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案

时间:2024-05-22 15:30:31 岳阳楼记 我要投稿

(必备)《岳阳楼记》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岳阳楼记》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必备)《岳阳楼记》教案15篇

《岳阳楼记》教案1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第一课时,创意朗读。主要方法和上一届的《绝唱——》美文诵读课的方式相近。以美读初步进入课文。特别难忘的是廖思琦小组用书法、舞蹈诠释了文本之美。很有创意。参加创意朗读的还有冉雪立、郑可、龙天河、余秋帆、杨森瑞。领读的是周虹宇、黎建志、龙天河。应该说,在进入咬文嚼字之前,美读的准备非常充分了。

  三、第二课时,咬文嚼字,从“大美”入手讨论《岳阳楼记》之美。名篇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第二课时课堂实录片段】

  师:读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请谈谈你从整体上感觉到的它们的不同。

  生:《小石潭记》是纯粹的情景交融,而《岳阳楼记》既有情景交融,又有单独的记叙段、描写段、抒情议论段。

  生:《小石潭记》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很微妙,而《岳阳楼记》作者情感的变化跌宕起伏。

  生:《小石潭记》的主色调有些忧伤,而《岳阳楼记》的主色调很开朗鲜明。

  生:《小石潭记》很“小”,旅程很短,景点很小,作者情感很细腻,是一种“小美”。而《岳阳楼记》给人大气磅礴的感觉。是一种大美。(特别记忆:这句话是王梦雨同学说的,太经典了。我们基础不好但是一直在努力的王梦雨越来越有灵气了。向她敬礼。)

  师:同学们真有洞察力!《岳阳楼记》是一种典型的“大美”。范仲淹是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传递这种大美的呢?今天我们就围绕着这个问题来探讨。请同学再此朗读,圈点勾画,不要讨论,独立思考,然后畅所欲言。

  (生高声朗读)

  生(沈丹婷):作者写的景物本身就很大。我是从“衔远山,吞长江”看出来的。

  师:注意咬文嚼字,分析感悟有理有据,不能只说结论。

  生:“衔”字和“吞”字很有气魄。

  生:为什么有气魄呢?还要深入。

  生:能够把山衔着,把浩浩荡荡的长江吞进肚子里去,还不够气魄吗?

  师:哦,是吞进肚子里面去吗?

  生:应该是互相吞吐。只有洞庭湖和长江都浩大的时候,才用这个词。

  师:我想如果我来写,我就写“连远山,接长江”或者“咬远山,吃长江”,如何?

  生(王悦):不好。“衔”和“吞”有动态,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水波动荡的感觉,“连”和“结”就没有动态美了。“咬”和“吃”给人的感觉很凶恶,不美。而且“咬”和“吃”也没有“衔”那么悠闲大气,雍容大度。

  (中途不断组织引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语关键句,略,朗读一直贯穿全课,下文也略)

  生(杨森瑞):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山”是“远山”,山是联绵不绝的。洞庭湖和联绵不绝的山连接在一起,更显阔大。

  师:很有见解!同学们再联系前后文看看。

  生:作者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湖”让我感觉特别有气魄,作者对洞庭湖充满了肯定。如果改成为“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湖”。意思没有变,但是气魄就差了。

  师:这叫做数词传神,一词传神。

  生:作者称巴陵为“胜状”、“大观”,这些词语都让我感觉到是一种大美。

  师:是。有规模的美才能称为“大观”。《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这么来的——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名应赐大观园。

  生(梁明媚):我从“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中也感受到大美。“北”和“南”表达出了地域的广大。“通”和“极”更让读者感觉无边无际。

  师:让地域的大来表达大美,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大家再找一找,品一品。

  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生: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生(吴语寒):“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就从高低远近的角度把空间距离拉得特别大,更显示出无论处于何种境界范仲淹都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情怀。

  生(周子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天下”这个词语的应用,它让我们感受到无限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无限广阔的内心世界。

  师:说得太好了!后来张艺谋在电影《英雄》中让无名手书“天下”二字,说不定也是受到了范仲淹的启示呢。

  生:还有反复出现的“忧”和“乐”,似乎写尽了人生的所有情怀。

  师:“进”和“退”也几乎是人在生活中的非此即彼的选择。人生百态都写尽了。

  生(龙天河):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都能够让我们直接感受到范仲淹心胸的广大,觉得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但是我从“予观夫巴陵胜状”这句中也感受到范仲淹的高大。因为“予”在“巴陵胜状”的衬托下似乎也变得高大了。

  师:这样的感受很独特啊!这里面有正衬的效果。就像用青松高山衬托英雄的高洁挺拔一样。(后来想到应该这样点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也如是。我见岳阳湖多雄壮,料岳阳湖见我也如是。可惜当时没有能够反应过来)

  生:“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时间很长。

  生(杨珮璇):“浊浪排空”也让我感觉境界很阔大。

  师:请咬文嚼字。

  生:“浊浪”很有气势。

  生:“排”字非常有力量。

  师:改成为“浊浪击空”如何?

