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

时间:2022-08-24 09:18:38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 我要投稿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精选5篇)

  如今各个产业正在面临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做好转型培训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字化转型的心得(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1

  由于新冠状病毒黑天鹅事件,导致了大量的传统企业无法正常复工,即使复工也是错开复工,导致了大量的产能闲置,本来打算上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项目也无法正常启动,最近一直在跟圈内的传统企业的CIO及老板沟通探讨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企业经营的在线化,而核心的话题都聚焦在业务在线化。

  一、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主要模式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企业战略、架构的转型和革新,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不同阶段、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实力、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一般有两种模式。

  1、基于底层架构的IT系统的升级模式

  这种模式更适合处于2.0和2.5阶段的传统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更适用,先完成企业内部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和软硬件系统集成,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实现业务数字化的战略转型。

  2、数据驱动模式

  这种模式比较适合处于3.0阶段的传统企业,有一定信息化和自动化基础,通过数字化业务在线驱动人和机自动作业,真正实现数字化业务在线化作业。

  二、基于这两种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

  在看实现路径之前先介绍一下两种生产方式:流程型生产和离散型生产。

  1、流程型制造与离散型制造的概念

  (1)流程型制造,通过一条生产线将原材料制成成品,比如集成电路、药品、化妆品、食品、饮料制造等。

  (2)离散型制造,是将不同的现成元部件及子系统装配加工成较大型系统,比如电脑、手机、汽车及工业用品制造等。

  2、流程型制造与离散型制造的区别

  (1)产品结构

  离散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从产品形态来说,离散制造的产品相对较为复杂,可以用“树”的概念进行描述,最终产品一定是由固定个数的零件或部件组成,这些关系非常明确并且固定。

  流程型制造企业的产品结构,则有较大的不同,它们往往不是很固定上级物料和下级物料之间的数量关系,可能随温度、压力、湿度、季节、人员技术水平、工艺条件不同而不同,通常采用配方的概念来描述这种关系。

  (2)工艺流程

  流程型制造业的特点是品种固定,批量大,生产设备投资高,而且按照产品进行布置。通常,流程生产行业企业设备是专用的,很难改作其他用途,规划时要做好配置。

  离散型制造业,其特点是多品种和小批量。因此,生产设备的布置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比如离散制造业往往要按车、磨、刨、铣等工艺过程来安排机床的位置。因为每个产品的工艺过程都可能不一样,而且可以进行同一种加工工艺的机床有多台,因此离散制造业需要对所加工的物料进行调度,并且中间件需要进行搬运。

  (3)自动化水平

  流程型制造业,则大多采用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广泛采用PCS(过程控制系统),控制生产工艺条件的自动化设备比较成熟。因此,流程生产行业企业生产过程多数是自动化的,生产车间的人员主要是管理、监视和设备检修。

  离散制造业企业由于是离散加工,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很大程度依赖于工人的技术水平。离散制造业企业自动化主要在单元级,例如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因此,离散制造业企业一般是人员密集型企业,自动化水平相对较低。

  (4)生产计划

  流程型制造业的产品生产是以流水生产线方式组织连续的生产方式,只存在连续的工艺流程,生产过程控制方面工艺固定,不存在离散型制造业的产品生产对于的严格的工艺路线,因此生产计划方面,计划制定简单,常以日产量的方式下达计划,计划也相对稳定;在作业计划调度层面,一般是不需要精确到工序级的,更多是以整个流水生产线为单元进行调度,从计划的作用和实现上比离散型制造业相对简单。

  离散型制造业的生产作业计划调度,需要根据优先级,工作中心能力、设备能力和均衡生产等方面对工序级、设备级的作业计划进行调度,这种调度是基于有限能力的调度并通过考虑生产中的交错、重叠和并行操作来准确的计算工序的开工时间、完工时间、准备时间、排队时间以及移动时间,通过良好的作业顺序,才可以明显地提高生产效率。

