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 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1.《伤寒论》之六经来自八纲,与《黄帝内经·热论》之六经不是一回事。《伤寒论》之理论与《内经》之理论是两个不同体系,所以用《内经》的思想理论来解释《伤寒论》的条文是错误的。
2.《黄帝内经》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专研。
3.《伤寒论》之用药来之《神农本草经》,有后世的脏腑理论的用药思想来指导学习伤寒论用药是不行的。
4.学习伤寒论,必须是要背诵全部条文的,后来的有的老师划分的重点条文是个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够的。
5.学习中医,必须要先学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伤寒论的理论,因为黄帝内经是没有多少用药经验的),先学伤寒论。没有理论的指导是学不好中医的,学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证结合。
6.现在有人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我看他们其实是不想要辨证论治,只想辨病论治。这纯粹是害中医,每个病有每个病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能一样吗?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医结合一样,能结合吗?两个完全不同的理论。
7.第54条,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8.桂枝汤证是表阳证,为什么阳病不用辛凉解表而用辛温解表啊?冯世纶教授言:不是什么“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问题。也有人说辛温解表伤津液,那辛凉解表也伤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张仲景为什么要用桂枝汤的问题。因为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此为表阳证,同时汗出表示人体津液伤了。精气虚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办?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桂枝、生姜辛散打啊,加白芍、大枣酸甘养阴液补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给啊。这就是发汗之中养胃气增津液,驱邪扶正,保胃气,存津液啊。这和鬼子还在前线打呢,等鬼子到防线内部了,就枣啊粥啊就不行了。像小柴胡汤,就要姜枣参了。
9.关于瞑眩反应的讲解: 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顽固、老”讲。瞑眩现象是药达病所的一种反应,病者表就瞑眩反应小,像桂枝汤姜枣啊粥啊就是后勤供给,养津液。在少阳就会反应大,因为少阳了,就是敌我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这时的仗打得最激烈,看往来寒热就知道正邪纷争的多厉害。出现了默默不欲饮食,就要参姜枣上了。越是老病久病就瞑眩反应的大。而到了三阴病了,我方的力量明显弱与敌方,往往会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反击的力量积累的够了,才会出现瞑眩反应。
10.关于舌苔和脉象:经方里舌苔和脉象只是症状之一,只是参考,主要是看症状反应。舌苔的重要性比脉象要次,在后世温病学派里才重视起来。脉就是血管,血管特殊的占30%,可凭的只有60-70%的,比如有人拉肚子,病在里的,但有的脉还浮,你怎么看啊。还要熟悉病人以前的脉象,有了变化才好比较。脉是号表里寒热虚实,不是号脏腑的。
11.经方治病啊,它不是讲的病因病机,它注重在什么?症状反应。
12.这个桂枝麻黄各半汤,它治疗身痒、治疗皮肤病的原理就是小发汗。小发汗是什么?这个痉湿暍病治疗风湿,就要小发汗吗,这样风湿俱去,小发汗。这个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说让风邪、寒邪和湿一块儿出去。桂枝加荆防汤呢,荆芥、防风相当麻黄,与麻黄近似,也是小发汗、微汗,不过荆芥和防风发汗的力实际上比麻黄不相上下,麻黄力量偏大。
13.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
14.我们临床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出现了这个证,根据这个症状反应来判定它是哪个六经证或是具体的方证是什么。
15.不正确的发汗,引邪入里,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经常碰到,有些发热恶寒,典型的伤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风,用清开灵啊,双黄连口服液,这是治里的药,用了后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16.便秘并非都为阳明,久病便秘,多在太阴。心里要有这根弦。津亏便秘,里虚寒的便秘,这时可用生白术,性温,量大有通便之功。当然,如有热象,可合并阳明了。
