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精选13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
【教学重点】
如何在赏析意境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探索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从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上课前发一张草稿纸给学生,让学生随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以及疑问,在课堂上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留待下节课或者课后探讨。
一、导入课文
1、自由诵读。
2、再读一遍(可默读可有感情的读出声来),边读边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直觉感受,原初体验。读一篇文章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请2~3名同学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教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整体感受。
3、尝试性“美读”,揣摩朗读技巧:
学习诗歌的重要途径就是“美读”,读出感情来,读出技巧,读出美感来。
⑴ 请一位同学示范朗读;
(教师和学生评点)
⑵ 听录音范读;
(提示学生看有没有新的感受,记在纸上)
⑶ 学生再读。
(可齐读,尽量模仿范读的节奏和技巧,体会感情)
二、进入诗歌
1、探究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
我们前面学了几首诗歌,做题也见过很多诗歌鉴赏的题型,你是怎样阅读鉴赏一首诗歌的?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可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通过代表交流,教师做适当的补充。教师应着重引导而不是讲解,并且善于激发学生的疑问。为避免场面失控或者意外情况发生,影响课堂气氛或教学质量,教师应该准备好以下素材备用。)
2、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可制成卡片或者幻灯片)
3、诗歌意象和意境:
什么是意境?什么是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意象,其达到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雨巷》的意境分析: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雨巷》运用了哪些意象:
“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4、情感基调。
(可通过诗中的反映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分析)
5、表达技巧。
(着重分析象征手法的运用,什么是象征?几个主要的意象分别象征了什么?)
6、诗歌的内涵:
(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7、艺术特色:
(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赏析,看看《雨巷》在艺术风格上有那些特点。)
着重谈谈音乐美:和谐的韵脚,押韵;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句式上的回环复沓;节和词的反复出现(注意第一节与最后一节的“逢着”和“飘过”,可进行探讨);流畅圆润,富于吟唱 。(可播放《雨巷》这首歌)
8、配乐诗朗诵。
三、作业
发挥大胆想象,把《雨巷》改编成一篇散文或者小说,并试着比较诗歌语言与散文和小说语言的异同。
四、教学反思
在赏析《雨巷》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二篇经典文章《巷》和《丁香赋》,《巷》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江南小巷的意境和内涵,《丁香赋》则想让学生认识丁香花的基本特征和了解这一意象的蕴意,这对学生学习《雨巷》便有了一个知识与情感上的准备。
我认为,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我尽可能地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过诵读与创设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心中的“雨巷”,但未能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用图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我在讲《雨巷》时一直希望追求一种诗化的语言,总认为没有很好的语言,就难以把这篇朦胧诗讲到极致,但无形中却掉入了另一个误区:语言容易脱离学生,使学生无法很好的和课堂融会在一起,好像我在自言自语,学生只是一个旁观者。另外我提出的问题也不够贴切,有时学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启发,如:“你们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雨巷”这个环境呢?”
课后有三首丁香的诗歌,我没有对这三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三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我会一直努力迈进。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
学习目标:
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戴望舒这一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及其创作。
2、品味语言,感悟生活,认识《雨巷》寻梦者的彷徨,以及内心顽强的追求。
3、课内外有意地进行语言迁移训练,提高观察和读写听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学习重点:
《雨巷》思想感情较复杂,象征色彩浓重,不容易理解,故重难点确定为:
1、分析清楚意象所隐含的思想感情。
2、弄清《雨巷》中寻梦者的彷徨、顽强。
课前准备:
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作品的文字介绍和图信。
2、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你熟悉杜牧的《山行》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熟悉马致远的《秋思》吗?能给大家朗诵吗?
你能说说你对上面两首诗的理解吗?
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
各小组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作介绍边谈感受(教师适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
收集资料时,你有什么感受。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在配乐声中聆听内容,感受诗作内容。
2、如果你来读某节,你将如何把握,给同学们说说
3、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诗作的内容吗?
三、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
1、将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四人一组,组内交流,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或最有价值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学生思考,交流、提问、答问)
2、老师也设计了一些问题(投影展示)。有些问题同学们也已经问过,有些还需我们讨论一下。
(1)雨巷有什么特点?渗透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戴望舒为什么用“丁香”来写姑娘?写姑娘时的“行”能否换成“徘徊”、“投吧”能否换成“谢”、“消了”能否换成“淡了”、“散了”能否换成“失了”?请分别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3)“丁香般”的姑娘可能寄托着作者什么情感?