  (5)设备

  流程型制造业的流水线生产中,生产线上的设备维护特别重要,每台设备都是关键设备,不能发生故障,一台设备的故障会导致整个工艺流程的终止。

  离散型制造业的生产设备布置,不是按产品而是按照工艺进行布置的,可以进行同一种加工工艺的数控机床一般有多台,单台设备的故障不会对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产生严重的影响,一般需要重点管理关键工序的瓶颈设备。

  三、基于这两种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

  1、第一种“基于底层架构的IT系统的升级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

  (1)这里面涉及到两种策略:一种是德国的工业4.0白皮书中的由大到小转型策略;另一种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的由小到大的转型策略。由简单到复杂,更符合我们的工业基础,符合我们循序渐进的传统思想。

  (2)这个模式的实现路径主要是IT系统的三项集:纵向集成、端到端集成、横向集成。

  如果把端到端集成放到了最前面或者最后面,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不符合实现逻辑有问题的,这就要看各个企业目前所处的阶段。

  A、纵向集成

  简单来讲,纵向集成是一个企业内部指挥连的集成与扁平化,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之间、信息化系统与设备之间的集成,是一个“点”的概念,是其它两个集成的基础。

  B、端到端集成

  端到端是产品及服务全流程的闭环,是围绕产品生命周期企业间的集成,是产品价值链的集成,是一个“线”或“链”的概念,是纵向各个节点的互联互通。

  C、横向集成

  横向集成是以价值网络为主线,不同企业之间的集成与生态化,是社会合作的重要基础,是一个“生态圈”的概念。

  2、第二种“数据驱动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实现路径

  数字化转型是传统行业与IT行业的深度融合,是IT技术(信息技术)与OT技术(工业技术)的深度融合,其本质通过数据的加工、流动来提升产业的效率。

  这里提到最多的还是无人工厂,特别是机加工行业对此更为向往;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数控机床行业对这块市场涉猎少,导致了设备落后,更多聚焦少人工的半自动方式。

  数据驱动模式的实现从整个架构来看,主要分为物理层、平台层、数据层、应用层。

  (1)物理层(IAAS),这里主要指的是由传感器、物联网、工业以太网、因特网和其它硬件基础设备构成,负责数据的采集、传输和生产执行。

  (2)平台层(PAAS),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平台和云计算平台构成,提供数据的存储、计算能力。

  (3)数据层(DAAS),主要是指中台,由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构成,抽象业务模型用数据来定义制造,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能力的载体。

  (4)应用层(SAAS)

  应用层主要是指企业各种IT应用系统和工具,主要分为两部分:信息化软件和工业控制软件。

  A、信息化软件

  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MES(制造执行系统)、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B、工业控制软件

  a、组态软件,例如:wincc、组态王、InTouch、iFix等

  b、上位机软件,这种主要是自主开发,灵活度更高,例如: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分布式控制系统(DCS)、仓库控制系统(WCS)等。

  四、数字化转型的本质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IT基础设施化,而不是把IT当作了工具。

  1、IT工具化,更多的是替代人的一部分功能,提高人在某一方面的能力,解决业务的某个问题;工具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用可不用,企业可以照常下单、采购、领料、生产、发货,不影响企业无法开工;

  2、IT基础设施化,就从本质上不一样了,物联网犹如国家的电网,各种IT软件就好比发电机,而数据驱动就是IT基础设施发出来的电,只要IT基础设施哪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了企业无法开工,标准着这家企业真正走上了数字化之路。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2

  浙江省政府做出了建设数字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浙江省数字政府建设是遵循“政府理念创新+信息技术创新+政务流程创新+治理方式创新”四位一体架构的全方位、系统性、协同式变革。省政府提到的到2022年,形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核心业务全覆盖、横向纵向全贯通的全方位数字化工作体系,基本建成“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80%以上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掌上办理,更是将各个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工作逼上了快车道。与此同时,机构改革后,市场监管部门面对的是全程全域、全生命周期的“大市场”,要实施的是量大面广、统一高效的“大监管”,要提供的是发展为先、质量至上的“大服务”。服务和监管领域的拓展,也迫切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和手段上进行更积极的创新,而这些都离不开数据和平台的强有力支撑。

