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作文

时间:2023-12-02 10:40:09 习俗 我要投稿

实用的习俗的作文集锦(4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习俗的作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的习俗的作文集锦(4篇)

习俗的作文 篇1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团团圆圆。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它们吧!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一年吉祥富裕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侯,有一只叫“年”怪兽,每到春节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春节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知识,拉近了人们距离。它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习俗的作文 篇2

  潍坊农村过年,习俗大同小异,都有五个必有的程序:贴对联、供家堂、放鞭炮、接财神、吃饺子。…………。

  贴对联在我国由来已久,起初是贴门神,防止魑魅魍魉侵入家庭。秦汉以后,门神是神荼、郁垒;唐宋时期改为秦叔宝、尉迟敬德,原因是唐太宗杀兄逼父登上皇位,夜里却总难以入睡,不得不让心腹大将把门守夜。五代孟昶突发奇想,对贴门神进行了改革,有一年他撰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联贴在皇宫大门上,这种创新之举被大家接受,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对联起到了烘托新年气氛的作用。…………。

  除夕这天,(人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挂家堂。儒家讲究“事死如事生”,特别强调“慎终追远”、“亲亲为仁”,认为大家都亲自己的亲人,国家和社会就会安定。而“追远”传到现在,只有供牌位和挂家堂这一形式,在许多地方家堂也叫“轴子”,上面按左昭右穆的顺序,排列着列祖列宗的姓名。…………。

  过年,原本是太阳公转、地球自转的自然规律,本来并不神秘。但在历史的长河里,人们不断地给它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年,在原始社会甚至不叫年,它被称作“草”,由于“一岁一枯荣”的缘故,一年就是一草。进入奴隶社会,人们对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开始以岁星纪年,一年又被称为一岁。年记载着中国以农立国的历史。由于农业的需要和对于丰收的期盼,每年人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和庆祝丰收,而“年”字最早也是从“丰”字演化而来的,这从甲骨文和金铭文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原先过年的`日子也不确定,夏朝把过年定在正月,商是腊月,周朝则是冬至月,秦朝就放在10月。汉武帝又把年调整到正月,此后历代相因不改,人们才有了一个固定过年的日子。所以人们称春节也叫夏历年;又由于是太阴历,故也叫阴历年;更因为是农业的缘故,也叫农历年。但过年对富人来说是过年,对穷人来说是过关。所以人们又把年想象成凶神恶煞,不得不燃放爆竹驱除它,这就是过年燃放鞭炮的来源。

  不管富人还是穷人,发家致富都是共同的理念,接财神就成为大家共同的行动。……在我国,财神一共有四人。文财神先是商末的比干,因被殷纣王剖心而死,传说他失去辨别能力,谁祭祀他他就让谁致富;另一位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经商致富,自称陶朱公,后来被商人尊为财神;武财神是关羽,他被吴国杀死,被人割去头颅,据说也有比干的功效;另一位是赵公明或称赵公元帅、赵玄坛,他在《封神演义》中统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位仙官,被道教尊为财神。……除夕夜到大街上看看,或父子二人、或祖孙三代,摆上供品,燃放鞭炮后把酒酹地,口中念念有词,一是请祖先回家一起过年,二是请财神早早到家。进门一定有人明知故问:“接到财神了吗?”回答的也一定是明知故答:“接到了。”接着就是喝团圆酒,吃团圆饺子,并守夜到子时。正因为过去吃饺子是在交子时的时候吃,也才有了饺子的命名。…………。

  农民过年,讲究的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过的是对丰收的庆祝和对发家致富的更大期盼。所以接来财神后,喝着团圆酒、吃着团圆饺子,就开始了对来年生产经营的规划打算。这就是农民的过年,期盼来年的丰收本来就是过年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俗的作文 篇3

  我的家乡大屋谌是个礼仪隆重而且有着无限欢乐的村庄,至今沿袭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习俗。

