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及其积极意义。
3、背诵全文。
4、积累文言词语,掌握常用实词的意义和重要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2、文言词语的积累和课文背诵。
教学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导入。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六一居士的由来:欧阳修自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由棋一局,常置酒一壶,再加醉翁一个
二、听配乐朗读课文。正音
1、解释主要词语:
林壑尤美( )名之者谁?翼然临于泉上者4、饮少辄醉(
在乎山水之间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负者歌于途( )伛偻提携( )( )觥筹交错( )
颓然乎其间者 ( )
2、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2)肯定(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第一部分(1)醉翁亭记的地理位置及名字的由来(琅琊山间、酿泉边上)
第二部分(2)山间朝暮四季景色
第三部分(3、4)太守与民同醉同乐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第一段。欣赏第一个景点——醉翁亭
总领全文的是哪一句?(环滁皆山也)
2、划分段落内部层次,理清文脉:
这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3、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4、对照图片将学生带到美丽诱人的风景区去感受自然之美。
5、根据提示背诵此段。
6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二、按上述步骤,学生自读第二段,教师点拨,欣赏景点之二:琅琊山早晚及四季美景。
这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物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
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三、研读第三段,欣赏景点三:官民同游。
1、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
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3、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四、独立阅读第四段。
1、先朗读(勾划出山间夕照的起止句),后分析,再背诵。
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第三课时
一、背诵课文。
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二、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5、找出文中的成语:水落石出、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
6、本文的切入点是什么?(醉)
7、太守为何而醉?(为景而醉:琅琊秀丽,酿泉迷人。为人而醉:滁人游,众宾欢。为情而醉:与民同乐
三、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四、小结: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五、作业设计: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按要求从文中摘句并翻译。
①写山间四时的句子。②写滁人游的句子。
3、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2
【课型】
活动课。
【教学内容】
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
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
一、内引铺垫
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
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
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重复一遍)
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
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
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6、景点之二:醉翁亭早晚及一年四季景色介绍。亦可让学生闭上眼睛。
7、景点之三:醉翁亭风俗人情介绍。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有特长的学生进行特长展示:山歌对唱,滁人游情境模拟,众宾欢情境模拟,太守宴特色菜介绍在此让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在众多学生参与之下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三、外联对比(教师接住学生传来 的接力棒)
醉翁亭的景色怎么样?我们非常感谢梦幻旅游公司的导游为我们介绍了如此优美的景观,以及他们精彩的讲解。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如果要你把今天参观的内容写出来,你准备怎么写?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延伸运用
运用本课所学,向大家介绍一处旅游景点。要求能写出景点的特色来。
【板书设计】
梦游醉翁亭
欧阳修
目标:
1、充分发挥想象能力。
2、注重景物的细致描绘。
3、写作训练。
路线:车站──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梦幻之旅: 风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
风俗: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练习:景点介绍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总结全文,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
二、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记。
三、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入手,尽量不死背。如第一段,共11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一起背,其他段的背诵,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四、由学生自己边背边理清文章脉络。
(1)开头部分介绍了醉翁亭,包括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亭的环境;后一层介绍亭名由来。
(2)中间部分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分两层:第1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接“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第2层写人游琅琊山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饮和太守醉四项内容。
(3)结尾部分也分两层,第1层写游人去,禽鸟乐;第2层写太守乐其乐——与民同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五、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
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二层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六、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七、总结全文:
1、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3、语言精练优美,流畅传情。
八、完成课后练习。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导入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s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
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四、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尤:尤其、特别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临: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谓:称呼、叫、是辄:就
在乎:在于开:消散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酣:正浓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五总结归纳每段大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记》的朗诵录像,学生注意欣赏和模仿。
