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2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1
【教学目的】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
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
(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1、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3、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⑴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⑵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4、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⑴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⑵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③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⑶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1、背诵课文。
2、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场娜拉!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分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主题;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母校的眷恋之情和如烟似波的离情别绪。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中的意象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
配乐诗朗诵,营造诗意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一、交流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5分钟)
涉及生平经历、创作背景:
资料(1)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
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资料2康桥=剑桥,想到了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以及美国的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
2、作者徐志摩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用他本人的话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期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这首《再别康桥》是作者在1928年第三次来到康桥后的归国途中写下的切身感受。很可惜,诗人在他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
(设计意图:对徐志摩的个人经历的了解是感知诗歌真情的前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2分钟)
(述说感受: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2、指名朗读,交流诗歌内容。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第1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2节,写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3节,写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4节,写榆树下的青潭。诗人融情人景,将留恋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
第5节,诗人感情达到了高潮。他幻想着撑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寻他“彩虹似的梦”,“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
第6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悄悄吹奏别离的签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
第7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在于为下一步分析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技巧,以及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感情夯实基础。)
3、自读诗歌初步感知诗人情怀。
(设计意图:初步立即基础上的再朗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
4、赏配乐诗朗诵。
(1)欣赏配乐诗朗诵。
(2)自由朗读
(3)读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设计意图:欣赏的同时学生会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朗读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体味诗歌的感情为进一步研究诗歌的“三美”创造条件)
三、再读诗歌
完成练习:字词注音(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四、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预设问题(1)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风光如画。
(2)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寻找意象)
——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教师总结意象: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再次朗读
找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配乐朗诵,全班深入体会。
六、朗读诗歌
七、作业: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通过咀嚼、吟诵,学会鉴赏现代诗歌的“意象美”
教学重点:
从诵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
以诵读为主,教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之美。
教学手段:诵读。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诵读课文技巧。
——节奏、韵脚、感情……(5分钟)
二、再读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15分)
1、主题提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简介诗歌“三美”追求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集诗人、学者和斗士于一身的重要诗人。他不但致力于新诗艺术美的探索,提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还努力进行创作实践,写出了许多精美诗篇。他的新格律诗理论被后人称为现代诗学的奠基石,影响深远。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的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2、主题研究本诗歌“三美”。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分析:八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画面美表现之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三、再读课文,品味诗歌三美。12分钟
1、一读品位建筑美
2、品位音乐美
3、品位绘画美
4、自由读品位诗歌追求的“三美”。
四、背诵诗歌。8分钟
1先完成背诵任务的介绍经验。
2老师指导背诵技巧
主题背诵——根据各个小节之间的关系背诵。
差异背诵——找不同小节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想象背诵——根据本诗歌“绘画美”的特点,想象各小节所创造的美丽意境背诵。
……
五、拓展。
1比较读与李白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比较本诗的艺术特色。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2谈炎你对徐志摩诗的认识,将所获写成三四百字的小文章。
