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时间:2024-04-07 18:42:30 清明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在每年4月4日至6日之间,是祭祀、祭祖和扫墓的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

  清明节的来历典故

  典故一: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典故二: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典故三:

  重耳在流亡期间饿晕,跟随他的忠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汤给他吃,他当上皇帝后,忘了他,后来想起来去请他请不来,有人出了个主意,逼死了他,他抱着柳树,拿着血诗,诗中有清明两字,故称清明。

  典故四: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后来,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

  典故五: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装殓时,发现一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次日,重耳登山祭奠,发觉老柳树复活,赐名“清明柳”,并定为清明节,以祭奠介子推,并勉励自己勤政清明。

  清明节起源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节日习俗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的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在这天祭扫烈士墓,缅怀革命先辈。

  扫墓

  扫墓祭祖是清明的重要内容之一。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 “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插柳

  清明插柳习俗,有专家认为,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中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还有一种说法,此习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由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用来训练武士。早期的鞠是以皮革制作的实心球,唐代的鞠出现了充气球。宋人很喜欢清明蹴鞠,《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都人出城采春,“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会船

  江苏省姜堰市、兴化市的溱潼会船、茅山会船被称为“水上清明节”,每年清明节的第二天,各家先撑船划桨去祭奠无名阵亡将士,然后数千艘不同功能的船只汇聚在一起,共同参加表演、竞技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食俗

  青团

  青团一般将绿色植物浆汁揉入糯米粉团,而市面上大多青团都以麦青汁上色。麦青汁是将冬小麦榨出汁液,与水磨糯米粉搅匀拌和,再将其揉制成一个个圆团,包入各种甜咸馅料,上蒸笼蒸熟。出笼时,青团上再刷上一层油,色泽透亮,带着淡淡的艾草香味,吃起来口感又糯又软。青团原本是南方在清明节吃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但近年来,青团也逐渐在北方流行开来。每到清明,一个个包着满满馅料的碧绿团子,带着春天的味道唤醒了人们的味蕾。

  寒食燕

  寒食燕,也称子推燕,是山西地方寒食清明时的节令食品,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以纪念晋国先贤介子推。

  黑饭

  南方地区会吃一种特制的黑饭,明代杭州,“僧道采杨桐叶染饭,谓之青精饭,以馈施主”,称为“青糍黑饭”。各地清明饭因所用药料不同,风味各异,可作点心,亦可馈赠亲友,尤为儿童喜爱。

  鼠曲粿

  鼠曲粿是用糯米做成的一种绿色的小糕点,之所以叫鼠曲粿,是因为它的制作原料中有一种草本植物——鼠麴草(鼠曲草)。鼠曲草这种植物,在我国南方比较常见,除了广东潮汕地区,在江南、福建等地,都会拿来做食物。每年清明节,除了用艾草皮做成的青团外,鼠曲草混合糯米做皮,也是不少人的选择。

  各地特色

  广东

  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时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作头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同父老乡亲一起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为合家团聚的日子。

  广东有“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齐去扫山。每年拜山时,首先将祖墓周围杂草清除,然后扎纸,摆上祭祖金猪、鸡鹅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供品进行拜祭。完成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野餐聚宴,或回家聚宴。清明节在广东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港澳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是澳门的法定假期。清明扫墓祭袓是澳门居民很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当天叫作“正清”,在清明当天扫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节前后,“行正清”的人们除了自备香烛、冥纸以外,还携带了烧肉或是一整只乳猪、水果、糕点、酒等来供奉祖先。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清明,或“祭坟”拜太公。一般本族人拜太公提早几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户的祖宗。祭清明时先给祖坟“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坟之顶。祭品摆好,先点蜡烛,后点香,按人多少发香,由辈份高的,主祭祷词,然后大家一起跪拜。祭毕,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馃吃。最后收拾祭品离开,所有的坟都要到过,全用同样的程序祭祀。

  江苏

  江苏各地清明节习俗不尽相同,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 (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

  安徽

  安徽省内不同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也不一样。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则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

  广西

  按照广西习俗,晚上扫墓是禁忌。清明祭扫要按祖先的辈分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坟。在广西,许多人会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饭,还有三牲(鸡、猪肉、鱼),寓意子孙衣食丰厚,年年有余。

  福建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闽南清明节习俗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福州清明,东郊踏青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是一种球状的点心。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

  湖南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长沙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湖北

  湖北各市的清明节习俗各不相同。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

  四川、重庆

  川东和重庆万州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四川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江西

  永丰县清明扫墓以清明节“前三后七”为期,九江各地则习惯在清明节前三天和后四天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大部分袁州区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只有少数外出工作的人才会在清明节赶回家扫墓。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贵州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青海

  青海人过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

  山西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国外

  印尼华人

  早年印度尼西亚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习俗。

  马来西亚华人

  在马来西亚,华人公共墓园一般叫做“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上山扫墓”或者“拜山”。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纽约华人清明节这一天,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