  生:不行。“排”有排山倒海之意,而“击”就是那么一下子,力量有,但是地域太狭窄了。

  师:这让我们想起毛泽东的“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横”字的气魄。

  生:还有文中选择的意象“山岳”、“商旅”、“日星”、“虎猿”等等都很大。

  师:是啊,如果不是“虎啸猿啼”而是“鸡飞狗跳”,你可以比较,浩然之气就少得多了。(生读,全班哈哈大笑)

  生:还有“萧然”的是“满目”,感慨是感慨到“极点”,也是一种大。

  生(冉雪立):“静影沉璧”居然也让我感觉到大,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师:结合前后句子来分析。

  生:月影要像沉入水中的璧玉,水面就必须特别平静。

  师:这个时候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水面确实很安静。

  生:“皓月”让我感觉月亮特别大,特别白特别饱满。

  师:这里没有波澜壮阔惊涛骇浪,但是我们还是感觉到一种大美。就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

  生:而不言。

  师:对啊,宁静中也能创造大美,心灵的回声虽然无言但是常常也能震天撼地。

  师:会不会有人觉得沙鸥、锦鳞、岸芷汀兰是小的呢?

  生:这些景物确实都不大,但是,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它们是聚合到一起形成了规模的。否则就不会出现“翔集”“郁郁青青”的壮观了。

  师:有见解!(课后想到应该这样来点评:景语皆情语,如果不是心胸的阔大,心态的乐观,同样是鸟,那可能就是“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的鸟了)

  师:能说说文中的人之“大”吗?

  生:范仲淹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没有他豪迈的心胸,就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生:他的.朋友滕子京也是一个“大人”,虽然遭到贬官,但是第二年就能够让巴陵郡“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师:滕子京也是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生:“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这个“多”字很重要。这一类人很“多”,范仲淹这样写,用“多”来反衬出了像他们这样心忧天下的人很少。

  师:太少了啊!所以,范仲淹才在最后感叹到:微斯人,吾谁与归?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师:同学们,这是一种人生的寂寞感,其实这里边也有大。

  生:范仲淹很寂寞,他的周围就很空旷。

  师:空白越多,寂寞感越深刻,伟人的选择就显得越发的可贵。

  师:少与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我想到了鲁迅的《自序》中的名句: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篇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第二天早上的积累时间让学生们读一读,背一背。这些诗句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需待合棺。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岳阳楼记》教案2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熟背课文。

  2.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并领会文中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资料助读: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彬州(陕西彬县),后迁居平江(江苏吴县)。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5月20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2.背景3.文体知识)(结合资料助读书上批注)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通假字。

  百废具兴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一词多义。

  极:南极潇湘 或:或异二者之为

  此乐何极 而或长烟一空

  一:一碧万顷 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而或长烟一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和:政通人和 夫:予观夫巴陵胜状

  至若春和景明 嗟夫

  3.词类活用。

  (1)先天下之忧而忧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3)百废俱兴 (4)北通巫峡

  4.古今异义。

  5.特殊句式:

  6.重点词语解释

  我的疑问:

  探究案:

  1.梳理全文结构。概括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书上批注)

  2.课文三、四段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分别表现了迁客骚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有什么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

  九百多年前,作者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曾被无数仁人志士奉为座右铭。联系社会生活,谈谈这种思想在今天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检测反馈:

  1.文学常识填空:《岳阳楼记》选自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是_________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记事、状物,并由事、景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常采用“卒章显志”的方式。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政治抱负。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淫雨 心旷神怡 忧谗 樯倾楫摧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薄暮冥冥

  3.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

  A.霏霏、冥冥、郁郁、洋洋得意的意思分别是:雨雪繁密的样子、昏暗的样子、颜色翠绿的样子、意气风发的样子。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

  C.“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意思是: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光荣和耻辱一起忘了。 D.第3、4自然段一喜一悲,一明一暗,一阴一睛;都是先写景,后写情,情景交融。

  4.“是进亦忧,退亦忧”中具体“进”具指___________,“退”指____________。我的收获:

《岳阳楼记》教案3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理解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并领会本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3、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4、掌握重点字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

  1、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2、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学生收集与岳阳楼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诵诗导入

  1、展示诗歌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学生诵读诗歌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3、导入语

  事实上,除了李白杜甫在岳阳楼留下的我们读到的这两首名诗,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朗读,感知课文。

  2、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在学生朗读结束以后提问:作者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课文原文回答。

  3、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的感情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写法

  [点拨]板书(一)交代,写作缘由——叙述;(二)描写岳阳楼景色——写景抒情;(三)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议论。

  2、赏文章美景,体会文章语言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点拨]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一处是课文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二处是课文第三段想象阴天岳阳楼的景象;三处是课文第四段想象晴天岳阳楼的景象。

  (2)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洞庭湖烟波浩淼的水势,又要想象一阴一晴两幅画面?

  [点拨]通过描写洞庭湖景色的阴晴变化,引出迁客骚人一忧一喜的两种心情,为后面表明自己的志向作铺垫。

  3、探文章思想,理解文章主旨

  (1)“以物喜,以己悲”是人生的两种情景,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

  (2)作者对“以物喜,以己悲”又是怎样的看法?表达了怎样的志向?

  [点拨]作者上追古仁人之心,提出了与“迁客骚人”不同的看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四、课文延伸,拓展提高

  1、你还知道在我国历史上哪些人是忧国忧民的楷模?请举出他的类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一句名言来。

  2、今天我们如何评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五、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1、小结语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意、诗情、理趣溶为一体,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就让我们点燃精神的圣火,去照亮时代天空的一角,做一个个当代的范仲淹吧!