六、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并欣赏徐志摩的诗歌,进一步了解徐志摩的诗歌追求。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主要学习新诗。新诗的“新”,是相对古典诗歌而言的。在学习新诗时,应将之与古典诗歌进行对照。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在教学时,既要注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又要分析诗中所运用的意象。
学情分析:
《再别康桥》所表达的不是简单的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学生由于人生阅历不足,难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与诗人的生平经历。另外,学生对一些隐喻性较强的句子理解不到位,尤其是第四、第五和第六节,教师应对此做重点阐释,扫清学生的理解障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和徐志摩的生平经历。
2.划分《再别康桥》的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3.概括画面,结合意象与关键词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难点)
4.理解新月派提出的诗歌“三美”理论。(重点)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1.再,又。这是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康桥。1921年至1922年在剑桥大学求学。1925年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徐志摩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同年11月,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这首诗。写诗的时间与漫步校园的时间相隔四个月左右。因此,这首诗用的是因情写景的再现手法,而非触景生情的客观描摹。
2.别,作别,与……告别。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比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友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3.康桥,现在译做“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但是它与一般的离别诗不一样。以前我们学过的离别诗,告别对象是人,而《再别康桥》告别的对象是什么?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朗读课文。
(二)朗读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
2.师生评价刚才的朗读。
3.听示范朗读,划分节奏,标出韵脚。
韵脚: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押韵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之间进行,“虹”和“梦”都是后鼻音韵母,虽然不同,但是相近,可以互相押韵。而按照今天的普通话读音,“溯”与“歌”的韵母是不一样的。但是在徐志摩的浙江海宁方言系统里,“溯”(拼音:su声调:去3)与“歌”(拼音:ku声调:平1)的韵母是完全一样的。(参考资料:孙桂平《<再别康桥>讲解要点提示》)
4.再次朗读课文。
(三)赏景悟情
1.每一节都是一个画得出来的画面,请同学们给每一节加一个小标题。示例:第一节的小标题为“招手作别图”。
明确:招手作别图——金柳荡漾图——青荇招摇图——梦满清潭图——寻梦放歌图——康桥沉默图——挥手作别图
2.这些画面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第一节:依依惜别
请同学们做“招手”的动作。招手,是上下摆动还是左右摆动呢?《现代汉语词典》对“招手”一词的解释是:“举起手示意,表示与对方打招呼的意思”。告别的时候一般都说“挥手作别”,比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招手即停”最早被用来指城市公交车中招手即停、可随时随地上下车的一种小车型公交模式。这里的“招手”,不是告别的意思,而是召唤的意思。招手,一般是指上下晃动手掌(仿佛召唤宠物)或上下摆动手臂(仿佛叫停车辆)。“轻轻的招手”,是让康桥知道“我”即将离去。接着又说,“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的“云彩”代表康河的一切)。所以,诗人一开始是不愿意真正悄悄离去的,这里体现的是诗人内心的纠结:既想悄悄离去,不惊动宁静和谐的母校,但又想让被告别者知道自己来过又要走了。从“招手”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对母校的依依惜别之情。
(参考资料:咸立强《精致的抒情:<再别康桥>的审美意蕴建构》)
第二节:甜蜜欢喜
“柳”与“留”谐音,在古诗中,柳树这个意象往往用来表达沉重的离情别绪。而这首诗中的“柳”是“金柳”,即夕阳中的柳树,并且将之比喻为新娘。新娘是女子一生当中最美丽、最动人的'时刻,集合了世间所有的惊艳、娇美、爱恋与幸福。诗人曾经追随过心中的女神——林徽因,但出于种种原因,林徽因后来与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走到了一起,并远赴美国学习建筑学,这场没有结局的爱情最后成为诗人美好温暖的回忆。这一节暗含了甜蜜的情感,与古诗中“柳”所暗含的浓重离愁是有区别的。柳树在夕阳中倒映康河的景象,留住了诗人的心,他乐而忘返了。
(参考资料:孙桂平《<再别康桥>讲解要点提示》)
第三节:深深眷恋
“招摇”的本义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这里用来形容水草的多情可爱,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诗人沉醉在诗情画意中,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条水草”,甘愿成为康桥的一部分,甘愿与康桥融为一体,永久地在一起,写出了他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第四节:仰慕追怀
在教材中,“天上虹”之后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这句诗是把“榆阴下的一潭”比作“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而非比作“天上虹”。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意象,一个是潭水,一个是彩虹。“榆阴下的一潭”指的是拜伦潭。拜伦是康桥校园里重要的诗人,后来在参加西班牙的卫国战争中去世了。康桥的诗人为了纪念他,遂把这个水潭命名为“拜伦潭”。彩虹的特点是:很美、很容易消逝。美好的梦也是容易破碎的,所以说是彩虹似的梦。在诗人心中,那两年在康桥的学习生活是他记忆中一个美丽的梦。在这样的梦里诗人不愿醒来,他想一直留在那种美好中。
第五节:兴奋快乐
在第五节,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这一刻,诗人完全沉浸在梦境中,忘记自己要离开对他影响重大的康桥,他当时是兴奋欢快的。康桥是徐志摩“梦”开始的地方,也是作者曾经的寻梦之地,这里有作者的爱情,有作者的理想。徐志摩原本是有政治理想的,当他来到英国剑桥大学之后,他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开始成为一名诗人,康桥让徐志摩获得了精神的重生。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中说在他24岁以前,最喜欢的是相对论或民约论而不是诗歌。正是因为来到了康桥,开始创作诗歌。他满怀深情地说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第六节:低落沉思
“但”表示转折,诗人思路急转,把读者从梦境拉回了现实。他的理想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而在当时的中国,这些理想无法实现。不管是政治理想,还是甜蜜的爱情,都未能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别情缕缕,离绪重重,现在哪有心思歌唱呢?“放歌”是不可能的,美好的时光已经过去,“我”现在只能悄悄地只身离去。“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一句匠心独运,将“悄悄”比作“别离的笙箫”,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也有类似的效果。
第七节:洒脱轻松
请同学们做“挥手”的动作。诗人将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为一个洒脱的意象,这个极富动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飘逸。真正的爱,是以欣赏,而不是以占有为目的的。真正美好的依恋,是留在心底的。
3.诗人告别的对象是什么?告别的仅仅是康桥吗?
告别的是康桥迷人的景色,是在康桥自由的生活,是昔日的政治理想与甜蜜爱情,是流逝的时光与过去的自己,是一切已然逝去的美好往事。普鲁斯特在《追忆逝水年华》中说:“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诗人没有带走了一片云彩,而是带走了一段属于自己的回忆,带走了梦幻之后的甜蜜与慰藉。追忆逝去的美好往事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因此各个时期的读者都对这首诗有强烈的共鸣,
(四)品味“三美”
《再别康桥》带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你觉得美在哪里?
