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时间:2023-03-07 15:42:40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

  孙宝字子严,颍川鄢陵人也。以明经为郡吏。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①。宝自劾去,忠固还之,心内不平。后署宝主簿,宝徙入舍,祭灶请比邻。忠阴察,怪之,使所亲问宝:“前大夫为君设除大舍,子自劾去者,欲为高节也。今两府高士俗不为主簿,子既为之,徙舍甚说,何前后不相副也?”宝曰:“高士不为主簿,而大夫君以宝为可,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身诎何伤?且不遭者可无不为,况主簿乎!”忠闻之,甚惭,上书荐宝经明质直,宜备近臣,为议郎,迁谏议大夫。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鸿嘉中,广汉群盗起,选为益州刺史。广汉太守扈商者,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姊子,软弱不任职。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渠率②皆得悔过自出,遣归田里。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春秋》之意,诛首恶而已。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商征下狱,宝坐失死罪免。益州吏民多陈宝功效,言为车骑将军所排。上复拜宝为冀州刺史,迁丞相司直。

  时,帝舅红阳侯立使客因南郡太守李尚占垦草田数百顷,颇有民所假少府陂泽,略皆开发,上书愿以入县官。有诏郡平田予直③,钱有贵一万万以上。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尚下狱死。立虽不坐,后兄大司马卫将军商薨,次当代商,上度立而用其弟曲阳侯根为大司马骠骑将军。

  会益州蛮夷犯法,巴、蜀颇不安,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秩中二千担,赐黄金三十斤。蛮夷安辑,吏民称之。 (节选自《汉书》)

  【注】①储偫(chǔ zhì):储备、存备之意。②渠率:匪首。③予直:给与报酬。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大夫张忠辟宝为属 辟:征召 B.蛮夷安辑,吏民称之 辑:搜捕

  C.商亦奏宝所纵或有渠率当坐者 坐:获罪 D.何前后不相副也 副:符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不遭者可无不为,况主簿乎/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B.前日君男欲学文,而移宝自近/耳得之而为声

  C.言为车骑将军所排/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D.而大夫君以宝为可/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孙宝“经明”和“质直”的一组是

  A.欲令授子经,更为除舍,设储偫/亲入山谷,谕告群盗,非本造意

  B.礼有来学,义无往教/自劾矫制,奏商为乱首

  C.一府莫言非,士安得独自高/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

  D.道不可诎,身诎何伤/上以宝著名西州,拜为广汉太守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张忠对孙宝拒绝“授子经”的做法而“心内不平”,再写张忠听到孙宝解释“前后不相副”的原因后而“甚惭”,均采用衬托手法,或突出孙宝通晓经书的才气,或表现孙宝刚正清廉的'德行。

  B.孙宝对广汉郡盗贼采取的劝恶从善、悔过自新的政策,说明他治乱有道、抚民有方。

  C.孙宝因被认为错放死罪犯人而被贬职和益州官民为孙宝陈述政绩,这两件事说明了孙宝一贯仁义厚道、不讲原则以争取民心。

  D.孙宝得知皇舅王立与南郡太守串通而徇私枉法后,暗地里派遣丞相史前去调查取证,然后才上奏弹劾皇舅和太守,这说明孙宝既有刚直不阿的一面,又有机智灵活的一面。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礼有来学,义无往教,道不可诎,身诎何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到部,亲入山谷,谕告群盗。(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宝闻之,遣丞相史按验,发其奸,劾奏立、尚怀奸罔上,狡猾不道。(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B 9.D 10.B 11.C

  12.(1)从道义上讲,只有求学的向老师靠近,没有老师去靠近学生的;师道不能受屈,自身受屈有什么要紧呢?(说明:“礼”“义”“诎”各一分,大意对得一分,不对扣一分)

  (2)孙宝到官署上任后,亲自进入山谷,晓谕盗贼。(说明:“部”“谕”各一分,大意对得一分,不对扣一分)

  (3)孙宝得知了这些情况后,派遣丞相史去调查,查清了王立和太守之间的勾结,于是上奏弹劾王立和太守李尚心怀奸诈,欺骗主上,狡猾而不守臣道。(说明:“按验”“发”“罔”各一分,大意对得一分,不对扣一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

  秋韵 宗璞

  ①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

  ②有人说,该到圆明园去,西洋楼西北的一片树林,这时大概正染着红、黄两种富丽的颜色。可对我来说,不断的寻秋是太奢侈了,不能支出这时间,且待来年罢。家人说:“来年人更多,你骑车的本领又差,也还是无由寻到的。我说,那就待来生罢。大家一笑。

  ③其实,我是注意今世的。清晨照例的散步,便是为了寻健康,没有什么浪漫色彩。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的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④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树,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⑤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

  ⑥秋去冬来之时,意外地收到一份讣告,是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了。讣告上除生卒年月外,只有一首遗诗。译出来是这等模样:

  不要推却友爱

  不要延迟欢乐

  现在不悟

  便永迷惑

  在这里

  一切都有了着落

  ⑦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

  7.作者说“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她要寻找的“韵致”到底是什么?(2分)

  8.作者说“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别的蕴藏”指的是什么?(2分)

  9.指出加点的两个“似乎”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①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

  ②似乎除了眼前一切,还有别的蕴藏。

  10.文本是写秋的文章,可为什么要写父亲的一位哲学友人故去时讣告上的遗诗?(4分)

  11.请简要赏析文章第四段的表达技巧。(6分)

  参考答案:

  7.由自然引发的对人生的大彻大悟。(2分)

  8.眼前的秋景是美丽的,这美丽的秋景还蕴藏着美丽的人生,我们要珍惜这份美丽。(2分)

  9.第一个“似乎”表达对这里奇妙景色的赞美。(4分)

  第二个“似乎”引起读者对人生问题的思考。

  10.①总结全文,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上文提出的“我”要寻找的“秋韵”是什么(揭示出“秋韵”的深刻含义)。②升华主题,表明自己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11.可以从比喻、比较、色彩明艳、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等等的角度进行赏析。(6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3

  【原文展示】

  雨

  冯剑华

  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雨,完完全全是女性化的。

  春三月的雨,是少女,正值豆蔻年华。

  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于人不觉间,她轻轻悄悄地走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如纱如雾,如情似梦,沾衣不湿,拂面不寒。她的裙袂飘过处,天地万物从沉沉昏睡中苏醒过来,种子发出嫩芽,竹林长出春笋,杨柳抽出新枝,睡了一冬的小生灵也伸伸懒腰,走出深深的地穴。

  春雨,把青春和生命赠给大地。

  春雨,又是一个爱美的姑娘,一个极擅丹青的画师。她手执神奇的画笔,挥洒出一个美丽的天地。

  “梨花一枝春带雨”,何等脱俗;“杏花春雨江南”,何等淡雅;而“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又是怎样的清幽。这全是春雨的手笔啊。

  春雨,遍体芬芳的少女,爱美写美的画师。

  夏日的雨,是大嫂,她是个急性子,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个利索干净还带着几分泼辣的中年妇女。

  比起春雨,夏日急雨少了几分温柔和文静,可你知道,她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她是一位多子的母亲。

  江河湖海等待着她补充营养,以丰腴自己的身躯。被太阳烤得口干舌燥的大地渴望着她的滋润。田野上的庄稼禾苗,山坡上的树木果林,像一群群嗷嗷待哺的孩子,急盼着她的乳汁。年复一年地,她用自己充溢的乳汁喂饱了结实的高粱,喂鼓了肥胖的豆荚,喂足了圆滚滚的西瓜,喂熟了沉甸甸的稻穗。有了她,才有果实,才有收获,才有万种生物的生生不息。

  夏日的雨,能干的'大嫂,慷慨的母亲。

  秋日的雨,是阅尽沧桑的老妇人。

  她见过了许多,经过了许多,也做过了许多。她曾经年轻过,辉煌过。如今,桃花梨花谢了,高粱玉米收割了。她该做的要做的都已做过,便显得有几分落寞。更有那喜欢悲秋的写出“冷雨敲窗”的诗句,发出“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抱怨。可她是宽容的,豁达的。她知道,人们不会忘记她的过去,不会忘记她做过的一切。

  她并不落寞,她正在描画“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绘制出层林尽染,色彩绚丽的秋之图。更何况,不久之后,又有三月春雨,少女般姗姗而来。

  【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按要求填空。

  作者把春雨比作少女,写出了她“文静、温柔、清新、羞涩”的性格特征;把夏雨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把秋雨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性格特征。

  2.春雨手执神奇的画笔,描绘出许多美丽的图画。请从文中找出其中的三幅。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3.仔细研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1)作者为什么开篇强调“雨,应该是一个阴性名词,她,而不是他”?

  (2)为什么说秋天的雨“阅尽沧桑”“并不落寞”?