  2、作业

  (1)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明确]“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明确]“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明确]“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明确]“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谪古仁人

  以“阴”悲,以“晴”喜“览物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景抒情)(由情入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进一步体会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五、尝试背诵全文

  1、教师指导背诵:

  a.全文结构:叙事——写景——即景生情——议论抒怀

  b.抓住关键词句:

  谪守——观夫——然则——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

  2、学生尝试背诵

  六、教师小结:

  同学们,《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赏析,去探究,比如还有文中的对偶句,凝练优美的四字句等等,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常读常新。阅读这样的文章,会旷达我们的心胸,照亮我们的灵魂。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案5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思路,学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1.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范仲淹的豁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3.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关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听说过“断齑食粥”的故事吗?它说的是我国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千古名作《岳阳楼记》。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简介。

  1.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中进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书,提出许多革除弊政的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打击,一再贬官。后来负责西北边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功绩。一度调回朝廷担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的职务,可是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与排挤下,于庆历五年又被迫离开朝廷。写《岳阳楼记》时正在邓州做知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颍州任途中病死。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2.写作背景

  北宋庆历四年(1044)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州,第二年春重修岳阳楼,6月写信给贬官在邓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图》一幅,请他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到庆历六年9月,范仲淹便写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

  三、朗读。

  1.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

  2.朗读指导。朗读时应注意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朗读对抗赛。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学生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2.结合注释,找学生说出每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说出全段大意,教师给予补充。

  3.采用分组挑战式提问,进一步检查掌握情况。

  五、课文分析。

  1.解题:“记”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古代的“记”是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常常是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

  2.默读全文,说说本文都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

  叙事:第1自然段记述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描写:第2自然段描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

  第3自然段描写湖上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

  第4自然段描写湖上春光明丽的欢快景象。

  抒情:第3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睹此的伤感心情。

  第4自然段抒“迁客骚人”登楼览之的喜悦心情。

  第5自然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砺友人同道。

  议论:第5自然段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抄写重点实词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二、品读第3、4两段,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两段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读出感情。)

  不同点:第3自然段描写的是凄凉、昏暗、处处险恶之景;产生悲伤之情。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晴朗、开阔、充满生机之景;产生喜悦之情。

  相同点:都是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三、品读第5自然段。作者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持什么态度?请说明理由。

  作者并不赞赏迁客骚人的这种览物之情,他赞赏的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四、讨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为谁而写的?

  1.为岳阳楼而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为滕子京而写。

  分析第1自然段:滕子京的处境(谪守),才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引入材料:滕子京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作者写此文有对滕子京的一份劝勉之意。

  3.为自己而写。

  引入材料:《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作者写此文是表明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种自我激励。

  五、文中记叙、写景、抒情、议论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六、总结。

  《岳阳楼记》的著名,首先是因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已成为封建时代许多士大夫的信条。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贬官在外,“处江湖之远”,本来可以采取独善其身的态度,落得清闲快乐。可是他不肯这样,仍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来勉励自己和朋友,这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全篇仅360多字,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记楼,记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第3、4两段,写一段即景抒情的文章。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重修岳阳楼及作记缘由(叙事)

《岳阳楼记》教案6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

  1、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

  2、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1、内容的组合:

  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2、方法的组合:

  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3、程序的组合:

  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4、节奏的组合:

  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案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尝试背诵课文。

  2、识记文言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3、能找出过渡性的词句,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a。解释词义:

  (1)乃重修岳阳楼

  (2)属予作文以记之

  (3)予观夫巴陵胜状

  (4)此则后阳楼之大观也

  (5)前人之述备矣

  (6)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7)若夫霪雨霏霏

  (8)薄暮冥冥

  (9)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10)至若春和景明

  (11)而或长烟一空

  (12)宠辱偕忘

  (13)或异二者之为

  (14)是进亦忧,退亦忧

  b。翻译: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微斯人,吾谁与归?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精心导入

  1、以赏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导入课文。

  2、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刚才自己有疑难的'语句,进一步疏通句意。

  四、研读分析

  本文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请同学们找出对应的语段或语句。

  2、第一节的“谪守”与第二节的哪个词对应?他们被“谪”后的心情会怎样?

  “谪守”与“迁客”对应。

  3、第二节中有一个过渡句,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迁客”之“情”的描写,请找出来,读一读。

  过渡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异”,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有不同呢?

  “物”“异”而“情”“异”:阴冷险恶——悲;春光明媚——喜。

  5、“古仁人”的“览物之情”又怎样呢?他们是怎样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呢?那么,他们以什么为“喜”,又以什么为“忧”呢?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以“天下”为“忧”,以“天下”为“乐”。

  6、作者把“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比,其用意是什么?

