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桂花雨观课报告

时间:2023-10-25 14:08:11 桂花雨观课报告 我要投稿

桂花雨观课报告

  《桂花雨》是2010年10月1日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散文,作者是当代台湾女作家琦君。作者主要回忆了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字里行间作者淡淡的思乡情怀和对故乡美好生活的怀念。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桂花雨观课报告(精选6篇),希望大家喜欢。

  桂花雨观课报告1

  金秋九月,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在这样一个充盈着桂花清香的季节,我聆听了娄晓华老师所讲的《桂花雨》一课。听毕,回味许久,仍觉得文章中那浓郁的花香、浓浓的乡情在心头。缘何有如此感觉?娄老师用了一句非常朴实的话概括了这节课——“顺藤摸瓜,以藤串瓜”。是的,正是“乡情”这棵藤,使这个单元成为了一个教学整体。而正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整体背景之下,娄老师对《桂花雨》这篇文章的文本教学进行了大胆取舍,对作者的人生经历进行了深入挖掘,对作者同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了适度拓展,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同时,娄老师不仅仅是在引导学生感悟乡情,学生听的能力、说的能力、读的能力、写的能力,在这节课上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娄老师的这节课,有效地达成了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目标,展示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研究成果。通过听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略读课文,要大胆取舍。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些话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道出了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功能。《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娄老师引导学生读懂导读提示,使学生学会如何找到阅读要求。然后以导读提示中的两个要求作为本节课探究的重点,研读文本。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直接指向“摇花乐”这一自然段和母亲说的那句话,感悟那份快乐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提纲挈领,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自主学习,要重导轻教。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强调“以学生自读为主”,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不包办代替,不强行“灌输”,充分信任学生。在本节课上,娄老师组织学生围绕重点问题进行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再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充分展示了学生的独特思维和阅读体验,从而使学生既感悟了情感,又锻炼了能力。

  三、课堂练笔,要精准有效。

  娄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当堂练笔,她在引导学生领悟“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后,出了这样的填空题:( )还是故乡的( ),让学生填写。学生写作后,让学生交流,挑选部分写到黑板上,然后他又在每句后加上分号,形成了一首别有韵味的小诗,并取题为《乡愁》。如此扎实有效地训练,为学生的情感表达提供了一个机会,也将课堂的情感感悟推向了高潮。

  四、拓展阅读,要合理衔接。

  娄老师先后两次出示关于作者的简介,分层次地渗透到阅读中,使学生走进了作者内心,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思乡之情在孩子们心中萌生。课内推荐阅读的篇章是作者琦君的另一篇思乡文章,是对同一作者的同一主题文章拓展阅读,紧密衔接,难易适度,不仅对主题进行了升华,同时也为推荐阅读整本书起到了铺垫作用。课内的文本阅读与拓展阅读有效衔接,又延伸到课外阅读,既关注了阅读的深度,也关注了阅读的广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阅读体系。

  在娄老师的课上,我感受到了一位优秀语文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深厚的文化底蕴、“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看到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整合”的研究成果。我将继续跟随娄老师,走在研究的路上

  桂花雨观课报告2

  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完课后,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引出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牟平的一位老师在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桂花食品图片,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的食欲,平添几分活跃气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位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把学生带进了作者的童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生活的年代的了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内心奠定了基础。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感受满天繁星、鲜花朵朵的美丽景象,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陶冶,唤醒了学生美的感受。

  二、朗读训练与读写结合。

  读,是语文学习的生命之所在。朗读,更是了解文本内容,体会文本蕴含情感的重要方法。各位讲课老师在课堂上都注重对孩子的朗读训练。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孩子从读中学,从读中品,从读中悟。除此之外,几乎每一节课,都注重了孩子们的书写。不管是低年级的写字训练还是高年级的写作训练,都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习惯养成的关注。

  习惯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一个好的习惯对于学习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每一位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都提示孩子们的读书或者写作姿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教学中,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去养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习惯。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对于孩子学习语文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这次听课我学到了很多,也反思了很多,让我感触深刻的.就是老师自身应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对于课堂教学极其重要。授课老师们那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的语言,对课堂氛围的巧妙营造,让我羡慕不已。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语文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语文教学生涯。

  桂花雨观课报告3

  今天我到枫桥中心小学听了《桂花雨》这一课以后有很多感想。

  一是浓郁的读书情结。我充分的感受到了教者在精心的向学生渗透读书的影响,新课标指出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语文学科承担了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重任。我发现张老师很认真地研究了课文作者琦君和她的作品。她的作品里承载了许多记忆和怀念,怀念她那魂牵梦系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

  这篇课文的文心在哪儿呢?就在那沉甸甸的、浓郁的亲情、乡情、邻里之情。张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课文作出改动之后,对于情有些淡化,于是张老师就给我们提供了第一种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融合方式:用课外帮助理解课内。这就是对文本的一种超越。此外,在课的后期,张老师有一段追问,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深意,她的独具匠心,那一连串的追问不是随意的,而是精心设计的:如果说水甜,母亲会说些什么?橘子红,母亲会说些什么?……这些都可以激起学生去阅读作者相关作品《水是故乡甜》《橘子红了》的兴趣,而我也相信,读了这些作品之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就会提高一个层次。此外,这节课的结束,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了精心挑选的三本书《桂花雨》《城南旧事》《朝花夕拾》,这又是第二种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融合的方式: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第二个感受是求本务实,强调诵读。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张老师做到了“扣读导入,读中渐悟”,她非常有创造性地、有智慧的利用了父亲的那首诗,整节课都围绕那首诗来做文章。由诗导入课文,依托诗句理解课文,最后在又是总结全课。张庆老师指出要提倡诵读,诵读要突出一个“熟”字,所谓的熟读成诵。不是读了一两遍,而是读了很多遍。而这很多遍,都读出了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感受,同时也达到了“熟读百遍,其义自现”的目的。这里还有一个个性化解读、多元解读的问题,他们的确读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如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的朗读。