  4.请从修辞、内容、情感三个方面对文中划线句作点赏析。

  【参考答案】

  1.大嫂、母亲 急性子、利索干净、泼辣、能干 慷慨老妇人 阅尽沧桑、宽容、豁达

  2.(1)梨花一枝春带雨

  (2)杏花春雨江南

  (3)小楼一夜听风雨

  3. (1)作者用肯定的语气把雨比作女性, 表现了雨的温柔和使万物生生不息的母性特征。 同时,也为下文描写和赞美雨奠定了感情基调。(意对即可)

  (2)说她“阅尽沧桑”是因为她曾经年轻过,经历过,辉煌过;说她“并不落寞”是指她正在描绘秋之图,并在不久之后,会有三月春雨随风而来。(意对即可,用原文语句回答亦可)

  4.作者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凸现了夏日的雨如母亲哺育孩子般的慷慨、无私,孕育着万物,表达对夏雨的崇敬和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4

  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0分)

  乡村舞会 李 娟

  ①我在乡村舞会上认识了麦西拉。他是一个漂亮温和的年轻人。可是我这个样子怎么能够走到他面前和他跳舞?——我的鞋子那么脏,裤腿上全是做晚饭时沾的干面糊。我刚干完活,脏外套还没换下来。最好看的那一件还在家里放着呢……

  ②于是我飞快地跑回家换衣服,洗了把脸,还特意穿上了熨过的一条裙子。

  ③可是,等我再亮晶晶地回到舞会上时,麦西拉已经不在了,他已经走了!真是让人又失望又难过。但又不好意思向人打听什么,只好在舞会角落的柴禾垛上坐下来,希望过一会儿他就会回来的。等了好长时间,不知不觉都过了午夜两点。

  ④始终是那个在河边开着商店的塔尼木别克在弹电子琴。轮流有人上去唱歌。围着圆圈转着跳的月亮舞跳过了,“黑走马”也跳过了,三步四步也过了好几轮了,年轻人的迪斯科正在开始。院子里围簇的人越来越多.可是麦西拉就是不来。我在那里越等越难过,可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呢?总是会有人上来邀我跳舞,因为想跳而站起来笑着接受了。但心里有事,就是不能更高兴一些。

  ⑤今夜似乎没什么不同,场场不缺的阿提坎木大爷仍然来了,所有人都冲他欢呼。这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儿有趣极了,总是出不完的洋相。他看向谁,谁就会不由自主地笑起来。更有意思的是,无论是什么舞曲他全都半蹲在地上扭“黑走马”,边跳还边“呜呜呜”地大声哼哼黑走马的调,并且只跟着自己哼的调踩舞步,电子琴那边的弦律再怎么响彻云霄也影响不到他。

  ⑥他兀自在喧闹的人群缝隙里入神地扭肩、晃动双臂,又像是独自在遥远的过去年代里与那时的人们狂欢。他半闭着眼睛,年迈枯老的身体不是很灵活,但一起一落间稳稳地压着什么东西似的——有所依附。有所着落。好像他在空气中发现了惊涛骇浪,发现了另外一个看不到的,和他对舞的情人。音乐只在他衰老的、细微的、准确的,又极深处的感觉里。舞蹈着的时光是不是他生命最后最华丽最丰盛的时光?

  ⑦漂亮的姑娘娜比拉一身的新衣服,往电子琴边招眼地一站,仰起面庞唱起了歌。歌声尖锐而明亮。那是一首我们经常听的哈语流行歌。全场的人都跟着低声哼了起来。

  ⑧我大声地问阿提坎木大爷娜比拉正唱着的那支歌是什么意思。他凑过耳朵“什么!什么!”地嚷了半天,最后才听清了并回答道:

  ⑨“意思嘛.就是——喜欢上一个丫头了,怎么办?唉呀,喜欢上那个丫头了,实在是太喜欢了,实在是喜欢得没有办法了嘛,怎么办?!……”

  ⑩我心里也说:“怎么办?……”

  但是胖乎乎的家庭主妇阿扎提古丽却说:“这歌嘛,就是说‘你爱我、我爱你’的意思。”

  那些嘻嘻哈哈瞎凑热闹的年轻人则这么翻译:“——要是你不爱我的话,过一会儿我就去死掉!”

  麦西拉又会怎么说呢?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夜晚,我一个劲地想着一个人,并且不知为什么竟有希望。可是在这样的夜晚发生的一切都无凭无据的啊……

  午夜,人更多了。气温也降得更低了,所有人嘴边一团白气,没有跳舞的人站在空地里使劲跺脚。但是个个脸庞发光,神情兴奋,一点也没有嫌冷的意思。往往是两个人跳着跳着就停下来,携手离开人群。去到挂满彩纸的树下、门前的台阶旁、柴禾垛边、走廊尽头的长凳上、安静的房间里……进行另外的谈话……没完没了……今夜真正开始。我又呆了一会,胡思乱想了一会儿,真的该回家了。

  终于,凌晨三点钟时,我的“男朋友”库兰来了。他实在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伙伴,我们一见面就抱在一起。大声叫着对方的名字,边喊边跳、又叫又闹的。所有跳舞的人也都扭过脸看着我们笑。到现在为止,感觉才好了一些,以往在舞会上感觉到的那种出于年轻才有的快乐又完整地回来了。我们跳着跳着就会大声地笑,也说不出有什么好笑的。这支舞曲像是没有尽头似的,节奏激烈。我浑身都是汗,但是停不下来,也没法觉得累。我旋转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了星空。而四周舞者们的身影都不见了,只剩一片热烈的舞蹈。

  库兰刚满五岁。脏兮兮、胖乎乎的,是个小光头。他和阿提坎木一样,也只跳黑走马,两支胖乎乎的小胳膊跟蝴蝶似的上下翻飞。更多的时候是扯着我的裙子满场打转,根本就是在疯闹嘛。我也不想一本正经地好好跳舞。就随他乱蹦乱扭着。

  我也不会跳黑走马的,我只会随着音乐拿架式。大家都说我架式摆得蛮像的。但我自己也知道。其中那种微妙的,微妙的……或者说是“灵魂”一样的东西吧,是自己所陌生的,是自己永远拿捏不稳的。

  ……今夜永无止境,年轻的想法也永无止境。但是库兰太厉害了,一支接一支地跳,精力无穷。快四点钟时,我已经跳得肚子疼了,他还是跟刚刚开始一样起劲。一分钟都不让我休息,拽着我的裙子,一圈一圈地打转。可当我看到我的浅色裙子上被小家伙的小脏手捏黑了一大片的时候,突然一下子难过得快哭出来似的。

  7.第③段用“亮晶晶”来形容“我”参加舞会的情形,其表达效果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8.第⑦到⑩段用“繁笔”描写人们对于同一首歌的种种理解,意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对文中“乡村舞会”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①段一连串的短句节奏明快,表达出作者匆忙的心情,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

  B.第④段写舞蹈种类丰富,渲染出舞会的热闹欢快,体现出乡村文化的勃勃生机。

  C.“我”虽然越等越难受却不舍得离开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断有人上来邀“我”跳舞。

  D.舞会的场景描写,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生动展现了乡村舞会的激情与活力。

  E.作者在第⑩段用“星空”为热烈的乡村舞蹈作背景,为舞会营造了热烈的氛围。

  F.舞会的描写充满生命活力,使全文虽有失落与伤感但仍然不乏热烈的青春气息。

  10.第⑩段明明舞会已进入“午夜”,却为什么说“今夜真正开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联系全文。简析下面句子在表达“我”的情感上的作用(任选一句)。(3分)

  (1)他半闭着眼睛,年迈枯老的身体不是很灵活,但一起一落间稳稳地压着什么东西似的——有所依附,有所着落。(第⑥段)

  (2)可当我看到我的浅色裙子上被小家伙的小脏手捏黑了一大片的时候,突然一下子难过得快哭出来似的。(第⑩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著名作家陈村在评价李娟作品风格时曾说:“很难想象一个一直生活在漠北极荒之地的女孩,能够写出如此清新、活泼、有内容的文字”。你认为《乡村舞会》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谈谈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7—12(20分)

  7.(1)突出“我”装扮一新、光彩照人的样子(2)衬托出“我”愉悦向往的.心情(2分)

  8.“我”对麦西拉的爱慕,以及对于这份感情悬而未知的忐忑。(“我”爱麦西拉,但不知道麦西拉爱不爱我。或:不同的生活经历的人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3分)

  9.D.F.(4分)

  10.(1)直到现在,欢快的舞会才开始渐入佳境;(2)对于拥有爱情的人,真正的快乐从现在开始;(3)隐含了作者因为心上人久候不至产生的隐隐的失落感。(4分,答对2点即给满分)

  11.(1)表现出阿提坎木能够在舞蹈中寻找到情感的寄托,与下文“我”对于舞蹈“灵魂”拿捏不稳形成对比。(2)“我”试图以全情投入跳舞,化解内心的失望,但是最终无法排遣,通过情绪上的陡转,写出了作者强烈的失落感。(3分)

  12.(4分)本文同样体现了清新、活泼、有内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于淳朴热烈的乡村舞会场景的描写,表达出一个少女盼望自己意中人的纯真美好的情感,语言清新自然,不做作。

  【参考角度】(1)生活感受描摹准确。例如:用“尖锐而明亮”来形容女孩的歌声。用“嘴边一团白气”突出了北疆夜晚气温低的特点。(2)短句选择节奏明快。例如:第一小节通过干净的短句,表达出一个女孩希望给心上人留下美好印象的急切而略显慌乱的心情。(3)场景转换干净利索。例如:全文三个场景之间不加过渡,使得全文节奏显出轻快的特点。(4)句子连缀跳脱活泼。例如:句子之间很少使用关联词。(5)内容叙述幽默俏皮。例如:如库兰跳舞一段,先说库兰是“男朋友”,到下一小节才解释其是五岁男孩的身份,使读者在错愕中发出会心一笑。(6)情感基调纯净自然。纯净真挚的感情贯穿全文的主线,但同时也充满了对于家乡音乐舞蹈的热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落 价

  冰 心

  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上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可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小方真地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我们家的老阿姨”出场时,人物语言特点是句式短,语言逻辑带着鲜明的口头表述方式;于是,一个形象生动、语言准确的农妇角色跃然纸上。

  B.小方出场时,只见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这一句话,就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和动作准确地描写出来了。

  C.小真是中学教师,她把自己的农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还教“小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这只是为给“小方”之后的拜金做铺垫。

  D.两年后,“小方”去了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我”和小真表示“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这里可以看出,“常来走走”的表示则是为引出下文。

  E.小说对“我”的描写一般都是点到即止,轻描淡写,而到了文章最后一段,“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就丰满和独特起米,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2)结合全文,请你说说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6分)

  (3)根据小说内容,你认为小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6分)

  (4)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1.(1) 选A项3分,E项2分,D项1分,B、C不给分。解析:B项,这一句话不能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等描写出来了;C项“这只是”表意绝对。D项“常来走走”还有对小方关怀之意。

  (2)答案:小说是以“我”为线索展开情节的。(2分)先是“我”接待小方来我家,接着在“我”家生活两年;(2分)然后“我”见证小方给我们带来的东西和描写了“我”和小方的对话;最后以“我”的感慨结束全文。(2分)(可以说小方的变化为线索,言之成理也行)

  (3)答案:农村小姑娘的形象(2分),渴求知识的青年形象(2分),重视金钱轻视知识的青年形象(2分)。

  (4)观点一:这样安排非常合理。(2分)从情节上看,小方先想学习知识、再到给我们买东西、最后说知识不值钱,体现了知识“落价”了;(2分)从主旨上看,小说以小见大,通过小方的言谈举止的变化体现了对轻视知识重视金钱的思想,突出知识“落价”了;(2分)从人物形象上看,小方重视金钱轻视知识的青年形象恰好阐释了题目“落价”的现实问题。(每条2分,答其他可酌情给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6

  张曼娟(台湾)

  (1)要不要叫醒她?

