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笔记

时间:2024-05-25 14:12:37 笔记 我要投稿

读书的笔记15篇【优秀】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的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读书的笔记15篇【优秀】

读书的笔记1

  本年度目前为止看的最有意思的一本书。

  逻辑,理性,纯粹。都在作者的笔下像流水一样绵延不断,写出这样一本书,需要多大的勇气?这种征战自己,征战世界,征战人性的勇气……

  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我不喜欢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为什么每次看到那种歌颂牺牲主义精神的东西就全身起鸡皮疙瘩……

  这本书让我理解了我灵魂深处的一些东西,如果我有灵魂的话……或许有些人称之为反叛……

  都可以,有何不可呢?

  既然写到这里,那就说说我自己吧……

  我知道怎么样取悦他人,这是我花了很长时间学会的表演。但是当我学会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不想取悦他人了,我决定余生只取悦自己。

  我知道怎么样得到别人好的评价,我花了很长时间得到过我小时候一直想要的肯定,然后我把它们全部摧毁掉……我不准备活在他人的评价体系之下。

  ......

  我知道我不是什么济世之才,我也没想过去拯救谁,如果我这一生会有什么意义,那么肯定是因为我在不断的'了解自己。

  书中的人物在看书的时候对书中人物的品评,最让我叹息的人是盖尔,他其实也可以像洛克一样纯粹的,只是他最后放弃了自己,但即使是放弃,他也算是出色的完成了放弃这件事吧……

  品评完书中人物之后,就到了解剖自我的时候……

  人就是这样,你必须时刻警惕自己被不好的东西围猎……这就是我们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原因之所在。

  也许我们渺小的不足挂齿,但是一旦被卷入低劣的齿轮,我们就连作为一个渺小的个体自由自在的资格都没有了呢……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大多数人的世界,可是这大多数人却又是我们所鄙视的人……我们怎么可以把这个世界交给他们呢?

  而我们所领受的传统教育传统理念传统文化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少数服从多数……

  那么,这样是合理的吗?

  多数派自然的被认为是正义以及真理,少数有不同看法的就被排挤,这大概是对正义和真理最大的侮辱。

  这种侮辱,与托黑侮辱建筑、新闻、文学……有什么区别呢?

  我能做的无他,只有鞭策自己,不断向前。

  想起《阿特拉斯耸耸肩》中摘抄的一段话“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

读书的笔记2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看完后,不觉悲凉,悲哀,悲伤起来。似乎时间所有的苦难都他经历了。不禁自问:活着的意义何在?

  司马迁说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鹅毛轻;雷锋说,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保尔柯察金说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但对于徐福贵而言活着的理念在于:“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他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更应该懂得生活,学会劳作,为一家人而活着。那样即使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却踏实了。妄想可以尝试把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使自己穷苦的家变得重新发达起来。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见他活着的意义只是为了家人,对家庭的牵挂便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理由。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选择留下,或死于战场,或者高官厚禄。但像他这种无文化无社会主义理想的旧社会底层人民群众而言是终究不会选择留下的。当解放了以后,他看到占他家地的龙二被枪毙,家珍的话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而即便是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够拥有。先是儿子献血,糊涂送命;女儿难产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压成肉酱;外孙被豆子撑死!而他只能感叹:“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想想现实中的我们,还在争么?肯定是的啊!试问谁能真正放下呢?

  书看完了,觉得异常压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可以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镜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过。而不会被20××这样的“世界末日”感到惶惶不安,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拥抱未来!才是当代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

读书的笔记3

  这个寒假我读了第一本革命小说《红岩》,我一直是用敬畏的心态来读这本书。封面上的那两个打字“红岩”,似乎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一看见它们,我的心就沸腾了。这本书讲述了重庆地下党和国民党斗争的故事,成功塑造了华子良、许云峰、江姐、宋振中、成钢、成瑶、刘思扬、双枪老太婆等英雄形象。小萝卜头宋振中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就参加了共产党,但是后来全家都被杀光了。刘思扬出身豪门却参加共产党,这种热情为党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而最让人感动的就是江姐,她的形象深深地树立在了我的心中。

  在渣滓洞中,无论鞭挞棒打,无论竹刺针扎,无论“十指连心”,她都咬紧牙关,终以微笑面对着大家,洁白的蓝色旗袍上不沾一点浮沉,似乎告诉大家:咬紧牙关,不要泄露秘密,相信党总是会胜利的。她总是毅然地说: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做的。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那一首首铁窗下的心歌无不表现了烈士们视死如归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红岩里面也有一些让世人唾弃的,遗臭万年的家伙,譬如叛徒甫至高,国民党的狗腿子,他能在鲜艳的中国国旗下微笑吗?不,他连站在中国国土上的资格都没有。

  这些革命英雄的壮烈事迹,我们必须铭记在心没有他们挥洒热血,哪有我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没有他们咬紧牙关,哪有我们的高楼大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啊!