  宁波市市场监管局从2018年3月启动监管综合业务系统数字化项目以来,经过近8个月的研发和建设,基本完成了系统框架搭建,实现了主要功能。通过建设主体数据仓,以商事主体和“四品一械”主体为主干,整合归集全市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的全业务数据资源,实现主体信息、信用信息的查询和分析,支撑对内的各项综合业务数据服务和对外的各类公共数据服务。同时,搭建综合监管大平台,覆盖商事、食品监管、药品监管、政务等子平台,并延伸至综合移动执法终端。平台上线运行两个月来,市场监管基础支撑明显增强。本文将结合宁波实践,就市场监管部门数字化转型谈一点心得体会。

  一、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数据

  市场监管部门作为市场主体的入口和主要监管部门,积累了大量的经济主体数据,具备大数据应用的独特数据资源优势。通过充分应用大数据,深入挖掘数据价值,能够更充分、更有效地揭示传统技术难以展现的关联关系,提高监管工作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推动决策科学化、执行高效化、服务优质化,真正实现“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为政府研判经济形势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分析服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比如今年我局得到市委市政府、省工商局主要领导批示肯定的营商市场环境形势分析和评价报告,成文过程就与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大数据分析密切相关。当然我们也面临着现实挑战,“数据是管理的基础,是业务应用的核心"的理念还没有在全系统深入人心;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数据割裂、标准不统一、时效性差、共享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成了基层一线人员执法、监管的掣肘。

  为此,我们在综合业务系统开发过程中,及时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对数据在数字转型中的战略地位予以充分重视,确立了以数据为核心的应用开发理念。一是把“数据仓”建设放在首位。统一数据标准和规范,打破业务壁垒,将商事登记主体信息和省市局“四品一械”审评审批数据进行全面整合,直接归集分散在市局本级和各区县(市)局、功能区分局共性的全业务日常监管数据,形成市场监管信息资源库,为市场监管大数据应用平台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资源。二是建立数据查纠保鲜机制。完成“四品一械”主体核实和问题数据的查纠工作,解决主体底数不明、数据不准等问题;通过与政府其他部门数据的比对分析,剔除“僵尸数据”;确保各应用系统建立数据查纠保鲜机制,按照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从一线使用人员现场核查主体数据、数据维护人员审核修改数据、到审核后进入数据仓,形成闭环的数据查纠流程。三是突出数据交换共享服务。建设数据归集接口系统,将系统内部需要保留独立运行的软件系统相关数据、县级局需要保留的共性数据、其他政府部门通过政务云计算中心交换共享的数据归集到“数据仓”。建设针对系统内外纵向和横向的综合业务数据服务平台,以及面向公众的开放数据服务接口系统,按照确定的分类共享数据范围,为系统内外提供安全、标准、规范化的业务数据服务。

  二、数据的关键是数据流的“鲜活”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个系统建得好不好,评价的标准永远只有一条,就是这个系统是否有生命力。生命的张力在于血液,而鲜活的、准确的数据正是数字化社会的“黑金”。数据的生命力,甚至比程序更持久,程序会不断升级换代甚至退出使用,但保存的数据却会继续存在,其价值可能与日俱增,历久弥新。离开源头数据,即使有再好的业务模型,再畅通的共享机制,再入木三分的分析都是空谈,因此,对源头的数据怎么重视都不过分。之所以在综合业务系统开发过程中把移动端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因为我们源头的数据不是凭空得来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靠着基层一线的同志的辛苦付出,通过办理注册登记、受理行政许可、开展执法检查等履职行为,不断归集、整理、生成相对应的数据,才有了可供我们使用的海量数据。为此,在开发综合业务系统的时候,我们对基层一线使用者的体验尤为重视,尽可能让系统好用、易用,又能够吸引他们常用,最终都是为了采撷那掬数据的活水。

