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作文

时间:2023-06-12 16:49:54 心理 我要投稿

有关心理作文集合9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心理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心理作文集合9篇

心理作文 篇1

  一 儿童作文心理发展动因浅探

  甲:作文教学心理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中小学生(儿童)作文能否取得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能否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乃是个人心理动因的具体表现,因此,改革作文教学,提高儿童(指中小学生)作文水平必须充分考虑他们作文心理发展动因的特点。为了揭开儿童作文心理的奥秘,让我们就从这个问题谈起吧。

  乙: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从作出知识系统出发的研究颇有成绩,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中小学生普遍厌恶作文、畏惧作文、不想作文的心理状态还没有得以很好改善。能够把作文看成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是一件“愉快的事”,从而进人“引笔行墨、快意累累”的作文境界的学生毕竟大少。面对这种状况,努力探索儿童的作文心理奥秘,认真研究作文心理发展动因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不过,关于这一问题,据说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理解。袁老师,是吗?

  (一)动因——儿童作文地理的内部矛盾

  甲:是的。我们探讨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动力和根本原因问题,必须坚持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

  按照辩证唯物主文观点,儿童心理与所有其他事物一样,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现,位于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乙:这就是说,儿童作文——这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人脑的心理功能的实践活动,其发展的动因是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

  甲:不错。从儿童作文心理的发展来说,其内部矛盾就是儿童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作文的新需要与他们原有作文心理水平、心理结构之间的矛盾。

  (二)原有作文心理水平与新的作文需要

  乙:从这一观点出发,理解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首先就得分析这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弄清什么是“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及水平”、什么是“作文的新需要”。

  ⒈原有作文心理水平

  甲:先说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及水平吧。我们知道,心理是人脑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种反映的结果,逐步构成人的心理的完整结构及其水平。在儿童作文心理的内部矛盾中,代表着旧的、比较稳定一面的原有作文心理结构和水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包含复杂构造的多种心理因素的总和。它大致由下列成分组成:

  ①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各种作文心理能力的发展水平;②语文知识、写作知识的水平,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水平;③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习惯等非认知因素的水平;④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表现;⑤注意力、心境、态度等当时的心理状态。

  原有的作文心理结构及水平既有积极的因素,又存在着不足的、或有待发展的一面。

  ⒉作文的新需要

  乙:看来,儿童作文心理内部矛盾的另一方面——儿童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作文新需要,在儿童的作文心理发展中,则是经常代表着新的、比较活跃的一面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任何人不管做任何事,都出于自己的需要。而任何需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要求或个体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我们应怎样理解儿童的作文需要呢?

  甲:儿童的作文需要通常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儿童的要求转化而来的。这种需要是多层面的,它主要有——完成学习任务、避免作文不合格或作文成绩下降威胁的需要;渴望同父母、老师、伙伴交流见闻感受的需要;完成集体交给自己汇报、总结、调查等任务的需要;希望自己作文成功,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他人公正的评价和称赞,获得同伴尊敬的需要等等。

  ⒊新的作文需要与原有作文心理水平的关系

  乙:作文教学心理研究指出,我们理解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还必须注意认识矛盾的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也就是儿童作文新需要与原有作文心理水平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否定矛盾统一的辩证关系。

  甲:这种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在生活实践和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儿童总是在原有作文水平上不断产生新的作文需要,而原有的作文水平又总是满足不了新的作文需要,这就会推动儿童努力去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作文水平提高了,矛盾双方达到一致,统一,矛盾得到解决。而随着儿童作文心理水平的发展,就会产生更新的需要,形成新的矛盾,推动儿童进一步提高自己。就这样,矛盾不断地发生、不断地解决,儿童的作文需要与原有作文心理水平不断处于矛盾统一的过程中,推动儿童作文心理不断向前发展。

  乙:以小学低年级儿童写话能力的发展为例。低年级儿童通过阅读,掌握了一些汉字、词语、句式以后,就会逐步产生书面表达的需要。在他通过努力学会用一两个简单的句子写话、写日记、写留言条以后,书面表达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书面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他感到很愉快。但随着这种新的水平的逐步形成,他就会逐步产生新的需要。因为单*一两句话,并不能进一步满足他交流信息、倾吐感受的需要。因此,就推动他进一步去学习运用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学习联句成段。

  (三)引发作文需要 促进作文心理发展

  甲: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创造条件,使作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适合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这一内部矛盾,在儿童原有的心理水平基础上不断引起新的作文需要,从而引导儿童积极参与作文活动,促进他们的作文心理向前发展。

  乙:袁老师,您举一个具体教例说明一下吧。

  甲:好,让我们以一个中年级教学片断为例来探讨探讨。譬如——

  学生们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被课文中所描述的小兴安岭美丽迷人的景色所打动,一个个心驰神往。执教的蔡燕老师就根据孩子们这一心理,及时组织了一次想象作文训练活动。

  课堂实况 断一

  甲:你看,蔡老师班上的孩子们,发言的积极性多高!

