45%的村民认为垃圾回收箱数量不足,无法满足需求。基础设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民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然而调查得知石坡镇、保安镇基础设施并不理想。在与政府工作人员座谈得知,人口密度较大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比较好,垃圾回收箱数量能够满足村民需求,而边远农村地区设置垃圾回收箱数量少,分布远,村民垃圾以堆在房前屋后空地为主。这是由于政府和村民的双方资金问题造成的,在人数少的村庄,村民不愿承担垃圾处理费用,由于乡镇政府资金缺口,也没有能力去建设更多的垃圾回收基础设施。

  (二)生活污水处理

  家庭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污染:样本问卷中25%的村民污水处理方式为直接排放至屋外,15%的村民为经过沉淀池等简单处理后排至屋外,50%的村民为自修排水,仅有10%的村民通过接入乡镇污水管网集中处理。表明当前农村污水处理存在严重问题:一是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至屋外,多为直接排入室外空地或水渠,严重污染土壤及水资源;二是通过自家修建的排水设备排放,这也多是通过管道排入较远的水渠等地方,污水仍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三是污水设备改造标准过低,简易的沉淀池等改建后的设备真正能达到无害化处理的很少,导致从明污转为暗污,农村里由污染造成的黑臭水体屡见不鲜。

  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村民满意度不高:样本问卷中25%的村民表示“一般”,25%的村民表示“不满意”,50%的村民表示“满意”,村民对本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满意度并未达到60%及格率,原因主要为没有统一的污水处理方式,自行排放污水对环境污染大。

  (三)厕所革命

  卫生厕所改建进度缓慢:样本问卷中仅有10%的村民对卫生厕所改建工程有所了解,90%的村民对卫生厕所改建工程都不够了解;20户家庭使用的均是非卫生厕所,未参与过厕所改建工程;村民对卫生厕所改建意愿较强。

  村民改建意愿强烈:样本问卷中70%的村民表示愿意将厕所改建为卫生厕所,30%的'村民表示不愿改建,原因大多为花费较高,不愿承担。针对本村卫生厕所改建存在的问题与建议,80%的村民回答希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多进村宣传相关政策与补贴方式。

  (四)村容村貌提升

  样本问卷中,问及家庭住址是否配备防暑降温设施中,90%的村民回答拥有相关设施,10%的村民回答没有相关设施;问及本村饮用水方式时,50%的村民回答自来水方式,50%的村民回答自井水或者湖泊打水;在问及本村通村通组道路是否硬化及主要街道是否有路灯时,20户样本均回答道路硬化并且安装路灯;在问及主要街道是否进行美化时,65%的村民回答经过绿化美化,35%的村民回答未经过绿化美化;在问及本村新建房屋是否有统一规划设计时,50%的村民回答有统一归化,50%的村民回答没有统一归化;问及对本村现有村容村貌满意度时,75%的村民回答很满意,25%的村民回答一般,没有不满意的现象。

  三、洛南县农村人居环境改建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效

  制定环境整治措施,督促改建进程。洛南县成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关于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实施意见》,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调整充实力量,细化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镇村也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整治工作机构,对辖区环境整治宣传、组织实施、督查、考核、指导村组整治。

  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增大环境治理力度。洛南县投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1200余万元、整合县人社局资金360余万元、镇办投入480余万元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购置垃圾箱17659个,手推车681辆,转运车7辆;建成永丰镇辛岳村、石门镇东山村等四个垃圾处理站;建成石门镇刘家村、石坡镇新华村污水处理设施,保障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及时转运处理。

  加大人力投资,保障队伍建设。洛南县农村各类农村保洁人员达3000余名,负责农村街道清理、垃圾收集的实时监督等。实行“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定标、定酬”的“六定”工作制度,打造出一支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农村保洁队伍。

