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时间:2024-07-05 19:18:04 瑞文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精选5篇)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精选5篇)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1

  一、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枣研究性学习随之产生。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主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人与环境》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

  1、研究动员、确定课题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此比较陌生,所以活动的第一步即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法及其优点、特点、开展的过程,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刚刚进入高一,所学知识较少,知识体系不够完善,从而选择学生比较熟悉而又与之息息相关的水作为研究的课题。

  2、制定方案,分组调查

  为了更充分的研究主题,根据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以及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热点问题,经过师生的共同研究,把研究的课题细化为几个子课题:一水污染问题;二水的净化问题;三饮水与健康;四珍惜水资源。班级成员自由组合分别承担四个子课题。制定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后,有小组成员查找和收集相关资料,为课题的研究寻求证据。

  3、整理材料,交流信息,论证结果

  小组成员对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筛选有用的材料,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对相关课题进行具体的研究,同时针对有关问题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研讨,以求对其地研究更深入。

  4、评价审核

  (1)各课题小组汇报研究情况,展示研究成果,得出研究结论。

  (2)撰写实验报告,形成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或经验。

  三、研究内容

  首先进一步研究“人与环境”的基本内涵和外显行为,再通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实验,探索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地理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原则和方法。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如下:

  不同的课题组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本课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1、水污染问题

  介绍水污染的涵义、类型,并到马家沟进行实地考察。拍摄的照片充分体现了马家沟的污染状况,并对马家沟的水质进行测定,同时对解决水污染问题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2、珍惜水资源

  从身边说出,介绍水污染和浪费的现象,提出水危机的问题,漫画设想未来的银行存入的不是钱而是水,呼吁同学们珍惜和爱护水资源,强调透支水就是透支生命。

  3、节约能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解天气预报,似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可是你会像关心天气那样来关心我们空气的质量吗?

  近些年来,在我国一些主要城市实行了空气质量公报制度,现在,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机会了解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四、创建绿色社区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世界性的环保潮流正朝着社区层面深入,各个国家纷纷寻求建立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绿色社区”成为一个新的时尚名词、环境状况的严峻,呼唤着人们关注环境,参与环保。公民参与环保正成为世界环保的主要特点,它与生态建设、污染治理构成了完整的环境保护体系。

  五、研究方法

  系统学习研究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发挥本人探索性教学的特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借助地理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培养中学生地理素养的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为个案分析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选题富有挑战性。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是中学地理教育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探索其方法,是中学地理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领域的一个新颖课题。

  第二,大胆打破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必须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地理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第三,手段先进。利用校园网络和个人主页资料,给学生一个充分自主学习空间和积极思维的素材,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基本的地理素养。

  六、研究成果及其鉴定方式

  研究成果的形式:

  1、论文;

  2、建立相关环境保护网站;

  3、结题报告;

  4、学生课题研究论文集;

  由学校组织专家、教师给予鉴定。

  七、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1、20xx年9月-20xx年10月:相关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2、20xx年10月:开始第一轮实验。

  3、20xx年10-12月:教学实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20xx年1月: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论文)。

  5、20xx年3月-20xx年5月:进行第二轮实验

  6、20xx年6月: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地理环境研究网站建设,出版学生地理环境研究论文集。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2

  为全面落实学校“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本学期开展研究性学习系列活动,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基础,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运用问题探究的多种科学方法,采取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研究性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1、开放性。其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参与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从而形成开放的学习过程;

  2、探究性。其学习内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方式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敏锐地发现、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

  3、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学生方面: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探究问题的能力;

  4、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5、学会分享与合作;

  6、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进取探索的科学精神;

  7、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教师方面: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宽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3、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应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根据学科特点,找准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所选课题要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趣味性。

  四、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

  1、第二周,确定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科教研组:初一英语、生物,初二物理,制定相关活动方案。

  2、第三周,召开研究性学习学科教研组组长动员会,统一思想和认识,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要求。

  3、第四周,相关学科教研组进行教师、学生动员,确定课题名称,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

  4、第五周,学科教研组制定具体、可行性强的活动计划,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实施计划表》,包括选定课题的名称、提出的背景、意义、内容、步骤、方法等,要明确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确定成果展示作课教师等。

  (二)实践体验阶段

  1、第六—七周,按照小组分工,明确要求,学生分组搜集资料、进行考察、实践。课改办深入学科组、学生研究小组,跟踪、了解开展情况。

  2、第八周,指导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督促学生做好各种信息、资料的整理汇总,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

  (三)展示交流阶段

  1、第九周,课改办召开相关学科研究性学习座谈会,交流课题的进展情况,研讨、解决存在的问题。

  2、第十周,做课教师准备展示课教学设计,课改办与相关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切磋、交流。

