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街》初中读书笔记

时间:2021-10-01 16:54:45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唐人街》初中读书笔记1200字

  《唐人街》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下面是关于《唐人街》初中读书笔记1200字的内容,欢迎阅读!

《唐人街》初中读书笔记1200字

  《唐人街》初中读书笔记1

  我想即便是现在,人们对于迁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依旧会投去羡慕的眼光,在国人的眼中,能出国是件大好事,而能留在异域生活更是洋气,最后若还能荣归故里那简直就是万人羡煞了。然而现实中,身居海外的华人们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在人们不知道的背后竟是让人匪夷所思的他乡之痛。《唐人街》让人们感受最真实的海外华人生存现状,听他们讲“流浪”的故事。

  《唐人街》是由凤凰卫视纪实采编的一份关于全球华人生存状态的报告。作者们亲赴异国寻找他乡的同跟人,他们或与这些人闲谈沟通,或与这些人短暂的生活,以此来记录他们的现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生活在国外的华人们大都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过着富足舒适的日子,应该说他们中的大多说生活是比较辛酸的。无论是在纽约的街头,还是东京的新宿,亦或是地球另一边的悉尼,无论哪一个地方,总能见到华人的身影,然而更多的只是作为城市的“污点”出现的。这些人中更多的是因为身份地不合法而偷偷地留下来并靠着出卖自己的苦力来养活的人。尤其是在像美国这样的人人向往的国家里,来这里的人大都带着淘金梦,想要在异域他乡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事实上,最后能成功地并不是多数。甚至他们为此放弃了国内原先比较轻松安逸的“饭碗”,而成了美国街头众多的街头艺人中的一员。

  和大多数人显得一样,起初我也以为那些能到美国这样的国家生活的中国人,他们是多么的了不起啊,尤其是在他们回国时被扣上的“华侨”等等身份的头衔的时候是多么的风光啊。然而当亲身游走在纽约的唐人街上后,我彻底改观了。生活在唐人街的华人们并没有向人们想象的在异国有多么的了不起,或许可以说,尽管他们生活在纽约,但更多人的生存范围只有小小的唐人街而已。这里大多数人都没有合法的身份,也许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美国便不愿离去,又或许是仅仅是名“偷渡客”,总之他们中很多人到现在都还不能自由的游走在美国,看见警察依旧会紧张。我猜想他们有时应该会羡慕那些漫步在纽约街头的观光客们吧,因为他们可以拿着一本合法的护照随意的走动。生存的自由并没有多影响这里的华人,生存却成了个问题。因为他们中可能连张回程的机票也买不起。美国能看见的华人很多,看不见的更多。也许你随意走在十时代广场的街头,路边的某一个靠着画画谋生说不定就是以前在国内赫赫有名的教授画家。看到书中这样描述纽约的街头艺人时,我竟有些后悔,后悔当初在纽约路边的画师在招揽我画画的时候没能画上一幅,保不准还能用异国的钞票买到一位了不起的华人的真迹,哈哈。

  一开始人们去往他国更多的都是带着掘金梦去的,然而我不知是由于何种缘由,毫无例外的.这群掘金者在不同的国度里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歧视。中国人在国外从没有像那些欧美白人一样身居社会的中上层,就算是在底层也还要苦苦哀求才能继续下去。更然人震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依旧前赴后继的奔赴他乡。并且从最开始的为了某一日能够衣锦还乡,到了后来是不愿回来。我不知道他们是处于哪种原因,但我相信那些地方也许确实有能够让他们在那里生活下去的意义。只是我们的国人大可不必羡慕,因为不论哪一国的街头,生活都需要继续,没有人会停下来怜悯谁。

  《唐人街》初中读书笔记2

  一、介绍

  听说吴景超先生,还是从中国社会学史中了解到的,不过虽然专业学习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年头,却一直没有拜读这位中国早期社会学家的著作。无事在图书馆闲逛,发现一本《唐人街——共生与同化》,抽出来仔细一看,作者竟然就是 吴景超。

  后记中有载,这本书原是吴老1928年8月在芝加哥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用英语写作的博士论文。1985年,袁方教授赴美,通过白威廉教授协助取得复印本,经过北大社会学系委托潘乃穆、筑生、郁林进行翻译。1988年是吴景超先生逝世20周年,该书在1991年出版时,特将费孝通和雷洁琼在纪念吴景超学术思想讨论会上的讲话作为序1、序2。在序2中,有几句话比较有意思: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的可能,并没有实现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阶级消灭是不可能的,阶级是不可能消灭的。各取所需是一种乌托邦,永远不可能实现。这些话让雷洁琼印象十分深刻。当然,至于正确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书引用原载于《群言》1988年第11期全慰天的一篇文章作为附录,题目就是《为求民富国强贡献一生》。书中也多次提到吴的代表作《第四种国家的出路》。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我想在图书馆找到的可能性不大,不知道网上会不会有电子版的。

  二、回到书的正文

  一共十七章,从发现美洲到移民浪潮、从经济危机到种族冲突、从唐人街的生活组织到帮会及帮会矛盾、从家庭内部的文化冲突到后代的同化问题。共生与同化,将一个完整立体的异国华人社会展现在读者面前,记得以前看过一些有关于外国移民的纪录片,比如凤凰卫视的电视纪录片《唐人街》,还有湖南经视的《寻找他乡的日子》。现在的感受与当时当然有了很大的不同,毕竟纪录片要更多的是描述层面,而作为一本社科文献,理论的层面要更大一些,在大量描述后的分析阐述,更能引起一些关注与思考。在这里值得指出来的是,书中大量的引用了当地的历史文献,这也可以让我们从另外一个层面了解,当时面对移民浪潮的外国人,是怎样看待那时的中国人的。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而中国人最早到达美国的时间,有人说是1820年,还有人说是1788年,甚至是1746年。飘洋过海去美国,现在看来是一件很正常甚至是一件比较向往的事情,不过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行为是很不容易的,而这样的说法,也并不是没有根据的。中国人似乎有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究其原因的话,我想一方面与中国长期的农耕文化缺乏探索冒险精神不无关系,他们大多不会相信有那样的未知世界,而即使有,生活在那样的未知世界的,也只是红头发、绿眼睛的野蛮人,北戎、南蛮、东夷~~~这些也就成为中原民族对外族的蔑称。

  这些歧视,让那些早期来到中国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们十分尴尬,当然也发了不少牢骚。有些精明的外国人,便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俗语说,要么改变他们,要么加入他们。这便是最好的一个概括了。一方面,他们极力向人们介绍西方的文化,并带来大量的精密科学仪器,企图向人们证明他们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皇帝,献宝便成了最佳的途径之一。这些精明的外国人已经知道,只要让百姓称之为天子的这个人接受了,皇宫里的大臣和天下的百姓反对的声音就会大大减少,而看惯了奇珍异宝的中国皇帝,看到这些在今天看来最普通不过的东西时,也竟然是爱不释手,潜心研究,也许这就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吧。而另一方面,这些外国人中,也有些潜心研究中国的文化,穿汉服、说汉话、在中国为官甚至死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他们成为最早的汉学家和中国通, 他们的努力不懈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成效。

【《唐人街》初中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在悉尼唐人街过年作文05-29

初中读书笔记09-21

初中读书笔记12-13

唐人街歌词 李宇春04-30

《唐人街探案》推广曲歌词07-06

唐人街的春节300字作文05-23

唐人街的春节作文300字05-27

唐人街探案观后感03-09

《唐人街探案》观后感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