  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存问题

  随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水清岸绿、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乡村。但是由于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各种原因,全县大部分乡村在人居环境治理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村庄垃圾处理存在“死角”。县上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后,很多村庄有了集中堆放垃圾的地方,硬化后的街道上比较干净,街道两旁的住户、商户门前也还整齐,但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位置、一些人员涉足较少的地方、一些远离村庄的沟渠、河沿,成为随意倾倒堆放垃圾的新场所,但少有管理人员发现,更没有人处理,变成垃圾处理的“死角”。二是对于垃圾回收箱的管理不够到位,部分村庄垃圾清理不及时。一般是由村委联系卫生部门拖运垃圾,在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垃圾的随处丢弃。由于垃圾处理设施不足,无法满足垃圾分类条件,村民没有垃圾分类意识,对有害垃圾不能及时处理,处理过程中对生活垃圾进行深度填埋,也会污染土壤、地下水资源。三是垃圾处理没有形成村民共识。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参与,需要每家每户的积极配合。但现实情况是村民常常不肯“自扫门前雪”,能除“他人瓦上霜”就更不可能了;近些年来,虽然村民素质得到提升,可是依然有一些村民受到传统生活模式的影响,思想观念的更新难以追赶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程度,有一部分“村民的卫生意识较为落后、整体,为垃圾集中处理增加难度。

  二是污水设施改造标准过低,明污转为暗污。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建了漂亮的公厕,部分农户家中也有了简易的污水处理设施,但由于目前大部分没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改建后的设施真正达到无害化标准者甚少。所谓的“三格式”,实际为直排式。生活污水绝大部分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了河道或排出室外空地后任意渗入地下,少部分经化粪池简单处理后任意渗入地下,严重污染河水和井水,从明污转为暗污,致使一些河道和水塘成了天然的集污池。

  三是厕所改建进程缓慢。目前洛南农村旱厕及简易厕所占绝大多数,到夏秋季节臭气冲天、蛆蝇成群,对地表水、地下水及大气带来严重污染。村民如厕观念落后,对厕所卫生条件不重视,甚至对于改厕过程有抵触情绪;相关政府单位、村委会对厕所改建政策宣传不到位,多数仅为村民大会口头宣传,导致村民不能实质性了解政策详情;农村排水系统落后,多为自修式排水系统,不能满足厕所改建需求。

  五、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有人管事

  农村环境治理一直以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治理的进程中,政府必须要是主导者。因此,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重视环境治理工作,按照各地经济、政治、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形成县、镇、村三级环形互动机制。其次,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流程通畅。最后,办事情最后的基础是人,政府制定了政策,分配了任务后,执行的是人员。要使治理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必须将治理的绩效与县、镇、村干部的考核成绩相结合,坚持重罚与高奖的基本原则,进而激励干部重视农村垃圾治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建立投入机制,确保有钱办事

  投资的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一个瓶颈性问题。首先,县级以上政府必须将本地农村环境治理考虑到每年预算中,必须占有一定的份额,然后划出一份专项款费,通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有效的利用资金,采取多样的方法对乡镇、村落进行补助,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其次,政府一方的力量是薄弱的,环境治理的一系列运作需要大笔的费用支撑,可以进一步打开治理资金投入渠道,让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县级扶持一点、镇办补贴一点、村组自筹一点”等方法进行资金筹集,按照“谁投资,谁承办,谁得益”的原则,结合新型农村的规划,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到垃圾治理中,实现投资多元化与企业化,从而建立起市场化的治理体系。

  (三)狠抓宣传引导,确保全民参与

  从辩证法可知,解决事物要看清其本质,找到事情的真正内因。在农村人居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即内在原因是村民的环保意识缺乏。而要改善这一局面,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加强环保宣传。如:发放环保小册子、播放环保影片,定期开展环保宣传会,挨家挨户发放环保垃圾桶等,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宣传,做到从娃娃抓起,不断加强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让村民成为环境治理的主力军,积极参与村集体环境改建工程,比如修缮污水系统、改建卫生厕所、集中回收生活垃圾,从而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的产生。

