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

时间:2023-03-24 11:01:50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范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范文

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范文1

  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除了个人的机遇、勤奋努力外,恐怕还与他的家风和学风不无关系。良好的家风和学生早已经内化为他的精神血肉,在为人处世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我国知名语文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于漪,15岁的时候失去了父亲,半通文墨的妈妈,带着五个幼小的子女,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因为家里经济来源困难,从小于漪就帮助妈妈,补衣服、袜子、照顾弟弟妹妹。但是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却影响了孩子一生,她告诉孩子做人最最重要,第一要心地善良,这才叫人;第二要勤劳,自己吃点亏、吃点苦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力所能及都要帮助别人,妈妈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孩子们的心灵。

  18岁的于漪离开家乡江苏镇江,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教育系,曹孚、周予同等著名教授的治学精神,滋养了于漪深厚的学识基础,求学时代这些大家名师的身教垂范,沉淀了她血液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品格。

  纵观天下有造诣的各界贤达,无一不是在良好的家风和学风熏陶下才有所成就的。

  孟子幼时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对孟子的教育要求很是严格,为了给小孟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风和学风,她选择了三次搬家,最后在一所学堂旁边安顿下来,孟子专心读书,终成一代大儒,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岳飞之所以能立志报效国家也与岳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岳飞还年少时,为了激励岳飞,岳母亲自在岳飞背上刺了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在南宋一朝,人们常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飞带领岳家军抵抗金兵,立下了汗马功劳,一生践行了母亲的愿望:精忠报国。

  钱学森、钱其琛、钱穆、钱伟长……这些闻名遐迩的行业翘楚、国之栋梁,都来自于同一个“钱氏家族”,都受教于同样的家风家训。钱氏后人依然保持着在清明祭祖、婚庆等重大家族活动时集体诵读的习惯。从小接受的“崇文倡学、德才并重”式家庭教育对他们后来的人生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傅雷家书》红遍全世界,就是因为傅雷把儿子傅聪培养的比他还优秀,父子之间的通信整理起来就是一部教育子女成长成才的通用教材。其实,他们父子就是亦师亦友的父子关系,傅聪从小就沐浴在良好的家风和学风中。

  作为一名教师,在家庭中要积极为子女打造良好的家风,营造良好的读书书环境、作风民主的生活环境、培育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爱国爱民爱党的高尚情趣;在学校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风,比学赶帮超、不懂就问、勤学苦练、立报国志、树民族情。

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范文2

  我们中国的家庭自古以来注重“耕读”,而今无需耕作,教育自然成了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自然有一定的正确性,但在当今社会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孩子,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是起引导作用。

  家庭教育中,“养不教,父之过”,当今社会,物资生活富足,自是不会出现“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悲剧——既然“犬马皆有所养”,那么家庭对孩子的“教”便愈发重要。当今社会万物互联,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没有人能再像隐士一般断绝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对孩子的“教”与“养”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目的。诸葛亮的《诫子书》中开篇既是“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品行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温文尔雅、谦逊有礼,这都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像新闻中报道的“为等孩子父亲上火车,而堵门影响列车启程的母亲”便是典型的反面事例。父母的言传身教,引导孩子成为了理性的、有教养的人,只有真正成为了一个人,孩子才可能去投身社会,发光发热。

  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成为了一个文明理性的现代人,学校教育便要传授给孩子知识,引导孩子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严师出高徒,仿佛是中国人对学校教育的判断。但真的只是如此吗?严,固然是对的,但严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专心学知识——寿镜吾先生会打手板,但是打手板是为了让孩子好好背书。因此只要能引导孩子的良好发展,那么无论严或松都是起积极作用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学校教育中,学校和老师要为孩子提供平台去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为日后的发展寻找方向。鲁迅先生在1908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则尊个性而张精神。”我想这便是如今学校教育的宗旨――立德树人,尊重个性。那么在这个标准下,严不是准则,而在于“导”,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因此诸如“游学”、“科技创新比赛”、“艺术团”等新兴课程应运而生,成为帮助学生的“梯子”、“路灯”,引导孩子去探索世界,发现自己,寻求理想。而非像过去“填鸭式”的教导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

  这种“幼者本位”式的教育理念,在当今社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润物无声,静待花开,想必在如此教育理论下成长的新一辈年轻人,在花开之时,定能成为中华民族新的“脊梁”。

【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相关文章:

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范文(精选20篇)11-17

家校共育公益讲堂观后感(通用23篇)11-15

家校共育讲堂观后感(精选26篇)02-08

家校共育公益观后感(精选16篇)11-15

家校共育讲堂观后感范文(通用9篇)11-16

家校共育公益讲座观后感(精选26篇)12-05

《家校共育》公益讲座观后感(精选19篇)12-05

《家校共育》公益讲座观后感(精选9篇)12-05

家校共育大讲堂观后感(通用21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