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习俗作文

时间:2024-02-06 08:11:23 习俗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习俗作文8篇[集合]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传统习俗作文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传统习俗作文8篇[集合]

传统习俗作文 篇1

  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糅合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端午节“出生”在中国,习俗由来与传说甚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广泛深入人心。但总体而言,福建和台湾的端午节庆同出一源,民间沿袭习俗亦大致相若,足见台海两岸人民一脉相承、鱼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区端午节庆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以来,每逢五月初五都会出现“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盛况。两地人民身披节日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镇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镇平里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系列活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峡情”民俗画卷,令海峡两岸同胞流连忘返,期待着“三通”实现日,神龙飞架两岸来。

  福建和台湾各地,民间在过端午节时,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时在自家门楣间插上艾叶、菖蒲,兼插禾稗茎以及榕树枝,象征老而弥坚。台湾民众采艾插榕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思念乡里故土的寄托。

传统习俗作文 篇2

  当地的渔夫划着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罗江给屈原。后来,大家把盛着竹筒的米改为粽子,把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来纪念屈原。大家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每年都过端午节。我们全家都非常敬佩屈原,因此,我们家每年都过端午节。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们家有一个名副其实的包粽子好手——我妈妈。所以每年过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能吃到许多粽子。我妈妈常说:用芦苇的叶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芦苇的叶子来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的叶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分别洗一洗,准备工作就做好了。等芦苇的叶子凉了以后,她就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叶子,把两片叶子正着放,一片反着放,夹在中间,把这三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雉体的模样,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夹几个枣,最后把叶子用线捆好,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个老佛爷在睡觉。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蒸四十分钟,再放三四个小时,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虽然我妈妈包的粽子的原料极其简单,但是包出来的粽子却是香喷喷的。香得使你只要一闻到味,就会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会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所以,我每当吃粽子时,总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说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妈妈包粽子有什么“秘决”,每次包的粽子总是香喷喷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馋诞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爱吃粽子,爱过端午节,爱享受节日的气氛!

  两千三百年前,一个清瘦老人,仰望苍天,他在忧虑他那民生多坚的的国家,当传来国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后,他徘徊在汨罗江边,他愤怒,他哀伤,最后,他吟诵着"世人皆醉我独醒",带着满腔的`悲愤抱石沉入了江中.百姓们怕江中的鱼儿吃他们敬爱的屈原的尸体,所以用粽叶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让鱼儿吃,这样就不会伤害他们敬爱的屈原了.可以这样说,没有一种食物能像粽子一样寓意丰富,粽子的形状棱角分明,象征着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里面包一颗红枣,象征着屈原的赤胆忠心……总之,粽子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无比敬重.

  屈原绝没有想到,生前他忍受无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后,他的继承者们贯穿古今,前仆后继,层出不穷.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苏轼,辛弃疾,谭嗣同……,数不胜数的热血男儿传承着屈原的精神.可以这样说,是他让端午节熠熠闪光;是他让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让国人由蒙昧走向进步,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去找寻真理;又有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来表达对祖国的爱恋.

  但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屈原的精神从未像今天离我们这么近,这么亲切.这些都源自5.12四川大地震,这场震惊海内外的灾难,让中国13亿人民联系的更加紧密,让中国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处在人生的逆境中,却时刻怀着对祖国灿若日月的情怀,随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身虽死,情不改的爱国情结,不正是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吗 那江上竞飞的龙舟,不正是13亿人民同心协力划动的吗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大自然的强悍面前,人类团结一致,血脉相连.

  在这个粽叶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走的更稳,更坚定,无往而不胜.只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爱中国!

传统习俗作文 篇3

  新年到!又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来了!在过新年时,我们身边有数不清的年俗,比如:吃年夜饭、放鞭炮、贴春联、剪窗花、穿新衣、拜神祈福、南方人喜欢包春卷,北方人还要包饺子……在和亲爱的家人一起走亲访友时,也让我了解了许多有趣的年俗,像客人来了,要泡糖茶和吃糖果,代表着甜甜蜜蜜……

  年俗虽有这么多,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收红包了!在和爸爸妈妈一起走亲访友的同时,我也收了不少的'红包。这些红包实际上就是压岁钱!不管包多少钱,都有长辈们一份非常非常浓厚的亲情和爱在里边。每个红包里的数目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吉祥寓意,而且每个红包的外观也不尽相同,虽然基本上都是红色的,但是大小不一,上面有各种各样的精美图案,有卡通动物形状的,有传统花纹的,还有装饰着精致的丝线的……所有的都代表着喜庆和吉祥!这是我过年时最大的乐趣!

