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作文

时间:2024-02-09 17:51:48 习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习俗作文7篇(经典)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习俗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习俗作文7篇(经典)

传统习俗作文 篇1

  月,一个丹桂飘香的季节;十五,一个月满西楼的良辰;八月十五,这个天底下最温馨最浪漫最美好的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传统,祝大家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为中秋节。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家人。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传统习俗作文 篇2

  宗教佛教: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在中国,《佛说盂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因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

  到了宋朝的时候,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盂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

  因此民间习俗的.中元普渡着重在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变成"祭鬼",亦即为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改以盆施饿鬼但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盂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道教:"中元普渡"习俗是道佛习合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

  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地方 每逢农历七月,我国的华族必定会隆重举行"庆赞中元",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或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寺庙也分别建醮,街头巷尾上演地方戏曲或歌台助兴,呈现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中元节的"普度"仪式,因组织形式上的差异,可分为几类,如街普(也称弘普)、市普、庙普(或称公普)等等。所谓街普,指的是以街坊为主的普度;市普是以市场为主的普度;庙普就是庙宇所主持的普度。

传统习俗作文 篇3

  说到迎接过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农民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祀活动后,便正试迎接过年的准备了。每年从农历腊月七号就到除夕的这段时间被农民称作迎春日。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这个节日,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比如:压岁钱、拜年、贴春联、年画、守岁、爆竹等。

  传说压岁钱有家长偷偷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可以有这些钱贿赂妖魔鬼怪或“年”,让他们不再伤害小孩子。

传统习俗作文 篇4

  大龙的习俗有很多,像什么“春节去拜祖宗”“发炮”“烧香”“舞狮”等等

  但我觉得大龙除夕的拜祖宗还是最有趣的,因为要磕头,烧香,烧纸,还放炮竹,这是在请祖宗回家过年,过了这茬,就可以吃年饭发压岁钱了,所以每到这时就特别激动。大龙是山区,民宅依着山脚,人烟稀少,所以很多人家就把祖坟建在不远的山腰上。每年的春节都是如此,今年我提出这次在家烧香,因为我家里离山上老祖宗的祖坟比较远,还要爬山,所以有这个念头,却给爸爸骂得狗血喷头,直骂我不尊敬老祖宗,我只好作罢。下午快5点钟,等奶奶、大妈、妈妈、婶婶把年饭烧好,我们一行男人,爷爷、大伯、爸爸、叔叔还有我们小家伙一起结伴去拜老祖宗。据爷爷说因为风水的问题,我家的祖宗的坟在一个地势较险的半山腰,有的地方只能让一个人侧身而过。远远望去,像一把椅子坐落在青山中。一路上,爷爷迈着方步,大伯尾随其后,爸爸手上拎着个篮子,里头装着鸡、鸭、鱼和肉,啊,色香味俱全,老祖宗肯定乐的合不拢嘴;叔叔手上则拿着几副炮竹,等着拿去放给老祖宗听的;我们小孩嘻嘻哈哈的,一路小跑。爬山了,大人们搀扶这爷爷,我们手脚并用着爬,运气好的在山边能捡到几根树枝撑着走(因为山太陡,如果没树枝,还得爬)。

  你只能抱怨,一个字:烦!但这话我只能在心里说,要是给我爸听见了,还不得把我活活吃了。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你已经累得满头大汗了,却不能休息,唉!终于来到了祖坟,这座坟供奉的是太太公和太公。祖坟由水泥砌成一个平台,周围种满松柏,中间立着一方石碑,石碑正中刻着祖先的'名字,下面密密麻麻刻满小辈的名字,当然也有我的名字。站在平台放眼望去,周围一座座重重叠叠的青山,下面是一块块整齐的稻田,祖先们在这块宁静祥和的土地长眠也十分惬意。大人们把祭品摆好,就恭恭敬敬地磕头;我们小孩咚咚咚磕头,不要奇怪,因为磕的不响,就是对祖宗的不尊敬,就会遭天打雷劈,虽然我觉得是迷信,但我心有余悸,万一被劈了,我不就死翘翘了么,只好从命了。磕好头了,第二件事就是烧纸了,大人们虔诚地烧纸,分了几堆,还嘴里念念有词,我们几个小孩子不是烧,而是直接往火堆里扔,差点把自己的衣服烧着了,七搞八搞,弄完了;还不能走,还有第三件事,就是烧香,大人们毕恭毕敬地烧香还拜一拜,我们几个小孩烧了几根,拜了拜老祖宗就像一匹匹饿狼似的逃下山去。大人们就放炮竹,接祖宗回家过年。