17.越是复杂的病情,用药越简单,才能弄清楚。用药过多,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错综复杂,互相影响,往往干扰了你最初的辨证。
18.从伤寒论的这几个方子得到启发,它这个剂量啊,不是一成不变的,伤寒论写的用什么剂量,我们就用什么剂量,桂枝用的是三钱,9克,你非得用10克不行、12克不行?那不是这样的,根据病情!因为它病轻我用6克,生石膏也是,越婢汤证少,生石膏用30克,里热重,用60克,这都有可能。所以这个,我们根据这样关于经方剂量问题就得到解决了。这几条的经验就告诉我们,临床上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是桂枝汤证多,就用桂枝汤,剂量就多,麻黄汤证多,就用麻黄汤,越婢汤,实际上就告诉我们这里。
19. 外邪里饮这是一个六经辨证,我们说《伤寒论》六经辨证先辨六经,再辨方证,实际上就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它的规律。临床上遇到的一些病,你要先思考的是六经它的证,我们现在就遇到这个问题了。六经证是什么呢?一个在表一个在里。叫表阳证里阴证,或者叫太阳太阴合病。这是一个六经证,这具体的方证不一样,有小青龙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还有好多像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苓桂枣甘汤证,这一类的方子很多很多。所以都叫外邪里饮。都是有表不解,里有水。它区别在哪里呢,具体的方证不同。
20. 外邪里饮,治疗应该是解表的同时利饮,不能单纯地解表,也不能单纯地利饮,分开来治不行。
21.提纲就是提供给我们一个纲领,辨证的时候有一个依据。纲领的一句话不能说清楚,它后面的好多条文都解释了。
22.津液伤了,何以温中?实际上就是津液伤了,怕用了温热的药啊伤津液。实际上你看《伤寒论》的一些方子吧,温中的生津液的都是温热药,他桂枝汤用什么药,用桂枝、生姜温中健胃的,津液伤的不厉害,用桂枝、生姜就行了,实际上麻黄汤也有,虽然麻黄汤是发汗的,但是它也顾及到生津液,用什么?用甘草、桂枝,他是这个生津液的,实际上也在扶正祛邪,主要在温中生津液。
23. 心烦,一般是有热,但是虚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甘草干姜汤的心烦,这个烦躁吐逆,这个烦是饮邪上犯。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出现烦。
24. 所以我们还是辨六经,辨方证,要记住。不要以为是治疗颈椎病就是葛根汤,或是桂枝加葛根,实际上治疗颈椎病,治疗冠心病,有好多方子都能治。就看它六经证,和它具体的方证。也可能有桂枝加附子,也可能用大柴胡,也可能用理中汤,不能光靠一个葛根;小柴胡也治项背强几几,柴胡桂枝汤也治项背强几几,这都有的,看它的主要方证是什么。
25.中医没有“副作用”这个词,“副作用”是西医讲的,只要我们辨证准确,就不会有副作用的。但是有一个瞑眩反应,这是正邪相争的一种表现,这是病长期不好,吃了药以后出现的这么一种反应,包括出出汗、头晕、衄,这是正气与邪气奋力相争,相当于决战。这不是副作用。
26.关于四逆散:整个《伤寒论》就一条条文,以药测证,此为少阳阳明合并(病)。此无口苦咽干,方中之药为大柴胡方去黄芩、半夏、大黄、姜枣加甘草。若少阳病合并阳明明显就大柴胡,不明显就四逆散,四逆散中见四逆不多,而见手足心热的较多。
27.什么叫促脉,胡老解释了,就是寸脉独浮,关尺俱沉,这么一个脉象。
28. 为什么麻黄汤治疗喘呀,就是因为表不解,水气在表,人体的正气不能旁达,气都往上冲,积于肺,壅于肺,所以这肺胀满,就出现喘,一解表就好了。
29. 单纯的少阴病呀,一般很少有喘,有喘是什么呀,也是合并里饮,麻黄附子细辛汤是治疗咳喘常用的方。
30.太阳阳明合病,以解太阳病为先,先治太阳,先解表,所以“下不厌迟”是太阳阳明合病的一个治疗原则,太阳太阴合病那急则治其里,解表它不着急,这是一个治疗经验。
31.太阳病的判定,是依据反应出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不是依据受风寒或风热。太阳病中的伤寒,是依据太阳病又见“无汗,脉浮紧”,而不是根据感受寒邪,其中风,是依据太阳病“汗出恶风”,而不是依据只感受了风邪。读懂前三条,是读懂《伤寒论》的关键。
32.《伤寒论》就是一个病历,各种(疾病)治疗的记录。
33. 胡老说,这个痹症啊,始终离不开少阴。胡老在临床治疗的时候,一般遇到关节疼痛呀,尤其是大关节,肘膝关节用桂枝加苓术附,日本汉方也经常用这些方。
34. 少阴病有身疼痛,跟太阳病身疼痛相同的,只要它是表现为脉是微细的,而且没有精神,那不是太阳病就是少阴病了。
35. 六经的提纲,它主要是症状的反应,脉象只是症状的一种,反应的津液足不足,在表还是在里,它是一个参照条件,其他的条件不能忽视,辨证非常复杂的,非常细的。提纲在临床是一把尺子,你去量去,在你量的过程当中啊还有其他辅助的。
36.经方六经是怎么产生的?就是通过临证用药用方证的经验总结,先有了用药、用方证的经验,就是“单味药→单味方证→复方方证”的过程,在应用方证的过程当中,逐渐产生了六经这个概念、这个理论。
37. 六经病啊实际上是六证。
