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现状谈英语课堂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6-5-2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溧阳中学 黄鉴明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指出教学观念的滞后,教材的单一,导致阅读教学在低层次的徘徊。教学观念要进行改革,重视语篇教学,进行技能训练,精泛读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和学习能力。关键词:观念,语篇,技能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理解所学的英语课文材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能的训练,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开展学习活动,从而逐步培养语言学习的能力。由于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弊端:

一.观念陈旧,内容单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育观念滞后,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封闭,以至难于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高中英语教材无论在格局上还是在选材上均表现出缺乏多样性、选择性和灵活性。

二.认识误区,模式落后由于对待语言本质在认识上的误区,我国的外语课堂教学基本是一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上课偏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忽视语篇教学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主要精力放在用词规则的详细讲解和词语的机械操练,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教师就语言论语言,就交际谈交际,忽视了语言与学生的意识,思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没有很好地重视语言作为认识工具的作用,导致学生的认识能力发展的滞后。

三.强调权威,缺乏自主由于传统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课本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教学重结论的获得,而轻视得出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习惯于将事物的结论(比如说某词或某一语法规则的用法)直接地提供给学生,而忽视或根本就不注意教学情景的创设和对意义的建构。英语知识简单化处理,常常使教学脱离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所形成的知识教条化、僵化,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迁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机会和时间,思维活动贫乏,缺乏阅读的兴趣和激情。长期以往,在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会表现出思维能力的薄弱。由于学生对各种观念进行检验、评判的权力被剥夺了,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点,以别人的观点代替自己的见解。

四.教学要求偏低,学习效率低下目前全国使用的高中英语教材,其总体难度由于要照顾到全国的地区差异,难度较低,词汇量要求按二级目标才不过掌握1200个左右的常用词,加上740个左右的单词和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充其量也只不过1800左右词汇量。根据Laufer的调查分析,外语学习者如拥有5000词汇量,阅读的正确率可达56%,若词汇量为6000,则阅读的正确率可达63%。由此可见,词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单位,读不懂词,就连不成句,连不成句,就无法理解文章。词汇量过小,客观上使学生无法进行有效的阅读,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特别在进行原文阅读时,学生更是显得束手无策。这对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学习障碍。甚至在高考中,也由于词汇量问题,而限制了阅读材料的难度,影响了试题应有的区分功能。

五.材料不配套,低层次徘徊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材料的选择,基本上是教师自主选择。由于教师个体所反映出的语言能力、个人喜好和教学观念的差异,阅读材料的选择差异也很大。总体看,存在的问题是阅读材料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广泛性,没有层次性,没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教与学严重分离。学生做了大量的阅读题,收效却不大。学生无法通过接触大量有效的阅读材料来进行知识的广泛、灵活的迁移,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体系,进而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基本停留在对词汇的记忆上,字面的了解。面对与课本中的例题相类似的问题,他们可以套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来加以解决。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当问题的条件、目的都隐含具体情境中,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没有现成的解决问题的套路时候,需要学习者具体分析问题,建构起解决问题的思路的时候,他们就显得无奈。

因此,英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成效有着直接而又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语言技能是高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方面。而语言技能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通过大量阅读谈来实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首先要搞清阅读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的要素。从语言的总体来看,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主要是指在掌握和运用语言的基础上能够顺利地、成功地阅读英语书刊、资料和文献的能力。英语阅读能力“首先取决于阅读者的语言知识和关于语言交际功能的知识,其次取决于他的认识能力,包括记忆、判断、推理的能力等等。”。在这里语言知识主要是指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和语义学知识,这些知识的总和也就形成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是交际的基础,同时也是阅读技能的基础。

但光有语言知识,并不能够就此认为学生就能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除此之外,提高阅读能力还有赖于阅读技能的提高。阅读技能是通过反复的练习而获得的能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智力活动的方式和近乎于自动化的眼动方式。对阅读技能的基本要素,美国学者Lee

Learner

Gray指出“速度、理解和词汇是阅读技能的三个基本要素”。理解的正确性辅之以阅读的速度,阅读理解效率就高,阅读理解能力也就强。而要做到理解正确和阅读速度快,其关键又在于在词汇量。当前中学外语教学中阅读方面突出的矛盾,归根到底就是“三量”,即:词汇量、阅读量和阅读质量的不足。中学课本中词汇总量不足2000,学生真正能牢固掌握的可能就更少,靠这有限的词汇,自然在阅读中就会举步维艰。在历年的高考中,阅读理解题不存在偏、怪和过于难懂的现象,然而得分情况不尽如意,从2001年和2002年阅读理解部分的得分率我们也不难看出中学英语阅读方面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从以上对阅读现状和阅读能力要求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一.转变观念,以人为本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教师为中心。学习者是知识的建构者,他们的知识建构活动直接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因此他们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的核心作用不在于给学生传递知识,而在于如何引发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师的每个教学决策都要以学生的理解、思考、感受和活动为基础,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达到新经验的建构,而不是从教师、从课本出发,在这种意义上,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另一方面,教师并不是跟在学习者的思路后面的追随者,而是要基于学生的反应采取具有引导和促进作用的、积极的教学策略。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与监控者,教师需要设定教学目标,需要把教学中各方面的因素协调起来,

如教学内容、学生的差异、教学方法和学习环境设计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作用才共同决定着教学的效果。 二.重视语篇