读书的笔记4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翻译:商汤在他沐浴的器具上写下“如果今日能自新,那便能日日自新,将来也永能自新。”康诰说:“振作民众,使其自新。”《诗经·文王》说,“周虽是旧邦国,但因其自新其德而承受天命。”所以君子在任何事上都要用尽全力(自新)。

  何谓自新?

  新民,就是使民众自新(德行日日进步)。在此段作者引用了古代文献中的三句话来说明古人对新民的重视。商汤警戒自己要每日、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德行进步,不敢间断——事实上,这是修养用功缜密的表现。《诗经·文王》中要告诫大众,周虽为旧邦,但正是因其自新其德才能承受上天的天命——获得天下。所以,自新对于君子自我修养以及经商从政都至关重要,所以,君子才会无所不用其极——即在一切事、一切行为上不断自新,不敢懈怠。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儒者积极进取有为的生命态度。

  我们要为自新“无所不用其极”,那我们自新的方向是什么呢?

读书的笔记5

  《灯光》是小学第十一册语文课本里的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记叙的是一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围歼国民党军57师的战斗就要打响了,作者看到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交通沟里看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人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以后,后续部队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在黑暗里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毅然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但是,“也因为这光亮,他暴暴露了自己,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故事非常悲壮、感人。

  读完课文,掩卷沉思,我的头脑中总是闪现出那位“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的英雄的高大身影,那么,是什么触发作者想到这个距今巳经几十年了的故事呢?在课文的开头,作者作了清楚而明白的介绍灌清明节前一个晚上,作者又漫步在闪着千方盏璀璨的灯光的夭安门的广场中间,并且听到背后传来一声欢叫:“多好啊,就是这眼前的景物,耳边的声音,把作者引进深深的`回忆里,这种由眼前的一景一物域某一场面、某一件事情的触动,引起对往事的回忆、追述的写作手法就是追叙,也许有些了解倒叙写作方法的同学会说:“这好像是倒叙的写法,其实,追叙和倒叙是不同的,虽然,它们都是叙述的方法之一,而且这两种方法也好像有点相同。它们的区别在于:倒叙是先交代事情的结局,然后再从事情的开端开始叙述;而追叙的开头则是立足现在或眼前燃后对往事展开回忆、叙述,开头所写的眼前的事物与后面的往事不是一件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追叙在追?事之后,最后一般都要回到眼前,与前面遥相照应,形成完整的文章结构,

  你看又《灯光》一文最后一段又写到,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世纪,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了这段关于灯光的往事照应开头,并含着不忘过去,应当把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的意思,课本中还有渊些文章也运用了追叙的写法,如《马>〉等。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细心体会追叙的写法,也用这种方法写好作文,祝你成功。

读书的笔记6

  翻开《飘》的第一页,我就被它那浑然一体的文学魅力以它所散发的人性的光辉所捕获。它讲述了一段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浪漫绝美的感情故事。小说的女主人公——农园主的千金,在美丽温柔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野性,向往着自由的心灵。当灾难从天而降,她扔掉世俗伦理道德赋予女性的枷索,勇敢的追求幸福,闯荡事业,守卫她所爱的家园。而这才是真正的斯佳丽——一个大胆,精明执着的女性,如同一条锐利的鞭子,无畏地抽击着封建思想的`桎梏,纵使到头来自我是遍体鳞伤也再所不惜。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但她却不了解他们中任何一个,她如果了解阿希礼她就不会爱上他,她如果了白瑞特,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生都在很固执的追求着幸福,却又一次次将真正的幸福推向深渊。

  整本书以她的感情为线索,以战争为血肉,以人物为灵魂,以思想为血液策划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美丽战争,改变了斯佳丽,也使我对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她在危难时刻杀死北方士兵,在极端贫穷时开创事业,表现出她的坚强、勇敢、不屈。为了维护家人及产业,她不得不与甘扶澜结婚,表现出她的牺牲精神。建业时期,她独特的经济眼光,商业天赋,敢于拼搏的精神,实质上就是传统妇女容易被忽略的优点。斯佳丽毕竟是女人

