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阅读答案

时间:2024-04-02 10:31:01 阅读答案 我要投稿

鹧鸪天阅读答案

  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我们经常接触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鹧鸪天阅读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阅读答案

鹧鸪天阅读答案1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句一个“种”字,运用拟物的手法,写出相思之情仿佛生根,难以剪除。

  B、三四句着重写梦,“暗”字点出梦中的环境,“丹青”突出所思之人容颜姣好。

  C、结尾二句,用“岁岁”照应首句“无尽”,用“沉吟”更能写出了怀人沉思默想的感性形象。

  D、同为记梦之作,但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本词略写梦境,详写梦醒之后的心情。

  15、“人间别久不成悲”一句包含怎样的情感意蕴?请从全词中找出两处佐证的句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

  14、B(“梦中未比丹青见”是说梦中见到这个人不够真切,比较模糊,还不如在画像中看到的.清楚真切。)

  15、情感意蕴:

  这一句看似说分别日久就不再有悲哀之情了,(1分)实则是写词人现在两鬓已斑,心中不再是初别时候激动强烈的悲哀,而是年深月久心情平静后更深沉更执着更久远的相思。(1分)(意思对即可)

  佐证的句子:

  第一处:上片一二句写出借助东流不尽的肥水写出词人绵绵无绝的相思之情,说明久别看似可以使悲哀淡退,但实际却使相思更久远;(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处:上片三四句写梦中所见之人不如画中真切,一则看出词人原本盼望梦中相见以解相思之苦,但终究是徒然的遗憾怅恨,二则暗示词人平日里经常对着所思之人的画像寄托相思;(答出一方面意思对即可给2分)

  第三处:下片结尾二句“谁教”的叩问表达出自己也无力控制这相思之情,只能听之任之;“岁岁”表现出不但今夜元宵节会有相思,以后年年如此,所以别久悲哀之情却化作了更加长久的相思。(答出一方面意思对即可给2分)

  第四处:下片结尾“两处沉吟”一句,词人既表达出自己的相思之情,又运用对写法,想象对方也正在思念自己,彼此思念而又不能见面,徒增无奈,所以别久不是不悲,而是悲哀得更加深沉了。(2分)(意思对即可)

  (情感意蕴2分,三处佐证答出两处即可给4分)

  译文

  肥水汪洋向东流,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早知今日凄凉,当初真不该苦苦相思。梦里的相见总是看不清楚,赶不上看画像更加清晰,而这种春梦也常常无奈会被山鸟的叫声惊起。

  春草还没有长绿,我的两鬓已成银丝,苍老得太快。我们离别得太久,慢慢一切伤痛都会渐渐被时光忘去。可不知是谁,让我朝思暮想,年年岁岁的团圆夜,这种感受,只有你和我心中明白。

  上片先写对昔日恋情的悔恨,再写梦中无法看清情人的怨恨,足见作者恋情之深炽;下片说久别伤悲以至愁白了鬓发,煞拍两句想像在元宵在放灯之夜,对方也在悲苦相思,语极沉痛。全词意境空灵蕴藉,语言自然清劲,耐人咀嚼。

鹧鸪天阅读答案2

  鹧鸪天

  刘著①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②,寄与吴姬忍泪看。

  【注】

  ①刘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原是北宋人,后由宋仕金,久居北国。

  ②“翰林”句:用欧阳修《赠王安石》,“翰林”原指李白。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前两句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雪照”暗示为冬日;“玉指寒”一语双关,既表天气之寒,又寓心情凄寒。

  B、三四句紧承“羌管”二字:羌笛幽怨,使人回想江南的梅花;人在天涯,可惜双鬓已斑,自叹仕金太迟。

  C、“倒流”句运用夸张手法,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美酒如同天河倒流入杯中,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D、这首词的`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抒发思念情怀。

  2、请从景情关系角度赏析“星点点,月团团”二句。(6分)

  参考答案

  1、B 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B项,“诗人自叹仕金太迟”不正确。诗人这是自叹滞留北国时间太长。C项,“词人想象相聚后开怀畅饮”不正确。此句意为只有借助忘乎所以的畅饮才能忘记满腔愁怨,含有借酒浇愁之意。)

  2、此二句描写出一幅美丽迷人的夜空画面:繁星点点,明月团圆。(2分)词人触景生情,看到星月而生思家归园之情;(2分)同时,以乐景衬哀情,如此美好的月夜更能衬托出人事的缺憾,寄寓无尽的离愁。(2分)(意思答对即可)

  二

  (1)“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何作用?

