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余光中《乡愁》教学案
余光中《乡愁》内容和思想从思念母亲、妻子上升到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将台湾海峡同胞们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下面是余光中《乡愁》教学案,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简析】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以独特的视角,满含深情地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国、盼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其作品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诗歌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教学思路】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情感。
⑵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⑶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通过诵读、体味,准确理解诗歌主题。
⑵发挥想象和联想,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感受作者在特殊的时代、地理条件下产生的思念之情。
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感情。
4、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5、教法选择:
诵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等。
6、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学生畅谈曾经离开家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愁。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大屏幕显示)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现居台湾,是台湾当代著名诗人、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共40余种。
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这是他众多乡愁诗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诗。
三、感知·探究
1、读──领略诗歌的韵律美:
⑴引导学生掌握有关诗歌的朗诵技巧:
要读好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技巧方面,还要注意语速、节奏、轻重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忧郁深沉,语速应该是深沉舒缓。
(教师范读,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⑵学生自由诵读、反复体味,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大屏幕显示:诗歌节奏的划分)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ya)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⑶荐读点评:
学生自我推荐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2、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当引导。
⑴诗人借助什么具体事物表现浓浓的乡愁?
⑵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⑶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发展的?
明确:
诗人借助“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这些意象来抒发感情,这样就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这是诗人写诗常用的“托物寄情”法。
小时候离家在外求学,乡愁惟有通过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
长大后,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外出求学工作。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回家探亲总要乘船,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上。
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母亲去世了,时空的隔离在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地隔开了。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氛围更强!
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和大陆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3、悟──感悟诗歌的构思美:
学生质疑、自主谈感受。
⑴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⑵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4、小结:
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充分运用了比喻、对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思乡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委婉地把思念故国、希望回归、盼望祖国统一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新奇朴实,结构匀称,低回婉转,具有很深的艺术感召力。
5、背诵全诗。
四、拓展·延伸
1、各领风骚说乡愁(播放音乐《乡愁四韵》)
这首诗诗人借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乡愁离绪。其实呢,除了这些形象的事物,还有很多物象能触动你心中的痛,触发你的情感,引起你的愁绪。请你以“乡愁是……”为乡愁打个比方。
例:
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
乡愁是一封小小的 E-mail。
乡愁是一缕轻烟,缭绕在游子心头。
2、全班齐诵全诗(播放音乐《思乡曲》)。
【板书设计】
乡愁
余光中
托物寄情
小时侯──邮票──母子离愁个人的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别愁∣
∣
后来──坟墓──丧母哀愁∣
现在──海峡──思归忧愁普遍的家国之思
【教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始终用新课标的理念作指导,建立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启发指导,师生共同长进的教学模式;改变了长期以来以被动学习为主的语文学习方式,建立起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拓展创新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方式。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感中。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学生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主旨、情感,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但个别学生未敢大胆质疑,积极发言。这节课的设计也依据了诗歌体裁特点,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一般方法,即:“读(诗歌)──赏(意境)──悟(情感)”的品读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乡愁》一诗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善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拓展阅读:《乡愁》写作特点
1.托物寄情,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有所依托,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诗作的艺术感染力。
2. 意象单纯而又丰富。诗歌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以时间的发展来绾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3.令人瞩目的形式美。诗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诗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又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音乐之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4.时空结合。诗歌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间隔作为共同的特征,时空结合,使思乡之情、家国之情更显深邃隽永。
【余光中《乡愁》教学案】相关文章:
乡愁余光中导学案05-11
余光中乡愁03-15
余光中《乡愁》10-24
《乡愁》余光中03-07
余光中的乡愁05-14
余光中诗歌乡愁11-11
乡愁余光中诗句11-03
乡愁 余光中全文05-16
余光中的乡愁全文07-22
余光中的《乡愁》音频05-16