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教案

时间:2024-06-27 17:01:45 寓言 我要投稿

《寓言》的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寓言》的教案

《寓言》的教案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体会文章寓意。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

  难点:从杞人忧天事例中感受经验与常识的重要性。

  知识链接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 。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学法指导: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不能对杞人忧天的思想一味进行批评,要分析出它值得批评之处,同时关注其怀疑精神的可取之处。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崩坠()躇步()废寝()光耀()

  星宿()中伤()充塞()舍然()

  2、解释下列实词

  (1)杞国有忧天地崩坠

  (2)身亡所寄

  (3)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4)若屈伸呼吸

  (5)终日在天中行止

  3、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这句成语。

  4、《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作。列御寇,相传战国时道家。郑人。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揭示了什么?

  2、杞人“忧天地崩坠”,“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

  3、杞国的那个人为什么担心“天地崩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晓之者开导“杞人”的话是否合乎科学?你对这个人有什么评价?

  2、你怎么理解“天崩地坠”的'意思呢?你认为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吗?结合生态环境问题,从中我们还受到什么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1、zhuì;chú;qǐn;yào;xiù;zhòng;sāi;shě

  2、(1)崩塌,坠落

  (2)依附,依托

  (3)忧愁、担心

  (4)就像

  (5)行动和停留

  3、杞人忧天

  4、列御寇;《列子》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地瞎担心。

  2、不赞成,因为“晓之者”并不了解地球的构造以及太阳系的结构,只是从当时人们认知水平出发来回答,所以不同意。

  3、这是古代人对于宇宙空间缺乏科学认识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逐渐深入,就不会再有“天地崩坠”的想法。(这只为一家之言,你可以畅谈你的观点。)

  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晓之者开导杞国人的话依现在的科学知识看,有其合理的部分但也不全正确。但是此人的解释倾向于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天地都是一种物质存在。从这点评价,在当时应该是一种进步的思想。

  2、“天崩地坠”可以想象为是地球遭受了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大地震、海啸、泥石流或不明原因的其他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这些事情的来临,在当时人们是无法阻挡,很难预知和防预的,当然让人感到恐怖。联系现实,人类的“文明”破坏了生态平衡,已开始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寓言》的教案2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毫不示弱、威胁等词语的意思。指导书写寓、焦、勃、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角色的心情和语气。

  3.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通过表演和讲述,初步感知寓言形象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表演、讲述,感知寓言形象。

  预习单:

  1.读准生词,理解生词,完成课后描红。

  2.读通课文,查找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交流一下。

  说说你们对这些寓言故事的感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则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它们已经流传了有两千多年了,分别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战国策 燕二》这两本书。

  2.谁来读读两则寓言的题目。(指名、齐读。)

  二、预习检测

  1.请小老师到前面来,把生词带领大家读一遍。再指名读,纠正字音。

  2.你们理解了哪些词义,交流。

  结合课文内容,点拨理解词义,相机渗透方法。

  3.描红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笔画不容易写好,提出来,交流。

  相机指导:寓、焦、疲、勃的书写,临写两遍。寓的最后两笔要写规范,焦的四点底的写法,疲的撇、捺要舒展,勃的左边子的提笔要写准确。

  三、走进故事

  1.同学们,故事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宋国的农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快点长高,于是就把禾苗一棵一课地往上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鹬要啄食蚌,却被牢牢地夹住了嘴巴,它们相持不下,互不相让,被渔夫轻易地捉住了。

  交流、点拨、点评、提升。

  2.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到前面来展示朗读。

  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两则寓言,读好重点语句。师生共评:读出焦急的心情和兴致勃勃的语气,读出鹬威胁的语气和蚌得意洋洋的语气。

  (2)自由有感情地练读。男生女生赛读。

  3.同学们,故事很有趣,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表演或者自己讲述的方式来使故事留在我们的心里。

  讲故事和表演要注意什么?(可以补充语言,加入形象的动作和表情。)

  教师点拨:农夫来到田边,他会对禾苗自言自语地说些什么呢?想象一下,农夫和儿子有怎样的对话呢?渔夫捉住鹬和蚌的表情、语言会怎样?

  (学生自主准备表演、讲述。)

  4.指名展示,师生共评。

  四、总结

  同学们,我国古代寓言是充满智慧的,寓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和《一课一练》中的字词部分。

  2.阅读其他的寓言故事。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明白农夫和鹬、蚌傻在哪儿。

  2.揭示寓意,说出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成语意思。

  3.自主探究,找到两则寓言的相同之处。

  4.拓展阅读,对照古文、寓言,初步感受寓言文化的特质。

  教学重点:

  对寓言角色作出评价,揭示寓意。

  教学难点:

  把握古代寓言的相似之处,感受寓言文化的特点。

  预习单:

  1.查找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

  2.拓展阅读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

  2.同学们,请用简短的话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揭示寓意

  1.寓言是我国古老的文学,它充满了智慧。我们的先人想通过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智慧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农夫和鹬、蚌的身上。请你评价一下他们,也可以说说自己读了故事后的感受。

  交流:预设,农夫的做法是错误的。应该按禾苗生长规律去做,不能操之过急。追问:身边有没有这样不顾事物生长规律,操之过急的现象呢?

  鹬蚌不应该这样互不相让,最后只会两败俱伤。追问:你有没有看到过这样相似的事情呢?