  (2)请结合,分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参考答案:

  (1)通过“雪”“山城”“玉指”等意象,加上一个传达作者情感的“寒”字,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为下文抒写离别之情奠定了基础。

  (2)本词营造了一个慨叹韶光易逝、易老,身处他乡,缺少知音,对故土拥有无限依恋与思念的主人公形象。

  简析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是金代诗人刘著所创作的词作。上片写离别滋味,追怀往日那难舍难分的场面,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大抒思念情怀。以词意着当为作者客居北地怀人之作。

  下片由当年写到此夕,思绪万千,大抒思念情怀。“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天涯霜月又今宵,星牵思绪,月照哀愁,满脸愁绪只有开怀畅饮,倒流银汉方可罢休。“倒流银汉”意指饮尽银河,痛快淋漓,忘乎所以的畅饮也许才能把满腔愁怨忘得一干二净。

鹧鸪天阅读答案3

  [金]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è):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夜光”指的是水珠,“醉魂”指的是赏荷陶醉之心。(每一点1分)

  2.全词以为主,借景。词借荷塘清秀,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2分)

  二:

  (1)词的上片描写了荷叶和荷花,其中荷叶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特点:香气扑鼻; 荷花开得壮观,连绵十里;荷叶翠绿

  (2)这首词除正面描写之外,还运用了较多篇幅进行侧面衬托.请具体分析这首词中的侧面描写及其效果.

  答案:“胭脂.走夜光”属于侧面描写,“胭脂雪瘦”侧面描写荷花身体的丰腴.“翡翠高盘”则进一步描写出荷叶的绿,绿的像翡翠.在黑暗的夜晚,也有翠绿色的光线从荷叶上发出来.

  (3)王若虚说“莲体实肥,不宜言瘦”,并建议将词中的“瘦”改为“腻”字.你是否赞成?请简述理由.

  答案:不赞成.如果改成“腻”字,就体现不出荷的一种亭亭玉立的气质,只会感到一种世俗气息.而变成“瘦”,我们就可以感到,荷体虽然瘦,但是却撑起了那么大一朵丰腴的荷花,隐隐中感到一种力量,一种精神.

  鹧鸪天·赏荷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此句在用《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

鹧鸪天阅读答案4

  鹧鸪天

  李之仪

  收尽微风不见江,分明天水共澄光。由来好处输闲地,堪叹人生有底忙。

  心既远,味偏长。须知粗布胜无裳。从今认得归田乐,何必桃源是故乡。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人极目远望,但见江面无风,波澜不惊,水天相映,呈现出澄澈光色。

  B.这首词与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都提到了心灵摆脱世俗的束缚。

  C.眼前秀美风光让词人感受到回归田园的乐趣,产生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16.李之仪的词作深情之外,别具一段妙理。词中谈到哪些人生哲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5.C【解析】“产生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错误,词的最后一句“何必桃源是故乡”,表达由词人不必拘泥桃源盛境是否是故乡的通达洒脱。

  16.①人生忙忙碌碌,应有闲暇时光赏世间好景。②心灵远离俗世,人生的味道才会绵长,物质上需知足常乐,人生应重在追求精神的愉悦。③享受田园生活乐趣时,不必过于拘视“桃花源”是否在“故乡”,应通达洒脱。(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作者此前在江西、湖北等地任职,调动频繁。词中/“青钱/“指荷叶。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

  B.词中以/“绿带/“/“青钱/“比喻湖水荷叶,生动传神;用动词/“萦/“/“点/“更激活了词句意境。

  C.词的结句/“后夜相思月满船/“借助月光写相思,是我国古典诗词中一种常见的写法。

  D.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相思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离别之情,可谓妙合自然。

  1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辛词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简析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情,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6分)

  答案:

  14.D

  【解析】对这首词上下片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有误。应该是:词的上片于叙事中抒发了离别之情,下片于写景中抒发了相思之情。

  15.(1)性情:①面对离别,词人没有黯然伤感,而是直面聚散匆匆的人生,表现出洒脱、豪放的性情;

  ②他也留恋豫章的山水,留恋故人,却将这柔情隐藏在潇洒的挥手之中,含而不露。(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2)艺术风格:意象鲜明、真切自然(1分),明快俊逸、流丽婉转(1分)。(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6