  新的一年已拉开了幕布,所有的年俗仿佛都在祝我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传统习俗作文 篇4

  春节作为我国的农历新年,进入腊月二十三,也是送灶神的‘祭灶日’,人们赶集买灶糖,晚上急躁。腊月三十晚上称‘除夕’这是一年最热闹的夜晚,外出着回家,一起吃年夜饭。人们一向有除夕守岁’习俗。家家门前张灯结彩,户户院内放鞭炮,接年迎喜神。正月各种庆祝活动到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才结束。初一俗称欢庆日,迎春、祭祖、拜神、拜年。这是一天的活动,这天人们早起吃过饺子后。

  幼者向长辈叩头拜年,称‘辞岁’长辈发钱给幼者称‘压岁钱’祝贺他们又长一岁。下午外出去亲属家拜年,然后再挨家挨户拜年,相互问候,恭贺新年快乐。

  春节快到啦,在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人们要吃麻糖的。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要去拜见玉皇大帝。

  人们怕他说坏话,就给他吃麻糖,好封住他的嘴。腊月二十四是除尘,清扫卫生,取“除陈”的谐音,预示着来年除旧迎新的.意思。二十五吃豆腐,取“抖福”的谐音。除夕要贴春联、堆旺火、接财神,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福旺财旺运气旺。邻国越南和我国习俗差不多,不同的是,十二生肖年中,过了年他们是猫年,有意思吧。

传统习俗作文 篇5

  诗中的“三秋”指秋季的3个月。“九夏”指夏天的四、五、六月,3个月共90天。“林钟”是六月的音律。“桂轮”指月亮。“萤火”“菰蒲”“瓜果”都是热天生长或享用的'东西。最后两句大约有点“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意思。

  “三伏”里的“中伏”,一般发生在7月23—31日,今年恰巧大暑与中伏是同一天,都是7月23日。中国传统科学认为,春、夏、秋、冬四季分别对应五行中的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按五行的相生相克,由秋到冬是“金生水”,由冬到春是“水生木”,由春到夏是“木生火”,唯有从夏到秋特殊,是“火克金”。所以古人认为,从夏到秋是一段艰难的历程,秋被夏压制着,虽然从夏至开始已经“一阴生”,但炎热却继续增长,秋不敢露头,要潜伏一段时间,这段最热的时间就称为“伏”。因靠近中伏,大暑这一天民间还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大暑是我国一年中气温的时期,但南北雨量差别很大,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雨量很少,有“小暑雨如银,大暑雨如金”的说法;在我国北方,这却是一年中雨水最多的时节,谚语则称“小暑大暑,灌死老鼠”。

  大暑是一年之中最热的节气,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因此大暑节气养生重在一个“清”字,即在注重饮食“清洁”、机体“清热”的前提下,进行“清补”。

  “清热”喝粥。暑天酷热,及时补水的同时也要注意清热祛火。西瓜具有清暑、解热、补水的功效,因此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西瓜作为清暑佳品。但夏季肠胃较脆弱,吃西瓜时要注意避免伤及肠胃。一是不要一次吃太多,二是尽量不要贪一时之凉吃冰西瓜。吃西瓜时可以将西瓜水分嚼出后吐掉果肉,既可清热祛暑,也可减少肠胃损伤。除水果外,清热祛火还可尝试一些“度暑粥”,如苦瓜菊花粥、薏米小豆粥等。

传统习俗作文 篇6

  我的家乡大屋谌是个礼仪隆重而且有着无限欢乐的村庄,至今沿袭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习俗。

  辈的人崇尚习武,村里请了三个外地武师教武,父辈们爱好黄梅戏,于是大家自发地组织了一个乡村黄梅戏剧团,白天种地,晚上排练演出,给当时文化贫缺的乡村带来了一丝欢乐,我辈碰上改革开放,大家都背井离乡打工,于是一事无成,但家中的习俗并没因此而改变。

  记得父亲去世那年,正碰上村里大修祠堂,听到家父辞世的爆竹声,乡亲们马上暂停了拆祠堂的工作,并将拆了瓦的屋顶搭上了雨布。拆祠堂的人跟我说:文伢,你爹有福气,祠堂没有拆倒,你爹可以进祠堂了,你看看在外死的鬼想进都不许进来。是啊,这就是大屋谌的规矩:死在滴水内(即分水岭)村民才有资格进祠堂,死在滴水外的那叫野鬼,是不允许进祖上祠堂的,不管你家的权势如何大,只能在自己家在堂厅里停丧。如是父亲得以安祥地躺在祠堂里。

