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满江红·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赏析
在各领域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满江红·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满江红·山居即事
辛弃疾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 ①,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注:① :一种水鸟。
1.词的上、下阕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概括。(5分)
2.“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如何理解词人的“足”与“未足”?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上阕描写的是优美的山间自然风光:轻鸥飞来,点破一泓绿水;水鸟嬉戏争浴;飞泉流泻,涌珠溅玉。(2分)下阕描写的是宁静祥和、生机盎然的田园图景:春雨过后,水满秧绿;陇上黄牛闲眠;绿油油的麦苗直铺云际;簇上蚕丝,正似朵朵白雪。(3分)
2.“足”体现的是山居生活带给词人内心的美好感受:山村风景优美,田园生活宁静,乡间人情淳朴;(3分)“未足”表现的是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遗憾,“何时足”含蓄地流露出词人不甘满足于眼前山居生活的惆怅与无奈。(3分)
简析
《满江红·山居即事》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本词的抒情风格,体现出轻扬闲适、理趣盎然的特点,语言朴素而大方,韵昧恬淡而隽永。
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或三年(1196或1197),辛弃疾写下《满江红》,此时他已在江西上饶、铅山闲退近二十年之久。这首《满江红》就是他闲退生涯中的作品。
作品鉴赏
文学鉴赏
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上片主要描写初夏季节优美的自然风景,突出自己山居生活环境的清幽绝尘和自我情怀的自然惬意。起二韵笔中带趣,曲折起伏地写出水鸟飞来瓢泉碧水潭中的风景,动中含静。写轻鸥飞来,群集水面,划破瓢泉如镜子似的碧水的优美景象。一语“点破”,把瓢泉先前的平静如镜与现在的涟漪乍起就都表现出来了。这是破静入动的第一层意思。其次,轻鸥的到来,不仅会有动作,而且会有声音,轻鸥的鸣叫词面虽然未写,但是,它们的声音自然被暗融于画面中。这是瓢泉景象由静入动的第二层意思。所以,第一韵就已生意毕出。接韵更“锦上添花”,写不常见的一双紫鸳鸯飞来与轻鸥争浴的景象。“更何处”一语,体现出词人看见紫鸳鸯比看见常见的轻鸥更为欣喜的感情。“故来”一词,也是语中含情,仿佛这多情的紫鸳鸯,有意赶热闹、有意要令词人开心。起头才两韵,就已经把水鸟毕集的景象写得极为热闹。第三韵不再以景显情,而是直接转回自身,写自身自然惬意的心境。本来,读《离骚》的行为本身,是胸中块垒转借《离骚》发,但是此处因为借用了一个“读《骚》痛饮为名士”的典故,再加上整体语境又是那样安适,主旨又是谈论满足的境界者。至于“看竹”一句,则是在苏轼的原诗上再翻进一层,不仅表现他比苏轼更趋于达观、对“看竹”与“吃肉”二事不强作雅俗分别的混沌境界,而且也表现出他目前生活安稳清闲、有“竹”有“肉”。“何妨”一词,最具韵味。上片末韵,复归到优美的自然景象的描写,描写山上飞泉流珠泻玉的清美景象,使瓢泉的景色突破“一泓澄绿”的格局而具有更开阔、纵深的空间效果。同时,飞泉日日献明珠的措辞,反映出了词人满足于如此清美景象、不以清贫为耻的精神境界。
下片主要表现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悠闲、饱满自足和人情的淳朴亲厚。过片接“有飞泉”一韵而来,写酣畅的春雨过后,田间陇上生意自然的景象。春水注满了田间,得到水分充分滋养的秧苗,生意充沛;忙完了农耕后的黄牛安适地度过它闲暇的白日。总之,一切处在自在的状态中。接韵以一“看”字领起,词人充满喜悦地向读者指点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田陇上快成熟的麦子,恍若连天的黄云;蚕房里已吐出的蚕丝,正似朵朵白雪。至此,五月乡野的生机,被绿色的秧苗、黄色的麦穗、白色的新丝勾勒出一幅简朴而大方的图画。“若要”一韵,情中含理又带有以理遣情的痕迹,滋味最是蕴藉隽永。它写出了词人对此田园风景的满足感,也传递了词人志愿未得实现的微憾感,而终归于以理遣情的平静旷达。结韵更突出地显示出乡野生活的人情美:野老热情相邀,扶他到枇杷园中尝新的画面,显示出一种亲切淳朴的乡野的友情,借这一镜头,词人传达出了自己与晚年的陶渊明一样融化于简单淳朴的田园生活的情意。
本词的抒情风格,体现出轻扬闲适、理趣盎然的特点,语言朴素而大方,韵昧恬淡而隽永。
名家点评
明代卓人月、徐士俊《古今词统》卷十二评论:无处着一分缘饰,是山居真色。
明代潘游龙《古今诗余醉》卷十五评论:“若要足”二语,抑扬得妙。
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别集》卷二评论:整暇。知足,有不尽安闲恬适。未足,有不尽焦劳抢攘。何时足。命有时尽,可不为大哀耶。
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字幼安,自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人占。宋高宗绍兴末,他组织两千多人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起义军,任掌书记。失败后投归南宋,为江阴签判。孝宗乾道年间,先后两次上书《美琴十论》、 《九议》,陈述抗金复国的战略方针和具体措施,但都没有被采纳。后历任湖北、江西、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在政治军事上,采取积极措施,打击豪强,安定民生,特别注重抗金的准备工作,淳熙八年(1181),因言官弹劾落职,闲居上饶、铅山近二十年。他一生多次受到主和派打击,始终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宏愿。最后他抑郁而逝。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词,在词坛上与苏轼并称“苏辛修。他的词抒发了渴望统一山河的爱国热忱,倾诉了报国无路的悲愤,慷慨纵横,奋发激越。
【《满江红·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赏析】相关文章:
满江红·山居即事原文及赏析02-09
王维《山居即事》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11-04
山居即事的阅读题目以及答案09-24
《湘南即事》阅读答案及赏析09-27
山居即事翻译赏析12-06
山居即事原文及赏析04-22
《暮春即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07-06
山居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10-05
《春园即事》王维阅读答案及赏析01-10
《早秋山居》阅读答案及赏析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