乡村调研报告12

  类型丰富、层出不穷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北京人旅游的主体,传统意义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乡村旅游已不能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品牌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北京乡村旅游已形成了新产品体系,包括景观类旅游产品、民俗旅游村、休闲度假村、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及节庆类旅游产品。截至2008年年底,北京市共有13个区县的344个村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工作,其中市级民俗旅游村167个,占现有民俗村的49%;民俗旅游户已发展到2万余户,从事民俗旅游接待服务的人员约6万余人。拥有各类观光农业示范园354个,其中绝大部分是以采摘、垂钓、养殖为主。有的民俗旅游村依托大型旅游景区,形成了“观在景区,吃住在民俗村”的发展模式;也有的民俗村依靠内在的旅游要素,让游客与当地人或表演者共同游戏、生活或劳作,诸如歌舞看戏、种花养鱼、采摘果实、种植蔬菜、学做菜肴及其他家庭工艺等,让游客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了解各种实用科技知识;有的还利用历史事件遗迹发展“红色旅游”,组织游客观览具有地方特色的旧民居与古建筑等。

  在北京的昌平、平谷、怀柔、密云和延庆等山区及西北六环外侧的平原区和浅山区分布着一批度假村,它们充分发挥环境优美、空气新鲜、绿地广阔、交通方便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产品。有的采用前村后园,以园养村,以村促园的经营模式;有的以温泉为依托,建成温泉疗养地、戏水池、游泳池等,使度假者通过温泉浴达到医疗、保健效果;也有的以景点为依托,游客白天观景,晚上在度假村休息、娱乐;还有的以高尔夫球场、滑雪场、足球场、羽网球馆等体育设施及森林为依托,吸引市民前往度假观光。

  乡村游出现8种新业态

  北京市旅游局根据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总结推出了乡村酒店、国际驿站、采摘篱园、生态渔村、休闲农庄、山水人家、养生山吧、民族风苑8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北京市旅游局安金明副局长指出:“这8种产品的推出,必将改变京郊乡村旅游产品单一、特色不突出的状况,有利于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升级换代。”为规范这8种新业态的发展,北京市旅游局还牵头制定了《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

  具有休闲、娱乐、求知、教育功能的乡村酒店,是将农业、生态、田园等景观与住宿、餐饮设施结合,为游客提供乡村休闲体验。昌平区乡村酒店分为温泉康复疗养型、特色餐饮型、体验农事型、餐饮会议型、采摘休闲型、田园风格型、拓展登山型、特殊风格建筑型等。朝阳区重点打造的国际驿站,以家庭(户)为基本旅游接待单位,并形成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它所接待的群体以国际游客为主,外国游客居住国际驿站,可亲身体验当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过程,参与中国传统或当地传统节日及其它特色活动,参与人们日常休闲及娱乐活动,也能观赏独具中国或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据介绍,大兴区新型的采摘篱园、密云天然的生态渔村都值得一游。此外,北京发展较好的休闲农庄有通州区禾阳休闲农庄、通州区天地和庄园、昌平区中科捷奥休闲农庄、延庆县怡情园休闲农庄等。而房山区重点打造的养生山吧,依托山地资源,以绿色健康、修身养生为经营理念,将绿色、养生理念融入乡村旅游之中,也引起了许多市民的兴趣。

  建立有效机制推动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任何市场永恒的主题。旅游者的需求是不断更新的,北京市旅游局因此倡导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机制。积极收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信息和旅游市场变化动态,主动地革新现有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的内容、档次、类型,并且积极推动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这也是北京市乡村旅游产业一直在全国保持先进水平的成功秘诀。

  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与差异化不断推动产品创新;市旅游局还以科学的规划引导旅游产品创新的方向;市农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水务局等政府部门则以投资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国际投资、市民投资与居民互助合作社为产品创新提供了资金保障。北京市旅游局与标准局不断对新产品业态建立标准,也保障了创新产品的健康成长。