  乙:是的。看得出,通过阅读课学习,学生们都很喜爱小兴安岭这个地方。对从没去过的又很喜爱的地方,谁不想去看一看、玩一玩呢?

  甲:蔡老师正是抓住了学生们这一心理,采用了“假想旅行”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象,然后又启发学生假设想象:“到了小兴安岭想干些什么?”由于表达内容有课文为凭借,语汇、表达方法有课文可供参考、借鉴,学生们在已有作文水平的基础上经过努力达到老师提的这两个要求并不十分困难,于是,他们内心对小兴安岭的喜爱、向往之情就转化为表达欲望,为完成这次想象作文提供了心理需要。

  乙:您的分析令人很受启发。像这样的作文训练设计,确是具有心理学意义的。

  甲:为了激起孩子们产生作文的需要,引导他们积极投人作文活动,蔡老师在这次作文训练中,还作了怎样的安排呢?让我们再看一个教学片断吧。

  课堂实况 片断二

  乙: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蔡老师是怎样根据儿童心理,引起他们作文需要的呢?

  甲:从内容上说,无论是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假想活动的过程,还是在小组讨论时,教师针对具体活动对个别学生的提示、点拨,都能把学生的假想引向深人、具体,并进一步激起了学生表达自己假想内容的欲望。从训练的形式说,蔡老师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畅所欲言,又鼓励大家在全班交流,这对激起学生想说、要说,争取说好都很有积极意义。

  作文心理研究指出,为了满足这种种需要和欲望,儿童内心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他们在听和说的过程中努力调动知识积累,更自觉地吸收、运用课文中种种知识,更认真地练习表达,提高自己。正是这一原因,课堂上言者侃侃而谈,听者津津有味,在全班交流时,几乎人人都举手要求发言。这情景真令人高兴。可以想见,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一定是具体实在,饶有趣味的。

  乙:是啊,一些原来不一定想说想写的学生,经教师这么一启发,一点拨,最后也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了。可见,在作文教学中,引起儿童产生作文的需要,对引导他们参加作文活动,促进儿童作文心理发展是多么重要。

  乙: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儿童作文需要的强弱关系到他们一次次具体的作文活动的成败。

  甲:是这样的。

心理作文 篇2

  失败了,痛苦地划下了一个忧伤的句号。

  总想在深沉的月夜中痛哭,总想独自走进淅沥的风雨中,春天的小草还在萌芽,我的心却已到了深秋。

  我拒绝了门外的一切,把自己锁进黑洞洞的四面是砖墙的屋里。

  泪水洗淡了日历,随黄昏编织着寂寞。于是,我学会了逃避,学会了沉默。别人的鄙夷,也蓦然让自己满怀自卑。叶子黄的时候,该是秋收的季节。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时间冲淡了一切,让我反省了很多。此时,心中注满幻想,虽然心已失落。但总想有一页湛蓝的天空。属于自己的.,还有一片芳草地,还有一个春夏秋冬都不是的季节。

  然而再好的梦总得醒。但醒后世界依旧,于是心又莫名其妙的泛起一丝清凉而悠远的惆怅。幻想中的慰籍,也是自己破碎的隐痛。失败了,铺开那乱七八糟的思绪,到田野里走走,看看,那广阔的天空,看看那野外的万物。或许能撕碎往日的残酷,将它撒向浩翰的天空。

  让一切沉静下来,尽管还存有一丝轻愁。

  不必再去回忆那一切,不必让他一直缠绕我们。我们应懂得放弃。其实这是一种洒脱,应明白今天有所失,明天会有所得。乐又何妨,悲又何妨?也许,失去的东西,多年后你会庆幸它的失去,古训不是说过吗君者所取者远,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必有所忍。

心理作文 篇3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电教室上了一节难忘的“心理健康课”。

  到了电教室,我们看见一位美丽的、身上散发着香味的女老师。我想:“这么美丽的老师,肯定心理健康课也上得不错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找到了自己的位子,满怀希望地坐了下来。

  老师开始上课了,当我看见精美的课件时,我想:老师为了这堂课肯定花费了许多的心血。

  当老师问我们:“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帮助?现在,就请大家和曾帮助的同学表示感谢吧!”