  一是好用。俗话说,鞋子好不好穿,只有脚知道。基层作为我们市场监管部门的脚,对平台建得好不好、系统好不好用最有发言权。数据要全面畅通,就必须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基层直接面对监管对象,只有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才能直观了解企业客观状况,使得履职更加到位,监管更加精准,反应更加灵敏。我们的系统建设的一条原则就是充分响应基层需求,尽可能打破层级数据开放权限限制,打通各个业务软件之间的数据隔阂,将各类登记信息、许可信息、监督检查信息、行政处罚信息等都归入经济主体名下,及时落地到基层,实现内部信息的“双向流动”和不同业务之间的“多面互动”。这种获取数据的平等性,不仅能弥补基层资源配置的不足,平滑数据获取的层级关系,还能培养干部出对市场监管的自豪感,正向激发工作动力。好用的另一个标准就是确保机器为人服务,不搞花拳绣腿。如将大数据标签技术应用到市场主体自动按需分类,满足精细化监管和精确监管的需要,登记许可事项一发生变化即能自动提醒监管人员落实监管任务等。

  二是易用。简单即是美,系统建设首先要简单好用。要能支持移动办公,要尽可能合并入口、综合集成,使我们的监管执法也能像“最多跑一次”一样,实现“最多录一次”,让数据传递代替基层干部跑动,通过信息化为基层减负。要充分借助技术的力量,既确保基层高效完成任务,又能实现文书规范化和信息准确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的移动执法,打开软件,基础数据资料调取、规范表单文书填报、现场和样品拍摄上传、地理信息定位等功能一应俱全,不管是刚入职的大学生,还是电脑小白的老基层都能一目了然地明确检查任务,并依照提示流程顺利完成任务。能让大家看得到更用得好,实现“技术让监管更简单”、“技术让服务更贴心”的初衷。

  三是常用。数字社会的一大特性就在于数据的跳动频率加快,不断有新的数据产生,并且呈指数级增长。要实现科学监管首先必须取得第一手数据,随着共享水平和互联网水平的提高,一个错误或不准确的数据在系统中游荡越久,被错误使用造成误判的可能性就越大,为此,确保数据的鲜活性至关重要。只有基层一线不断地获取崭新的数据,不断修正数据的精确性,才能支撑整个系统的持续活力和生命力。为此,必须通过培训指导,进一步提高系统干部数据采集能力、分析能力和使用能力,激发使用业务系统的自觉性,为实施动态监管、实时监管和精准监管提供数据支撑。

  三、数据流的价值在于业务流程的契合

  数据的采集源于基层,但需要采集哪些数据,如何在遵循法律规范的要求下高效地获得有用数据,实现具体监管行为,则有赖于业务处室。对数据的采集途径要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移”的原则来设计,要通过顶层设计,以业务流程的实现为目标,让数据流动起来,沿着最优的路径流淌,全力构建覆盖市场监管主要业务的综合性系统。

  通过信息化系统将原则性、模糊性、动态性的执法监管要求,固化为可执行、可量化、可追溯的操作要求,构建对市场主体行为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链。业务处室首先要按照法律、规章的各项要求,以数字化的视角,对具体业务进行重新梳理,形成数字化的拓扑图。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把以往沉淀的数据盘活,再引导进入一条条架设好的数据快速通道,当基层一线人员对具体业务进行操作的时候,相关数据都能准确及时地待命左右,进而完成一次新的数据准确采集。在这个业务流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两个倾听。一个是倾听老百姓的声音,我们“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流程再造就是这个典型,通过听取办事群众意见,掌握群众需求,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路。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关联,深挖和探究更利企便民的服务方式,由粗放式服务转向精准化定制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更好地满足公众个性化、定制化及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第二个就是在流程再造的过程中要倾听基层一线的声音,基层对数据需求以及怎样达成需求往往是最清楚的。要从业务条线的基层应用需求出发,反复论证,探索实施,实现功能完备、时间节点合理、业务表单科学并能为广大基层认可的数字化流程再造。

