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评课稿

时间:2024-07-04 23:01:21 泽彪 小石潭记 我要投稿

《小石潭记》评课稿(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评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应该怎么写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评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石潭记》评课稿 1

  今天下午,我听了佘老师和姜老师上的两节公开课,获益匪浅,现在我对这两节课作如下评说:

  佘老师语文功底深厚,教学语言丰富,在教学中既求新又求实,成功突破了文言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充分体现了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合理运用了合作探究的方法。六人一小组疏通文意然后每人进行翻译,教师适时点评、鼓励,形式新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都能动起来,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增强了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这节课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姜老师分析课文层次清楚、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深入理解了课文,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在教学中能够通过四个有梯度的问题的逐步合作探究,理解和掌握了了课文内容,效果明显。教师能选择典型的句子,进行点拨、赏析,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总之,这两节课很好的诠释了他们的教学底蕴,展示了他们的教学风采。如果硬让我“鸡蛋里挑骨头”的`话,我认为《小石潭记》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应该在朗读上多给学生一些时间。《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课后阅读提示走进文本我觉的效果应该还好些。以上是我的拙见,让同仁见笑。

  《小石潭记》评课稿 2

  下面我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张老师的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思想,营造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下面,我将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两方面略作阐述。

  一、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得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即在课文学习必要之处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疑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

  我们语文组的老师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的研究和改革工作,不做单纯的教书匠,而力求做一名科研型的人才。本学期我们教研课题是“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的探讨研究”。我们时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教诲“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训练之。”《小石潭记》这节课的教学体现了“阅读和写作不可分割的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执教者遵循了这一原则,在带领学生探讨、研究本课写法之后,能有针对性进行写作训练,设计了几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写景状物”训练题,达到了知识迁移的目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②教师能恰当设疑

  “写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方法”,能够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潭水、小溪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的设疑又能引导学生注意和探究本文的成功这处,从而达到突破学习重点的目的。这种精心设计的问题,小步子、设阶梯,能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带有启发性、思考性和思辩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了思维发展的训练目标。

  ③灵活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成功的因素除了教师深钻教材,掌握详实材料外,关键是如何传授给学生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架设一条通向知识彼岸的桥梁。执教者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注意在难点处作者“先乐后忧”的巧妙点拔,注意写景中“动静结合,光影谐调以及拟人比喻”处的巧妙启发,激起了学生思维火花,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为理解课文开拓了广阔而美丽的空间。这说明第七中学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且不说她们教态亲切自然,也不说她们工整、美观的板书,单是她们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和出众的外貌,不得不使我们为之倾倒。他们年轻、有朝气,是语文科研的先锋。

  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语文教学中应遵循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为主线”的原则,本节课的设计集中体现了这原则,首先是学生大面积地朗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等形式,为学生理解课文记述的内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而学习文言文最常用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也是多诵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得到美的熏陶,情操的陶冶。尤其是学生的背诵环节,使轻松活泼的教学场景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学生按照板书的提示思路背诵,同时有老师的热情鼓励和学生忠恳评价,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了体现,学习心理得到了满足。从而营造了和谐的教学环境,形成了互动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

  其次是学生能主动探究规律。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之下,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但更重要的是《小石潭记》被千古传诵,永具生命力的原因何在呢?本节课摒弃了以往教学中单一的传授性教学方式,而代之以新的学法,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并提出个人观点,通过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归纳、综合概括或引申发展或消化应用,从而有所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看法,总结出写景状物的一般技巧和规律。这种创新思维的阅读方式是很值得提倡的,使学生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最后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遵循着“阅读指导写作”的教学原则,本节课能够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教学设计,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有效的指导写作实践,学会怎样写景,学会借助写景来抒情。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精美的小文,互相交流点评,又形成了本节课的又一次高潮。

  当然,作为青年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还有一定的缺憾。学生发言后教师还应有针对性的讲评,点拨要到位。再一个就是训练题的设计能否再贴近学生生活。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一节成功的示范课。

  最后,我要对参赛教师这些天的辛勤劳动和日夜奋战给予高度的肯定,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废寝忘食的爱岗敬业精神,我们教育界同仁应予以首肯。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的教育界的曙光

