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2-07-14 12:09:28 语文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体会彭总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与人民群众平等的好品质。教育同学在任何时候不能搞特殊,要和大家一样。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引导同学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通过彭总逛公园发现公园闭园接待他,教育工作人员不能搞特殊化的事例。

  3、重点理解课题,通过人物的语言及行为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提高理解能力。

  4、鼓励同学通过多种方式收集有关彭德怀其人其事的资料,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媒体电脑、电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俺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教师板书课题:“这个规矩不能有”),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2、你第一次读这个课题时有什么疑问?(同学:这句话是谁说的?他对谁说这句话?他为什么说这句话?“这个规矩”指的是什么规矩?……)教师选择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同学根据预习情况互相解答。

  3、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彭德怀?(出示彭德怀的图片)(同学根据自身搜集的资料介绍彭德怀,使同学能对彭德怀做一初步了解,也为下一步课文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初步感知

  1、“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德怀总司令为什么要对那些工作人员说这句话?下面俺们就带着这些的问题读读课文,从文中找答案。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并考虑课文写了什么事?

  3、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你们都能读准吗?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电脑出示生字词语,同学开火车读。

  重点提示:“德”不要丢掉中间一横,点击横变红;“鬼”注意字形,点击“”变红,指导书写。

  4、谁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感悟

  1、再读读课文,你认为“这个规矩”是什么规矩?彭总为什么说“这个规矩不能有”?(全班集体交流)

  2、你认为彭德怀是怎样的人?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集体交流:同学先读自身找到的句子,再谈理解、体会。

  (1)“…………很多人亲切的称谓他‘彭总’。”

  (彭德怀担任国家的多种职务,可以说是位高权重,可很多人却亲切的称他为“彭总”,这说明他与大家的关系很好。)

  (2)“黄昏,彭总衣着便衣,叫汽车停在离公园还有一条街的地方。”(出示句子)

  (彭总衣着便衣,还在离公园比较远的地方就下车了,这说明她不想搞特殊。)读一读,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3)根据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彭总说话时语气怎样?为什么生气?谁来读一读?(指导朗读)

  (4)出示课文第9、10自然段,彭总说这句话时,是怎样的态度?(十分坚定)他为什么走出了公园?(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彭总的表情)

  谁能读出彭总坚定的语气?(练习朗读)

  3、彭德怀就是这么一个以身作则,一切都与民群众平等的好领导。俺们再来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彭总的好品质。

  (先同位,或小组合作朗读,在进行全班朗读汇报。师生一起对朗读情况进行评价。)

  四、总结延伸

  1、学过这篇课文后,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

  2、你还想了解彭德怀的其他事情吗?请大家再收集有关彭德怀的故事,下节课俺们请大家来讲一讲。(使同学更深入地了解彭总的伟大人格。)

  五、板书设计

  “这个规矩不能有”

  彭德怀

  “规矩”?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珍珠鸟与“我”日渐亲近的情谊。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读中学写,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教学重点: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与“我”日渐亲近的情谊。

  教学难点:理解“信赖,往难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媒体伴学、激情导入。

  1、课件:示学生欣赏一组珍珠鸟的图片,教师解说,感受珍珠鸟的美丽和温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来源于生活,用学生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能把学生和教材的距离拉近,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训练快速默读课文的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检查难读句子,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珍珠鸟与作者日渐亲近的情意。

  句: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斑斑驳驳,显得生意葱茏,珍珠鸟便从中伸出小脑袋瞅瞅我。那雏儿从画框上飞下来,“嚓嚓”地在纸上跳动,还用涂了蜡似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珍珠鸟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爪子刚好被胸脯上长长的、细腻的绒毛盖住,还咂咂嘴。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离不开文本,充分阅读文本,并训练本课的阅读目标—默读。努力发现并运用文中的人文素养,去激发他们关爱鸟类、关爱动物的思想意识。)

  三、想象画面、品读悟情。

  1、画面:屋里飞。

  (1)课件出示: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默读段落,勾画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

  (3)读了这段话,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4)情景朗读,感悟情意。

  2、画面:喝茶水。

  课件示:

  (1)创设对话情境:“你是文中的小珍珠鸟,有什么感受?”

  (2)扣住关键词,体会日渐亲近的情意。关键词:渐渐,先,然后,再。

  (3)不同形式的读,悟情。

  (4)尝试背诵,积累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教育环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珍珠鸟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和作者建立关系的。体现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领悟、读中欣赏,善于积累”的学习过程。重视语言积累。)

  3、画面:啄笔尖、肩头睡

  (1)自由读相关段落,同伴合作勾画珍珠鸟和作者的关系很密切句子。

  (2)体会“再三呼唤”。

  (3)比较句子,体会作者用词。

  句子:这小家伙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

  (4)看插图,在读中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始终作好学生和教材的“介绍人”,让学生和教材真诚地对话。采用同伴互助,自由交流,充分相信学生,给他们创设自己探究学习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潜能。通过朗读、交流、看图、谈体会,进一步深化学生,人类爱护鸟类,爱护动物的意识。]

