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阅读答案

时间:2023-11-08 11:16:2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有效检验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霜天晓角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1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①。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①春威折:春寒减弱。

  (1)词的上片写出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词作主要运用衬托手法来表现“愁”,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的'。(4分)

  答:

  参考答案:

  13.(4分)(1)①梅早,春寒刚刚减弱,就急切盛开。②梅疏,花疏且只有数枝。③梅含情,稀疏的花含情脉脉。④梅白,梅花开放,像雪一样洁白。(每点1分)

  (2)(4分)上片描绘疏梅含情、迎寒开放的美景,以乐景反衬人之哀愁。(2分)下片描绘天空中只有两行低飞将要归宿的大雁,以哀景衬托人之孤愁。(2分)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2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注]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平生交游甚广,与陆游、朱熹、辛弃疾、陈亮等当代名流和爱国志士相交,力主抗金。

  (1)词的开头两句写景,词人边走边看,随步换形,写景的角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

  (2)试分析一下词人所说的“愁与恨”的.内容。

  答:

  26.(1)先是仰视后是俯视。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

  (2)他愁的是金兵进逼,南宋当局抵抗不力,东南即将不保;恨的是北宋覆亡,中原故土至今未能收复,家园沦丧,有家不得归。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3

  萧泰来《霜天晓角·梅》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霜天晓角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注释】:

  ①赖得:亏得。

  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

  ③清绝:清洁得一尘不染。

  ④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

  ⑤元:原本。

  【翻译】:

  千层霜打万层雪裹,梅花受尽了寒冷的折磨,亏得它生来一副瘦硬的骨骼。它什么都不怕,即使用号角将《梅花落》吹彻,也要坚持绽放枝头的花朵。面对严霜酷雪,它全无惧色,傲然挺立,生机勃勃。它超凡脱俗清白高洁,它枝干横斜的疏影也很特别,它在万籁俱寂中孤独开放,理解它个性的只有与其相似的天上明月。它原来就没有在春风中邀宠的性格,怎能相聚一处,与海棠相互诉说?

  【赏析】:

  《霜天晓角·梅》是萧泰来的作品。梅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咏叹讴歌的对象。文人常以梅自比,寄托怀抱。此词选材虽不新鲜,却很有特点。这首词表面写梅,实则写人。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作者经历了“受尽寒磨折”的宦海风波,有梅的骨气,有梅的高洁。从侧面来写,角度变换,层叠繁复,意象丰满。

  上片从两个侧面写梅:一、不怕霜雪。二、不怕角声之哀怨。首句即入韵。“千霜万雪”四字就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既有时间感、空间感,又有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可见词人所咏,绝非普通的梅花,而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梅与人相契相生。“赖是”三句,另赋新笔,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赖是”即好在,幸是,得亏是。得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住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即便是那“大角曲”中的《梅花落》曲子吹到最后一遍(彻),它也全无惧色,坚挺如故,因为它“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陈亮《梅花》诗)呵!“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以锋棱语传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疏枝斜放,故用“瘦”字摄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二字可与林和靖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相伯仲。“疏影”乃虚写,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其品格,二者各有千秋,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写梅花的高洁,也有侧面描写:一、与月相知;二、不与海棠相争。过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意蕴无穷,耐人咀嚼。“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种种含义,但都不外是与“浊”相背之意。“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翻进一层,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也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超逸出尘,知音难得,自然勾出“知心惟有月”一句。得一知己足矣,有月相伴即可!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词人虽以淡语出之,但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煞是耐人寻味。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花之荣枯,各依其时,人之穷达,各适其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是不可能向海棠诉说的,自然不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了。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见《云仙杂记》引《金城记》的传说反其意而用之,不仅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事也就不语自明了。

  【阅读训练】:

  (1)有人说词中“瘦硬”写梅最为传神,你是怎样看的呢?