  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监管需求,做数据模型的架构师。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数据的对内整合归集、对外交换共享、对上形成数据支撑、对下提供数据资源,加快形成数据“向上汇聚、向下分享、按需流动、动态分析”的联动机制。汇聚注册、许可、检查、处罚、检验、监测工作形成的各路数据后,更重要的是要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利用。构建综合业务系统的目的就是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市场监管模式,通过关联分析市场准入、生产经营、投诉举报、违法失信等主、客体数据,通过深化政府数据和社会数据关联分析、融合利用,形成真正的监管大数据,其结果既能满足一线监管工作需求,提高科学监管能力,又能满足政府部门间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和联合奖惩的需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共治水平。

  四、业务流程再造要体现市场监管人的担当

  数字政府转型,对市场监管人而言是战略机遇。市场监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包括对数据资源管理、加工和运用的能力。通过对大数据渗透式、全景式运用,对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数据进行合理挖掘和深度应用,促进数据有序采集、有效聚集、有力交集,使市场监管数据活起来,发挥更大效用。同时,基于市场监督管理大数据中心,逐步形成市场主体景气指数、食品药品安全舆情、市场主体信用指数等智能统计分析,进一步推动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监管。

  在数字政府转型过程中,社会治理模式正从部门单兵作战转向多部门协同管理和全社会协作治理,推动政府间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是必然的趋势,为此我们一定要及时更新观念、开拓思路,站在整个政府的视角来推进整个信息化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内联外合,实现部门间的数据交互共享,放大各部门监管数据的汇聚效应,全面提升监管风险预判和处置能力,实现跨部门联动响应和失信联合惩戒,为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架构采集、分析、提供对应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市场监管部门作为与公众接触密切的一线监管部门,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为公众参与和多元治理提供了可能,为企业自治和承担主体责任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促使各个社会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产生协同效应,释放社会活力。为此,综合业务系统要为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提供技术保障,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方法,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初衷;要探索优化完善“一证一码通办”公众服务开放平台,实现企业一次申请、同步推送、关联提醒、分类处理,通过信息化手段,把各登记部门的“串联”关系转化为“并联”关系,多渠道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要借助大数据平台开放数据,让普通民众共同参与,强化互动,来解决政府无法完成的、棘手的问题,在市场监管部门管理能力提升的同时,提高政府公信力。

  在此轮机构改革过程中,省政府层面已经成立了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该机构成立的目的就在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与政务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管理公共数据资源和电子政务,推进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市场监管部门掌握着海量数据,势必应成立专门的数据分析部门,配备专业人才,强化对数据的有效整理、建模分析和全面共享,充分挖掘和释放数据红利,加速推进市场监管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3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化的高速发展,对于企业的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信息科技时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必经的阶段。

  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数字化转型升级?

  2020年5月13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发布“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倡议。倡议提出,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共同构建“政府引导—平台赋能—龙头引领—机构支撑—多元服务”的联合推进机制,以带动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为重点,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提升转型服务供给能力,加快打造数字化企业,构建数字化产业链,培育数字化生态,形成“数字引领、抗击疫情、携手创新、普惠共赢”的数字化生态共同体,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简单地说,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来推动企业组织转变业务模式,组织架构,企业文化等的变革措施。

  2020年2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种催化剂,正在加速变革企业培训数字化转型的进程。当前,企业培训进行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学校在后疫情时代存续的命脉。

  通过这几天的数字化转型培训学习,谈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粗浅理解。

  1.构建在线学习系统

  安全培训要实现数字化转型,第一步就是构建电子学习环境,为全员创造一个电子化学习环境。企业在线培训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学习的平台、内容和运营管理等。构建在线学习系统,需要进行系统地规划和建设,既要从集团的战略与安全理念出发,让在线学习系统的定位和内容更符合企业和员工的需求。

  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提高人员学习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以便培训的管理人员借助科学的运营手段激活员工的学习动力,促进安全培训效果转化。

