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原文拼音版

时间:2024-07-05 15:10:34 醉翁亭记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醉翁亭记原文拼音版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下面小编收集了醉翁亭记原文拼音版,供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原文拼音版

  原文:

  zuì wēng tíng jì

  醉翁亭记

  ō yáng xiū

  欧阳修

  huán chú jiē shān yě . qí xī nán zhū fēng , lín hè yóu měi . wàng zhī wèi rán ér shēn xiù zhě , láng yá yě .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shān xíng liù qī lǐ , jiàn wén shuǐ shēng chán chán, ér xiè chū yú liǎng fēng zhī jiān zhě , niàng quán yě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fēng huí lù zhuǎn , yǒu tíng yì rán lín yú quán shàng zhě , zuì wēng tíng yě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zuò tíng zhě shuí ? shān zhī sēng zhì xiān yě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míng zhī zhě shuí ? tài shǒu zì wèi yě .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tài shǒu yǔ kè lái yǐn yú cǐ , yǐn shǎo zhé zuì , ér nián yòu zuì gāo , gù zì hào yuē “ zuì wēng ” yě.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zuì wēng zhī yì bù zài jiǔ , zài hū shān shuǐ zhī jiān yě .

  shān shuǐ zhī lè , dé zhī xīn ér yù zhī jiǔ yě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ruò fū rì chū ér lín fēi kāi , yún guī ér yán xué míng, huì míng biàn huà zhě , shān jiān zhī zhāo mù yě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yě fāng fā ér yōu xiāng , jiā mù xiù ér fán yīn , fēng shuāng gāo jié , shuǐ luò ér shí chū zhě , shān jiān zhī sì shí yě . zhāo ér wǎng , mù ér guī , sì shí zhī jǐng bù tóng , ér lè yì wú qióng yě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zhì yú fù zhě gē yú chú , xíng zhě xiū yú shù , qián zhě hū , hòu zhě yìng ,gōu lóu tí xié , wǎng lái ér bù jué zhě , chú rén yóu yě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lín xī ér yú , xī shēn ér yú féi ; niàng quán wéi jiǔ , quán xiāng ér jiǔ liè; shān yáo yě sù, zá rán ér qián chén zhě , tài shǒu yàn yě .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yàn hān zhī lè , fēi sī fēi zhú , shè zhě zhōng ,yì zhě shèng ,gōng chóu jiāo cuò , zuò qǐ ér xuān huá zhě , zhòng bīn huān yě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cāng rán bái fā , tuí hū qí zhōng zhě , tài shǒu zuì yě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yǐ ér xī yáng zài shān , rén yǐng sàn luàn , tài shǒu guī ér bīn kè cóng yě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shù lín yīn yì, míng shēng shàng xià , yóu rén qù ér qín niǎo lè yě .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rán ér qín niǎo zhī shān lín zhī lè , ér bù zhī rén zhī lè ; rén zhī cóng tài shǒu yóu ér lè , ér bù zhī tài shǒu zhī lè qí lè yě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zuì néng tóng qí lè , xǐng néng shù qí wén zhě , tài shǒu yě .tài shǒu wèi shuí ? lú líng ōu yáng xiū yě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造亭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荫,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而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荫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词句注释

  1、环:环绕。

  2、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4、皆:副词,都。

  5、其:代词,它,指滁州城。

  6、壑(hè):山谷。

  7、尤:格外,特别。

  8、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9、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10、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11、潺潺(chán):流水声。

  12、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13、回:回环,曲折环绕。

  14、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15、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16、然:……的样子。

  17、临:靠近。

  18、于:在。

  19、作:建造。

  20、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21、自谓: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22、辄(zhé):就,总是。

  23、年又最高:年纪又是最大的。

  24、号: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25、曰:叫做。

  26、意:这里指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后来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另有目的。

  27、乎:相当于“于”。

  28、得:领会。

  29、寓:寄托。

  30、夫(fú):语气助词,无实意,多用于句首。

  31、林霏:树林中的雾气。霏,原指雨、雾纷飞,此处指雾气。

  32、开:消散,散开。

  33、归:聚拢。

  34、暝(míng):昏暗。

  35、晦:昏暗。

  36、晦明:指天气阴晴昏暗。

  37、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38、发:开放。

  39、秀:植物开花结实。这里有繁荣滋长的意思。

  40、繁阴:一片浓密的树荫。

  41、佳木秀而繁阴:美好的树木繁荣滋长,(树叶)茂密成荫。

  4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秋风高爽,霜色洁白,溪水滴落,山石显露。水落石出,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大多比喻事情终于真相大白。

  43、至于:连词,于句首,表示两段的过渡,提起另事。

  44、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45、休于树:倒装,“于树休”在树下休息。

  46、伛偻(yǔ lǚ):腰背弯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

  47、提携:小孩子被大人领着走,这里指小孩子。

  48、临:来到。

  49、渔:捕鱼。

  50、酿泉:用酿泉。

  51、洌(liè):清澈。

  52、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53、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54、杂然: 杂乱的样子。

