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

时间:2024-08-02 23:33:57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我要投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以下是课堂实录,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

  一、 范读课题,自主解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读题目时老师为什么在中间停顿一下?

  生:因为“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师:对!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排;

  生:我知道“黄沙”是指黄沙岭。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四十里乾元乡。

  生:题目的意思是晚上作者在黄沙岭的一条小道上散步。

  生:我还知道词的上半部分叫上阕,下半部分叫下阕。

  [点评:开门见山,入课干净利索,直接导向课题的解读。“你们对课题还有哪些了解?”以此引出学生的已有知识,课堂起点立足于当下,是目中有人的教学。]

  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全词)

  师: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全词)

  师:他读得怎么样?

  生:“见”读xiàn,不读jiàn

  师:对!为什么读“xiàn”?

  生:就是出现的意思。

  师: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读。

  (生读最后一句)

  师:这个“xiàn”,还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记性真好!我们一起读一读全词。

  (生齐读全词)

  [点评:读通读顺,是深入文本的基础。教者没有平均用力,因疑而教,抓住最易错的字,链接已知,强化感知。]

  三、 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上阕

  师:读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默读上阕,不懂的地方画上“?”,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小组学习,教师参与并指导)

  师:好,刚才我发现第一组的同学先自主学习,然后各自带着问题共同讨论交流。第三组呢?

  生:我们先作了分工,然后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再汇报交流。

  师:看来你们挺注重合作效率。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惊鹊”就是鹊儿被惊醒。

  生:“鸣蝉”是指蝉儿鸣叫。

  生:老师,“别枝”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帮帮他?

  生:我知道“别枝”就是旁枝、斜枝。

  师:那么这一句什么意思?

  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就是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

  生:老师,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也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动了鹊儿。

  师:有道理,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这幅画面是明媚而柔和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师读生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明亮的月光下,惊醒的鹊儿飞离树枝,半夜里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师:黄沙岭的景色多么迷人啊!能读出这种感受吗?一起体会一下。

  生(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师:还读懂了什么?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展现的画面是:稻花飘香,农民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阵阵,吸引许多行人侧耳细听。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好!你说说看。

  生:我认为这里的两句应倒一下,“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青蛙专吃害虫,一片蛙声说明青蛙很多,青蛙多,害虫就少,丰收也就大有希望。稻花飘香又预示着丰收,因此,这里是青蛙在争说丰收,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

  [点评:“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对上阕的解读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阅读、互动交流,构建了一个相互启发的对话场。学生步入个性化阅读的天地,独特见解灼灼闪光。]

  师:你想象丰富、见解独特,了不起!掌声!“说丰年”的是农民还是青蛙,各人见解不一样,重要的是让读者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谁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吗?

  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多少年来,与农民朝夕相处的辛弃疾,看到黄沙岭这喜人的丰收景象,他能不高兴吗?男生齐读!

  男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丰收多不容易啊!辛弃疾怎能不为农民高兴呢?女生齐读!

  女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课件]“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要得一犁水足望丰年。”朝朝出,天天望,一份耕耘终有了一份收获,辛弃疾又怎能不为农民兴奋呢?齐读!

  生(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这里不仅有稻花飘香,更有辛弃疾心头漾起的兴奋和惬意!再读!

  生(齐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一路上,风景如画,天籁如歌,谁读一读词的上阕?

  (生读上阕)

  师:不错!如果将“惊鹊”“说丰年”读重一点,心情会更愉快。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师:真美!咱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读上阕)

  [点评:对词的感悟,不在于字面之意,而在于背后的情味和意蕴。这里扣住词人的心情,以一连串的反问或感叹的句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以引领学生读出词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掀起了课堂的高潮。]

  四、 自读自悟,入境抒情——下阕

  师:黄沙岭有青蛙歌唱,有稻花飘香。走着走着,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下阕,看看能读懂什么?

  (学生自由学习下阕)

  师:咱们来交流交流。

  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从这句话可以想象,辛弃疾遥望天空,尚有七八个星儿闪烁。忽然,山的前边,有轻微的雨儿飘落。

  生:老师,这句应该颠倒理解,就是……就是“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师:你能发现这里的倒装写法,不简单!掌声!