38. 关于问诊:问诊尽量仔细,要是问不到有时辨证就不准确。比如这个人发热恶寒身疼痛,这不是太阳病么?但你没问他口干,要如果有口干那不是单纯的太阳病了,已经传里了,是太阳阳明合病了。所以一定要问仔细,问仔细以后再分析就行了。
39. 关于辨六经辨方证:辨六经是比较好掌握的,来了病人先辨出提纲,六种情况,比较简单;但是辨方证比较难了,要辨到正确无误啊,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个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学习《伤寒论》的原文,记住这些每一个条文每一方证他的特点,再一个就是说你有临床经验了,真正认识这个方证了,见到这个方证一看就知道了,在这儿用上没问题。
40. 这个《伤寒论》的六经啊,就是这六个提纲,并不是《内经》的经络脏腑的六经,不是《内经》的热论所说的六经,它是八纲的六经。所以我们应用《伤寒论》的六经就是根据我们用八纲来认识六经就行了。
41.有人参的一些方证,如半夏泻心汤、理中汤、小柴胡汤这个心下痞硬满,虽然说的是硬满,他不是实证是虚证,他这个按之是柔的,他不疼。凡是用人参的,都心下痞或叫心下硬,但是按的时候他是虚的,通过腹诊来判断。所以这种心下痞啊用人参,所以《伤寒论》中凡是用人参都有心下痞,没有心下痞的时候用人参要注意了。
42.《伤寒论》的腹诊存在了多少年,给我们留下了一些腹诊的资料,我们要好好地继承下来。在临床上该用腹诊的时候就要用腹诊,来帮助我们诊断,主要是辨别寒热虚实,对我们有帮助。
43. 什么叫方证对应?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有什么证用什么药,这才是方证对应。这方证对应,不光是药味对应,还包括剂量和煎服法对应。
44. 胡老在临床治疗的时候,一般遇到关节疼痛呀,尤其是大关节,肘膝关节用桂枝加苓术附,日本汉方也经常用这些方。
45.经方不是不能加减,加减是根据病情的,但是一般来说不要过多的加减,加减太多了以后呀我们自己就认不清,是对证不对证,你摸不清了。
46.我们中医治病就是从八纲的角度来看,用药物的偏盛、偏衰,来纠正人体偏盛、偏衰,这都是从八纲来看的。
47. 我们应该相信六经提纲的科学性,这个六经辨证不是在表,就是在里,要不就是在半表半里,凡是有病,都逃不出这三个病位。不是阴证,就是阳证,从阴阳分析来说就是这么六种情况。所有的症状都可以归到六经里头。
48. 提纲,给你提示这么一个尺子,拿着尺子大概就清楚了。这跟这个城市在哪?告诉你一个主要方向,你去就行了,这路上有些什么情况就不好说了,它就比较具体了。所以这个提纲啊告诉我们一个大概的一个尺度,容易掌握的,但它不全面。
49. 说《伤寒论》不讲病机,这错了。实际上他讲了,病因病机也是有的,先有了方证,有了方证理论后,总结了六经辨证经验。
50.关于大青龙汤:说它是发汗重剂,其实是不合适的,它实际上不如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因为它是表里双解的一个方子。应该叫做行水的重剂,是表里双解,它是又发汗,又行水,行在表的水,它不是从小便走,它从表走。这为什么叫龙呢?因为在古代这龙是行水的。
51. 关于方证和药证:方证是一体的,方证就包括了药。实际上经方发展,方就是药,这个方呀可以是个单味药,也可以是个复方。像甘草汤,那是个方,这个证呢是甘草汤证。所以这个经方的方证,就包括了方剂的组成“药”,而且包括了药量。
52. 里饮有两种情况可以渴,什么情况?一个就是有饮,津液不上输布所以口渴,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饮久化热。
53.一般的表证不管是发汗以后,或者下之后,或者吐以后,经过治疗以后啊,很少再是麻黄汤证,一般的要出现什么?桂枝汤证或者桂枝汤变证。所以在临床上,尤其是现在麻黄汤证咱们见的很少,因为什么?都经过治疗了——一一感冒,都自己去吃药了,白加黑啊、感冒胶囊啊这些药到处都是。
54. 《伤寒论》读懂读不懂,这都是一个概念的问题,所以这里头体现了《伤寒论》是它自己的一个理论体系。它的“六经”与《内经》的“六经”不是一回事儿。
55.《伤寒论》是论广而成的,不是张仲景一个人写成的,是好几代人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补充、注解,这么完成的。
56.经方不是“效不更方”,他症状变了,方子就要跟着变,所有的复诊,都要当成初诊来看待,有时候一个症状问不到,就辨不准确。
57. 临床有些辨证啊要反复地琢磨,要仔细地问诊,要联系条文,有时你看着是个实证,实际是个虚证。
58. 治喘不一定用麻黄,它是根据具体的表现。喘证有大承气汤证,有麻黄汤证。它有个腑实证,阳明里实证,和表不解这种“胸满而喘”不是“腹满而喘”,它有这种区别。
59. 这个瞑眩状态,实际上给咱们打仗一样,是正打的激烈的时候。快要胜利的时候,总有个激烈的反应,敌我双方,互相战斗非常激烈。实际上,它正邪相争啊,正要胜邪了,但是这时候反应啊比较厉害。
60.中医治疗肿瘤,要联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中医治疗。肿瘤属于慢性病,该手术手术,该放化疗放化疗,之后有什么症状,再用中医治疗,这样比较好。
【伤寒论的经典背诵段落】相关文章:
适合儿童背诵的唐诗06-25
张小娴经典段落04-15
复活经典段落03-23
爱情经典段落06-10
春天的段落04-17
冬天的段落04-17
经典文章段落04-19
爱情经典的段落06-28
围城经典段落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