  3、第十一周,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做课教师再次修改、完善。

  4、第十二—十三周,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活动。

  (四)反思总结阶段

  1、第十四周,相关学科教研组分析、反思研究历程,整理、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参加教师撰写研究论文,参加研究的学生撰写研究心得和体会,并交课改办。

  2、第十五周,课改办汇总、整理相关学科研究性学习资料(包括活动实施计划、活动记录、展示课教学设计、研究成果论文、学生研究心得、结题报告等),存档或编印成册。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3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小学三年级起,在必修课中开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共同构成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研究性学习指导思想:

  小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智慧潜能的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为着眼点,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兴趣和自我发展的开放性学习时空,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与生活相关的自然问题或社会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一〉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与创造中学习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学习过程中书本知识学习与行为实践活动的平衡和结合。学阶段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活动为中介,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活动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地创造。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让学习充满探究的快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身边问题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兴趣,将兴趣转化为学习的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研究性活动中。

  〈三〉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发现和开发学生的多方面智慧潜能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智慧潜能,也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各类探究方式,关注自然、走向社会、发现自我,开发多方面的智慧潜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现代教育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实现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激发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接触和了解自然与社会,对身边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积极观察和思考,并通过简单的操作实践,品尝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愉悦,获得问题探究的初步经验,激发对自然与社会问题探究的兴趣,初步养成好观察、好质疑、好探究的心理倾向。

  (二〉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小学生应当初步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并发展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包括:针对特定情境中的事物仔细观察并且提出问题:针对所探究闯题,形成简单的探究思路,并以自己的方式实施探究: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和设备,采集基本的信息、数据:运用信息和数据对问题作出简单但合理的解释或回答,用明白的话语与同伴交流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与心得,展示成果。

  〈三〉形成合作与分享的初步意识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克服依赖心理,养成认真完成分工的`自觉性,形成人际沟通的初步能力:热爱集体,乐于与同伴交流和分享信息、创意及成果。

  〈四)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在研究性学习中,初步形成尊重客观规律的意识、养成凡事认真思考的习惯,既敢于大胆想象,又能够认真实践、尝试、探究:不怕困难与挫折,不轻易放弃探究:能进行初步的反思和自我评价;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等。

  〈五〉初步形成对于社会的责任意识

  小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初步形成的社会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初步形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注意个人行为对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后果,初步形成关注社会进步的意识,懂得社会发展人人有责的基本道理等。

  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十分广阔。与一般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更广泛、更灵活、更富有弹性。

  (一)学习内容选择

  1、尊重兴趣爱好

  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探究内容,是研究性学习活动持续并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确定方向,积极地投入探究。学生对某个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不仅是进行学习和探究的直接动力,也是充分发挥他们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的前提,教师在活动指导中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可供学生自我选择和个性发展的空间,不宜硬性规定研究的内容和题目。可以通过开设科普讲座、推荐科技书籍、介绍科学人物等途径和方式,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形成问题,在学生中产生研究的兴趣和愿望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提出研究的题目和思路。

  2、关注生活实际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对各种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此同时,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活动和探究的范围又有较大的局限性,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掘适合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探究题材,是有效地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教师要利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种机会,启发小学生提出值得思考和探究的各种问题。从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到动、,植物的生长规律: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从校园的环境布置到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都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现实生活和身边小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的探究内容和问题。

  3、鼓励动手实践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研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强调更多地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探究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多一点学生的亲身体验,少一点教师的知识传授:多一点实地调查和实验,少一点书面资料的研究整理:多一点手脑并用,少一点纯思维训练。教师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和情境,要深入城出、注重实用,避免单纯的名词术语的讲解和记忆。

  (二)学习内容设计

  1、由扶到放原则

  小学生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志向,需要有适当的引导和鼓励。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可以是来自学生,也可以由教师提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起步阶段,学校和教师可以提出一定的选题范围指导

  2、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根据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开发各种教育资源,设计活动内容。在校内外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社会生活中,都包含着可以探讨研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可资利用的丰富素材,应予以充分注意和发掘,农村、信息资源、环境特点,研究性学习可以更多地与乡土教育、劳技教育、手工制作以及当地的生产、科技活动等结合进行。要注意选择和利用一些时间性、季节性较强的事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社会热点问题或突发事件,比较引人注目,可及时用以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对于农作物栽培等受季节、气候影响较大的活动,要掌握情况、预先设计安排、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这是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基础。