(4)“我”着墨并不多,但给人印象特深,为什么?
(5)“我”、“姑娘”找寻下去的结果会是什么?
师:刚才针对课文进行了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了解了吧?谁来给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启发联想
这样的心、这样的'情,你熟悉吗?让我们联想一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人生旅途也曾感受过的“雨巷”的情感。
五、拓展迁移
人类该有怎样的情怀才能走出“雨巷”?
六、作业
1、请记录下自己读完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2、自选题(三选一)
(1)配乐朗读
(2)搜集戴望舒的诗歌,制作戴诗专题汇报。
(3)给读者写一封荐读《雨巷》的信。
七、教学反思
戴望舒的《雨巷》写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写思慕追求一位有着丁香般美丽的姑娘而不可得,实则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压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状态的诗歌意境朦胧,耐人寻味。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歌曲《雨巷》的音乐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虽还未读《雨巷》,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话锋一转,对学生说,让我们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我认为: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师生双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对话机制。没有互动,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师生互动是借助特定的课堂情境实现的,具有临时的生成性特点,课堂情境是引发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对师生互动产生现实的牵引作用。这节课较好地达到我预想中的效果。
我先让学生在配乐中自由读,目的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尽管这种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
在学生朗读、范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抓住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让学生共同探究两个问题:“《雨巷》的多义性主题,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大家可以根据诗人背景、具体诗句尽情发挥”“《雨巷》主要意象的象征义(包括“我”、“油纸伞”、“雨巷”、“丁香”等)?”
这两个问题,学生充分讨论、分析后得出不同意见,然后我叫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课外研究小组的学生上讲台将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课件演示,让学生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这首诗,受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对两组的小老师很感兴趣,也很羡慕,纷纷表示以后也想试试这种研究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
我讲《雨巷》时一直在追求大量的学生自主活动,可能有时过于追求课堂活动的活跃性了,对个别学生的把握就会显得松散。
还有学生代表在讲课的过程中提到了两首古诗词,可是并没有对这两首诗词进行分析,而是一带而过,使这两首古诗词没有真正的发挥好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我也没有及时补充说明,也是我讲课的一个失误。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力图避免上述这些问题,创造一个师生互动的生动课堂。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3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的意境。
2、通过细节来进一步体验感知。
〖教学步骤〗
一、听录音,整体感受
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只需静思)
二、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
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
(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悉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此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2、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3、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三、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 有句俗语叫“文如其人”。作者戴望舒是怎样一个人呢?了解了诗人,能更好地理解诗作。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四、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Symbolism)是十九世纪末期流行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艺术思潮。它的产生是对印象派艺术和写实主义所标榜的原则的反动,企图用视觉形象表达神秘和隐蔽的'感觉。象征主义思潮创造了新的语言,开辟了表现的新途径。这种象征语言可称为(情绪的象征),即通过细致复杂的一剎那感觉,来探测心灵深处最隐蔽的内容。在象征主义艺术家看来,可视的世界和不可视的世界,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无限世界和有限世界,是彼此相互呼应和沟通的。因此,这类象征不论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语言,都是非常蒙脓和难以捉摸的,具有神秘的倾向。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有人说;本诗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成功运用象征手法,使诗的意境深邃、丰富,并具有含蓄美。那么他的象征意义会有哪些呢?