  (配乐讲述故事:战国时候,中原大地并立着七个小国:秦、楚、韩、魏、赵、燕、齐。(出示战国七雄图)在这七个国家中,秦国的国力最强大,其他六个国家势力较弱,但相互之间实力相当。秦国一直野心勃勃,想消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但他心里明白:如果直接与六国为敌,即使自己再强大,也很难如愿以偿。于是,他一直在等待着机会。

  有一回,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大怒,决定攻打燕国,出出心里的这口气。秦王大喜,相信统一天下的机会来了。然而,当时有个叫苏代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求见赵王。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立刻打消了赵王攻打燕国的念头,也使得秦王失掉了一个统一天下的好机会。

  一个故事,居然就制止了一场战争。)

  2.这样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多年,宋国农夫、鹬和蚌也早已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铭刻在我们的心里。寓言故事的题目成了成语,流淌在我们的文字里,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广泛运用,这就是经典的文化。

  我们来交流成语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的意思。

  3.像这样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读读资料中的故事。挑选一则来讲一讲。

  指名展示、点评。

  三、对比探究

  1.我们已经学习了这么多寓言,让我们擦亮发现的眼睛,去找一找这么多古代的寓言故事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可以用笔在文中语句旁圈圈画画,写写关键词,想好以后可以小组交流。

  预设:

  (1)这些寓言故事简短有趣有趣、寓意深刻、给人启迪。

  (2)古代寓言都已经成为成语被广泛运用。

  (3)寓言故事中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具有反面的讽刺意味,即角色共有的傻。

  (4)语言生动、有想象的空间,适合讲故事和表演。

  指名交流。

  2.寓言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不仅我们国家,古希腊、印度都曾出现过优秀的寓言作品,我们来欣赏两则。

  (课件显示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

  学生自读,总结特点。(伊索寓言以动物为主,结尾揭示道理。印度寓言就是民间的故事。)

  四、作业

  1.完成《一课一练》中的阅读练习。

  2.尝试自由创作寓言故事。

《寓言》的教案3

  目标:

  1、愿意大胆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故事中的形象 , 感受其丰富的趣味性。

  2、尝试比较两段不同风格的音乐 , 初步感受不同音乐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

  重点:

  大胆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表现音乐故事中的形象。

  难点:

  感受不同音乐带来的不同情感.

  解决策略:

  1. 比较策略

  2. 引导策略

  3. 情境体验策略

  工具材料:

  1. 动画媒体<<小蛇的故事>>

  2. 音乐 , 情境创设

  3. 小蛇头饰每人一个

  活动流程:

  一 . 理解故事 , 大胆表述

  1、谜语引出故事:身体长长像根绳,走起路来扭啊扭,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呢?

  2、分三段欣赏故事

  a. 欣赏第一段

  提问:妈妈对小蛇说了什么

  b. 欣赏第二段

  提问:小蛇干了什么?

  它吃东西的样子是怎样?

  小蛇那么贪吃,你猜猜它后来会怎样?

  c. 欣赏第三段

  提问:小蛇怎么了?

  它肚子痛是什么样子?

  二 . 感受音乐 , 情感体验

  1、听第一段音乐

  提问:猜猜小蛇在干吗?

  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2、听第二段音乐

  提问:你的心情又是怎样?

  那你猜猜这段音乐里,小蛇在干吗?

  三、肢体表现 , 内在升华

  1. 带上头饰,听音乐,表演小蛇。

  2. 吃了那么多东西,肚子很难受,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变得舒服呢?

  四 . 精彩结尾 , 感受趣味

  在小蛇难受的时候,出现小蚂蚁在小蛇的鼻子上爬来爬去,小蛇忍不住了打了个喷嚏,这下肚子舒服了,最后小蛇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寓言》的教案4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筑,必将有盗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人胡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

  2.试译这两则古代寓言。

  3.试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处。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小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三、拓展与延伸

  1.请你诊断

  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⑶人皆吊之(吊:)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⑸居数月(居:)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⑺死者十九(十九:)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 与 的对立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2.(3)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 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寓言》的教案5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内涵,懂得乌鸦上当受骗的原因。

  2、 引导幼儿从多种角度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及大胆表述的能力。

  3、 培养幼儿机智灵活,遇事能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在大森林里,住着一对邻居,是谁呢?看!

  (出示乌鸦、狐狸的图片及文字)你觉得狐狸是一只怎样的动物?那么乌鸦又是一只怎样的动物呢?和狐狸比,是更狡猾呢?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第一、第二段故事后,提问:

  那小朋友们也来学一学乌鸦找到肉高兴的样子好吗?小朋友,你们猜一猜,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它在想什么呢?”他会怎么做呢?

  2、欣赏第三段故事后,提问:

  狐狸是怎么说的?大家一起来学一学狐狸吧!小朋友们,狐狸第三次是怎么说的啊?我们来比比看谁说得最好?

  3、 讲述第四段故事后,提问:

  小朋友们,为什么狐狸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小朋友们都知道乌鸦的声音并不好听,那为什么狐狸说他的声音好听,还想听它唱歌,是真的想听它唱歌吗?

  三、引导幼儿畅想故事的结局

  鸦听了狐狸的奉诚话,心里一得意,刚一张嘴唱歌,嘴里的肉就掉下来了,结果会怎么样呢?

  四、 看动画,完整欣赏故事内容

  教师小结,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寓意。

  五、 续编故事内容

  活动反思:

  活动导入时,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出示狐狸的图片,很快调动了幼儿探究故事内容的欲望,激起了幼儿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我用形象的儿童化语言,逼真的'动作,把幼儿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中,使幼儿充满了学习的乐趣,他们不由得跟着我一起说起来、演起来。在形象的表演中使幼儿受到启发和教育,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另外,在本次教学活动讨论环节中,我很自然的从知识目标过渡到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幼儿大胆发言,气氛热烈。但是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炼,特别是在讲述故事寓意时,教师教代的不明确,教师应先组织好语言。

《寓言》的教案6

  教材分析

  《坐井观天》通过小鸟与青蛙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只看到井口大的天,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认真改,还不算晚。

  教学要求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像,初步理解课文寓言,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坐井观天》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坐井观天的成语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二、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听课文录音:想一想故事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2.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寓言两则井河口渴

  ①小声自由读,把带拼音的字读准。

  ②老师检查,指名认读生字。

  ③你怎么记住这些字?把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④采取多种方式检查认读效果。

  (2)指导写字。

  ①出示会写的生字卡片。

  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认真观察,注意书写。

  重点指导:

  沿:第五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渴、喝两个字右半部分完全相同,只是偏旁不同,可引导学生用会意的方法识记。口渴了需要水,所以渴字是三点水旁;喝水要用嘴巴,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③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课文《坐井观天》

  1.再读课文。(出示挂图)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3)读句子(投影)。

  青蛙坐在井里,抬头看见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飞来了,落在井沿上,说天无边无际,大极了。青蛙不信,还说小鸟弄错了。

  (4)到底谁错了?