三、学生分段朗读。
1、学生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师事先标明朗读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2、教师简单点评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和第四段(难度加大,没有标明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3、教师点评学生单独朗读的情况之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和第四段。
四.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这句话。
(答案:(l)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一词领起,后用“”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五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六、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
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己之乐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线条的串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不难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醉”和“乐”字。而“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五、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识拓展: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江泽民:无官一身轻(尽了责任后的最大放松)。(党的十六大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六、布置学生综合全文的内容设计文章的板书。
七、在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文。
孙洪娟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5
设计思路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诵读和语言的品味,积累语料,积淀语感。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本设计注重诵读和涵泳。美读是文言教学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法,精心组织学生美读,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潜入文境,尽情涵泳,自主体会名家名品的精妙。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反复诵读,体味“也”之精妙;背读课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与民同乐”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反复吟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吟诵美读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哪些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1.比比谁字音读得准
首先提出举行一次读书比赛,看谁字音读得最准,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大声地朗读课文。同时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问题。5分钟后,比赛开始。8分钟后,让学生齐读全文,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明确:欣赏山光水色,饮酒只为了助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此环节学生不仅在正音,还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作品进行了初步感知,主动而自然。)
2.比比谁停顿得对
先用2分钟时间讲授如何把握停顿。如:顿号停顿的时间最短,逗号比顿号长一点,接下来是分号、句号、段落间的停顿等。接下来,进行赏读,听著名朗诵家(童自荣或乔臻等)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悟停顿的要领,时间约4分钟。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出停顿,学生评价,比较谁停顿的最好。
接下来举例为学生介绍划分句中停顿的方法和符号。句中停顿有长短之分,大的停顿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来划分,小的停顿根据句中词语表达的意思来划分。
(此环节学生主动疏通了文意。因为想读准句中的停顿,就要理清句子结构,理解词义。)
3.比比谁重音读得好
吟诵要读出感情,必须处理好重音问题。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会有作者想要强调的东西,在吟诵时,需要加重语气来表现。让学生自主讨论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再读。
(此环节学生在确定哪个词语需要重读时,实际上是在品味语言,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逐步走进文境。)
4.比比谁语气、语调、语速读得巧
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让学生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去掉“也”后,语气、语调、语速有何不同,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此环节学生在对比诵读中体会文章行文潇洒自如的特点,体会“也”字使用的精妙之处,体会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
5.比比谁能背下来
学生一遍又一遍吟诵,带着感情反复熟悉文字,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加深记忆。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2、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3、教学过程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问题的提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什么独特的魅力?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这篇美文吧
师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学生思考: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为“醉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合作探究
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2、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3)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3)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三、反思阅读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朗读课文、讨论后指名试答
师:激励、点评、补充
投影明确:
①诵读感悟内容②探究思想背景③赏析行文特色
四、迁移练习:根据下列情境,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填空。
1、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意在干涉别国内政。(醉翁之意不在酒)
2、这个案情十分复杂,扑朔迷离,但侦察人员决心全力以赴,非把它查个不可。(水落石出)
五、作业
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2、课后习题2、3、4。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欧阳修
醉景:山水、朝暮、四时
以醉写乐
太守醉醉人:滁人游,众宾欢
乐中含悲
醉情:与民同乐
醉
形象精练,融情入景
文美
我们醉句式灵活,对散结合
情美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发挥想象,再现美文意境,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的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
2课时(连上)。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
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提示两个问题:
1、太守为什么而醉?
2、我们为什么而醉?