  永不放弃,永不绝望。正是因为如此她才敢杀掉一个士兵,在一无所有之下承担一个女人所不能承受的痛楚,这需要勇气。每每遇到困惑,痛苦,我便会以“Tomorrow is a better day!”来激进自我,怕什么。我载《飘》的情感望着斯佳丽的背影走着自我脚下的路。

读书的笔记7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老的文字朴素又针针见血,在日常对话穿梭的黑色幽默,总让故事更有可读性。

  以方鸿渐为主人公展开故事情节,从最初与鲍小姐的甜蜜邂逅、草草收场,到与苏文纨的爱恨纠缠,到与唐晓芙的一见倾心、感情碎裂,到最后与孙柔嘉的日久生情却又令人猝不及防的婚姻生活。故事在争吵中戛然而止,似留有空间给予喘息。

  方鸿渐在与几位女人的故事中跌宕出人性的多变,与其他人物的相处中透见每个人个性的`本质。

  一个人是一座城,心里住着人,心外围着门。门愈高,愈想知道里面的世界,进了门,失了魂;摔门而去,再回不到原处。

  婚姻是围城,外人只看到婚姻的表面美好,幻想婚姻多么美好,围城却将争执不停的吵闹和愤怒死死框住。婚姻的门当户对永远重要,方鸿渐和孙柔嘉在没有回家之前至少只是互相耍耍小脾气,回到家后却因各自的亲人而吵得天翻地覆,将个人过错上升到家庭原因。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柴米油盐才是婚姻的实质,婚前旅行的目的就在于此。虽然不曾踏入婚姻,但始终对婚姻持有庄重和仪式,时间总会让对的人相遇。

  生活是围城,外人只看到你的光鲜表面,你自知那只是伪装的保护色。

  职业是围城,曾怀抱伟大的梦想,进入围城,才发现自我的渺小。

  欲望是围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读书的笔记8

  钱老先生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看得见的语言和看不见的道理是充盈书中最大的成功。绝妙的比喻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景物事物的形象比喻;第二类是将抽象的思维感觉运用具体的物像来比喻,或者反向描述;第三类是利用本体和喻体在价值上的强烈反差,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的目的,这无疑使得作品兼具诙谐幽默的同时,又发人深省,在你读书大笑的时候突然给你灵魂一击,让你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

  小说整整九个章节,虽然是围绕主角方鸿渐的爱情与职场故事展开的,但是却可以从中看到潜藏着批判视角的人生现象。这些现象,也都如作者题写在扉页中的那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现象一:个体与社会

  方鸿渐的可悲在于,他作为个体,对于他当前的任何一个社会群体来说都是个失败者。十里洋场的社交生活他无法适应,三闾大学教书落得被解聘的下场。在那样的环境下,他的'聪慧又显得如此单纯,他内心厌弃的正是在那个小社会中生存所需的,而他展露和追求的正是那个环境无法包容的。这种社会环境不会培植健康的爱情,更不会培植健康的理想,本身就是一个有待冲破的“围城”。

  现象二:面子和里子

  在钱老先生描绘的社会群像中,没有纯粹意义上的英雄,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难以启齿的小秘密。他们为追求新的晋身之阶,使出浑身解数扯起一面自认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如今,假精致的背后,榨干了多少年轻人。高负债的困顿中,奢侈品堆砌的形象下,他们的确在朋友圈活出了面子,却在现实中丢尽了里子。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纵使是时势使然,可只有里子,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

  现象三:眼前和远方

  在钱先生笔下的方鸿渐是被动、无能、优柔寡断的,但最突出的是他性格中的不安现状。用一句话可以形容他的生活状态:身处当下,心在远方,可远方太远,模糊到看不清方向。他一次次冲出一个"围城",又进入另一个"围城",别人眼中的一手好牌,被他打的却零零散散。走在这人生旅途上的人啊,仰望星空可以,但也一定要脚踏实地,寄明确的希望于以后,才能不辜负每一个当下。

  现象四:爱情与婚姻

  爱情像个孩子,喜欢捉迷藏;婚姻像个大人,喜欢在沉默里哀伤。方鸿渐与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道尽了爱情与婚姻的真相。天长日久的相处看到了全部优点和缺点,往往生活琐碎会掩盖优点,而又无限放大缺点,使得婚姻不再是柔美遐想,而是霸道和凌掠。婚姻生活是以无数琐碎串联起来的,遍布着各种需要妥善处理的关系:婆媳、翁婿、妯娌、亲朋、乃至主仆,可这正是婚姻的本真,也正是生活原有的样子。所谓的白头偕老,并没有那么高深,有的只是慢慢习惯彼此。