  我觉得拜祖宗虽然麻烦,但我私下觉得这是对先人的尊敬,没有他们怎么会有我们,饮水思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传统,而且拜祖时可以想想自己一年有没有进步,对不对得起先人,也是一个鞭策。我觉得大龙除夕最有趣的风俗习惯莫过于此了。

传统习俗作文 篇5

  我的家乡大屋谌是个礼仪隆重而且有着无限欢乐的村庄,至今沿袭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习俗。

  辈的人崇尚习武,村里请了三个外地武师教武,父辈们爱好黄梅戏,于是大家自发地组织了一个乡村黄梅戏剧团,白天种地,晚上排练演出,给当时文化贫缺的乡村带来了一丝欢乐,我辈碰上改革开放,大家都背井离乡打工,于是一事无成,但家中的习俗并没因此而改变。

  记得父亲去世那年,正碰上村里大修祠堂,听到家父辞世的爆竹声,乡亲们马上暂停了拆祠堂的工作,并将拆了瓦的屋顶搭上了雨布。拆祠堂的人跟我说:文伢,你爹有福气,祠堂没有拆倒,你爹可以进祠堂了,你看看在外死的鬼想进都不许进来。是啊,这就是大屋谌的规矩:死在滴水内(即分水岭)村民才有资格进祠堂,死在滴水外的那叫野鬼,是不允许进祖上祠堂的,不管你家的权势如何大,只能在自己家在堂厅里停丧。如是父亲得以安祥地躺在祠堂里。

  祠堂在谌姓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也是谌姓村民的生死归属地。祠堂的上堂厅正中,供着天、地、君、亲、师神位,每逢大年三十傍晚我都要清洗干净,整齐地穿好衣服,带上香、纸、爆竹去祠堂请祖宗回家过年,初一清早要去抢头香,恳请祖宗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健康。

  平日里谁家娶亲嫁女都必须经过祠堂门前,让祖宗看看家庭兴旺的喜庆。

  这不,为主办儿子的婚事,我被这些繁琐的习俗折磨够了。

  先是一个月前就要写好请贴,由家长亲自送给嫡亲。写给这些嫡亲的请贴也有讲究:全家统此不能少,不然人家只能来一个人喝喜酒,看你今后如何做人。

  距结婚的日子还有半个月左右,我就请了两个前辈做临时管家:一个主内管后勤,一个主外负责请客陪客和礼仪。儿子结婚前的第三个晚上正式办酒,名叫请媒,顾名思意:提前答谢媒人。虽然不多只有四五桌酒席,但从这天开始,连续五天家中餐餐都有这么多桌酒席。

  儿子结婚当天,车队早早停靠在祠堂门口的操场上,红红绿绿,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红日东升时,大家酒足饭饱,一阵激烈的爆竹声,迎亲的队伍从祠堂门前出发了,下午太阳没下山之前就接着新娘和嫁妆回到了祠堂门口。这有个寓意:两头红红火火。

  从车到门口开始起放爆竹不停顿,经祠堂门口拜祖宗,一直放到新人入洞房,那场景是相当的热闹。但最头痛的事也接着来了。当晚的正宴20多桌,一个不小心,坐位没排好,亲戚们就会彼此伤了和气。