  《小石潭记》评课稿 3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名篇,陶燕琴老师的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文本抓住人物的灵魂,以文解人同时又以人解文,教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挖掘让文章有了厚度,让课堂有了厚度。

  然而面对这样的经典名篇的是初中八年级学生,他们从七年级始接触文言文,他们能品读到怎样的深度和高度呢?陶老师在如何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思维桥梁、如何使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以及丝丝入扣的文本细读中领悟到作者孤寂的内心的教学设计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范例。

  前三段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根据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再用优美的语句描述小石潭的景物,教师的例句的出现和方法的指导很见效:“小石潭的水是活的,叮叮咚咚地演奏着自然美的心跳,一如君子身佩玉环的轻响,在澄澈的心灵和水墨的山水之间久久回荡……”第一句概括特征,第二句抓住文中表现这个特征的关键语句想象描绘,第三句表达自我的情感,或者景物与心灵的结合—–这样,学生在愉悦轻松地完成疏通文字任务的同时也用心地品赏了小石潭景物的美和作者文字的美,而且这也是一次高效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理游踪是《小石潭记》教学设计中常见的教学环节。但本课最巧妙的是,教师抓住了一个“望”字,这个“望”的环节确实了得,作者情感的转折、文章风格的转折、课堂分析的转折就从这一“望”开始,学生从这个环节开始细细品析人物内心。

  留在柳宗元的内心到底有哪些东西呢?文本第四段的教学很独特,通过柳宗元、欧阳修、李白等文人与山水的距离、态度进行对比,学生发现了柳宗元离山水而去;《江雪》的出现恰到好处,藏头诗的解读“千万孤独”将课堂推向高潮——当教师抛出最后一个问题“他们读懂了吗”,很自然地引出文章最后一段。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文本、作者的理解逐渐到了一个高的'境界。

  文本细读,品味入境,体验感悟,比较探究。其中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教学情境的营造贯穿始终:课前动画《山水情》,清新的风格让心安静下来;欣赏山水画面谈感受,为学生走进柳宗元的山水作了很好的铺垫;配乐美读,典雅的古乐让人沉醉;视频欣赏,一首《江雪》凄清优美,一曲《渔翁》苍凉浑厚,荡气回肠——整堂课充分运用了音、画效果,与文本融为一体,将孤独寂寥的氛围推到极致。而学生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步步地走进了文本、走近柳宗元。

  品读这份教案,我们还欣赏到教师对课堂节奏的艺术化追求:序曲、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心理必然是优美而愉悦的,他们思维的过程必然是张弛有度,高效而优质的。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尾声部分出现的柳宗元的《渔翁》一诗对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这或许可以看作是教师过度追求艺术化的效果所添的蛇足吧?

  《小石潭记》评课稿 4

  完成了《小石潭记》的教学,表面上看,所有教学目标均已实现。同学们对于课文的基本内容的理解比之前的用两个课时掌握好得多,通过能通过相互帮助的方式来解决文言大意,因为文言文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难的一个点,所以在教学时都特别注意,故此次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注意,同学们对于文言文大意的理解基本达到目标,对于课文中所涉及到的如何描写景物的写法基本也理解了,能把握描写景物的顺序,同时通过对课文的分析能理解作者的心理和思想变化的基本过程,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祖国山河的美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从而加深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由于文言文是同学们非常难的一个点,同时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文言文也是毕业升学考试中必考的一个项目,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引导大家关注,因此,根据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尽量让大家在课堂上理解课文,因此在教学中改变了计划,读书的`时间多于了分析的时间,教师讲的时间少于了同学自己分析理解体会的时间。这可能是在此次教学中特别的地方吧,当然由于自己对学情的掌握还不全面,对于极少部分同学的把握不到位,也造成了有极少部分同学可能会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特别像班级中的一个姓陈的同学,因为不动手,不动口,课余时间帮扶又不到位,可能会造成学习滞后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因为采取了分段分组完成理解的教学方法,原想可能有极个别的组不能完成任务,一直在担心着,可当要求大家进行理解分析时,让我感到特别吃惊的地方,班上一个长期不开口讲话的同学居然主动要求发言,而且所讲的内容非常正确,这让我感到特别吃惊,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引导、开发!同时也让我感觉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很不称职,因为教学并非只在课堂上的45分钟,而要在课余花很多时间去了解同学们的思想、特点、爱好等,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的,没有付出就不可能有收益。