  (2)她睡得好熟呢。

  (3)还是叫起来吧,免得下车吹了风会着凉。

  (4)于是,我等待着,等候父亲或者母亲坚持的,又不想惊吓了孩子的,叫我醒过来。

  (5)那是很小的时候,我们全家常在假期出游,为了贪看晚霞的光彩,为了多辨认几颗星星,回家总得天黑以后,我和弟弟差不多一上车就睡了。那时路上多是农田,并没有可看的街景,四周一片静寂的黑,偶尔有住家的灯光闪过,稀稀疏疏的,原本就很像一场梦了,更加催人入梦。因为车上的人多,很多时候就睡在父母亲的怀抱里。道路并不平坦,颠簸,是梦里始终不变的节奏。

  (6)每一次快到家我自然就会醒来,却著不睁眼,仍流连在睡的边缘,全身的知觉在等待。可以听见父母商量着,要把我们叫醒,恐怕忽然醒来吹了风会生病,母亲叫了我的小名,我揉揉眼睛醒过未,是被母亲叫醒的哦,像是一种撒娇,还要皱皱眉头,好不甘愿的样子。父母叫唤弟弟不醒,决定将弟弟裹在父亲的大衣里,抱回家去,我们一起下车,走进寒冷的冬夜。

  (7)看着走在前面的父亲抱着幼小的弟弟,我有些嫉妒,如果我再小一些,再轻一些,父亲就会抱着我回家了。

  (8)开始准备联考以后,觉得睡眠永远不够,星期日不用上课的早晨,多希望时钟坏了,或者父母亲忽然忘了家里还有一个我的存在。可是,我总听见门外的交谈:

  (9)“要不要叫醒她?…她好像很晚才睡啊。…是呀,最近都是这样,可是,就快考试了,不拼一下不行的。…要不然,过十分钟再叫醒她吧。”

  (10)安静下来的空气中,我已完全清醒,闭着眼睛等那得之不易的十分钟过去。那是父母的挣扎与不忍,我等着他们来叫醒,精神饱满地醒来,让父母以为这十分钟的功效显著。

  (11)-个人到香港教书,初抵达时,住在大学宾馆里,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生活,我陷在难以言yu的焦虑里,并没有什么不如意,我只是无法入睡。连续好儿夜,我完全没有睡意,天亮以后,却又精力充沛,在焦阳炙日下,奔波寻找一个适合的居所,安顿下来。

  (12)日找到房子那夜,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天亮以后,我仿佛听见父母的声音:要不要叫她起来……在等待中,感觉到太阳光从百叶窗缝进地板,缓缓爬上枕被;听见鸟雀此起彼落的呜唱。我只是等不到父亲或母亲,走进房里,叫我醒来。那天早上,我一直没有等到,于是自己睁开眼睛来,在床上默默坐了许久,觉得非常孤单。

  (13)1997年的香港,秋日刚来,天就凉了,不时下着雨。我在购物中心潦草解决了晚餐,提着大包小包上了社区小巴士,往回家的路上驶去。快要抵达时,我听见后座一对父母亲,用广东话低声商量着,我正好听懂了他们的话:

  (14)要不要叫醒她?

  (15)年轻的父母决定抱着小女儿下车,我走在他们身后,看着那父亲将女儿用外套裹在怀里,那母亲在一旁撑着伞,踩过积水的马路,回家。我忽然明白了,很多年以前,当我还很幼小的时候,也曾这样被抱在怀中,温暖地护持着小小的梦。

  (16)我只是忘记了,并不是不曾拥有。

  (17)因为两只手拿了太多东西,我无法撑伞,雨水淋湿了我的头发和衣裳,但是不再有凄清孤独的感伤,很快地,我会把新家打理好,接来父母亲一起佳。然后,在醒和睡的边缘,等待那一声:要不要叫醒她?

  (18)安心地睡去,愉悦地醒来,真是一种幸福。

  (选自《张曼娟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我陷在难以言yù 的焦虑里。

  22.第12段划曲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形象地写出了 ,又暗示了我此刻 的心情。(4分)

  23、品析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二选一)(3分)

  A、是被母亲叫醒的哦

  B、我的疲惫不堪的躯体,和暂时松弛下来的灵魂,一块儿拉我入梦

  24.文章13-15段描绘了一幅别人父母商量要不要叫醒孩子的画面,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6分)

  ①

  ②

  25、下列选项中,对题目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4分)

  A、这声叫唤的背后,包含着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

  B、用设问形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这声叫唤是全文的线索,包含着父母与子女间浓浓的亲情。

  D、语调轻松,却隐含了父母的不忍与挣扎。

  26、读了本文,你一定很有感触,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下你的阅读感受。(80字左右)(8分)

  参考答案:

  21.喻(2分)

  22.拟人(2分)我期待父母叫醒的时间之长(1分)孤独、凄清(1分)

  23.A句:从“哦”这个语气词中,既表现出我被父母叫醒后的快乐、满足,又写出了小女孩撒娇的情态。(3分)

  B句:“拉”字形象写出了我离开父母、缺少亲人关心后的疲惫、孤独而难以入眠的状态。(3分)

  24.①理解了父母的爱,也明白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相同的

  ②唤起了儿时的记忆,照应了上文抱弟弟回家的情节;也为下文接父母来住埋下伏笔。

  25.C(4丹)A(2分)

  26.观点2分 依据4分 语言2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7

  邵象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萨 苏

  ①在世界稀土产业圈中,一个有关周恩来总理的故事颇为引人注目。据说,上世纪70年代初中日恢复邦交时,日本要求高价购买包头钢铁厂的矿渣。此事报到国务院,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和矿冶研究院对此进行调查,并最终拒绝了这笔看似合算的买卖。事后看来,这个决定极大地保护了我国的稀土资源。

  ②在当时科学界看来,周恩来总理作出如是决定,首先是因为他熟悉包钢,此外还因为一位中国科学家已经在十年前证明,这些“炉渣”中蕴含着价值巨大的瑰宝。

  ③这位科学家,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近代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邵象华先生。邵象华,浙江杭州人。这位冶金专家从小就天资聪颖,因此在中小学不断跳级,以至于大学毕业才十九岁。1934年,他考取第二届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入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学习冶金,1937年获硕士学位,同年回国,此后在科研和建设领域取得一系列成就,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

  ④邵象华先生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已经对包钢的“炉渣”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确切地说,当时他是在钢铁研究院院长陆达的安排下,前往包钢考察其平炉炉渣的再开发问题。当时,包钢已经积存炉渣二十万吨,保存很难,丢弃又总觉得其中似有些特别价值。邵象华的到来,初步为这批神秘的矿渣确定了第一个价值——他从矿渣中发现了品质很高的铌,进而制造出当时我国非常需要的铌锰高强度低合金钢。

  ⑤这种合金钢在当时的中国是一种梦寐以求的金属,钢材加入铌后,可以细化晶粒,在提高钢材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改善钢的韧性。在相同强度下,这种钢材比普通碳钢轻20%~30%,抗锈蚀能力也得到增强。它的用途广泛,可以用在汽车、拖拉机、起重机,以及其他需要承受大应力的结构上,价值很高。

  ⑥能够制造出这样的钢材已经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邵象华先生研制出的合金工艺可以直接用于生产,成本颇为低廉。能够产生成果并不容易,能够产生可应用于实际工作的成果,更不是普通学者可以办到的。从此以后中国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钢材。事实上,1960年前后,邵先生已经多次发表关于铌合金的论文,他在包钢的工作可谓有备而来。上世纪70年代后,我国对于稀土资源的认识和研究逐渐加强,最终成为世界稀土大国,这些早期工作功不可没。

  ⑦1942年,抗日战争最需要钢铁的时候,邵象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于四川綦江指挥设计、建设了我国第一座新型平炉炼钢厂。这座碱性平炉是除沦陷区外的全国最大平炉,一度被称为中国战时工业的骄傲。

  ⑧1945年,日本法西斯投降,邵象华接受任务前往接收鞍山钢铁厂,使这座在战争中满目疮痍的钢厂以最快速度恢复生产。1949年初,国家铁路运输急需冷铸车轮的特殊铸铁,邵象华与留用的日本高级工程师讨论这一问题,对方一口咬定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还说:“你们中国人能搞成,我就向你们磕头。”结果,邵象华巧妙地利用该厂原有的“预备精炼炉”一次试炼成功,从此鞍钢成了铁路用冷铸车轮的专门供应厂。

  ⑨但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学者却有着为人低调的风格。上个世纪90年代一次报告会中,有记者忽然发现邵先生赫然坐在台下,于是激动地上前采访,问先生道:“研制铌合金钢是不是我国最早对稀土的利用?”邵先生听了微笑,首先澄清铌本身并不是稀土,而后将稀土家族十七个成员娓娓道来,深入浅出,给在场的记者们上了一堂难得的科学普及课,大家事后纷纷议论,说如果教授们都是邵先生这样,记者也可以去当研究生了。

  ⑩尽管铌不是稀土金属,但邵先生在稀土研究方面也是很有贡献的。他曾经在大冶钢铁厂主持了通过添加稀土金属研制新型炮钢的项目,其研究成果通过了军工部门所提出的所有指标,至今是中国军工行业重要的技术储备。

  ⑾20xx年,年届百岁的.邵象华先生与世长辞。

  ⑿先生的一生,仿佛都在告诉我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叙写周恩来总理与包钢矿渣的故事,引出下文对邵象华的介绍,又突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事件的重要性。

  B.第③段叙述邵象华的求学经历及回国后取得一系列成就,表现了他天资的聪颖和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出众。