  说完,我分别向吴紫婧、惠冰倩、徐悦静等几位同学一一道谢:是她们在我有困难时,就伸出热情的援助之手;在我伤心时,她们耐心地安慰我……

  再看看其他同学,有的相互拥抱在一起,有的紧紧地拉着双手……那情景是多么感人,多么温馨啊!

  我们又向日夜操劳、和蔼可亲、时时刻刻关心我们的园丁――张老师表示感恩。我们不会忘记张老师上课时的生动有趣,也不会忘记张老师教育我们时的'循循善诱……

  接着,老师教导“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她希望我们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最后,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要感恩谁,写完了就贴在爱心里。我认真地写着,边写边听着《感恩的心》这首歌,听着听着,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

心理作文 篇4

  今年假期里,我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之前,我对那些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常常望而生畏,所以很不喜欢心理学。但是读完了此书以后,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饶有兴趣。

  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所著,他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那些严肃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效应和法则,书中精心挑选了64条心理学的规律和效应,分为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阅读此书,激活了我本身的知识经验,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趣,一个一个故事看下来,一个一个效应读下来,感觉自己在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顿时豁然开朗了许多,受到了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日常教育中经常出现类似的现象。如:老师上课拖堂、用同样的方式反复传授同一内容、放学时学生都准备收拾书包了老师还在不停地布置作业、对学生犯下的错误一次两次地批评教育……这样做其结果却是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减少了,学习效率降低了,而学生对于老师的重复批评教育不但没有反省和改正,反而出现了逆反心理。

  作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都要注意避免“超限效应”。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不是一味地填塞。教育学生时也要尽量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中出现。当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千万不要对同一学生的同一件错事,重复同样的批评。如果一定要再次批评,也千万不要重复同样的方面、同样的角度、同样的批评语句,应该换个角度进行批评,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一再被“穷追不舍”,厌烦心理、反抗心理就会随之减低。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而教育也应该讲究“布白”的艺术,注意“度”,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反省。就如我们成语“过犹不及”、“适可而止”、“物极必反”,其实正是“超限效应”的最好诠释。

  这本书就是从理性的层面上保证我们的教育行为充满智慧。我将常常“温故而知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更进一步!

心理作文 篇5

  花儿拥有阳光,变得娇艳欲滴;树木拥有阳光,变得苍翠挺拔;大地拥有阳光,变得生机勃勃……在我心中,总有一缕阳光,时刻温暖我的心灵。

  小时候,常常依偎在奶奶的怀里,看妈妈削苹果。奶奶爱吃苹果,妈妈怕奶奶牙疼就经常削苹果给奶奶吃。妈妈的动作十分娴熟,一只红彤彤的大苹果在妈妈的手里不停地旋转,不一会儿,那件红外套就脱落了下来,接着,切下一小块,小心翼翼地送到奶奶和我的嘴里。甘甜的果香在唇齿间流露,飘进了我的心田,暖暖的,很舒心,就像寒风中洒下的一缕阳光,照耀大地,温暖、滋润着一颗幼小的嫩草。

  在阳光的哺育下,小草一点一点地长大了,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体会到成长的喜悦。

  那天回家,奶奶躺在床上,她生病了。妈妈出差,不在家。我就在床边守着奶奶。我握着她的手,想让她感受到爱的温度。她的手好粗糙,冷冰冰的。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留下了痕迹。我看了,心里一阵酸楚。奶奶的嘴角轻轻地蠕动着,我靠近一听,原来奶奶想吃苹果了。怎么办?妈妈不在家,我又不会削苹果,可是……正想着,我拿起一个苹果,学者妈妈的`方法削苹果,但这把水果刀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怎么也不听我的使唤,削了老半天,奶奶才等到了我的苹果。我切下一块放进奶奶的嘴里,她细细地咀嚼,眼角的皱纹慢慢地舒展开来,奶奶笑了。是啊,她感到了温暖,小时候,她像一缕暖阳时时刻刻滋润我,保护我。现在我长大了,我也是奶奶心中的阳光,我也给她带来了温暖。

  渐渐地,妈妈手里的水果刀也被我掌控了,我也能像妈妈一样削出可口、美观的苹果给奶奶吃。每当看到她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的内心就无比温暖。爱,在我们的心中传递着……

  妈妈,您永远是我心中的暖阳,您给了我爱,并让我学会了奉献爱。我将永远珍藏这缕缕阳光,为我空虚、寂寞的心灵增添一份色彩!