  既是自勉,更是劝慰友人。

  7、另外,本文能做到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的高度融合,还得益于几个关键性词语的恰当地配合使用,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观夫——然则——若夫——则有……者矣——至若——则有……者矣——嗟夫——然则——噫”这些标志性词语的运用,使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一气呵成,浑然一体。

  教师小结:全文先以叙事带出写景,然后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抒议,点明全文主旨。做到了情、景、议的高度融合。

  板书(多媒体显示)

  迁客骚人

  谪

  古

  仁

  人

《岳阳楼记》教案8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

  2、识记文学常识、理解文章主题。

  3、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深入体会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忧国忧民、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2、能够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两位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与民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复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2、培养学生对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赏析能力。

  3、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引入本课学习。

  二、复习内容

  知识点梳理:(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一)通假字:

  (二)古今异义: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读《岳阳楼记》回答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2、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6、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7、“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8、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答:

  9、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10、“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11、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读《醉翁亭记》回答

  12、领起全文的句子是:

  13、写山间早晨、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14、写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15、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6、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17、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六)、名句背诵:

  1、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

  2、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3、洞庭湖月夜美景:

  4、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

  5、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

  6、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

  7、迁客骚人因己而悲的句子:

  二、合作探究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1、两篇散文语言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2、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状元之星》61页第6题73页第3题

《岳阳楼记》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朗读、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学习精练、生动的语言,赏析精彩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课文。

  3.学习文章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4.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更是成为了写景状物抒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共同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资料助读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三、朗读课文,合作翻译第1、2段

  1.正字音。

  谪守(zhé)    朝晖夕阴(huī)    淫雨(yín)

  迁客骚人(sāo)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ɡ)

  潜形(qián) 岸芷汀兰(zhǐ tīnɡ) 皓月(hào)

  心旷神怡 (yí) 宠辱偕忘(xié) 浩浩汤汤(shāng)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在语气语调的处理上:第1段,用叙述性的平和的语调朗读;第2段,要把景象广阔浩渺、变化万千的气势读出来;第3段,画面阴冷,感情悲伤,朗读时语调要低沉,速度要缓慢,要读出压抑感;第4段,画面晴朗,感情喜悦,朗读时语调要轻快,停顿宜稍短,要读出喜悦感;第5段,要把理性思考的韵味读出来。

  3.合作翻译第1、2段文意。

  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四人小组合作,疏通第1、2段文意,并找出重要文言字词句。

  四、反馈背诵

  学生自读课文第1、2段,并背诵。(采用小组竞争形式)

  五、作业

  1.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2段。

  2.对照注释,试疏通课文第3、4、5段。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文学常识;

  2.检查第1、2段的背诵和翻译。

  二、疏通课文第3、4、5段

  1.结合课文注释,分组疏通课文第3段,并找出重要文言字词句。

  若夫淫雨霏霏: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近似“像那”。

  山岳潜形:潜形,隐藏了形迹。

  樯倾楫摧:樯,桅杆。楫,船桨。

  薄暮冥冥:薄,迫近。冥冥,天色昏暗。

  去国怀乡:去国,离开国都。

  忧谗畏讥:谗,谗言,诽谤性话语。讥,讥笑,讥讽,挖苦。

  满目萧然:萧然,萧条冷落的景象。

  2.分组疏通课文第4段,并找出重要文言字词句。

  至若春和景明:至若,用在又一段话的开头引起另一层描述,近似“至于”“又如”。

  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

  上下天光:天光,天色,湖光。

  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

  宠辱偕忘:宠,荣耀。辱,屈辱。偕,一起。

  把酒临风:把,持,执。临风,迎着清风。

  3.结合课文注释,分组疏通课文第5段,并找出重要文言字词句。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或异二者之为:或,近于或许、也许的意思,表委婉语气。为,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庙,宗庙。堂,殿堂。庙堂,指朝廷。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僻远的江湖间。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是进亦忧,退亦忧:是,这样。进,指在朝廷上做官。退,指不在朝廷上做官。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无、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三、合作交流,积累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

  (1)和    (2)通

  (3)观 (4)空

  (5)一 (6)极

  (7)以 (8)或

  2.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嘱托。)

  3.词类活用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守:名词作动词,“做……太守”。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后: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后”。

  4.古今异义

  (1)气象万千

  古义:景象   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2)微斯人微

  古义:没有 今义:细小

  (3)是进亦忧,退亦忧

  古义:这样 今义:判断动词

  5.特殊句式

  (1)衔远山,吞长江……(省略句)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状语后置)

  (3)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定语后置)

  (4)吾谁与归?(宾语前置)

  第3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背诵或翻译。

  2.识记重要文言字词句。

  二、交流互动

  朗诵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1.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说明了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由此可见作者欣赏他的旷达胸襟,与一般的“迁客”不同。

  2.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3.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①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②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③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转到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6.“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内涵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 “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8. “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三、合作讨论

  1.本文采用了记叙、写景、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说说文章是怎样将这几种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的?

  讨论并归纳:文章先简略叙述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之事,然后由事入景,写在岳阳楼上所见自然景胜,触景而生情,用“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过渡,接着写“迁客骚人”所触之景不同情亦不同,一悲一喜。这里的景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了写“迁客骚人”的“情”,“情”“景”交融。最后由情化理,进入议论,否定“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响彻云霄的口号。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在当今时代,这一思想观点有着怎样的借鉴和教育意义?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描写,以及对“迁客骚人”“览物之情”的分析,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示了对好友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岳阳楼记》教案10