  生:老师,“社林”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社”是指过去的土地神庙。古时候农民会在土地庙周围栽上许多树,“林”说明树木茂盛,所以称“社林”。

  师:看来你预习很充分。还读懂了什么?

  生:“溪桥”就是溪上的小桥。

  生: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我仿佛看到了辛弃疾,在土地庙的树林旁,拐了个弯儿,溪上的小桥一过,看到了熟悉的旅店。

  师:多么有趣的农村生活啊!不过,把“旅店”说成茅草屋更恰当。同学们,读到“忽见”,有什么感受?

  生:“路转”说明道路非常的弯曲。因为树木茂盛,道路弯曲,辛弃疾当然找不着旧时的茅店,所以在十分着急中“忽见”。

  师:噢,树木茂盛,道路弯曲,旧时茅店不易寻,辛弃疾一时着急,可忽然找到了!

  生:老师,我有不同意见,虽说辛弃疾刚出来时是明月当空,可下雨前,乌云密布,天一定很黑,辛弃疾看不见,所以找不着。

  师:能联系实际,合理想象,真棒!阵雨来临,天黑乎乎的,旧时茅店很难找,辛弃疾非常着急,可忽然看到了!

  生:老师,我认为,夏天的雨来得很突然,可能辛弃疾还完全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一时没有准备,正在着急的时候茅店出现了,所以“忽见”。

  师:好样的!能设身处地的想象!辛弃疾欣赏月夜,呼吸稻香,一路陶醉,可意外的雷阵雨使辛弃疾十分焦急,忽然,旧时茅店意外地出现了。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这一阵子词人是什么心情?

  生:由焦急变为惊喜,因为在雷阵雨到来之前终于找到了茅草店。

  师:读出你的惊喜!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放松。正在为避雨着急,现在看到茅草店,心情放松了。

  师:读出你的轻松!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生:兴奋。进了茅草店,又可以与农民们一边喝酒,一边说丰年。

  师:你真会想象,读出你的兴奋!

  生:“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味,这里的“忽见”如此丰富,如此生动,如此传神,齐读!

  生(齐):“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句诗最能表达词人此时的心情?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太好了!能带着这种感受读好下阕吗?

  (生读下阕)

  师:我似乎感受到了词人先忧后喜的心情,谁再来体会一下?

  (生读下阕)

  师:似乎感受到了词人先紧张后放松的心理,咱们齐读。

  (生齐读下阕)

  [点评:教者注意激发和尊重个性化阅读,坚持因学定教,顺学而导。对下阕的品味,主要采取“自由论坛”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所思所想。“情”要靠 “象”去显,教者紧扣“忽见”,让平面的词句通过学生的想象体悟,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把学生引入了词的意境,想词人所想,感词人所感,急词人所急,学生的感悟与朗读实现了无缝焊接,词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五、 整体感悟,赏读记忆

  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读这首词(读全词)。上下阕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生1:上阕喜悦,下阕焦急。

  生2:上阕舒缓,下阕急促。

  师:大家听得认真,悟得真切,相信你们也能读出词的味道。

  (生自由读全词)

  师: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跟着词人一起漫步吧!

  (一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

  师:与词人一路同行,有何感受?谁来谈谈自己的经历?

  生:一个夏天的夜晚,月光皎洁,清风一阵阵地吹拂。辛弃疾走在黄沙岭的路上,两边是茂密的树丛。忽然一只鹊儿被惊醒了,扑腾着翅膀。青蛙呱呱地鸣唱,稻花的清香扑鼻而来。可是,不一会儿,乌云遮住了月亮,只剩下天边闪烁的几颗星星,山的前面飘落点点雨滴。词人着急起来,他加快步伐,走出树林,跨过一座小桥,咦,前面的土地庙旁出现了以前见过的那间茅草店。

  师:多美的夏夜,多奇妙的经历啊!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齐读全词)

  师:能背下来吗?

  生(齐):能。

  师:咱们来试一试,不会背的也可以看看书。

  [生齐背全词,范读的运用是独到的。学生对文本已有了整体感悟,此时的范读,进一步推动学生感同身受,渐入词的“后花园”。边听边想象,也进一步帮助学生丰富和融合词的意象和情味。背诵是教学目标之一,在课堂中水到渠成地得到了落实。]

  六、 链接词人,拓展阅读

  师:你们了解词人辛弃疾吗?