  影响同学们学习的因素主要是教师对于同学们的了解不到位,不管是同学们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等都了解不多,对于同学们的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程度等都不了解,这样才造成了同学们学习受到一定的影响,还有就是教师自己的个性特点也有可能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因为自己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敢”发言,不“敢”自由地进行交流,担心受到教师的责难,当然教师并不责难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师生交流的时间不多的缘故吧,然这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让同学们先了解教师的个性、习惯,这样有利于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同时教师多了解同学,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利于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同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多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让同学们多讲,教师讲的时间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利于学习发挥自己的主动能动性,方便教师发现学生的特长。

  《小石潭记》评课稿 5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是柳宗元紧接《钴坶谭西小丘记》之后写的。柳宗元在游小丘后数日又和他的朋友吴武陵、龚古以及他的弟弟宗玄等游西山,在小丘西边百二十步的地方发现了小石潭,他就写了这篇游记。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在这篇山水游记里作者主要是记小石潭,他写潭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风景画,通过刻画优美的景色,着力渲染了凄冷幽深的环境,借景来表达自己在贬官生涯中孤寂凄凉的心境。我认为像这样富有诗意的散文,而且又写得极为精美,可以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因此我决定在教学本文时以情感人,在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的同时,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思想情感,理解作者凄苦孤寂的心境。

  今天我上的是《小石潭记》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之前,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对他们提出了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自主试读三遍;

  (2)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

  (3)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记》。

  在这节课上我尝试自读的方式,学生自己读通读顺课文,通过串读来订正音韵节奏,并进行了个别词语的解释以助读。在个别处如“下见(现)小潭”“参差(cēn cī)披拂”,教师一点即好。之后是自己译读,通过课下注释和参考书翻译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学生思考交流之后是课堂检测,第一节课结束。

  可是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却发现学生的朗读还不过关,对课文一些字词句的理解不到位,在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时,发现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疏忽了文言文教学诵读这个根本环节。他们毕竟只是八年级的学生,接触文言文还不多,再加上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有一半以上都是周边农村孩子,不仅语文底子单薄,而且缺少良好的自学习惯,所以他们的文言文语感很差。在课堂上没有很深入的指导学生朗读,有些句子长的也只是稍微点了一下,读的还不够。

  第二,基础知识落实的`还不到位,这对课文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文言文的阅读要建立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只有弄懂了课文意思,读起来才会连贯、流畅。否则的话,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对问题的设计不够理想。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石潭之美,美在 。”从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昭示了我这个问题的方向性错误。在初读课文之后,学生只是能读通课文,未能很好的理解课文,而这个问题不应出在初读课文之时,而应在理解课文之后,我相信如果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这个问题对学生不是很难。

  以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重朗读和字词的教学,不能忽视这类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落实。另外,文言文尽管不如现代文那么明白晓畅,但学生仍然应该作为学习的主体,给他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机会。

  《小石潭记》评课稿 6

  因为文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大抵安排都差不多。先介绍作家作品,接着朗读正音。能熟读后进行字词的梳理。巩固字词方面的知识。学生也大概了解安排。这样的课有什么吸引人的呢?果不其然,课上的很流畅,学生也在配合,但总是少了点什么。你一看就知道学生是在学,可他们并不快乐。他们是在被灌着知识。这样的课堂我上着也不舒服。我喜欢课堂上时不时涌现出七嘴八舌的讨论,我要看到的是学习

  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哎,我还是没办法上好这课啊。”眼看着内容都快梳理完了,我在心里暗自悲叹。

  然而在课文快结尾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打破了课堂的沉闷。

  在翻译最后一段时我问,谁来翻译这段呢?闾世杰举起了手,我请了他来作答,他流利的翻译了最后一段:“一起游玩的有吴五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璇。一起跟随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后生,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一。”我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说翻译的不错。这时周航举起了手。我很诧异地问他,有什么问题吗?

  “我发现了课文里的一处矛盾。”

  我一下有点发愣。从我的教学设计来看并没有讨论问题的环节,如果从教学进度讲我可以让他课下再来探讨。可是,我看出学生们的眼睛正闪亮地盯着他呢,他们一定特别想知道矛盾何在吧。那就让他说下去,既尊重了他,又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同时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起来的,如此好事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瞬间的思考后我示意他继续

  “课文前面写寂寥无人,可最后又写同游者,这不矛盾吗?”

