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作文

时间:2021-07-15 12:45:48 清明节 我要投稿

清明节习俗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节习俗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节习俗作文1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民族、各个地域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我们陕南清明节的习俗也很特别。

  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都要携香表、火纸、菜肴供品和清明吊去培土挂清,焚纸祷告,祭奠逝去的亲人。在挂清的时候,将纸条压在坟头上就行,压得越多越好。

  清明节到了,家家户户都要祭祖,我家也不例外。外婆买了火纸回家,然后用现行的大额人民币来划分、拍印。我十分好奇,想亲手来试一试,可外婆却百般阻拦。我十分不满,问:“为什么弟弟能做,我就不能做!”禁不住我刨根问底,外婆终于郑重地告诉我:“这是我们老祖宗立下的规矩,叫‘男尊女卑’,如果你来印钱,这纸钱就不能寄到阴间去了。”令我不解的还不止这个呢。划分、拍印完纸钱后,我就回房去准备了一番。我以为烧火纸一定要上山去,就往包里装了水、面包、果冻……当我拿着这些东西出门时,外婆看看我,问:“你拿这些东西干什么呀?”“上坟啊!”外婆大笑:“不用带这些东西的,我们就在院子里烧火纸。”接着她又说:“祖坟太远了,去不了,所以就在院子里烧些纸钱,招呼祖人到我们这里来领钱。”外婆用木棍在院子里画了一个圆圈,招呼我们围着圆圈跪下烧火纸。大家一边烧着火纸,外婆的嘴里一边念叨着“保佑平安”之类的话。她还对我们说:“一定要多说这些祈福的话……”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俗,你是否觉得我们这里的清明风俗很具特色呢?

清明节习俗作文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名诗一样,每年的清明都是伴着蒙蒙细雨而至,它给人的感觉总是忧愁的。

  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伴着蒙蒙细雨到来了。

  这天早上,又是浓郁的天,徘徊了一会了,感到分外忧愁,仍是不适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饭,拿起香纸,扛起锄头扫墓去了。

  踏着路上的荆棘,顺着泥泞的小路,我们来到了老爷爷、老奶奶的坟前。爸爸把坟四周的杂草除掉之后,我在上面贴黄纸,插上香就离去了。

  众多亲人的坟前都去过了,我们又冒着小雨,准备去爷爷奶奶的坟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无心欣赏;鸟叫声,虫鸣声,我无心聆听,只顾着早些来到坟前。一会儿,我们到了。望着孤零零的坟墓,我不禁满腹忧愁。待爸爸锄完草,贴完纸后,我们又拿出纸钱(清明节习俗作文500字)跪在坟前,将它们全部撒在坟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东倒西歪,周围一片死气沉沉。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们生前对我的关爱,带给我的欢乐,想到他们临终前的遗嘱,我不禁一阵惆怅,顿时泪流满面。此时,爸爸也流泪了。雨势并不减退,我们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好久才站起来。

  这时,我看见了远处火红的杜鹃花。听妈妈说,杜鹃花又称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时节开放,是因为它是纪念和安抚亡灵的最佳物品。于是,我跑了过去,摘了几束插在爷爷奶奶的坟前,希望他们都能得到安抚……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忧愁。这忧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这雨中的忧愁,所以我向往清明节的光临!

清明节习俗作文3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清明节习俗作文4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祭祖。所以又把清明称为“鬼节”。民间还有上坟、添坟的习俗。晚辈带着烧纸,供品等,到已去世的家人坟上,烧纸磕头。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还要在坟头上压白纸条。听老人们讲这是给已去世的家人修房屋,防备夏天,下大雨漏水。以此来表示对死去家人的悼念。此时我想起了大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郊游的活动。这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野外去游玩,以此来放松放松自己因工作而紧张的情绪,还可增加家庭的和睦气氛。古代也有踏青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当时清明节都城人民郊游踏青的热闹景象。

  清明节还是植树的好季节。因此又有插柳植树的活动。听老人们说旧时候有“清明不插柳,来年变黄狗”的谚语。

  除了以上的风俗以外,还有吃蛋的习俗。这就如同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一样。这些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被淘汰,有的流传至今,有的还增加的新的内容。

