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你们完成了什么任务?(教学案例)

发布时间:2016-3-24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这一课是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语法要点是: Be going to (be /do)。这是很有意义的一课。我的目标是希望孩子们在我特别创设的趣味情境中,展开联想的翅膀,完全实现合作交流,来完成学习任务,体验任务中的语言艺术。

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达到一种理想教育、责任教育,使他们学会计划自己的生活,培养思考的兴趣。

我通过两个层次的活动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你了解自己的朋友吗?

1、引导:(在同年级其他班做个调查,请同学说说自己长大后的理想工作。做成幻灯片。)“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朋友的理想职业是什么?猜一猜吧!”孩子们眼睛里闪着光看着大屏幕。

2、实践:幻灯片上出现他们熟悉的同学,并附有:

Guess: What is he /she going to be when he/she grow up?

孩子们边笑边说猜出一大堆的职业。

He is going to be a cleaner /engineer / dancer.

一会屏幕上出现他长大后的工作照片。孩子们表现得格外兴奋。接下来学生又争抢猜下一个朋友。

3、心得:在这个情境中,学生按着:

思考伙伴生活中的性格爱好--猜测--转化为语言表达

这样的思维过程进行。最后直观的看到一个他们未来的形象,极具趣味性和创造性。这个活动发挥了观察和思维动力,给孩子们带来了情绪色彩,有了好心情,没有理解不了的东西,没有记不住的语言。新语言项目在逼真的生活场景中交流,使得任务语言成功的传授。而且孩子们还潜意识中锻炼用生活经验去分析事情,也是一个思维训练过程。

活动二:我爱家乡

1、引导:简单句子练习之后,应立即组织大量的替换练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

流的综合练习。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情境:

在屏幕上打出家乡的几幅照片。“你爱家乡吗?希望家乡在10年之后变成怎样?你要为家乡变化做些什么事?现在就开始设计生活吧!做出一些目前计划。”我根据孩子们回答内容上评选出“最佳小公民”。

2、实践:四人分成一个小组,在把课前打印的表格发给每个同学。

NAME WHAT HOW

REPORTER: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同学轮流当记者采访组员: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for your city when you grow up?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很多,回答的内容涉及到各行各业。还有的同学想到了:

A: I won’t come back here.

B: Where are you going to live?

A: I’m going to America. And work hard , give all the money to our city.

孩子们在整个活动中热情的参加到讨论中来。同学之间交流,还有组与组之间交流,互补各自的信息差。我不停的游离于学生之中,随时解决语言中的问题。

3、心得: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思维活跃,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创造性与合作精神。孩子们表现出喜欢这样的活动,关心身边的事情,热中于家乡的建设,并希望自己能成为“最佳小主人”。所以在活动中表现很自由、真实。使用的语言贴近生活,灵活运用本节课的目标语言,充分体现了语言的感染力。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读、要写、要讲,所给的任务完成出色。有书面、有分析、有归纳、有判断、有问答、有交流、有讨论,所有一切都围绕着任务教学,提高培养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

不仅如此,在“我爱家乡”这样情境设计中,孩子们爱国爱乡情结愈演愈浓。作为当代中学生,他们有责任、有义务为了家乡繁荣,为了祖国昌盛,做出自己的努力。从现在学会计划自己的生活,一步一个脚印的从容认真履行。

[教学后反思]

一、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任务教学中教师把握课程总体目标结合语言重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感觉到英语学习就在身边,学了就能用。

二、 鼓励学生合作,在合作中进步

任务教学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一节课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交流中学生群策群力,思维互补。交流中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了,知识反复使用并创造性引出很多新的内容,使教学任务完美的结束。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感受到集体作用,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体现了团队互助精神。

三、 情感教育与素质教育同行

任务教学中完成的任务应该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多样性的任务。在这节课中学生即学会与人平等友好相处,也懂得做事首先要有计划、人生要有目标;不仅教会孩子思考问题方法,而且培养了思考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爱国爱乡是中华子孙、开发区人的骄傲与责任。

20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