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时间:2023-03-22 09:02:43 张九龄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以饱满的热情,颂扬橘树经得起严冬考验,绘制了一幅江南橘林的美丽图景,形成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感遇十二首(其七)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 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 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 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 此木岂无阴?

  注释:

  1。岂伊:岂唯。岁寒:孔子有“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语。后人常作砥砺节操的比喻。荐:进献。嘉客:嘉宾贵客。喻指朝廷中的贤人。

  2。阻重深:喻阻力深重,不被皇帝重用。

  3。运命:运气,命运。

  4。阴:同荫。

  译文:

  江南产有一种结红橘的果树,到了冬季还是一片苍翠的绿林。难道是因为地气温暖?自然是不畏风霜的本性所成。这红橘可用来款待贵宾,只可惜被阻隔在深远之地。命运如此仅因蒙受着被阻隔的遭遇,这被阻隔的遭遇如同时令往复不可寻觅。人们只说要多栽种桃李,这橘树难道没有绿荫?

  韵译:

  江南丹桔叶茂枝繁,

  经冬不凋四季常青。

  岂止南国地气和暖,

  而是具有松柏品性。

  荐之嘉宾必受称赞,

  山重水阻如何进献?

  命运遭遇往往不一,

  因果循环奥秘难寻。

  只说桃李有果有林,

  难道丹桔就不成阴?

  赏析

  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

  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严冬,却葱翠依然,这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而是它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丹橘佳美,可以招待嘉宾,无奈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命运只有事理与时机难以穷究的的纷乱的世尘里,世人只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凋的树荫吗?

  诗人以丹橘自比,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因正直而遭贬逐的悲愤之情,期望朝廷可以重新起用的心意也是灼然可见的。

  江南生长着丹橘,它经历了严冬却能青葱翠绿,这并非是因为那里的气候温暖,而是橘树本身具有耐寒的禀性。

  丹橘佳美,可以用来招待嘉宾,无奈有着重重阻隔,山高水深。在这样一个命运只在机遇、事理难以穷究的纷乱尘世里,世人只知道倾心于桃李的浮华艳媚,难道丹橘不是更有葱郁不调的树荫吗?

  忠言逆耳,玄宗终于在一个秋天给张九龄送去一把扇子,暗示自己已经用不着他了。然而张九龄虽然被罢相,其翩翩神采仍让玄宗念念不忘,其后每逢荐引公卿,玄宗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张九龄的诗情致深远,醇厚刚劲,尽洗六朝铅华,对王维、孟浩然的诗风很有影响。

  读张九龄这首歌颂丹橘的诗,很容易想到屈原的《橘颂》。屈原生于南国,橘树也生于南国,他的那篇《橘颂》一开头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托物喻志之意,灼然可见。张九龄也是南方人,而他的谪居地荆州的治所江陵(即楚国的郢都),本来是著名的产橘区。他的这首诗一开头就说:“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其托物喻志之意,尤其明显,

  屈原的名句告诉我们:“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可见即使在南国,一到深秋,一般树木也难免摇落,又哪能经得住严冬的摧残?而丹橘呢,却“经冬犹绿林”。一个“犹”字,充满了赞颂之意。

  丹橘经冬犹绿,究竟是由于独得地利呢?还是出于本性?如果是地利使然,也就不值得赞颂。所以诗人发问道:难道是由于“地气暖”的缘故吗?先以反诘语一“纵”,又以肯定语“自有岁寒心”一“收”,跌宕生姿:富有波澜。“岁寒心”,一般是讲松柏的。《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刘帧《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张九龄特地要赞美丹橘和松柏一样具有耐寒的节操,是含有深意的。

  “经冬犹绿林”,不以岁寒而变节,已值得赞颂;结出累累硕果,只求贡献于人,更显出品德的高尚。按说,这样的嘉树佳果是应该荐之于嘉宾的,然而却为重山深水所阻隔,为之奈何!读“奈何阻重深”一句,如闻慨叹之声。

  最后诗人以反诘语气收束全诗:“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人家只忙于栽培那些桃树和李树,硬是不要橘树,难道橘树不能遮阴,没有用处吗?

  杜甫在《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一诗中称赞张九龄“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后一句,是说他的诗语言清新而简练;前一句,是说他的诗意余象外,给读者留有驰骋想象和联想的余地。

  本诗以橘喻人,诗人借赞颂丹橘,经冬犹绿,是因为有耐寒的本性来比喻自己也有贤人一样的高尚品质,但不被人识,只能抑郁不平。全诗平淡自然,语言温雅醇厚,设喻贴切,抒发胸臆圆转自如,愤怒哀伤不露痕迹,给读者留下了回味与想像的空间,故历来为人称颂。

  拓展阅读:张九龄简介

  翻开《唐诗三百首》,第一位诗人,是张九龄,这使那些即使是“杀书头”(恩师屈守元先生戏称那些看书只看前面一点,从来不看完为“杀书头”)的人,也一下子就知道了张九龄的名字。

  其实张九龄是唐玄宗时候的名相,他的前辈张说,就曾经向唐玄宗推荐过他,说他学识渊博,堪为顾问。“安史之乱”之前,他就曾经提醒过唐玄宗:“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可惜唐玄宗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他做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后来虽然因李林甫的排挤,被贬为荆州长史,但唐玄宗对他的印象一直是很好的。他死了以后,唐玄宗起用新人,都要问一句:“风度能若九龄乎?”

  张九龄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为当世名臣,他不以诗名世,但诗却写得很好。连大诗人杜甫都很佩服的,说他的诗“诗罢地有余,篇终语清省”(《八哀·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饶有余味。他的诗,《全唐诗》收录三卷,应制之作占了不小的比例。他的诗,以感遇咏怀和一些山水咏物诗最为人称道。比如《唐诗三百首》的第一首《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实这首诗并不是张九龄最好、传诵最广的诗。他传诵最广的诗,是那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直到今天,在许多中秋庆典或晚会上,出现得最多的两句话,还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和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遇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相关文章:

感遇·江南有丹橘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1-10

张九龄的感遇06-17

张九龄的《感遇》06-08

感遇张九龄原文06-08

张九龄的家世感遇09-13

张九龄感遇翻译03-04

张九龄诗感遇01-11

感遇张九龄译文04-26

张九龄《感遇》赏析10-25

张九龄的感遇其一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