乡村调研报告13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现状,根据宝中企发[2009] 77号文件《关于做好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安排,我局对凤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情况采取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分类座谈等方式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县休闲农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成为非公经济中最具活力和亮点的部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凤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凤县地处秦岭南麓,历史悠久,古称“凤州”。全县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10镇2乡100个行政村,11万人。素有“川陕咽喉,秦陇锁钥”之称,宝成铁路、316国道、212省道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发展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凤县通过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生态示范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迅速提升了县城品位,并把“旅游兴县”作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之一,采取“高目标引领,高强度推进,高效率落实”的“三高”精神,倾力打造“水韵江南、七彩凤县”休闲旅游品牌,旅游农业已成为凤县经济的发展的一张名牌。

  休闲农业作为我县旅游发展业的一部分,虽然起步较早,但近年来才得到很快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田野自然风光观赏与参与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家休闲互动,山村农事、特种动物养殖体验为主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休闲农业实体401家,其中林麝特种动物休闲互动养殖92家林麝存栏1700头、农家乐163家、县城家庭宾馆108家、农家宾馆24家、快捷酒店14家、从业人数达1545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6000万元,年户均接待748人、户均收入万元;大型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企业2户。其中凤县汇丰农业开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汇丰果园度假山庄二00七年开工建设,二00九年五月对外开放,资产总额19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500万元、可同时接待200人就餐、120人住宿,年营业收入60余万元。是以吃、住、玩一条龙服务的休闲度假乐园,也是目前我县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山庄设有餐饮部、客房部、儿童游乐场、动物观赏园,有果园和葡萄长廊。餐饮部豪华宴会厅同时可接纳200人就餐,客房部有豪华包间、标准间共有60个床位。农场种植的有葡萄、苹果、花椒、梨桃等各种果树700余株,还有供游客使用的停车场、会议厅满足了游客的基本需求。凤县秦海鹿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凤县第一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景区,集餐饮、休闲、垂钓、住宿、梅花鹿观赏养殖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企业,总投资18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2008年营业收入308万元。该企业今年六月被市政府授予“宝鸡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存栏梅花鹿1100余头,养殖规模在西北五省位列第一、在全国排第六,在县委县政府的扶持下正逐步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就全县休闲农业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城县郊区型。县城城郊的西庄村、任家店村、草店村经济基础好,交通便利,空气洁净,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它们大都利用当地自然环境、现有农业资源和乡村特色、地域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垂钓,开设特色休闲农家乐,让游客在工作之余体味山水之趣、体会生计之源、体验劳作之道、体察民生之实、体现农家之乐,使之成为农村、农民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别是2008年以来,随着我县“七彩凤县、水韵江南”的旅游业品牌在全省的知

  名度越来越高,游客纷纭而至,县城的接待能力有限,这些村在县政府的号召下,大力发展“家庭宾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园林生态农业型。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我县农村种养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建设初具规模,许多基地同时注重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菜园、养殖园、生态园等游客入园观景、赏花、采摘、品尝,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

  3、景区周边型。我县旅游景点众多,目前,已开发或初步开发可接待游客的景区共有5个。(即嘉陵江源头生态探险区、通天河森林公园生态观光区、紫柏山景区生态探险区、古凤州人文历史景区、灵官峡互动娱乐旅游区五大景区)三年来共完成旅游休闲项目及产业投资亿元,建设了以环县城山体亮化工程、县城“一江两岸”大型水景灯光表演、180米高喷泉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特色旅游项目。这些给有经济意识的外地客商和景区周边的农民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他们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开设观光、赏景、登山、森林浴、水上游乐等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同时,这些农民结合周围的田园观景和民俗文化,兴建一批休闲、娱乐、餐饮设施,家庭宾馆、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从而带动了景区和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凤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我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本着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思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原则,积极整合资源,聚集全县之力,强势推进,有效促进了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开发工作的全面落实。主要做法是:

  1、规划先行

  在旅游开发中坚持科学论证、规划先行。聘请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旅游规划权威机构为我县量身定做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及17项旅游专项规划。确定了“全县一体、景区多元”的框架。同时将休闲农业纳入整个规划,有序发展。

  2、领导重视

  为了加快休闲农业的推进,对规划中以农家乐为主体的农户采取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全面协调解决农户建设方案和资金等各类问题,有效地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速度。

  3、在资金上予以扶持

  我县在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上建立和安排了专项资金,对一些经营特色明显、带动力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足、运作规范的休闲农业企业给予扶持和奖励;对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在资金上给予扶持倾斜,鼓励做大做强。

  4、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结合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开展“公路绿化、水系绿化、村庄绿化、坡面绿化、城镇绿化”等5项造景绿化工程。实施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民生环保项目,为旅游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三、当前我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我县休闲农业虽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但总体上还处在单体规模小、经济效益低、无序发展的状态,还处于成长发展的过程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

  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要是一些农户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顾虑重重,怕得不偿失,没有效益。一些部门对休闲农业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宣传引导力度不大。

  2、缺乏有效引导和科学的管理社会管理“缺位”。一是当前我县的休闲农业特色不够明确,设计雷同,功能不配套,简单仿效,经营粗放。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但多数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3、定位不明,品位不高。我县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基本处于低、小、散乱状况,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4、管理体制不顺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主要是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在政府中找不到“婆婆”,社会管理“缺位”。县机构改革后,成立了旅游局、商务局、中小企业促进局,他们都承担着部分管理职能,仅靠一个部门难以牵头组织管理。农民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和相关项目缺乏整合捆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几乎没有。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农业已成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它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增长点,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的进程,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有效地促进农业资源要素的整合,是较理想的农业转型升级目标模式,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特别是对于地处山区的凤县来说,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山区富集的资源优势,取得双重效益。因此,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形成共识。要把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长远工程抓好抓实。

  2、加强引导,促进有序健康发展。休闲农业是个新生事物,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瓶颈,成为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的助推剂,关键就是要

  做好引导,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一是规范管理。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的管理机制,规范休闲农业的项目审批(或备案)、可行性论证及日常管理。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设施占地、准入资格、经营范围、活动内容、经营单位的服务质量标准、收费标准、星级评定等,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帮助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休闲农业业主到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二是搞好市场引导。加大休闲农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以市场为导向,吸引多元投入开发,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县外资本投资休闲农业。特别是引导和鼓励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工,带着资金、经验和信息回乡发展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发展地方经济。

  3、突出特色,加大综合开发力度。一是要做浓“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重点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离开特色就没有吸引力,没有竞争力。因此,必须改变当前我县休闲农业低、小、散、乱的现象,由政府主导,组织农业、旅游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精心设计、谋篇布局、开设项目。充分发挥区域、区位特色,依托资源发展休闲观光企业,并根据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突出个性、形成特色。特别是要增强互动体验活动。同时,要注重对休闲旅游农业产品收费价格的管理,保持其经济实惠的收费特点。否则将会大大降低其吸引力,与竞争力失去客源。二是要建好示范样板,休闲农业建设是一项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就当前而言,要抓好精品示范样板,为发展高品位的休闲农业打好基础,做好示范。三是要突出文化特色。开发休闲农业项目必须结合凤县实际,注重文化品位、健康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农耕文化、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加强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的运用示范,加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农业文明与科学知识,以达到综合开发、做大做强的目的。