  现象五:顺从和反抗

  人生是艰难和极具压力的,与之伴随的必然就有顺从和反抗,二者结伴而生却又互相压制,这压制关系体现在每个人的生活态度上。人生的悲哀在于面对当下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抗衡的胆量,或是逐渐丧失了抗争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生活中必然的绝望,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先学会和这种心平气和的绝望握手,而不是深陷无力感。从无力感中解救自己,不让生活中繁重的日常诸事和具体的情感绑缚灵魂,深知人生围城的必然,但仍要反抗这必然带来的绝望,如是鲁迅《过客》式的英雄:前面是什么?前面是坟,但我仍要走。

  写在最后的一句话:决定我们命运的并不是我们所处的环境,而是我们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读书的笔记9

  ——《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作者:(法)罗曼·罗兰 著,张冠尧,艾珉 译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xx-10-1 字数: 235000 阅读时间:20xx年2月

  《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 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通过这几部传记,作者试图恢复二十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该书描写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 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

  贝多芬——一个耳聋的音乐家,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

  米开朗琪罗——一个忧郁症患者,一个赋予岩石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弃欢乐的英雄;

  托尔斯泰——一个离家出走的老翁,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安抚良心的英雄。 三位伟人虽然出身经历不同,性格特点迥异,但为了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样都需要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障碍,承受这样的那样的磨难、挫折或失败的打击,从 这个意义上讲,人是生而平等的。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的过程之中。不经奋斗得来的享受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快乐、只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后攀登上生命 的巅峰,才能感受到灵魂升华的喜悦。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创造的,要想让生命迸出火花,没有任何捷径,也不必乞灵于神明。可以视为神示的只有一句话,那就是 贝多芬所说的:“人啊!靠人自己吧!”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 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 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 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 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 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 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 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 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 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 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 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

  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 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 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 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名人传》首篇的引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 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而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显然,罗曼·罗兰要用英雄主义的精神来矫正时代的偏向。在罗曼·罗兰看来,真正的英雄、真正的伟大是痛苦和孤独,是自我同无形物的抗争。在同一引言中 他还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伟大的人。”他正是紧紧抓住了英雄伟人痛苦的心灵,把战胜苦难作为衡量英雄的一把闪亮标 尺。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 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 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读书的笔记10

  读《雷雨》,谈坚强 近日在讲曹禺的话剧《雷雨》,引领学生们,分析文字背后的深刻。学生们大多数都在感慨周朴园的人生选择,我却更多地关注到了鲁侍萍的生命无奈。

  学生们说,鲁侍萍是一个善良、美丽、温柔又自尊的女子。

  我则看到了,她在往事面前,不自觉地流露出的掩不住的脆弱。 周朴园说: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顶喜欢的,我还是照着三十年前的老样子摆,你看你喜欢关窗户的习惯,我也还留着。

  此刻,鲁侍萍激动的情绪,便化成了一声叹息般的“哦”。

  三十年的沧桑心酸,三十年的走投无路,这一切累积成的恨,此刻,轻而易举地,就做了些许让步。

  因为,爱情过后,总是有些卿卿我我,细碎得让人难以完全拔除于心底。而在真正的情感面前,何来真正的洒脱和遗忘?人,总是绕不过记忆那一道坎,陈年废墟间,不经意,让坚强崩溃于一角碎片。

  才知道,有时候,不是已经拥有了足够的坚强和豁达,而是有些伤痕,根本经不住触碰,也不敢提醒。于是只好一遍遍地骗自己说,我其实已经忘记。却往往又因为某些小小的片段,就想起了成片的过往。 我理解鲁侍萍在那一刹被唤起的柔情。用心走过,若无动于衷,只能说明没有投入爱过。周朴园在经历岁月后那样冷酷无私的人,也忍不住沉陷进对曾经的回顾。只不过,他把现实和温馨分得太开,他甚至用自己认为的痴情感动了自己,却在客观前,充分暴露了他的虚伪至极。他的.念念不忘,其实是对自己所谓痴情的标榜。

  鲁侍萍不是,她是真的想把这一切深埋心底,然后静静带进坟墓。她没想到,命运对她开了一个玩笑后,更加残忍地开了第二个。让她那极力掩藏的钝痛,以更残忍的方式被掀开。她可以自尊着撕掉周朴园企图买断记忆企图买断良心的支票,却撕不掉,历历清晰的陈往。在