  辈的人崇尚习武,村里请了三个外地武师教武,父辈们爱好黄梅戏,于是大家自发地组织了一个乡村黄梅戏剧团,白天种地,晚上排练演出,给当时文化贫缺的乡村带来了一丝欢乐,我辈碰上改革开放,大家都背井离乡打工,于是一事无成,但家中的习俗并没因此而改变。

  记得父亲去世那年,正碰上村里大修祠堂,听到家父辞世的爆竹声,乡亲们马上暂停了拆祠堂的工作,并将拆了瓦的屋顶搭上了雨布。拆祠堂的人跟我说:文伢,你爹有福气,祠堂没有拆倒,你爹可以进祠堂了,你看看在外死的鬼想进都不许进来。是啊,这就是大屋谌的规矩:死在滴水内(即分水岭)村民才有资格进祠堂,死在滴水外的那叫野鬼,是不允许进祖上祠堂的,不管你家的权势如何大,只能在自己家在堂厅里停丧。如是父亲得以安祥地躺在祠堂里。

  祠堂在谌姓村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也是谌姓村民的生死归属地。祠堂的上堂厅正中,供着天、地、君、亲、师神位,每逢大年三十傍晚我都要清洗干净,整齐地穿好衣服,带上香、纸、爆竹去祠堂请祖宗回家过年,初一清早要去抢头香,恳请祖宗保佑一家大小平安健康。

  平日里谁家娶亲嫁女都必须经过祠堂门前,让祖宗看看家庭兴旺的喜庆。

  这不,为主办儿子的婚事,我被这些繁琐的习俗折磨够了。

  先是一个月前就要写好请贴,由家长亲自送给嫡亲。写给这些嫡亲的请贴也有讲究:全家统此不能少,不然人家只能来一个人喝喜酒,看你今后如何做人。

  距结婚的日子还有半个月左右,我就请了两个前辈做临时管家:一个主内管后勤,一个主外负责请客陪客和礼仪。儿子结婚前的第三个晚上正式办酒,名叫请媒,顾名思意:提前答谢媒人。虽然不多只有四五桌酒席,但从这天开始,连续五天家中餐餐都有这么多桌酒席。

  儿子结婚当天,车队早早停靠在祠堂门口的操场上,红红绿绿,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红日东升时,大家酒足饭饱,一阵激烈的爆竹声,迎亲的队伍从祠堂门前出发了,下午太阳没下山之前就接着新娘和嫁妆回到了祠堂门口。这有个寓意:两头红红火火。

  从车到门口开始起放爆竹不停顿,经祠堂门口拜祖宗,一直放到新人入洞房,那场景是相当的热闹。但最头痛的事也接着来了。当晚的正宴20多桌,一个不小心,坐位没排好,亲戚们就会彼此伤了和气。

  我家主外是本家前辈,他为人庄重,衣着整洁,身边叫了一位年青灵活的靓仔做帮手,靓仔手里托着摆有香烟、酒、小酒杯、小爆竹的托盘,只见前辈走到我家堂厅东边第一桌第一席位,用袖子象征性地揩了一下坐椅,轻轻地放上酒杯,斟满酒,放上一段小爆竹,高声叫道:新客有请,于是新娘子的弟弟走了出来,前辈上前轻轻一揖新客请坐.递上一支烟,扶着新客坐下。依次用这繁琐程序,请了女方的媒人在第二席位,西边第一桌第一席位是胖太太的哥哥,他是政府官员,也不能免俗。第二席位是男方的媒人,这两桌其他人是经过特别挑选出来个个能说会道能喝酒的人作陪。上座的嫡亲客人都要按此程序完成请坐礼节。这个累啊,就别提了。

  牵完坐,又是一阵爆竹声,终于等到了上菜开席。酒过三巡,端上了陪酒菜珍珠丸。前辈就带着我(家主)和端托的帮手从第一桌第一席开始,介绍主客,逐个陪酒。 从这个时候起,才是真正的劝酒陪酒。如果你不知道当地的习俗,在刚开始的序宴中就喝多了,那你就麻烦了。喝着喝着,喇叭在第一席位吹响了,主客面前被放了一个讨饭碗,于是主客笑嘻嘻地掏出10元放在碗里。主客多,吹喇叭的凑热闹,也能沾上一点油水。不一会,闹新房的小偷开始又行动了。他们要偷到主客的帽子、围巾、打火机之类的物品,到东家那里兑奖。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每个主客的物品都能兑换一条100多元钱的香烟。夜深了,东家客气,还要拿上糕点慰劳小偷们的辛苦。