  C.第④段写邵象华是主动系统研究包钢“炉渣”的第一人,在铌的发现和铌锰高强度低合金钢的制造上功不可没。

  D.第⑨段写邵象华深入浅出地给记者们上了一堂难得的科学普及课,侧重表现了他不摆架子、亲和力强的特点。

  E.本文前后提到稀土,点明邵象华的科研对象与稀土有关,突出其科研的价值和前沿性,也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13.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第⑿段含意丰富,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答:

  答案解析:

  12.(5分)

  C D(C项,“邵象华是系统研究包钢‘炉渣’的第一人”于文无据,而且其研究是在研究院院长的安排下进行的;D项,“侧重表现了他不摆架子、亲和力强的特点”错解文意,应是侧重表现邵象华专业水平高、授课能力强。)(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3.(4分)

  ①补充介绍铌锰高强度低合金钢的性能和用途,说明邵象华对包钢矿渣的研究意义重大。②引出下文对邵象华的高度评价,突出他的不同寻常。(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

  【要点】①钢铁的炼成,是艰辛不易的。②肯定邵象华对中国钢铁冶金事业的巨大贡献。③告诫人们应像邵象华一样努力克服困难,善于发现,深入研究,才能获得成功与辉煌。(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8

  (根据CCTV《东方时空》整理)5月27日印尼的爪哇省发生了6-3级的地震,两天之后,由中国政府派出的国际救援队就抵达了灾区进行救援.刚才我们听到了国际救援队队长侯世科讲述整个救援队的经历.其实还有很多生动的细节.现在我们就来听听其他队员讲述的一些生动的救援故事。

  记者:请问您是侯队长吧?欢迎回家,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想问一下.你们救援队是第五次出去参加救援任务了。这次的救援和以往的救援活动相比.有什么不同啊?

  侯世科:这次是救援队救援历史土最大的一次救援行动,救治的伤病员也是最多的一次,尤其开展的大中型手术是最多的一次.我们携带的装备也是最精良的一次。

  记者:好.非常感谢.再次欢迎回家。

  苏德加(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馆大使):我想无论对中国人民还是印度尼西亚人民来说,中国国际救援队都称得上是英雄。

  事情还要从5月28号讲起。

  5月27日清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地区发生了6.4级地震.短时间之内造成了6000多人死亡。5万余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同时数千间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电路中断,通讯隔绝。应印尼政府的请求,中国政府迅速派出救援队赶赴地震重灾区开展救援。

  彭碧波(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副队长):这次救援就是以医疗救援为主体,因此我们的医疗箱组特别多.送到飞机上的时候.已经到了8点多钟.我们是在飞机上面开始直接布置这次救援任务的。这次咱们组队的医疗队员是20名.咱们的主要任务.是伤病员的救治.对当地的传染病进行防疫.对当地的医院进行恢复重建,对当地的难民进行宣教。

  彭碧波:我们当时到梭罗机场的时间是当地时间l点15分.外面世界都漆黑一片,我们还要从外面的机场重新换乘地面机动车赶往灾区。

  救援队:后面的同志赶快过来列队。动作快一点。

  彭碧波:在赶往灾区的路上,天就慢慢亮了。可以看到那些农村里面成片倒塌的房屋.有些地方的村庄几乎就是全部倒塌.因此我们感觉到这个地震的震级应该比5.9级要高一些,后来经过中国地震台网的监测,证实是6-4级。我们最困难的'就是马上要搜集各种信息.后来才知道,当地的县医院已经人满为患.这个县医院受灾之前,只有140多张床位,现在都已经收到了1500多个伤病员.不仅病床上住的是病人,床下面都是人,楼遣里面。甚至连厕所都住满了伤病员。当地的医疗救治机构急缺。

  刘爱兵(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从村庄毁灭以后,他们都搬到大概有一两公里左右远的那么一个地方,他们在稻田里有5个帐篷,组成了一个难民营.这个难民营大概住了将近七八十个人吧。卫生状况当时极差.洗漱,包括排的粪便都是在哪个水沟里,很可能有大的流行疫情的发生.我们马上就开展流行病的调查。首先对每个人都要详细问.他有没有发烧拉肚子,这个难民营发现没有类似的病例.我们马上赶回我们的营地.把所搜集的水样进行化验,化验以后证明就一个散发痢疾病人.我们还不是太踏实,还不是特剐放心.我们又到爹个他们分发食物的难民营去调查.需要了解群体爆发流行病的情况。世莽卫生组织认为我们是第一个也是最完整的一个,(明确)如何去做详细的流行痛调查.如何去采取防范措施的医疗机构。

  6月17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准备返回北京。然而在即将离开之际却出现了这样的清形。

  管晓萍(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那天,早早地.志愿者和当地群众自发地奔向医院,他们知道我们在撤帐篷了.我们刚排好队。带好东西要走,他们集体排成一列.每个人都过来和我们握手拥抱,情不自禁都激动地流下艰泪,难舍难分的眼泪,我们的队员也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所以就抱在一起流眼泪了。

  张水清(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队员):在最艰难的时候把爱传给世界各地.我觉得非常自豪。

  刘爱兵:虽然我们的工作不能完全拂去两万灾民的痛苦.但是我觉得我们做的工作值。

  管晓萍:灾难如果发生了,我还是愿意在第一时间,去赶到现场.去帮助他们。

  中国国际救援队从2001年4月份成立以来,已经参加了七次大型的国际救援,所有的队员都经过专业的国际救援培训.而且取得了相关的资质。联合国的官员是这样来评价中国国际救援队的,他说中国国际救援队已经成为了一支搜索救援舞台上的宝贵力量。

  (1)根据原文,列举中国国际救援队在印尼灾区都遭遇了哪些困难。(3分)

  (2)我想无论对于中国人民还是印度尼西亚人民来说.中国国际救援队都称得上是英雄。”印尼驻华大使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原文作答。(5分)

  (3)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写一段你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此次救援工作的感想,(4分)

  【参考答案】

  (1)遭遇的困难:①当地房屋倒塌,道路损毁.电路中断,通讯隔绝,条件十分艰苦。②受伤人口多.医院人满为患,医疗救治机构急缺。③难民营里卫生条件极差。有流行疫病的隐患。

  (2)对于印尼人民来说,在地震灾害发生、当地居民处于困境之时。中国国际救援队不远万里、不辞辛苦来到印尼.热情帮助当地人民解除病痛,排除困难.所以“称得上是英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死扶伤的精神,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顽强卓绝的工作作风,都“称得上是英雄”。

  (3)略。参考第(2)题。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9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不同的道路进入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童话世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的众多童话作品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以及如何诞生的。在两条道路中,其中一条可以称之为“沙龙”,作家是成人中的一员,因此必须像成人那样做事,这意味着,他应该是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但是在另一条路上,则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空间,在这里,他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感情和想象力驱使下的老顽童,而在他的周围,同样也是有着这种思想的人。

  当他身处沙龙中众多成人之间时,他更喜欢让自己置身于围而生成半圆形或马蹄形的听众前面。他不喜欢让别人坐在自己的身边,或是紧挨着坐在两侧;而且附近最好有一道门,这样,他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走。在沙龙里,他可以无拘无束地直接朗读自己的手稿或是书籍,这样,在对最终的用词造句进行详细推敲之后,一部完整的童话故事便最终出炉了。在这里,他的听众可以全神贯注、平心静气地去审视安徒生的艺术作品。一些史料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这种场景:整个阅读一般会持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一大群成人和一两个孩子坐在安徒生的面前,当安徒生朗读童话故事的时候,已经着迷的孩子们会像老鼠那样一声不吭。

  安徒生的阅读中的确浸透着一定程度的诱惑,把听众带到了时空中的另一个瞬间。在他的阅读中,似乎存在着某种其他读者根本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在沙龙里,如痴如醉的听众根本不可能踏踏实实地坐到椅子上,直到他停止朗读,迅速消失在隔壁的屋子里,独自一人或者和主持人安静地呆在那里,听众们方才觉醒过来。人们可以鼓掌,但是不得对朗读的内容进行辩论或是讨论。正如格斯特·布农维尔所言,这种朗读的目的并不是希望听众针对这些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相反,而是作家借此机会,抒发心中的激情,同时,也是让自己的新故事做一个预演。既然是这样的话,交流当然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都是作家衡量自己及其童话故事的尺度。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如果这个故事还没有出版,他将会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但沿着另外一条道路,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沿着这条路——“孩子的房间”,我们将来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但是与“沙龙”相比,在这条道路上,更有利于我们看到一个故事到底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在什么环境下诞生的。在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唯一工具便是用来剪纸的纸张,而作为一个讲故事的人,他几乎从不按照自己写在纸上的作品去阅读,而是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在这里,无论事情大小,只要能触动他的心弦,他的嘴里便会诞生出一个美妙的故事。而且,他会在一个全部由孩子组成的小群体中,肆意地去放纵自己的想象力。这种听众群体一般不超过两三个孩子,最好只有一个孩子。这样的话,安徒生就可以像童话《在孩子们的房间里》中的祖父那样,把心中的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述给自己的孩子。这部小说写于1865年,书中的祖父是一个与孩子有着深厚感情的老人,在一个超然于现实之外的世界里,他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空间,于是,借助于一只烟斗、一只手套、一个旧花瓶以及胡乱散落在抽屉中的其他零星杂物,一部长剧便拉开了大幕。