  我家主外是本家前辈,他为人庄重,衣着整洁,身边叫了一位年青灵活的靓仔做帮手,靓仔手里托着摆有香烟、酒、小酒杯、小爆竹的托盘,只见前辈走到我家堂厅东边第一桌第一席位,用袖子象征性地揩了一下坐椅,轻轻地放上酒杯,斟满酒,放上一段小爆竹,高声叫道:新客有请,于是新娘子的弟弟走了出来,前辈上前轻轻一揖新客请坐.递上一支烟,扶着新客坐下。依次用这繁琐程序,请了女方的媒人在第二席位,西边第一桌第一席位是胖太太的哥哥,他是政府官员,也不能免俗。第二席位是男方的媒人,这两桌其他人是经过特别挑选出来个个能说会道能喝酒的人作陪。上座的嫡亲客人都要按此程序完成请坐礼节。这个累啊,就别提了。

  牵完坐,又是一阵爆竹声,终于等到了上菜开席。酒过三巡,端上了陪酒菜珍珠丸。前辈就带着我(家主)和端托的帮手从第一桌第一席开始,介绍主客,逐个陪酒。 从这个时候起,才是真正的劝酒陪酒。如果你不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刚开始的序宴中就喝多了,那你就麻烦了。喝着喝着,喇叭在第一席位吹响了,主客面前被放了一个讨饭碗,于是主客笑嘻嘻地掏出10元放在碗里。主客多,吹喇叭的凑热闹,也能沾上一点油水。不一会,闹新房的小偷开始又行动了。他们要偷到主客的帽子、围巾、打火机之类的物品,到东家那里兑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个主客的物品都能兑换一条100多元钱的香烟。夜深了,东家客气,还要拿上糕点慰劳小偷们的辛苦。

  这样哆嗦的礼节,搞得我精疲力尽。有时看到广东人办酒席,我戏称是打牙祭。

  隆重的礼节仪是丰富的文化蓄养。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你无法完成如此庄重的.礼节。

  就拿正月游龙来说吧,大屋谌就是大气,不象细家小屋,玩的是布龙、狮子灯、踩船灯之类,大屋谌玩的是板龙。一个龙头就得八个人轮换着游,你挑不起200斤的小伙子别去碰它。

  你看,前面四支勾头喇叭嘟嘟嘟的吹,一面两个人抬的大鼓咚咚地擂,四到八面两人抬的大锣噹噹地敲,打小锣的七八套咚呛咚呛响,几百人上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小锣谱有十套,我只记得一套凤点头:宽、宽、宽,以宽以去宽,以宽以去宽,宽去以去宽。)

  游龙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请龙神。龙扎好后,村里前辈选定黄道吉日,从祠堂中请出龙头龙尾,各家各户男丁带着龙节主动到祠堂门口集中,按编号顺序接上龙节,盘卷在操场上。随着几声咚咚咚的神铳冲天而响,主司杀上一只雄壮的公鸡将鲜血滴在龙的双眼,起名点睛,证明龙神已附体。然后主司掌彩,大家喝彩。接下来由小锣鼓打出三紧三慢锣鼓声。男丁们开始操练游龙:如何进别人的村子才是最有礼节?亲戚朋友客人接龙如何答礼?锣鼓的配合等等,这是大屋谌的规矩礼节,不能在外面闹出笑话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游龙了。天还没亮,一通锣声,叫醒大家三更造饭。二通锣响,参与者自觉到祠堂门口接龙节。三通神铳响,锣鼓齐喧天,喇叭爆竹声声不断,龙头向祠堂正门轻轻点三下,游龙的队伍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元宵节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幼,高举灯笼火把,开始从几里路外的谌氏来龙山脉包来龙,取意谌氏受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午夜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现场哑雀无声,没有一盏灯笼亮着,这是祠堂操场中送龙神上天的严肃场面。前辈摘下滴过血的龙眼,人们象征性地撕下一些龙衣,放在一起。这时,没有喇叭响,没有爆竹声,只有三紧三慢低沉的锣鼓声反复响起。人们在黑暗中点燃了龙衣,烟灰缓缓向天空而去突然,一阵激烈的爆竹声,夹着震耳欲聋的神铳响,谌家男女老幼将龙神送回了天庭