  祠堂在谌姓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也是谌姓村民的生死归属地。祠堂的上堂厅正中,供着天、地、君、亲、师神位,每逢大年三十傍晚我都要清洗干净,整齐地穿好衣服,带上香、纸、爆竹去祠堂请祖宗回家过年,初一清早要去抢头香,恳请祖宗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健康。

  平日里谁家娶亲嫁女都必须经过祠堂门前,让祖宗看看家庭兴旺的喜庆。

  这不,为主办儿子的婚事,我被这些繁琐的`习俗折磨够了。

  先是一个月前就要写好请贴,由家长亲自送给嫡亲。写给这些嫡亲的请贴也有讲究:全家统此不能少,不然人家只能来一个人喝喜酒,看你今后如何做人。

  距结婚的日子还有半个月左右,我就请了两个前辈做临时管家:一个主内管后勤,一个主外负责请客陪客和礼仪。儿子结婚前的第三个晚上正式办酒,名叫请媒,顾名思意:提前答谢媒人。虽然不多只有四五桌酒席,但从这天开始,连续五天家中餐餐都有这么多桌酒席。

  儿子结婚当天,车队早早停靠在祠堂门口的操场上,红红绿绿,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红日东升时,大家酒足饭饱,一阵激烈的爆竹声,迎亲的队伍从祠堂门前出发了,下午太阳没下山之前就接着新娘和嫁妆回到了祠堂门口。这有个寓意:两头红红火火。

  从车到门口开始起放爆竹不停顿,经祠堂门口拜祖宗,一直放到新人入洞房,那场景是相当的热闹。但最头痛的事也接着来了。当晚的正宴20多桌,一个不小心,坐位没排好,亲戚们就会彼此伤了和气。

  我家主外是本家前辈,他为人庄重,衣着整洁,身边叫了一位年青灵活的靓仔做帮手,靓仔手里托着摆有香烟、酒、小酒杯、小爆竹的托盘,只见前辈走到我家堂厅东边第一桌第一席位,用袖子象征性地揩了一下坐椅,轻轻地放上酒杯,斟满酒,放上一段小爆竹,高声叫道:新客有请,于是新娘子的弟弟走了出来,前辈上前轻轻一揖新客请坐.递上一支烟,扶着新客坐下。依次用这繁琐程序,请了女方的媒人在第二席位,西边第一桌第一席位是胖太太的哥哥,他是政府官员,也不能免俗。第二席位是男方的媒人,这两桌其他人是经过特别挑选出来个个能说会道能喝酒的人作陪。上座的嫡亲客人都要按此程序完成请坐礼节。这个累啊,就别提了。

  牵完坐,又是一阵爆竹声,终于等到了上菜开席。酒过三巡,端上了陪酒菜珍珠丸。前辈就带着我(家主)和端托的帮手从第一桌第一席开始,介绍主客,逐个陪酒。 从这个时候起,才是真正的劝酒陪酒。如果你不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刚开始的序宴中就喝多了,那你就麻烦了。喝着喝着,喇叭在第一席位吹响了,主客面前被放了一个讨饭碗,于是主客笑嘻嘻地掏出10元放在碗里。主客多,吹喇叭的凑热闹,也能沾上一点油水。不一会,闹新房的小偷开始又行动了。他们要偷到主客的帽子、围巾、打火机之类的物品,到东家那里兑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个主客的物品都能兑换一条100多元钱的香烟。夜深了,东家客气,还要拿上糕点慰劳小偷们的辛苦。

  这样哆嗦的礼节,搞得我精疲力尽。有时看到广东人办酒席,我戏称是打牙祭。

  隆重的礼节仪是丰富的文化蓄养。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你无法完成如此庄重的礼节。

  就拿正月游龙来说吧,大屋谌就是大气,不象细家小屋,玩的是布龙、狮子灯、踩船灯之类,大屋谌玩的是板龙。一个龙头就得八个人轮换着游,你挑不起200斤的小伙子别去碰它。

  你看,前面四支勾头喇叭嘟嘟嘟的吹,一面两个人抬的大鼓咚咚地擂,四到八面两人抬的大锣噹噹地敲,打小锣的七八套咚呛咚呛响,几百人上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小锣谱有十套,我只记得一套凤点头:宽、宽、宽,以宽以去宽,以宽以去宽,宽去以去宽。)