明确:新诗“三美”原则
1.音乐美:(1)押韵;(2)叠词的使用;(2)回环复沓。
2.建筑美:四行一节、每节两句、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3.绘画美:(1)多使用有色彩的词语:“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星辉”。(2)巧用动词,使画面具有动态感:“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沉淀”“漫溯”“挥一挥”。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朗诵《再别康桥》,并将自己的朗诵音频拷贝到教室电脑的语文学习文件夹中。
2.读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鉴赏语,鉴赏重点是意象与情感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教学重点】
1.全诗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2.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
【教学思路】
这是一首柔婉,舒缓的别离诗。我想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入诗人营造的意境,体味诗人的缠绵惜别之情。在意象、意境的把握上体味它的绘画美,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片段(徐志摩康桥泛舟情景)。观看电视片段。
二、简介作者及康桥。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多媒体展示听老师介绍,看多媒体展示。
三、初读播放舒缓的音乐散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预设: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思考
讨论
发言
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
五、创作背景探究诗人为什么对康桥感情如此之深?
多媒体展示:
诗人曾于1920年10月~1922年8月游学伦敦剑桥大学。这一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9642;序文》中曾经自说: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经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常常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拨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此外,这里还珍藏着他刻骨铭心的恋情。讨论思考
六、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1.康桥的美丽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出来的?
预设:云彩,金柳,青荇,清潭,长篙,星辉。
2.关于意象
这些自然景物都很柔美。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恋情。而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景象就是意象。
3.将“金柳”比喻成“新娘”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预设: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好像美艳的“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及浓烈的温柔之爱。
分析其他意象。朗读诗歌
思考讨论
回答问题
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请你从音乐美的角度,欣赏这首诗。
预设: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课堂小结】
意象是鉴赏新诗的重要方法,诵读是诗歌欣赏的必要手段。诵读
背诵
交流学后体会初步掌握通过意象鉴赏新诗的方法。
【作业布置】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感知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体会志摩的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揣摩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2、体会诗的意象组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欣赏法;点拨法。
【媒体设计】
播放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中的片段,并配以朗诵。
【教学时数】
1课时。
【课前准备】
印发北大中文系教授孙玉石先生撰写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重读〈再别康桥〉》一文供学生自学。
【教学步骤】
一、播放有关康桥的录象片段,配以解说(画面要能展示康桥的美丽风光;要突出解说徐志摩和康桥的关系)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6年生于浙江海宁,他很早就开始新诗的创作。1923年加入新月诗社,成了这一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的诗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志摩在中国埋下了一颗颗丰润肥沃的种子,直到今日依旧开着缤纷的花朵。
写作背景介绍:
徐志摩1920年曾留学英国的剑桥大学,也就是康桥。剑桥是一所800年历史的大学城,有很多古老的建筑,作者对这座大学城怀有很深的感情。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可以说是诗人的精神依恋之乡。1928年的.秋天,他带着失意,重回剑桥,故地重游,勃发了诗人的兴致,他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溶进了这首《再别康桥》。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途中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他就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尝这道堪称徐志摩诗作绝唱的佳肴。
二、朗读
1、听配乐朗读《再别康桥》。
2、看课文题目,找出字眼。
(别,由此可见,这是一首别离诗)
三、研读诗歌
1、提问:大家看过柳永《雨霖铃》这首词吗?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种离别的气氛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沉重)就是词中所说的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两眼泪汪汪的离情别绪,但徐志摩的这首诗呢?大家读了有没有这种沉重之感?
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得出本文的感情基调──柔美缠绵。
3、诗的主旨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和离别的怅惘,但全诗七节二十八句,不用一个留恋、惜别之类的词语,那么这种情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把这种感情全部融化于景物描写中)。
4、同学们找出诗中一些能传达出柔美缠绵的情调的意象。
5、下面请同学们静思默想,选择一种你最喜欢、最能拨动你心弦的意象,结合本诗体会它妙在何处?
6、请同学们把你最爱的讲出来,让大家共享本诗带给我们的美。
7、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但是静止的吗?
(不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感。)
8、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诗的意象美。
9、全诗节奏舒缓,但诗人的情感是起伏的,这起伏的深情你能体会吗?
(请一学生朗读五、六节,其他学生评判,有无读出感情的起伏来)
10、大家已经阅读过这篇诗歌多次了,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看法,你觉得这首诗打动你的是哪一点?诗歌中哪个地方你觉得写得最精彩?