  清明除了这些习俗之外,还有我们小伙伴的欢乐活动,荡秋千,放风筝。最好玩的要数放风筝了。大家在一片宽阔的空地上,跑来跑去,欢声笑语,共同把风筝送上蔚蓝的天空,大家一起放飞欢乐,放飞梦想,放飞希望……

清明节习俗作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临近清明,学校组织全体师生去烈士陵园扫墓,下午,我们手拿小白花,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向烈士陵园。

  大约步行了二十分钟,便到达了目的地。我们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在烈士陵园里宽阔的道路上。来到一个巨大的碑下,我们停止了脚步,举目望去,碑上写着“永垂不朽”四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碑下,一个洁白的花圈静静地“躺”在上面,那两根漫天飞舞的布条像眼泪似的在为英雄们感到悲伤,旁边郁郁葱葱的几棵大树发出“沙沙”的响声,似乎也在为烈士们哭泣。正当我们满怀悲伤情绪为烈士们叹息时,少先队员代表朗读了为烈士们精心准备的悼辞的声音传到了我们耳边,他们声情并茂的朗诵使我们原本沉重的心情又抹了一层悲痛。

  “请全体同学为烈士们默哀一分钟!”随着大队长的这句话,我们都低下了头,一分钟过后我们又抬起了头。“请各班同学为革命烈士献花!”一曲铿锵有力的《歌唱祖国》突然响起。我的心不由一震:没有烈士们,怎能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没有烈士们,五星红旗怎能那么鲜艳?我们一定要好好感激烈士们!于是,我郑重地将手中的小白花献给了烈士们。此时此刻的小白花不仅代表了我们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和感激,而且还表示出我们会好好学习,继承革命先烈乐于奉献的光荣传统!

  祭奠仪式结束了,我们又在公园里玩了一会儿,我躺在一块大石头上想: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而我们却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整天做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而且还时不时地惹长辈生气,我们实在太不应该了……“排队了!”一声叫喊打破了我的思绪,我立刻爬起来,跟着队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烈士陵园。

  长眠于地下的英雄们,请你们放心!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一定会接下你们手中的“火炬”,好好学习,回报社会。共同保卫我们的祖国!

清明节习俗作文6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

  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厦门薄饼和寒食节有关厦门薄饼又称春卷,全国各地的春卷做法都大同小异,但仅有闽南地区的传统春卷不经过油炸的。民俗专家郭坤聪告诉记者,这和古时候的寒食节有关系。寒食,顾名思义,就是不生火做饭,吃冷食。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日本等国,至今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因此厦门人在清明节吃寒食(薄饼)。到了唐朝,寒食节与清明节合并,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而厦门的这一道传统小吃至今还保留了这一古老的习俗,这也是全国少见的'。薄饼做法极其考究在厦门,多数人都吃过薄饼,知道薄饼皮薄而柔韧,吃起来软绵醇香。记者特意请教了民俗专家范寿春,据他介绍,薄饼的做法极其考究,也很繁琐,它必须在立春前后,各种新鲜时令蔬菜上市后才可以做成。最早的薄饼是用麦面烙制的薄饼做皮,选笋、豌豆、豆芽、粉丝、豆干、鱼、虾仁、肉丁、海蛎、红萝卜等为主料,各种荤素菜料酌量搭配煎炒焖熟后,调入适量味精即成。盛放菜料的锅里要经常保持一定的汤汁和热度,吃时才有风味。范寿春说,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

  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相关典故关于薄饼还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民间传说,宋代同安的理学名宦蔡复一在外省署理总督时勤于政务,常废寝忘食,他有一个非常贤惠而又能干的妻子,看着丈夫平时读书辛苦茶饭不思没有胃口,饭菜总是热了再热,很是着急,于是她用麦子磨成粉制成皮,再把各样蔬菜各夹一些包在一起卷起来,让丈夫可以右手执笔,左手取食,十分方便,这也就是薄饼的原形了。

清明节习俗作文7

  清明节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两千五百年的历史;它主要的传统文化活动有:上坟、踏青、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即扫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节,它作为传统文化,就是个布满神秘色彩的节日,在这个日子里,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们,表达对他们的尊重与哀思!

