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

时间:2021-04-15 13:04:38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

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1

  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一般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

  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

  3、最后一段中加横线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

  4、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

  5、学生如果树立了成为祖国栋梁之材的远大理想,现在该准备如何锤炼自己?

  参考答案:

  1、(1)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如何成为大国(不与大国直接对抗,采取跟随战略);未来大国的姿态。

  2、秦朝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的速度。(秦朝初建,还没有在六国的遗民中形成凝聚力,形成统一的 “国家意识”)

  3、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中国与西方国家对大国的标准理解不同;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中国的行为也会与西方大国的所为不同。

  4、(1)脚踏实地学习科学知识为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储备能力(2)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要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要胸怀祖国大义。

  5、“略”

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2

  ①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②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③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④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⑤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⑥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⑦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⑧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1、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请你根据文本,结合现实分析其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和“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属于举例子,试问列举这些例子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假如这个假设在未来成为了现实,那么请联系文本,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姿态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 文化因素,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

  2、从战前看,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准备上的优势,以保证国家的和平;从战争的过程看,只有有更大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有能力支付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3、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对大国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意对即可)

  4、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意对即可)

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3

  ①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②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③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④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⑤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⑥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⑦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⑧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5.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4分)

  答:

  6.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请你根据文本,结合现实分析其原因?(4分)

  答:

  7.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和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属于举例子,试问列举这些例子有何作用?(3分)

  答:

  8.文中画线句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假如这个假设在未来成为了现实,那么请联系文

  本,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姿态呢?(4分)

  答:

  参考答案:

  5(4分)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文化因素,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

  6(3分)从战前看,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准备上的优势,以保证国家的和平;从战争的过程看,只有有更大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有能力支付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7(4分)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对大国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4分)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意对即可)

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4

  大国的随想

  单之蔷

  从人类历史,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纬延下来。还有,大国一却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20.阅读全文,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对大国进行“随想”的?(3分)

  21.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3分)

  2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文中找出作者认为秦朝短命的原因。(2分).

  23.最后一段中加点的“这一切”指代哪些内容?(3分)

  24.具体说说作者认为未来大国应有怎样的姿态?(2分)

  参考答案:

  (二)(共13分)

  20.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如何成为大国(不与大国直接对抗,采取跟随战略);未来大国有的姿态.(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3分)

  21.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文化因素(国家意识、国家认同)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每点1分,共3分)

  22.秦朝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秦朝初建,还没有在六国的遗民中形成凝聚力,形成统一的“国家意识”)(意思对即可,共2分)

  23.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中国与西方国家大国的标准理解不同;假使中国成为大国了,中国的行为也会与西方大国的所为不同.(每点1分,共3分)

  24.要点: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每点1分,共2分,只答最后一句不给分)

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5

  ①从人类历史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作为屏障,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文化能够一直绵延下来。还有,大国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②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③大国除了这些文化的因素外,还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④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⑤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那么中国的行为与以往西方大国的所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答案是肯定的。

  ⑥这在对大国的理解中可见端倪。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⑦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关于大国的标准,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⑧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阅读题:

  1.文中阐述的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有哪些?(4分)

  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句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请你根据文本,结合现实分析其原因?(4分)

  3.第④自然段中的画线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和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都属于举例子,试问列举这些例子有何作用?(3分)

  4.文中画线句假使中国称为大国了,假如这个假设在未来成为了现实,那么请联系文本,说说那时的中国是怎样的姿态呢?(4分)

  参考答案:

  1. (4分)地理因素(地理屏障保护,处在大陆边缘) 文化因素,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

  2. (3分)从战前看,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准备上的优势,以保证国家的和平;从战争的过程看,只有有更大的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有能力支付战争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取得战争最后的胜利。

  3. (4分)列举这些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对大国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 (4分)军事和经济科技实力雄厚,能保卫自己;注重道义责任。(意对即可)

【大国的随想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窗的随想阅读答案07-16

《海洋卫星:大国重器经略蔚蓝》阅读答案08-25

阅读贾平凹的《带灯》随想08-26

新叶的阅读答案05-25

敲门的阅读答案02-19

《湖》的阅读答案01-22

生日的阅读答案11-01

《竹》的阅读答案07-30

自信的阅读答案07-25

《信任》的阅读答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