,重在技能阅读教学要从重视知识传授转移到重视技能培养,首先教师本身需要进行观念上的转变。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学生为学习英语而阅读,也为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而阅读;学生为认识客观事物、丰富知识储备而阅读,也为娱乐而阅读;学生为获得信息而阅读,也为提高鉴赏能力而阅读。“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和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能力的培养。“阅读过程的心理语言模式(如古德曼,1967)认为,读者不断地、积极地试图再现作者的信息,进行一番内心的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假设,作出预料,提出质疑,继而澄清不确之处,将新的信息融于旧的之中,将旧的信息按新的作出修正,等等。”有效的阅读活动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活动,阅读是一个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了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实践。英语阅读中,学生不是单纯地接受书面语言信号,而要把这种信号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及设想结合起来,追踪作者的思路,与之产生共鸣,积极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释新信息和生疏的内容,预测意义,作出推理判断,以达到吸收并消化新知识的目的,同时也要推敲辨析,剔除谬误,补充不足,激发而产生一种新见解,新问题。实质上,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活动。生成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认为,阅读是思维和语言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理解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必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实现了连贯的语句,并不一定就能够形成篇章,原因是连贯只能保证语句间能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但不能保证作为一个结构系统所必须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反映在逻辑关系上,就是逻辑的完备性。所以在处理课文时,尤应注意篇章结构的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句子、段落和篇章三个层次。如果重视篇章结构的分析,将有助于从整体篇章水平上理解课文,从而对课文的正确理解起到积极作用。

如果我们在课文教学中,不仅让学生了解句子是怎样构成和被组织到课文中去的,同时也让他们了解段落中的逻辑结构,了解课文中的思想观点是通过怎样的结构表达清楚的,能够把握住一定的信息。

对课文篇章结构的分析包括:1. 中心思想,即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点;2. 支持中心思想的观点,包括事实、原因、论据等;3.

逻辑线索,即作者是用什么样的线索把这些事实、论据或观点连接起来的;4. 修辞关系,即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准确而生动;5.

引言和结论,即作者用来开始和结束文章的部分;等等。需明白掌握知识只是为培养技能打基础,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一层次上,而更应通过教学让他们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技能,就可以举一反三,为他们自学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获取信息,而要获得有用的信息,就须掌握一些必要的阅读技能。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高考考试说明都对阅读的目的及技能提出了要求。总结起来,不外乎有这样一些:1.掌握基本事实的技能;2.获取中心思想的技能;3.进行推测判断的技能;4.了解时空顺序的技能;5.读懂图示图表的技能;6.了解作者语气心绪的技能;7.评价文章的技能;8.进行分类的技能;9.分析原因和结果的技能;10.进行比较的技能。从近年高考(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考点分布情况来看,基本上就是考查学生的这些技能。

从对学生阅读障碍原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造成阅读困难的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生词,二是结构复杂的句子。如果文章中存在着较多的生词或技术性术语,或包含较长的由多个从句组成的句子时,学生阅读的自信就大大降低,为难情绪增加。带着这样的心理负担进行阅读,其效果当然不会理想。因此,如何进行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和语法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学生基本具备语言知识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文章,结合实例进行讲解,特别是对难句,长句的分析。对于那些将会造成理解障碍的词汇,阅读前可加以适当的释疑;引导学生探索如何通过上下文结合语境来理解词汇,通过背景知识或上下文猜测词汇的意义。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的词汇,课后还需加以巩固;对于因行文的需要而出现的词汇只要不影响理解就行,不需要学生去死背。这样可以抓住词汇学习的重点而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时间。

三.语言习得,精泛结合语言习得理论首先是由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申(S.Krashen)提出的。他认为,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通过可理解的输入,输入越多,掌握语言就越好。《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也明确地提出,“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六级应达到20万以上;七级要达到30万以上;八级要达到36万以上。”根据这一要求,就必须选择和利用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开发阅读资源,同时利用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利用新的传播媒体---互联网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对于那些有学习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他们到网上进行自主性的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使得语言复现频率增高,将会大大促进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当然需要注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难度须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相符。克拉申指出,语言输入要在学习者理解的基础上增加一点新的东西,但又不能超出学习者的理解水平。这样的输入材料对第二语言学习才会有利。

对我国中学生而言,英语阅读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读者面对的读物是用他所不熟悉的语言写的,而该语言又与他所不熟悉的文化微妙地联系在一起。”要真正理解读物内容,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在掌握语言知识结构的同时,还得多懂一些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习俗、政治宗教、生活经验及科普知识等等,以便在阅读中排除歧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理解课文的能力不仅取决于读者的语言知识,还取决于他或她的一般常识,以及在阅读的思维过程中这些常识在多大程度上被调动起来。”在泛读教学中,我们应不失时机向学生介绍英美等国家的背景知识,注意选材的广泛性,读得多才能理解透彻,这就要有必要阅读量的保证。教师要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来选择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读物,读物的题材避免单一化,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应涉猎。题材也应包括人物传记、寓言故事,活动记叙,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科普知识等。只有各种题材和问题都熟悉了,才能摸清外语文章的特点,作到心中有数。学生广泛阅读、留心观察。通过学习,使学生吸取知识,提高能力,丰富和发展思维。

参考文献: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惠中

《阅读速度与阅读方法》 《外国语》1981第四期 郝振甫 《怎样提高英语阅读技能》 湖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