心理作文 篇6

  今天是考试成绩下发的日子,我的心“嘭嘭”的`跳个不停。当试卷摆在我面前时,我的眼睛小心翼翼地瞟了它一眼:天哪!一个鲜红的50分!它不停地刺激着我的眼睛,我伤心极了。自己努力的回报竟然是它——50分!

  我把那“伤痕累累”的试卷塞进了书包,像放进了一块千斤重的大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一路上,我拖着沉重的脚步慢慢地向前挪动着,小鸟在枝头唱着歌,看见了我却立刻叽叽喳喳地飞走了,它们也在嘲笑我吧?我苦笑。到家门口了,我在屋外不停地徘徊着,心里忐忑不安,脑海中时时浮现出那张不及格的试卷,又慢慢幻化成爸爸愤怒的脸和高高举起的大手,我的脸仿佛火辣辣的疼。

  唉!这一切怪谁呢?

心理作文 篇7

  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福气,阳光的心理是一种求之不得的恩赐。积极向上的身心,将是你做任何事的资本。如果你失去的是物质,它可以复返。但如果你失去的是原本强健的体格,它则一逝了之。

  青春花季的蓬勃与朝气,恰好成就了我们“古怪”而“依赖”的性格。你是否会因为一桩小事而和父母争执的喋喋不休,又是否会因为父母的弱势而深感自卑。其实,根本不用这样给自己添烦恼,人间哪里无时不刻在上演着感恩,承受着父母的负担与自身感觉备受冷漠歧视的苦楚。只是我们应学会感恩,也许你的父母工作卑微,但他们爱你、牵挂你、思念你、心疼你。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足够了。

  挺直的脊梁,自信的笑容,是健康的的代言吗?增强免疫力、塑造自尊、自爱、自立的刚强素质,每天坚持“阳光一小时”,让生命之光环,闪闪亮亮。

  压力,是每个人必须承受的,是无处不在的,可我们要懂得分散它,转化它,让负担成为责任。以及向前迈进的动力。

  梁启超曾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青少年的内心往往极其脆弱,缺乏意志力,使我们任何挫败都难以承受,自我夸大伤害。父母总是千百般呵护我们,挡在我们前面披荆斩棘,使我们真正面对是不敢抗拒。小小少年,何来烦恼,保持乐观向上,积极阳光的'心理情绪,迎来精彩纷呈的快乐人生。

  嫉妒是把双刃剑,在伤害别人的同时,腐蚀着自己,嫉妒别人的后果往往是消极的,以至是破坏性的。我认为,嫉妒会让人走火入魔,是一种病态的东西,嫉妒别人的才能,也许正好能说明自己的无能,自强,做个会在逆境中成才的人。

  掌握自己的一生,试着去逆转命运,扼住命运的咽喉。你去和困难作斗争,那么你一定是个强者,是它磨练出我们超常的意志,独立的能力。我们应该发自内心的感激。

  上学,对于任何年龄段,有不同的概念。有些人认为:学习是一种煎熬,上课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消磨。而另一部分则认为:读书学习是一种进步的途径,是一种事事领先的象征。那么对于读书的动机和目的,我觉得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一片光明。

  生命诚可贵,那容我们随意践踏。生命的存在,使世界多了一份可爱。一条生命,如果在不经意间忽然而去,不知哪一个角落的人在暗自啜泣。人的生命永远无法预料,只有珍爱它,善待它才能长久。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利益。其次,懂得合作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生命是那么弱小,一个大意,就会岌岌可危。

  生命是宝贵的、圣洁的、美丽的,有尊严的,青少年又具有盎然的朝气,又有浓浓的稚气,做任何事都要思虑周全,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拥有健康体魄,阳光心理的智慧少年!

心理作文 篇8

  在星期五我们上了一节有趣的心理活动课。

  下午我们做完眼保健操后,徐老师做精了我们的教室,她用那优雅的声音为我们吟唱了“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童谣,让我们赞美她,这就引入我们今天的话题“神奇的赞美”。

  老师先告诉了我们要学会赞美别人,可是有些赞美是不好的。

  到了我们给别人赞赏的.时候了,可是别人都得到了赞赏,多则3张, 少则1张,可我一张也没收到,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在最后还是得到了赞赏。还是很开心的。

  一堂课很快就过去了,我知道了很多,也很开心!