  3、逐步积累,资源共享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校可以根据校内外教育资源和本校的实施情况,总结积累有关材料,逐步构建有地区文化特点和学校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内容系列:并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自主选择探究项目留有足够的余地。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是学生、教师共同学习、探究的过程,也是合作、分事的过程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方式,使不同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施围内共享资源。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过程、操作要点和经验体会通过案例形式总结出来,并分别从学生小组、指导教师、学校管理等不同层面或角度予以反映,在实践中可以起到资源共享的良好作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具体方法上,对教与学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研究性学习达到预期效果,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

  〈一〉基本要求

  1、全员参与。要引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不能以学科成绩落后等理由,限制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2、任务驱动。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

  3、形式多样。要从地区、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和确定适合自己特点的实施办法,提倡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它指定领域,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及学校、班级、少先队活动整合起来实施。

  4、课内外结合。需要利用一部分课内时间,由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或由学生边进行交流研讨等:也需要利用较多的课外时间,包括节假日和寒暑假时间,由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研究活动。

  小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不强,处理实际问题的经验缺乏,思想单纯,因而活动范围应以校内、家庭和所在村队为主:活动的组织应以教师带领下的集体活动和在教师或家长能有效控制范围内的分组活动或个别活动为主。

  〈二〉组织形式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包括小组合作探究、个人独立探究以及在班级、年级或更大范围中展开的合作研究等等。

  在小学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主要应采取小组合作形式"研究小组,聘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学会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任务,研究小组一般由本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结合,也可组织跨班级甚至跨年级的小组。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否运用促进性的指导技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展开并取得预期效果,具有决定性意义。

  1、针对小学生的经验背景和知识基础,在研究性学习开始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导,例如,如何进行简单的实验、如何记录与统计数据等等,以便于学生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过程。

  2、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对有特殊困难的学生或小组要进行辅导,创设必要条件校外活动前要特别做好安全防拖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活动,进行人际交往,义能很好地自我保护。

  3、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4、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会面临既不能多臂,又不能不管的两难局面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做法,注意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允许学生在方法运用和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别,不要求全责备。

  五、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评价原则

  1、正面评价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身上所蕴藏的潜能,所表现出的闪光点,鼓励学生每一步的想象、创造和实践,激励和维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重视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关注学生在过程中的动手实践和参与、体验情况,强调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评、互评来改进学习,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评价结果也不宜给出数值成绩。

  3、重视体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自参与探索性活动、开展人际交往,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地接受别人所传授的经验。

  〈二〉评价内容

  1、学习态度。主要指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如学生是否认真参加课题组每一次活动、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认真观察思考问题、积极动手动脑、认真查找相关资料、准时完成学习计划、不怕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

  2、合作精神。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在小组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等。

  3、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可以通过对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快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探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如是否敢于提出问题,以独特和新颖的方式着手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善于观察记录、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资料、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等。

  〈三〉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儿个问题

  1、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要与学生的学习密切结合,和教师的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2、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要鼓励学生的新想法,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促进广大学生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六、研究性学习的管理

  学校必须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学习评定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着手。从开发、实施到评价加强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管理。

  1、学校应建立起相应的指导、管理小组,负责校内外指导力量的组织协调和设备利用、过程洛实、实施检查等项工作的统筹安排,以保证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

  2、要注意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发挥年级组在组织、统筹、协调上的作用,强调班主任在研究性学习管理上的重要作用,建立起必要的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实行对研究性学习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教师是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ll机构都要十分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把它放到实施研究性学习、落实课程计划要求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关键位置上来。要制订近期和中长期的培训计划,并切实加以落实。

  1、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促使教师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养和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培训中,要帮助教师了解并掌握一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尤其要让教师在不同类型的案例剖析中获得多方面的启示。

  2、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设置研究性学习,本身就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学校要把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进行积极研究探索结合起来,并通过鼓励、支持教师对研究性学习实施问题的探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教师耍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4

  一、活动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受到重视。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从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研究的方式,经历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三、活动内容与实施步骤

  1. 确定课题

  方式:学生自行提出课题或在教师指导下选择课题。课题应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和研究价值。

  示例:如《教室学习环境改善研究》、《水污染与治理研究》等。

  2. 制定方案

  内容:明确研究目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时间安排、任务分工等。

  方式:小组合作制定,教师指导完善。

  3. 收集资料

  途径:通过图书馆、网络、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

  要求:做好资料收集记录,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4. 整理分析

  过程: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和分析,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和观点。