  某个心绪恍惚的时刻,忍不住缴械投降。

  坚强,不是能不能转身决绝,而是转身后,还能不能,笑得从容。还能不能,面对阳光,小心翼翼地不再展览暗影,而充分感受到阳光的温度。

  所以,鲁侍萍才会在面对周朴园三十年后拙劣的虚伪时,暂时平静下了失控的尤怨。在周朴园短暂的语言温和下,柔软了曾想一去不返的坚决。只是,她最终也没有寻觅到渴望的真正的平静。一个雷雨之夜,一切疼痛都成了众目睽睽下的喧嚣。毕业论文,我写过蘩漪。现在,我却将更多同情的目光投向了鲁侍萍。想对她说,能涉往事的山山水水一路行来,该是多么不容易。

  的确,有时,面对自己无从主宰的往事,除了强迫自己要疏离,实在别 无 良 策。别让心情浸泡在阴天里,别让自己有时间去关注阴雨绵绵,就是,对自己的善待。与往事干杯,多么浪漫又奢侈的愿望。谁能将从前的时光一饮而尽,寸羽不留?痛就是痛,再被时光抚慰,触摸往事的时候,平静也无法完全复位。学会沉默,在因为记起昔日的碎片而难过的时候,捂住胸口,不说话,不回头,就是很坚强了。 毕竟,动了真情,谁不脆弱?至少某些时刻,会输给心情。

  如果,往事太累,就选择躲避。如果往事难以忘记,那么就忍耐着不要再提。能做到不刻意回忆不轻易倾诉不随便点数,便已是人生的大理智大坚强。

读书的笔记11

  暑假里我读了《说唐》这本书,它是一部在民间流传很广的通俗小说。它让我爱不释手。

  小说以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背景,以瓦岗寨好汉的`风云聚义为核心,刻画了许多精彩的战斗场景,塑造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形象。如天真淳朴、鲁莽中带有滑稽趣味的程咬金,义薄云天的秦叔宝,孔武有力的尉迟恭等等。我尤其喜欢秦叔宝,他性情豪爽,一身好武艺,有万夫不当之勇,专门喜欢打抱不平,济困扶危,结交天下英雄好汉。在战场上,他十分勇猛,一心保主,是唐公的恩人,为建立唐朝江山立下了显赫战功。

  我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打退堂鼓,不够积极主动。秦叔宝在被敌人团团围住时,在死亡的威胁下都无所畏惧开动脑筋,冲出重重包围,勇往直前。我们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一些小难题难道就退缩了吗?如果我们积极开动脑筋,不怕困难,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就让我们的勤奋为自己铺设前往美好未来的光辉大道吧。

读书的笔记12

  藤井树似乎一直在咳嗽。

  小樽的冬天有点漫长,几场大雪下来街道变成简易的黑白灰。

  偶尔会有阳光,偶尔会有安静的空气,更多时候见到的是裹得像粽子一样的人在路上埋头行走,呼出的气凝结成可视的白色消散在空气里。

  是平平淡淡的日子,外头寒风凛冽,人在温暖的屋子里上班吃饭睡觉,平平淡淡地度过一天又一天,冬眠般想不起来任何稍显褪色的过往。

  藤井树似乎在冬眠,因为感冒的反复也因为梦境的循环,真实感略显缺失。

  然后半梦半醒的她收到了那封信。那不是一切的开端,那只是回顾过去的一把小钥匙。

  “亲爱的藤井树:你好么?我很好。渡边博子。”简简单单三行字。

  渡边博子是谁?藤井树想破了脑袋也想不起来。

  渡边博子从雪地里坐起来的时候深吸了一口气。前几秒她屏住了呼吸,似乎想捕捉风雪里她可能期盼听到的声音。

  然而除了风声,什么声音也没有。她满怀希望捕了个空落落,有些沮丧的重回人群。

  人群里并没有悲伤的氛围,虽然今天是他的忌日,在墓前双手合十时渡边博子觉得自己心如止水。

  是未能成就的姻缘,卡在了旋律优美处。因为旋律优美,戛然而止反而让人倍感唏嘘,所以她才如此放不下。

  如果能寻求什么寄托,或者是寻求某个仪式般的休止符,大概就可以,大概就可以彻底放下过往然后重新出发吧。

  渡边博子像是在做梦一样走到了邮筒前投进了那封信。

  偶然机会得到的与他相关的旧地址,据说现在已经拆除变成了公路,往那个永远寄不到的地址里寄送思念真是绝佳的仪式感。

  思念很长,临到落笔又不知从何而起。费劲了心思涂涂改改,发现想说的话也无非就是三行。

  “亲爱的藤井树:你好么?我很好。渡边博子。”