  (2)词的最后两句写到海棠,作者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3)词中梅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瘦硬”二字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的。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故用“瘦”字表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傲然挺立,生机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这两字准确地刻画出了梅花的神韵。

  (2)词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本来没有春风情性的梅花,一腔幽思怎能向海棠诉说呢?又何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争宠的海棠攀亲结缘呢?写出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清高自守的节操。

  (3)梅的特点是瘦硬、清绝;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傲骨与傲气。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4

  霜天晓角

  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人物、环境、故事要素气质鲜明,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

  B.这首词具有散文特征,联想和想象丰富生动,行文精巧别致。

  C.标题霜天晓角点明了季节特征和时间特征,属于环境描写。

  D.这首词与《涉江采芙蓉》相同,塑造人物都用了心理描写。

  16.请从闺怨诗的`角度,以窗内闺中人为基本要素,对全词作鉴赏分析。(6分)

  答

  15. C解析:A. 正确。环境要素:夜色、窗内窗外、屋檐、花朵;人物要素:窗内窗外的人;故事要素:人影晃动映窗,折花。B. 正确。窗内窗外人景情互动,并列叠加,散文结构特征鲜明,行文构思精巧别致,脱俗新颖。语言婉约含蓄,令人耳目清新。C. 不正确。霜天晓角是词牌,不是季节描写。D. 正确。这首词写窗内人看到窗外有人折花,而猜测折花人为什么折花的心理活动,涉江采芙蓉写远行人采到芙蓉之后对思念远方人的心理活动。

  16. (1)行文要素人物环境故事角度分析(2分);主题思想、主题情感角度(2分);(2)写法角度与审美效果角度(2分)。(有其他角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一、关于环境故事与人物

  1. 在明确闺怨的前提下,人影窗纱直接用白描状写了环境,从全词故事分析,有理由定性为夜深时刻(环境)。

  2. 窗内人夜深无眠,一定有心事;窗外人摇影盈窗,一定有目的。推出人物形象。(人物)

  3. 开启故事情节。人影晃动,折花,檐牙高折,送花并将花插到受花人的云鬓。(故事情节)

  二、关于写法与表达

  用心理描写手法,赋予窗内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猜测为什么窗外人折花,指点窗外人怎样折花,嘱咐窗外人如何用花,完成精致的对写,成功而有意趣地完成了人物与环境与故事情节的形象表达。(写法,对写是本次最精妙的写作手法,依托心理描写和联想和想象而完成的对写,是这首词的最突出的写作手法)

  三、关于主题思想与情感

  成功塑造了寂寥、落寞、幽怨、玲珑、精致、渴望、静雅的闺怨人的形象和气质,并留下人之本愿诉求与外在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情感倾向。行文精巧别致,理趣盎然。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5

  霜天晓角

  (南宋)高观国

  春云粉色。春水和云湿。试问西湖杨柳,东风处、几丝碧。

  望极。连翠陌。兰桡双桨急。欲访莫愁何处,旗亭在、画桥侧。

  14.这首词写的是□□时节的景色,词中最能体现这个时令特征的句子是___。(2分)

  15.词下阕用“望极”起笔,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2分)

  16.后人认为这首词画线句中的“和”、“湿”二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14、(2分)早春;东风外、几丝碧

  15、(2分)承上启下;展现出视角的由近及远,拓展了词的空间。

  16、(4分)“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措词精当;“湿”字状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传神地描绘出春天西湖水光云影给人带来的清新朗润之感。

  鉴赏一

  高观国的这首词十分生动贴切地描绘了西湖的秀美景色,并藉以抒发了心中的畅快感情,措词精当,给人以清新之感,全词写的委婉奇妙,人与周围的景物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格调十分高雅。虽然全词短小,但写的情趣横生。