二、探究问题一
1、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⑴ 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⑵ 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① 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② 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③ 教师小结: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④ 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2、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⑴ 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⑵ 六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⑶ 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
学生讨论。
师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一起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板书。(以醉 写乐)找出带乐的句子,思考作者以醉写乐,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呀。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⑷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欢乐的气氛。
3、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六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⑴ 描写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板书。
⑵ 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板书。
⑶ 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5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板书)。
四、学生读背课文
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五、作业布置
完成校本教材“达标训练”部分。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8
【课前自主学习】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理解课文二、三、四段的意思。
(2)注意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鸣声上下乐其乐同其乐树林阴翳苍颜白发
【课堂学习】
1复习提问
(1)指名读二段,并说出二段大概意思。
(2)指名读三段,试译课文。
(3)指名读四段,试译课文。
2导入
看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我很高兴。这堂课,我们的'任务就是理解文章二三四段的意思。同学们掌握的已经很好了,我领大家再强化一下
3学习过程(精讲内容)
(1)学习二段,填空
写早晨景色的句子“日出而林霏开”写晚上景色的句子“云归二岩穴瞑”
春景“野芳发而幽香”、夏景“佳木秀而繁阴”
秋景“风霜高洁”、冬景“水落石出”
二段点题句子“乐亦无穷”
(2)学习第三段,回答:这一段都写了哪些内容?分别用原文语句概括
写了四方面的内容,“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学习第四段,分析文章思路---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了、鸟不知人、人不知太守、乐其乐、同其乐----点明主旨
4练习
解释词语
林霏开云归岩穴瞑晦明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伛偻提携山肴野蔌宴酣之乐觥筹交错颓然乎其间
5反馈练习
填空:写早晨景色的句子、写晚上景色的句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主旨句。
6知识总结
这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二三四段,大致理解了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课下认真巩固今日所学
7板书设计
早晚四季之景---乐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游人去禽鸟乐、乐其乐、同其乐
8作业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3.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4.学习课文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2.将本课知识点制作成多媒体。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设计思路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开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标,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便能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读起来上口。因此,将朗读、背诵确定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背诵一定量的名篇,对学生是终生有益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内容和写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读的东西,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读、背为本课教学的第一重点。同时,并不忽视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只不过处理上采用了较为简洁的思路而已抓住一个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之事。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编者评语:一上来不必告诉学生,应让学生在后边的阅读中体会品味)
二、研习课内容
1.听读。
(屏幕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正音。
(屏幕出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滁( ) 壑( ) 琊( ) 潺( ) 酿( )
僧( ) 辄( ) 霏( ) 暝( ) 洌( )
蔌( ) 弈( ) 翳( ) 射( ) 觥( )
3.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字,读起来语气不尽相同。
(1)陈述
(2)肯定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多媒体)
难点提示:
四、研究,探讨
研读课文一段。
1.找出描写醉翁亭环境的句子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
3.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
4.屏幕展示:醉翁亭及其周围环境的图片
5.再读课文,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
研读课文二段。
1.找出描写朝暮之美的句子
2.屏幕展示:朝暮之景的图片
3.找出描写四季变化之美的句子
4.屏幕展示:四季变化之美的图片
研读课文三段。
1.读课文理解感受内容
2.从文中划分层次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3.屏幕展示:太守与滁人共乐的图片
4.再读课文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研读课文四段。
1.感受文中的几种乐趣
2.从文中找出与乐相关的内容
探究: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3.文中写出了哪些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6.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五、讨论交流
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六、片段训练
家乡是美的,你一定热爱自己的家乡,写一写家乡的美景,借景抒发一种情怀。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
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 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⑴ 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 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2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⑶ 结尾部分也可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2层写___________,这两层中间用“_________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用“_______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
提问学生,然后教师作纠正、补充。
7、参考文中的注释,请三位同学翻译文章
8、教师小结,并板书: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并点出作者名姓。
二、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
三、布置作业
诵读课文,熟读优美的写景佳句。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1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文。教学要结合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的时候除了要注意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难解生字词和句子外,还要抓住“乐”这条主线,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山水乐——四时乐——宴酣乐——禽鸟乐—太守乐。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中的难解字词。
2、体会古人“与民同乐”的思想。
3、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并介绍写作背景。
复习《岳阳楼记》由范仲淹导出欧阳修: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醉翁亭记》是欧阳醉翁亭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写的一篇散文,在这里作者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
二、投影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通过展示学习目标,哪些是重点难点,通过这一课要学习什么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三、检查预习情况。
请说出下列红色字的`正确读音
林壑暝暝伛偻凛冽
佳肴阴翳觥筹交错
四、新课学习
一、简介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二、听录音初步感知课文。
三、学生自学交流。
四、重点字词检查。
望之翼然若夫山水之乐
林霏开晦明至于伛偻
提携丝竹觥筹交错阴翳
五、结合问题思考。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里落笔,如何观察按什么顺序写的?
作者是从远山落笔,立足于滁州,先是定点观察环视,然后把焦点对准西南诸峰,点出了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动点观察,景随步移,山行六七里,先闻水声,后见泉水,最后峰回路转,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写出了亭的环境,按照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
2、第二段作者写了哪些风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的感受如何?