  一旦置身于孩子们的房间中,安徒生的想象力便会无比的强烈和丰富,他会在瞬间之内把任何事物都惟妙惟肖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可以说,纵观他的一生,这位作家都在发现并表达着各种各样的场景、人物和冲突,通过童话故事这种方式,让听众的思绪跨越房间的物理限制,自由自在地翱翔。如果安徒生开始讲述《拇指姑娘》中那个小田鼠的话,他马上就会和那些听故事的孩子一起在空气中挖出一个鼠洞,然后,他会爬进洞口,拜访田鼠一家,和慰问者一起,体验一下她那张用薄荷叶做成的睡床,把自己的羽绒服送给田鼠作为见面礼,再看一看夜以继日吐丝织网的四只蜘蛛。思维敏捷的安徒生,就这样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展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这里,他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创造力、他那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而这正是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和培养“艺术诗歌”的沙龙相比,童话故事在孩子们的房间里当然更自由,它们可以在这里肆意地生长。在沙龙里,安徒生要求所有成人和孩子必须做到衣冠整齐、专心倾听自己的朗读,与这种相对较为庄重的安静气氛相比,在孩子的房间中,各种闲言碎语和荒诞之举都是容许的。孩子们的日常语言在安徒生的耳朵里,便是一首“自然的诗歌”,而他本人也会加入到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扯和谈笑中。有人曾经说,他可以“把自己的声音调整为一种特殊的语调”,他总是能不可思议地在自己的童话中,让大自然的声音变得活灵活现。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许多童话故事不仅仅源于他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同时也是通过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的本原以及孩子房间中一切生命力的感知。无论是弯着腰看木偶剧的时候,还是在制作剪纸、花束的时候,或者通过玩具、歌曲和游戏,他都能找到灵感。很多零零散散的想法和小东西,即兴而发的口头故事,最终都会在这位成人作家的案上,变成一部精彩的著作。对于这个方面,只有在孩子们的房间里,我们才能找到他全部已出版作品的基本前提。在故事的讲述者和听众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无间的桥梁,那是一种心声的共鸣,而不是像成年人的`思维那样呆板乏味,让人昏昏欲睡——如同安徒生在庄园的沙龙和音乐房中朗读时那些挂在墙上的漫画一样毫无创意。

  (选自《安徒生传》,九州出版社,有改动,标题为编者所加)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成人的“沙龙”里,安徒生需要成为一个严肃而理性的“艺术家”,在相对庄重安静的气氛中像成人一样行事。

  B.安徒生的朗读具有其他读者无法具备的独特魅力,他仅靠这魅力就能让“沙龙”里的听众无法对他的童话故事提出意见、建议或是指教。

  C.安徒生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这种对他的童话创作至关重要的想象力只有当他置身于“孩子的房间”时,才可以得到尽情的发挥。

  D.通过成人的“沙龙”和“孩子的房间”,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安徒生那个由童话故事编织起来的世界,而且还能探察到他复杂而独特的经历和个性。

  E.比较而言,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据此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

  解析:B选项直接说安徒生“具备”朗读的“独特魅力”,而原文则表述为“似乎存在着某种……”;同时安徒生童话也不单是“仅靠这魅力就能……”的,而更是他的“亲身体验”和“感知”结果,也就是他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不是“无法”提出意见,是“不得……进行辩论或是讨论”。选项E说“安徒生更愿意通过朗读来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和建议”于文无据,且“对作品进行最后的编辑和润色”也说的是在成人“沙龙”中根据“听众的人数以及他们的关注程度和笑声,尤其是掌声的力度和时间”,“在回到家里之后,对所有的印象加以评判”之后进行的。

  答案:BE

  2.当身处“孩子的房间”之中时,安徒生的“一切都会变得迥然不同”,这些不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概括回答。

  答:

  参考答案:(1)更自由,想象力更强烈更丰富,(2)与听众的交流多了一些;(3)作品会更精彩,更能使他获得作为“浪漫主义童话故事作家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3.安徒生的童话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深受欢迎,结合本文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

  参考答案:(1)对大自然的亲身体验;(2)对人类天性的亲密接触,对一切生命力的感知;(3)孩子般的想象和心态;(4)独特的个性和经历。(答出3点即可)

  4.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时时处处追随着自己的想象力”,甚至“漫无边际地去即兴创作”,可是我们也知道“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那么,你如何看待“忠实于

  生活”和“在文学创作中发挥想象力”的问题呢?请就你认同的观点加以探究。

  答:

  参考答案:可从以下几点中任选一点或以某一点为主兼及其他作答。(1)生活确实“是一切文学创作的源泉”;(2)想象力对于文学创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3)忠实于生活与发挥想象力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4)童话故事更离不开想象。(观点要明确,论述完整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的白描法

  中国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同时通过墨线还可表达作画者的思想和精神。白描画法是指以墨线描绘物体,不著颜色的画法。在人物、畜兽画方面也有白描画法,譬如迄今为止,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即以白描法表现。白描画法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北宋的李公麟是这种画法的代表性人物,他的《维膜演教图》,把线条的特色发挥到了最完美的境界。清代著名画家恽寿平的白描画《水仙图》洋溢着朴素而细致的水墨韵味。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也可渲染淡墨。画线条时,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皆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譬如以较细较淡的线条画花瓣容易表现出其娇嫩柔软;以较稍粗稍浓的线条画叶与枝梗,较易表现其硬而厚的质感;以略干而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画禽鸟的羽毛,较易表现羽毛蓬松而柔软的感觉。中国画是线条的雄辩,尤其在白描画中,线条的优劣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白描画运笔宜以中锋为主,用笔的压度和速度要均匀,钩出的笔线要有“外柔内刚”的效果,力量要涵蓄在内,不宜显露于外;缺乏涵蓄的笔墨,不耐久看。锋芒过多、力量外露都容易表现出一种霸悍的气象,有时还会减低某些花卉、禽鸟的美感,故白描画的线条要寓刚健于婀娜中。此外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宜呆滞,务必要有“无往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不可轻率潦草。至于在花卉白描方面,依据吴学让教授提供的示范有三种主要的线条:一为起笔停笔(一字)描,适于画叶梗、竹干等;二为钉头鼠尾描,适于画叶筋、叶片等;三为连续弧线描,适于画花瓣。左图是禽鸟的局部画法示范,画鸟的顺序是先画嘴的当中一长笔,再画上颚和下颚各一笔,再依次画眼圈、点眼、头额、背、翼、胸、腹、腿、爪、补尾。画细毛的线条落笔与收笔较轻,中段略粗,若落笔太重,不易表现出羽毛的质感。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除“白画”之外,我国古代也有人把白描画法称为“线描”。早期的白描画,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唐朝吴道子,把白描线条发展到有粗细轻重的变化,能生动的表现衣褶的动感与厚度感。到了明嘉庆年间,邹得中总括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在其著作《绘画发蒙》中,提出了琴弦描、橄榄描、竹叶描、折芦描等“十八描”的画法。然而这十八描并没有包罗前人所有的描法,也有人主张简化为五种,或合并为三大类。擅长白描人物的当代画家董梦梅先生指出:十八描是以线条描法的形状命名,并不妥当。他针对用笔的方法,提出了悬针笔法、抽丝笔法、铁丝笔法、来无影去无踪(双尖笔法)等“用笔十法”。董梦梅先生细分的十种用笔方法,有些也适用于白描花鸟画中。 (节选自《中国画技法》)

  1.下列对 “白描画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白描画法是一种不著颜色的、用墨线描绘物体的画法,它体现了中国画以墨线为基础用以表现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等最为显著的特点。

  B. 白描画法以线条为主,其笔法的转折顿挫,线条的粗细浓淡,要以所表现对象的质感或特色为依归,在以线条为主的同时,也可用淡墨渲染。

  C. 白描画法雄辩地证明中国画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在白描画中显得尤为重要,线条的优劣是一幅画成败的关键,其画法有许多极严格的讲究。

  D. 白描画法是人类最早、最简洁的绘画表现形式,我国古代称之为“白画”,因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所以也有人称为“线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白描画运笔宜多用中锋,线条要寓刚健于婀娜之中,力量要内敛,这样的画涵蓄着一种霸悍的气象,有“外柔内刚”的艺术效果,耐久看。

  B. 白描画运笔的速度不宜太快,也不能呆滞,务必要有“无往不回”之意,腕力气力一定要送到头,止笔向上提时,也须一丝不苟,不可草率。

  C. 用白描法画禽鸟,为表现羽毛的蓬松柔软,宜用略干且下笔、收笔皆虚的细线条;为表现羽毛的质感,宜用中段略粗且落笔、收笔均较轻的线条画细毛。

  D. 用白描法画花卉,根据吴学让教授的示范,画叶梗、竹干等宜用起笔停笔描;画叶筋、叶片等宜用钉头鼠尾描;画花瓣则适于用连续弧线描。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白描画法在中国历史悠久,出土于战国时期楚墓的两幅帛画,就是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运用白描画法表现人物、畜兽等物象的白描绘画作品。

  B. 中国白描画名家辈出,唐朝的吴道子、北宋的李公麟、明代的邹得中、清代的恽寿平以及当代擅长白描人物的董梦梅等都是白描画大家。

  C. 中国古代白描画的佳作很多,把线条特色发挥到极至的《维膜演教图》,洋溢着朴素而细致的水墨韵味的《水仙图》等就是白描画的代表作。

  D. 白描画技法百花齐放,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吴道子的白描线条有了粗细轻重的变化,邹得中提出“十八描”画法,当代画家董梦梅又提出“用笔十法”。

  参考答案:

  1. (3分) D(“因其线描技法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所以也有人称为‘线描’”有误,一是因果关系不成立,白描并不是因为“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而叫“线描”,而是因为白描是用线条来描绘物体,所以叫“线描”;二是“以均匀流畅的线条为主”是早期白描画的画法,不能代表白描画的线条特征。参见最后一段。)

  2. (3分)A(“这样的画涵蓄着一种霸悍的气象”有误,“霸悍的气象”指的是“锋芒过多、力量外露”而产生的缺陷,而不是正确运笔的艺术效果。参见第一段中间部分。)

  3. (3分)A(“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白描绘画作品”有误,“最早的”是“两幅帛画”,而不是“白描绘画作品”。作者表达的意思是,两幅最早的战国楚墓出土的帛画,是白描画,而不是说两幅帛画是最早的白描画。参见第一段开头部分。)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1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交易,因为它回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交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它是墨西哥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费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12.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喜欢烈酒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以酒治人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4分)

  【答案】喜欢烈酒 以酒治人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段意,注意从原文提取关键词,第②段中有“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第④段中有“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提取两个关键词就得4分。

  13.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D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选用,注意标题一要能准确概括全文内容,二要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将“烈酒”与“殖民统治”结合论述。所以选D最为适合。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推断能力。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结尾卒章显志:“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是告诉我们须警惕其负面影响。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创作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央视电视台某年度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近这个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以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

  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深沉地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