(学生先自己品味,然后自由谈论,与同桌交流)。
11、请学生推荐一位站起来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诗歌的这三美,从而把握诗人对康桥的挚爱。
12、要求学生当堂背诵。
四、总结
追求内心的自由而不得,追求真正的爱情而不得,在1928年的秋天,徐志摩是带着生活中的不如意来到剑桥的。就比如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心中是一个美好的梦一样,这时候的康桥,在徐志摩的心中也是一个梦,在这个虚幻的缠绵悱恻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作者才会那样的爱它,那样的对它恋恋不舍才会费劲心思来描绘这样一个柔美的缠绵的使人久留而不愿离去的梦的世界、诗的世界。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沙扬娜拉》
提示: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六、作业
1、朗诵、背诵该诗。
2、谈谈你对该诗的独特体验。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6
教学目的:
体会诗中健康美好的感情,鉴赏其意象所营造的空灵的意境和清新飘逸的风格。
教学重点:
鉴赏其意境美、抒情美、音韵美。
教学目的:
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并析题
二、了解徐志摩的创作与对康桥的感情
1、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料,先自行了解作者
2、学生回答:“我所知道的徐志摩及其创作”
3、补充知识
梁启超说:“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短短的36年的人生中,徐志摩创作出版的作品有:
诗集4部《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4部《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集1部《轮盘》,剧本1部,译作5种,以及信札、日记4种。
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蔡元培挽联曰: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康桥生活:徐志摩生活中的“康桥”实际上是在英国东南部的剑桥。1920年9月,24岁的徐志摩,通过论文《论中国的妇女地位》的答辩,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后,赴英国,入伦敦剑桥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跟赖斯基教授学政治,拟攻博士学位。1921年,认识了狄更生,并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当特别生。1922年10月从英国返回中国。
康桥之美:古风古色,桥影藻密,
妩媚河身的`两岸,
穆静腾辉的晚景,富丽的温柔;和缓的钟声
春阳晚照,泼翻一海纯金,
千百家屋顶烟突,白水青田,黄昏,远树凝寂,象墨泼的山形,衬出轻柔螟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桔绿,
村里姑娘腮红颈白;屏绣康河垂柳婆娑,
此地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
“康桥”在徐志摩,只有三十六分之二的时光,而这两年,却是那么魂牵梦萦的两年。
“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一个老村子“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我所知道的康桥》)
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
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归家后我母若问海外交好,我必首数康桥,
赖你和悦宁静的环境,和圣洁欢乐的光阴,我心我智,方始经爬梳洗涤,灵苗随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辉,听自然音乐,哺啜古今不朽
我此去虽归乡土,而临行怫怫,转若离家赴远;
别时之情景:心头盛满了别离的情绪
雨色凄清,小鸟无欢,怅别情深,涕泪交零,
别后愿望:来春花香时节,当复西航,重来此地,再捡起诗针诗线,绣我理想生命的鲜花
三、观赏动画课件,反复诵读课文,初步体会情感
四、布置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再别康桥》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奠定了中国新诗坛的基础。
诗风: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康桥之美:人天妙合,虽微如寸芥残垣,亦不乏纯美精神,流贯其间。
康桥情结:你是我难得的知己,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你岂非是我生命的泉源?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鉴赏课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表达之美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诵读课文。
二、研讨: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
答:轻轻地、悄悄地
2、为什么要这样?
答: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答: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4、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答: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柳荫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是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星辉斑斓,夏虫鸣叫。
5、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答: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6、“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答: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7、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答: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8、重回康桥,他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答: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到星辉斑斓时。
9、此时情绪是兴奋欢快还是失意低落?何以见得?
答: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答:“笙萧”是中国传统的用以抒发感情的乐器之一,此时他生怕打扰惊醒了他心爱的康桥,只能悄悄欣赏,默默作别。
11、中国有这么一句古诗“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此处明显不妥,你认为结合此诗的情感和意境,应该改做什么?
答:“别有深情挚爱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2、中国一般人,喜欢某地,爱刻上“XXX,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几束草带回去留做纪念。可是诗人爱康桥,却“不带走一片云彩”,表现了什么?
答:对康桥爱得深爱得真爱得纯爱得善。
13、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
答: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14、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答: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三、总结全诗
四、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思想感情: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如多情郎之于恋人,含情脉脉,又默默示爱。
艺术特色:
(1)善于取景;
(2)精于抒情;
(3)音韵和谐,清新上口。
语言表达:用韵细密精巧,产生和谐回环之美。
A,双行用韵,双线交织或钩连,交叉押韵
B、节与节之间顾盼钩连
C、多次复沓,产生轻柔飘逸之美。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7
设计理念:
诗词已学过很多,抓诗中的意象、领会意境、抓住关键性的词句领会感情的方法练了很多,学生还是不能自如运用,授课时应加以训练,于是采用:朗读抓意象,讨论、领略意境和情感,赏评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2)培养学生通过诵读、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理章叠句。
3、情感价值观目标:
(1)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
(2)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诗人所选择的意象,体会诗人的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感悟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对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意境进行具体分析,领会诗境之美。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康桥,今译“剑桥”,是英国伦敦北的一座城市,靠近康河,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就在此城。徐志摩是1920年至1922年8月在剑桥大学读书,对康河情有独钟,经常在河边看书,游玩,河中泛舟。1925年第二次来伦敦写下了《我所知道的康桥》,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河。”康河是他的理想王国,是他的精神家园,“康桥情节”贯穿于他的诗文之中。1928年,他第三次故地重游,离开时写下了这首留传千古的诗《再别康桥》。
二、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意象,领会意境和情感。
(一)读诗,抓意象
1、导入:从诗的题目来看,这是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离别诗。不同于我们学过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作者所要离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康桥的自然景物。
下面请大家把诗齐读一遍,看看作者写到了康桥的哪些自然景物?用诗的术语说就是写到哪些意象?