  过清明节,在海南的许多本地人中称其为做清明。中年人对清明节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为法定假日,他们也会抽空回老家做清明。这说明清明节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成为了一种后人对已故之亲人表达思念的一种方式。

  清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传统习俗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节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节日,就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奠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非凡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国人受自身文化的影响,使清明成为了国人追思先祖的节日。在清明人们纷纷回乡祭拜祖先,这已就是一种文化,一种习惯。

  踏青去,踏青去。

  这就就是中国悠久的清明传统文化。

清明节习俗作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总让人联想到杏花村的美酒和江南的美食。今年的4月5日是清明节,而清明前一天为古代的寒食节,古人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推,实行禁火冷食,因此清明饮食多以“寒食”为原则。古时有麦糕、环饼、冷粥等,如今则更注重“应令尝新”——也就是说吃些应时应景、新鲜而有季节特色的食物。

  江浙一带习惯吃青团,是用新鲜艾草或雀麦草汁和着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制成的。油绿如玉的青团,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是一款天然绿色的健康小吃。

  在闽东,家家户户则要煮“乌稔饭”。它是将糯米用洗净煮熟的乌稔树叶浸泡后蒸煮而成,颜色乌黑但却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此外,闽东各地无论城乡大多吃芥菜饭,据说可以终年不长疥疮。在泉州及闽南一带清明常吃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再卷入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芫荽等混锅菜肴,此类食物品种多样,荤素搭配,主副食都有,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类似的还有温州人的清明饼和潮汕人的薄饼。

  芥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多吃芥菜不仅可以增加纤维素、矿物质及维生素的摄取,也有助于消化当天所吃的大量肉类食物。不仅如此,荞菜还具有清肝明目、凉血止血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降低超氧负离子的活力,削减氧自由基的生成,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晋南地区清明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晋北地区,则习惯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节前要蒸“子推馍”和做面花,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犹如艺术珍品,既可自己食用又能馈赠亲友。

清明节习俗作文9

  在我的老家安庆,有一个习俗,那就是“清明节祭祖”,别认为这很普通,其实我们全家人对其是非常重视的。

  在离老家几十公里处,有一个小镇——许岭镇,是我们每年都要去的地方,那有一座山—许岭,安葬着我们徐氏几十代先人们。

  山上,数不清的树木,荒草和荆棘,证实了他的古老。可是他也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为了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会屈服,折断多余的树枝,踩平多刺的荆棘,一步一步向前走。到了坟地,我们看见了大大小小的坟。爷爷带路,先找到我们最亲近的先人,然后爸爸和叔叔除去坟上的荒草,爸爸拿着三根香串上六张纸钱插在坟头上,接着叔叔拿出一叠纸钱在墓碑前点燃,我当时亲眼看见墓碑上玄孙一栏里有我和两个弟弟的名字,还有几个没见过面的堂兄弟的名字,当时我的心情很沉重,为什么他们没有来祭祖呢?也许是他们在外地过年,没有回来。然后就是放炮竹了,接着我们就要给祖先叩头了,叩头时,先要双膝跪下,然后双手触地掌心向上,叩头三次,这样重复三遍才是对祖先最恭敬的礼节——三拜九叩大礼。最后,我们要把祖先“请回家”。

  回家后,要将祖先供奉在牌位上,在牌位前还要摆上供品,这供品也是有讲究的,鸡、鱼、肉、豆腐、糕点、水果、酒、茶等一样都不能少,而且鸡和鱼的头要向着牌位。拜完祖先才能吃年夜饭,在吃年夜饭时,餐桌上也要空一个座位,那是留给祖先享用美食的。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四之前,祖宗牌位前的香火是不能断的,否则寓意香火不旺!

  到初四的早上,我们就要送祖了,送祖时要将供品移到餐桌上,鸡和鱼的头也要向着门外,我们要先向牌位拜三拜,再向门外拜三拜,以示将祖先送回到极乐世界。这样整个清明节祭祖仪式才算结束。

  就像奶奶祈祷时说的那样,祖先们时时刻刻在身边保佑我们,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幸福吧,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让我们也时时刻刻怀念他们吧!