  4、落实政策、优化服务、提供更加有利的融资环境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氛围。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动器,建议应研究出台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提供信贷支持的优惠政策。如:财政转移支付、税收优惠、财政贴息、小额信贷、低息贷款等政策。二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有关部门要切实为发展休闲农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休闲农业项目审批、办证等过程中提供方便,有关规费收取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三是要加强宣传,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重要意义、重大作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重视休闲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益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开创广阔的市场前景,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上规模、上档次,推动休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乡村调研报告14

  一、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近年来,政府部门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出台多项政策以便保障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20xx年4月,阿里研究院发布了《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xx)》。结果表明,20xx年阿里平台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超过90万个,其中零售平台占比97.73%,1688平台占比约为2.27%,20xx年,阿里平台上完成农产品销售695.50亿元,保持继续增长趋势,比20xx年增长30.52%。20xx年,河北省成为我国第一个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溯源全覆盖的省份。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指出,截至20xx年底,河北省有淘宝村91个,位居全国第六。全面发展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是实现河北省农业发展使命的需要,是提升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河北省如何应对传统经济的转变,如何优化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变动,如何抓住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机遇,全面提升河北省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河北省农村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河北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由此可以得出,客观地研究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并且找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为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具体性对策建议,探索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还可以为我国其他地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1.河北省电子支付方式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应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得到迅猛的发展,支付由传统的现金交易模式转变为多数靠电子进行支付。此类的转变极大地便捷了人民的购物方式以及转变了传统的消费习惯。20xx年,河北省的支付宝网上支出金额同比增长117%,其中人均网上购物消费4258元,缴费支出269元。20xx年底,我省网民网络购物使用率达56.0%,较20xx年底提升7.1个百分点,首次超过50%;团购使用率达22.1%,较20xx年底提升5.8个百分点;网络购物、团购、旅行预订网民使用率较20xx年分别增长7.1、5.8、4.9个百分点。虽然如今在农村仍有一部分的农民没有接触网络,尤其是中老年人,仍使用传统的交易方式,但是大部分的青年人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了解与掌握,可以便捷地通过新型的支付方式在电子平台进行产品的交易,这些新型支付方式(如网银、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已经被广大青年接受并且习惯,无形中推动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2.农产品市场的发展需求。“十二五”时期河北省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快速发展状态,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如瘦肉精、毒豆芽、假奶粉等,让城市居民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要吃好、吃健康。这些城市居民对特色优质的农产品有着强烈需求,部分消费者更愿意花钱购买具有保健功能和能体现文化品位的特色高端农产品。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具有地理标志的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3.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到20xx年底,我省目前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达到了3731万,20xx年新增加网民数量为12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5%,相对于20xx年末增长了1.6个百分点。截至20xx年底,我省手机用户规模达到6367.2万,比20xx年增长138.1万。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到20xx年底为1226.5万户,同比增长98.9万户。

  三、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物流建设体系不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以方便快捷的物流为基础,而我国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如今多数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只是覆盖到了县一级地区,县以下的乡镇无法送达。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客观原因是河北省农村地域山脉较多并且交通相对落后。经过多年的发展,河北省农村物流体系虽然初具规模,但是农村物流体系仍然薄弱,设施装备的.科技含量仍然较低,河北省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仍然滞后。2.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缺失。由于目前河北省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城市的环境相比,农村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公共服务设施匮乏,“虹吸效应”使得农村的电子商务人才流失于发展较好的城市,导致现如今河北省农村特别缺乏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又懂得经营农产品,更愿意到农村进行服务的有为青年。目前电子商务人才的匮乏突出表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农村电子商务的直接参与者层面,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在推动与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地方政府层面,缺乏懂电子商务的管理人员。3.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亟待解决。根据《20xx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北省当前约具有3614.71万农村人口,这个数字接近河北省总人口数量的1/3。从总体上看,河北省的农村网络设施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从市县到乡镇的网络基础设施依然很薄弱。农村网络信息服务还没有完全深入基层,村级信息服务点不够健全,农业信息传递在最后一千米上遇到了阻碍。县镇二级到最终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升对策

