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

时间:2022-10-21 08:35:42 文言文 我要投稿

总结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总结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总结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

  总结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

  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

  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

  2、吾:可译作我、我们

  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3、予:可译作我、我的

  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

  4、余:可译作我

  例:余闻之也久。(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

  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例: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二、谦称

  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

  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臣:可译作我

  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

  3、仆:可译作我

  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

  4、鄙人:可译作我

  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5、不才:可译作我

  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宋臣《报刘一太书》)

  6、某:可译作我

  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

  例:小人实不才。(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桓侯曰:寡人无疾。(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

  9、:不穀: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

  例: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

  10、孤: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司马光《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11、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可译作我

  例: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范晔《后汉书乐羊子妻》)

  另外自称其名,也是一种谦称,例: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句子中的丘是孔子的名,这是孔子自己的一种谦称。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

  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子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如:

  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③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

【总结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相关文章:

盘点文言文中的那些第一人称03-31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小结06-12

文言文中的词03-17

文言文中的成语06-12

以文言文中的意思10-02

文言文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06-13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及意思07-30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及意思12-06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