  方法:采用图表、数据、案例等多种形式展示分析结果。

  5. 总结报告

  内容:撰写研究报告,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结论与建议等部分。

  形式:可以是论文、调查报告、PPT等多种形式。

  6. 交流评价

  方式:组织研究成果展示会或交流会,让学生分享研究成果和经验。

  评价:采用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四、活动组织与管理

  1. 组织机构

  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和指导。

  各班级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负责具体实施活动。

  2. 时间安排

  活动时间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一般建议每周安排一定时间进行集中学习和研究。

  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需完成至少3个研究课题,确保研究活动的连续性和深入性。

  3. 资源准备

  学校应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验设备等支持。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确保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五、活动总结与反思

  1. 总结成果

  对活动进行总结,梳理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

  将优秀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和推广,激发更多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反思改进

  反思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不断完善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提高活动效果和质量。

  六、预期成果与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预期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此外,活动还将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5

  一、指导思想

  自20xx年8月,本届学生从高一年级全面进入新课改实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其实施根据新课程实施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意见、指导方案,采用学分的形式,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达到改变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课题研究活动主要的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它以获取关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学生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

  二、研究性学习目标

  1、倡导学生主动参加与交流合作、探究发展等多种学习活动,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2、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培养与学校生活、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合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信息工具等。

  3、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研究性学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提出问题,确定研究主题,然后组织课题的实施。

  供学生参考的子课题:

  1、糖尿病人的饮食特点

  2、水的硬度和软化

  3、洗涤剂的种类

  4、洗涤剂的污染

  5、健康的饮水

  6、化学和能源(对现如今居民使用燃料的对比分析)

  7、化学和科技(联系所学知识,认识化学科技前沿)

  8、水污染的治理

  9、生活中的奇特现象

  10、现代居室中的杀手等

  学生可以从上述子课题中选择一个展开研究,也可以自拟确定相应的研究课题,但原则上依据课本中涉及到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据,并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学的研究性,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现有的经验为起点,以问题为中心、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

  四、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

  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做一些学术讲座。进行科研方法指导。

  2、选题阶段:

  学生根据教师的主题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按照学生意向分组,组成学习小组,承担各子课题。

  确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生和指导老师见面,了解指导教师对主题构想说明。学生开始查阅资料,访问有关人士等,确定自己具体研究的子课题。

  3、课题评审:

  对每个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不合格的小组,需重新准备后再开题评审。

  4、研究实施阶段:

  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地填写相应表格。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每个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5、总结与展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和提炼,确定总结的内容,选择最合适、最能反映研究成果的形式。

  最后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后附资料索引目录。

  以大课题组为单位,在指导老师组织下,各小组将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同学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提出改进意见。

  每位学生交一份个人总结,字数800左右,主要描述个人的参与工作和贡献。上述材料于答辩前两天交给指导教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题组评议改进并完成研究报告,作答辩前准备。

  6、答辩

  A、小组代表报告本组研究内容、经过及取得的成果。

  B、小组成员回答答辩教师组的提问。

  7、评价:

  学生根据评价表自评,并呈交个人工作记录本。

  学生小组展开互评,评出每个学生的分数等第。

  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进行评价总结。

  五、活动时间安排:

  学生在家活动:20xx年3月8日~5月10日的周六周日(共16天)

  学生在校交流:20xx年3月8日~5月10日的每个周三下午

  课外活动学生来源:高二理科班

  小组划分:每班为一个大组,班长为组长

  每班学生自由组合,分8~10小组,每小组5-8人,自行选小组长一名。

  活动物品:由各小组自行准备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6

  一、活动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发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这种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研究性学习也是高中新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活动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

  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分析和解决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增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活动内容与实施步骤

  1. 确定研究主题

  师生共同讨论,结合学生的兴趣、知识背景和社会热点,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可以选择“人与环境”、“教室学习环境改善”、“茶文化研究”等主题。

  2. 制定研究方案

  学生根据选定的主题,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等。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分组研究

  学生根据研究主题和个人兴趣,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小组内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研究工作。

  4. 资料收集与整理

  学生通过上网查找、图书馆查阅、实地考察、采访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资料。小组内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和分析。

  5. 研究实施

  根据研究方案,学生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例如,进行社会调查、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教师需定期关注各小组的研究进展,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6. 总结与展示

  学生完成研究工作后,撰写研究报告或制作PPT等形式的成果展示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活动,分享研究经验和体会。

  7. 评价与反思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包括研究成果的质量、研究过程的表现等方面。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

  四、活动保障措施

  1. 师资保障:配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 资源保障:提供必要的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支持学生开展研究工作。

  3. 时间保障:将研究性学习纳入正式课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究和交流。

  4. 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五、预期成果与影响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预期能够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提高信息收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外,本次活动的成果还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08-29

研究性学习方案03-24

研究性学习方案04-25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04-16

研究性学习方案(20篇)07-18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6-24

研究性学习方案15篇05-12

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04-16

语文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2-28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精)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