2、学生读诗。
3、抓意象——师生互动
讨论、明确:第一节是“作别西天的云彩”中的“云彩”;第二节是“那河畔的金柳”中的“金柳”;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中的“青荇”;第四节是“好榆阴下的一潭”中的“清潭”,而不是“彩虹”;第五节是“满载一船星辉”中的.“星辉”。
(二)领会意境
欣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就是抓住诗歌的意象,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诗中描绘的图在脑海中再现,体会其意境。这首诗展给我们的是怎样一种意境?
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是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所以,诗人在诗中展现的也是夕阳下的康河。那么,夕阳下的康河是怎样的意境和氛围呢?让学生闭眼在头脑中想象每一节的画面,然后主动陈述,讨论后明确:意境是宁静、优美、和谐。
(三)情景交融,领会情感
作者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河给我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面对康河,诗人写景之中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示:让学生读诗、讨论,抓住每一节中关键的词、句来理解。
讨论、明确:
第一节用“招手”“作别两天的云彩”来写依恋之情。第二节写的是“金柳”,而“柳”在古诗词中是离别的象征,并用比喻把“金柳”喻成新娘,使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人,湿润可人,艳丽娇媚,更写对康桥的无限依恋。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所以在第三节中,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多情,正是诗人心之向往的地方。他意乱情迷,物我两忘,“沉醉”其中,“甘心做一条水草”,诗人对梦的追寻,面对满天星辉,欢欣无比,想引吭高歌。
(四)解惑释疑
1、理解作者未放歌,“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
学生讨论、明确:
因为追寻的毕竟只是梦,而现实中面对的是离别。怎能放歌?况且,诗人笔下的康桥宁静优美和谐,像一个睡梦中的爱人,只有悄悄的才能融入这样的境界。静默和无语才是一曲深情的别离之歌。如古词中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真犹白居易的诗句“此时无声胜有声”啊!一切一切的语言都是那样苍白无力。
2、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结构基本相同,字句稍有变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师生互动后明确:
首尾回环照应,奠定了全诗轻柔缠绵感情基调,更好地抒写了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提示:作为当时新月派代表诗人徐自摩非常推崇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类原则,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体会绘画美
上面我们已经在头脑中再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那么是诗中哪些词语可以在头脑中构成完美的画面?
学生讨论、明确:
(1)色彩的词语
(2)动作的词
2、音乐美
先让学生读两节诗,再读一段文字,体会音乐美的好处,即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然后讨论: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
(1)押韵
(2)诗句节奏,反复、复沓手法
3、建筑美
建筑美,即诗的形成美,每四行为一节,每一节诗行排列两两错落,每句字为六字,间有八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美感。
四、学生齐读诗,体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五、教师点拨,示范两节,学生再读。
六、作业
背诵全诗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
2、通过诵读法与涵泳法,品析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在理解感悟中提高新诗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法与涵泳法,品析诗歌所蕴含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讲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几个问题。还记得几个月前从初中毕业时的情景吗?大家在告别自己的母校时心情是怎样的?
(请若干同学简单分享自己的心情)
除了离别母校,我们的人生中还充斥着其他各种各样的离别。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也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离别感受,大家有没有想到一些与离别有关的诗词呢?
(学生说出想到的诗句)
这些都是古典诗歌中十分经典的离别诗词句。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一首不太一样的现代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标题分析
关注诗歌题目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大家从这个标题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呢?
(离别;再次离别;别的是康桥)
PPT展示徐志摩三次告别康桥的背景资料。
(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写下长诗《康桥,再会罢》;1926年,旅游后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第三次旅游英国,独自回到母校,朋友们都不在,回国途中于中国海上写下《再别康桥》。)
三、一轮诵读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青荇、榆阴、长篙、漫溯、笙箫)。
2、大家觉得这首诗的韵律读起来美不美?为什么美呢?