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的美的追求。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
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的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
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的成人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的,也不单是想象。”(《诗论零札》十三)
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于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
(归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五、艺术特色
1、《雨巷》的音节特色:
(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⑴ 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⑵ 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⑶ 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 /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⑷ 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压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4、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六、教学反思
作为现代名诗,《雨巷》的梦幻一般的意境,难以言传的主题,舒缓有致的节奏,莫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问题也在这里,怎样让学生能够揣摩出那难以言说的主题,怎样让学生把握到那舒缓而有韵津的节奏?这就是上《雨巷》一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反过来说,倘若教师能把这三个问题给学生讲透了,以后的现代诗的赏析都可迎刃而解,但假如这三个问题没得到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就会给后来的诗歌赏析设下障碍。编者把这首诗作为诗歌单元的重点,其用意恐怕也在此。所以,我给《雨巷》的定位是:反复朗诵以体现诗歌的音乐美,营造情景以体现诗歌的意境美,鼓励创新以体现诗歌主题的多义性。
作为人教版必2的教材,主要是针对高一的学生.而该阶段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是比较少的,他们对于现代诗歌主题意境、节奏多方面的把握,都缺乏技巧和经验,可以说,在现代诗歌的赏析方面,他们几乎是一张白纸,而他们对现代诗歌的把握绝大多数都是依靠自己的一种直觉。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直觉”开始,慢慢引导并把他们推到鉴赏的“塔尖”,从而对现代诗歌作出精确的判定。
“爱好是学习的动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所有的教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爱好,使全班每一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所以,我设计的教法有三:
1、朗诵竞争法。由集体朗读到分组朗读,由分组朗读到个别朗诵,由个别朗诵到优秀朗诵。
2、意境创设优秀奖。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仿造老师的营造意境的方法各设量一个诗节的艺术画面(MTV),各小组完成后教师给设置得最好的一组的一定的奖励(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小礼品)。
3、主题推论法。把确定题的任务分派给学生,指导学生从书刊、杂志、网络等资源收集《雨巷》主题的相关资料,通过分析讨论得出自己的看法,并写成小论文,教师选择其中优秀的推荐到刊物上发表。总的说业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上主要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
1、朗读竞赛环节。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自我感受,能正确地处理好停顿、轻、主音、语速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使学生的朗诵水平达到一定要求。也为下一环节的意境分折打埋伏。
2、意境营造环节。让学生通过情感创设意境,再通过意境来反映情感,从而为引出主题作铺垫。
3、主题探寻法。抓住诗歌中的两个经典意象,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去收集、归纳、整理资料。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一是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自立、合作、探究的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的材料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上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严谨有序,有机统一。
《雨巷》这一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了学生一定的朗诵能力、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也积极参与,课堂气象,热烈而有序。但其中也有几处不很理想,比如在“朗诵”这一环节,还有几个学生希望上台表演,但因课堂时间所限,无法让她们一一展示;又如在“意境——情愿”的分折中,结尾应对二者的一一对应关系作一个高度的归纳,使之成为一条定理或法则,这样学生就更轻易接受。希望在以后的课中,考虑得更深入、更完面,对学生更有利我愿足点!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
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基本内容,品味诗歌的意象与情感,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2. 提高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雨巷》的学习,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诗歌中的孤独、彷徨与追求。
教学重点:
1. 品味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2. 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
深入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引出《雨巷》的学习。
2. 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并探讨它们的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与情感,分享各自的理解与感受。
5.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并深入讲解诗人的情感世界。
6.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与情感美。
二、教学反思
在《雨巷》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诗歌的意象与情感较为抽象,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对意象与情感的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其次,诗歌的朗读教学还有待加强。虽然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多次朗读,但部分学生的朗读仍然缺乏感情与节奏。我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此外,对于诗歌主题的探讨,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引入更多的背景资料和相关作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与情感。
总的来说,《雨巷》的教学让我认识到,在诗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反思与总结教学经验,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5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雨巷》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朦胧美和音乐美。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品味,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鉴赏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感受诗歌的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深层主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雨巷的图片或视频,营造诗歌氛围。
提问学生:雨巷给你带来了什么感受?