  我是清都①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②,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醉洛阳。

  【注】①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②支风券:支配风雨的手令。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天上掌管山水,专管给雨支风、留云借月之事,于词人而言可谓美差。

  B.上阕虚实结合,将词人随性的生活与神奇的仙境结合,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之境。

  C.下阕以夸张手法起势,写词人诗思之丰富,酒量之大,个性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

  D.洛阳牡丹自唐就负有盛名,但词人却舍牡丹而“插梅花”,是为取其品性以自比。

  16.有人说从这首词里可以读到。请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项,“上阕虚实结合”说法错误,这首词上阕是词人想象自己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赋予了“我”狂放不羁的性格,“我”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因此上阕全为想象,没有写词人随性的生活。

  16.①内容上,全词塑造了与李白一般的疏狂形象:词人自封仙官,却连仙境都懒得归去;蔑视权贵,却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的生活。②形式上,用想象、夸张手法创造出超脱凡尘的.景象,构思奇妙,使得整首词呈现出李白式的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鉴赏本词和李白创作的相似之处。李白的诗歌内容上大多突出自我、张扬个性,反映现实、关注民生,写名山大川,抒漫游怀抱,情感上大多是抒发了酷爱自由、渴望解放、蔑视权贵的情怀。李白作为浪漫主义流派的代表诗人,在手法上常采用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想象。结合本首词的内容和手法寻找两者相似之处即可。

  ①从内容上分析,词的上阕,首句词人以“山水郎”自居,写自己热爱山水乃出于天性。直抒自己的生活理想,他不喜尘世,流连山水。接下来“天教分付与疏狂”则声称自己懒散的生活方式和狂放的性格特征亦属天赋,无法改变。这两句充分表现出了词人坦荡直爽,豪气四溢的性格特征。“曾批给雨”二句以天意抒怀抱,透露出作者远避俗世,怡然自得的心理。这两句充满了浪漫的精神,透露了他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和对世俗发自内心的鄙弃。词的下阕,“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写作者对诗与酒十分钟情,而面对“侯王”却傲骨铮铮,凸显词人对功名富贵的鄙夷。“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这两句表现出作者不愿意返回官场,只想纵诗饮酒,与山水为伴,隐逸归老,表现了自己鄙薄名利的态度。全词塑造的寄身于诗境酒乡、过着慵懒恣意生活、蔑视权贵的疏狂形象与李白酷爱自由、渴望解放、蔑视权贵的形象极为相似。

  ②从形式上分析,作者将自己封为仙官,想象在华丽的天宫里做官,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多次上奏留住彩云。想象惊人奇特,手法夸张,构思奇妙独特。这与李白的创作风格非常相似,都有浪漫主义色彩。

鹧鸪天阅读答案7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综观全词,试分析“心事”具体指的是什么?(3分)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该处景物描写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试具体分析。

  答案:

  (1)思乡,思亲,想与家人团聚,安享天伦之乐;慨叹年华易逝,人生易老;厌倦仕途与奔波,希望归隐田园。(3分,每点1分)

  (2)写法:①写景由远及近,(层次分明),“山”“水”“霞”是远景,“林”“鸦”是近景。②动静结合,(鲜活灵动),“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作用:①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山水、残照、归鸦等景物,抒发思乡之情;②烘托气氛,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怅然的意境,突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写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

  说明文阅读解题思路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确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阅读理解快速阅读的方法

  A、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B、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C、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鹧鸪天阅读答案8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梅 李清照(宋)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

  鹧鸪天·赏荷 蔡松年(金)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22. 两首词均为咏物词,但第一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第二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

  23. 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与蔡词中的“胭脂雪瘦薰沉水”两句都用到了“瘦”字,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22. 冬季(或晚冬) 秋天(或初秋)