  这就是彭泽大屋谌习俗的古为今用。

传统习俗作文 篇6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可以算是最传统的节日了。

  我和妈妈准备包粽子时,忽然想起端午节的传说——大诗人屈原的故事,我便跟妈妈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屈原,名平,与楚王同族姓。他知识渊博通晓国家兴衰之道,楚王十分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同职,他也想得到怀王恩宠,于是在屈原拟定国法时,上官大夫试图将其夺走,可屈原不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拟定国法,众人无一不知,不过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夸耀其功说‘除了他,谁都定不出这些法令’。”怀王听信了他的话,疏远了屈原。不久后,屈原写下巜怀沙》赋,怀着满腔悲愤抱着石头跳下汨罗江自杀了。老百姓怨纷纷,怕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便包的粽子投下江中,还有人划船下水去找屈原的尸体,不过没能找到。

  因此,端午节这天大家通常要划龙舟吃粽子,纪念大诗人屈原,这天还要在门上挂蒿草,取避邪之意;蒿草旁还要挂猴子,取看门猴子之意。

  开始包粽子啦,先得准备一堆糯米许多粽叶。先把粽叶握成一个近似三角的涡,将糯米一把一把的装进去,不过不能装得太满,不然蒸的.时候就会漏掉。将长出来的粽叶卷过来封底,放进锅中蒸几十分钟,美味的粽子就出锅了。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传说还有很多,让我们再去发现吧。

传统习俗作文 篇7

  即夏历除夜的辞岁家宴。家宴之前,有一系列的礼神仪式。清代诗人黄子云《山中守岁歌》对此写得颇为详尽:“……粘户重书郁垒符,插檐高折冬青树。茅堂洒扫豁心颜,博山一缕沉香烟。……大儿随行主家祭,稚女移灯封井泉。中天空光若电扫,知是邻家共迎灶。……黄昏促席饮屠苏,上座居然属老夫……”就是说,年饭之前,要扫地、插青、焚香,礼敬门神、井神、灶神和祖宗。而《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贾府的辞岁家宴,就更是礼仪繁复,令人咋舌。腊月二十九日,“两府中都换了门神、对联、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大年三十,“贾母有封诰者,皆按品级着朝服,先坐八人大轿,带领众人进宫朝贺行礼。领宴毕回来,便到宁国府暖阁下轿”,进贾氏宗祠,隆重祭祖,然后回到荣国府。贾母“归了正座,贾敬、贾赦等领了诸子弟进来,贾母笑道:‘一年家难为你们,不行礼罢。’一面男一起,女一起,一起一起俱行过了礼。左右设下交椅,然后按长幼挨次归坐受礼。两府男女、小厮、丫环,各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然后散了押岁钱,并荷包金银锞等物。摆上合欢宴来,男东女西归座,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毕,贾母起身进内,众人方各散出。”这段描写,不仅交待了年饭之前的礼仪,而且交待了年饭的内容:全家团坐,饮屠苏酒、喝合欢汤、吃吉祥

  果和如意糕等,那种贺岁祈福的'气氛,真是浓得不能再浓了。

  而明代诗人何景明《岁晏行》反映的却又是另一番光景:“旧岁已晏新岁逼,山城雪飞北风烈。徭夫河边行且哭,沙寒水冰冻伤骨。长官叫号吏驰突,府帖连催筑河卒。一年征求不少蠲,贫家卖男富卖田。白金纵有非地产,一两已值千铜钱。往时人家有储粟,今岁人家饭不足。饥鹤翻飞不畏人,老鸦鸣噪日近屋。… …明朝亦是新年到,北舍东邻闻哭声。”苦役重税,苛政吃人,弄得除夕之夜,一片哭声,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礼神、敬祖、摆合欢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