  C.世贸大楼的标志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疼痛的关键。

  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

  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察视觉文化与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广泛联系。

  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

  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3.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B

  2.D

  3.(3分)

  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

  “主动发现”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

  “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3

  戴套袖的孙犁先生

  ①我产生要当作家的妄想是在初中阶段。为了验证我成为作家的可能性,父亲还领我拜会了《小兵张嘎》的作者徐光耀老师。记得有一次徐光耀老师对我说:“在中国作家里你应该读一读孙犁。”我立即大言不惭地答曰:“孙犁的书我都读过。”他又问:“你读过《铁木前传》吗?”我说:“我差不多可以背诵。”

  ②1979年,我从插队的乡村回到城市,在一家杂志社做小说编辑,业余也写小说。秋天,百花文艺出版社准备为我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我被李克明、顾传箐二位编辑热情请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先生。

  ③1979年秋日的一个下午,由李克明同志陪同,我终于走进了孙犁先生的“高墙大院”。这是一座早已失却规矩和章法的大院,孙犁先生曾在文章里多次提及,并详细描述过它的衰败经过。如今各种凹凸不平的土堆、土坑在院里自由地起伏着,稍显平整的一块地,一户人家还种了一小片黄豆。那天黄豆刚刚收过,一位老人正蹲在拔了豆秸的地里聚精会神地捡豆子。我看到他的侧面,已猜出那是谁。看见来人,他站起来,把手里的黄豆亮给我们,微笑着说:“别人收了豆子.剩下几粒不要了。我捡起来,可以给花施肥。丢了怪可惜的。”

  ④他身材很高,面容温厚,语调洪亮,夹杂着淡淡的乡音。说话时眼睛很少朝你直视,你却时时能感觉到他的关注或说观察。他穿一身普通的灰色衣裤,当他腾出手来和我握手时,我发现他戴着一副青色棉布套袖。接着他引我们进屋,高声询问我的写作、工作情况。我很快就如释重负。我相信戴套袖的作家是不会不苟言笑的,戴着套袖的作家给了我一种亲近感。

  ⑤其后不久,我写了一篇名叫《灶火的故事》的短篇小说,篇幅却不短,大约一万五千字,自己挺看重,拿给省内几位老师看,不料有看过的`长者好心劝我不要这样写了,说“路子”有问题。我心中偷偷地不服,又斗胆将它寄给孙犁先生,想不到他立即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增刊上发了出来,《小说月报》也很快作了转载。

  ⑥我再次见到孙犁先生是次年初冬。那天很冷,刮着大风。他刚裁出一沓沓粉连纸,和保姆准备糊窗缝。见我进屋,孙犁先生迎过来第一句话就说:“铁凝,你看我是不是很见老?我这两年老得特别快。”当时我说:“您是见老。”也许是门外的风、房间的清冷和那沓糊窗缝用的粉连纸加强了我这种印象,但我说完很后悔,我不该迎合老人去证实他的衰老感。接着我便发现.孙犁先生两只袄袖上,仍旧套着一副干净的青色套袖,看上去人就洋溢着一种干练的活力,一种不愿停下手、时刻准备工作的情绪。这样的状态,是不能被称作衰老的。

  ⑦我第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是和几位同行一道。那天他没捡豆粒,也没糊窗缝,他坐在写字台前,桌面摊开着纸和笔,大约是在写作。看见我们,他立刻停下工作,招呼客人就坐。我特别注意了一下他的袖子,又看见了那副套袖。记得那天他很高兴,随便地和大家聊着天,并没有摘去套袖的意思。这时我才意识到,戴套袖并不是孙犁先生的临时“武装”。

  ⑧多年之后,有一次我把友人赠我的几函宣纸精印的华笺寄给孙犁先生时,收到他这样的回信,他说:“同时收到你的来信和惠赠的华笺,我十分喜欢。”但又说:“我一向珍惜纸张,平日写稿写信,用纸亦极不讲究。每遇好纸,笔墨就要拘束,深恐把纸糟蹋了……”如果我不曾见过习惯戴套袖的孙犁先生,或许我会猜测这是一个名作家的“矫情”,但是我见过的戴着套袖的孙犁,见过了他写给我的所有信件,那信纸不是《天津日报》那种微黄且脆硬的稿纸就是邮局出售的明信片,信封则永远是印有红色“天津日报”字样的那种。

  ⑨我相信他对纸张有着和对棉布、对衣服同样的珍惜之情。他更加珍重的是劳动的尊严与德行、人生的质朴和美丽。(摘自《从梦想出发》,原文略有改动)

  1.“我”三次见到孙犁先生时的情形如何?三次相见,他分别给了“我”什么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借助“套袖”想要表达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段作者为什么用“妄想”“大言不惭”这两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画线句优美的原因是什么?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⑨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徐光耀老师为什么先让“我”读孙犁而非他的作品?谈谈你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次见孙犁,他正在捡豆粒,他给“我”一种亲切感。第二次见孙犁,他正和保姆准备糊窗缝。“我”看到了他的朴实,虽年老仍洋溢着活力与激情。第三次见孙犁他大约是在写作。“我”看到了他的平易近人、质朴热情。

  2.借助“套袖”,表现了孙犁先生亲切热情、质朴勤俭、激情活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等人格魅力。

  3.少时,“我”自视才高,便敢有当作家的梦想。现在看来,自觉有些狂妄,故称“妄想”;那时,“我”自以为读了几篇文章,就懂了孙犁。现在忆起,真是少年轻狂,故称“大言不惭”。

  4.“看见”“站起”“亮”“微笑”等动词的运用,生动逼真地让孙犁的质朴热情跃然纸上;人物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口语化的风格,自然真切地让孙犁的亲切朴实呼之欲出。

  5.劳动是让人尊重的行为,一个人对待劳动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德行。戴套袖的大作家孙犁,捡豆粒、糊窗缝、珍惜衣服和纸张,都是他尊重劳动的体现,也是他质朴、美丽人生的写照。

  6.徐光耀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我”从孙犁及他的作品那里谙熟“为文先为人”之大道。其实,不仅“为文”,为任何事,亦应如此。 (以上意对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4

  《孔乙己》片段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多乎哉?不多也。”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小题1:孔乙己的出场总是伴随着各种笑声,然而这些笑声往往是与轻松、欢乐无关的。请仔细品味选文中的“笑”,说出你的理解和感悟。 (4分)

  小题2: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性格中包含着柔情和顽强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个性也是不止一面的。请联系上面文字,说出你对此的理解。(4分)

  小题3:下面的句子用到了“总是”这个词,请结合上文,分析它在语境中的表达作用。(2分)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参考答案:

  小题1:孔乙己到店后,酒店的掌柜、酒客们一起拿他取笑,小伙计也跟着笑,孩子们也来赶热闹。(明确哪几类人在笑)然而这些笑多是对孔乙己的嘲弄和侮辱,是从空虚、冷酷、麻木的灵魂里发出的。相对来说,孩子们的笑自然一些,从中也让孔乙己得到些许柔情和慰安。(感受)揭示了孔乙己无人关心,更被人当作笑料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分析人物命运、社会状况) “笑”字贯穿孔乙己出场过程的始终,增加了悲剧色彩。(分析“笑”的表达作用)

  小题2:孔乙己性格复杂,一方面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不堪,同时他又教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表现出热情、善良的另一面。他的品行也很复杂,在酒店不拖欠酒钱的良好信誉有时是靠偷窃来维持的。所以他的为人既是可笑的`,而同时,他的命运也是可悲的。

  小题3: “总是”说一些让人半懂不懂的话,表现了孔乙己因深受科举毒害而无法与人正常对话的迂腐可悲的状况。

  小题1:试题分析:结合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笑”的内涵即可。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教育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作者对孔乙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内心痛苦与悲哀,寄予了一定的同情。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笑”。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的笑。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反映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冷淡无情。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的笑,这是阶级本性所决定的。“笑”字贯穿孔乙己出场过程的始终,增加了悲剧色彩。

  小题2:试题分析:选文通过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懒惰、遭遇悲惨;语言描写:“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自欺欺人;动作描写:“排出九文大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说明孔乙己死要面子、善良。总之孔乙己是一个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小题3:试题分析:孔乙己是一个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总是”的本义是“永远地;无例外地”的意思,句中的“总是”说明孔乙己经常说一些“难懂的话”,这是孔乙己为了体现读书人的身份,为自己辩护,掩饰窘相;同时也为了保全读书人的面子,维护残存的尊严。作者通过这个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孔乙己迂腐穷酸,自命清高,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等性格特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村庄

  一个人的夜晚,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

  茅草、镰刀、乌鸦和月亮,一叶瓦,半块砖,数缕轻薄的寒烟,几棵擎天的大树,那里栖满了我心灵的诗意。多年之后,当我在某一个城市的冬天的黄昏里独倚栏杆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我的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我看见在高楼之间漫天的雪花间飞翔着孤独的鸟,它已找不到归程和穴巢,它将在这样一个充满寒冷的浓黑的夜晚里死去吗?在那生命将尽的一刻它能梦到母亲雪白且温暖的胸膛吗?