  23. 李词中的“瘦”字写出了晚冬时候梅花花朵凋零、花枝清瘦的特点。主人公以花自喻,表现出了主人公因思念离人而心生 埋怨,以至憔悴瘦损的哀婉形象。蔡词中的“瘦”字表现出了荷花的纤细柔美,以此衬托荷叶的丰腴饱满,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表达了词人月下赏荷时的愉悦、闲适之情。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诗词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抓住相关的意象,词句进行分析,把握诗词内容要点,回答问题。本题要求分别指出这两首词是什么季节的景物。第一首,根据题目“梅”,词中“云窗雾阁春迟”(意思是“云簇阁楼的窗户,淡淡的雾气弥漫在四周,春天却迟迟不来”)“玉瘦檀轻”(梅花风姿清瘦)推断出该词描绘的是冬季,或说是晚冬季节的景色。第二首词,根据题目“赏荷”上片描绘的荷花情形,以及下片中“暮云秋影”“西风”“夜凉”判定该词描绘的应该是秋天,确切说应该是初秋季节的景物。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要进行比较阅读的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诗词,找到要进行比较阅读部分,结合具体内容仔细分析,指出异同。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与蔡词中的“胭脂雪瘦薰沉水”两句都用到了“瘦”字,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题干要求分析两首词中“瘦”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具体作答时,分别结合两首词具体内容,分析各自的“瘦”的表达效果即可。李词中的“玉瘦檀轻无限恨”意思是说晚冬的梅花姿态清瘦,颜色浅红,这里的“瘦”表面是说梅花清瘦,其实是以梅花来比喻自己,说照付赵明诚离家时间长,一致自己印思念丈夫而憔悴瘦损犹如眼前晚冬清瘦的梅花,所以这个“廋”字既写出了晚冬时候梅花花朵凋零、花枝清瘦的特点。又表现出了主人公因思念丈夫而心生埋怨,以至憔悴瘦损的哀婉形象。蔡词中“胭脂雪瘦薰沉水”是写水中荷花,“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胭脂雪瘦”是说红白相杂之色的.荷花纤细柔美,就是纤细柔美的荷花暗香袭人。用“瘦”字衬托出下一句“翡翠盘高走夜光”中荷叶的丰腴饱满,写出了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词人月下赏荷花,看到荷花纤细柔美,荷叶丰腴饱满,纤细柔美的荷花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一个“瘦”字充分表达出词人月下赏荷时的愉悦、闲适之情。

  【点睛】诗歌比较阅读与单篇诗歌的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阅读多了一代“作比较”这一程度。作答此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找出题干要求的比较阅读点;然后依照比较阅读点,在单篇诗歌赏析的基础上进行求同寻异,进行比较鉴赏。

鹧鸪天阅读答案9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岗细草鸣黄犊②,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③。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些:语气词。②犊:牛。③青旗沽酒有人家:指山村酒家。青旗,酒家招牌。沽,卖。]

  7.请展开想像,描写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所表现的田园春光。(2分)

  ▲

  8.词中加点的一个“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简要分析它的表现力。(2分)

  ▲

  参考答案:

  7.(2分)示例: 乡村小路边柔嫩的桑枝上有了点点绿色,吃草的小黄牛在山坡上时不时哞哞的叫着,太阳偏西,回巢的乌鸦点缀着有几分春寒的树林。

  8. (2分)一个“破”字,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似乎能让人感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①这首词的上阙写早春景象,抓住了早春景物的特点,极富有情趣,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②“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4.(8分)

  (1)(4分)上阕写景,抓住“柔桑”“平冈细草”“黄犊”等有代表性的能表现农村早春景象的意象着力刻画,(1分)同时词人注意炼字,把早春景象写得生动传神,(1分)如写柔桑的嫩芽用一“破”字,不仅有动态,而且让人感受到了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一个“鸣”字又写出了黄犊乍见春草的欢快无比,用“点”写寒鸦让人不觉得伤感、凄凉。(1分)词人用喜爱的笔触把农村平常事物纳入笔下,写得充满生机与活力,读来情味盎然。(1分)

  (2)(4分)运用衬托之法,把“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着写,(2分)反衬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欣赏、留恋之情,表达出作者对充满活力的农村、农村春色的热烈赞美之情。(2分)主观性试题,意思正确即可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0

  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啸啸,旌旗又过小红桥。愁边剩有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这首词中的“东阳”,即今浙江省东阳县。据词题来看,此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阳途中所作的

  ①香篝:熏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篝渐觉水沉销: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

  答: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4分)

  答: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1

  鹧鸪天

  朱敦儒注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长亭九梦君。

  云背水,雁回汀。只应芳草见离魂。前回共采芙蓉处,风自凄凄月自明。

  注:朱敦儒,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人,人称洛川先生。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后避乱客居南雄州(今广东省南雄市)。

  阅读题目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先写船儿在洛水向东驶去,诗人伫立船头,心中满是离愁别绪。为诗歌定下感情基调。