  【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字数不多,境界宏阔。文章2、3、4自然段集中写景,仅162个字,却描绘了三幅景象:一是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的形势;二是写了霪雨霏霏、凄凉阴森的秋景;三是写了风光明媚、恬静愉快的春景。有总有分,有详有略,细而不腻,粗而不疏,可见作者的概括能力非凡。对比互衬,相得益彰。作者写秋景和春景,完全不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这篇文章中,写景是为了抒情。为了要写“悲”,就写“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阴森凄凉的秋景;而秋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凉心情。为了写“喜”,就写“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的美好明丽的春色;而春景,正是突出了迁客骚人“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喜洋洋的心情。作者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学习时要抓住文脉,理解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作用。

  【设计思想】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吟味,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针对《岳阳楼记》广泛使用骈句的方法,引导他们去体会文章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另外,对文章语言的品味和主旨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让学生合作学习,多讨论,不束缚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最大的才能和创造力。

  【学情分析】

  1.学生虽已在以前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

  2.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

  3.课文主旨的理解是难点,先让学生自主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重视阅读,学生的诵读水平还需加强训练,必须在反复阅读中方能实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2.深刻体会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内涵。

  【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述法图文对照法多媒体教学手段

  【课前准备】

  学生作品岳阳楼记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将学案发给学生。

  2、谈话激情:

  同学们,这里有一副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你们知道它涉及的是哪篇文章,哪一个人吗?

  (倾听并进入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文本作情感铺垫)让学生能够用心感受,使他们进入文本的佳境。

  二、自学质疑,整体把握

  1、介绍作者,进入新课

  2、检查生词预习情况。

  3、⑴、师播放课文片段朗诵,学生速读课文,要求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⑵、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赞颂滕子京遭贬后取得的卓著成绩。第二段,描绘气势磅礴的洞庭湖美景,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疑问。第三段,描绘阴雨天的景色及登楼者低落的情绪。第四段,对晴天美好景色的描绘,写登楼者愉快的心情。

  第五段,是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展现,点明中心。

  三、交流展示,互动探究

  1、学生根据预习时查找的资料说说自已对作者的了解。

  2、读课文,给生字正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合作解决为主)

  3、回答问题,复述情节

  4、读书交流,补充质疑。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思考并讨论:

  (1)重点词语点拨:

  谪守越明年百废俱兴增其旧制作文胜状大观备极

  (2)为什么滕子京被贬官仍能“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范仲淹为何愿为他作记?

  (3)“洞庭天下水”,如此壮观的美景,作者却寥寥几笔,为什么?

  (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4)再读课文,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5)文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他们找出来说明他们的关系或作用。

  学生活动:

  1、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根据所提问题,找出相关语句,概括明确。

  2、积极展开讨论,交流。

  明确:⑴略⑵大胆发言。(因他俩都能以百姓利益为重,不是太计较自己的得失)

  3.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因为“前人之述备矣”,故不必详述,再者,此文写景是为下文议论、抒情服务的)

  4.交流合作,回答问题,(衔,吞—使近景富于动态和活力。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绘声绘形。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5.“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由情的体悟到理的明晰,以独立学习转向合作、探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也要把自已融入学生的探讨中去,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精讲点拨,剖析要点

  1.迁客骚人汇聚岳阳楼观赏洞庭景色,心情是否不同呢?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迁客骚人各自的境遇不同,心情当然也不同,观赏自然景物的感触自然也不同了。

  2.两段写景是实景还是虚景?为什么?

  3.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必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为何迁客骚人在观赏不同的景色时,感情有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

  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再次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虚景。因为一,范仲淹只到过岳阳楼一次,而本段显然不是描写一次之景;二,“若夫”一词不似实写。

  3.不具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重难点的突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1、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引导学生归纳本文主旨。(范仲淹把古代的“与民同乐”的思想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2、补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室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比较体会两人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受异曲同工之妙。

  3、引导学生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内涵,以“范仲淹,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下自己对《岳阳楼记》的理解。

  板书设计: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先后叙事:重修岳阳楼作文以记

  天天↓↓

  下下↗写景:暗明

  之之(宏伟抱负)抒情:悲喜

  忧乐↘ ↑↑

  而而议论:不以己悲不以物喜(豁达胸襟)

  忧乐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老师互动,掌握了文中的名言警句。从学生今天的发言可以看出,他们能够紧跟老师的引导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风气异常浓厚。散文的风格豪放开阔、刚健雄奇,表现了范仲淹高远不凡的胸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一步步走进了他的内心,走进了岳阳楼的精神内涵。并加以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发挥学生主动性。通过分析写景的段落,理解作者写景言志的意图,感受作者抒发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节操。

  在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是学生对作者不同于“迁客骚人”的悲喜观还不是能深入理解。这还需在课后通过练习巩固加强。

《岳阳楼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代文体。

  2、思想贯通:了解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3、写作技巧: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4、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

  教学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方法

  情景陶冶法、讲解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习题、实物投影、录音机、彩粉笔、笔记本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配乐诗朗诵

  指名读:

  成就可以更大,但你必须大胆梦想。当然实现梦想的过程必定艰辛万分,因此你必须保持一种愉快的态度,用轻松的心情面对挑战。这样你才能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适应压力,放飞心灵,才能在踏实中筑梦,才能顺利走向成功。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情感体验

  古之中国,宦海沉浮,稍不留意,就遭贬谪,在数不清的遭贬人员中,不乏饱读诗书的志士。由于对认识变迁和世态炎凉有了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创作的作品往往更有意味和品位。

  学生举例:

  如:屈原的《离骚》、司马迁的《史记》、刘禹锡的《陋室铭》……为解决本课重点埋下伏笔。

  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就付息一下《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感受这些孤独而又高贵的.灵魂,体验他们发自内心深处无奈而不屈的声音。粗略回顾三篇文章,并指出异同。(分小组讨论)

  复习过程

  1、提示三篇文章的基础知识

  2、复习记这种文体既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叙事、描写、议论相结合。

  板书:叙事,描写,议论

  3、像这样文体隐含在题目当中的文言文你还了解哪些?