  我想起了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栖居在我家低矮的草房里的一群纯洁的鸽子。它们在我和父亲用木材点燃的温暖的火炉旁欢快地歌唱,它们落在我和父亲的肩头,落在我的小妹妹伸开的小手掌上,没有寒冷和孤独,只有温暖和幸福。父亲打开那一坛母亲为他酿制的高梁老酒,醇香浓郁的酒味把我们熏醉,把雪白的鸽子熏醉,把我们的草房熏醉,把整个村庄的冬夜熏醉了。而门外正飘着大雪。父亲从墙角抱了一抱干草推开门走进马厩,我看见橘黄的灯光随着他的身影远去,跟着他拐进马棚,那儿隐约传来父亲和那一匹温驯的老马的窃窃私语。父亲开门的那一刻我看见大雪瞬间把他覆盖,把我们温暖的草屋覆盖,白鸽子睁大滴溜溜的圆眼睛看着像飞花般飘落的雪片,想入非非。

  那是一群冬天里幸福的鸟。栖居在村庄里的鸟都是幸福的鸟,即便是一群乌鸦。它们一起在冬天晃眼的阳光下飞起飞落,舞蹈,鸣叫和欢宴;傍晚,当夜幕下沉,它们又一起喊叫着归巢。它们没有迷失和孤独。村边的那一片树林,夜色已经来到,鸟们已经归巢,四周充满了如水的静谧和安详。在树林的上方,有星星和月亮。

  空气开始逐渐地冷下来,虫子们也停止了鸣叫,只剩下泥土和树木的呼吸渐渐清晰,只剩下隐私和秘密充满柔情。树林旁的错落的房舍在银灰色的月辉下隐约可见。高高的屋脊上蹲着一两只眼光雪亮的猫头鹰,而檐下石台上满布青苔的小石洼里储满了上一场下的未干的雨水,白天里有鸡和鸟噘着小嘴来喝,到夜晚就都盛满了一枚枚晃动的水晶般的月亮。

  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

  它是诗人心中纯洁的纤尘不染的蓝月亮,它只能在诗歌里出现,只能在多年前的村庄夜晚的上方出现,只能在我的梦里和我的小妹的呓语中出现,它属于童年和梦,属于心灵和灵魂。

  史蒂文斯说:“月亮就折叠到大衣里了。”这让我想像在一个有月亮的村庄的夜晚,月辉是那么皎洁,我们在晚饭后信步到村边的树林旁散步,我们的孩子睡在家里,出来时,她告诉我们要把月亮带给她,然后,等我们回家,一轮月亮就折叠在我的大衣里抖落在她的小手里了。这样的孩子是幸福的。她可以看到乡村最纯洁和最完美的月亮,她有一颗童稚的心。

  当我背叛了村庄走进华灯闪烁的城市,在晚饭后漫步在人流熙攘的广场上,我牵着孩子的小手想在城市的上空指给她看哪是星星哪是月亮时,我失败了,我们的视力被刺眼的霓虹灯遮挡。我们的周围不再拥有寂静和月华,充斥耳朵的是流行的噪音和声嘶力竭的喊唱。我知道也许我的这种言说带有某种矫情的成分,因为我现在已无法离开城市,但我的心灵承受的是背叛的煎熬和对那一轮出现在村边树林蓝月亮的无穷无尽的思念。

  我知道,当我在广场上能时时看到白色的大理石雕塑和五颇六色喷泉的时候,那一枚属于村庄的蓝月亮已渐行渐远。

  可怜的孩子!你不能认识月亮,还能认识什么?

  我累了,疲惫已极。那一间童年村庄的低矮草房已成为我精神的天堂。

  我在那一个春天出走,母亲赶着她洁白的羊群把我送到村口;然后,我离开羊肠小道,走向城市的方向,母亲转身赶着她的羊群走进草原。她知道有一天她的儿子还会回到她的身边吗?村庄,这是一件怎样的概念?为何年龄愈大我愈对它魂牵梦绕?其实,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它是我的`灵魂和根。我的根扎在村庄里,扎在乡野的有一搭无一搭的狗吠声里,扎在长满鸟群和月亮的天空、长满树木的大地上。

  11、文章第二段中,作者“眺望西北故乡的方向”时,为什么“睫毛被从故乡赶来的雪花打湿”?(6分)

  12、文章的二、三、四段为什么要写鸽子、老马、乌鸦、虫子、猫头鹰等生物?(6分)

  13、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心灵已承受不起这样的村庄上空的月亮。”?该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析。(7分)

  14、文章开头说“我的思绪常常从村庄开始”,而结尾又说“许多个夜晚我都不敢触摸这样一个烫手的词语(村庄)”,这样说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1、因为村庄栖满了游子心灵的诗意,是作者深深思念的地方。(2分)而作者远离了故乡,在城市中生活,心灵充满孤独,找不到归宿;(2分)所以看到雪花,联想到故乡,感情难以自抑。(2分)

  解析: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注意使用文中原词句。

  12、作者以拟人手法写出了这些生物在村庄温暖、安详、幸福的生活,(2分)渲染和烘托了我心目中故乡仁慈、宽厚的母亲般的形象,(2分)更形象深入地写出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和怀念。(2分)

  解析:此题考察对作品中形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兼考归纳和概括能力。注意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理解文中特定形象,作答时注意涉及技巧要明确概念,联系内容要中心辐射。

  13、故乡能让人灵魂纯净完美,故乡村庄的月亮是纯洁心灵的象征。(2分)作者背叛了村庄到城市生活,他感到再也找不回故乡月亮一样安静和纯洁的心灵。(2分)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与前文形成转折,在表达对故乡的赞美、思念的同时,又表达了对自我纯洁灵魂失落的痛苦(3分)

  解析:此题考察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是过渡句,内容上也丰富蕴藉。作答时宜结合上下文,辨明其位置和作用,并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全文主旨。

  14、不矛盾。前一句表明村庄是作者魂牵梦绕的地方,作者会常常想起她。(2分)后一句中,“烫手”一词巧妙使用了移用的修辞表现出作者对村庄的复杂感情,自己远离了村庄,不能回归,但精神上又深深依恋,所以深感痛苦。(2分)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表达了作者对村庄的热爱、依恋、思念和不能回归的痛苦。(2分)

  解析:此题考察对文章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的理解评价。应在理清全文思路脉络的基础上全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一些句子中涉及到的手法也应注意明确。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6

  生 命 赋

  (孙荪)

  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④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⑤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⑥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

  ⑦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看见它,就如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像: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致胜一球的那一刻,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⑧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⑩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

  ⑾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

  1.文章④至⑦段所写的“细微不显眼的事物”有 、 、 、 。

  2.文章第⑦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3.第⑧段中,对奇送怪柏、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它们”?

  4.将画线的句子换成“世上再也没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了”,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

  5.文末“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 有柳芽、棉芽、豆芽、花蕾

  2、 表现了我即将看见花蕾时既激动惊喜又紧张不安的复杂心情。)

  3、 因为它们生存条件极端恶劣,却仍保持着顽强,自信和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

  4、 不好。因为画线句是反问句,更能强化对瑰丽丰富的生命现象的赞美之情,并能引起读者思考,回味。)

  5、 (学生结合单元主题,根据实际谈感受)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7

  ①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②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③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于,做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④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憨蛋。

  ⑤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经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⑥老板因此很欣赏他,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⑦强就当了经理。

  ⑧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儿干好才算有良心。

  ⑨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情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子上

  ⑩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呀,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很有特色。最后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个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席间,外商轻轻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

  在一旁的外商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

  (选自《首届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 作者:司玉笙个别字句有改动)

  现代文《高等教育》阅读问题设计一:

  1、选文第②和第⑧段中的人物对话分别表现了强____、____ 的性格特点?(2分)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那种东西指的是 ____ (2分)

  3、让外商作出了与强签定合同决定的原因是 ____ 、 ____ (2分)

  4、根据上下文展开想象,补写倒数第2 段省略号里面所包含的内容。(2分) (15字以内)

  5、小说在本家哥身上着墨不多,因此有人认为他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但也有人认为这个人物必不可少。你赞同哪一种观点?理由是什么?(3分)

  6、谈谈强的经历带给你的有益启示。请从各个角度写出两点不同的启示(4分)

  (1)

  (2)

  参考答案:

  1、自信、不徇私情(坚持原则或不讲情面也可)

  2、敬业(或尽职尽责1分)、说真话、不贪婪的品格(说真话和不贪婪答出一点即可得1分)。

  3、强爱国和节俭的品格让外商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4、.围绕做好自己的'事儿或好好做人回答均可。

  5、(1)赞同本家哥在小说中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不得分(因为本家哥在小说中是起烘托作用)(2)赞同本家哥必不可少1分,用本家哥烘托(反衬或衬托)强的形象2分。(只答烘托或反衬或衬托扣1分)

  6、比如:(1)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2)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要充满自信。(3)不要忽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4)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要。

  现代文《高等教育》阅读问题设计二:

  1.请根据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①第二自然段本家哥说的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②第九自然段强说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这顶帽指什么?

  ③在和外商洽谈合作项目这件事中,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咱得好好接待,话中透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强最终则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取胜。

  2.小说题目《高等教育》是什么意思?文中有一句话可以说明,这句话是____________。

  3.强这个人物身上最主要的品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

  1.①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和强的表现形成对比。 ②既指经理这个职务,也暗指几个年轻人的大专学历。 ③生意人的狡猾、精明;纯朴和真诚

  2.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那种东西。

  3.一是纯朴诚实的品格;二是很强的敬业精神。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8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

  李琬

  ①入夏的夜晚,空气闷热起来,天空同样沉郁。爱散步的人本来想寻一点闲谈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胸中气闷,只想:就像城市夜晚的星星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

  ②学校要搞话剧表演。那天我们几个在讨论剧本的事。有个情节是少女说出自己爱人的名字,我原本想要让少女羞涩些,结果是这一设想获得了一致的揶揄与批驳。只是一件小事,他们大概是混淆了羞涩与做作。

  ③但这小事,不能不提醒我认识到一个巨大的现实:在这个被利益和欲望裹挟着、在大量信息里高速运行的现代社会里,羞涩没有地位,甚至不再有容身之地。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哥的一个侧脸,人们用冷眼瞥着这张曾经令人感动的面庞。人们不再关心内心曾有的不安与生涩,只是直露着一切。这一切快乐、痛苦、渴求、怨恨,它们的根系都是欲望,并最终汇入欲望的洪流里。

  ④俗世夹杂着几吨烟尘让我看不分明,至少我看不见真正的羞涩。我一次次问道,难道那素白衬衣扎麻花辫的女子,深埋着头拉着旧手风琴默默做梦的一羞涩,一去不返了吗?