  ①讨论。

  (小鸟是对的,青蛙是错的。)

  (5)青蛙为什么会认为小鸟说大话?

  ①讨论理解。

  ②大话:不真实的夸大事实的话。(教师引导学生说几句大话。)

  ③无边无际:没有边际,形容非常大。(教师引导学生用无边无际说一句话)

  (因为小鸟在天空自由地飞,了解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整天坐井观天,认识的天空只有井口大。)

  (6)带学生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2.朗读感悟。

  (1)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

  (2)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四人小组再读第二次对话。(一人引读,两人对话,一人担任评委)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读出劝告的语气)

  (4)感悟第三次对话。

  ①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青蛙:自信、愚蠢。小鸟:真诚,善意。)

  ②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③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五、引导想象,总结全文

  (1)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2)如果青蛙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来可能发生什么事?

  (3)最后谈谈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个故事:

  通过生动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不要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像小鸟那样飞得高,看得远。

  六、作业

  读编青蛙跳出井口的故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亡羊补牢》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①谁能说说《坐井观天》的故事?

  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则寓言故事。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再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想想课题是什么意思,想好了,同桌互说互听。

  3.检查学习情况。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正音。

  沿:yán不读yàn。

  渴、喝声母不同,渴(kě)

  养:窿、坊是后鼻音。

  悔:(huǐ)是h,,不是f。

  多音字:圈羊圈juàn)圆圈(quān)

  (2)自由读,开火车读,找出句子测读。

  4.指导书写。

  (1)出示会写的字生字卡片。

  认真观察,注意指导。

  丢:与去要区别。

  叼:最后一笔是。

  补:是*字旁,不能少一点。

  (2)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三、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题目的意思

  (1)提问:亡是什么意思牢指什么?

  (2)说说题目的意思。

  四、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能提到课文中的内容即可。

  2.再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养羊人几次丢养?(两次)

  (2)什么原因丢羊?(羊圈破了个窟窿)

  (3)街坊怎么劝他的?

  ①指名读街坊的话。

  ②指导朗读:要怎么读才能体现街坊劝他的诚意呢?

  (要用关心的语气读)

  全班齐读。

  (4)养羊人是怎么说的?要怎么读?

  (不以为然的口气,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全班齐读。

  (5)读第四自然段。

  ①指名说,为什么用又字?

  ②他是怎么想,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全班齐读。

  五、总结全文

  1.为了不丢羊,你认为最正确的态度是什么?

  2.如果你是养羊人,应从这件事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个人做了错事,只要认真改,还不算晚。)

  3.你想跟那个养羊人说什么?

  六、作业

  将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寓言》的教案7

  理解词语,了解内容和寓意。教学难点:使用成语造句。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学习《寓言四则》,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的短小故事。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已经盛行,先秦诸子百家著作中,就有不少优美的寓言。例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狐假虎威》、《愚公移山》等。课文《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买椟还珠》和《滥竽充数》选自《韩非子》,这两个故事都是战国时期的。《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他的宾客编写的。书中涉及祸福的文字很多,这与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寓言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具有鲜明的训诫性、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一般结构简短,情节集中,故事风趣幽默,人物性格突出,常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寓言的语言生动形象,常用简约的语言勾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二、诵读老师泛读课文。三、学习字词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学习生字读音,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四、朗读课文采用不同方式,请同学朗读课文四遍,熟悉课文内容。五、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六、概括寓意学生分小组讨论,概括寓意,然后交流。七、总结《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到了完美无缺的地步,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过和不及也许仅仅相差一点点,但是要掌握分寸必须明智。过分聪明,思想方法不对,有时反倒被聪明贻误。《买椟还珠》: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就会舍本逐末。《画蛇添足》、《买椟还珠》都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滥竽充数》:成就一番事业关键是有真本领。没有真本领,一味地投机取巧,只能得逞于一时,终归要碰壁的`。这则寓言叙事平实,情节简括,由于前后对比,并不显得平板。突出了人物于变化的环境的应对,一个“逃”字活画出南郭处士的狼狈。《塞翁失马》:这个故事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这是一篇哲理寓言,叙事多用对话,情节曲折,用白描的手法,生动地刻划了一个深谋远虑的老者的形象,通过语言描写表明了他对突发事件的冷静的思考与平和的心态。读者从中可以感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生活哲理和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八、布置作业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翻译句子。(1)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2)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3)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入胡。九、板书设计寓言四则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弄巧成拙买椟还珠——取舍不当舍本逐末滥竽充数——鱼目混珠投机取巧塞翁失马一一安知非福祸福无定

《寓言》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形式 ,了解寓意。

  2.了解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3.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

  4.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文言文学习的一般方法。

  2.了解 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难点:

  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激发学习了解古代文化的兴趣。

  教学方法:

  在熟读的基础上,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学习,读懂课文大意,学习文中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创设情境,共同探讨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学习《郑人买履》,理解意思,体会深刻的寓意。

  一、检查预习

  1.查阅课外资料,掌握文学常识

  提示:①准备以前学过的一两则寓言并能口述出来

  ②查找作者及寓言出处的相关资料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

  契其舟( )

