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集序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兰亭集序说课稿(精选7篇)
说课是教学设计和授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说课可以帮助教师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说课稿(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兰亭集序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常。抒发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二、说学情
学生对山水游记类散文比较熟悉,对于自然风光也有自己的体会,但是由于生活阅历较浅,高一的学生在理解本文作者表达的生死观时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抓住关键语句,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来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引领学生去读书,去理解,去思考,这些问题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掌握文言知识,把握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体会,学习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理解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由“乐”到“痛”再“悲”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品味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学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在16个字:寓教于乐、以读促思、高潮迭起、气氛热烈。根据以上的教学思想,我将主要采用朗读体会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朗读体验,相互交流,辅助采用引导启发法、讨论法,读文找句,提出质疑。
对于学生而言,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读、思、议、悟”的方 式,力求做到文路、教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书法导入,激发兴趣
课前出示中国古代名家书法图片,学生鉴赏和竞猜作品。
今天我们不仅欣赏到其书法美,还要跟大家一起来欣赏文章的美。下面我们看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佳品,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其文的精美绝伦。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同桌之间可以交流朗读体会。读完,引导学生解决以下三个任务。
1.解题,明确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学生分享课前搜集关于王羲之的生平和作品,以及写这篇文章的资料背景,其他学生补充讲解。明确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官至右将军,故后世称为“王右将军”。当时与会者共有42人,饮酒赋诗一共写下了37首诗,后来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成册,并写了一篇序文,这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3.检查反馈
(1)解决生字词
教师检查反馈学生课前预习的字词成果,幻灯片出示加点字词,指名学生朗读。点拨课文中某些字词的读音和写法。
(2)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提出预习时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疏通文意。
(3)整体感知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概述文章内容。明确课文主要由点叙宴集盛,抒发人生感慨,交代作序目的三个部分构成。
(4)朗读指导
学生再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环节三:析读课文,走近盛会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析读部分我分为走进盛会,感悟盛会两个板块来进行。
首先,走进盛会
这里我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我预设学生会从以下内容分享感受。
内容一:点叙宴集盛况
在这一部分我会提问学生:作者如何记叙盛况的?提示学生从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环境、天气、活动等方面从文章找到相应的词语了解盛况。接着,进一步提出,“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呢?这句话在第一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点名学生总结,作者-共谈到了五乐。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是为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备,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内容二:抒发人生感慨
这一部分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因何而痛?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要点。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
然后,感悟盛会
我会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第三部分,提问学生: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生命与时光易逝、人事变迁、终期难测,在如此短暂的生命里,当时的一些文人士大夫,他们都在做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提 到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即:“或取诸怀抱,悟言- -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适时结合当时“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畅谈时人追求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原因。
环节四:品读课文,总结写法
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
环节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在作业环节,课后搜集儒、道与魏晋士人的生死观,谈谈你的感受。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形象直观,清晰地展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学生抓住重点,从事件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兰亭集序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本篇是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第二册的第三单元的第八课,该单元主要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说明中指出,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述,它还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这就提醒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时,重点在于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哲理。反复阅读这些文章,体会其节奏、语气和韵味,有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文言语感,同时增强我们对自然之美的感受能力,借自然之美理解作者内心情感的领悟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我设定一下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理解文中作者行文所包含的三种情感之间的不断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本的节奏、语气和韵味,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培养学生系统的归纳文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品味作者之“乐”“痛”“悲”。
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设置本课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文中作者行文所包含的三种情感之间的不断变化是本课时需要学生掌握并体会的重点;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理解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的感慨,认识到作者感叹中蕴含的积极之情。文中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人生哲学,学生需要在没有生活经历的前提下感悟是本课时的`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文言常识,结合在大量古代诗歌的学习后,结合这样的优美散文是必要而且必须的。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以后的古文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奠基作用。另外,高一学生主要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而且他们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给与他们引导,培养他们通过独立学习和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会把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科我将主要以引导启发法为主,同时辅之以阅读指导法、感情诵读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体现了教学中的启发性原则,不断通过提问、设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的教学更关注学生感悟文字美的能力,通过有感情的多次诵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力。