2. 朗读诗歌
教师首先进行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
3. 解析意象与情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并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期待到失望,再到期待的循环。
4. 品味诗歌艺术
分析诗歌的押韵、节奏和修辞手法,感受其音乐美。
通过想象和联想,构建诗歌中的画面,感受其朦胧美。
5. 讨论诗歌主题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是否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还是对人生的迷茫等。
教师总结,并指出诗歌主题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6. 作业布置
背诵《雨巷》,准备下节课的朗诵比赛。
撰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反思
本次《雨巷》的教学实践,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收获和反思:
1. 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2. 意象与情感的解析:意象和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我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并分析意象,讨论诗人的情感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困惑,今后应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和解析。
3. 诗歌主题的探讨:诗歌主题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也应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避免过于主观的解读。
4.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和联想,构建诗歌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美。我在教学中尝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仍需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方法。
总的来说,本次《雨巷》的教学实践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创新,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6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雨巷》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节奏韵律。
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难点: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深层主题。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一段江南雨巷的视频或图片,营造氛围,引发学生对雨巷的联想和兴趣。然后简要介绍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雨巷》,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尝试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朗读指导
教师示范朗读《雨巷》,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掌握。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美。
4. 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油纸伞”、“雨巷”、“丁香”等,理解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5. 主题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探讨诗人通过《雨巷》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
6. 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以雨巷为题材,发挥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雨巷》,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歌的主题。
2. 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写一篇短文分析其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意义。
《雨巷》教学反思
在教授《雨巷》这首诗歌时,我尽力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通过朗读和意象分析,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逐渐深入。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主题时存在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阅读经验和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其次,虽然学生在朗读方面有所进步,但仍有部分学生无法完全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朗读指导方面还不够到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此外,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例如,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我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资料和解读帮助;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思考。
总之,通过《雨巷》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诗歌教学的魅力和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诗歌学习和鉴赏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雨巷》,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使学生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理想、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诗歌赏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江南雨巷的图片,营造一种幽静、朦胧的氛围,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漫步在雨巷中,感受那种独特的情感氛围。然后,引出课题《雨巷》,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 听录音范读,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同时正字音。
2.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三、深入赏析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探讨它们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我”的形象和情感,理解诗人对理想、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3.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雨巷”和“丁香一样的姑娘”分别代表了什么?它们与诗人的情感有何联系?
四、情感朗读
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内涵。
2. 学生分组练习朗读,并进行展示,互相评价。
五、拓展延伸
1. 介绍戴望舒的其他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理想、爱情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内涵。
教学反思:
《雨巷》是一首充满象征意义和情感内涵的诗歌,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赏析等方式去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他们通过诗歌的学习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我进一步加以引导和启发。此外,我还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雨巷》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通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诗歌教学的魅力和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8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雨巷》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掌握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分析。
2. 感情的把握和诵读技巧。
教学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雨巷》的配乐朗诵、江南雨巷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描绘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的画面,引发学生对诗歌情境的想象,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 播放《雨巷》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基调。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尝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三、深入分析
1. 分析“雨巷”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思考雨巷的特点,如悠长、寂寥、凄清等,以及这些特点与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关联。
2. 分析“我”的象征意义。讨论“我”在诗歌中的角色和形象,以及“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之间的关系。
3. 分析“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探讨丁香姑娘的特点,如美丽、哀怨、惆怅等,以及她所代表的理想和追求。
四、情感体悟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包括对诗人情感的把握和对诗歌主题的思考。
五、课堂小结
总结《雨巷》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强调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力量,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自然和人文景观,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反思:
在《雨巷》的教学中,我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通过诵读、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力量。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在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时,我发现部分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解释。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类比、比喻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其次,在情感体悟环节,虽然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参与度,但部分学生的表达和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这可能与学生的阅读经验和理解能力有关,因此,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最后,我也意识到,诗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诗歌教学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功能,努力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9
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理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雨巷》的诗意及象征意义,掌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孤独、彷徨与追求,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与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 诗歌意象的把握与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人情感及诗歌主题的探究。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诗歌的朦胧美及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雨巷相关的视频或音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3. 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
4. 情感探究
分组讨论诗人的情感世界及诗歌的主题,分享彼此的理解与感受。
5. 艺术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音韵、修辞、结构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深层含义,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反思
《雨巷》的教学结束后,我对本次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认为本次教学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象征意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通过讨论和分析,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并理解其象征意义。这得益于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然而,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内涵方面,我认为还有所欠缺。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表现出对诗歌情感理解的表面化,没有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可能与我在教学中的引导不够深入、不够具体有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理解的引导,通过更多的情境创设和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此外,我也意识到在诗歌朗读教学方面还有待加强。虽然学生们在朗读中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但在情感的表达上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对学生朗读情感的指导,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综上所述,本次《雨巷》的教学既有收获也有不足。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0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雨巷》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2. 欣赏诗歌的优美语言,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象征和隐喻手法的运用,理解诗人的深层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江南雨巷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氛围。
提问学生:雨巷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感受?你们能想象出在雨巷中漫步的情景吗?