  信件落入邮筒发出轻微的碰撞声,褪色的过往叠过时间的隔层硬生生出现了一个交集。

  渡边博子没有料到居然会有回信,但是收到了信她又雀跃不已。

  她觉得自己的思念有了回应,不再像之前那样空落落无处捕捉随风飘零。

  她觉得就这么保持下去吧,继续往那个地址寄信继续得到回音,这样保持下去非常美好。

  沉迷于梦境并继续自我催眠的人,爱着过往的虚无的自己并不想看到现实。

  只是如此情形让秋叶有些焦急。

  秋叶是谁?秋叶在最后一次登山里失去了好朋友,博子在那一次失去了未婚夫。

  秋叶看着爱的人沉迷过往自我催眠不愿清醒。他知道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

  信件在迷茫和质疑中一来一去,无关紧要的小真相慢慢聚拢成形。

  是个美好的误会,寻着一样的名字找上了错误的门牌号码。

  那么我认识的藤井树和你认识的藤井树是同一个藤井树么?

  时间上差了十年之久,十年后的藤井树回忆起十年前的藤井树们的青春,十年后的渡边博子看到了十年前的藤井树们的青春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个替代品。

  一见钟情总有一见钟情的理由,渡边博子意识到皮囊相似的真相时哽咽到不想原谅他。

  男孩藤井树和女孩藤井树,终究是要讲的绕不过去的毛茸茸的青春岁月。

  意识到的和没意识到的,旁人的打闹和自身的尴尬,沉默寡言阳光柔和的年少时代。

  为了引起对方注意而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为了让对方印象深刻而做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在没人借的图书卡上写下名字,说幼稚也好说胡闹也罢,这种小心思你不会懂没有关系。

  那是一个名字两个人,你的或者是我的都不重要,因为我们名字相同。

  藤井树站在十年后的岁月里讲述着柔似水的'过往,她想起那个跟她同名的站在角落的阳光中安静看书的男孩子的侧脸。

  记忆里画面只留下暖洋洋的金色,以及随风飘动的白色的窗帘。

  她想着,他现在一定是个很棒的男人了吧,不是在画画的路上就是在登山的路上。

  有爱的人也有被人爱,大概依旧是有点古怪而且沉默寡言,多好。

  藤井树雀跃地拿着渡边博子寄来的相机回到老校园替她拍照,拍摄那些旧教室旧桌椅旧走廊旧跑道,遇到当年班主任还去了旧的图书室。

  整理图书室的小姑娘们在玩寻找藤井树的寻卡游戏,她们高兴地说那一定是暗恋藤井树的男孩子写的她的名字。

  藤井树的无奈解释被淹没在她们的欢声笑语中,临了出门从班主任那里得到了让她震惊的消息。

  那个藤井树啊,两年前因为登山,遇难去世了。

  秋叶拖着渡边博子又去了一趟藤井树遇难的山,他想着让她做最后一次终结。

  渡边博子觉得这大概也是一个割裂念想的好方法,但是临近了她又倍加胆怯而心生退却。

  她终究有些意识到,可能她从来都没有被藤井树爱过,也许自己一直只是个替身,就算之后藤井树真的有爱上自己一点点,那也已经无处可问了。

  渡边博子十分珍惜藤井树给她带来的美好回忆,一点点细碎她都记得。她甚至想要知道更多一直写信追问,得到的过往又让她心生难过。

  是该放下,将过往放在地上,然后向前。

  朝阳出来时山体轮廓应着柔和的光圈,雪地白亮晃得人心有些不平静。

  藤井树因为持久的感冒和消息的震惊在经历了暴风雪之后被送进了医院,从鬼门关晃了一圈才回来。

  渡边博子在雪地里摔了一跤,爬起来后向前跑了几步站定,对着大山喊出了她的思念。

  “你好么?我很好。”