  当前,我们的安全培训平台虽然初步搭建起来,对疫情期的培训起到了应有的补充作用,但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针对文化程度偏低的一线技能工人,受其领悟和接受的程度不同,不能够很好地参与进去,影响到了培训的最终效果,这是下步安全培训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再就是在线学习的后期培训效果及质量的跟踪方面,尚有很大的欠缺,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学习的真实情况,仅仅凭考试成绩的反馈应该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从平台的功能完善上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还有就是学员对在线学习的认可度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培训需要注意的地方。

  2.教学资源在线化

  在线培训系统上线后,需要将安全培训教学资源在线化,包括课程、案例、文档、测试题等,从而可以为培训学员提供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新技术新工艺、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等资源。在线培训教学资源是学校做为培训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没有足够的在线教学资源,在线学习系统就像天上的城堡,即使它被构建,也正在崩溃。

  当前学校录播室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这非常好,将有利于推进安全培训有关的微课、慕课等线上课程的录制,丰富线上培训教学资源。

  我们安全培训部将利用好录播室的功能作用,提前做好下年度有关在线课程的制做,及早准备,完善和丰富线上安全培训资源。

  再就是做好录播课程的.同时,根据国家、省、市及集团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做好线上直播课程的准备,做到及时、有效,跟上国家的安全生产形势的要求。

  总之,数字化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企业的安全培训而言,数字化技术为我们武装和丰富了培训方式和手段,我们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为集团的十四五顺利开局做好安全培训的保障工作。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4

  一、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性的创新变革。

  系统性的变革创新中,既有管理层观念的转变,也要有全体员工观念和理念的转变,大家都需要认识到变革的重要性,并积极推动变革。这个过程中,企业不光要有战术上的准备,还要有数字化转型的战略规划、数字化治理的顶层设计、企业数字化的架构规划。

  二、数字化转型需要精准性的角色定位。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依托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来倒逼,例如企业和供应商对接,和用户对接,了解对方需要哪些数字化的衔接匹配,并借助信息技术服务商的服务,来完善企业各个环节数字化的保障。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全局性的数据管理。

  数字流是企业生存的血脉,在数字化转型中,企业需要把数据的产生和管理看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一是构建企业大数据中心,二是构建敏捷高效安全的企业信息系统,三是构建企业数据开发利用统一支撑平台。

  四、企业数字化转型也是一个持续的迭代创新过程。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在推进中不断完善、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以适应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以推动社会运行模式的变化,让企业创新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动力。

  五、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灵活的机制保障。

  要构建适应数字化发展的企业管理运行新体制机制,让企业上上下下都愿意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企业的不断进步。

  六、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敏捷性的组织结构。

  对中小企业来说,可以借鉴一些大企业已经有的实践。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形成的组织结构,更多强调的是流程型、平台型和网络型,强调小团队+大平台,并且通过自组织、多角色实现快速变化。工业化时代强调的是分工,数字时代的组织效率,来自于分工基础上的协同。

  七、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可靠性的安全屏障。

  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当中,客户的信任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的客户数据是一个企业非常关键的业务资产,信息化系统内外部数据的安全,必须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

  八、核心管理者的思想转变。

  对于企业来说进行一次转型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企业进行转型离不开企业内部员工的共同努力,如果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对于转型的态度消极的话那么转型路就会走得很艰辛,所以企业组织人员和战略层面的思维转变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中之重应该被重视。

  九、技术的重要性。

  因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有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否则在生产、客户服务等方面无法达到数字化转型的要求。

  十、企业进行转型具体方案的制定。

  这是实现企业转型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企业不能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转型方案转型就无据可依,方案作为转型的方向和目标能让企业更快的实现转型。当然我们在制定相关方案的时候一定要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管是现阶段的发展、业务的范围还是对于数字化的接受能力等等都要深入了解为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5

  目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其中,具体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形态、数字消费者、数字政府等方面。社会的数字化率,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数字化水平的新标准。