  上片,词人选取早春季节司空见惯的景物:云、水、柳,抓住它们的各自特征加以想象、挖掘。云,是水中之云,故抓住其色彩,写其洁白、纯净。水,是西湖之水,故抓住其形态,突出其深远、浩渺。一个“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湿”字。用“湿”字状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而人的视觉、触觉、感觉也在这刹那间沟通。一字千金,令人拍案叫绝!柳,是初春之柳,故抓住其新芽轻漾的风情,以“几丝碧”设问,更见摇曳多姿。“几丝碧”串以“东风”,看似不经意写出,实则风格独创。它使人联想到柳枝丝丝弄碧的景象,同时也点出了初春这一时令。初春,正是万物复苏,大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们心情快乐、惬意之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词人在睹物思情“形诸舞咏”之际,天衣无缝地将爱春赞春的感情融入春景。美景是由词人目之所见,心之所动写出来的,因此春景愈显得秀丽素淡,情怀也就愈见得坦荡高雅。秀美的春色与舒畅的人意,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下片转入另外一个场景。过片意脉不断,“望极”二字,既联结上片,承“几丝碧”;又带起下意,启“连翠陌”,同时在空间上作了延伸。词人顺着湖面望去,湖的尽头有一条翠绿的长堤。他和友人的心情急切了,让双桨快划,向堤岸驶去。“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乐府诗集。莫愁乐》)呵,原来词人们急着要去寻找那位善于歌谣的莫愁女子。”双桨急“正是词人们心里急的外部表现。”莫愁“,这里泛指歌女。”莫愁“在哪里呢?”旗亭在、画桥侧“,就在那漂亮的小桥边的酒楼中。结尾两句,暗用唐代诗人王之涣和诗友”旗亭画壁“的故事,抒写词人赏春游春时的怡情逸致。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有滋有味。以景生情,意味深长,令人浮想联翩。字里行间,没有一点市井气,酸儒气。

  总的来说,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清淡高雅的山水画,它充分表现了作者与友人一起畅游西湖的情景:棉絮般的云朵,洁净的湖水,宽阔的西湖,天水一体。一片白茫茫中,装点着几丝青翠的柳叶,一道宛如绿带的长堤,一叶扁舟,遥遥指向画桥、旗亭。高观国刻画春天景色,却没有显示出姹紫嫣红,莺飞蝶舞,写踏青也没有大肆渲染,用墨十分节俭,但给人的印象却非常秀美。作者运用高超的写景技巧显示了他那非凡的艺术魅力。

  鉴赏二

  这是一幅素淡雅洁的.风景画。它表现的是作者与友人一起春游西湖的情景:

  洁白的云朵,明净的湖水,宽阔的西湖,水天相连,天光云影。一片白茫茫中,点缀着几丝青翠的柳叶,一道宛如绿带的长堤,一叶小舟,遥遥指向画桥、旗亭。

  作者画春景而没有姹紫嫣红,莺飞蝶舞;写春游也不是用大笔铺叙,工笔细描;只是轻抹淡绘云、水、柳、舟、亭、桥,但给人的感觉却非常秀美。这种艺术的魁力来自作者融情入景的高超技巧。

  上片,词人选取早春季节司空见惯的景物:云、水、柳,抓住它们的各自特征加以想象、挖掘。云,是水中之云,故抓住其色彩,写其洁白、纯净。水,是西湖之水,故抓住其形态,突出其深远、浩渺。一个“和”字很自然地把“水”与“云”连接在一起,巧妙地表现了水天一色,云映水中的景象。值得一提的是“湿”字。用“湿”字状云,使水倒映着云,云浴水而出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于眼前,而人的视觉、触觉、感觉也在这刹那间沟通。一字千金,令人拍案叫绝。柳,是初春之柳,故抓住其新芽轻漾的风情,以“几丝碧”设问,更见摇曳多姿。“几丝碧”串以“东风”,看似不经意写出,实则风格独创。它使人联想到柳枝丝丝弄碧的景象,同时也点出了初春这一时令。初春,正是万物复苏,大地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人们心情快乐、惬意之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词人在睹物思情“形诸舞咏”之际,天衣无缝地将爱春赞春的感情融入春景。美景是由词人目之所见,心之所动写出来的,因此春景愈显得秀丽素淡,情怀也就愈见得坦荡高雅。秀美的春色与舒畅的人意,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下片转入另外一个场景。过片意脉不断,“望极”二字,既联结上片,承“几丝碧”;又带起下意,启“连翠陌”,同时在空间上作了延伸。词人顺着湖面望去,湖的尽头有一条翠绿的长堤。他和友人的心情急切了,让双桨快划,向堤岸驶去。“莫愁在何处?