  越南

  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与中国一样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清明节是越南民间祭扫先人墓和踏青的日子,祭扫者修理坟墓清除坟墓上的杂草、焚香烧纸、有些还献上鲜花。许多地方还有扫墓时燃放爆竹的习俗。在越南,清明节又称为汤团节。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时间接近,越南把二者结合起来,统一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吃凉食,比如汤圆或汤团。

  韩国

  韩国人有过清明的民俗。韩国的清明节是公历4月5日,但不是法定节日。韩国人喜欢用鲜花祭祖,在扫墓时,会放上鲜花以示对故人的怀念。为祖先或者逝去的亲人重新整修坟墓是重要的环节,家人一起去墓地清除杂草,并在墓前郑重地摆上酒、水果、年糕等祭品,跪下叩拜或者行礼祭拜。

  清明节的简介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10大禁忌

  不能买一样

  清明时节,春风和煦,万物复苏,正是踏青扫墓的好时节。然而,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民间却流传着一种说法,让人们在购物时多了一份忌讳。那就是——清明节期间,千万不要买鞋。

  为何会有这样的忌讳呢?原来,鞋与邪气的“邪”谐音,听起来就像是把“邪”气买进了家门,这无疑给人带来了一种不安和不适。人们常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节,大家都尽量避免触碰这样的忌讳。

  而且,民间还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新鞋不踩旧人坟。”这句话意味着新的鞋子不应该踩在已故亲人的坟墓上,以示尊重和敬意。因此,清明节期间,人们不仅不会购买新鞋,还会特别小心,避免穿着新鞋去扫墓,以免触犯了这个忌讳。

  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信仰和习俗,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这些传统和习俗,避免因为一些无意之举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不适。

  不借的有两样

  纸钱,那是用特殊纸张制成的,上面印有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寓意着对祖先的祝福和祈愿。这些纸钱在焚烧时,化作缕缕青烟,飘向天际,仿佛将人们的思念之情传递给远在天国的亲人。

  祭品,则是精心挑选的,有水果、糕点、酒水等,寓意着对祖先的供奉和敬仰。这些祭品摆放在祖先墓前,如同子孙后代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然而,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两样东西是绝对不能外借的,那便是纸钱和祭品。这是因为,祭祀祖先,最重要的是一片诚心。如果连纸钱和祭品都借别人的,都懒得自己去买和准备,那就显得没有什么诚意了。

  想象一下,当别人将纸钱和祭品递到你手中时,你是否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尴尬和不安?那是因为,这些纸钱和祭品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如果借用别人的,就仿佛是在借用别人的情感,这在无形中就会削弱祭祀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在清明节这一天,无论家境如何,无论忙碌与否,我们都应该亲自去准备纸钱和祭品,用我们的双手和诚心,去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不能穿的三样

  ①、鲜艳的衣服

  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时节,阳光洒落在大地上,却带着一丝淡淡的哀愁。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向着祖先的坟墓进发,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而在这一日,衣着的选择也显得尤为重要。

  清明祭祀,不仅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尊重。因此,在服饰的选择上,人们往往会倾向于素雅、庄重的色调。黑色的衣服,如同夜空般深邃,象征着无尽的思念和哀思;而蓝色的衣服,则如同天空般辽阔,寓意着对先人的敬仰和怀念。这样的衣着,不仅彰显了对逝去亲人的尊重,更与清明节的氛围相得益彰。

  若是在这庄重的场合,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无疑会显得格格不入。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的内心都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整个现场都弥漫着一种素雅和哭泣的气息。而红色和绿色的衣服,往往代表着喜庆和欢乐,与清明节的哀思和缅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衣着,不仅与场合不符,更是对逝去亲人的不敬。

  因此,在清明节这一天,我们应该选择素雅、庄重的衣服,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思念。同时,也应该尊重这个特殊的节日,遵守相关的习俗和规定,让清明节的氛围更加庄重、肃穆。

  ②、暴露的衣服

  清明节的脚步已悄然临近,随着时节的更迭,气温逐渐攀升,阳光倾洒在大地之上,带来了一丝夏日的热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去祭拜那些已经离世的亲人。

  然而,在这温暖的阳光下,有些人却耐不住热浪的侵袭,他们脱下了厚重的外衣,换上了敞胸露背的衣服,希望能在这春末夏初的季节里找到一丝凉爽。他们踏上前往坟营地的路途,心中满是对亲人的思念。

  然而,这样的穿着在家族成员的眼中,却显得有些不入流。毕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祖先是一件庄严而神圣的事情。穿着过于暴露,不仅显得不尊重场合,也会让长辈们感到反感。

  更何况,坟营地大多位于山坡或树林之中,那里的环境幽静而神秘。然而,正是这些树木繁茂的地方,也是各种小虫子的栖息地。当穿着敞胸露背的衣服行走在树林间时,很容易就会成为这些小虫子的目标。一些有毒的蚊虫可能会叮咬裸露的皮肤,引发红肿甚至中毒。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因此,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不仅要怀着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更要尊重传统习俗和场合的庄重。选择合适的穿着,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祖先的尊重。

  ③、破旧的衣服

  清明节这一天,每个人都会换上新的衣裳,或是那些虽经岁月洗礼但仍显整洁的旧衣,以此来表达对已故父母的尊重。这些衣物不仅代表着我们的外在形象,更象征着我们的生活状况与心境。新衣代表着新的生活,是我们向他们展示儿女们如今过得还算美满的一种方式。