作者主要写了一天中清晨和傍晚之景,让人遐想神弛。然后又写了春天,野花香气无处不散,夏季绿树成荫,微风习习。秋天天高气爽,霜色洁白,冬日里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种诗情画意,真是美不胜收。
3、第三段主要写了哪几幅图?为什么写太守宴图之前先写滁人游?
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可以看出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4、第四段中,作者写了哪些乐趣?这些乐中谁的乐的涵义最丰富?
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如何表现主旨的?
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的勾出全文的主旨。
6、结合课文说说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六、全文总结
1、结构严谨。
2、写景、抒情、叙事紧密结合,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3、语言极具特色。
七、课外延伸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相同点:
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张弛有度,议论纵横。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从这一点来说,范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的写法;
3、理解、评价作者“与同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宽广的胸襟和伟大的政治抱负;
【教学难点】
理解、评价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现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
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
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2、学生自由诵读;
3、抽查部分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累: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水落石出
…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
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
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
判断句式:……者……也
四、自由诵读
五、作业
按要求背诵语句:
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夏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景色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宴请宾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宾客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按要求诵读
二、总结各层意思
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2、山间早晚、四季景色不同乐亦无穷。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山间之四时也。
3、太守及滁州人出游、欢饮:
……滁人游也;
……太守宴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4、层层揭示出文章主旨。
三、把握文章的主旨
1、先找出关键句(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的句子)
2、提示:
醉翁之意不在意,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也无穷也。
……众宾欢也。
……太守醉也。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却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
3、完成板书:
山水之乐
醉能同其乐 宴酣之乐 与民同乐
乐人之乐
四、小结
《醉翁亭记》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它不仅仅是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感情,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五、作业
1、积累写景的名句。
2、比较《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记”中作者各自不同的情感。
【课后小结】
文章写景中自然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但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感是本文的难点,在小结时把该文与前两篇记中作者的情感及各自的写作背景进行了对比,进而让学生体会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欧阳修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警句,体会文言虚词“而”“也”的作用。
2.发挥想象,再现美文意境,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抓住“文眼”认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
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
(一)基础达标
1.作者作品介绍:
欧阳修,字,号,晚年号居士,(朝代)文学家,史学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集》。
2.文体、背景介绍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字音、字形、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环滁( )琅玡()林壑()辄醉()弈者胜()
阴翳()酒冽( )山肴( )野蔌()岩穴暝()
提携()颓然()伛偻()()觥筹交错()()
(二)初读感知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逐步达到以下要求:读准字音、节奏,流畅。
2.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疏通文意。
3.指导朗读,注意“也”“而”的语气,读出味道。
(1)“也”的.语气:
a.陈述语气(用于描述景物)
b.肯定语气(用于介绍人名)
c.感叹语气(用于直抒胸臆)
(2)“而”字读时分辨轻重
a.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重读.
b.作为连接词语和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可以轻读。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表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怎样描写这些景?
3.作者自号醉翁,他的“醉”与“乐”有什么关系(结合背景资料)?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
(二)展示交流
点拨引导:研读赏析问题2(怎样描写这些景?),可从写作技巧进行赏析:
1.构思精巧,脉络分明2.运用虚词,表情达意
3.远近映衬,动静结合4.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示例: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A段】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彝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已而夕阳在山,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段】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僚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田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垒矣,庄子日:“请循其本。子日‘出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伛偻提携。()(2)起坐而喧哗者()
(3)俯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4)请循其本。()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3、这两个语段讲的都是出游之乐。【A段】主要写的是;
【B段】主要写的是。
4.这两个语段围绕一个“乐”字,描绘了两幅不同的图景,你怎么看待这两段文字中的“乐”?