  临到倾诉,能说的大概也就只有只字片语,富丽堂皇的词汇都显得华而不实。

  得到或者得不到的心灵印证,在茫茫一片的白色和朦胧不清的虚幻间彼此重叠,重叠循环,循环重叠。

  藤井树恢复了健康,渡边博子将所有的信件寄还给了她。

  女孩藤井树的爸爸死于感冒引发的肺炎,正月里的小樽冰天雪地。

  她因为家事需要照顾而错过了开学,却在假期里见到了上门要求她替他还书的男孩藤井树。

  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次见面。

  男孩倔强又装酷的神情里装满了关怀和欲言又止,女孩静静地看着他,然后露出了多日来的第一次微笑,灿烂而耀眼的微笑。

  男孩坐上自行车将围巾裹好侧过头依旧装酷地看了一眼女孩,没有说再见。

  女孩将书抱在胸前,在他回头时把书抬高了一点遮住了微笑的嘴角,眼里全是灿烂的微笑,也没有说再见。

  年少的美好,说起来都是过于简单,我们曾经没有在意而错过的东西,多年后回看起来可能会磨灭掉你半个灵魂。

  玩寻卡游戏的少女们聚集在藤井树家门口给她送来了最后的印证。

  看到书的封面时藤井树就有些百感交集了,那是男孩藤井树让她归还的最后一本书。

  借书卡的正面写着藤井树的名字,少女们一直在提醒她看背面呀。

  那里有几秒的停顿和不知所措,藤井树将卡片翻到背面看到了自己年少时的画像。

  为了掩饰尴尬,藤井树翻着身上的口袋,想把卡片藏起来,然而并没有口袋,于是她又把卡片塞了回去。

  她抱着合起来的书,沉默了一会,然后吸了一下鼻子。

  影片到这里,戛然而止。

  藤井树错过了什么?她错过了一场她十年后才意识到的暗恋,并且已真正成为记忆不会再有任何延伸的可能。

  藤井树真的错过了么?有些事情就因为是偷偷做才有意义,之所以会让人觉得唏嘘和美好,不就是因为错过和求而不得么。

  完美和悲伤都不是让人难以忘怀的最高级别,最高级的往往是复杂的既完美又悲伤。

  如果她当年翻了卡片看到了另外一面,那也不能说一定会有个美好的结局。

  秒速五厘米的故事不也是美好的开头断裂在了莫名其妙的现实的岁月里。

  任何故事扔在岁月长河里都是连贯而不能直接下定论的,然而电影和小说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是,它可以舍弃上下文,只取其中一段情节给你,让你体验其中的喜怒哀乐。

  片段式感应。人类需要这种情感回顾,并将其延伸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暗恋那条线是个美好而完整的故事,但是关于男藤井树的死可能是另外一条线了。

  因为刚读过登山的书,看到登山的字眼有些敏感。

  藤井树死于一场登山事故,掉进了山体缝隙中被全员舍弃,最后他唱着青色珊瑚礁歌声绕山间。

  也不是说团队冷漠,团队只是将损失减到最少而已。但是期间人性的考验想想还是十分严峻的,我不想深入了。

  不管秋叶是善是恶,对于渡边博子来说他都是个好归宿。

  故事结束了,生活继续。

读书的笔记13

  1、春风吹过,枝头舞着柔软的身躯,用优美的舞姿迎接春天的到来。

  2、草正在发芽。它伸直身子,把头从泥里伸出来。

  3、天空在哭泣,雨冷了下来,就像她破碎的心。

  4、一阵风吹来,小草欢快地跳了起来。

  5、春天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下子离开了冬天,刮起一阵暖风。

  6、春天来了。小草女孩长着绿色的`长发。

  7、小树高兴地眨着眼睛,笑得那么甜。

  8、清澈明亮的小溪像孩子的眼泪一样流淌。

  9、风真的很大,院子里的槐树跳起了凌乱的舞蹈。

  10、河水唱着歌,欢快地哗啦哗啦地流着。

  11、雷雨亲吻了池塘,鱼儿跑开了。

  12、新绿的小草,微笑着跛行在地上,像低着头在不停地低语。

  13、梅花巧生站在那里,婷婷害羞地笑着迎接玉立的归来。

  14、河边和路边的行人在打招呼,谈论着自己的旅程。

  15、春天来了,路边的野花也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读书的笔记14

  即無理。做不到的意思。

  我很喜欢《眠》的译名,也很喜欢这个翻译。

  睡不着啊。

  人失眠的理由有千百种,就像我认为的,主人公是因为生活里的产生的压抑和自我失落,从而身体与意识错开,无法入睡,尽管她认为自己并不知道为什么。

  失眠并不寻常,又很普遍。有人因为沉入心底的巨石而难以睡着,而有人并不觉得忧虑,却依然睡不着觉。后者或许是因为其实的确有事情困扰着你,但身体的机制开启自我防御模式,它说无事发生。

  于是你皱着眉,想,今天也的确没有什么令你不安。

  却仍然睡不着。

  生活的细小碎片停滞,你随手拿起一片,沉浸在其中的过往体会。

  自己改变了吗,自己为何改变。快乐吗,这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

  我是无数个困在车里的主角,认为自己的生活似乎就是正常的所谓当下,又质疑为什么为了建立的稳固三角而抛弃的巧克力和安娜卡列尼娜回味起来却一如当年那样鲜甜,带着理解不了的古典音乐的回响,在深夜三点被阴影包围。