  我听了后眼前一亮马上赞许地说,“周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道理,有没有同学帮他解答一下呢?

  学生们的情绪明显被调动起来了。马上就有几个学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

  生1:我认为矛盾。因为那几个人和他是一起的,大家在一起游玩又怎么会有寂寥无人的感觉呢?

  生2:我觉得这不矛盾。作者也许又是象《湖心亭看雪》里的张岱一样清高孤傲,不屑与世人为伍,所以前面说“寂寥无人”。

  学生的.话让我震惊不已,他们能结合旧知识来看待新问题,真不错呀。于是我微笑着点头,刚想点评点什么马上又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

  生3:我不这样认为。我想这不矛盾。他说“寂寥无人”是说除了他们几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了,再说老师您介绍背景时也说他们的遭遇相似。那同是天涯沦落人,应该能互相理解的吧。

  生4:我比较赞同第2个同学的意见。虽然他们几人的遭遇相似,但柳宗元的才华最高,希望能有所作为,他的情绪是无法向外人言说的,即使是他的.同伴也无法理解,所以我还是觉得文章不矛盾,作者就是感到寂寥无人,哪怕有几个朋友一起,还是觉得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讨论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个个精彩的答案不可思议地由孩子们的口中说出。甚至连成绩差点的也参与了进来。直到下课铃响,学生们好像还意犹未尽。看着这一切我的心里兴奋不已,顺势就布置了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下柳宗元在永州的经历及当时的心理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写这篇文章时的柳宗元。

  下了课我还久久不能平静。语文课堂不是就应该这样吗?各执己见,畅所欲言。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地参与了进来。而且敢于创新,敢于质疑。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吗?平心而论学生提的这个问题本身与课文大意的讲解关系不大。在一切向着考试的理念下,这个问题甚至从来没被我提到过。然而他们发现了。如果我当时为了课堂进度,断然阻止了这个问题的讨论和思考,那将会极大地打击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以后的语文教学。而且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能使学生更靠近作者的思想,这无疑是给本课第二课时中理解作者情感这一环节打下了极好的基础。我不由想到了一位同行曾提到的一句话,语文课堂就是要善于利用兴奋点,抓住关键点,制造争论点。

  我今天正是制造好了这个讨论点,才点燃了学生的兴奋点,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就来了。如果经常这样做,又何来语文课堂的死气沉沉,又何来教师讲得口沫悬飞,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尴尬呢?

  这一方式对于文言文课堂来说尤为重要。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太多的“满堂灌” 之风,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得吃力。而且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必然掌握得不牢固。如果我以后的课堂都像今天这样,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他们带着愉快的情绪去学习,那学文言文对我的学生来说就不是难事了。

  不过要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将语文课上“活”除了课堂上适时制造争论点外,还要求教师备课要精,急智要强。虽然我要达到这些还有一定距离,但这堂课给了我信心,我相信我可以令我的课堂生动起来,让我的学生爱上语文。

  《小石潭记》评课稿 7

  选修课的学习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技巧,所以我在讲这首诗课的过程中弱化了知识的以及技巧的传授,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体会诗文的音律美、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

  在上课前,我对学生做了一些了解,发现大部分学生是很喜欢这首诗的`,甚至还有学生因为喜欢,所以早早的背下了它。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他们都很有自己的看法。要在短时间读透一篇经典,确实不易,所以,课前我布置他们预习。而我要在45分钟的时间,把它讲解好,更不容易。在备课过程中,我思索了很久,反复研究课本,发现可讲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月的意象、全诗的意境、主旨、情感等,无论选哪个点,都可以讲上一节课。最后,我还是决定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欣赏这首诗,发现它的美。

  从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读出了音韵美,感受到了意象美、哲理美以及情感美。学生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大胆活跃,有主见,对诗歌的有自己的见解。课后的作业当中也有所体现,事实证明,我们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当然,学生课前的预习工作非常的重要,只有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但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读的时间太少了,诗歌的音韵美体现得不够充分。如果加多一个分组读或请朗读能力最好的同学演示一下,或许更能带动同学置身诗境。其次是在讲到作者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时,我处理得不够好。前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春江花月夜的美景,意境宁静旷远,但作者在美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面前却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永恒,人生渺小的感伤。