四、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通过教学,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中,不仅让他们获得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沟通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首先我会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一次和子路、曾皙,冉有等几位学生一起谈论志向问题。当问到曾皙时,曾皙答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的春风沂水大得孔子赞赏。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春风沂水的三月,在那崇山峻岭的茂林修竹之中,亲密的朋友携手而来,席地促膝侃侃而谈,那该是何等怎样的乐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光的长河,走进那兰亭,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利用故事,可以减轻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利用问题,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带领他们认识“序”这种文体,一般放在书或者文集的前面,是说明书籍著述或者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有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同时,让大家主动积极分享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王羲之的资料。通过自己动手查阅资料,锻炼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熟读文章,梳理文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结合课文注释,解决重点字词句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梳理出文中大意,同时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再次阅读文章“课文表达了游玩儿过程中作者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关键字词”。我会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无论他们给出怎样的答案,我都会给予鼓励和反馈。这样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总结出作者情绪情感的变化过程“乐——痛——悲”,这样文章划分成三大部分。
(四)研读文章,赏析词句,
在理解文意基础上,通过文意体会作者情感,依次思考并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又为何而悲?这些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利用这个问题,培养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领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这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讨论中相互激发思考,迸发观点的火花,课堂气氛进入最活跃的阶段。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派出代表分享自己的想法。
(五)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让学生再次身处情景之中,感悟作者情怀。
我将指导学生齐读文章,并尝试背诵。
在课堂结束阶段,带领学生回顾本节内容,鼓励他们积极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布置作业环节,王羲之在文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我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请同学们用“生命如……”这样的句式写一句人生感悟,或者试着创作一首感悟生命的诗歌。
兰亭集序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这一单元几篇文章都是探索人与宇宙的关系,思考人生的意义。本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学情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在学习中有点障碍。学生如果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点拨,就能感悟人生的哲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学情及课标要求,我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虚词的意义用法,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会文章语言精美;借助注释、工具,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文的学习,获得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并理解全文。
难点:理解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六、说教学过程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两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导入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两千多年前,史学家司马迁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诗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对人生进行过探索思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兰亭集序》,去感悟他的思想。(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由学生完成,读课下注释)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课前预读。
2、堂上听朗读录音,学生校正。
3、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难点做好圈注。
(四)合作探究
1、全文共四段可分为几部分,试从每部分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明确:通过文章结构的梳理,引出乐、痛、悲的情感变化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从而引发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
乐——(1、2)集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五)拓展延伸:说说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点拨]
东晋时因为政治原因,人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由此可知,观点是积极的。
(六)堂上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说作业:
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写一篇小文章 字数不限。
八、说板书设计
板书方面,我力争简洁明了,采用语词式板书,既点名本课的教学要点,又方便学生理解、识记,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兰亭集序(王羲之)
乐——(1、2)集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3)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4)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总之,在教学中,我会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力求将语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每一个学生在每节课上都有所进步、有所收获。
兰亭集序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篇是必修课本的最后一个问题探讨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专题有两个功能:一是对前面20个人文话题的自然升华,由对"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若干具体问题的思考,生发为对人之所以为人,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等终极问题的追问;二是这些文本本身对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具有引领功能,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丰富的课程价值。第一板块的两篇课文都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富有哲理思辩的。《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作者的生死观,虽然有人生无常,"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但一反魏晋时期流行的消极虚妄的人生态度,暗含把握当下人生,不宜空谈玄理的真实乐观的态度。我想教学时应从文本出发,牢牢抓住的核心观点,注意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把蕴含的思想内涵挖掘出来,使文中包含的人生境界深深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作品展现的诗意的人生境界,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山水审美情怀和他们精神超越的优美姿态。
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
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目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二、说教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但这种做法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尝试改变文言文教学思路,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诵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我把自己的思考设计为"文言文五步诵读法":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情感,四读品味评价,五读回味理解。《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但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为了清楚的体现我的"文言五步诵读法",我把两个课时放在一个整体中)