  这节课也如着桂花雨一般,充满了诗情画意,如我开始所说的“诗意的语文挥洒诗意的人生”这是一个浪漫而温馨的梦,一个需要我们用一生的良善和纯真去守望的梦,为此,我们努力、我们求索,也许,一辈子达不到,但我们努力着。

  桂花雨观课报告4

  上学期,有幸来到国际学校,聆听了屠根生老师的《桂花雨》,初入课堂,就被屠老师温文尔雅、亲切自然的教学风格所吸引。在细细聆听了整堂课之后,更是被屠老师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所折服。下面就主要讲讲最打动我的一个地方:

  《桂花雨》是一篇散文,“学习散文,最主要的是抓住一个‘情’字。离开了‘情’,散文将什么都不是。”而屠老师在教授这堂课时,动心动情动意,整个课堂融入了真情实感。

  屠老师在交流中指出,自己也是离乡多年的外乡人,所以每每读到《桂花雨》总能被文中的那一份乡愁所打动,因此选这篇文章作为展示课其实是有“情”的基础的。在教授时,也常常被屠老师充满感情地叙述所打动,如“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

  而在讲授母亲说的那番朴素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金桂!”时,屠老师在很好地引领孩子们体会母亲“月是家乡明”的充满思乡情味的话语的基础上,补充道:“各地的桂花其实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一句话的含义,屠老师又深情地讲起了自己的家乡,说到了儿时的故事,回忆了自己的母亲。而国际学校的学生大多也都来自外地,这样的叙述深深地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此时,再请学生用“外地的( ),也比不上( )”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显得顺理成章。

  学到最后,有同学甚至哭了,她们仿佛是一个个思乡心切的琦君,想桂花,想家乡,魂牵梦绕,欲罢不能!我想,老师的心里也哭了,因为这篇文章就承载着他深深的思乡之情。一篇文章,一堂课,首先要老师心中有感动,才能感动学生。屠老师,做到了!

  桂花雨观课报告5

  《桂花雨》是五年级上册一篇表达思乡之情的散文,浓烈的情感隐藏于朴实的文字背后,游弋于淡淡的叙说之中。这是一篇老课文,老版本中是自读课文,新版中是讲读课文,我想可能是他的文字太美了吧!

  郭老师的课一如这篇文章,清新自然,带着浓浓的田园之气、思乡之情。

  1、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教学郭老师运用了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然后从课文插图入手,让学生说说图画上的内容,再从文中找出描写图画内容的相关段落,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郭老师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2、引经据典、深入感悟。

  这节课,郭老师引入了许多思乡的诗句和名家片段,帮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如“月是故乡明”,《家乡味》《是水故乡甜》片段,读了思乡情怀让人油然而生。

  总之,这是一节饱含亲情、乡情和柔情的课,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思乡情,还体会到了文字美,非常值得我学习。

  桂花雨观课报告6

  今天,坐在课堂上,我感觉到的是师生跃动的思维如那纷纷飘落的桂花雨,充满了令人陶醉的香甜气息。课上,精彩不断,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我把听课的感受汇报如下:

  一、着眼学程,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感悟体验,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

  学生要想获得阅读的经验和收获,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分享,那么自己首先要潜下心来静思默想,有自己的阅读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和智慧。王老师在课的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默读2-6自然段,画出香、乐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上作记号,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课上,教师选择的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教学策略也是非常合理而有效的。

  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想象。如紧扣关键词语“缠”字,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迫不及待。

  2.还原语言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生成特殊的语言情境和课堂情境。这样的例子在课上比比皆是:师生角色对话、模拟摇桂花、快乐呼喊、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等。

  二、感悟主题、升华情感的处理扎实、有效。

  文本的归结点是“故乡情”,如何渲染情境,使阅读成果的展示水到渠成呢?王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

  1.采访外地学生,移情内化、强化感受。这样的资源利用很巧妙,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真实可感。当然,这个环节如果和前面的情境说话整合起来,可能更为厚实。

  2.写话实践。通过“摇啊摇,摇落了阵阵桂花雨,摇出,摇出了,摇出了。”这样规范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课至此,一切都水到渠成,学生的语言非常深情,诗一般的语言,火热的情怀表露无遗。可以说,这是思维、情感之花结出的丰硕成果。这个环节,我以为,如果再设计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加入两岸同胞亲情思念的例子可能效果会更好。

【桂花雨观课报告】相关文章:

《桂花雨》的评课11-02

桂花雨的评课11-02

《桂花雨》的评课稿07-31

桂花雨的评课稿12-30

《桂花雨》评课稿04-09

故乡的桂花雨评课稿11-02

[优]《桂花雨》评课稿10-19

语文课《桂花雨》的教学设计06-01

桂花雨一课的教学反思06-10

桂花雨评课稿(精选11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