  板书:说: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序:临别赠言

  4、提出问题《小石潭记》时乐常忧《岳阳楼记》因国而乐《醉翁亭记》因景而乐过度:“乐”也好,“优”也罢,三篇文章的表现方式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景物描写来体现。

  5、勾画突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屏幕显示)隐士文化与贬官文化

  6、练习描写景物(屏幕显示)一段有关秀美山川的录像

  点拨:语言内容主旨

  A文体都是“记”。

  B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三作者同为贬官,但对贬官的态度不同。

  C都有景物描写,作用不同。(屏幕显示)让一名学生读:记是古代一种不定文体,一般来说,作者对现实生活中某件事情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的记下来,都可以称记。

  学生举例:

  依据问题,分行思考,选代表作答:

  1、《小石潭记〉中先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伧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2、《醉翁亭记》中“四时之景不同而乐意无穷也”与《岳阳楼记》“后天下之乐”中的“乐”的内涵是否相同。

  学生动笔:

  小结:

  同是写景抒情,但主旨不同,文笔也不同,愿与作者的经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学生阅读理解学生习作了解所学过的古代文体完成目标。

  写作技巧的点拨完成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和隐士文化,完成目标2。

  练习

  布置习题:

  练习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突破难点。

  课堂小结稻粱发酵以成美酒,少材躬压以成犁辕。范仲淹这些大臣在漫长的遭贬过程中,成就了另一番学业,那酵成的美酒芬芳诱人,那工成的犁辕带着信念走向春的田野,划出美丽的诗文!

《岳阳楼记》教案12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

  2、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品味、鉴赏课文。

  4、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

  二、学习最后一段,体味作品深刻的思想内蕴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1、小组学习讨论。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2)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4)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也许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2、交流:

  (1)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明确: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这样看来,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没有关系,跟个人遭遇也没有关系。那么跟什么有关系呢?

  明确:他们“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不是忧“民”,便是忧“君”——怕皇帝做出害民的事情来;他们“进亦忧,退亦忧”,可见他们的“忧”跟个人的进退、荣辱都没有关系。他们的悲喜是和民生疾苦和国家命运相关的。

  (3)古仁人有没有快乐的时候呢?

  明确:有。在天下人感到快乐后古仁人才会快乐。可见他们的或忧或乐完全是随天下人的或忧或乐而转移的。这就是作者所认为的“古仁人之心”。

  4、这种“古仁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实际也许并不存在。联系第一课时介绍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要议论这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人物。

  提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常说“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可见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正是作者的理想,他借滕子京嘱写《岳阳楼记》的机会,提出这种理想化的人物来,正是为了“假托古人,自写怀抱”,表明自己本来就不为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悲喜,虽遭贬谪,但忧国忧民之心决不改变,同时也包含着对滕子京的勉慰。最后一句自明志向,以问句的形式表达,自励励人,委婉含蓄。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

  三、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意

  1、分析课文各段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叙事:是全文的引子,简介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下文的写景、议论、抒情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而展开。

  第二段写景:总写洞庭湖的景观,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

  第三、四段写景、抒情:分写洞庭湖或阴或晴的不同景色和“览物”者的不同感受,为下文发表议论、申述抱负作好铺垫。

  第五段议论、申志:紧承上文,借“古仁人之心”表达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抱负。

  2、理清课文思路: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段为第一部分,交代出写作背景、作记缘由。

  第二部分(二至四段)为全文主体,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第三、四段两个排比段分写“览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第五、六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如何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现实意义?

  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这是他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表现。他的忧君思想固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那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简介背景: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是从这时开始的。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被贬谪守岳州,心里很愤慨。

  范仲淹很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范仲淹就借题发挥,写出自己理想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时范仲淹的处境同滕子京一样,写此文是劝友也是自勉。

  (2)概括中心:文章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操和“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政治抱负。

  5、拓展延伸: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古仁人”思想。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

  读一读品一品:民族精神的体现。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明朝东林党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孙中山:天下为公

  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

  (3)理解本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体现的作者的政治抱负及其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意义,激发学生走出自我,胸怀天下,以利民为己任,以强我中华为宗旨,积极进取,大胆开拓,做一个精彩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四、品味、欣赏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2、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这篇文章能够流传千古,一定有独特的魅力,请试着从以下方面说说它好在哪里?