  二、 导入新课

  1.我国寓言故事很多,请同学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听。(如:掩耳 盗铃、拔苗助长等)

  2.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在短小的故事里寓寄较深的道理,以进行劝喻或讽刺;常用比喻、象征、夸张、拟人等手法。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另外两则寓言:《郑 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相信大家一定能明白更多的道理。

  3.介 绍作家、作品:

  韩非:战国后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韩国贵族 。曾与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子。因见韩国日益削弱,上书韩王,力主修明法制,富国强兵,韩王不听,退而著书十万余言。书传至秦国,秦王大为赏识,于是发兵攻韩,迫使韩国送韩非入秦,入秦后,因李斯等人陷害,韩非被拘入狱,后被李斯毒死于狱中。

  《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子》是战国韩国贵族韩非所著,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句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然后讲寓言故事,明 白其中的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范读正音

  1.老师范读(注意字音、朗读节奏、重音、语调)。学生找出应注意的字音和字型。

  度其足 ( duó ) 吾望持度( dù ) 履 ( lǚ ) 遂 ( suì ) 宁( nìng )

  2.学生散读(两遍,体会朗读节奏,了解大意)。

  郑人/有欲买履者。(主谓之见停顿)

  而/置之其坐。(关联词前后的停顿)

  何不/试之以足?

  3.老师再读(纠正字音和朗读节奏、重音、语调。)

  4.学生齐读(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别人问话应表现出疑惑之情。边读边注意事物的发生和发展)

  四、合作翻译

  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在笔记本上抄写原文,抄一行空三行,字间距稍微大一点,学习时,便于整理记录。整理时间已用不同颜色的笔。

  示例:

  郑 人 有 欲 买 履 者

  欲(且):想要,打算 。

  履(lǚ)鞋子

  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

  1.圈划重点的文言词(履、度、坐、之、操、反、及、遂、宁、无、其、以)

  A、 独立学习,看课文注释查工具书。

  B、 合作学习,四人小组疏通文字

  C、 老师巡回释疑。

  D、 小组汇报

  E、 教师讲解重点、难点(师生讨论)

  (1) 操、持、取的意 义

  (2)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 宁信度、无自信也

  2.重点语句

  (1)郑人有欲买履者, “定语后置”句,现在顺序应为:有欲买履( 的)郑人。

  (2)宁信度,无自信也。 倒装 句,实际上为:“宁信度,无信自也。”

  3.反馈交流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① 置之其坐 ( )

  ② 反归取之 ( )

  (2)请指出“之”在下列词语中的意思

  ① 置之市( )

  ②而忘操之( )

  ③何不 试之以足( )

  (3)翻译句子

  ①何不试之以足

  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③宁信度、无自信也

  4.复述故事,准确翻译,做到字字落实。

  5.学生整理翻译,师巡回检查学生的整理方式。展示整理得好的.笔记。

  五、质疑交流

  1. 构建画面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2.结合《郑人买履》中能反映那个买鞋的郑人思想性格的语句,说一说你认为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

  示例:《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

  3.理解文章寓意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示例:从郑人相信尺码的角度来看,其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

  从郑人返家取尺码的角度看,其寓意也可理解为遇事不可太机械,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

  (2)明确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

  六、自主小结

  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我知道了做人做事应从实际出发,不应固守习惯、墨守成规,而应随机应变,灵活机动地处理各种变化的问题。同时我也了解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七、反馈练习

  展开合理想象,扩写《郑人买履》的故事

  八、布置作业

  1.在笔记上整理本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和特殊句式。

  2.背诵这一则寓言。准备《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韩非子》

  事情的起因:欲买履,度其足

  事情的经过:至之市——已得履

  忘持度——反归取之

  事情的结果:市罢,遂不得履

《寓言》的教案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生字,掌握4个会写的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特点,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美,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能理解寓言意思。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充分预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课堂上“边读边悟、以读促悟”,巧用“五读法”层层深入,让学生潜移默化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读懂寓言中蕴涵着的道理,懂得要按照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并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并能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寓言,掌握初步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有关孟子和吕不韦的资料。

  2.搜集一些其他的文言文寓言故事。

  五、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写文章和说话的时候,所用的语言有没有区别啊?古人也一样。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古白话文作品还记得吗?(指名回答)那篇文章更多的是古人说话所用的语言。

  古人写文章所用的语言,叫做“文言文”。而古人留给我们的很多文言文寓言故事,不仅读起来韵味十足,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警醒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作为炎黄子孙,当我们大声的诵读着这样的文字时,就如同聆听古人的教诲,会倍感亲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则,(出课题——《寓言二则》)看看从中,我们能明白怎样的道理。

  二、揭题。

  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

  师:大家要注意这个“揠”字的写法,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生答。)

  你们知道禾苗的生长规律吗?用“拔”的方法能不能帮助它快长啊?咱们一起来走进这个有趣的文言文故事。

  三、“五读”深化,理解感悟。

  A、“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课前老师已经布置了预习,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准备,可以向同桌或者小组成员寻求帮助,看看谁能把课文正确、通顺地读下来。

  指名读,师正音。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注意“闵、揠、趋、槁、矣”等字的读音。

  B、“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师:“这样文章离我们现在比较远,读的时候只有注意停顿,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其中的意思。老师读的时候,大家用“/”标出句子中的停顿,这是我们今天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大‘法宝’。一会儿尝试着自己再读。“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②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③予/助苗长/矣!