  B.“西风挹泪分携后”意思是分别后,西风也为我拭泪。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离情更为生动。

  C.夜宿长亭,十个夜晚梦中九次出现故人。既突出了一路奔波之辛苦,又表现了思念之深切。

  D.尾句写的是回忆共采莲之景:晚风轻拂,明月朗照,一切是那般美好。这是以乐景强化离愁。

  16.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6分)

  参考答案

  15.D

  【解析】对句意理解错误。要紧紧抓住两个关键字词“自”字。原句是说,先前和你一同采莲的'地方,而现在却是冷风凄凄,明月高悬。风月还在,斯人不见,物是人非,令人肝肠寸断。是今昔对比,不是以乐景写哀情。)

  16.①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片前三句描写了一幅萧瑟苍凉的图景:浓云遮蔽水面,大雁飞回汀州,芳草一片凄迷。词人触景生情,引发心中无限离愁别绪。

  ②以景结情。下片末两句写景:昔日和你一起采莲的地方,如今已是冷风凄凄,明月高悬。斯人不在,风月如故,物是人非,让词人伤心断肠。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③对比。末两句写景:昔日共采莲花的美好往事回忆与分离后“风自凄凄月自明”之景形成对比,使离愁别绪更突出。

  【评分参考】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其中表现手法1分,分析2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2

  【原文】: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架上蜂儿闹①,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浅酒片时清。 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释]

  ①酴:又作“茶〓”,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

  【翻译】

  树上的枝叶已经是枝蔓成荫了,曲折回廊幽深的栏杆中点缀着小小的红色花朵,酴已经开花,蜜蜂正抢着来采蜜,闹闹嗡嗡;杨柳之间,燕子在轻快穿梭。

  春日天气温暖而也近晚春,春天已经快要过去了,而人还在奔波飘零之中。晚春将尽花已残,借酒消愁酒亦残,醉过之后,仅有片时清爽。酒醉中暂且打发一天以迎接新的一天,然而斜阳已去,月要东升,寂寞长夜又该如何度过呢。

  【赏析】:

  这是一首歌咏春天的词,但不是一般对春天的赞歌,词人在歌咏阳春烟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了作客他乡的飘零之感,在较深层次上,还含有对青春老去的喟叹春老去的喟叹。

  上阕四句七言,很象是一首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不仅平仄相合,后两句的对仗也极为工整。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写的绝句《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见《宋诗选》中范成大简介)。这首《鹧鸪天》的上阕,就很象是《田园杂兴》中的绝句,也带有意境深刻,不重词采,自然活泼,清新明快的特点。不同的是,这首词的上阕舍弃了作者在《田园杂兴》中融风景画与风俗画于一体的'笔法,而侧重于描绘庭园中的自然风光,成为独具特色的一幅风景画。

  既然是画,就必然要敷色构图。起句“嫩绿重重看得成”,就以“嫩绿”为全画敷下了基本色调。它可以增强春天的意象,唤醒读者对春天的情感。“重重”,指枝上的嫩叶重重叠叠,已有绿渐成阴的感觉。

  “看得成”(“得”一作“渐”),即指此而言。当然只有这第一句,还不成其为画,因为它只不过涂了底色而记。当第二句“曲阑幽槛小红英”出现时,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一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构成了整个风景画的框架;二是有了色彩的鲜明映衬;三是有了一定的景深和层次感。“曲阑幽槛”,把画面展开,打破“嫩绿”的单调,增添了曲折回环、花木幽深的立体感。“小红英”三字极端重要。这三个字,不仅增强色彩的对比和反差,重要的是,它照亮了全篇,照亮了画面的每个角落。画面,变活了;春天的气氛变浓了。正可谓“一字妥贴,全篇增色”。“小”字在全词中有“大”的作用。“浓绿万枝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王安石《咏石榴花》)范成大此句正合王诗所说。

  “酴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是对仗工整的两句,它把读者的注意力从“嫩绿”、“红英”之中引开,放在蜂闹燕忙的热闹场景。如果说,一、二句两句是静止的画面,那么,有了三、四两句,整个画面就动静结合“酴”,又作“荼,俗称”佛儿草“,落叶灌木。”蜂儿闹,说明酴已临开花季节,春色将尽,蜜蜂儿争抢着来采新蜜。“杨柳行间燕子轻”极富动感。“蜂儿闹”,是点上的特写:“燕子轻”,是线上的追踪。说明燕子在成行的杨柳间飞来飞去,忙于捕食,哺育乳燕,上阕四句,有画面,有构图,有色彩,是蜂忙燕舞的活生生的风景画。毫无疑问,词人对这一画面肯定注入了很深的情感,也反映了他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维。但是,盛时不再,好景不长。春天已经结束,词人又怎能不由此引起伤春而自伤之情呢?