  “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乐府诗集·莫愁乐》)原来词人们急着要去寻找那位善于歌谣的莫愁女子。“双桨急”正是词人们心里急的外部表现。“莫愁”,这里泛指歌女。“莫愁”在哪里呢?“旗亭在、画桥侧”,就在那漂亮的小桥边的酒楼中。结尾两句,暗用唐代诗人王之涣和诗友“旗亭画壁”的故事,抒写词人赏春游春时的怡情逸致。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有滋有味。以景生情,意味深长,令人浮想联翩。字里行间,没有一点市井气、酸儒气。

  这首小令描写景物形象鲜明,抒发感情丰富真实,用词选语清新明白。全词委婉入妙,物我谐和,辞情相称,格调高雅。虽然着墨不多,但情趣盎然,反映出高观国小令轻傅婉丽、平正典雅的风格。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第14-16题。(8分)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霜天晓角 梅

  萧泰来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①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②。

  【注释】①赖是:好在。②如何共,海棠说:海棠的花期在4月,而梅的花期在3月。

  14.这两首词中的`“霜天晓角”是 。(1分)

  15.对这两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词上片,以“脉脉”加诸“花疏天淡”之上,写出了梅花清疏淡雅的神韵。

  B.萧词最后两句,借两种花的花期不同,表现梅花不愿与海棠结缘交往的态度。

  C.两首词中的“雪”,分别渲染了梅花“一夜春威折”、“受尽寒磨折”的生活环境。

  D.这两首“咏梅”词,就语言风格而言,前者词风含蓄委婉,后者词风硬朗直白。

  16.两首词都写了“梅”,试从手法和主旨的角度对“梅”的作用作简要评析。(4分)

  参考答案:

  14.词牌(1分) 15.(3分)C 16.(4分)第一首用“梅”的形象衬托(1分)作者的孤愁心情(1分),第二首借“梅”的形象比喻(1分)自己的清高性情(1分)。(或第一首借景抒情,第二首借物喻人)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7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词人简介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如〔柳梢青〕"云淡秋云"、〔贺新郎〕"病起情怀恶"等。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注】题目中的“题采石蛾眉亭”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微省当涂县附近,古代历史是防守长江的要地,南宋时,宋、金交界的军事重地。

  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2.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作“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

  3.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色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

  参考答案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白

  2.“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

  3.“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8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注】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黄机,南宋词人,身处中原沦丧时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景凄寒,词人夜晚泊舟江上,他伫立在江边,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

  B.狂风卷地,巨浪翻腾,水底鱼龙被惊动。一“卷”一“翻”,使诗词气势飞动。

  C.“诗情”两句使全词过渡到下片抒情,作者的情绪由低沉抑郁渐趋激昂慷慨。

  D.“兴亡”是偏义复词,指亡。这句话是对中原沦陷、南宋危殆的命运的感慨。

  16.同样是写“泪”,这首词中的“泪”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6分)

  答

  15.C【解析】词的上片情绪激昂慷慨,下片低沉抑郁。

  16.①范词中的“泪”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功业难成以及久戍思乡的深沉情感。(3分)

  ②黄词中的“泪”既是对自身功名不如人意的感伤,又是对中原沦丧的痛心与无奈。(3分)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9

  霜天晓角·梅

  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

  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

  ①赖得:亏得。

  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落》。

  ③清绝:清洁得一尘不染。

  ④别:与众不同,别有情趣。

  ⑤元:原本。

  【注】①赖是:亏得是,好在。②角,军中乐器。古曲有《梅花落》。

  (1)“千霜万雪”中“千”、“万”两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2分)

  (2)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梅花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千”“万”两个简单的数词却极力写出了霜雪降次多,范围广,分量重,来势猛;②为表现梅花的品质作了很好的衬托。(2分)

  (2)①词的上片写梅花受尽寒冬折磨,不畏霜雪,不怕角声之哀怨,凛然开放,表现出梅花的铁骨铮铮,坚贞不屈。②下片写梅花清洁得一尘不染,只与一轮朦胧素月为伴,不愿与凡卉争胜,极力地勾勒出了梅花清白、清高、超凡脱俗的个性。(4分)

  二

  (1)有人说词中“瘦硬”写梅最为传神,你是怎样看的呢?