2. 朗读诗歌
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把控。
学生跟读,逐渐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分析意象与情感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并讨论它们的象征意义。
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期待到失望,再到期待的循环,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4. 品味诗歌语言
挑选诗歌中的优美句子进行赏析,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5. 讨论诗歌主题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是否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理想的追求,还是对人生的迷茫等。
教师总结,指出诗歌主题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6. 作业布置
背诵《雨巷》,准备下节课的朗诵比赛。
撰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反思
经过本次《雨巷》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诗歌教学的魅力与挑战。
首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和情感方面,我通过视频导入、朗读示范和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进入诗歌的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对此感到困惑,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其次,在品味诗歌语言方面,我挑选了一些优美句子进行赏析,并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然而,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我需要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通过多读、多写、多赏析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最后,在讨论诗歌主题方面,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对于诗歌主题的理解过于表面化。这可能是因为我在教学中对于诗歌主题的探讨不够深入,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诗歌主题的深入挖掘和探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意义。
总的来说,本次《雨巷》的教学实践让我对诗歌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我将继续努力探索和创新,提高诗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歌《雨巷》的基本内容和意象,把握诗人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等方式,深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象及意境的理解。
2. 诗人情感的体会与表达。
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主题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江南雨巷的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介绍戴望舒及其诗歌特点,为学习《雨巷》做铺垫。
二、自主阅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三、朗读指导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语速、语调等,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学生跟读,尝试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四、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油纸伞”、“丁香”等,讨论这些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五、情感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探究诗歌的主题。引导学生从诗人的孤独、彷徨等情感入手,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六、拓展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雨巷》的感悟和体会。
作业布置:
1. 背诵《雨巷》,并写一篇关于诗歌意象和情感分析的短文。
2. 收集并阅读戴望舒的其他诗歌,感受其诗歌风格。
《雨巷》教学反思
《雨巷》作为一首具有浓厚象征主义色彩的诗歌,其深邃的意境和难以言传的主题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理解难度。在教授这首诗歌时,我尝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诗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在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播放音频和介绍背景知识,成功地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氛围,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但在朗读指导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把握语速、语调等方面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其次,在意象分析环节,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了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但在情感探究方面,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不够深入,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难以完全体会诗人的孤独和彷徨。针对这个问题,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诗歌情感的结合,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
此外,我还发现部分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表现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我布置的作业难度较大,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作业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后有所收获。
总之,通过《雨巷》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诗歌教学的难度和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雨巷》的诗意,掌握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和讨论,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领悟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追求理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 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理解诗人的情感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诗歌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雨巷》的朗诵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然后,介绍作者戴望舒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二、朗读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情感朗读,注意语速、语调的变化,传达出诗歌的情感内涵。
三、赏析探究
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探讨它们的象征意义。
2. 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理解诗人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
3.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我”和“丁香一样的姑娘”分别代表了什么?他们的相遇有何寓意?
四、情感交流
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进一步阐释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五、拓展延伸
1. 介绍戴望舒的其他诗歌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2.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追求。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雨巷》教学反思
在《雨巷》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赏析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于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的讲解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此仍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意象和象征意义的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其次,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诗歌情感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歌的情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最后,我还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雨巷》是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通过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诗歌教学的魅力和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戴望舒及其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通过朗读和品味诗歌语言,深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意境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诗歌意象的把握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2. 诗歌情感的领悟和诵读技巧的指导。
三、教学难点
探究诗人的情感及诗歌主题的深层次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雨巷》的配乐朗诵或展示江南雨巷的'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2. 诗歌诵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示范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等诵读技巧。
学生再次诵读,尝试模仿教师的诵读方式。
3. 意象分析
分析“雨巷”、“丁香”、“油纸伞”等意象的象征意义,探讨它们与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关系。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意象的理解和感受。
4. 情感体悟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如孤独、彷徨、哀愁等。
通过师生互动,讨论诗人情感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5. 主题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探讨诗人通过诗歌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意象、情感和主题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尝试写一篇关于《雨巷》的读后感。
教学反思
在《雨巷》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品味诗歌语言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意象的象征意义。通过多次诵读和小组讨论,学生逐渐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在探究诗歌主题时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启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配乐朗诵、图片展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理解和感受诗歌时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可能与他们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能力有关。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通过更多的阅读和鉴赏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此外,我也意识到诗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诗歌教学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功能,努力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雨巷》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雨巷教学设计06-15
《雨巷》的教学设计11-26
雨巷教学反思01-01
《雨巷》教学反思11-07
雨巷教学设计15篇11-05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21篇)11-07
《雨巷》经典教学设计(精选9篇)05-08
《雨巷》教学设计20篇10-11
《雨巷》教学设计(精选20篇)09-05
《雨巷》教学设计(15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