明确:
①“轻轻”、“悄悄”等叠词的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
②每节押韵,逐节换韵,具有音节的波动和韵律感;
③回环复沓,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
这种由诗歌韵律和谐、节奏鲜明所带来的美感,我们称之为“音乐美”。
3、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有个十分突出的特征——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感。如果把诗里的每个字看成一块砖,把整首诗看成一栋建筑物,大家认为它美吗?(PPT展示本诗的不同排版方式让学生比较。)
明确:从段落上看,每节四句,各句错开,整齐划一。
从句子上看,每句6-8字,大致相等,具有句的整饬和节的匀称。
这种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所带来的美,我们可以称之为“建筑美”。
四、二轮诵读
1、我们已经一起分析了这首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现在请大家一起齐声把诗歌朗读一遍。这次注意体会诗歌的内容美在什么地方。
2、在课堂一开始,大家回忆了不少古人写离别的诗词。徐志摩的这首诗和这些诗歌相比,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作别的却不是人,是景物。用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具有诗意,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3、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有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请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至两个比较喜欢的意象,讨论这个意象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小结:诗人选择了巧妙的意象,并用华美的辞藻表现出来,使整首诗具有色彩感与动态的美感。这种画面感的美我们称之为“绘画美”。
4、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刚刚我们已经从细节上考量了作者的情感,那么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明确:作者情感变化图
5、请一位同学根据情感变化图,朗读诗歌。读完后大家点评其对感情的处理是否合理。
五、三轮诵读
1、通过刚才反复的朗读,我们整理出了这首歌具有“三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PPT展示:
事实上,“三美”是由闻一多提出的创作主张,也是新月派的理论基础。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在新诗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新诗理论,并在创作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本诗的作者徐志摩,便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2、接下来老师还要给大家提个问题——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告别的仅仅是康桥吗?
预设:学生回答大致会出现三类。第一,诗人向母校剑桥大学告别;第二,诗人向过去的自己告别;第三,诗人向自己的意中人告别。
3、刚刚我们对诗歌的解读都是基于诗歌本身,但是,文本解读也同样强调“知人论世”,即在解读文本时需要了解作者,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
PPT展示徐志摩在康桥大学期间的资料。
总结:三段材料分别反映了徐志摩在康桥大学期间自由的大学生活、美好的情感回忆和资本主义理想。这些既是诗中所提到的“彩虹似的梦”,也正是作者所依依不舍、难以割舍的。
六、总结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说王国维的诗歌体现的是中国古典山水画,那徐志摩则用他的画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艳丽的西方油画。我们能够在诗中读出诗人真挚的情感蓄积,正是因为诗人精心雕琢的形式、纯熟技巧的运用、珠圆玉润的华藻。这样的诗怎么能不美呢?最后请大家带上这节课对诗歌的理解,配上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背景音乐,再集体朗读一遍《再别康桥》。
提示:播放背景音乐。
七、作业布置
阅读《康桥,再会罢》与《我所知道的康桥》,对比三篇有关康桥的诗文中作者情感的不同。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9
一、创设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动画《再别康桥》,导入本课。
二、朗读诗歌
1、提问:你觉得诗词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教师介绍背景: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徐志摩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徐志摩曾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3、教师朗诵全诗,配背景音乐和画面。要求学生注意节奏与重音。
4、学生分各种形式朗读,教师逐节指导。屏幕出示全诗及其节奏与重音提示。
点评:诗歌重在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领悟是学习诗歌的好方法。
三、自主学习
学生带着任务在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栏目自学。“自主学习”包括“学习任务”、“徐志摩”、“诗歌意象”、“诗歌形式”、“诗歌诵读”和“英国风光”等内容。
四、学习反馈
方法:屏幕出示问题,学生抢答。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刚才你阅读了哪些古代的别离诗?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它们送别的对象有什么不一样呢?
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云彩等)我们叫什么?诗歌选择的是哪些意象呢?
诗人告别康桥时,按理说,应该有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作者却避开了这些,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有什么好处呢?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闻一多提出的诗歌形式上的“三美”主张是什么?你觉得《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吗?
音乐美:
A、从押韵上看:本诗一节一韵,每节换韵。
B、从节奏上看:诗歌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从首节和末节来看:回环复沓,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
A、从字数上看:《再别康桥》共7节,每节两句,每句6~8字。
B、从排列上看: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给人以流动的美感。
绘画美:
A、选用“云彩,金柳”等词语,给读者色彩想象。
B、诗人用了动作性很强的词语,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如“招手”、“荡漾”等。
C、全诗共7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等。
重点赏析“绘画美”,赏析的同时出示画面,然后学生看着画面回忆相应的诗句,再看着画面背诵全诗。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屏幕显示。
点评:诗歌鉴赏的方法是重点,通过重点讲解便于学生网上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另外三篇现代诗的学习。
五、网上拓展
布置任务:点击“相关网站”,进入“徐志摩名作欣赏”网站,和因特网上的专家一起赏析徐志摩更多的诗歌名作。然后,把你的学习成果让我们大家来分享。
点评: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去学习和创新。
六、成果展示
学生朗读并赏析“徐志摩名作欣赏”中的现代诗,重点赏析诗歌的意象美和形式美。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能鉴赏“新月派”诗歌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
2、能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简介,整体把握其诗歌特点。
教学设计:
1、学情:现代诗歌较之于当代诗歌,思想内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再别康桥》是新诗中的名作,特别适宜朗诵,所以课堂上应少作分析,多多朗诵,进而把握诗歌的感情变化流程。
2、教材:对这首诗的理解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为了躲避与陆小曼的感情纠缠,再次到英国寻找以前与林徽音的旧梦,聊作排遣,另一种是说此诗就是表达对康桥的留恋与热爱。教学中,可以根据文本写景抒情的特点,采用第二种说法。
3、教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28年夏天。伦敦。一个三十开外、身材颀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在康河边长久的踯躅。他看不倦河畔水色,听不厌近村晚钟。这康河以及河上的康桥,还有那上游的拜伦潭,潭边的果树园……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如今却又不得不向它们告别。
这位风度潇洒、相貌英俊而又略带倦容的人是谁?他为什么要到这里?
