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窗外散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的窗外散文,欢迎大家分享。
张爱玲的窗外散文
在上海,我只想念一个人。来上海,只为了寻找她,呼吸她的空气,触摸她文字的气息。
乘着2号地铁,在静安寺下车。出了地铁站,一抬头,就看见常德路的牌子,在路旁矗立着。向左走就是常德路195号,一座意大利风格的七层建筑,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代旷世才女张爱玲就住在这里。那时叫爱丁顿公寓,如今叫常德公寓。
楼下有一家典雅幽静的书吧,可以喝咖啡、读书。几十年前,她也常在这里一边喝咖啡,一边写作,有时呆整整一下午。
书架上陈列着她大部分的作品,大都是台湾皇冠出版社的。几乎她漫长的一生伫立着这里。我也有这样的一套,是朋友从台湾寄来的,竖排的繁体字,古意横流。翻阅她的作品,如同观赏旧时的月色,浏览旧上海的万种风情。大上海,只有在她的笔下入木三分,没有人比她更懂得上海的魅力,妖娆,湿润,惆怅……
也没有人知道,她在我心中的位置,我自年少时读她的文字,爱不释手,心醉痴迷。我的心是被她的文字喂养大的。
书吧里的菜单上,是她的素描的头像,真喜欢。耳畔流淌着若有若无的音乐,是百乐门的舞曲,蔷薇蔷薇处处开,奢华,沉醉,风情,低迷……
想起她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孤身漂泊海外,杳无音讯。为了继续学业和继母起了争执,被父亲责罚,囚禁在小屋里长达几个月,得了严重的伤寒,病得奄奄一息。后来,终于从家里逃了出来,投奔了姑姑张茂渊。孤苦无依的少女时期,姑姑承担了母亲的角色,是她寒冷岁月里唯一的庇护和温暖。
点了一杯咖啡,翻阅她的书,此刻,我如此近的靠近她的灵魂。
这里,就是她煮字疗饥的地方,她一生最美好的日子就在这里。她在这里声名鹊起,23岁红遍大上海。她也在这里成名,恋爱,结婚,离异,心碎。如一朵花,在这里绽放,盛开,凋谢。她说,离开他,自己不会去寻短见,也不能再爱别的人,只能是萎谢了。
张爱玲和姑姑张茂渊住六楼的65室。公寓门上挂着牌子,私人住宅,谢绝入内。她离开这里80年,她的文字的魅力绵延了十几年。来看望她的读者和文人,仍旧络绎不绝,他们和我一样被冰冷地挡在门外。她在书中提过,公寓门口是报刊箱,她的报刊箱是51号,胡兰成写给她炙热缠绵的情书放在信箱里,《天地月刊》苏青的约稿函也放在信箱里。作家周瘦鹃、柯灵曾多次来这里拜访她,胡兰成怀揣着满腹相思无数次进出这里……
她在这里创作《金锁记》《倾城之恋》《封锁》《公寓生活记趣》……那时,《倾城之恋》被改编话剧,在新光大剧院一连上演了八十场,场场爆满,一时间倾倒多少观众。沪上文人争相点评,连翻译家傅雷也不例外。风乍起,吹皱一湖春水。
多年时,我刚开始写作,最喜欢和迷恋她的文字。她有一支写短篇的妙笔,一出手就才情非凡。她的文字敏锐,凌厉,冷艳,有洞察世事的从容练达。她总是撩开生活温情脉脉的面纱,刺到人性最冷酷荒寒的一面。读她的作品,像是站在夜晚的原野上看星星,一任文字的星光将我覆盖。
书吧的窗外,木栏里放着一盆盆嫣红的海棠,仿佛看见她穿一件桃红色的旗袍,挽着胡兰成的手臂,缓缓从窗外走过。她说,桃红色的颜色闻得见香气。又似乎看见他们提着一篮子蔬菜从市场回来,笑意妍妍,俨然一对俗世生活中的柴米夫妻。爱情,只有落在柴米油盐,一粥一饭里,才有踏实的温暖。然而,这些手捧金沙的日子,短暂得如同天边的彩虹,一眨眼,消失了……
年少时读她的人生,怨她遇人不淑,一代惊世才女,爱上了胡兰成,他的汉奸身份,带给她一生的屈辱,令她后半生颠沛流离,漂泊异乡,饱尝辛酸。
然而,渐渐年长,才明白,他们的.相遇是“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里的故事流淌了千年,每一份深深的爱恋,都是情意绵绵,了无邪念,是一份“思无邪”。原来,只有他懂得她的心,赏识她的才华,明白她于文字里深埋的情意。精神世界里的相遇相知多么难得。那个才情孤傲的女子,是尘世里的一只白天鹅,只有邂逅爱情,才垂下了高贵的头。他说,读爱玲先生的文字,仿佛在钢琴上行走,每一步都会发出音乐……有谁,能如此妥帖,才华横溢的点评她的作品?
