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哲理故事:一举三得的智慧
故事是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一举三得的智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理故事:一举三得的智慧 1
裴谞是唐德宗时期的人,由于受到宰相元载的排挤,在朝廷没待上几年,便被下放到地方做官,担任过几州的刺史,后来又回到朝廷,担任右金吾将军,在官场经历了几番起起伏伏的裴谞也悟到了一些为人为官之道。
当时因为修建陵墓,朝廷下令禁止屠宰,任何人不得违背。汾阳王郭子仪是朝廷的大功臣,德高望重,权倾一时,炙手可热,被皇帝尊为“尚父”。鉴于以往皇帝被权臣架空的'教训,新帝对郭子仪心存芥蒂,始终放心不下。可他家的家奴搞特殊,私自杀羊做菜,破了朝廷的禁令。这事让裴谞知道了,没有给郭子仪面子,赶紧向皇帝打了小报告,弹劾郭子仪。
德宗皇帝当然不会因为这点小事和“尚父”较真,去处理郭府的家奴,但对裴谞的做法却很赏识,认为他“不畏强御”,是个忠臣。
有人就指责裴谞说:“尚父对国家有特殊贡献,你为什么就不能庇护他一下,非要因为这么点小事而弹劾他呢?”裴谞笑了笑说:“您不懂得这里头的奥妙!尚父现在的地位太高,势力太大,皇上刚刚即位,一定会担心尚父有很多党羽,形成了个人派系,对皇权形成威胁,这对尚父来说,是挺危险的事情。现在我拿细小的过失来弹劾尚父,就表示他在朝中没有什么党羽,不会对皇权形成威胁,让皇帝一万个放心。我这样做,弹劾郭公,一方面是为皇上尽了忠,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大臣,这不是挺好吗?”其实,裴谞还达到了自己的一个目的,他可没说出来:在新皇帝面前表了自己的忠心,取得了新皇帝的信任。
裴谞这一弹劾,既保护了郭子仪,表了自己的忠心,又让皇帝对郭子仪放了心,一举三得,取得了三赢的效果,可谓智慧至极。
哲理故事:一举三得的智慧 2
丁氏先祖是河北人,五代时迁居苏州。祖父丁守节,与范仲淹曾祖范梦龄同是吴越国中吴军节度使钱文奉(钱镠之孙)的幕僚,任节度推官,遂为长洲人。通籍后丁谓官运亨通,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工部员外郎、三司盐铁副使。大中祥符元年(1008),召为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加枢密直学士。后历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工、刑、兵三部尚书。
生大中祥符九年(1016)九月,丁谓以参知政事身份任平江军节度使,衣锦归里,“建节本镇,一时为荣”。离京时,宋真宗特赐御诗七言四韵和五言十韵,“尤为盛事”。他同时兼任使持节苏州诸军事、苏州刺史、苏州管内观察处置堤堰桥道等使,又兼任知升州军州事。天禧初(1017),以吏部尚书复参知政事。不久,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平章事兼太子少师。乾兴元年(1022),封为晋国公。显赫一时,贵震天下。丁谓掌权,不久也犯法被贬。最可惜的是,最终他上了《佞臣传》。
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宋贞宗年间,内宫失火,楼榭亭台,都被烧毁。贞宗命晋国公丁渭修葺宫廷。丁渭采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不仅一举三得,还省了很多钱。
当时由丁晋公负责营建恢复宫室,怕从远处取土,丁晋公于是下令就在大街上挖地取土,没有几日便挖出好多土地,地下也形成很宽很深的沟。接着决开汴水,引水入沟中,成为水渠,将从各地运来的木材等建筑物,通过竹排木筏由此水渠运至宫门处,用于建造宫室。完工后,又把废弃的.瓦砾石灰土壤及各种杂物填入沟中,又变成原来的街道。这样做了一件事,而成就三件事,凿地成渠,即有了土的来源,又可运送建材,又方便建造宫室,一举三得,总共节省的费用超过亿万。
【哲理故事:一举三得的智慧】相关文章:
一举三得记叙文09-28
蕴含智慧的哲理故事三则01-27
哲理故事:企鹅的智慧01-27
蜘蛛的智慧哲理故事01-23
哲理故事:兰的智慧01-31
规则的智慧「哲理故事」01-30
瀑布的智慧的哲理故事01-21
哲理故事:屎壳郎的智慧02-03
富有智慧的哲理故事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