他就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一个风流倜傥、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短命诗人——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的一生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这个我并不多说,有兴趣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我要说的是诗人的“康桥情结”: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夏天,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国途中的轮船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其他名作:《偶然》、《沙扬娜拉》等。
胡适说:“他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由爱、自由、美三朵鲜花所编制的诗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题目:题目中的“再”,交代了这是诗人第二次离开,第一次的离开,作者写就《康桥,再会吧》,如今情难自控,再次挥笔成诗,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此外,告别的对象不是人,而是物,是优美宁静的康桥风光。就从这点上说,这首诗较之于一般的离别诗,就显得新颖而又含蓄。
2、朗读。要求入情入境地诵读这首诗。
①正音,正字。青荇榆阴漫溯斑斓笙萧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交流诵读感受。(感情变化:依恋-欢欣-陶醉-执着-激动-沉默-平静)
三、讨论:
1、胡适所说的诗人的“爱、自由、美”的人生观可以在诗中那些地方可以找到?
提示:①无限眷念,难舍难分——真爱无声
(开头的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的宁静与优美已经深深印刻在诗人的内心深处,以致于诗人在即将告别之际,也不忍打破康桥宁静之美,这种细腻而真实的惜爱之情缘自诗人对康桥对美好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也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结尾处的三个“悄悄”,比起“轻轻”,略显沉重,但是,通过诗歌主体部分感情变化可知,诗人在壮怀激烈准备高歌一曲的时候,读懂了“悄悄是别离的笙萧”这一清淡雅致的离别主题,因此以沉默的姿态悄悄告别,可以说,感情上更是加深对康桥的尊重和热爱。可谓真爱无声。)
学生也可以从选择美好的自然物象(比如“做一条水草”表明永不分离等)来表现热爱自然这一角度作答。
②寻梦放歌,潇洒挥手——自由无边
(儒雅的文人也当是性情中人,寻梦就是寻找自由,寻找爱情。当唱欲唱,却又不唱,看似矛盾,好象感情受到了压制,实际上却体现了诗人还给静谧的康河风光以自由而获取自己心灵上的更大自由。从开头的招手到结尾的挥一挥衣袖,感情由眷念到洒脱,境界顿出。)
学生也可以从“做一条水草“等语句分析诗人对待“物”的民主、平等态度。
③如梦如幻,如画如歌——大美无形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有着陶渊明的动人幻想。在康河的柔波里,也有着徐志摩的美好理想。可以说,这是诗人现实中的桃花源。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优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静美悠闲的西方油画。加上整齐的诗行,鲜明的节奏,平平仄仄起来,声调舒缓有致,参差错落,就像一支动听的小提琴乐曲。那旋律真是太悦耳、太让人陶醉了!每节的换韵,又使得我们听出了旋律的流动之美。首尾的呼应,又使得乐章的回环严密。而这一切的造化了无痕迹,得益于诗人那颗敏感纤细的心,到这里我们可以悟出:康桥是美丽的,康河的河畔是美丽的,而最美丽的当时诗人那颗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心了!)
学生可以从意象上进行分析,可以抓住色彩进行想象。不赘言。
2、进一步通过诵读感受“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
建筑美: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形式)
音乐美: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语言)
绘画美: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意境)
四、课堂练习
怎么理解诗题中的“偶然”?