  答:“瘦硬”二字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的。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故用“瘦”字表其形;严霜铺地,漫天,而梅傲然挺立,生机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这两字准确地刻出了梅花的神韵。

  (2)词的最后两句写到海棠,作者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词的最后两句写的是本来没有春风情性的梅花,一腔幽思怎能向海棠诉说呢?又何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争宠的海棠攀亲结缘呢?写出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清高自守的节操。

  (3)词中梅的形象特点是什么?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梅的特点是瘦硬、清绝;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傲骨与傲气。

  霜天晓角·梅赏析:

  《霜天晓角·梅》是萧泰来的作品。梅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咏叹讴歌的对象。文人常以梅自比,寄托怀抱。此词选材虽不新鲜,却很有特点。这首词表面写梅,实则写人。是诗人自己的写照。作者经历了“受尽寒磨折”的宦海风波,有梅的骨气,有梅的高洁。从侧面来写,角度变换,层叠繁复,意象丰满。

  上片从两个侧面写梅:一、不怕霜雪。二、不怕角声之哀怨。首句即入韵。“千霜万雪”四字就烘衬出梅花生活的典型环境。“千”“万”二字极写霜雪降次之多,范围之广,分量之重,来势之猛,既有时间感、空间感,又有形象感、数量感。“受尽寒磨折”一句以“寒”字承上,点出所咏对象:梅。说梅受尽了“千霜万雪”的“磨折”,可见词人所咏,绝非普通的梅花,而是人格化了的梅花,咏物即是写人,梅与人相契相生。“赖是”三句,另赋新笔,极写梅花不为恶势力所屈的高尚品格。“赖是”即好在,幸是,得亏是。得亏是这副天生的铮铮铁骨,经得住霜欺雪压的百般“磨折”,即便是那“大角曲”中的.《梅花落》曲子吹到最后一遍(彻),它也全无惧色,坚挺如故,因为它“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梅花》诗)呵!“浑不怕”即“全不怕”,写得铿然价响,力透纸背,以锋棱语传出梅花之自恃、自信、自矜的神态,而“瘦硬”之词,则是从梅花的形象着笔。因为寒梅吐艳时,绿叶未萌,疏枝斜放,故用“瘦”字摄其形;严霜铺地,大雪漫天,而梅独傲然挺立,生气蓬勃,故以“硬”字表其质,二字可与林和靖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相伯仲。“疏影”乃虚写,美其风致;“瘦硬”则实绘,赞其品格,二者各有千秋,而传神妙趣实同。

  下片写梅花的高洁,也有侧面描写:一、与月相知;二、不与海棠相争。过片以“清绝”二字独立成韵,从总体上把握梅花的特性,意蕴无穷,耐人咀嚼。“清绝”之“清”有清白、清丽、清俏、清奇、清狂、清高种种含义,但都不外是与“浊”相背之意。“清”而至于“绝”,可见其超脱凡俗的个性。“影也别”,翻进一层,说梅花不仅具有“瘦硬”、“清绝”与“众芳摇落独鲜妍”的品质,就连影儿也与众不同,意味着不同流俗,超逸出尘,知音难得,自然勾出“知心惟有月”一句。得一知己足矣,有月相伴即可!黄昏月下,万籁俱寂,唯一轮朦胧素月与冲寒独放的梅花相互依傍,素月赠梅以疏影,寒梅报月以暗香,词人虽以淡语出之,但其含蕴之深,画面之美,境界之高,煞是耐人寻味。最后二句写梅花孤芳自赏、不同流俗的个性。花之荣枯,各依其时,人之穷达,各适其性。本来不是春荣的梅花,一腔幽素是不可能向海棠诉说的,自然不必让好事者拿去和以姿色取宠的海棠攀亲结缘了。这里借前人“欲令梅聘海棠”(见《云仙杂记》引《金城记》的传说反其意而用之,不仅表现了梅花不屑与凡卉争胜的傲气,词人借梅自喻的心事也就不语自明了。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10

