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

时间:2023-10-27 16:33:24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 我要投稿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

  一、观后感的格式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二、《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1

  作为一部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电影《跨过鸭绿江》用“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全景记录,使得作品有如一本“影像”历史。大到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和战役布局,细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战斗故事,都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

  同时,作品在追求史实性的基点上展现艺术的表达力,力求达到历史真实和想象真实的平衡与交融,有温度、有亮度、有浓度地传递家国情怀。

  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先后投入三个多师六万余人的兵力,发射炮弹一百九十多万发,投掷炸弹五千余枚,山头被削低了两米。电影《跨过鸭绿江》不仅高燃再现了这场悲壮的战役,还用镜头深情致敬了不容忘却的英雄们:以身体堵住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黄继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用尽最后一口气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孙占元;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毙伤敌人280余名的新战士胡修道……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守阵地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中国人永远敬仰的精神高地。

  带领观众重返真实场景,回顾立国之战,正是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英雄的勇敢无畏、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更以史为鉴,从中汲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力量。

  有别于同类型同题材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影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全面展示了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过程。

  影片不仅具备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的全时空格局,陆续展示了两水洞、黄草岭、飞虎山、三所里、松骨峰、长津湖、汉江、铁原、上甘岭等标志性战役和战斗,宏观勾画出史诗般的战事全貌,还呈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战斗场面,多角度还原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在讲述国际格局突变时中、苏、美三国领导人作战指挥思想博弈的同时,影片展现了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思维,也展示了以彭德怀为统帅的指挥员们的战场谋略,以及全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和平正义、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方位呈现出我们为赢得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的牺牲和努力。

  如此超大的体量,在国产电影领域堪称罕见。项目的难度和强度、内容的浓度和密度可想而知。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影片,《跨过鸭绿江》浓缩了总台“锻造精品,重塑高地”的信念和热情。近年来,总台在制作推出优质内容的同时,不断扩充创作题材及体裁品类,努力完成破圈层的爆款传播,将“总台出品”这个金字招牌打磨得更加闪亮。

  在已经上线的电影《跨过鸭绿江》预告片中,激烈恢弘的战争叙事、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深深震撼了无数观众。彭德怀司令员用军礼向战士们致敬,经历了残酷战斗的战士们哪怕是冻死,也要高傲地耸立在自己的阵地上,为身后的祖国和人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铁血长城,这是最壮阔的军容,亦是最盛大的`军威!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2

  电影《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影片兼具史实性、艺术性、思想性,从国际视野出发,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从中央领导的战略思维、志愿军将领的战场谋略、前线志愿军战士的浴血奋战等多个维度,再现了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中一场场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战斗,全面还原了71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历史,全方位呈现出我们为赢得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的牺牲和努力,弘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权霸权、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钢铁意志和顽强品格。

  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的首部故事片电影,《跨过鸭绿江》浓缩了总台“锻造精品,重塑高地”的格局和情怀。经过十个月的努力,电影《跨过鸭绿江》在坚持历史纵深、国际视野、美学品格、史诗风范的基础上,优化内容、打磨细节,基于历史背景与事实,强化有利于调动观众情绪的故事场景,在追求史实性的基点上展现艺术的表达力,力求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与交融。

  有别于同类型同题材电影,电影《跨过鸭绿江》引领观众走近真实的英雄,重返真实的战场,整部影片犹如一本“影像”历史,具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定档主海报将戎装严整、汇集成铁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这一气吞山河的历史画面定格。人物版海报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目光如炬、神态坚定,方寸之间彰显大将运筹帷幄的谋略和底气,密切关注着朝鲜战场的每一项战报。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50军军长曾泽生、63军军长傅崇碧三位军长战场指挥、知难而上的刚毅神态也在海报中生动展现。同时,镜头还深情致敬了不容忘却的英雄们: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以石头充饥死守阵地、率领全团浴血奋战,打出志愿军军威的战斗猛将范天恩,展示出一线战场的极度残酷,彰显出革命先烈“人生无处不青山”的伟大品质。从预告片中可以看到国际格局的波云诡谲、一线战场的惨烈恢弘、复杂战事的瞬息万变,更能感受到我军应变之迅速、应对之从容,经历了残酷战斗的战士们哪怕牺牲,也要高傲地耸立在自己的阵地上,为身后的祖国和人民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铁血长城!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深深震撼着无数观众。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威望,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使中国人民志愿军经受了现代战争的锻炼,特别是取得了现代条件下依靠劣势装备战胜优势强敌的宝贵经验。同时,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锻造出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国际主义精神构成的“抗美援朝精神”将永远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电影《跨过鸭绿江》用光影纪录历史,再现了71年前的硝烟烽火和可爱可敬的革命先烈,有温度、有亮度、有浓度地传递家国情怀。让观众感怀先辈们舍生忘死捍卫国家主权的同时,将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历史经验和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融入到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3