  中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已取得重大进展

  从 1999 年“政府上网年”开始,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已走过了20 多年,全国数字政府的形态基本上展现出来了,体现为四个特点:一是由碎片化转变到整体性;二是由封闭转向开放;三是由过去的部门协调转向现在的整体协同;四是从手工作业转变到智能智慧。

  我国数字政府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四个原因:一是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的保障;二是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三是公众对政务服务的新诉求,医疗、教育、保障性住房、养老,老百姓对政府服务的诉求也倒逼我们加快数字政府的建设;四是政府多年在信息化领域的耕耘,在政务服务应用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多成绩。

  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

  政府信息化走到今天,是数字化的作用。而数字政府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对数字经济又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引领作用。目前,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

  在疫情和贸易摩擦双重影响下,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都面临一系列新问题。疫情导致全球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仅是当务之急,也面临多重压力。

  在这种新形势下,数字经济有望成为中国应对全球经济低迷风险挑战,推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增长、转型的新引擎。中央政策导向非常明确,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新经济体系,在政策引导下,将产生新的经济形态和业态。2019 年,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 35.8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达 36.2%。可以说数字经济在改变中国经济结构中已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要双向发力

  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个省市推动经济的主要抓手,但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整体双向发力。所谓双向发力就是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做文章。数字产业化可能受到的影响很多,各地的情况差异很大,要量力而行。比如,发展芯片产业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发展云计算,则需要考虑电力、土地等要素。因此,西部是较为理想的选地。此外,人才和技术也是各地区发展数字产业

  化的重要依据。而产业数字化的重点是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从而提升产业数字化能力和水平。

  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一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城乡分布、区域分布和行业分布方面有比较大的差异。一般来讲,广东、江苏、浙江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区域,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好,西部地区数字经济一般基础较为薄弱。

  二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存在薄弱环节。融合发展体现在宏观层面,也在微观层面体现出来。宏观层面来看,产业融合发展深度、广度存在不足。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和一些行业对数字产业与数字化融合价值认同有缺陷。

  三是数字经济人才相对紧缺。虽然,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在核心技术研发、大数据挖掘应用等领域的人才储备不足,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因素。此外,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等还没有整体形成。

  对此,要加快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健康有序的发展格局。

  一要加大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5G 是数字基建的网络支撑。根据工信局统计数据,我国已建成 5G 基站超过70 万个,地级市以上已基本覆盖。这是我们打造新基建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工业互联网也是新基建中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大力发展。目前,全国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总计已有上百家,“工业互联网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并非孤立存在。比如,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交叉点,工业大数据是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的交叉点,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以原材料、机器、信息系统、控制系统以及产品、人等各种要素的互联为基础,通过工业数据的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为此,应抓紧工业互联网的布局。

  二要加快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推动产业活动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实现产业上下游无缝对接、配合联动,及时回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升级,实现智能化、平台化、品牌化发展。例如,新媒体融合平台上线的“新花城”在广州市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数字化经济的范例。

  三要提升数字治理的能力,有效整合数字资源。数字治理在当下非常重要。要着力破解“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沟通数据

  难”的问题,打破“数据不通、网络不通、业务不通”的限制,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一体化政务服务。然而,“三跨”的难度在于数据治理,数据是瓶颈。因此,从总体的发展来看,数据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提升数字治理能力,这对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通过有效数据治理,可以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统筹能力。另外,当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建设数据中心,在此过程中,要防止浪费和一哄而起。数据需要的是数字整合和统筹,要防止数字中心“遍地开花”,造成重复浪费。对此,可通过工业大数据的有效治理,提高智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数据共享能力。

  此外,要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营商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才环境,需要各地有为政府大胆创新,政府环境好了,才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数字化建设。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相关文章:

数字化转型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08-23

数字化转型心得体会(精选13篇)08-23

银行数字化转型学习心得(精选5篇)08-23

转型,不转型作文05-06

公司转型培训心得体会02-26

课堂转型心得体会06-01

银行转型发展心得体会07-26

公司转型心得体会07-23

渠道转型培训心得体会09-13

网点转型心得体会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