  下阕,笔锋一转,开始抒写伤春自伤之情。换头用了两个短句,充分勾勒出感情的变化。“春婉娩”,春日天气温暖然而也近春暮,这是从春天本身讲起的;而“客飘零”,是从词人主体上讲的。由于长年作客在外,融和的春日固然可以怡情散闷,而花事渐阑、萍踪无定,则又欢娱少而愁思多了。为了消除伤春自伤之情,词人面对“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面对此情此景词人感到无可奈何,只好又继续饮酒,企盼着在醉梦之中,打发掉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的一天,以忘却伤春之情与飘零之感。”送了斜阳月又生“,结尾以日落月升、写时间流逝,春色难留,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阅读训练】: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目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3.词的上阕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景?景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下阕“残花残酒片时清”,有的版本是“残花浅酒片时清”。你觉得“浅酒”与”残酒”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5.词的上片怎样描写春天优美的景色?请简析。

  6.简要回答这首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分)

  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2分)

  3.运用色彩相衬、动静结合、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每答出一种手法得1分)“嫩绿”与“红英”相衬,静态的嫩叶、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燕子结合,并拟人手法写蜂儿、燕子。(1分)寄寓了伤春之情,客居飘零之感。(1分)

  4.面对“残花”,借酒浇愁,时间已经很久,故曰“残酒”。醉中或可忘记作客他乡,但醉意过后,忧愁还是无法排遣。(2分)“浅酒”是说酒喝的并不多,喝酒的时间也不长。词人在羁旅中面对残花,聊斟薄酒,以获得片时清赏。浅醉中,管它日落月出,时光流转! (2分)

  5.上片通过描写重重的嫩叶,盛开的小红花,花架上忙着采蜜的蜂儿和杨柳间轻盈地穿飞的燕子等景物,营造了春天盎然的生机,构成一幅春天优美的图画。

  6.表达了作者伤春和客居飘零之愁(为美丽的春天即将逝去而难过,为自己客居他乡而悲伤)。(意对即可)

鹧鸪天阅读答案13

  【原文】:

  鹧鸪天·兰溪舟中

  韩W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①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注释】

  ①滩痕:滩上水纹。

  【翻译】:

  雨水打湿了秋风,水面泛起阵阵雾气,我纶巾束发登上溪边的船只,山中景色扑面而来似乎是帆船迎着而去,桨橹划破水面波痕,四散开去难以汇聚,找寻着拿出酒来,尝试着吟诵文章,远处受惊的鸥鹭姿态翩翩,一觉梦好,钱塘佳事,五更犹未起,梦醒时分才知道刚过钱塘。

  【赏析】:

  韩W词多写闲情逸致,《鹧鸪天·兰溪舟中》正是以清幽淡静之笔,写出了闲情逸致之趣。可谓是韩W的本色之作。

  兰溪在浙江中部,这首词是作者沿兰溪赴钱塘在舟中写的。上片着重写舟行之景,下片着重抒泛舟之情。

  首句“雨湿西风水面烟”明显地是写背景。一个“湿”字,把雨和风都写活了,给人以清新之感;“烟”之上贯以“水面”,更呈迷蒙之美。在这么一幅清淡幽雅的画面上,慢慢化入一个突出的人物形象:“一巾华发上溪船”。这句不仅写出词人的装束与年纪,更重要的是以轻巧的笔调传达出词人“一枕暑风外,事事且随缘”的洒脱风貌。这开篇两句是以第三者的角度来作客观的叙写。接着下两句则换一个角度,──词人在舟中向外望所见的景色:“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是历来传诵的.名句。不仅因为它对仗工整,而且因为它形象生动。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这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颇有拟人之态,一个“还”字,写出舟行之速。袁枚在《渡江大风》中写:“金焦知客到,出郭远相迎”,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写:“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仰见山色,俯视波痕,俯仰之间,拾来佳句,看似容易,实则来自词人对事物的细致观察,也来自锤词炼句、驾驭语言的工夫。这两句就成了光照全篇的中心。