  四、得到启示,拓展延伸

  1、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2、用“信赖,……”的句式,写写你的一点体会、一点感受、一点启示。

  五、作业设计、更胜一筹。

  1、背诵今天学习的段落。

  2、选择文中的一个画面写一个片段或画一幅画。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角度

  诵读———朗诵诗歌,体会诗意。把握诗歌内涵。

  二、主要教学步骤

  1、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教师指导诗歌朗诵要点。

  3、学生诵读体会诗意。

  4、学生谈诵读体会,教师点拨指导体会诗歌内涵。

  三、具体诵读训练实施过程

  1、把握诗歌的背景知识,为理解诗歌主旨创造条件。了解作者穆旦,《赞美》一诗的时代状况;作者当时的状况。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后随学校步行千里到昆明。后留校。1942年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面对烽火连天、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回忆,这些都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

  2、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带感情地诵读诗歌,注意诵读的要点。

  如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重音轻声的运用、语音延长等,并思考体会如何用诵读方式体会诗人内心真挚的情感宣泄。尽量体会诗人在民族危亡关头发自内心的泣血讴歌。

  3、选部分学生试朗诵。然后评论,是否体现出了诗人情感,提出注意要点。

  如:开始对密集意象群的朗诵应该急促一些,而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应该低沉地、徐缓地表现出来。全诗的整体朗诵要有起伏感。

  4、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体会诗歌内涵。

  例如: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这大地是辽阔美丽的,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动听的鸟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水唱着单调的歌,表现的是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同时抓住突出意象进行体会。

  例如:一个农夫,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超长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毕竟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加入了抗战的行列。这是觉醒了的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除了忍受饥寒、疲劳以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但是他们毕竟已经起来,让人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可以进一步体会到反复吟唱的“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深刻内涵。

  5、再次让学生带感情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含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地心引力。

  2、认读本课的生字。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什么是地心引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二、自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三、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2、拓展: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大家互相评议。)

  3、总结谈话: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记忆本课生字的字形。

  2、指导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重难点:指导正确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朗读课文。

  2、举例说说地球爷爷是有手的。

  二、分析记忆生字

  1、认读生字卡,巩固字音。

  2、自行分析字形,并想想识记的方法。

  3、交流自学的情况。

  三、指导书写: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球、玩、跳、桃、树”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王”字与王字旁的异同;“跳、桃”结构一样,字形相似,可以结合起来指导书写,“足”字的捺变提,“木”字的捺变点,“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六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四、课外建议: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写几句评语。

  2、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有关地球方面的书刊,并在早读时间“黄金屋”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把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

  《地球爷爷的手》一课引入所想

  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一个很成功的教学片断,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的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

  我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①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②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孩子喜欢玩纸飞机,但纸飞机总是要落到地上,这是孩子习以为常的,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而我再次演示放飞纸飞机,则强化了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体现了教师“引导者”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飞起纸飞机”以后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所产生的效应。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我最“精彩的表现”,而无需教师自己再去“表现”她自己的才华了;因为教师的精彩表现就应该是常常呆在舞台一边的高明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学生永远是“学习”这个舞台上的主要角色。

  以上精彩教学片断再次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高屋建瓴地组织小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了解轮船的主要结构,并会用基本图形画出大轮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启发,发生联想。联系生活经验装饰节日的大轮船。

  3、情感与态度:通过作业感受美术发明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教会同学用基本形画出大轮船。

  2、难点:启发同学对节日的回忆,画出自身对节日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回忆,了解大轮船的结构。

  1、媒体欣赏,知道大轮船是水上的交通工具。(乘过大轮船吗?上面有些什么?)

  2、了解大轮船的结构并用基本图形绘画,反馈到实物验证。(大轮船可以分成哪几大局部?是什么形状的?我们来看看对不对? 还可以用哪些图形画大轮船?)

  3、教师示范讲解。同学绘画。

  (二)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通过启发发生联想。揭示课题。(大轮船孤零零的一点也不高兴,我们让它热闹起来。你看到过哪些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热闹的场景?你们知道哪些节日啊?)

  2、找异同。(谁能看出节日的轮船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啊?它用什么来装饰呢?)

  3、再次启发同学画出节日感受。让我们再来重温一下节日的快乐吧。节日我们是不是和亲人在一起?在做些什么呢?(媒体)

  想一想还可以添画什么来增加节日的气氛呢?

  (三)作业要求:

  1、请大家用喜庆、欢快的色调画出花球、彩带等装饰物来装点我们的大轮船。

  2、还可以添上快乐的朋友和自身。

  (四)作业展示:

  展示同学作业:把自身的大轮船开到我们祖国辽阔的海面上,让全世界的朋友一起来庆祝我们快乐的节日。

  (五)小结:

  1、讨论: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

  2、你在这幅画中有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3、你觉得谁的画让你很佩服?为什么?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6-12

语文《语文园地六》教案10-03

语文园地的语文教案08-22

语文《语文园地四》教案08-06

语文园地语文教案11-10

语文下册语文园地教案02-26

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8-30

语文蜡烛教案06-13

语文天地教案01-18

《语文天地》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