  C、“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要求:读的响亮、抑扬顿挫、有韵味。师随即进行指导,按照画出的停顿来读。

  重点指导: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师:大家读的很好,那么关于这个故事你们读懂了哪些句子?哪些还没读懂?(指名回答)

  小组里讨论之后,指名说。

  根据学生回答,师随即问:“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结合注释。”

  师:“这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又一大‘法宝’——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师相机进行指导的还有:“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句子,即使把注释放进去,也还和我们今天的语言不一样,就用‘换一换’的方法,换一下顺序。这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学习文言文的第三大‘法宝’——换一换。”

  师:“‘之’字的三次出现,分别选择哪种意思?”(投影出示,结合上下文意思进行选择。)

  谁能把整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意思?

  (设计意图: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增加学习成就感。也提高主动学习方法、运用方法的意识,逐步形成一定能力。)

  D、“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你觉得文中的“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里读到的?找出具体的文字说一说。再读一读。

  预设:

  1.他“闵其苗不长”闵的有没有道理?

  2.“芒芒然归”中,引导学生体会宋人“芒芒然归”的疲惫不堪与“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的得意洋洋、自以为有功的鲜明对比,以及两次使用的感叹号,都更加突出了宋人的蠢笨,可笑、可气、可叹。

  3.可笑在哪里?可气在哪里?可叹叹什么?

  至少品三次:可笑、可气、可叹!引导学生抓住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把体会道理和品读结合起来。感受这三个层次。

  E、“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带着理解细细品读,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深化理解。

  假如你是被“揠”助长的禾苗,在枯萎之前,有什么话对你们的主人说吗?这个故事让你们联想到了什么?

  五、总结学法。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都运用了那些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1.读准停顿。

  2.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用换一换的方法疏通句意。

  4.五步阅读,理解层层深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回忆一下,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人生道理?

  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掌握了吗?

  指名回答

  今天,你们就用上节学过的方法,小组同学合作学习这则《刻舟求剑》,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二、合作学习。

  师:“以小组为单位,用上节课掌握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自学。一会进行‘五读’竞赛。”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投影出示“五读”的要求。

  一读:交流释疑,指读正音

  二读:教师范读,标注停顿

  三读:学生练读,读懂故事

  四读:咬文嚼字,了解梗概

  五读:品出韵味,悟出哲理

  三、竞赛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情况,进行五轮比赛。每轮只取最优秀的同学为本组记十分,如有同学提出对方组的错误,则将对方所扣分数加给本组。

  第一轮:每组派代表读课文。本轮要求:正确、流利。其余同学认真听,只需注意发音是否准确、有无丢字多字的现象?相机指导“遽、坠、契、吾”等字的读音。

  第二轮:每组派代表再读课文,之后教师进行范读。本轮要求:在老师范读过程中,看刚才同学的停顿是否准确。指名进行点评,师相机进行指导。

  第三轮:每组派代表继续朗读。本轮要求:是否读出了抑扬顿挫、读出了韵味。师相机指导个别重读的音“坠、契、此、惑”等。

  第四轮:每组派代表逐句叙述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读一读文中的相关语句。”教师相机表扬运用学习文言文方法最好的小组。尤其注意“是吾剑之所从坠。”中“之所从坠”的意思。让学生真正领悟“换一换”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的运用。

  第五轮:每组派代表说一说学到的道理。回答:“文中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他的剑?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师随即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准词句,深入品析。抓住“惑、契”等词。

  四、综合总结

  表扬胜出的小组,肯定其学习效果。学了这两篇文言文寓言故事,大家学到了哪些道理?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

  五、课外拓展

  按照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课外搜集文言文寓言故事,尝试读通、读懂,并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写读书笔记。

  说明文言文与古白话文的区别,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且向学生渗透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蕴涵哲理。

  “咬文嚼字”永远是学习语文的法宝。抓住题目中的一个“揠”字,引学生走进故事。

  充分发挥预习的作用,强化预习,激励预习有收获的学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关键处,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时效性。

  文言文的朗读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而用斜线标注停顿是学习文言文朗读的一个重要方法。

  留足够的时间在此,面向全体,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达到这个保底目标,为熟读成诵做准备。另外,在指导朗读的同时,学生的理解也会随之清晰。

  助词的运用,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本学段虽然不做具体要求,但应给学生一种学习的导向,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并重视到这类的词。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通过品词析句,借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达到层层深入,理解意思的目的。

  在理解的基础上品读,在品读中感悟道理,循序渐进。

  从学习课文联系到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所蕴涵道理的感悟。

  总结归纳,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用竞赛机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依靠小组力量进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文篇幅短小,学生也有阅读成语故事的基础,让他们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自己进行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本课选取的寓言故事,依旧是篇幅短小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基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故事。而这样的竞赛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认真思考、专注聆听的良好习惯。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中,能加深对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理解巩固,并能结合其余小组同学的回答以及老师的点评,使自己的理解更加深刻。

  让关于文言文的学习步骤与方法,植根学生心中。让学生能在“引着学——扶着走——放手做”的渐进中,达到可以自学简单的文言文的目的。

  养成练笔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揠苗助长

  苗

  不长——揠、助——槁矣

  芒芒然

  第二课时:

  刻舟求剑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

  惑矣

《寓言》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等10个字生,会写“守”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两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言,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

  教学类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弄清题意

  出示课题,解释课题,“寓言”是用故事说明一个深刻道理或教训,“遇”是“寄托”的意思,“则”的意思就是“篇”。

  二、教学《揠苗助长》

  1、讲解题意:“揠”是拔的意思,“助”是帮助,“长”是生长。

  2、按“理解题意→了解故事→理解内容→认识道理”的顺序来进行学习。

  3、听录音范读,要求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习生字。

  (1)借助拼音,细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3)同桌互教互学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5、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读,齐读。

  (2)a、小组内轮流读课文,在朗读中巩固生字。b、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思考:

  (1)种田人看到禾苗几乎没有长高时,他心情怎样?画出种田人的心情有关的词,理解:巴望、焦急,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种田人在这种情况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结果怎样?