  (1)立意、构思、章法。

  (2)意境美(情景交融、诗情画意)

  (3)语言美(用词、句式、修辞、节奏)

  (4)表达方式。

  3、小组学习、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1)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劝慰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

  (2)骈散结合。

  骈偶句:是指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

  散句:是相对于骈偶句而言,骈偶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句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炼,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五、课堂练习

  1、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干群同心,社会安定,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真是:(用《岳阳楼记》中两个相连的成语填写)。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字希文,宋朝家、家。

  3、《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4、根据课文内容对对联。

  (1)一心为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书写岳阳楼

  (3)春和景明画霪雨阴风图

  (4)迁客因物而喜骚人为己而悲

  (5)为国为民:要学仁人志士莫做迁客骚人

《岳阳楼记》教案13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及课文积累背诵。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课文译读)

 一、导入,作者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除干京滴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1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二、读课文。

  1、正音,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学生放声读课文,达到熟读的地步。

  三、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结构。

  (详细内容参见《中学教材全解》初三语文上册221—224页)

  四、再读文章,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深入研究)

  一、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三个部分。

  一部分(1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由此生发出一篇之意。

  第二部分(2―4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提问: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 ”,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用“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长江 ”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2.提问: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明确]:

  (1)气势非凡:“衔远山,吞长江 ”。

  (2)宽阔无边:“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山色:“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朗读第3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4.朗读第4段,提问: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明确]: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5.提问: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恰,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情自然转入议论,突出全文的主旨。

  6.提问:“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

  [明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提问:“古仁人”的忧乐观是怎样的?

  [明确]:先讲“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讲“乐”,“后天下之乐而乐”。

  8.提问:“进”指什么?“退”指什么?

  [明确]:“进”指“居庙堂之高”,在朝廷上做官;“退”指“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上做官。

  9.提问:“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明确]:指古仁人,也暗指滕子京,表示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10.提问:文章最后一段是怎样推出警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

  [明确]: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方式逐层推进,最后才点出警句。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不以物喜…则忧其君”表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显示其阔大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章又推进一层。设问后而警句出现,给人印象极深。(第三课时:字词积累和作业)

  一、背诵课文。

  逐段背诵。每段限定背诵时间,以强行记忆。

  一、一词多义。

  国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国恒亡;国都则有去国怀乡;或有时而或长烟一空;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居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住面山而居;停了居十日通通过初极狭;顺利政通人和;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旷开朗则有心旷神怕;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严然

  二、古今异义。

  备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今义准备

  景古义日光至若春和景明今义景物

  尝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今义品尝

  微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今义微小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按要求从文中摘句并翻译。

  ①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②写迁客骚人之悲的句子。

《岳阳楼记》教案14

  教学目的:

  一、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二、学习一些文言词,懂得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三、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四、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抒情,由情言志。

  二、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情。

  三、理解整句与散句结合,使文章既和谐又富于变化的语言,读起来琅琅上口。

  教学难点:

一、掌握全文的思路,即由事写景,由景写情,由情言志。

  二、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进步的政治主张。

  三、学习记事、写景、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学习精炼、生动的语言;培养翻译和朗读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者几文章的内容,学习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二、讲新课

  (一)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年),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靠刻苦攻读,1015年中进士,官至副宰相。他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极深。他不断议论朝政,切中时弊,得罪保守派,被排挤出朝廷。著有《范文正公集》。

  2、介绍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罢副宰相的职务,贬放邓州。第二年6月,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即将落成,去信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在这一年9月15日写成的。

  (二)范读课文,学习生字。

  谪守(zhé)滕子京(téng)予观夫(yú)(fú)衔远山(xián)浩浩汤汤(shāng)朝晖夕阴(huī)潇湘(xiāo)(xiāng)迁客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fēi)怒号(háo)樯倾楫催(qiáng)((jí)山岳潜形(qián)薄暮冥冥(bó)(míng)波澜不惊(lán)沙鸥翔集(ōu)岸芷汀兰(zhǐ)(tīng)皓月千里(hào)静影沉璧(bì)宠辱偕忘(xié)嗟夫(jiē)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叮嘱。

  (三)由读课文,直至读熟。

  (四)学习文章的第一节。

  1、本节课文,并根据页下注释翻译这一节。

  2、学习这一节中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守,作太守。

  越明年:越,到了。

  政通人和:通,顺利;和,和乐。

  属予作文以记之:予,我;以,来;之,指重修岳阳搂这件事。

  3、概括这段文章的内容。

  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4、背诵课文第一节。

  三、作业。

  熟读课文,记忆生字,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朗读全文,复习生字。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二节。

  1、朗读本节课文,说说这一节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洞庭湖的大观。

  2、翻译描写洞庭湖大观的课文,想象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发语词,无意义;观,观看;胜,美好。

  此则洞庭湖的大观:则,就是;观,景象。

  3、翻译本节课文剩余的内容说说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北通巫峡:北,向北;通,到达。

  南极潇湘:极,到。

  这部分写的是: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4、想一想,既然是岳阳楼之大观,为什么不详细记述呢?

  因为"前人之述备矣",如果作者再详细写就会显得重复没有新意。

  5、背诵本节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三节。

  1、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一节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霪雨霏霏"时的景色。

  2、这"霪雨霏霏"时写了洞庭湖哪些方面的内容?

  霪雨霏霏时间之长;天气阴冷,风高浪大;天昏地暗;傍晚时节两岸的声音。

  3、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景色,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悲伤)

  4、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登斯楼也:斯,这。

  去国怀乡:去,离开。

  感极而悲者矣:极,极点。

  5、朗读这节课文,体会其中描绘的情形。

  6、背诵这一节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四节。

  1、朗读课文,说说这节课文描写的是岳阳楼什么时候的景色?