1,诵读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诵读都有目的,每一遍诵读都有任务。通过诵读,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进行面对面地沟通与交流,产生心灵之间的感染与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3,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精心运筹下,以小组或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教学要点或专题,展开议论甚至争辩,从而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具准备
王羲之生平简况,王羲之兰亭集序书帖影印,兰亭集序录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古人对生死进行的'哲理思考引出王羲之对生死的感悟。
(二)作者,作品以及文体简介
结合课下注解①了解作者后欣赏插图,再在幻灯上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知识目标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五步诵读
1、第一遍诵读:听录音范读,小声跟读,完成以下任务。
(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3), 给生字词注音。
2、第二遍诵读:自由诵读,完成以下任务
(1),同学指出文中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幻灯片展示字词句)
3、第三遍诵读: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要求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4、第四遍诵读:学生代表有感情朗读
学生代表带着感情诵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第一段中,作者的乐因何而生
(2)第二段中,作者的痛缘何而来
(3) 第三段中,作者的悲由何而发
5、第五遍诵读: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的理解)
(四)讨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1)作者由乐转痛有无道理
(2)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3)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五)小结
《兰亭集序》历来被誉为书,文兼美的艺术珍品。作者一扫风靡流行的骈偶时尚,以清新自然的散体笔法记述了那次在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雅集盛会;并触景生情,临境兴叹;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价值的感悟与自然真谛的追问,坦诚且酣畅地倾诉于人性觉醒的启示录中。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佳作,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这一曲生命之歌的巨大魅力。
兰亭集序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一篇文言文。本文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兰亭集会所创作的一篇序文,不仅文笔优美,而且在书法上也有极高的价值。文章以“乐”字开篇,描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由“乐”转“痛”,抒发了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最后以“悲”字作结,表达了对生死的看法。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二、说学情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但是,对于文章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复杂的情感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分析。此外,学生对于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了解较少,这也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翻译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宝贵,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乐”到“痛”再到“悲”的情感转变及其原因。
评价作者的生死观,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五、说教法
1.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之美,同时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 点拨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3. 讨论法
组织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
学生在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合作探究法
学生分组合作,对文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归纳总结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七、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范读课文,强调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3. 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
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翻译情况,重点讲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4. 研读课文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结构,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探讨其变化的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的生死观,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看法。
5. 总结全文
教师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进行总结。
强调本文的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
6. 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生死观的思考的短文。
八、说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乐——兰亭盛会
二、痛——人生短暂
三、悲——生死无常
兰亭集序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此类散文多以描写景物、记述游览经历为主。但在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绘中,往往融入了抒情、说理的内容;在记游览胜的同时,常常倾注了作者个人的志趣和感慨。像《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月、山川的同时,抒发达观超然的情绪。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一是赏析山水风物的自然之美与抒情谊认的情理之美;二是品味优美语句,感受古文的语言之美。高一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实词的意义、“之”“于”“所”“夫”等重点虚词的含义、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作者感情变化的把握,以及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背诵全文,是本文教学重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到痛到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4、背诵课文时,要提示学生抓住文中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通”“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件谜一样的珍宝,它就是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关于这幅绝世珍品的'下落,传说很多,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入了墓中。我们在责怪这位自私皇帝的同时,还能感到一丝欣慰,因为尚有唐朝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摹写的兰亭帖流传于世。我们在鉴赏书法美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欣赏其文描写的兰亭胜景,品味作者在景中寄寓的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二)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禊事: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咸:都。修: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极,穷尽。娱,乐趣。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第1、2段为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渲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是轻松愉快的。
第3、4段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抒情、议论,作者由美景妙时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他认为人生的快乐是有极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就会死亡。作者由“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认识,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虽然文中的寿夭、生死不能自由决定,从而有些伤感,但作者仍然认识到盛衰、生死是必然的。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故着文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兴可乐也”的感受。