  朗读第2自然段,读出那个人卖力拔苗的情景及禾苗死后,十分失望的心理。

  (3)寓言给你什么启示?学生结合实际读读。

  (4)种田人的愿望是好的,如果你是种田人的朋友、邻居或亲属,你怎样帮他实现自己的愿望?(诵读全文,复述课文)

  课堂小结:

  你学了这篇寓言故事,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教育。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明确教学目的。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寓言都是通过有趣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寓言《守株待兔》说明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2、揭示课题。

  3、录音范读,边所边标出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理解寓言。

  1、学习1、2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那个人为什么会守在树桩旁等待兔子呢?

  (2)默读课文,说说那个种田人是怎么得到这只野兔的,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读。

  出示生字“窜”“撞”,理解:窜——乱跑;撞——碰

  (3)他捡到兔子后,心里是怎样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这个人原来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守坐,庄稼全完了)

  (2)齐读了自然段。

  3、理解寓意

  (1)他的做法对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

  (2)写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教师总结: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对于偶然得到的东本,我们不应抱有侥幸的心理,只有踏踏实实地做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才会取得收获。

  4、齐读课文。

  课后小结:

  这篇寓言,你懂得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和教育。

《寓言》的教案11

  一、设疑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1、师:英国作家萧伯纳有句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不知大家是否赞同?

  生1:我不赞同。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感到不幸情有可缘,但得到了心爱的东西应庆幸才对呀。

  生2:我也不赞同。这两句话似乎自相矛盾。

  2、师:我和大家也有一样的疑问。看来,萧伯纳这句名言真有问题。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克思考人生的两大难题:如何对待幸与不幸。下面请大家随着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走进《人生寓言》。

  (点评:运用留白艺术,由萧伯纳的名言导入,新、巧,可谓一箭三雕: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三是这句名言如一线贯穿,随着探究的深入,不断翻出新意。)

  二、调动积累,让学生了解寓言的特点

  1、师:说起寓言,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1:拔苗助长、掩耳盗铃。

  生2:狐假虎威、东施效颦。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看来平时积累很重要。大家喜欢这些寓言故事吗?

  (点评:内引以往的学习经验,首次强调课外积累,走近寓言。)

  2、生3:喜欢。因为寓言读起来既有趣又发人深思。

  生4:寓言,它总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生活上的启示。

  师:那么从“东施效颦”这个寓言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生5: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

  3、师:作家严文井曾将寓言比作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现在再读“东施效颦”这个故事,除了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寓意外,换个角度看,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生6: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师:瞧,这就是魔袋,我们取出了比袋子要大的东西。一个寓言故事只要你用心去读,就可以读出许多理趣,读出许多智慧。下面请欣赏第一个魔袋《白兔与月亮》,看你能取出哪些东西来呢?

  (点评:归纳寓言的特点,为下面多角度解读寓意作好铺垫,走进寓言。)

  三、探究寓意,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

  1、生速读《白兔与月亮》,要求:捕捉重要信息,能复述故事情节。

  师: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生1:有一只白兔是赏月的行家,每天夜晚都要来到林中草地心旷神怡地赏月,于是诸神之王就宣布月亮归属于她。可从此以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整日患得患失,最后她请求诸神之王撤消了那个慷慨的决定。

  2、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复述你认为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2:复述语言较概括,抓住了文中的关键语句,而且忠实于原文。

  (点评:通过速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评价渗透复述方法指导。)

  3、师::你不仅很善于听,而且也总结出了复述的方法。从这位同学的复述中我注意到了两个关键词“心旷神怡”“患得患失”,为什么月亮在归属于白兔后,她从前的闲适心情会“一扫而光”?请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关键语句。

  生3:“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师:这句话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生4:运用对偶,句式很对称,语言也很精练、用了很多成语,富有文采。

  生5:还运用了对比,刻画出了白兔面对月的阴晴圆缺患得患失的心态。

  (点评: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揣摩语句深长的意味。)

  5、师:著名词人苏轼有句词与白兔的这一心态迥然不同,是哪句呢?

  生6: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点评:二次强调课外积累,巧妙引出多角度解读。)

  6、师:看来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你从这一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要能够发现和欣赏美,不可抱有占有的态度。

  生8:美好的事物应该大家共分享。

  生9:拥有非分之财就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与理解。)

  7、师: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生10:我认为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因为白兔一则没有能力去保卫财富,生怕别人抢去偷去;二则有了私欲之心便不会真正拥有。所以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实力、有没有私欲。(同学们热烈鼓掌)

  生11:我不赞成。白兔得到月亮后如能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就不会产生得失之患。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平常心。(生点头,长时间鼓掌)

  (点评: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形成争辩,第一次进行多角度地解读。)

  8、师:刚才同学们思想两相砥砺,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阅读本身就是你与作者的对话、你与同学间的对话、你与老师的对话。我在读这则寓言时,我想到要“戒贪”,由此我还联想到放弃也是一种美。如果某种拥有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反而徒增烦恼就不如没有。而这也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可以从寓言中读出很多理趣来,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读了《白兔与月亮》,我们在回头看一看萧伯纳的名言,你又有何新的见解?

  (点评:师生同读同议,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促进者;鼓励学生质疑探究,重新解读寓意。)

  生12:我现在能理解“得到了心爱的东西”有时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过,现在我对前半句话又发生了疑问:“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就一定不幸吗?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请大家带着这一新的问题用读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自读《苦难的王子》。

  (点评:第二次多角度解读,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自然导入第二则寓言。)

  9、(生自读《苦难的王子》)

  师:下面请以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你的读书收获。推荐一位中心发言人作好记录。

  生13:这个寓言讲述的是一个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能够顽强面对厄运的故事。从这一故事中我们悟出了两个道理:一是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切不可怀侥幸心理认为苦难只会落在别人身上;二是一旦遭遇苦难,就要勇敢面对。

  生14:我们这一组进行了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了“厄运能使脆弱的人边得将坚强起来”。

  (点评:由“学会”走向“会学”。)

  10、师:正所谓“保荐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句歌词也是鼓励处于逆境中的人们要充满希望,你会唱吗?