  作为一部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电影《跨过鸭绿江》的故事走向、历史事件、领袖人物和相关的重要形象都本着尊重历史、忠于历史的创作原则,大到风云诡谲的国际格局和战役布局,细至有血有肉的英雄群像和战斗故事,都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这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是一次新的尝试。 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认为:自1956年电影《上甘岭》出品以来,在抗美援朝专题影片创作中,以“实名制”来塑造角色,《跨过鸭绿江》是笔者所见的唯一一部。 影片在追求史实性的基点上还力求达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平衡与交融,有温度、有亮度、有浓度地传递家国情怀。据悉,为拍好这部作品,主创团队在筹备期间认真研读史料、仔细对待每一个拍摄细节,大到一场战斗设计,小到一封电报,都力求真实还原。全片无论是人物造型、空间场景,还是最终的视听呈现,都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以此作为对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最好的致敬!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认为:影片《跨过鸭绿江》应是第一部将纪实性、全景式、传记性和心灵性汇为一体去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它有突出的纪实风格,尝试以全景再现战争奇观;它还是传记性的,以彭德怀司令员为主视角去透视战争中人的境况,尤以“心灵辩证法”的笔触去摹写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产生出直指灵魂深层的强劲力道,表明国产战争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迈出了新的有力步伐。 电影《跨过鸭绿江》在展现中央领导战略思维的同时,还深情致敬了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从志愿军38军军长梁兴初、50军军长曾泽生、63军军长傅崇碧,到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的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烈火烧身也不暴露目标的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以石头充饥死守阵地的战斗猛将范天恩和全体335团指战员......激烈恢弘的战争叙事、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深深震撼着无数观众。

  硝烟已散,山河无恙,昔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卫家国的英雄儿女,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评论所言:激烈恢弘的战争叙事,饱满地凸显了那些永远屹立在天地之间“最可爱的人”感天动地的英雄群像。白雪丹心,悲壮的呐喊、深沉的表白,回响在我们的心间。胜利高地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青春、热血和生命的坚守。过江的不仅是一支威武之师、正义之师,更是一个伟大的战无不胜的民族!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4

  《跨过鸭绿江》是一部“全景式、史诗性”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作品。相比以前的国产战争巨制多以系列电影的方式出现,《跨过鸭绿江》将横跨两年零九个月的恢弘战事浓缩在一部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如此强度、密度和浓度,在国产电影领域堪称罕见。 影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讲述,全面展示了从战前国际形势的快速演变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涉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对战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的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过程。 影片不仅具备东西两线和五次战役的全时空格局,陆续展示了两水洞、黄草岭、飞虎山、 三所里、松骨峰、长津湖、汉江、铁原、上甘岭等标志性战役和战斗,宏观勾画出史诗般的战事全貌,还呈现了突袭战、防御战、运动战、阵地战和坑道战等多场不同特质的战斗场面,多角度再现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身影。

  在讲述国际格局突变时中、苏、美三国领导人作战指挥思想博弈的同时,影片展现了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思维,也展示了以彭德怀为统帅的指挥员们的战场谋略,以及全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和平正义、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方位呈现出我们为赢得这场艰苦卓绝、震撼人心的伟大战争的最后胜利所做的牺牲和努力。 影片的“全景式、史诗性”也是最为业界专家所称道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认为:《跨过鸭绿江》具有战争电影大片特有的史诗气质。在观影中有一种置身沙盘推演,纵横“游观”全局,领略战争起落,斗智斗勇的酣畅淋漓感。 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周星表示:影片宏观展示抗美援朝的大全景和战略主帅们的运筹帷幄,中观把握各个战役之间大部队的调动布局与敌我双方对峙的惊心动魄,微观体现具体的基层部队将士们的品性血性和精神气质,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副院长、文艺评论家贾磊磊认为:电影《跨过鸭绿江》在一系列血火交织的镜头中表达了创作者关于国家的生死存亡、民族的安危荣辱、社会的强弱兴衰、军队的胜负成败这类重大历史主题的深刻阐述。影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71年前抗美援朝战争是如此地艰苦卓绝,如此地撼天动地!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5

  看完跨过鸭绿江这部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这部电影生动地描绘了抗美援朝战场上艰苦、惨烈的战斗场景,展示了志愿军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迎难而上的责任担当和不怕牺牲的革命斗志。

  当我看见我们的“冰雕连”那些年轻的志愿军们为了不被美军发现,在零下三四十度的情况下趴在雪里一动不动,我身子一颤。因为平常我们穿着厚厚的毛衣棉袄在零下几度都会感到冷,我难以想象他们穿着那么单薄的衣服趴在雪里的感觉。

  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美军所有士兵都有一件大衣,里面穿着棉服,厚厚一层,到处都裹得严严实实,而志愿军们却只有薄薄的棉服和帽子。晚上气温更低了,他们就几个人抱在一团,互相取暖。有时一夜过后,就有好几个人悄无声息的牺牲了。美军的士兵却能躲在帐篷里,热咖啡、热牛奶、供暖气,无限供应。但是美军就这样也发生了大面积的冻伤,可见这天气是多么寒冷,而我们的志愿军们却能够都不做声不做气地坚持守在阵地上,实在令人敬佩。

  志愿军的食物也非常稀缺,能每人分到一个土豆都特别开心,可在这么寒冷的温度下,土豆都被冻得硬邦邦的了,为了不暴露地点,不能生火,他们只能把土豆放在胳肢窝底下捂热。而美军却时刻都能保证一日三餐,还能吃上肉。后勤上这样巨大的差距要是换了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来恐怕都会绝望。我们的志愿军怀抱信仰,因此无所畏惧,创造出了奇迹!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在后来更惨烈的战斗中让世界震惊!

  那一刻,我潸然泪下!正如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说:“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跨过鸭绿江》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跨过鸭绿江电影心得体会12-19

《跨过鸭绿江》电影心得体会12-17

最新跨过鸭绿江电影心得体会12-18

关于《跨过鸭绿江》电影心得体会12-16

《跨过鸭绿江》电影心得体会范文12-16

观电影《跨过鸭绿江》心得体会07-22

跨过鸭绿江电影心得体会范文12-17

观看《跨过鸭绿江》电影心得体会12-17

《跨过鸭绿江》电影心得体会范文12-17

2021电影《跨过鸭绿江》心得体会范文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