  这样哆嗦的礼节,搞得我精疲力尽。有时看到广东人办酒席,我戏称是打牙祭。

  隆重的礼节仪是丰富的文化蓄养。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你无法完成如此庄重的礼节。

  就拿正月游龙来说吧,大屋谌就是大气,不象细家小屋,玩的是布龙、狮子灯、踩船灯之类,大屋谌玩的是板龙。一个龙头就得八个人轮换着游,你挑不起200斤的小伙子别去碰它。

  你看,前面四支勾头喇叭嘟嘟嘟的吹,一面两个人抬的大鼓咚咚地擂,四到八面两人抬的大锣噹噹地敲,打小锣的.七八套咚呛咚呛响,几百人上道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小锣谱有十套,我只记得一套凤点头:宽、宽、宽,以宽以去宽,以宽以去宽,宽去以去宽。)

  游龙是有讲究的,首先是请龙神。龙扎好后,村里前辈选定黄道吉日,从祠堂中请出龙头龙尾,各家各户男丁带着龙节主动到祠堂门口集中,按编号顺序接上龙节,盘卷在操场上。随着几声咚咚咚的神铳冲天而响,主司杀上一只雄壮的公鸡将鲜血滴在龙的双眼,起名点睛,证明龙神已附体。然后主司掌彩,大家喝彩。接下来由小锣鼓打出三紧三慢锣鼓声。男丁们开始操练游龙:如何进别人的村子才是最有礼节?亲戚朋友客人接龙如何答礼?锣鼓的配合等等,这是大屋谌的规矩礼节,不能在外面闹出笑话来。

  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游龙了。天还没亮,一通锣声,叫醒大家三更造饭。二通锣响,参与者自觉到祠堂门口接龙节。三通神铳响,锣鼓齐喧天,喇叭爆竹声声不断,龙头向祠堂正门轻轻点三下,游龙的队伍开始了一天的征程。

  元宵节夜幕降临,全村男女老幼,高举灯笼火把,开始从几里路外的谌氏来龙山脉包来龙,取意谌氏受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午夜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现场哑雀无声,没有一盏灯笼亮着,这是祠堂操场中送龙神上天的严肃场面。前辈摘下滴过血的龙眼,人们象征性地撕下一些龙衣,放在一起。这时,没有喇叭响,没有爆竹声,只有三紧三慢低沉的锣鼓声反复响起。人们在黑暗中点燃了龙衣,烟灰缓缓向天空而去突然,一阵激烈的爆竹声,夹着震耳欲聋的神铳响,谌家男女老幼将龙神送回了天庭

  这就是彭泽大屋谌习俗的古为今用。

习俗的作文 篇4

  大家都知道八月十五是中秋节,那么大家知道中秋节有什么习俗吗?我想大家都会回答中秋节当然是吃月饼和赏月了!我就要回答你们,那就是:恭喜你,打错了。你们知道吗,中秋节不止这些。中秋节肯定少不了团圆饭了,你们都忘了。

  还有呢!我给你们一一说说吧:中秋节还要猜灯谜、吃月饼、燃灯、赏月、玩月、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穿行南浦桥、挂灯、拜月时请月姑、烧瓦罐、点桔灯、“看会”、祭土谷神、上坟祭祖、守夜、沿门吹鼓、讨赏钱、看串月、跳月,祭月,拜月等等好多呢你们肯定不信,如果不信可以上网哦!

【习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有关习俗的作文:正月的习俗01-29

习俗的作文01-17

习俗的作文01-22

【精选】习俗的作文08-23

习俗的作文(精选)08-26

【经典】习俗的作文09-13

习俗的作文(精选)10-29

习俗的作文(经典)10-28

习俗的作文【经典】10-26

(经典)习俗的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