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作文

时间:2023-12-28 14:38:43 习俗 我要投稿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习俗作文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推荐)家乡的习俗作文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1

  我的家乡有很多节日习俗,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庆祝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如春节舞狮、舞龙、放鞭炮,中秋节吃月饼、赏月,清明节祭祖、踏青……这些跟其他地方并无多大差别,而有几个我要跟大家讲讲。

  或许大家并没有猜到了我的家乡,没关系。我觉得习俗必须是要与其他节日不同的性质,节日是大家都过的,而习俗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习惯、风俗,是具有特殊性的。

  社日是我的家乡特殊节日之一它包括了春社和秋社,人们常常凑钱在社庙里举行祭神仪式,杀猪煮肉,就地分食,而吃不完的肉就带回家供神。

  牛王诞是个蛮有趣的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传说是牛王的诞辰,所以称为牛王诞。而这一天村民们不能驱使牛去干活,让牛好好休息。还要在牛栏门口供奉牛,大人们则嘱咐小孩们爱护耕牛。牛是一个多么神圣而威严的动物啊!

  鬼节听起来就有些吓人了(其实只是供奉祭灵),我打小就知道鬼节,它在农历的七月十四,称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民间家家户户都要杀鸡买肉祭祖先,常常有些善良的村民会在三岔路口或山坡上供奉无家可归的野鬼。这听起来既有趣又胆颤不是吗?

  而“三月三”是属于壮族人民的节日,但不身为壮族的大部分人在我们这个地区也和他们一样过这个习俗。

  说起我们“三月三”习俗的来历,虽然我不是很了解,但我知道两件事——一,“三月三”是指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二,传说它与王母娘娘举行蟠桃会的日子相同,且又同盘古的诞辰时间一样。虽然本质上他们没有什么关联,但如此有意义的一天,活动当然多种多样了。俗话说得好:最香不比五色饭,最美不过三月三!这五色饭即为五色糯米饭,里面有紫、黄、黑、白、红五种颜色的米饭,把他们蒸好舀出来时会散发古朴而醇香的气味,五谷杂粮一般的味道,极吊人胃口。

  三月三的双人对歌也是极常见的,我们家乡人有唱山歌的传统,经过我的调查与生活经验,我发现除了日常生活中、娱乐、劳作等自歌或对歌,还形成了歌圩(就是对歌的专门时间,村民常常会聚在一起对歌庆祝),他们唱的歌都是一些古朴的民谣,很具有年代感。

  每到三月三,无论宅在家里还是出街游玩,都会时不时听见敲锣打鼓的声音,气势磅礴、震耳欲聋。他们的`鼓声和铜锣搅拌在一起有条不紊,还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前排的人们舞着狮头,后面的人负责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家乡的三月三热闹得像过某一盛大而隆重的节日一样,它不像春节那样更加热闹非凡、鞭炮齐鸣,反而只是小小地庆祝这个节日,常常过了三月三跟没过并无多大差别。

  家乡的习俗让游子们都想回去,脱下繁忙的包袱,与他们最亲爱的家人们一起庆祝,一起欢笑。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2

  我的家乡在衢州常山,每年的正月里,都会举行舞龙灯活动。龙灯的种类真多:有用布缝的布龙、竹子扎的.竹龙、稻草编的草龙,五颜六色,十分好看。

  我最喜欢板凳龙了,爸爸告诉我板凳龙的板凳是由一个村的每家每户出一块板凳,串联而成游动的龙灯,板与板之间用一木棍相连,每一个木棍有一人拿着,每条板凳上都扎着花灯,花灯上都画了自己喜欢的花草、树、鸟等图案。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一个村几十户人家,那板凳龙可长了,跑起来的时候场面更是壮观。

  舞板凳龙最高潮要数盘龙表演了,盘龙一旦开始,鞭炮鼓乐齐鸣,龙头领先,龙身龙尾相随,呈圆形盘旋。盘旋的圈数一般为顺时针三圈、逆时针三圈。盘旋的速度随着鼓乐由慢到快,人们举着板凳,模仿着龙舞动时的姿态盘旋着,龙身越盘越紧,舞龙者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到最后几乎是在狂奔了。如有舞者因为跟不上步伐摔了出去,按照家乡的说法,摔出去的人将交好运。

  舞龙灯焕发着龙的精神,激发着人们团结、合作、向上、进取。我喜欢舞龙灯。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3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欢快、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又叫过年,含有辞旧迎新的寓意。我的家乡在周至,我们家乡春节的习俗很多,下面我就为你一一介绍吧。

  春节前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也叫“对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更加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都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的名字,可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现在的春联是在红色的纸上,用毛笔蘸墨,书写一些象征吉祥、祝福的'话语,寄托人们美好的心愿。

  除夕夜,我们每家每户都要“燃爆竹”。当午夜钟声响起的时候,就会响起雷鸣般的爆竹声,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呢?这儿有一个传说:相传每到过年时节,年三十的晚上,出来一头叫“夕”的怪物,它常常出来吃人、吃牲畜,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把竹子截成一个小筒一个小筒的样子,把桶里装上火药,把它们放在“夕”出没的地方,当“夕”出来的时候,点燃火药,立刻发出震天的巨响,“夕”听到这声音,吓得撒腿就跑,人们就平安了。所以就把这种发出巨响的东西叫做“爆竹”。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习俗就是“守岁”。听妈妈说,守岁既有对过去一年的留恋,又有对来临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傍晚开始,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天,古人有作诗等风俗,而我们现在更增加了丰富的内容,除夕之夜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大多数人盼望的事情,连小孩子都非常喜欢。

  家乡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每一个习俗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它是一笔可贵的财富呢!

家乡的习俗作文 篇4

  宜昌,古称夷陵,为湖北近代三大城市之一,地 处江汉平原与鄂西山区交界点。其春节礼俗融汇 了东部和西部的地方气息,特别是19世纪下半叶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各地商贾云集于此,以致春节习俗内外交流,形成了既与各地大致相同但又有地方特点的格局。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 “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 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 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 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 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 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 “除夕”。 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 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 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腊月28日中午,周家的团年饭菜端上餐桌后,罗婆婆给饭碗里添一点点米饭,将一双筷子搁在饭碗上,在酒杯里酙了 一口酒,这些是供一房的长辈亡人灵魂回来团圆过年的食物。

  传说这些叫了阴间列祖列宗吃过的饭菜禁止给人吃,忌给狗猫吃,如果吃了将会失去部分记性。

  收拾好这些废物后,一家人就可以上餐桌吃团年饭。春节吃饺子是一项传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 之意,“子”为“子 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祝大家度过一个快乐的春节。

【家乡的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作文:家乡的习俗01-28

家乡习俗作文02-01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1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7

家乡的习俗精选作文01-28

《家乡的习俗》作文01-26

家乡习俗作文06-22

家乡习俗作文精选02-02

家乡习俗作文【精选】09-15

家乡习俗作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