《偶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参考资料:
写于1926年5月,初载同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
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纪念徐志摩》)。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独特的“张力”结构应当说是此诗富于艺术魅力的一个奥秘。
所谓“张力”,是英美新批评所主张和实践的一个批评术语。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的有机体中却包含着共存着的互相矛盾、背向而驰的辨证关系。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的,具各整体性的,但内部却允许并且应该充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充满“张力”的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的诗歌才不是静止的,而是“寓动于静”的。打个比方,满张的弓虽是静止不动的,但却蕴满饱含着随时可以爆发的能量和力度。
就此诗说,首先,诗题与文本之间就蕴蓄着一定的张力。“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的,而作者在这抽象的标题下,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的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的。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的相当实际的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的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再次,诗歌文本内部的张力结构则更多。“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的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的情感态度,及语义上的“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的“张力”。尤其是“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一句诗,则我以为把它推崇为“新批评”所称许的最适合于“张力”分析的经典诗句也不为过。“你”、“我”因各有自己的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的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的意向——“你有你的”和“我有我的”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的字眼——“方向”上。
作为给读者以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印象的徐志摩,这首诗歌的象征性——既有总体象征,又有局部性意象象征——也许格外值得注意。这首诗歌的总体象征是与前面我们所分析的“诗题”与“文本”间的张力结构相一致的。在“偶然”这样一个可以化生众多具象的标题下,“云——水”,“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这正是“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易·系辞》)的“象征”之以少喻多、以小喻大、以个别喻一般的妙用。或人世遭际挫折,或情感阴差阳错,或追悔莫及、痛苦有加,或无奈苦笑,怅然若失……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
五、作业
1、随笔,下周一交。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2、背诵《再别康桥》
3、预习:如何分析《死水》中的“三美”?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
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堂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二,题解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曾在1921~1922年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本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伦乘船返国途中。由于这是作者旧地重游,重访昔日进修、留下美好记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以“再别康桥”为题。
三,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别名:南湖,云中鹤。浙江省海宁人。追求“爱,自由和美”,主要作品有诗集:《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音;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四。整体把握
自古以来离别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哪些诗词?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山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五。朗读全文,初步感知
六。再读课文,分析结构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轻轻的我来了作别母校生离愁
轻轻的我招手离愁别绪
河畔上的金柳
软泥上的青荇泛舟康桥来寻梦
(2—6)榆阴下的一潭依恋母校
悄悄的我走了
第三部分
悄悄的我来了悄悄离去心忧伤
(7)我挥一挥衣袖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导入
二,诗歌解析(全诗共七节)
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那三个“轻轻”,使我们体会到,康桥是美丽的,而这美的最集中的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观照,即使“作别”一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藏于内心,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表现了诗人对其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至六节
第二节至第六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一个全过程的典型概括。
夕阳中幻成的金柳,是这种宁静之美的具体体现,而这金柳在诗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荡漾的安静、娇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让诗人不敢正视,他移开自己的目光,低头却见到柔波之下“招摇”自在的“青荇”。一泓闪亮映入诗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转头观望——那是拜伦潭,可在夕阳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沉淀自己的梦!本来就充满梦幻色彩的.虹,却也在寻着自己的梦,这自然使诗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寻梦的情形。此时像又在寻梦,但现实使诗人已不能放歌:离别在即,不能;静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诗人所愿。而此时的康桥,也沉默,似乎也不愿离别。
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最后一节,与第一节呼应,又有深入,“轻轻”变成了“悄悄”,物我两情眷眷溢于诗表。
诗人以优美的意象,宁静平和的心态,写了对康桥深深的眷恋之情。
三,课文总结
《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
诗歌情感
热烈
5感情达到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图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榆阴浮藻清潭图6情绪低落
3更加欢喜和眷恋静思默想
青草水底招摇图黄昏夏虫沉默图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
1难舍难分7悄悄作别
挥手作别云彩图招手惜别云彩图
怅惘寂然
四,艺术特点
1、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全诗共七节,四行一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句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语言: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音乐美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与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如诗歌的第一节,便三次用了“轻轻的”,这个形容词,显得节奏轻快、旋律柔和,带着细微的弹跳性;诗的第2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3、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七节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等。其二是,诗人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五。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感受。
教学重点:
分析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三美”艺术主张和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到离别,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所以就有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凄婉缠绵,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更有“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洒脱。那么现代人是如何阐释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离别诗”的《再别康桥》。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两年,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诗人在35岁时乘飞机从南京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他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主要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提问:由诗题《再别康桥》,我们能读到哪些信息?(离别诗、告别的对象、第二次离别)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诗人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在回国的海上写下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三、指导诵读
学生读——师生评议(款款深情、伤而不哀)——听范读——学生再读
四、指导鉴赏
1、听了刚才的朗诵,我想大家的感受应该是一致的,用一个字说就是——美,太美了。是不是?(学生一般都会说是)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感受到美呢?(大致有两个情况:1、意象;2、“三美”)
金柳、艳影
青荇、柔波
潭水、浮藻
青草、星辉
教师赏析第二小节做示范,三、四小节给学生自行赏析,五、六教师赏析
(“新月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美学主张,就是“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富于画面感。
介绍之后,在上面板书“绘画美”,那么本诗的音乐美和建筑美是怎么体现出的?)
2、音乐美,是对音节而言的,韵律和谐,节奏鲜明,音节优美。
(开头、结尾两节要在此补充讲解)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往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首尾两节在节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环往复的结构形式,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递进(语意上都表达了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之情,但“轻轻”改为了“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变成了“不带走一片云彩”,惜别之情比之首节更进了一层)②强化(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强化了不舍之情,“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3、建筑美,指的是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行,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五、总结、拓展
徐志摩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偶然》所言,人与人相遇的美好仅仅是偶然的美丽,这种美丽是短暂的,我们可以记得,也可以忘掉,那交互时互访的光亮与美好。下面请大家按我们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自行赏析这首《偶然》(音乐、投影)
“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优秀12-11
《再别康桥》优秀教学设计11-14
《再别康桥》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10-09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6-13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06-17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1-17
【推荐】《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1-17
【热门】《再别康桥》教学设计11-17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精】11-17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荐】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