  "春和景明"时的景色。

  2、这"春和景明"时节,作者描绘了岳阳楼哪些方面的景色?

  宽阔而平静的水面,水面上下自由自在的动物,岸边郁郁青青的.植物,皓月千里的月色,相互对答的渔歌。

  3、面对如此的美景,人们会产生那些感受?(喜)

  4、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春和景明:和,和暖;景,阳光。

  而或长烟一空:或,优势。

  宠辱偕忘:偕,都。

  5、自读课文体会文中描写的美好景色。

  6、背诵这节课文。

  小结:课文的第三节和第四节写出了洞庭湖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的人面对这两种不同的景色时产生的不同的思想感情。"霪玉霏霏"时的感极而悲,"春和景明"是的喜洋洋,照应了第二节课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些人因为自己不同的遭遇,面对洞庭湖壮观的景色产生差距强大的感受,是因为他们的心情不同。

  三、作业。

翻译并背诵课文前四节。

  第三课时

  一、引入复习。

  二、新授

  (一)学习课文第五、六节。

  1、仔细朗读课文第五节,看看作者在这一节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2、学习重点的实词和虚词,并翻译者节课文。

  尝求古仁人之心:尝,曾经。

  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异,不同;二者,指以上两种不同的心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因为。

  是进亦忧:是,这样。

  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在……之先;而,就。

  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在……之后。

  3、这一节作者由对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写到了古仁人的感情,借对古仁人思想感情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作者要追求的境界,也是本文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

  4、背诵这两节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朗读全文,整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介绍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写作本文的原因洞庭湖的胜景

  览无之情之异霪雨霏霏之悲春和景明之喜与以上二者之不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情言志)

  (三)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1、将叙事、写景、抒情、言志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2、整句与散句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易记。

  (四)成课后第三题。

  三、作业。

  熟读书背全文。

  完成练习册。

《岳阳楼记》教案15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和虚词的用法。

  2、疏通文意,学习文章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3、深刻理解和正确评价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和政治抱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境界。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作家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著有《范文正公集》等。

  2、背景资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应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因才华出众但豪迈自负,被权贵所嫉,贬谪到岳州做太守。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经常想劝慰他,却一直无机会。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代笔记胜,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因自己在贬中,亦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规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叙说了事情本末,描述了洞庭湖的大观胜概,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寓含着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的痴情。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并解决生字词

  指导朗读其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2、学生根据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结构(共分三个部分)。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文章主体。写“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

  第一层(2自然段):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

  第二层(3—4自然段):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明一暗,一喜一悲,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5自然段):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这是全文的核心。

  3、词语注释:

  第一段需要补充的词语意思

  乃:于是增:扩大其:指岳阳楼予:我

  作文:写(一篇)文章之: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第二段需要补充的词语意思

  夫:指示代词,那

  胜:优美

  衔:用嘴含,引申为包含

  际涯:边际

  景象:气象

  大观:雄伟的景象

  第三段需要补充的词语意思

  排推:这里是冲的意思

  耀:这里指光辉,名词

  潜:没于水,引申为潜藏,隐没

  去国:离开国都。国,国都、京城

  萧然:萧条冷落的样子

  第五段需要补充的词语意思

  嗟夫:感叹声。夫,表感叹语气

  心:这里指思想感情

  然则:然,这样,指上文“进亦忧,退亦忧”。则,连词,就,那么

  4、一词多义: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判断词,是

  然则北通巫峡:连词,那么

  极

  南极潇湘:尽,直通

  此乐何极:穷尽

  或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

  和:

  政通人和:和乐

  春和景明:和煦

  4、古今异义

  前人之述备矣:古义详尽;今义准备

  去国怀乡: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去国怀乡: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予尝求: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沙鸥翔集:古义鸟停在树上;今义泛指聚集

  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增其旧制:古义规模;今义制度

  属予作文:古义写文章;今义文章

  5、通假字

  百废具兴:同“俱”,全,都

  属予作文:同“嘱”,嘱托

  三、合作探究

  1、哪些语句记载滕子京的政绩?

  2、“属予作文以记之。”中“之”指代什么?

  3、哪些句子写岳阳楼大观?(洞庭湖全景)

  4、为什么略写岳阳楼之大观?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课文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8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10文中写了几种人的思想感情?作者属于哪一种?

  11、“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之为”指什么?

  12、“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1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和“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两句中的“异”字,分别指什么?

  14、“进亦忧,退亦忧。”中“进”、“退”各照应什么?“进亦忧”、“退亦忧。”各照应什么?

  15、作者的阔大胸襟,政治抱负?(警句、名句、劝勉滕子京的话、主旨句、中心句、观点)

  16、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17、“微斯人,吾淮与归?”是一个反问句,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8 、最后一段的时间有什么作用?

  19、第1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20、“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什么?结合现实生活评价一下“古仁人之心”。

  2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22、“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话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说出好在哪里。

  23、如何理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

  2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岳阳楼记》教案】相关文章:

《岳阳楼记》的教案08-26

岳阳楼记教案01-26

《岳阳楼记》教案01-02

教案《岳阳楼记》03-26

《岳阳楼记》 教案03-24

岳阳楼记 教案03-24

《岳阳楼记》教案04-20

《岳阳楼记》教案05-21

《岳阳楼记》的教案范文08-24

《岳阳楼记》复习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