  过片两个三字句“寻浊酒,试吟篇”,运笔灵巧,一“寻”一“试”,表达出词人那悠然自得的潇洒风度,也通过这行动的描写来抒发了词人寄情山水的心怀。如果联系起他的《贺新郎》一词来想想,就不难理解,词人实在也为金瓯破碎而满怀忧愤,只有壮志难酬,无奈诗酒自娱而已。在此,词人不愿再多吐露心曲,而却插入一句“避人鸥鹭更翩翩。”这似乎是景语,写这些地方平时人迹罕到,鸥鹭为家,此刻船行惊鸟,才飞舞翩翩,可见荒野寂静得有点可怕,实际上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心底的寂寞。他在《贺新郎》里“空自笑,听鸡舞”,“割舍了,对君举”等语,不正是他心底由愤懑而寂寞的反映吗?然而,韩W还是韩,同是写到梦,他不象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也不象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他,在末尾却以“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轻轻一笔,把心底的波澜淡化了。浊酒浇愁也好,吟篇抒愤也罢,反正钱塘梦醒,旅程也就结束了,还是“随缘”吧,一切都又那么清幽淡静!这正是韩W词的个性。(何瑞澄)

  【阅读训练】:

  一、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这两句诗是历来被传诵的名句,任选其中一句赏析其动静之妙。

  (2)简要分析词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感悟。

  二、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4分)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一、

  (1)帆迎山色来还去”句写山,“帆迎”,描写了船迎着山前去,是动态描写。“山色来还去”,化静为动,写出了山迎面而来,又离船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舟行之快,别具情趣。“橹破滩痕散复圆”句写水,船过滩时,击散了滩上的圆圆的水纹,此为动态描写;船过之后,滩上的水纹又复合为圆形,则滩上又呈静态。动静结合,静中有动,极具情趣。(意对即可)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借写船行迅速: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抒发对人生、世事变化迅疾,难以预测、把握的感慨。

  二、

  (1)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

  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

  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以上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2)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2分)

  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2分)

鹧鸪天阅读答案14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阅读题一

  1、辛弃疾的字是 。代人赋是这首词的 。(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是借助自然物象和农事,表现初春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并用一个破字非常传神的写出了桑叶逐渐萌发、膨胀的过程。

  B、斜日、寒林、暮鸦构成一片空旷的背景,点字则为这种空旷背景增添了一丝悲凉,为整首词定下基调。

  C、山远近,路横斜为承上启下之句,由上片之陌上平岗,逐渐转入下片之农家生活,视角由物象转向了人事。

  D、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反映了农家生活的知足,有字则体现了作者的情趣。

  3、结合划线句,分析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2分)幼安;题目

  2.(2分) B

  3.(4分)城中桃李,虽然绮丽耀眼,招人艳羡,但经不起风雨,而溪头荠菜虽然平平常常,毫不起眼,但能将春天留下,通过城中桃李和溪头荠菜花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在罢官乡居期间对农村生活的欣赏流连,对朝廷荣华富贵的鄙弃。(能结合注释回答1分,指出对比1分,写出对农家生活态度1分,写出对城市、朝廷或官场态度1分)

  阅读练习二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2.(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2分)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2分)(答出拟人等手法,言之成理也可。)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都把那长达几万字能平定金人的策略,拿去跟东边的人家换换种树的书吧。

  赏析

  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这首词,是写别愁离恨的。“愁”与“恨”,乃是全篇的基调。按照一般的构思,接下去仍然要写愁写恨,但作者却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跳出窠臼,不再写哀景,而是用清新愉悦的笔触,勾画出一幅乐景:“柳塘新绿却温柔。”把读者引入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唐人严维诗云:“柳塘春水漫,花塘夕阳迟。”北宋诗人梅尧臣称其“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如在目前”(《六一诗话》)。辛弃疾的“柳塘新绿却温柔”,也有类似的艺术奥秘。“柳塘”一词,使人想见塘周遍植垂柳;但目前处于什么季节,却无从得知。联系前面的“寒鸦”,便会想到时值严冬,柳叶黄落,塘水冰封乃至完全枯竭,那景象,自然是萧条的。然而诗人却别出心裁,于“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晚日寒鸦”与“柳塘新绿”,是送走行人之后相继入目的两种景象。不难想见,这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前者就离别说,故“日”而曰“晚”,“鸦”而曰“寒”,引起的内心感受是“一片愁”。后者就相聚的回忆与展望说,故春景宛然,春意盎然,引起的内心感受是无限“温柔”。