四、布置作业
(一)记忆作业:在理解基础上背诵全文
(二)积累作业:
1.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
山行六七里:名之者谁: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古今异义。
颓然乎其间者(古义:今义:)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今义:)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今义:)
3.特殊句式。
(1)环滁皆山也()
(2)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4)得之心而之酒也()
4.流传至今的成语,并解释。(3个)
5.翻译句子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④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6.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3)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两种人是《桃花源记》
中则是用“”来指代。
(4)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
五、板书设计
28.醉翁亭记
美酒山水
醉美景酒不醉人人自醉与民同乐乐无穷四时乐
人和游宴
理想乐其乐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篇。
二、预习交流
1、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3、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水画,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边赏画面边听读,感受骈句的节奏美、韵律美。
4、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环滁(chú)壑(hè)琅琊(lángyá)潺潺(chán)辄(zhé)霏(fēi)
瞑(míng)晦(huì)伛偻(yǔlǚ)肴(yáo)提携(xié)蔌(sù)
酒洌(liè)觥筹(gōng)弈(yì)翳(yì)颓然(tuí)
4、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5、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落实双基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归纳梳理。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野芳发而幽香开花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指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像张开的翅膀一样
杂然而前陈者交错的样子
颓然乎其间着文中是醉醺醺要倒的样子
(然:形容词词尾,可解释为“……的样子”)
(3)而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关系
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关系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关系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关系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关系
(4)也
表陈述环滁皆山也
表肯定山之僧智仙也
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4、积累成语
醉翁之意: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有时也比喻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山肴野蔌:亦作「山肴野湋」。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五、达标测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⑵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⑶饮少辄醉(辄:)
⑷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⑸伛偻提携(伛偻:)
⑹觥筹交错(觥筹:)
3.理解翻译下面几个句子。
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⑵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⑶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⑷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一副对联“翁去八百里,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是藏字联,写的是--学生答(醉翁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醉翁亭记》,回忆文学常识。生答。
明确学习目标默读
二、预习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正确,并强调也,而。
2、词义大比拼。两组学生竞赛回答,课件出示。
三、落实双基,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再读课文,(浏览)思考:文章中贯穿全文始终的是哪个字?(乐)
2、结合本文,说说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明确:A.山水之景: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朝暮之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C.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
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二、领略文中的人欢。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来欣赏。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2、.第三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
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3、.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4、.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
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
5、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间,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
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
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
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
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4、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5、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
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三、达标测试
1.指导背诵,重点在引导学生从内容理解人手,尽量不死背。第一自然段,共ll句话,分作三层来理解背诵。前4句放在一起背,是由远而近写景(一句除外);第5句至第9句放在一起背,这里写作亭者,命名者,“醉翁”之号的由来;最后两句放在
一起背。其他段也先分一分层,将内容相关联的句子放在一起背,便于记忆。’
2.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培养强记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填空。
①《醉翁亭记》中贯穿全文的主线是()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和()自然结合。
②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文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常用它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乐:山水之乐(),太守之乐其乐
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佳木秀而繁阴()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
3、解释下列词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山行六七里:
杂然而前陈者:名之者谁:
环滁皆山也:临溪而渔: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伛偻提携:
4、根据课文原句填空:
①全文的主旨句是:
②文中描写众宾欢的句子是:
③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在干涉别国内政。
5、至少写出三个出自本文的成语:
略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5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本,梳理出文段层次。
2. 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3. 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质。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2.能合作探究出太守醉的.本质。
三、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式
四、 教学过程
导语: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催生了《岳阳楼记》,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人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经典;不同的是,滕子京在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课前复习
一、 听,整体感知
配乐轮读。用一个字概括对文本的感受,说说理由。
二、 写,文本品读
1.齐读第三段,将所描写的四副画面找出来。
2.把画面改写成现代文。
3.小组合作交流。
三、悟,文载情怀
1.自由朗读,画出含有“醉”和“乐”字的句子。
2.思考太守因何而“醉”,“醉”的本质是什么?
3.合作探究,各抒己见。
四、 论,叩击心灵
醉与醒 乐与忧
五、作业
请同学们以《醉与醒》或《乐与忧》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
结束语:醉不是真醉,是世人皆醉我独醒,通过自己滁州城的实践更加清醒的明白,改革的必要性,只有改革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和乐。乐不是真乐,是处江湖之远的忧,是另一种形势的反抗。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1-04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5-31
《醉翁亭记》经典教学设计03-29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4-20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01-02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3-30
古诗《醉翁亭记》教学设计04-20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推荐)06-05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15篇)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