  1.鼓励第三方物流在农村中发展。对于农村农业个体户以及网商,通过园区进行物流配送并不合理,所以需要链接商户与消费者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第三方物流。因此第三方物流任重而道远,它的参与主体涉及了供需两方以及物流企业自身,通过合同签订确认三方权责,受到法律保护的合同保护着三方的利益。而且第三方物流企业有着更明显的优势,配送速度以及物流服务都较为成熟。2.加快培养农村电子商务人才。综合考虑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普及率以及信息传输等方面因素,农村电子商务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农村电商人才培养体系。(1)正式差异化培训。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每个阶段所需要解决的难题都不一样,所以针对农村网商的培训应该体现出差异,可以请专业网商老师为村内网商进行培训,以及请在各大电商平台经营高级店铺以及销量靠前的成功网商进行成功演讲,传授经验。(2)非正式交流。安排农村中从事电商相关创业人员周期性参加政府、行业相关组织、企业的线下线上交流活动,针对其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如政策、运营等。同时促进创业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提升。(3)走出去交流。通过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县市的考察和调研以及与其交流互动,可以高效率解决自身所遇难题与瓶颈。不定期组织电商相关人员参加电子商务研讨会,参加相应培训课程以及与其他地区共享资源,互助互利,达到双赢。3.提高农村电商信息基础设施。完善河北省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和宽带普及率,建设面向三农的移动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如网络普及的资金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道路、网络信息平台、冷库、物流配送等的建设;积极配合建设和完善适合农产品特点的物流配送体系,打造农产品信息发布、数据交换等功能于一体的电商服务平台,发挥“互联网+”倒逼机制,鼓励河北省传统农村商贸企业加快建设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

乡村调研报告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实力,既是党中央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潜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念在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根据民权县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在林七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于今年9月下旬透过走访农户及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方式对XX村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状况整理如下:

  一、xx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XX村概况

  XX村座落在民权县县城的东北部,与县城相连,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公路从村中穿过,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为13。5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3村民小组,713户人,全村可用耕地3024亩,水面面积50亩,20xx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群众经济收入达4。6万元,全村共有65名党员,设一个党总支,二个党支部,下设11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设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2、理清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利用X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群众资产的管理,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和村级群众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效益

  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用心引导村民发展优质粮食作物,大棚蔬菜、瘦肉型生猪等农产品,并不断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如司庄、梅山、黄村、仰村八个村民小组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为城区居民带给新鲜蔬菜,菜农收入稳步提高。二是用心发展种植草莓、甘蔗基地400亩和农村种类中介服务组织,扶优做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带动村民用心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三是用心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增加劳力经济收入。

  3、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X村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应对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等“热点难点”实际问题,村两委干部用心争取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自愿捐款,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4、建立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

  按照林七乡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X村总支书记王继思为组长、村委会主任王继祥为副组长,两委村干部为成员,村文书为信息报道员。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构成了“市指导、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X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成效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X村的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切合村情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做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X村下辖8个自然村,一方面既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3、干群关系得到必须改善。

  以前乡镇干部及村干部下农村入农户时,是“要钱要命”,而此刻是“送钱送物”。

  三、X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徐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中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该村党员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多数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证明X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不够开拓性,创新性地去开展工作。如此看来,X村两委领导班子尤其是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素质高低,必须程度上决定着该村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2、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少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事一议较难统一农民的意见,使得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目前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3、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科技应用的不够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农民富起来,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农村的卫生事业、法制教育是不行的,没有高素质的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认为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培训示范基地,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特产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农户至少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要以乡、村为单位做好非农业的专业技术培训。

【乡村调研报告】相关文章:

乡村调研报告02-16

乡村调研报告07-24

乡村调研报告02-27

乡镇乡村旅游调研报告-调研报告04-14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02-14

乡村旅游的调研报告08-07

乡村的振兴调研报告08-07

乡村振兴调研报告11-21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03-16

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