心理作文 篇9

  自卑情结,心理学定义为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个人感觉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糟糕情绪。

  说到自卑情结,那势必就要关联上另一个名词,优越感。优越感可谓是自卑情节的必要补偿情绪,无论是刻意或是潜意识。一个有自卑的情节的人,内心必定是胆怯懦弱的,势必常常感受到由外界带来的焦虑,因此他们会迫切的需要优越感来中和焦虑,以此获得心理的满足。然而如此并不会真正的解决问题,只会将更大的问题越埋越深。

  人类在获取错误的优越感的过程中往往会对他人或自己的社交生活造成消极影响。对他人,一个怀有自卑的人的对优越感的极大的渴望会造成他人的不适,这会通过言语或者行动表现出来。自卑是深藏在潜意识里的,潜意识对主观来说几乎不可改变。任何潜意识的内容都会从言语和行为中找到缩影。自卑的人为获取优越感,言语上可能打击,捉弄他人,以侮辱他人的方式来获取优越感,抑或是在背后讲闲话,增加与他人融入度抬高自己的方式来获取优越感。这些行为势必会引起他人的不满,而这些对于情绪化潜意识化的自卑者来说却显得十分自然。长此以往,不满不断加深,对自卑者的社交圈将是一个极大的破坏,最后也落了个“孤独无依” 的下场。

  绝大多数想摆脱自卑感的自卑者在行为上会有一个独特的现象,他们会喜好去模仿集体中有权威,相对强势的人的行为,甚至会将这些行为中强势的部分表现得更加过火。一个自卑的人,或许呆在阴暗的角落,一声不吭,或许来一个一百八十度大反转,表现得极度的盛气凌人。可是自卑者依旧是自卑者,尽管在外显露的盛气临人,内心依旧十分的脆弱,只要稍加刺激,就会惊慌失措,懦弱不堪。因为他们的霸气是展露给别人看的,是一种为了自我保护而形成的防御机制,而且往往刚开始这会产生一些不错的效果。可他们永远骗不了他们自己,他们胆怯弱小的内心是十分真实的,而且几乎不受主观控制,一旦接收到一些对他们心里的刺激,他们几乎会立刻崩溃,他们会手忙脚乱,惊慌失措,完全没有平日盛气临人时的姿态,而且一旦被刺激,这种糟糕的状态会在他们心中维持很长的时间,甚至有可能会加深他们自卑的程度,他们会觉得一时间失去了缓和目前状态的唯一方法,这对他们来说是极度可怕的,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获取优越感的他们自认为完美的途径失去了。

  对自己,生活毕竟不是坦途,总有一些磕磕碰碰,而且人外有人,这些对于一般的人来说再平常不过了,可对于自卑者来说这些确实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他们在获取优越感的.途中一旦遭遇一点挫折,他们便会陷入深深的自责与痛苦当中。他们会觉得自己不行,感觉上天就是对自己不公,感觉自己的未来一片迷茫。他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自暴自弃的行为,例如可能再不认真工作,冷眼看待每一个人,包括自己最亲近的朋友等等,极大的毁坏自我的生活。更有极端者甚至会选择自残的方式,他们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对这个世界抱怨上天的不公,通过表示可怜来获取优越感。这种自伤有时候会有不错的效果,但长远来看,它将极大地伤害身心健康,加深自卑情结,最后现在身心的双重痛苦中无法自拔。

  而我们应如何为自卑情结找一个合适的解决途径呢?假如我们每一次都能够勇敢的寻找到适当的办法来克服困难,就可以摆脱自卑感。我们应该直面自卑情结这个根本上的问题,而不应该迫切的去解决生活中由自卑感引起的问题,因为那只是为了获取生活中错误的优越感,它只会暂时解决当下的问题,却无法一劳永逸。而人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类的天性,他们的行为之所以错误,是因为他们努力的方向对达成目标毫无用处。只有在自身奋斗的同时学会帮助他人,给他人带来益处,才可能轻松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为在你收获到优越感的同时,他人同样也可以收到。

【心理作文】相关文章:

描写心理的作文:时间与心理01-27

心理的作文07-17

心理作文01-28

心理的作文06-17

心理的作文11-26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遐想01-26

有关心理的作文:自卑的心理01-28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_700字09-07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_750字08-03

关于心理的作文:心理_650字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