  生:他号稼轩。

  师:为什么以“稼轩”为号呢?

  生:我知道,“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轩”……

  师:过去书斋、茶馆、饭馆的名字常常用“轩”,现在有的店铺名字还用呢。

  生3:“稼轩”说明辛弃疾十分关心种庄稼的人。

  生4:我在资料上得知,辛弃疾在黄沙岭建有“黄沙书院”,他在为农民的子女读书着想。

  师:是啊,辛弃疾晚年在农村生活多年,写下了许多描绘农村的词,我们以前也学过一首,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

  生5: (背《清平乐村居》)

  师:很好!辛弃疾不仅写过许多描绘农村生活的佳作,还留下了不少爱国杰作。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他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你们了解他这方面的词吗?

  生6: (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师:你真棒!老师也带来一首自己喜欢的词,读读看。

  [课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刚才大家读得有滋有味,咱们交流一下,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沙场秋点兵。”可以想象辛弃疾正在检阅他的部队。

  生:我最喜欢“可怜白发生。”因为辛弃疾虽然白发苍苍,但仍想去战场拼杀。

  生:我最喜欢“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因为我仿佛看到辛弃疾率领自己的铁骑,风驰电掣般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奋勇杀敌。

  师:同学们真会欣赏!谁能读出这番感受?

  (生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师:读得很雄壮,很豪放!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生齐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师:课后请同学们搜集辛弃疾的词,读一读,背一背。下周咱们开个赛词会,感受辛弃

  疾的词,感悟辛弃疾的人生。好不好?

  生:好!

  [课堂的厚度体现在这个环节。对词人的介绍,以及几首不同风格辛词的链接,操练了整体感悟的阅读方法,拓展了本词的文化背景,丰厚了本课的文化底蕴,辛弃疾的精神、气质成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背后的无限风景,经典的大幕在学生面前豁然开启。综合性学习的安排,使得本课成为一个意味无穷的起点站,学生将驶向广阔的经典诵读天地。]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单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听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词的上阙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阙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全诗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阅读这首词,要注意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这首词描写的是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然而诗人却把这形象巧妙的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人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创造。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因此下阕开头,词人就树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运加强稳定的音势。“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突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人玩味无穷。

  《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读前半阕,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明月别枝惊鹊”句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的意味。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稻花鲜明深刻,它把农村夏夜里热闹气氛和欢乐。这可以说就是典型环境。这四句话里每句都有声音:鹊声、蝉声、人声、蛙声,却也每句都有深更半夜的悄静。这两种风味都反映在夜行人的感觉里,他的心情是很愉快的。下半阕的局面有些变动了。天外稀星表示时间已有进展,分明是下半夜,快到天亮了。山前疏雨对夜行人却是一个威胁,这是一个平地波澜,可想见夜行人的焦急。有这一波澜,便把收尾两句衬托得更有力。“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是个倒装句,倒装便把“忽见”的惊喜表现出来。正在愁雨,走过溪头,路转了方向,就忽然见到社林边从前歇过的那所茅店。这时的快乐可以比得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那两句诗所说的。词题原为《夜行黄沙道中》,通首八句中前六句都在写景物,只有最后两句才见出有人在夜行。这两句对全首便起了返照的作用,因此每句都是在写夜行了。先藏锋不露,到最后才一针见血,收尾便有画龙点睛之妙。这种技巧是值得学习的。

  这首词,有一个生动具体的气氛(通常叫做景),表达出一种亲切感受到的情趣(通常简称情)。这种情景交融的整体就是一个艺术的形象。艺术的形象的有力无力,并不在采用的情节多寡,而在那些情节是否有典型性,是否能作为触类旁通的据点,四面伸张,伸入现实生活的最深微的地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它就会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我们说中国的诗词运用语言精练,指的就是这种广博的代表性和丰富的暗示性。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相关文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09-1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课堂实录04-11

小学语文《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课堂实录10-22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名师课堂实录04-19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赏析03-2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翻译11-08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鉴赏04-16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教案03-29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意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