  霜天晓角 题采石蛾眉亭

  韩元吉①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①韩元吉,南宋词人,宋室南渡后,寓居信州上饶(今属江西)。

  8.(2分)请在下面的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内容。

  韩元吉的词风与辛弃疾很接近:雄浑、豪放。我们在高中阶段曾学过辛弃疾的《 》;韩元吉词“试问谪仙何处”中的“谪仙”是指唐代诗人 。

  9.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令,作者将夹江对峙的二梁山比为“两蛾”。请根据上下文简析“天际两蛾凝黛”中“凝”字运用的妙处。(4分)

  10.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特色,请就这一特点赏析“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4分)

  8、《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白

  9、“凝”字是“蹙”的意思,紧锁双眉,它形象生动地写出山也像人一样,因中原沦陷,而满腔悲愤愁苦,从而非常精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自己胸中的无限忧虑。(意思相同即可)

  10、“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一句既写了天近傍晚、江潮汹涌、狂风劲吹的景象,又写了在朦胧之际,仿佛听到了边防军苍凉悲壮的.笛声。这样由实到虚、半实半虚、虚实结合的写法,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对中原故土的思念之情有机地糅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失地的思想感情。(意思相同即可)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11

  霜天晓角

  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截取生活的一个侧面,用独白和对话的形式,生动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颇具生活气息。

  B.词中主人公应是深居闺房的女子,从对折花人的'态度,可看出她善良、温和、爱美。

  C.此词一共用了七个“折”字,这是词人有意为之,通过“重复”来增强语言的复沓美。

  D.这首词是一首小令,语言含蓄隽永,华美绚丽,让人读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15.这首词写主人公对折花人的态度变化极有层次,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答

  14.D(“语言含蓄隽永,华美绚丽”说法有误。这首词情趣盎然,语言口语化、生活化,自然亲切。)

  15.主人公和折花人对立(一个提防一个折花)——同意折花人折花——告诉对方什么地方的花好,怎样来折——告知对方怎样插才最美。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12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①。脉脉②花疏天淡,云去,数枝雪。

  胜绝③,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释】①春威:初春的寒威。俗谓“倒春寒”。②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③胜绝:美景超绝。

  (1)词的`上阕描写的梅花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4分)

  (2)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结尾三句。(4分)

  答案:

  (1)(4分)答案示例:①晓天晴,寒风乍歇,一夜之间,寒威折减,梅花应时而开。(1分)②天高月淡、浮云掩映,衬托梅开之疏,“数枝雪”形容梅开之淡。(1分)③“雪”写梅花带雪而开、色泽晶莹洁白。(1分)④梅花有清疏淡雅之美,脉脉含情之意,含蓄蕴藉之味。(1分)

  (2)(4分)答案示例:结尾三句运用侧面描写,(1分)不说人见大雁,也不直接说人的孤独处境,而是从大雁的所见表现孤单,(2分)更含蓄地表现倚楼人之孤单寂寞。(1分)【通过景物反衬人物感情,(1分)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孤独;(1分)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更突出倚楼人之孤单寂寞。(2分)答拟人亦可。】

【霜天晓角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霜天晓角梅阅读答案及赏析07-06

霜天晓角蒋捷的阅读答案及翻译07-05

萧泰来《霜天晓角·梅》阅读答案附赏析06-21

霜天晓角·桂花原文及赏析02-11

霜天晓角·梅原文及赏析02-24

霜天晓角赤壁辛弃疾诗词05-18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7-31

霜天晓角·梅原文翻译及赏析04-14

霜天晓角·桂花原文及赏析(推荐)10-22

霜天晓角·重来对酒原文及赏析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