原因有四点:
一、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聚会的地点环境
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是文人雅士喜欢的游乐形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想一想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
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兴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记忆。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四)分析体会语言特点
1、品味生动、准确的语言
如:“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句中“一觞一咏”四个字,写出兰亭集会上的两种主要活动:饮酒和赋诗。文字简洁,情态生动传神,尤其是两个“一”字,巧妙写出了与会者快乐的神态。
2、体会工整、华丽的对偶
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前句写遥看宇宙,思绪飞扬;后者写回望大地,
万物葱茏,心潮澎湃。感情美与形式美达到高度统一。
3、品味骈散结合、错落有致的语言特点
第三段文字写出,尽管人们的生存方式不相同,但思想却是相通的:热爱快乐,为流逝的欢乐时光伤感。句子形式灵活,有骈句,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节奏明快,有音乐美;其他多是散句,长短不一,错落中见精致。
(五)总结全文
《古文观止》评《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然逸少旷达人,故于苍凉感叹之中,亦有无穷逸趣。”东晋名士崇尚老庄,爱谈玄理,大多思想虚无,不务实际,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消极无为,认为人生像浮萍随波逐流,漂到哪里就是哪里,死了就死了,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作了委婉的批评。他借古人的话说“死生亦大矣”,又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明了对生死问题的看重。
(六)收集其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然后谈谈自己生死的感触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藏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死问题,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住的重要话题。
兰亭集序说课稿7
一、说教材地位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鲁人版必修三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文明的踪迹,这篇序言代表了曾经辉煌一时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我们应该重温并永恒铭记。它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说课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习这类课文要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教材更体现了这样的一个理念。另外,学生是在高一下半学期接触到这一课,他们虽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很薄弱。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序文的特点,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归纳积累文言字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背诵课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的文言现象,归纳文言实词虚词的义项;
(2)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疏通文意。
2、讨论质疑法,通过讨论交流疏通词句及设计的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又可以解决疑难。
3、归纳展示法,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小组内要及时归纳讨论成果并积极展示。
六、说教学过程
导入:
以课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和《兰亭集序》的图片导入
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领略王羲之书法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兴趣。
1、目标展示
目的使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学习重点。便于检验学习效果。
2、 简介作者并介绍序
让学生读导学案上有关作者简介和序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简要了解一下序的内容、分类。
3、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标划重点字词。
4 、教师范读
通过老师的范读,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注意一些字词的读音,比如禊、觞、怏等;常考名句中易写错的字词,比如禊、 激、觞幽等。同时, 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使学生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精练优美、自然清新语言之美。教师相机有针对性的做朗读指导。
5、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
基于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先解决阅读理解上字词的障碍,因此我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预习时存在问题的词句的环节。
由学生四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合作,这个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把重点的多义实词,如:毕、咸、修、引、次等,重点的虚词,如 之、以、其等,词类活用和句式,归纳整理在导学案上,讨论总结并分组在黑板上展示,讨论不能解决的难句,教师加以讲解,教师重在点拨,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好词句疏通工作。
6、再读课文。
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再次朗读课文,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接着分析课文理解思路,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和字词。这一环节既可以让学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情感思路,又可以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在明确文意的情况下,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作者的感情是体现在乐、痛、悲这三个字上。但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上的局限,他们很难理解作者在游乐的时候为什么会生出悲痛之感,这也是学生理解文意的难点。根据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一:作者的乐由何来?(要求学生结合文本思考,回答)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而痛?
问题三:痛与悲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质疑法)
问题一是对文本的分析比较容易解决。问题二需要老师结合着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过的文章、名句加以引导去感受作者对美好易逝、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如: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庄周的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这样学生就能顺畅的理解文中作者由乐到痛 的情感转变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死和生都是大事,作者为何而痛?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这部分也是本课的难点,我准备这样来突破:让学生回顾当学案上的时代背景,东晋士大夫们深受老庄思想影响,玄学、清谈之风盛行。而王羲之的人生观是反对清谈,颇想有所作为,联想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自己的处境及在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之痛,怎不令他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真正含义,也在于此。
设置问题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悟:俯仰古今,人们对死生问题都会发出同样的感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一般的痛,由一己之痛想到天下人之悲,是千古同悲。
7、能力拓展
根据《兰亭集序》中的有关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王羲之与文人墨客在兰亭集会的盛况,100字左右。
设置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8、布置作业
(1) 背诵全文
(2) 归纳整理文言词语
(3) 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并欣赏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相互交流。
【兰亭集序说课稿】相关文章:
兰亭集序说课稿01-12
兰亭集序说课稿01-12
《兰亭集序》的说课稿02-01
《兰亭集序》说课稿04-13
兰亭集序说课稿04-13
兰亭集序说课稿集合01-11
《兰亭集序》说课稿优秀05-26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说课稿02-10
《兰亭集序》的说课稿范文通用05-08
兰亭集序说课稿15篇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