  55、陈:摆开,陈列。

  56、酣:尽情地喝酒。

  57、丝: 弦乐器的代称。

  58、竹:管乐器的代称。非丝非竹:不是音乐。

  59、射:这里指投壶,古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60、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下围棋。

  61、觥(gōng):酒杯。

  62、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6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64、苍颜:容颜苍老。

  65、颓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是醉醺醺的样子。

  66、已而:随后,不久。

  67、归:返回,回家。

  68、翳(yì):遮盖。

  6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

  70、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71、乐①其乐②:乐他所乐的事情。 乐①:以…为乐。乐②:乐事。

  7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73、谓:为,是。

  74、庐陵:古郡名,庐陵郡,宋代称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欧阳修先世为庐陵大族。

  写作背景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被贬前曾任太常丞知谏院、右正言知制诰、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等职。被贬官的原因是由于他一向支持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参与推行新政的北宋革新运动,而反对保守的吕夷简、夏竦之流。韩范诸人早在庆历五年一月之前就已经被先后贬官,到这年的八月,欧阳修又被加了一个外甥女张氏犯罪,事情与之有牵连的罪名,落去朝职,贬放滁州。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内容赏析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庆历五年春,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文章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时,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他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

  此文第一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点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接着作者将“镜头”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诸峰之中,视野集中到最佳处。再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点山“秀”,照应上文的“美”。又写酿泉,其名字透出了泉与酒的关系,好泉酿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写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转,有亭翼然”,照应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为下文的活动安排了一个优美独特的背景。作者接着转向叙事抒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同时点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说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与情直接联系起来。这段层与层间过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乐”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衔不着痕迹,给人完整的“山水之乐”印象。

  第二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描绘出山间两幅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接着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一句话概括了山间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风光,一季一幅画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结,作者直接抒发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欢乐心情。“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是上一段总写“山水之乐”的具体化。这里用对偶句描写,散句收束,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此段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接着写太守设宴,众兵宴饮之乐。宴席丰盛而充满野趣,众兵起坐喧哗,乐不可支。太守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吏民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下属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第四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之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但太守之乐与众不同,不是众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没有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联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艺术手法

  意境优美

  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丽,迤俪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圈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样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构成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朝暮变化之美。“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阴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以不同的景象写出了相异的境界。

  四季变幻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只四时也”,描写了四季景物的变化。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四幅画面相互映衬,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洌。

  动静对比之美。文中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琊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木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境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是景物与人物间的动静对比。“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

  结构精巧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

  语言出色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政治上曾支持过范仲淹等的革新主张,文学上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2、了解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娱情山水以排解抑郁的复杂思想感情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教学设想:

  1、对文章字词的学习,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2、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通过“线条串联法”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背诵全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理解导入

  二、解题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满井游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三、简介作者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询、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

  欧阳修称得上是位饱学之土。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初步感知文章。

  1、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标示生僻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学生齐读一遍文章。

  五、学生分四人小组疏通文字障碍(提醒学生利用课下注解和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

  教师解疑释难,明确:

  1、需重点掌握的字词。

  环:环绕尤:尤其、特别山:沿着山路

  翼然:像鸟的翅膀的样子临:高踞、靠近作:建造

  名:取名、命名谓:称呼、叫、是辄:就

  在乎:在于开:消散归:聚集、回家

  幽香:散发出幽幽的香味繁阴:形成浓郁的树荫

  伛偻:代指老人提携:代指小孩

  前:在前面酣:正浓丝竹:代指音乐

  颓然:醉醺醺、摇摇晃晃的样子已而:不久

  阴翳:枝叶茂密成荫乐:乐趣、快乐、以┅┅为快乐

  2、需重点掌握的句子。

  ①环滁皆山也。

  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④若夫日出……山间之朝暮也。

  ⑤野芳发而幽香……山间之四时也。

  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⑦至于负者……往来而不绝者。

  ⑧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六、总结归纳每段大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对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仍点“乐”字。

  第三段写滁人、宾客、太守游山的情形。仍与“乐”有关。

  第四段写宴罢归去情形,并点出作者名姓,仍点到“乐”而“乐”中又嵌入两上“不知”暗示作者心曲。

  由此纵观全文,“乐”字贯穿全篇始终,“乐”是全篇“文眼”,主旨之所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名篇《醉翁亭记》。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的情况和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并且疏通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要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全文并且理解文章的写法和主旨。

  二、播放《醉翁亭记》的朗诵录像,学生注意欣赏和模仿。

  三、学生分段朗读。

  1、学生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一和第二段(教师事先标明朗读的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2、教师简单点评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况,并提出新的要求: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三和第四段(难度加大,没有标明节奏和生僻字的读音)。