清明节习俗作文10

  清明节习俗作文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我想起唐代大诗人的这句诗歌时就想到好像清明节快要到了,清明的脚步已经不远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由于,清明节是在学校过的不能在家里过。在家里,吃上那平时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肴啊!而且不能在家里和家人一起去乡下扫墓(踏青),给死去的故人请安,给他们拜年,送上家中做出来的佳肴——清明果让他们保佑我的学习更好,学业成功。于是,星期六爸爸在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家很空,决定带我回乡下去给奶奶扫墓。我立即拿来自己家里做出来的清明果,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铺在里面,以免发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车子不停的颠簸,这时我想起了后备箱中的佳肴非常担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开慢些特别是有坑的地方。我们就慢慢悠悠的坐车,就像老牛拖慢腿。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了奶奶的坟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奶奶请了安,向他问优秀范文版权所有好。对他行完了中华民族的礼仪以后,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响了起来。那声音震耳欲聋,就像天上打雷一样。把弟弟吓的呜呜大哭起来。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上坟的经过不具体)不愧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节日啊,是那么的有意义,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么的有趣不同寻常。又有活动,又有学问,还有佳肴。是一个与其他节日不同的节日。比西方节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义。

清明节习俗作文11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祭祀,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祭祀:清明扫墓祭祀,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祭祀,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传统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去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这只是清明节传统习俗的一部分,有兴趣可以在网上搜索更多关于清明节传统习俗的资料!

清明节习俗作文12

  “清明节”,像我这样只知道吃的孩童到底盼望什么来祭祀我们的小肚肚呢?有两个“盼望”,“一盼望”是,清明粑——顾名思义,清明粑,就是在清明时节做的粑粑。其实,这样的解释也不太准确,只有加了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才能名符其实。

  那些年,在我们这穷乡僻里的人户都穷得叮当响,人们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顿干白米饭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的清明节便是大人们忙农活的时候了。顿顿喝那清得可见碗底的稀饭或包谷面糊糊是难抵挡那繁重的体力活的。于是人们不知从何年开始,一到这时节,便纷纷发动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后,主妇们先将它除杂洗净砌碎,然后烧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将刚烧出灰装入筲箕过上适当的清水,将过出的灰水和砌细的清明菜拌上适量的盐巴煮上几分钟后,再将其和入预先准备好包谷面里搅拌均匀:白里泛绿,绿中见黄,看到眼里都香。搓揉成粑粑,再沿着锅边贴上几圈儿,粑粑搓完后再盖上锅盖密封好蒸上一阵,这时便有一股香喷喷的气味扑鼻而来,待蒸熟起锅后咬上一口更是满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馋得流口水。那时,只要奶奶将锅盖一揭,早就守在灶边我就会伸手从锅缘上抓起一个清明菜粑粑,顾不得热气烫手迅速地往嘴里塞。总惹得奶奶好气又好笑地骂。等到开吃的时候呢,孩子吃相简直让人忍俊不禁,只见他吃得舌头直打转圈,直到把他那小肚肚吃成圆球形才肯罢手,才肯罢嘴!我自己的吃相呢,只能由别人评判了,估计也好不到哪里去!

清明节习俗作文13

  每年的清明节在4月4日到5日之间。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24节气之一。表示春天来临的节气。关于清明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和常识哩!荡秋千。

  荡秋千是古代的一种习俗。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人们还在流传着这个习俗。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树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活动之一。

  每逢清明节时,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扫墓。清明扫墓,其习俗来由来已久。扫墓是为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和故人,也是对亲人和故人的思念。虽然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了,但是,他们生前的经历在我们脑海中仍然清晰可见。这份思念是永恒而深刻的。插柳。据说,清明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至今,被人们流传了下来。射柳。射柳是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也是清明节的一种习俗。据明朝人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采茶。采茶是南方人的一种清明节习俗。清明时节,南方天气转暖,正是采茶的好季节。我国西湖的龙井至今闻名天下。

  古人有许多赞美清明节的诗句,比如张继的那首《清明》: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看了上面的清明节习俗和那些有趣的活动后,大家一定对中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但,有关清明节的习俗和传说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去了解掌握。

清明节习俗作文1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人们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习俗作文15

  清明就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就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就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就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就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就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就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就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习俗作文】相关文章:

清明节习俗作文08-06

清明节习俗精选作文08-03

清明节习俗的作文09-14

清明节的习俗作文03-29

关于清明节习俗的作文:清明节蹴鞠习俗08-03

清明节的习俗 - 清明节作文06-03

清明节习俗03-09

清明节的习俗03-24

清明节习俗作文分享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