读书的笔记15

  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在做实验在路上在车上就把传说中晦涩难懂的著作读完了,一开始的确需要耐着性子一字一字理解,但是越到后面,我越感同身受,仿佛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与我相关,都在和我谈话。他们口中说出的东西是多么的荒诞又合乎常理,村子里的人对城堡莫名其妙的敬畏以及对官员几乎毫无根据的崇拜和顺从都是让人啼笑皆非,但回头想想转眼一看眼前的生活却又是那么的熟悉。

  《城堡》讲的是土地测量员K的故事。K是一个异乡人,进入村子,是党派的斗争让他来这里当了土地测量员。给他配了两个助手,让他听村长安排;村长把他交给了学校老师管理,让他打扫卫生和看门;他和位高权重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虚无缥缈的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发生了爱情,于是他们结婚;他又因城堡给他的信使巴纳巴斯的原因,和巴纳巴斯一家有了交往,这使得弗丽达以此为由离开了K。最后小说在酒吧中K与老板娘的谈话中戛然而止,留下了一头雾水的我和一大片空白。

  看到网上的书评说,K一直孜孜不倦追求而不得的城堡意味着官僚机构,暗喻了权力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确书中所说的小村子里面的每一个人对官员(老爷)的迷恋和崇拜,制度设计的荒谬,实际执行时候的人浮于事,其实无一不是指向现实,只是卡夫卡把现实再稍微极端化了一点。关于这一点,并不像多说,暗喻的'抨击时政的小说,也不是很罕见,但在小说后半段最让我震惊的是作者对人性的揣测和算计。

  K在村子里遇到的每一个人似乎都在自己心里打响着自己的算盘,作者在书的前半段仅描写他们的言行,并不会有具体的心里描述,但是在后半部分从人与人的对话中就发现,每个人可谓是“各怀鬼胎”,他们相互利用,相互说别人的坏话,各种冠冕堂皇的话语甚至我读到最后都不知道哪一句是真哪一句是假。

  尤其是K的爱人弗丽达,至始至终,她表现得是如此的温柔善良体贴和顺,尽管我认为一开始她并没有充分的理由不做大官的情妇而是跑去和K私奔。但是在K落难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一丝抱怨,反而认为自己给K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尽管事实正好相反,K因为她的存在得到了很多便利。所以我对她的好感趋于无限大,可是偏偏在最后在佩蒂揣测弗丽达的意图,把一个善良无比的女子说成了一个工于心计的女子,我才发现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无论是做得多么得体,表现得多么讨人喜欢,但是难免被人议论背后的企图和目的。而这些非议不能不说没有道理,逻辑严密,让人置信。如果是这样的话,到底做什么事情,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会没有“目的性”。

  现在总可以听到一个新型的形容词去描述一个人——“目的性太强”,我将它理解为迫切想从某人身上得到某种资源表现得过于急切,被人发现与人交好并非出于真心。但是反过来想,“目的性太强”的反面应该是“没有目的性”还是“有目的性,但表现得像没有似的”?我想越长大就越难获得没有目的仅仅出于真性情而交的朋友,现在人们大概是看了鸡汤或成功学过多,甚至把交朋友作为一项任务来完成,用心经营,精心浇灌友谊的小苗,等待有一天收获。然而收获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难道珍贵的是最终得到的那几颗稻子而不是彼此相互灌溉的回忆吗?

  小说的语言表达相对严谨,喜欢用“即使”“尽管”“或许”来做很多补充说明,说是补充说明,但放在话语里面却表现出一种绅士式的讽刺,耐心读下来越发觉得耐人寻味。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城堡》一书,情节和思路都十分连贯,引人入胜,语言的象征性的确很强,似乎一个人随随便便说的一句话都夹杂着很多隐喻,每一个名词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实际讽刺的事物,细细读下来,慢慢去想,反倒有一种自己思考自己阅读的乐趣。向大家推荐这本表现主义文学的第一书,比起加缪的荒诞,卡夫卡的荒诞似乎更加婉转可爱。

【读书的笔记】相关文章: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03-09

读书的笔记08-27

读书的笔记11-18

读书的笔记(经典)04-12

《自然笔记》读书笔记02-28

《猎人笔记》读书笔记01-02

《盗墓笔记》读书笔记01-10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11-15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01-25

《山居笔记》读书笔记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