  ⑤羞涩是可贵的。我之所以热爱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是因为这些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听苗歌,歌声轻快飞过山头又在情人的吊脚楼外敛足,盘桓着低回着,诉说内心迟迟未发出的感叹。听维吾尔民歌,那声音的源头是来自大漠的荒凉,唱歌的人用鼓声与歌喉的苍茫,词句与情感的炽烈来抵御荒凉。这是对生命与自然的羞涩。听蒙古歌谣,唱着刚出生的小羊,把不肯喂奶的母羊唱得内心柔软了,唱出了晶莹的泪珠。让我倾心的还是彝族的海菜腔,飘忽不定,尽是善良灵秀的男女内心的吟咏与欢歌,蒙上了沉静素美的纱……没有丢失羞涩的民族,让我心生敬意与倾慕。

  ⑥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稀缺。虽然我未曾事农桑,却常常渴望一个温厚纯良庄稼人那样的质朴和羞涩。对于羞涩的人,外部世界里种种功利的繁芜丛杂、根根攀攀令他不安,他只想着,哦,看这庄稼多高多壮实,都是我的双手耕作的哦,此刻炊烟正在唤我,我应当回家。羞涩让人回归生命的本质,静好,朴实,真切自然。

  ⑦羞涩是灵魂的镜子。面对着心爱的人,羞涩的女子低垂下头,此刻内心奔涌如大海而嘴唇缄默,此时她清楚地看见自己。热恋矜持与纯真,她读到自己内心的诗句。是的,羞涩就在你的体内,只耐着你的灵魂,照见你灵魂的真相。有了这镜子,人才得以自知,才明了这人间的真情意,才坚定对艰辛生活的信念,恪守那易碎的脆弱的纯洁理想。没有羞涩或故作羞涩的人就没有这面镜子,他看见的只能是自己生命虚无空洞的幻影。

  ⑧作为灵魂的一面镜子,真正的羞涩绝非扭捏的做作、矫情的粉饰。如同一个远古的女子艰难跋涉途中,在清晨醒来坐在山头,望见前方葱郁的水草,脸颊被圆满火红的太阳映热,有了微醉般的羞涩。羞涩是我们生命里的大气象,我祈望着它不再衰败也不会死灭,执拗地坚韧地活在这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文章从话剧表演的小事洞察到现代社会羞涩缺失的重大社会现象。

  B.文章首尾均提到“羞涩’’和“做作”,表明文章主旨是批评那些混淆了羞涩与做作的人。

  C.本文的羞涩既指女子的表情,还包含人间真情以及人们对生命本质的`回归。

  D.第⑥段作者向往庄稼和炊烟,表明羞涩的质朴、真切与自然。

  E.第⑧段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旨在表现火红太阳映照下女子跋涉的艰难。

  26、文中第①段对夏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理解第③段画线句子“现代社会是反浪漫的,而羞涩正是罗曼司的一个侧脸”的含意。(3分)

  (2)文章第⑤段为什么说“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才包含了“最纯粹的羞涩”?(3分)

  答案:

  25.(5分)BE(B项,文章的主旨应该是通过羞涩丧失的现象,表达现代物质社会的人对回归生命本质以及恪守生活的信念和希望。E项,描述远古女子的羞涩,说明了真正的羞涩不是做作和粉饰,它蕴含了对信念和希望的恪守。)

  26.(4分)描写了夏夜的闷热沉郁(1分)与都市的繁华(1分),烘托出作者的郁闷心情(1分),为后文写现代物质社会羞涩的丧失及对羞涩的向往作铺垫(1分)。

  27.(6分)(1)(3分)现代社会追求物质利益,人们不再关心内心的不安与生涩(人们失去了浪漫的情怀),而羞涩是浪漫的表现,是稀有的、美好的、令人感动的。(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2)(3分)表达内心的迟疑(或“矜持”),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不安,对亲情与母性的赞美,表现了内心的善良灵秀与沉静素美(每个要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9

  狭路相逢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袭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恐怖: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很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美,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黑暗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子说了些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了紧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面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表情和语气,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思,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飘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露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炸药炮弹,炸毁了我们的军舰。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取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了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他给他的宿敌敬了个军礼。日本老兵突然明白过来,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了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了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腿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

  两个人一个字也没有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严肃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1、“我眼角”为什么能够“突然瞥见”日本游客?“刻意而整齐”的打扮从心理方面怎样理解?

  2、怎样解释“日本人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作者为什么要说明这个花环“很精美”且“价格不菲”?

  3、文中哪处表现了日本人“几乎有些庄严”?他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4、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后强调地注释出——“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

  5、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来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6、一个侵略者,一个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被侵略者,他们怎么会有“共同的痛苦、荣耀和记忆”?

  7、你怎样理解文题“狭路相逢”和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1.他的打扮与众不同。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

  2.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3.整理领带和衣皱及深呼吸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心情的沉重,他是负罪而来的,是来还债的,不能不沉重。

  4.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5.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6.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的战争,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失去战友的痛苦,作为军人为国家打仗的荣耀,记忆永远定格在60年前的这场战争。

  7.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本文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悔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战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之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狭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0

  一朵花儿的绽放 刘黎莹

  她长得很漂亮,是一位眼科女医生。

  漂亮的女医生非常受人爱戴。

  她所工作的医院在本地是一家名气很大的医院。

  她在医院里是最优秀的眼科主治医生。

  她为那么多的病人动过手术,从没出过一次差错。

  那天,眼科里要为一个病人做手术,但主刀的不是这位漂亮的女医生。于是,漂亮的女医生找到了医院领导,她说这次手术本应由她来做的,为什么换成了别的医生呢?

  医院领导对她说 :“临时换医生,主要是考虑到你母亲的缘故。”

  女医生就有些激动,说:“正是为了我的母亲 ,才更不该换人。”

  医院领导说:“可是……”

  医院领导本来是想告诉漂亮的女医生,其实换医生的原因很复杂,那位正在等待手术的患者也不希望让这位漂亮的女医生来主刀。但医院领导想了想,还是没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因为医院领导发现漂亮女医生的情绪很激动,她好像特别在意这次手术。在她一再恳求下,领导就答应了她的要求。

  女医生做过无数次的眼科手术,但是她从没像今天这样如此谨慎。她早早地来到手术室。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手术前的各项工作是否到位。她的几个助手也被她的情绪感染,和她一样小心翼翼,连走路都是轻手轻脚。

  一切迹象表明这次手术的确不同寻常。

  女医生好像把这些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都用在了今天的手术上。因为她看到了患者进手术室时的复杂表情。她对患者微微一笑,患者刚想和她说话,她却垂头忙碌手头的工作去了。

  手术做完后,女医生对身边的助手说:“我刚才缝角膜第一针时,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眼睛 正在望着我。心情没法平静。”

  助手为她轻轻擦拭去脸上的汗水,助手的手也在轻轻地抖动。

  助手看到了漂亮的女医生开始流眼泪。

  助手没有去劝她。

  助手也禁不住掩面而泣。

  患者被推回病房 ,他醒来后一直担心自己的眼睛能不能尽快复明。

  患者一直对临时换上女医生来为他做手http://术不太满意。

  女医生来看过患者的康复情况。女医生每次来的时候,患者都想问一下他的眼睛会不会再出别的事情,但是女医生总是默默无言,这更让患者害怕了。

  后来,患者的眼睛终于能看清楚周围的一切了。这让患者非常振奋。患者想表示一下对女医生的感激之情,但是女医生总是不肯给患者这样一个感谢的机会。每次女医生来病房时,患者都想着和她说上几句话,女医生只问他眼睛上的事,别的,根本不回答患者的问话。

  那一天,患者要出院了。

  患者向眼科的领导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他想单独和那位漂亮的女医生说说话。

  漂亮的女医生来了。

  她对患者说:“我知道你想问我什么。你在当年抛弃了我,我是恨过你。但我现在早就把这事给淡忘了。”

  患者说:“我没别的意思,只是想让你来说几句话,让你知道,我非常感谢你。”

  女医生说:“这是我的职责。”

  患者问女医生:“那你给我说一句实话,你现在真的不再恨我了吗?”

  女医生说:“我用了这么多年的时间来想这件事情,早已想通了。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

  患者被女医生的话深深打动。他问女医生:“我问过很多人,还是不知道为我捐献眼角膜的人是谁,听医院的领导说是死者的家属不让说出来的。可我真的很想知道是谁。你能告诉我吗?求你告诉我好吗?”

  女医生没说话。

  患者可怜巴巴地望着女医生。

  女医生就有些心软。

  女医生说:“捐献者就是我刚刚病故不久的母亲。”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写女医生“长得很漂亮”以及“非常受人爱戴”,这为后文赞美她的高尚品格做了铺垫。

  B.医院领导不让女医生为患者做手术,是考虑到女医生是角膜捐献者的女儿,担心她在手术中会有情绪上的波动。

  C.女医生做手术时非常谨慎,她是把自己母亲的角膜移植到患者的眼中,她觉得母亲的眼睛 仿佛在看着她。

  D.患者多次向女医生询问自己的眼睛会不会出事,除了她对二人关系的.担心外,还说明他对女医生的医术有一定怀疑。

  E.女医生说“这是我的职责”,说明在她的眼中,医生的职责比个人的恩怨更重要,患者的身份对她做手术没有任何影响。

  (2)小说中是怎样刻画女医生这个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标题为“一朵花儿的绽放”,但是文中却没有提到花儿。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4)文中说:“其实,恨是一种很容易传染的情绪,因此我们活着的人尽可能地不要心怀怨恨。人类是因为爱而不是有恨才繁衍至今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以及你在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时的体验,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8分)

  答案:

  (1)C(3分)A(2分)B(1分)

  (2)要点:①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②侧面描写:衬托。

  (3)①以“一朵花儿的绽放”为题,将漂http://亮的女医生比喻为“花儿”,表现了她的美丽善良,

  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爱与宽容可以化解怨恨的主旨。

  (4)①女医生恨过抛弃自己的人,但是爱使她放下了心中的恨,医生的职业道德使她忘却了曾经的恨,她把母亲的角膜安在那个抛弃了她的人的眼中。

  ②法国小说《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之后,依然以宽广而博爱的心来面对世界,以他的仁慈来面对卑鄙者的琐屑与猥琐,他的一生也是快乐的。

【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现代文阅读《村庄》试题及答案07-12

宗璞秋韵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1-12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2-08

现代文阅读试题生命赋(附答案)06-12

关于乡村舞会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03-19

羞涩是灵魂的镜子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06-12

高考精选现代文阅读试题及参考答案09-16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09-27

《数九寒天》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