  《小石潭记》评课稿 8

  这周我听了《小石潭记》的课程讲解,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翻译及背诵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课陈老师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紧扣目标,共设三大环节,并且又紧扣朗读来展开,层层递进。第一个环节:古音重现。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初步的朗读,要求比较低,只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节奏。第二个环节:古意今解。让学生通过组内互助、组间合作、全班交流等方式疏通文意。然后再把学生分成两个团队,以竞赛的方式解决疑难。然后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次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意境美。要求更进一步。第三个环节:古文探幽: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找出疑难,讨论解决,并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探究作者悲伤的原因。从作者忧伤的原因引出对作者和背景的介绍,在这个过程中,点出了两种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和寓情于景。在分析透彻的基础上再次指导朗读,要求更高,让学生读出情感美。最后让学生读背课文。整个课堂上,陈老师激情满怀,引导学生从“动与静”、“音形色”、“景与情”等角度解读课文,津津乐道作者高超的写景艺术。讲的时候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

  通过本次听课,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石潭记》评课稿 9

  在教《小石潭记》时,我做了以下尝试:选准突破口,带领学生进入小石潭的景,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以“画”为突破口,带领学生领略小石潭的美景。

  每一首好诗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同样是一幅极美的画。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设计了这个环节“画小石潭”,让学生展开想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石潭。学生为了要画好小石潭,就必须深入阅读谭文,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构思画面。这样一来,既能提高学生主动品味课文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真正地走进小石潭的情境中。而在“评画”的教学环节,学生一定要引用课文的原句,来评析每一幅画的.优点与不足。这样,在评画的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句子的理解,一个幽静清秀的小石潭的形象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展现在学生的心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不再是一个抽象模糊的影像了。

  二、以“音乐”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柳宗的情。

  《小石潭记》不仅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美静秒的景沟,还抒发了作者贬官后孤忧愤之情。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就以一首古筝乐曲为突破口,让学生在音乐中思考:这段乐曲能为课文朗诵配乐吗?因此,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就得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身世去思考,去品评:这段乐曲表现怎样的感情?它与课文思想内容相吻合吗?它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吗?在这里,音乐成为了一个媒介,在时缓时疾的古筝乐曲声中,不似乎看到了作者孤独的身影,触摸感受到了作者悲凉愤懑的心情。音乐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引导学生走进文中创设的情境,与作者的感情形成了共鸣。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以“画”和“音乐赏析”作为突破口,力图给学生营造读出个人体验和感情的环境,给学生自由展示的空间,以达到景在画中现,情在曲中悟的目的。因此,只有善于找到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才能让散文教学更活,更美,更精采。

  《小石潭记》评课稿 10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实习的语文老师,古文教学一直是我的薄弱环节。而李老师在这方面颇有经验。听了《小石潭记》的一节课,我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字词句的.翻译及背诵上,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孔学的现象。学生谈“古”色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本课李老师的学习目标很明确,教学内容紧扣目标,这节课的设计有两条线,以“读”为明线,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暗线来进行的。通过设计的初读(听录音)——解决生字词,再读(生齐读)——解决词组,疏通文意,三读(师范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四读(生默读)——体会作者的的思想感情,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见本节课的设计很好,环环相扣,学生的能力呈台阶式上升。

  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的优美意境,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引导学生改写课文、用图画表现课文意境、用歌曲图片等形式表现课文内容,以唤起学生对美的`切身感受,这位老师在情感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个人语文素养和提高艺术感知能力的目的,令我感悟颇深。

  通过本次听课,我明白了文言文教学决不能忽视文言字、词、句式和常用语法理解,必须重视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深入感受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去深切体悟文言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质,能动地缩短现代人与古代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只有增强了语感,学生才会入情入境地品读文章语言,从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石潭记》评课稿】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评课稿07-20

《小石潭记》评课稿(精选23篇)03-30

《小石潭记》评课稿精选4篇07-22

《小石潭记》评课稿4篇07-20

《小石潭记》评课稿(精选4篇)07-21

小石潭记微课04-18

小石潭记课例04-19

小石潭记微型课教案04-17

小石潭记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