  若是以破旧之衣前往,恐怕在众兄弟面前会显得有些局促不安,那份尴尬如同秋叶般难以掩饰。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愿让已故的父母看到我们如此潦倒,不愿让他们在那遥远的世界中还为我们操心。我们希望他们能安心地长眠,知道我们过得很好,这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因此,在缅怀父母的同时,我们更希望能交出一份令他们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盈,更是精神上的富足。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教诲与期望我们一直铭记在心,并且在努力地去实现。

  扫墓之际,我们跪在墓前,那些话语与祈祷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障碍,传达到了父母的耳畔。我们告诉他们,我们的生活很好,我们的心也很安宁。这份宁静与满足,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怀念与致敬。

  不能做的四件事

  在清明这个时节,春日的阳光似乎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思,这是一个纪念与回忆交织的日子。古老的习俗,像一条条无形的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其中,有四件事情,是众人在此时刻必须避免的。

  首先,婚姻之事,在清明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是绝对不宜提及的。想象一下,在满是思念与缅怀的氛围中,突然宣布即将迎来一场喜气洋洋的婚礼,这岂不是在宁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打破了那份难得的和谐与宁静?婚姻的喜庆与清明节的哀思,如同两个世界,彼此格格不入。

  其次,庆祝生日也是不被提倡的。生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年中最为特殊的日子,它代表着生命的诞生与成长。然而,在清明这个纪念逝去亲人的时刻,生日的庆祝无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想象一下,在满是思念与缅怀的场合中,突然响起生日歌,燃起生日蜡烛,这岂不是在庄重的殿堂里放飞了一只轻盈的蝴蝶,打破了那份应有的庄重与肃穆?

  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需要我们用心去缅怀、去纪念,而不是用欢乐与喜庆去打破那份应有的哀思与宁静。

  再者,不能在墓地中嬉笑怒骂。墓地是亡者安息之地,是我们寄托哀思之所,它的庄重与神圣不容亵渎。嬉笑怒骂的声音在这里回荡,就像是在宁静的湖面上投下一颗石子,打破了那份应有的平静。这是对亡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最后,不能在墓地随意拍照合影。有的人或许觉得这是一种留念的方式,然而,他们却忽略了这是对逝者的打扰。墓地不是公园,不是游乐场,它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尊重,用心去怀念的地方。每一次的拍照,每一次的合影,都可能打扰到亡者的安息,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那么,如果生日恰好在这个特殊的日子,我们应该如何是好呢?或许,我们可以选择提前庆祝,或者延后几天,避开这个充满哀思的日子。而对于那些带着孩子去祭祀的家长,更要时刻提醒他们,这是一个庄重的场所,不是可以随意喧哗嬉闹的地方。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在这里可能会被视为不敬,所以,尽量避免带孩子去墓地,是对他们的保护,也是对亡者的尊重。

  清明养生好时节

  吃:“两多一少”很重要

  1、多吃“柔肝”的食物: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2、多吃“祛湿”的食物: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芋头等。

  3、慎吃“生发”的食物: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穿:宜宽袍大袖,不穿白色

  中医建议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节,肝对应的颜色是青绿,春天的打扮也应该向蓝和绿靠拢,可以稍微带点红,但别穿白。

  住:夜卧早起,7-9点好吉利

  春天重在生发,不能总睡觉来阻碍身体气机的生发,应从起卧时间上做起,尽量做到夜卧早起。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早晨7点—9点是辰时,胃经最旺,可以在此时起床并进食。

  行:多动少静,春练别赶早

  清明自然界阳气升发,养生重点在养阳,关键是要多“动”,切忌“静”,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坐卧太久。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另外,外出踏青,“动”宜适度。心脏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等病人,不要逞强登山。

  防病:清明要防这些病

  1、防感冒: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细菌、病毒容易滋生,如果这个时候出门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起感冒。清明时节外出游玩的时候,应带上备穿的衣服以及感冒药,遇到不适时,应该及时治疗,不要影响到节后的工作生活。

  2、防心脑血管病:天气的多变再加上清明扫墓容易使人悲伤、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可能会导致和加重一些心脑血管患者的症状。因此,建议大家,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

  3、防情绪病:由于清明前后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因此精神疾病、皮肤过敏患者明显增多,同样也成为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的高发期。因此,提醒中老年朋友,一定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

  4、防腹泻:清明时期出现腹泻的几率也很高,所以饮食上需要遵循抗病毒原则。踏青和祭祀期间,应多喝水,另外要注意摄取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比如小白菜、油菜、胡萝卜等。

  另外还应注意多食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比如蛋黄和豆类等。

【清明节的来历和风俗】相关文章: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附清明节谚语)04-10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09-09

清明节的习俗和来历作文(通用26篇)05-24

北方端午节风俗和来历作文400字(通用22篇)03-11

立秋的来历和习俗06-28

小年的来历和传说02-02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03-12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08-09

清明节的来历作文11-10

冬至的来历和风俗作文(通用20篇)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