  生15: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师:这样的才是真心英雄。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吗?

  生16:贝多芬耳聋后仍“扼住命运的喉咙”从而创作出了不朽的音乐

  生17:司马迁倍受宫刑仍坚持不懈地写出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生18:美国作家海伦凯勒曾是一个盲人,但她以顽强的意志给她的创作带来里了光明,给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带来了光明。

  (点评:外联生活,三次强调课外积累。)

  11、师:大家所举事例很有说服力。真可惜,我现在不是处于逆境,所以我成不了名人。说到此,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19:我又有了新的问

  题:是不是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到厄运的人又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师:你说出了我的困惑。谁帮我解答?

  生20:落难之后不一定能战胜脆弱,也有从此一蹶不振的。要培养坚韧的意志,我们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磨练自己的意志。比如长跑,并非厄运,但需坚韧的意志,是可锻炼人的'。还有遇到了难题,要静下心来攻克学习上的堡垒,又何尝不需要坚韧的意志?

  (点评:学生自己质疑探究,第三次多角度解读。)

  师:体会深刻。通过大家的讨论,现在再看萧伯纳的那句名言“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你又有什么新的看法呢?

  生21:“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也未必是一种不幸。

  (点评:温故而知新。第四次多角度解读,又翻新意。)

  12、师:人的一生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如何面对人声中的幸与不幸,相信大家在今后的人生定会正确对待。请你说一条关于“得与失”的名言俗语以自勉。

  生22:得意淡然,失意夷然。-----冰心

  生2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生2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生25: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英国谚语》

  生26: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培根《论厄运》

  (点评:四次强调课外积累,交流名言,勉励自己。)

  13、师:是啊,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如果单从占有的角度看,“没有得到”的失意痛苦和“已得到”的患得患失都是不幸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以创造、审美的角度来看这“未得”与“已得”,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下面请你将萧伯纳的这句名言进行改写,然后送给你的朋友。

  生27:人生有两大幸福: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追求、去创造;而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待你去回味、去珍惜。

  (点评:第五次多角度解读,创造性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自然得以体现。)

  四、运用留白,激发学生课外乐于探究

  师:寓言的确像个魔袋,我们今天从这些魔袋中取出了比魔袋还要大得多的东西。寓言又像一座桥梁,带领我们渡到彼岸;寓言还像一把钥匙,引着你走进神奇的世界。如你想知道魔袋里还有哪些东西,请大家课后去阅读周国平的另三则充满了人生智慧的寓言《孪生兄弟》、《执迷者悟》、《抉择》吧。

  (点评:运用“留白”作为结尾,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

  【教学反思

  1、解读寓意是寓言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解读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感知课文,概括内容要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与文本对话,理解文章丰富的寓意。尤其不要忘记我们自己可能就是一个本体,从寓言中我们可以读出许多的“自我”来,因为“寓言说的就是你呀。”而这也正是寓言的魅力所在。

  2、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参上提供的一种寓意。寓言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和含蓄性,使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在解读中就会以喻体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不断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创造。

  3、注意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就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在解读寓意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两则寓言连串起来进行教学,因为两则寓言本身就是根据辨证逻辑而成的,不宜分篇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生寓言》课堂实录这一教

《寓言》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组织专题,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单元要以读为本,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把课文读通、读懂。注意抓住和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3、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教教、流探究、共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的道理,初步感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表达思想感情。

  2、认识本组汉字,学会田字格内生字,正确读写每课新词。能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学会用具体的事例说一说、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关爱,表达真情实感。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在学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这是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的寓言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由生字"窟窿"的教学导入新课

  1、(课件及各种物件)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看,它们上面都有什么?

  2、出示生字词"窟窿",指导读准字音。

  所以这两个字都是穴字头。注意:"窿"字在书写时,这里的一小横可不能忘记。

  3、当出现了窟窿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

  二、学习课文

  1、(课件:出现一个羊圈,上面有一个窟窿)话外音:现在,一个养羊人的羊圈上出现了一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板书:少了一只羊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自己阅读这个故事,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并划出你不懂的地方。

  (2)分节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学生质疑。(谁提出的问题最有思考性?)

  (4)根据学生的问题,讨论解疑。

  词语("亡羊补牢"暂时不考虑解释)

  "街坊"(提示:指名一个学生回?你家住在哪里?""谁家和他住在同一条街上(或小区)?""'街坊'就是。")"后悔"出示课文中的原句。理解:

  2、他后悔什么?为什么会后悔?

  回答后,给课件配音:如果你是街坊,会对他说些什么?你是养羊人,听了街坊们的劝告后,会怎么想?板书:不听劝:(课件:有个窟窿的羊圈前,养羊人与一个街坊在一起),再男女生对读对话。

  3、谁知夜里,狼又从这个窟窿里叼走了一只羊(课件)板书:又少一只羊

  现在,你有没有理解"后悔"的意思呢?板书:后悔

  "不该不接受"早知道,当初就______,"不该不",两个"不"说明他真的很后悔。羊连丢了两只,你是养羊人,心里也会______,试试看,将养羊人心里的话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引读)转念一想,_______。于是,他是怎么做的?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__。

  结合理解"从此":"此"表示"此时、此地","从此"就是从"__________"开始。他怎么补的?补得怎么样?(课件:羊圈修补得结结实实的)板书:堵上窟窿;羊再也没有丢失再朗读这段话,注意突出这些词。

  4结合板书理解"亡羊补牢"。

  5、齐读课文。

  (课件:养羊人站在修补好的羊圈旁,羊在羊圈中快活地吃着草)看到羊圈被修得结结实实的,羊儿一只也没有少,养羊人此时会想些什么?