  3、教师点评学生单独朗读的情况之后全班齐声朗读第三和第四段。

  四.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想文章主旨。

  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挚全篇。“醉”是事物的现象;“乐”是事物的本质。“醉”“乐”二字都是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十分清楚,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1)开头一段介绍了醉翁亭,它包含两个衔接得十分自然的层次;前一层介绍;后一层介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这句话。

  (答案:(1)开头一句话含两个层次:前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环境美;后一层次介绍醉翁亭的得名,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可以分两层;第一层写,先用“___”一词领起,后用“___”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先用“___”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和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___”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___”这句话。

  (答案:(2)中间两段描写醉翁亭的游乐,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山间朝暮四季不同景色之乐,先用“若夫”一词领起,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收一笔。第二层写太守众宾、游人之乐,先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路前一层是并列的,然后依次写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项内容。这四项内容是为结尾“太守醉”三个字作铺垫,又以“太守醉”一句照应第一段“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话。)

  (3)结尾部分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第二层写,这两层中间用“___”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___”这句话,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答案:(3)结尾部分也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宴会散、宾客归、禽鸟乐的情景:第二层写人“不知太守之乐其乐”,这两层中间用“然而”一词表示语意的转换。结尾部分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这句话,把“醉”与“乐”统一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五、总结、拓展

  本文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文字简练而生动句式错落有致。

  文中“山水之乐”不能看作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因为,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

  六、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写法(线条串联法)。

  1、通过刚才的反复朗读,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大家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呢?

  明确: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得名的原因、山间朝暮四时的景色、众人出游的情况、醉罢晚归的情景。

  或者: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2、如果每一部分都与醉翁亭挂上钩的话,可以归纳为: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此处为教师专门做出的范例)

  3、那么我们能不能让每一部分都含有“醉”字呢?

  明确: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众人出游——醉在自己的乐趣

  4、如果要求大家每一部分都用含有“乐”字的短语来归纳,该怎样归纳呢?

  明确: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或者: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5、能不能每一部分都含有“醉翁”和“乐”呢?

  明确: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游人之乐——醉翁醉自己之乐

  教师小结:这个环节我们通过线条的串联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不难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是“醉”和“乐”字。而“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面现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那么作者想通过这种写法表达什么样的主旨呢?

  七、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主旨。

  1、请大家通过以上分析,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两人小组讨论一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究竟是什么?

  明确:(围绕以下三点发挥均可)

  ①作者自号“醉翁”。“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借寄情山水来排遣内心抑郁的心情。

  ②在写“太守宴”之前先写“滁人游”,是为了表现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滁州人寄情山水之中,作者自然感到欣慰。

  ③“太守之乐其乐”乃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政绩,——政通人和的欣慰。

  2、知识拓展:文章告诉我们,作者此时的身份为滁州太守,他怎么能不务政事而整天游乐呢?

  明确:作者虽然被贬谪,但并没有消沈,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滁州“政通人和”(滁人游、溪深鱼肥、山肴野蔌),是一种尽责之乐。

  梁启超:尽责最乐;尽得大的责任,便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便得小快乐。《饮冰室文集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八、布置学生综合全文的内容设计文章的板书。

  九、在设计板书的基础上理解性背诵全文。

  醉翁亭记教学反思

  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教师作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节课的主导思想。《醉翁亭记》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从内容到思想都与学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课堂效果较好。

  对于难点的突破,借助重温以前训练的方法,即如何从每一层的意思中,找联系点和共同点,从而把握作者的思路。这样做既是与以前的旧知识链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整个分析过程,大部分同学能较好的运用学过的方法分析,个别同学还有更深层次的见解。如:分段,学生们在对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强化了对知识的把握,提高了归纳能力。在寻找各段之间的关系时,学生既找了其中的关联,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间”引领下文的四时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归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点:各段都有“乐”字,“乐”字一线牵贯穿全文。

  这个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在研读中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也提高了分析此类问题的能力,比教师泛泛讲解效果要好得多,且学生在共同的研读修改中,把技巧固化为了能力。为以后的分析研读打下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就较顺利的把本文语言的特色总结出来:对人、景、物的描写用语准确,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语言,既有诗的凝练韵味,又有散文的节奏,表情达意既含蓄又鲜明。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文章的美感。确实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美文。

  从此案例中,我得到启示,在平常的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辨析、评析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使之能更敏锐更全面的感知文章的特色。

【醉翁亭记原文拼音版】相关文章:

醉翁亭记原文拼音07-18

醉翁亭记原文及拼音07-21

醉翁亭记原文拼音翻译07-18

醉翁亭记原文带拼音07-20

前赤壁赋拼音版原文及翻译07-19

李白《将进酒》原文带拼音版及全诗赏析04-13

醉翁亭记的原文04-08

《醉翁亭记》原文07-22

《木兰诗》的拼音原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