  这首词真可谓“工于发端”。开头两句展现的两种景象、两种感受、两种感情所体现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使抒情主人公神态毕现,因而以下文字,即从她的肺腑中流出。“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象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而事实上,意中人却在“晚日”将沉、“寒鸦”归巢之时走向天涯,如果信手拈来,“相思令人老”那句古诗,正可以作为此时心情的写照。然而文学是一种创作,贵在独创。“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两句就是创新,表现心绪低回宛转,笔致可谓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可如今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相思重上小红楼”一句,妙在一个“重”字。女主人公送走意中人之后,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小楼遥望。开始是望得见的,后来就只见“晚日寒鸦”,望不见人影了。由于十分相思的缘故,望不见人影,还要望,因而“重上小红楼”。结句“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中的“频”字,正与“重”字呼应。明知行人已走到远山的那一边,凝望已属徒然;然而还是身不由己地“重上红楼”、“频倚栏干”,其离恨之深、相思之切,就不言而喻了。欧阳修《踏莎行》下片云:“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写行人愈行愈远,故女主人公不忍继续远望。辛词则写行人已在山外,而女主人却频频倚栏远望,无法控制自己。表现不同个性、不同心态,各极其妙。

鹧鸪天阅读答案15

  鹧鸪天

  赏 荷

  [金]蔡松年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照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樾(yu):路旁遮阴的树。②凌波:曹植《洛神赋》云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本意形容洛神形容洛神行走波上轻盈飘逸。

  21.词中夜光指的是 醉魂指的是 。(2分)

  22.简析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思想情感。(5分)

  参考答案

  21.夜光指的.是水珠,醉魂指的是赏荷陶醉之心。(每一点1分)

  22.全词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词借荷塘清秀,荷花婀娜,夜景清凉等几个方面表达词人安闲、恬静、爱怜、陶醉的思想情感。(手法2分,思想情感2分)

  赏析

  这首咏荷词描写的初秋时节,黄昏月下的荷塘月色。月下荷塘,清虚骚雅,暗香袭人,天光云影间,山容水态貌给人一种幽静温馨的氛围。

  全词运笔极有层次 。先写出了荷塘的总体风貌,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秀樾指稀疏的树影,水花则是指水中的荷花。清秀稀疏的树影环绕着十里横塘,入晚的荷芳幽静独立散发着芳香。

  此句在用杜甫《曲江对雨》诗中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荷塘美景不禁让人留连不舍。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这句拉近了人们的视野,由远及近。写水中荷花,写花下荷叶。胭脂雪,苏有诗云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意红白相杂之色。沉水即沉香,闺房熏用。夜光借指荷叶上滚动的水珠。荷花飘香,水珠着色,不由使人向往如这般皎洁秀美的姑娘。这为上片。

  下片则立意颇新,拉开镜头。写水边群山,写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倒蘸波间,融成一个清幽朦胧的境界。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黄庭坚有《西江月》,曰:远山横黛蘸秋波似与此同情。不由使人觉之山眉水目,顾盼含情的女子袅袅出现。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荷花又称为凌波仙子,语出曹植《洛神赋》,灼若芙蓉出绿波,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故得名。面对荷花香艳,凉夜清风的美景,作者不由发概叹,良宵美景君应赏,别负青春美少年。

  这首赏荷词,词风清韵,如月下荷塘,清新雅舒,暗香袭人。赏荷而不仅见荷,天光云影,山容水态皆入眼帘,而处处都烘托出一种赏荷时的恬淡温馨的气氛。遣词造句中,精挑细拣,秀、静、瘦、远 字字含情。有人谓 莲体实肥,不宜言瘦,(王若虚《滹南诗话》)并尝易腻字,意虽同物,而词境界全无。

【鹧鸪天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鹧鸪天》阅读答案09-28

鹧鸪天阅读训练及答案07-06

《鹧鸪天·赏荷》阅读答案05-27

苏轼《鹧鸪天》原文阅读答案04-14

辛弃疾《鹧鸪天》阅读题答案06-09

鹧鸪天桂花李清照阅读答案11-02

《鹧鸪天赏荷》阅读答案及赏析11-18

陆游《鹧鸪天》阅读练习及答案03-10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阅读答案及赏析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