  三、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指名给课文配音。

  齐读全文。

  2、刚刚上课的时候,老师给大家看了这些画面,它们上面出现了窟窿,该怎么办?如果,这些窟窿就像是我们同学身上的缺点,又该怎么办呢?

  四、技能训练题:

  小辩论我喜欢养羊人我不喜欢养羊人

  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喜欢或不喜欢),并说清楚理由。

  第二课时

  一、自学质疑

  1、自由阅读,个人质疑。

  可质疑词句意以及个人想了解的问题。个别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阅读。

  2、学生说问题,教师归纳问题。

  词义:盘缠硬要问题:“南辕北辙”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南辕北辙》中那个做车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朋友又是怎么想的?谁的想法对?为什么?

  3、组织阅读课文。

  ①齐读②自由读③个别指导

  二、讨论解疑

《寓言》的教案13

  一、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课文正确解读

  4、文言现象归类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解释了“实事求是”一词,请同学们明确一下。提问学生:“实事”指“求”指“是”指。师:客观事物之间,总是有规律可寻,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去“求”,怎样去“求”。今天,我们来共同复习《庖丁解牛》一文,再次感受一下“庖丁”的成功之道

  (二)明确学习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正确理解课文寓意。

  4.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现象。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正音。

  将齐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找出来,共同纠正。

  技盖至此乎?见其难为。行为迟肯綮大軱怵然

  学生完成资料提供的拼音题。学生们齐读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完成资料提供的填空题

  (2)学生读背

  (3)检查:完成高考模拟题---五(1)题

  (四)课文解读

  1.文字疏通结构思路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一事一议的散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呢?学生作答这件事是“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又是怎样写的?怎样议的.呢?

  生描写了一个场面。师从几个角度正面描写解牛场面?生解牛时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师请同学完整翻译第一节。注意“所字结构”、倚、履、踦、向、中、乃、会。

《寓言》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 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 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 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寓言》的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和《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3.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准确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语言的精美。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揣摩奇妙的构思。把两则寓言连贯起来思考,体会得失相依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拥有权势或财富是好事,却可能生出得失之患,成为一种负担,一种痛苦,失去乐趣;遭遇厄运是坏事,却可以锻炼人的意志,顽强地挑战命运的不公,如失聪的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而奏响磅礴的钢琴曲。怎样面对财富和不幸呢?阅读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会给我们很多的启示。(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资料助读

  1.寓言

  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投影显示: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险象迭生:(dié)

  金窖(jiào)

  泯(mǐ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è):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则寓言有两处转折。诸神之王宣布月亮归属于白兔,是一个转折。此前,白兔是心旷神怡地赏月;此后,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最后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决定,是又一个转折。前一个转折,前后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一个转折给人留下一个启迪。

  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道理,拥有巨大的财富并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令她紧张不安,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她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放弃对月亮的所有权。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加以体会。

  如:用词精当的语句“有一只白兔独具审美的慧心”“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一个念头”。对称的语句“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请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为合情合理的完整句子。

  多媒体显示:

  (1)__________________独具审美的慧心。

  (2)__________________皎洁的月色。

  (3)__________________无忧无虑的嬉戏。

  (4)_______________心旷神怡地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不愧是_______________的行家。

  (6)__________________各具风韵。

  (7)__________________举世无双。

  (8)__________________一扫而光。

  (9)__________________闲适的心情。

  (10)__________________乌云蔽月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心痛如割。

  (12)__________________险象迭生。

  4.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1)“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2)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3)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4)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

  (1)句子的意思说人类的慧心已泯。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

  (2)要充分理解寓言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寄寓的思想内涵。寓言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得失之患,这种“得”,并非一般的“得”。寓言告诉我们,如果某种拥有,带来的是无穷的得失之患,使人紧张不安,那还不如没有,寓言并非鼓吹一无所有的意思。

  (3)这则寓言的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讲的是白兔拥有月亮,两者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的不同心态,而白兔之于青草、天空之于月亮,则可以泰然拥有,不会如此紧张不安,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所以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不同的。

  (4)说“必然”显绝对化,当然是不对的,但是,从历史上看,从实际情况看,应该说是很容易,乃至极容易产生得失之患。说的是白兔,而不是别人,得到的是月亮,而不是一把青草之类的,得失之患更容易产生。有无得失之患,关键是有没有能力保卫财富,不怕别人抢去偷去,就没有得失之患。

  5.学生跟录音轻读,体会寓言含意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听读录音,学生交流阅读体会。

  2.学生自由诵读,读出语气和感情。

  思考: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

  说“才能”意味着只有遭遇厄运,才能战胜脆弱,别无他法了,这个规律不能成立。寓言的内容不是说,为了坚强起来必须寻找厄运,而是说,既然厄运落到头上,那也不必倒下,应该顽强地挑战命运。厄运是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厄运可以使人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1)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极写他的脆弱的?

  (2)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3)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4)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个极端脆弱的人:“每当左右向他禀告天灾人祸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泪叹息道:‘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通过王子对别人灾难的叹息极写他的脆弱。

  (2)落难王子的厄运,如国破家亡、又当奴隶,又成残废,行乞度日极为凶险,作者意在用落难王子之口,说出厄运使人坚强的道理。

  (3)寓言构思奇妙,用第一人称,“我”是落难王子的同时代人,亲眼见过王子,还有一段对话,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亲身见闻,增强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复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

【《寓言》的教案】相关文章:

《寓言》教案07-31

《寓言》的教案08-24

寓言的教案01-05

【精】《寓言》教案11-21

《寓言》教案【热门】11-23

【热门】《寓言》教案11-18

《伊索寓言》教案07-28

《寓言》教案范本08-25

《人生寓言》的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