  游龙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请龙神。龙扎好后,村里前辈选定黄道吉日,从祠堂中请出龙头龙尾,各家各户男丁带着龙节主动到祠堂门口集中,按编号顺序接上龙节,盘卷在操场上。随着几声咚咚咚的神铳冲天而响,主司杀上一只雄壮的公鸡将鲜血滴在龙的双眼,起名点睛,证明龙神已附体。然后主司掌彩,大家喝彩。接下来由小锣鼓打出三紧三慢锣鼓声。男丁们开始操练游龙:如何进别人的村子才是最有礼节?亲戚朋友客人接龙如何答礼?锣鼓的配合等等,这是大屋谌的规矩礼节,不能在外面闹出笑话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游龙了。天还没亮,一通锣声,叫醒大家三更造饭。二通锣响,参与者自觉到祠堂门口接龙节。三通神铳响,锣鼓齐喧天,喇叭爆竹声声不断,龙头向祠堂正门轻轻点三下,游龙的队伍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元宵节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幼,高举灯笼火把,开始从几里路外的谌氏来龙山脉包来龙,取意谌氏受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午夜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现场哑雀无声,没有一盏灯笼亮着,这是祠堂操场中送龙神上天的严肃场面。前辈摘下滴过血的龙眼,人们象征性地撕下一些龙衣,放在一起。这时,没有喇叭响,没有爆竹声,只有三紧三慢低沉的锣鼓声反复响起。人们在黑暗中点燃了龙衣,烟灰缓缓向天空而去突然,一阵激烈的爆竹声,夹着震耳欲聋的神铳响,谌家男女老幼将龙神送回了天庭

  这就是彭泽大屋谌习俗的古为今用。

传统习俗作文 篇7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人们包饺子、放鞭炮,辞旧迎新。今年,我和父母回老家过年,看到了许多有趣的习俗。

  农历除夕的早上,我们从宾馆来到了老家。一进门,我就看见大伯站在桌子旁边写对联。只见桌子上摆着许多东西:墨水、一卷卷红纸,地上也摆着许多刚写好的对联。全部对联写好后,大伯要开始贴对联了。他没有撕旧对联,而是直接在原来的旧对联上刷一层浆糊,然后找一副合适的对联贴上去。总共花了半个多小时,将堂屋、卧室、厨房的门和门上的横梁都贴好了新的对联后,才算大功告成。与此同时,奶奶在厨房里准备午餐和祭祀时需要用到的鸡、鸭、蔬菜。

  大约下午两点钟左右,我和其他小朋友在家里玩,大人们上山去上坟、烧纸钱、磕头,表达对祖宗的思念。大人们下山后,就准备着到傍晚时在家里祭祖。祭祖的方式非常特别。首先,爷爷点燃两根蜡烛,摆在桌前的案子上。奶奶端上来三道荤菜、三道素菜放在桌子上,并在桌子上摆放了十个小酒杯和十副筷子,再在这张正方形的桌子四周摆上四条板凳。这时,爷爷点燃了一长串鞭炮,说是请祖宗回家过年。这时,仪式正式开始。爷爷向酒杯里倒入三分之一的酒,然后跪在桌子前面磕头,接着是奶奶、大伯、爸爸、妈妈依次磕头。过了一会儿,爷爷再斟酒,酒过三巡之后,爷爷又把酒倒回酒壶里,再往酒杯里盛一点米饭。又过了一会儿,人们又按照从长到幼的`顺序在桌子后面向祖先磕头。之后,爷爷又放了一串鞭炮送别祖宗。鞭炮放完后,奶奶才把饭菜撤掉,祭祖仪式就结束了。

  到了晚上,我们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旁等待着收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时,外面鞭炮声不断,给节日增添了浓浓的气氛,既喜庆又热闹。我实在太累了,没有看多久,就睡着了。

  就这样,在鞭炮声中,在人们的欢笑声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传统习俗作文 篇8

  中秋佳节来临,那为什么我们中国会有中秋节这个传统习俗呢?让我给大家娓娓道来吧!

  许多人都认为,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传说记载:嫦娥吃了西王母的不死之药之后,飞向了月亮。嫦娥此举是为了代替后羿受罪,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相传,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所以会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亮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来世人每逢中秋,不仅想登月与嫦娥一聚,还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的时候,会祈求男的.早日登步蟾宫,高攀仙桂……女的则希望相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为节日来庆祝了。

  另外有人认为,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这本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鞑、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中秋的由来,众说纷纭,你觉得哪一种才是最符合逻辑的呢?你又最喜欢哪一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