她20年漫长的成长,几乎只为了等他来,即使路上的草都长满了,他还是自己寻来了。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不迟不早,遇见她渴望的人。那一刻,邂逅相遇,如春水映桃花。隔着漫漫岁月,隔着茫茫人海,一眼就认出了他,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世间一切的美好,何尝不是在如初见时?她将生活的悲喜只说给他听,胡兰成写过,他们三天不出门都可以,有说不完的话,真是“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她买了一双粉红色的绣花鞋,绣着一对凤凰,穿给他看,他说好看,爱一人,大凡是有关她的,皆是好的。他在寓所写下婚贴和誓言“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晚霞满天时,两人常在阳台喝茶、聊天。《小团圆》中写道:西边天上的余晖未尽,他们站在阳台上说话,秀男从寓所出来,还别过身来微笑挥手,她说,你们好像在天上。不是吗,深深沉醉爱情中的人们,何尝不是飘在天空的云朵?双脚不在泥土里,只是飞翔在天际。
我仰头看着六楼的阳台,在他们执手相携的阳台上,胡兰成说,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欢喜。短短一年之后,抗战胜利,汉奸之名的胡兰成开始四处逃难。
那一年寒冬,她乘着火车,辗转千里去温州探望他。见了她,他抱怨着,你怎么来了?原来,胡兰成此时已有了新欢范秀美。在回程的船上,她独立船头,凄风冷雨中,对着茫茫江水,临风而泣。无尽的悲伤和凄苦,只有江水知晓。
她的随笔《异乡记》便是这一路上的见闻。可是,读到正酣处,忽然没有了。后来,她再也没有将《异乡记》写完。我想,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情感的变故。人生的断章,感情的变故都让她遇见了。原来,这个世上,没有那一份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爱情,只是一束璀璨的烟花,一瞬间燃尽了韶华,只剩下一地冰冷的纸屑面对着天空。
她的爱情,有着雨一样的迷茫和忧伤……
为什么是这样?原来,每个人的爱情最后都输给了光阴。相爱时,卿卿我我,执手相看两不厌,让人们忘记了光阴。而后,光阴使人们忘记了爱情。
命运这个东西如同一只野兽,蹲在人生黑暗的角落里,淬不及防的时候,扑出来咬人一口。读她的作品,如同读她一生的命运。原来,漫漫一生,命运从来都不在她的掌控之中。乱世里,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她只是无根的浮萍,离开故土的作品,再也没有超越年轻时候的巅峰。
翻阅那本《对照记》,这本书的出版离她去世仅剩下一年的时间。她似乎预感大限将至,整理了一生的照片影像,有祖父母,父母,姑姑,弟弟,朋友……唯独不见她生命中两个男人的照片,前者(胡兰成)带给她的伤痛远远大于幸福,后者(赖雅)带给她后半生沉重的拖累,生活拮据,赚得微薄的稿费不够给赖雅治病,她整夜赶稿,写剧本,直到眼睛充血……
胡兰成在暮年时候这样写到,他一生只给四个人敬一柱香,其中唯独张爱玲是女子。我想,并非因为她是他的妻子,只因张爱玲是他的知己,也是他的赏心之人,是张爱玲开启了他的聪明罢了。张潮写到,求知己于朋友易,求知己于妻妾难。夫妻之间成为知己者少之又少。精神世界的认同和懂得,更是难得。且不论胡兰成的气节、品行,只论他的才学和性情,其实,不在张爱玲之下。此后,胡兰成的漫漫人生,再也遇不见张爱玲了。
满鬓斑白的胡兰成曾给美国的她写信,她只字不回。多么决绝果断的女子,不拖泥带水,清高孤傲,爱恨悲欢都尝遍了,回复一字都显得多余。其实,几十年了,张爱玲一直在他的内心幽居着,他放下过天地日月,走过千山万水,却从未放下过她。
其实,我们也从未放下过她,大上海更是从未忘却她,光阴也从未忘却她。
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忽然知道中国曾经有两位作家,沈从文和张爱玲,那时还健在的两位作家早已封笔,却成了文学界的“出土文物”一般。可是,中国的文学史终于没能绕过他们,也不可能绕过他们。
书吧的窗外,几十年前有轨电车整日叮叮当当地来去,如今,早已拆除了。只有她的作品,无言的伫立在流年里,任后人评说。
红尘暮霭的大上海,云影天光都自她窗前流过,世间无限风华都自她窗前流过,她笔下上海人的魅力,优雅,悲欢,爱恨都在她的文字里。
似水流年里,总有些什么会留下来,她的作品,她的上海,她的房子,她的爱恨,她深埋在文字里生命的悲凉……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4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张爱玲的窗外散文】相关文章:
张爱玲的散文10-24
张爱玲散文11-30
张爱玲经典散文08-25
张爱玲散文素材10-18
《迟暮》张爱玲散文10-18
张爱玲《爱》散文10-18
关于张爱玲散文10-18
写张爱玲的散文10-19
张爱玲的散文《爱》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